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技术并购模式重构的企业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开题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442009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技术并购模式重构的企业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基于技术并购模式重构的企业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基于技术并购模式重构的企业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基于技术并购模式重构的企业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基于技术并购模式重构的企业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基于技术并购模式重构的企业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基于技术并购模式重构的企业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基于技术并购模式重构的企业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基于技术并购模式重构的企业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基于技术并购模式重构的企业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基于技术并购模式重构的企业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基于技术并购模式重构的企业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基于技术并购模式重构的企业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基于技术并购模式重构的企业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基于技术并购模式重构的企业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基于技术并购模式重构的企业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基于技术并购模式重构的企业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基于技术并购模式重构的企业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基于技术并购模式重构的企业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基于技术并购模式重构的企业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技术并购模式重构的企业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开题报告.docx

《基于技术并购模式重构的企业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开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技术并购模式重构的企业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开题报告.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于技术并购模式重构的企业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开题报告.docx

基于技术并购模式重构的企业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开题报告

武汉科技学院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登记表

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

企业管理

学号:

0915123008

姓名:

李倩

导师姓名:

胥朝阳

导师职称:

教授

 

2010年3月11日

武汉科技学院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规定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要环节。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一种集体把关形式,主要检验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独立驾驭能力和研究能力,它有助于研究生做好论文的各项准备工作;有助于研究生较好地了解课题中应注意处理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有助于加强本学科的学术交流。

为了保证和促进研究生按期完成开题报告,特制定本规定。

一、选题的原则

1、选题应紧密结合学科发展实际,不同专业可根据自身特点各有侧重,应对科技发展或经济建设、社会进步有一定的理论和实用价值,能产生有一定学术水平和创造性的学术成果。

2、论文选题应尽可能从高起点、新视角、前沿性的要求出发,要充分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生自身的基础,以利于发挥导师专长和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要充分考虑开展工作的必要条件以及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取得创造性成果的可能性。

二、开题报告的内容

1、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2、本课题研究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3、本课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案,技术路线;

4、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解决的初步设想;

5、本课题预期达到的目标;

6、论文工作量与经费的来源;

7、本课题研究的进度安排;

8、参考文献。

三、组织与管理

  1、研究生开题报告以学科专业为单位由学科负责人组织进行,组成5~7人的评审小组。

  2、开题报告在第三学期末或第四学期初进行,如因故不能按期进行开题报告,必须及时办理延期手续,经导师和院系(部)主管领导同意签字后,报研究生处批准。

  3、开题报告成绩采用两级制:

通过,不通过。

对未通过者,必须在三个月内在学科所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重做开题报告。

仍未通过者,按“武汉科技学院研究生中期考核及筛选办法”处理。

  4、开题报告通过后,可进入论文工作阶段。

原则上不再随意更改题目,如确有特殊原因需更改题目时,须由研究生写出书面报告,经导师同意签字,系部负责人审批后,报研究生处备案。

并在1~2月内重新做开题报告。

  5、开题报告完成后,经导师、学科及所在院系部签署意见,研究生应在3日内将开题报告和选题情况报研究生处审批并备案。

四、开题报告撰写要求

  开题报告字数为1万字左右,用A4复印纸小四号宋体打印。

参考文献应为50篇以上,其中外文资料应占1/3以上。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表

姓名

李倩

院、系(所)

经济管理学院

学科专业

企业管理

攻读学位

硕士

研究方向

财务管理

指导教师

胥朝阳

拟定学位论文题目:

基于技术并购模式重构的企业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参加开题报告教师人数

8

参加旁听学生人数

18

 

 

 

 

 

 

 

姓名

职称

所在工作单位

夏火松

教授

武汉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常亚平

教授

武汉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胥朝阳

教授

武汉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黎继子

教授

武汉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王珍义

教授

武汉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陈子彤

副教授

武汉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杨卫丰

副教授

武汉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张亮

副教授

武汉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基于技术并购模式重构的企业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内企业以技术创新为目标而实施的企业间的技术并购受到更多关注,技术并购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快速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正处于重大转型发展期,经济结构调整、传统产业升级,尤其当前“十二五”期间,国内企业保持和发展竞争优势的时期,更需要新技术的支撑。

虽然我国企业在寻求新技术的过程中进行的技术并购实践呈现稳步发展态势,但是相应的理论研究仍落后于技术并购的实践探索,以技术并购为对象的研究工作仅仅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发展,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深耕。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大部分企业的新技术主要依靠自身的研发,而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企业获取技术源的途径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

