高中政治会考复习资料经济学部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439382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会考复习资料经济学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政治会考复习资料经济学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政治会考复习资料经济学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政治会考复习资料经济学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政治会考复习资料经济学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中政治会考复习资料经济学部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中政治会考复习资料经济学部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中政治会考复习资料经济学部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中政治会考复习资料经济学部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中政治会考复习资料经济学部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中政治会考复习资料经济学部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中政治会考复习资料经济学部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中政治会考复习资料经济学部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中政治会考复习资料经济学部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中政治会考复习资料经济学部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中政治会考复习资料经济学部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中政治会考复习资料经济学部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中政治会考复习资料经济学部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会考复习资料经济学部分.docx

《高中政治会考复习资料经济学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会考复习资料经济学部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政治会考复习资料经济学部分.docx

高中政治会考复习资料经济学部分

第一部分经济常识

●前言

1.经济常识的主要内容(识记)-关于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的知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的知识;关于企业和经营者的知识;关于三大产业和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知识;关于财政、税收与纳税人的知识;关于我国银行和个人理财方面的知识;关于商品服务市场、家庭消费、以及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知识;关于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对外贸易的知识。

 2.学习经济常识的意义(识记)-

(1)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概况,明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和方向。

(2)提高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做有经济、头脑的人。

(3)增强法制和道德观念,自觉规范自己在经济生活中的行为。

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的含义(理解)-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朋友赠送的或自己生产使用的不是商品

2.商品经济的含义(识记)-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

3.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识记)-使用价值和价值

4.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理解)-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在它上面花费了大量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因而也不能成为商品。

5.商品价值量的含义(识记)-商品价值的大小

6.商品价值量的决定(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7.劳动生产率的含义(识记)-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8.商品生产者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识记)-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

 9.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应用)-成反比。

 10.货币的产生过程(识记)-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产生的过程:

①原始社会末期,出现偶然的物物交换(产生等价物)②扩大的物物交换 (等价物增多)③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物物交换  ④货币的出现(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

11.货币的含义及本质(理解)-

(1)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本质:

一般等价物

12.货币职能的含义(识记)-指货币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13.货币的五种职能(理解)-五种职能: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

14.纸币产生的原因(识记)-由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在商品交换者手中的作用瞬息即逝,人们只是关心它是否能买回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而不关心它是否足值,这种名不符实的变化,决定纸币可以代替足值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这样就产生了作为金属货币符号的纸币。

15.纸币的含义(识记)-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16.人民币是我国法定货币(理解)-     见书P21-22

17.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的决定因素(识记)-①待售商品数量  ②价格水平  ③货币流通速度。

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18.纸币与通货膨胀(理解)-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

因为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为限度。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

19.正确认识和对待货币(应用)-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见书P24-25)

20.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识记)-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1.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理解)-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2.价值规律的三方面作用(应用)-

(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生产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3)价值规律促进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第二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及构成(识记)-

(1)地位: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构成:

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国有经济的含义、地位、作用(理解)-

(1)含义:

国有经济亦称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一种公有制经济。

(2)地位: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3)作用:

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

3.集体经济的含义、地位、作用(识记)-含义:

(1)集体经济是生产资料归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

(2)地位:

它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3)作用:

①它把分散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组织起来,有助于克服个体经济力量单薄、无力抵御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弱点;②集体经济组织有充分的自主权,因而经营方式比较灵活,对市场有强的适应性。

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③集体经济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

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

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的税收。

4.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理解)-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都可以用。

5.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及地位(识记)-

(1)形式:

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

(2)地位:

它们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几种重要的非公有制经济。

6.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识记)-

(1)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7.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理解)-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讲,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来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经济。

(2)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8.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识记)-

9.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及其基本内容(识记)-按劳分配,它的基本内容是: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10.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识记)-

11.按劳分配以外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识记)-包括:

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等。

(注:

