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关于家庭教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4452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讲关于家庭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一讲关于家庭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一讲关于家庭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一讲关于家庭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一讲关于家庭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一讲关于家庭教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一讲关于家庭教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一讲关于家庭教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一讲关于家庭教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一讲关于家庭教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第一讲关于家庭教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第一讲关于家庭教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第一讲关于家庭教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第一讲关于家庭教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讲关于家庭教育.docx

《第一讲关于家庭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讲关于家庭教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讲关于家庭教育.docx

第一讲关于家庭教育

《家师之友》系列讲座

第一讲关于家庭教育

主讲人:

何宗海

按语:

做儿女是天生的,任何人都别无选择。

做父母却完全是后天的人性的和社会的需求,是可以选择的。

选择了做父母,就选择了责任和义务。

不光做儿女需要学习,需要提高,做父母更需要学习,更需要提高。

父母的学习与提高,直接影响着儿女的学习与提高。

这个《家师之友》系列讲座,是我近年来对家庭教育问题学习思考的积累,尽管很粗糙,很肤浅。

真诚感谢有关专家学者以及网友们的学术成果和真知灼见对我的教育和启发。

搞这样一次网上讲座,是想通过网络交流的形式,建立起一个探讨家庭教育问题的互动平台,以达到和网友们共同学习提高的效果。

这个讲座共设计了十一讲,每讲两个课时,课后提出相应的问题,并就有关问题征求和汇集最佳答案,以期编纂《家师之友100题问答》。

这完全是一次公益行动。

欢迎网友们踊跃参与,指点家教,共同把我们学习探讨家庭教育的气氛活跃起来。

您的批评建议可直接跟帖,也可发我的QQ:

1340211720,或电子信箱:

heeeezh@,待归类整理后发表。

在现实生活中,一说到教育,人们自然就会想到学校,想到老师,想到孩子们稚嫩的肩膀上不堪负重的书包和那没完没了的考试、缴费,想到学子们远离家庭千里之外,奔波于车站码头的疲惫身影……。

认为这就是今天的教育。

其实这是对现代学校教育的表象认识。

学校教育只是公共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是求知人生的一个阶段。

人的一生中,在学校受教育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

从6岁走进学校算起,小学6年,中学6年,大学4年,再加上读硕、读博4年,总共也就是20年。

现在人的平均寿命已达到80岁以上,即便是每个人都能接受20年的学校教育,受教育的时间也仅占人生寿命的四分之一。

即使是在这四分之一的接受学校教育生命历程中,我们也并没有脱离家庭,脱离家庭教育,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每一天都要吃饭,要睡觉,要穿衣,要花钱,哪一样都离不开家庭,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度过的;我们每一个人,首先是自己父母的学生,然后才是学校老师的学生,再后才是社会的学生。

当我们成人之后,便自然担负起了传宗接代的重任,我们做了父母,从怀孕时的胎教开始,没有人可以成为你孩子的老师,只能是父母自己。

从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起,我们就伴随着孩子一起成长。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老了,隔代人诞生了,做了爷爷奶奶,又要教育孙儿孙女;即便是自己已成年的做了父母的孩子,也会时不时地受到已给他们的孩子做了爷爷奶奶的父母的指点。

因此说,在家庭教育领域,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教育工作者,这个责任是终身的。

2003年,我和我的从事教育工作的同事们合作,编写过一本名为《家庭教育指南》的书。

我们今天的这个系列讲座的主题思路,就来自这本书。

7年后,再来讨论家庭教育,对一些问题的感悟和从前已大不相同,内涵已发生质的飞跃。

当时组织编写这本书时,是从学校教育管理的视角来分析家庭教育中,存在于父母或监护人中间的问题和不足的,而今天,随着身份的转换,作为一个家庭的成员,一个孩子的父亲,身临其境地经历了、感受了家庭教育的点点滴滴,对家庭教育的内容、方法、理念等又产生了许多新的感触、感知和感慨。

我们没有停顿下来,用已有的结论评判昨天家庭教育的得失,或给今天的家庭教育贴上这样那样的新标签、新概念,而是迎着每一天升起的新的太阳,陪着孩子一路走来,伴着孩子一同成长。

家庭教育不仅成就了孩子,也成就了我们做父母的自己。

我们这个以家庭教育为主题的系列讲座的对象,主要是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孩子的父母亲以及所有关注、关心和关怀家庭教育的人们。

如果说我们的这次系列讲座对您和您的家庭教育有所启发,有所触动,有所帮助,那是您支持我们的结果。

不妥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在第一讲里,我们概括性地谈一谈有关家庭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

需要重点掌握的,有这样八个要点:

一是教育的三种形态;二是家庭教育的意义;三是家庭教育的几个主要特点;四是做家师是一门学问;五是现代家庭教育观的确立;六是现代教育的成才标准;七是父母在家庭中各自的角色;八是年轻的父母:

你准备好了吗?