该变化主要体现在一些国际性大企业的技术源由以往对R&D的偏好转而寻求外部获取技术[1]。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越来越多的国际性大企业向外部寻求技术源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思科系统公司的发展,思科公司是全球领先的互联网设备和解决方案供应商,自1984年成立,用了短短13年时间成为世界上闯入500强最快的公司。

在初创之时.思科没有像其他传统企业一样耗费巨资建立研发队伍,而是制订了通过并购迅速发展壮大的战略,即采取收购掌握先进技术的公司的方式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达到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和客户资源的目的。

1993—2000年年间.思科共并购了71家处于成长阶段的小企业.仅2000年一年就并购了23家,并且与多家有实力的IT企业结成战略联盟。

在2004和2005两年.思科每年并购了12家企业.至今思科所收购的企业数量已经达到100多家。

现在思科的经营范围几乎覆盖了网络建设的每个部分,思科的市场还在不断膨胀,思科已经成为市场最受欢迎、增长最快的公司。

综上所述,外部获取技术源在过去或许是企业无奈的选择,但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时间就是竞争优势的今天,外部获取技术无疑是企业发展的智慧决策。

本文从新的角度研究国内企业一定时期的技术并购案例,对于企业在技术并购实践中的模式选择、绩效评价,以及提升企业技术能力都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本课题研究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

2.1并购相关理论综述

2.1.1并购的概念

并购包括企业兼并与收购两个概念,企业并购一般是指把两个以上的企业因股权结构、资产债务、控制权等变动而进行的各种企业重组活动。

在我国,企业并购的涵义主要包括合并与收购,而合并又包括吸收合并与新设合并,我国《公司法》规定的吸收合并就是兼并。

合并、兼并与收购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一起使用,但它们的概念并不完全相同,具体涵义界定如下[4]:

(1)合并(Consolidtion)

合并是指两个以上企业变更为一个企业的行为。

例如甲公司与乙公司合并为丙公司,其特点是组成了一个新的法人实体并且伴有产权关系的转移。

(2)兼并(merger)

兼并是指一个企业以现金、证券或其他形式取得另外一个或多个企业的全部产权,原转让企业不复存在,而接收该公司全部资产与债务的企业仍以原来企业的名义继续存在。

另外,还有一种兼并的形式:

新设合并,该合并方式是兼并双方的企业均消灭,重新组成新的企业的行为。

(3)收购(acquisition)

《现代经济词典》认为收购是指一个企业通过购买从而取得另一企业的控制权(购买行为一般通过现金、股票或股份的方式),同时另一企业仍然可以存续。

“兼并与收购”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主要区别在于:

首先,基本特征不同,兼并的基本特征是被兼并一方企业的法人资格消灭,而收购的基本特征被收购企业可以继续作为一个独立的企业法人存在,收购方取得被收购方的控制权。

其次,兼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合作的结果,而收购是一个企业或个人与对方企业的股东之间的交易。

也就是说,兼并一般是双方企业平等自愿合作的结果,而收购有时是被收购公司的主动出让股份的行为,有时则是收购方在公开市场收购股份而使被收购方处于被动和强迫的处境。

“兼并与收购”的联系主要在于二者存在相同的目的和动因,即都是为了获得其他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也正是二者在目的和动因上的一致性,在谈到兼并与收购时一般不会严格区分,大都用一个词组“并购”(mergers&acquisitions)。

2.1.2企业并购的动因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并购根本动因,同时又存在着以下几种具体动因[4]:

(1)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市场份额动因

企业的经济效益与企业在相关行业所占市场份额成正比。

市场份额竞争是企业竞争的一种重要形态。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现代社会中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国际企业之间的竞争开始成为竞争的主旋律,这导致企业管理者通过各种方式例如并购活动来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竞争力以应付激烈的竞争、达到有效占领市场的目的。

我国的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的冲击下继续生存发展,首要的条件就是要拥有相应的规模。

在发达国家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拥有大量资金、技术、管理优势的情况下,我国相对而言比较弱小的企业为了应对国外企业进入我国市场后造成的企业市场份额的巨大冲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继续生存、发展,就必须具备与国外企业竞争的能力。

并购是扩大企业规模、增强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并购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的规模,从而提高市场份额。

因此,在现阶段,我国企业并购的重要动因就是扩大企业规模,提高市场份额。

(2)协同经营动因

并购作为优势互补的一种直接手段,能够产生“1+1”大于2的效应。

例如A公司在营销方面实力较强,但研发能力不足;B公司在研发方面具有很强的实力,但在市场营销方面又比较薄弱,这时两个公司就可以通过合并而相互补充。

一般的管理活动也可以从中获得规模经济的效果,当主并企业并购后的规模需要增加工作人员时,合并之前未能得到充分利用而又有能力的原有工作人员就可以在并购后的企业中得到充分的利用。