此知识点主要为个人收入来源判断。

12.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具有客观必然性(理解)-

(1)这是同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最终原因)

(2)是由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3)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13.市场经济的含义(识记)-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14.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及关系(理解)-

(1)一般特征:

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

(2)关系:

<略>(注:

自己应学会分析材料中体现出的市场经济所具有的一般特征)

15.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理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市场的调节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它存在着弱点和缺陷。

(1)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

(2)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3)市场调节还具有滞后性。

只有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克服市场的种种缺陷,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结合起来,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注:

自己应理解这里的有形手无形手是指什么)

16.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和主要目标(识记)-国家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主要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17.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应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必要的行政手段。

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

(注:

自己应清楚知道哪些是经济手段,哪些是法律手段)

18.发展市场经济的意义(识记)-

(1)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2)实行市场经济是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需要。

1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理解)-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注:

主要是分清楚“社资”市场经济的不同)

●第五课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l.社会总产品的含义(识记)-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由各部门各行业的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和,就是社会总产品。

用货币表示出来为社会总产值。

2.国民收入的含义(识记)-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称作国民收入。

(注:

此知识点自己应找题学会怎样计算)

3.增加国民收人的根本途径———提高劳动生产率。

4.国民收入的最终用途(理解)-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用于积累;一部分用于消费。

5.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应用)-

(1)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部分和消费部分都应当有所增加。

(2)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3)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还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关系。

(运用此知识点谈谈你对“一要建设,二要吃饭”的理解)

6.财政的含义(识记)-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7.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形式(识记)-财政收入的形式:

税收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即为税、债、利、费。

其中,税收收入是最主要的形式。

8.财政的巨大作用(理解)-

(1)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

(2)可以促进经济发展;(3)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4)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5)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9.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识记)-经济发展水平、分配政策

10.税收的基本含义(识记)-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11.税收的基本特征及其联系(理解)-特征:

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者关系:

是紧密相联的。

(1)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

(2)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三者缺一不可,统一于税法。

12.违反税法的主要表现(识记)-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13.我国税收的性质(识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14.我国税收的作用(识记)-

(1)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3)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15.纳税人的基本含义(识记)-纳税人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因此,并不是每个公民都是纳税人。

16.我国的主要税种和纳税人(理解)-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

(1)增值税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2)营业税:

我国境内从事交通运输、建筑安装、金融保险、邮电通信、公用事业、出版业、娱乐业和其他服务业的单位和个人。

(3)消费税:

我国境内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

(4)企业所得税:

纳税人是实行独立核算并注册登记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及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组织。

(5)个人所得税:

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不在我国境内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

(依据对象判断应该收何种税,其中又应注意到并不是人人都要交纳个人所得税,应根据个人所得计算)

17.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应用)-

(1)公民应自觉履行纳税人的义务,具有“纳税人”意识

(2)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8.行使纳税人的权利(识记)-每个公民都应该以纳税人的高度责任感,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使用,监督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

●第六课银行和储蓄者

1.银行的产生(识记)-银行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银行的含义(理解)-银行是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

3.我国银行的分类(识记)-分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三大类。

4.我国各类银行的性质和职能(理解)-

(1)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性质:

它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国家机关,是我国政府的组成部分。

职能:

中国人民银行可以称为“银行的银行”,是我国金银机构的领导力量。

①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②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③经理国库。

(2)商业银行———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银行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企业法人。

我国有五大国家级商业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

(3)政策性银行———为确保国家大型基本建设和大宗进出口贸易的顺利完成而成立,并向这些项目提供国家政策性专向贷款的专业银行。

我国有三大政策性银行:

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

5.我国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识记)-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

6.我国银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理解)-在我国,银行作为信贷中心,转帐结算中心和现金出纳中心,是资金活动的中枢神经,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关键部门,是整个经济活动的总枢纽,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巨大作用。

(1)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

(蓄电池)