换个角度考虑,为了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环节间隔同时减少交易费用以及短期行为造成的损失,同行业中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合并能够有效解决专业化引起的各生产流程的分离,从而获得更有效的协同效应。

(3)进入新领域经营战略动因

进入新领域经营战略动因的是指企业在巩固市场份额的同时有意识地通过并购方式朝综合、多元化方向发展,寻求产品或行业转移,实行跨行业经营。

并购是企业进入新领域的智慧选择。

首先,通过并购进入新的行业,可以减少进入成本,避免以新建方式进入时可能产生的现有企业的激烈反应。

其次,并购可以使企业通过获得被并购企业的管理人与和管理经验,快速得到新行业、新领域的管理技术。

再次,人才与生产技术是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

在进入新领域的过程中,企业只有获取新领域的人才与生产技术,才能在新领域的生产和产品技术上取得优势。

并购是获得新领域人才与生产技术的最优方式。

进入新领域的企业必然要获得拥有知识产权的先进生产技术,但是由于竞争方面的考量,拥有核心技术的公司很可能不会转让此项技术,所以直接购买不是最有效的方式。

而并购则可以使目标公司的经营权和先进技术都为主并企业占有并归其使用,这既比自己组织研发,再投入生产、开拓市场来的快捷,也比直接购买来的可靠。

此外主并方还需要注意管理和技术人才的问题,要在短期内达到获得整合人才优势的目的,通过并购拥有人才的企业不失为一个捷径,既免去人才的磨合期,又不需要成本和较长时间的培训。

(4)财务协同动因

实现财务协同效应是企业并购的一个重要动因。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避税。

经济效益好的公司往往选定有一定数量累积亏损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以达到少交所得税的目的。

因为企业出现亏损时可以免交所得税,有些国家还规定可以少交之后几年的所得税。

此外换股也是避税的方法之一,主并企业按一定的比例将被并购企业的股票折算成主并企业的股票,通过这种方式,使被并购企业的股东没有资本收益,未收到现金,从而通过这种换股而达到避税的目的。

第二,通过并购可以在一定的政策条件下获得融资方面的有利条件,例如较低利率的贷款、免除部分利息或迟延还贷等。

第三,并购可以增加投资机会。

马克汉姆的抽样调查表明,在美国的30起典型并购案例中,对被收购公司经营活动的新的资本性平均支出为收购前相同时期内资本支出220%,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并购后的投资机会有所提高。

第四,通过并购在开办费和证券交易成本方面实现规模效应。

第五,并购影响股票市场对企业的股票评价,从而影响股票价格。

(5)发掘目标企业股票的潜在价值动因

并购有时候取决于主并企业对于目标企业股票市场价格的估计,即当主并企业认为市场上目标公司的股票价格低于其真实价值时,主并企业就会开始并购活动。

主并方一般选择净资产较高、有发展潜力,但因经营不善或其他原因导致股票价格较低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通过购买目标企业的股票以较少的代价支配价值较高的资产。

(6)倒卖企业动因

“炒企业”是对于现实生活先并购后卖出企业的一种形象说法,具体而言就是指以改造、包装,转手倒卖目标企业而不是以控制或长期经营为目的而进行的并购行为。

市场上那些股价较低的企业往往会成为收购者炒企业的目标。

收购之前主并企业首先要做一些准备工作,例如对目标公司相关资料的分析估算其价值。

主并方若认为目标公司资产价值确实高于其当前股票价格总额,就会在目标企业股票价格较低时尽快收购。

主并方取得目标企业的经营控制权后,凭借控股的股份召开股东会,整顿目标企业并对其进行组织机构改组。

一段时间的正常经营后,目标企业的业绩就会开始好转,此时一般会有中小投资者开始对目标公司进行投资,目标企业的股票价格上扬。

当目标企业的股票价格达到一定程度时,炒企业者就立刻抛售获得并购与售出价格之间的差价。

(7)买壳上市动因

资金是企业发展的弹药库,公司上市可以筹集到大量的资金,上市后也有再融资的机会,从而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资金来源。

许多不具备筹资能力的非上市公司,为了筹措资金,在不具备上市条件或直接上市成本巨大时,通过收购某个上市公司,取得上市公司这个“壳”,通过控制该上市公司解决筹资难的问题。

非上市公司通过“壳”公司实现自己的经营战略目标,从而达到与直接上市相同的功效。

买壳上市已成为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重要动因之一。

2.2技术并购理论综述

在世界范围内的资产并购影响下.国内企业为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保持经济效益持续增长.纷纷通过资本并购来实现发展战略。

而技术作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手段之一,在促进企业持续增长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创新为基础的技术优势成为影响企业市场地位和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技术并购成为企业获取技术能的重要方式。

2.2.1技术与技术能力

(1)技术

学者们对技术大致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把科学知识、技术能力和物质手段等要素综合起来所形成得一个能够改造自然的运动系统。

著名管理学家M.波特对技术也持广义的观点,他认为技术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遍及企业价值链的各环节,技术不但包括客观的物质手段,而且包括经营管理在内的软技术(Porter,1996)。

狭义的定义认为技术是为制造特定工业产品所需的管理、组织以及技能方面的知识,包括工艺和技能两方面[5]。

(2)技术能力

技术能力的概念源于企业能力理论。

技术能力一般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层次的技术能力是研究一个国家得技术能力,微观层次的技术能力是从企业层面进行研究,目前理论界多研究微观层面的技术能力。

Katz(1984)[6]认为技术能力是指企业采用外来技术用以满足本地环境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技术诀窍。

Desai(1984)[7]把技术能力定义为企业从外部购买技术进行生产运作并进一步扩展创新的能力。

MartijnJonker(2007)[8]认为技术能力是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结合。

其中生产能力是指生产能力是生成系统内部各种资源能力的综合反映,直接关系能否满足市场需要,所以制订生产计划前,必须了解企业生产能力。

企业的生产能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生产能力是指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的综合。

创新能力是指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性的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和新的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

企业的创新能力包括研发创新能力、生产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营销创新能力等。

魏江(1995)[9]认为技术能力是企业支持技术创新实现,附着在内部人员、设备、信息和组织中所有内生化知识存量的总和。

潘惠(2005)[10]从系统角度出发,将技术能力分为技术监测能力、技术引进能力、技术吸收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三个子系统。

从技术到技术能力是质的飞跃:

①技术是一种固化的科技成果,而技术能力是成果为人所掌握后的动态存量。

②技术可以独立于组织存在,而技术能力则必须融于组织之中。

③技术不是企业核心能力的组成部分,而技术能力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部分之一。

④技术可以独立于组织和个人购入,但技术能力则必须同时获得人及其组织。

2.2.2技术并购的内涵

技术并购是以获取目标企业技术资源为目的的并购活动。

技术并购后主并企业获得目标企业的控制权,可以根据企业自身发展战略对目标企业的技术资源重新整合。

技术并购是技术转移的最彻底形式。

通过技术并购,可以将组织外部的技术资源转化为组织内部的技术资源,也就是说技术并购是通过所有权变更的形式将外部技术知识内部化。

1975年,经济学家Williamson[11]第一次对技术并购进行了理论研究,之后随着技术并购现象在欧洲的不断出现,这一新兴的并购形式首次引起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并在之后的研究中逐渐呈现出三阶段发展态势。

国外关于技术并购的第一阶段研究主要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的欧洲地区,随着技术并购案例的涌现,技术并购研究集中于对技术并购市场现象及深层机制的探索研究。

这其中,Utterback和Reitbeger[12]以瑞典市场为背景进行了实证研究;Granstrand和Jacobsson[13]则以“创新经济学与商务发展:

创新并购研究”为题对欧洲市场所发生的13个技术并购案例进行了跟踪访谈与深入剖析,并发现出售者的动机、管理者和关键人员的处理、并购后的整合、交易时间和被并购公司的创新阶段5个方面是影响技术并购成败的重要因素。

二人又在随后的研究中揭示了技术并购的卖方市场特性,即以技术型小企业的垄断为特征。

而最终Granstrand和Sjolander[14]以瑞典的技术并购实证研究为依托,提出了一种通过在大企业间进行小企业买卖的技术贸易新机制,从而基本构建出了技术并购市场研究的理论框架。

在对技术并购市场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研究后,国外技术并购研究开始研究分析技术并购动因。

这一研究阶段重点集中于20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间学术交流的不断推进,致力于技术并购的研究学者也不仅仅局限于欧洲国家,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学术专家们开始注意到了这一新兴的并购类型所蕴含的发展潜能。

其实早在Williamson[11]1975年的研究中便初步阐发了技术并购的发展动因,他提出了创新过程的三阶段论,认为小公司在创新的早期阶段享有比较优势,而大公司在较后的阶段拥有优势,Williamson为后来的技术并购研究打下了理论基础。