(2)能够掌握和反映社会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国家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寒暑表)(3)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推进器)

7.公民存款储蓄的含义及类型(识记)-

(1)含义:

指公民个人将合法拥有的、暂时不用的货币存入银行或信用合作社等机构,当存款到期或客户随时兑付时,由信用机构保证支付利息和归还本金的一种信用行为。

(2)类型:

活期储蓄、定期储蓄

8.我国对公民的存款储蓄实行的原则(识记)-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

9.公民个人的存款储蓄的重大作用(识记)-

(1)为国家积累资金,支援现代化建设

(2)调节市场货币流通(3)有利于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10.债券与股票的比较(识记)-

(1)相同点:

都是有价证券,都是集资手段,都是能获得一定收益的金融资产。

(2)不同点:

性质不同,受益不同,偿还方法不同。

11.债券的种类(识记)-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

12.各类债券的特点与功能(理解)-

(1)政府债券:

信用度高,代用率高,收益高,流通性高

(2)金融债券:

安全系数较政府债券低,但比公司债券高;利率一般高于政府债券和银行存款;可以进入一定的市场流通转让,流通性较强。

(3)公司债券:

期限较长,风险较高,收益率也较高(注:

此知识点主要比较三者风险度和收益率)

13.商业保险的分类(识记)-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

14.购买商业保险的一般程序(识记)-见高一下册(P58—59)

15.我国商业保险的职能和主要业务(识记)-

(1)办理各种财产保险

(2)办理人身保险

16.商业保险的作用(识记)-我国的商业保险为企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

第二部分哲学常识

●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

1.哲学

⑴哲学的含义:

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⑵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伟大的认识工具,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⑶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

就是要以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更好的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2.自然界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⑴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理由:

第一,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第二,在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所以说,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⑵指导意义: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⑶具体要求:

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相处。

3.社会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⑴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⑵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⑶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4.物质

⑴含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做物质。

⑵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

⑶世界统一于物质。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5.意识

⑴含义:

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意识的本质:

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⑵宗教:

从本质上看,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⑶为什么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

①客观原因:

最根本的是_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制约。

②主观原因:

第一。

立场不同;第二。

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第三。

知识构成不同。

⑷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①原理内容: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展开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们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方法论意义:

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5)意识和物质的关系原理和方法论意义: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6.一切从实际出发

⑴含义:

就是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哲学依据:

物质决定意识。

⑵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

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7.哲学的基本问题

⑴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⑵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观点:

①唯物主义:

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②唯心主义:

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第二课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1.联系

⑴含义: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⑵联系具有普遍性的表现

⑶联系具有客观性:

①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既不能否定事物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

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⑷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①原理内容:

区别:

第一,二者内涵不同。

第二,二者的地位与功能不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

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联系:

第一,整体与部分二者不可分割。

第二,二者相互影响。

第三,整体与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方法论意义:

首先,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其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2.运动

⑴含义;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⑵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是不可分的。

首先,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其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⑶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发展

⑴含义:

就是新事物的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⑵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⑶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⑷发展的原理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①原理内容: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②方法论意义:

要用发展观点看问题,要做到三点;首先,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其次,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再次,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4.规律

⑴含义:

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⑵规律和规则有区别⑶规律客观性:

指的是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客观性集中表现为不可抗拒性。

⑷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5.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二者的关系:

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二者是统一的。

●第三课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1.矛盾

⑴含义: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

⑵矛盾的两种属性:

“对立”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

“统一”包括两种情形:

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是另一方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第二,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⑶矛盾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①原理内容: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②方法论:

首先,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其次,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⑴哲学依据:

矛盾特殊性⑵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必要性;①它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②它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我们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遵守的基本方法。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⑴原理内容: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⑵方法论意义:

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⑴原理内容: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

其它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

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并且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⑵方法论意义:

首先,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其次,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问题。

5.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⑴原理内容:

在事物内容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

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

⑵方法论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