在随后的学术研究中,学者们从技术并购的内部动因和综合影响因素两大方面入手,初步构架了技术并购动因理论。

国内较早且较为系统的进行技术并购相关研究的学者是清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刘开勇博士,他主要在技术并购的界定、获利机理、结对理论以及一些实际操作理论上有重要贡献。

近年来技术并购研究进入多元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技术并购研究日趋广泛,开始逐步完善技术并购整体研究框架。

这其中一部分国外学者关注于技术并购的效果,即倾向于技术并购绩效研究以及技术并购在提升企业技术能力与在创新网络系统中所起到的作用等领域的研究;另有一批学者关注于技术并购的决策与模式选择研究。

总之,目前国外技术并购的研究进入了相对分散化、广泛化的发展阶段,伴随着这种趋势,技术并购的整体研究框架正在逐步构建与完善之中。

2.2.3技术并购的获利机理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

并购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获取利润。

技术并购是基于战略发展的并购,与规模化的横向并购和一体化的纵向并购的直接动机及获利机理都不相同。

具体而言,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都是以获取现实的经济利益为主要动机,而技术并购则是以获取技术能力为动机的,技术并购既不属于横向并购也不属于纵向并购,其获利机理也是不同的。

虽然技术并购实践早已存在,但是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实践的发展,对技术并购获利机理的研究几乎出于空白状态。

技术并购是一种双主动行为,技术并购的获利机理可以通过技术并购对购并双方的影响来解释。

首先,技术并购是并购企业与技术型中小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

有技术的中小企业在成长期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大多数企业在壮大过程中都面临资金匮乏、市场营销能力差、管理经验不足、后续研发能力不足等困难无法逾越。

与之相对应的,主并企业一般拥有雄厚的资金、丰富的管理经验及市场营销能力,有持续创新的人才储备,但是由于制度僵化及经营中的惯性使得新技术的研发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综上所述,小企业和主并企业之间存在优势互补,详见下表2.1。

表2.1技术并购双方的优势互补

企业

技术并购主并企业

技术并购被并购企业

营销

市场反应力快

营销渠道成熟,影响力比较大

管理

管理灵活

管理专业化,官僚主义

内部交流

有效的内部通信网;

能迅速解决内部问题

内部信息交流不畅;

信息链较长

技术人才

后续开发能力差

能建设大型研究开发实验室;

具有强力的后续开发能力

外界交流

缺乏足够的外部信息与专家资源

研发专业机构和专项资金支持

资金

吸引资本能力有限

能有效利用广泛的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

其次,技术并购可以使主并企业获得四种经济效益:

(1)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理论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也是现代企业理论研究的重要范畴。

规模经济理论是指在一特定时期内,企业产品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即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利润水平。

  

并购可以在两个层次上实现企业的规模效益,即产量的提高和单位成本的降低。

并购给企业带来的内在规模经济在于:

通过并购,可以对资产进行补充和调整。

并购的外在规模经济在于:

增强了企业整体实力,巩固了市场占有率,能提供全面的专业化生产服务,更好地满足不同市场的需要。

(2)速度经济:

技术并购是获得速度经济的一般途径。

速度经济简言之就是由于技术的高效结合使得产品的市场化得以迅速实现。

为何技术并购能够形成速度经济?

首先,技术的高效结合取决于技术的传输速度,企业内的传输速度明显快于企业间的传输速度。

技术并购使得企业间的技术传输变为企业内的技术传输,技术的结合速度得以提升。

其次,技术并购的主并方在获得目标企业控制权的同时也获得了目标企业的产品,直接跳过了技术产品化、产品市场化两个阶段,取得了时间优势。

综上所述,技术并购能够取得了速度经济的效果。

(3)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的基础是技术多样化,即不同领域之间的技术相结合。

一般来说,不同技术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具体而言,某个领域的技术也许不能直接促进其他领域的产品提升,但是通过适当的技术结合可以产生新的技术,从而促进本领域产生新发明、新工艺,推进产品改进和工艺绩效的提升,这是范围经济的一般作用形式。

范围经济的强弱与许多因素有关,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

①新技术是否与原有的企业内部技术相适应;②技术结合可能出现内在的进化,从而对范围经济的强弱产生一定的影响。

(4)空间经济

企业所处的地点与企业的技术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知识密集地区会产生一种附聚效应,使得这一地区的技术得到快速的协同发展。

要进入这一区域,发展企业自身的技术,技术并购是最快捷省力的方式。

企业通过技术并购进入知识密集区域,并通过利用这些区域技术发展的优势来获得新的技术是空间经济的一般获得方式。

2.2.4技术并购模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