一、教育的三种形态。

教育历来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尺。

教育既是人类文明的工具,也是人类文明的最早成果。

孟子说: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尽心上》)东汉人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一书对教育的解释是: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中国古代,教育被称为教学。

现代教育的含义,一是特指教书育人的职业,二是从事这个职业的所有的人,其中包括教师和学生。

现代教育的概念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仅有100年的历史。

它把教育的内涵外延狭义化了。

回顾中国教育的历史,自从以学校教育为标志的公共教育产生2100年来,教育便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应用而生地形成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形态。

而在学校教育产生之前,教育的基本职能是由家庭和社会承担的。

也有人把这三种形态称之为教育的“三架马车”。

家庭教育是由家庭以生命的孕育、伴随着新生命的成长而实施的教育活动。

是以家庭生活为载体、以父母以及直系亲属之爱为中心,对子女实施的抚养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是随着公共教育的产生而日益兴起的教育教学组织,也是被教育实践证明是公共教育最为科学有效的方式之一。

社会教育,则是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组织或个人,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也可理解为社会道德、社会风尚和社会文化对人的感化和熏陶。

也有社会学者认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教育职能就是由社会教育来实现的。

在家庭尚未形成之前的原始社会,教育是由生活在同一社会群体中的成员,通过互相的言传身教,或由有经验的年长者向年轻一代传授一些简单的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方式进行的。

以后随着家庭的产生以及家庭教育的出现,直至学校教育的产生,广义的社会教育开始逐步地分化为三种独立的教育形态。

而在人类的原始时期,存在不存在教育,也一直是教育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从教育所承担的社会职能分工的角度说,是并列关系,它们是互补的;从教育广义的逻辑排列来讲,它们又是包容关系、纲目关系,社会教育是纲,其他是目。

这是因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解释,都会受到时空的限制,比如,家庭教育在空间范围上不能包括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在实施过程中要受到时间的严格限制。

社会教育在广义上可以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只有社会教育是无边无际的,不受时空限制的。

教育的这三种形态是互为补充、互相联系、互相配合的。

只有当这三者和谐地拧成合力,平衡发展,孩子们的成长才可能是健康的,全面的。

无论是纵观整个人类教育史,还是分层次、分阶段地考察教育的发展轨迹,家庭教育都是人类进入家庭文明时代后,教育活动的发源地。

也就是说,教育起源于家庭。

早在春秋时期的教育史籍文献中,就记载了家庭教育兴起的有关情况。

《礼记•内则》记述了西周时期贵族家庭教育的一些基本准则:

“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

男鞶革,女鞶丝。

六年,教之数与方名。

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八年,出入户门,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

九年,教之数日。

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记,衣不帛褥绔,礼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肆简、谅。

”这段文字用今天的话说,大体意思是:

幼儿能吃饭时,就教他们用右手。

能学说话了,男孩说话要恭敬,女孩说话要温柔;男孩佩带皮囊,女孩佩带丝囊(强调个性教育中的性别差异)。

到了六岁时,教孩子识数,记地方名称。

七岁时,男孩与女孩不同席而坐,不在一起吃饭。

八岁时,当孩子进门、出门以及就席、吃饭时,必须让长者在先而自己在后,开始教他们学会谦让。

九岁时,教他们算术和日历方面的知识。

十岁的时候,就要出外向老师求学,住宿在外,学习写字和记事,不穿帛制的衣服,遵循原来学习的谦让之礼,每天都要学习初级的礼仪。

学习的东西贵在简要而信实。

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西周时的家庭教育,从幼儿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生活习惯入手,随着年龄的增长,教以基本的礼仪。

从教孩子吃饭开始一直到十岁,对他们的教育一直强调行为习惯的塑造和品德的养成,强调尊重老人,为人谦逊;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却不做过分的强求。

由生儿育女的家庭结构和启蒙教育的起源分析,家庭和家庭教育也应是中国私学的发源地。

家庭教育职业化、教学内容的专业化以及组织形式的规模化,是中国私学的最早雏形。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不仅承载着延续生命的责任,更承载了教育的职能。

认识教育的三种形态,有助于我们比较全面地了解教育的本质、教育在人一生中的位置、教育在不同社会领域里的分工等。

在整个教育领域,家庭教育是第一位的,是任何教育形式都不可取代的,当然,家庭教育也不能取代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既是教育的开端,又是教育的归宿。

对人一生的行为习惯、为人做事和信仰追求影响最大的,是家庭,是家庭教育。

从教育的传承性、综合性和长远性分析,家庭教育才是真正的基础教育。

二、家庭教育的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指出:

“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各级妇联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

”这段话不仅强调了全社会都要重视家庭教育,而且明确规定了“各级妇联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是组织实施家庭教育的责任部门。

对于家庭教育的意义,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

首先,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的第一阶梯。

无论是在远古学校尚未产生的时代,还是学府高楼林立的现代,家庭始终不渝地履行着教育的“第一阶梯”的功能,承担着教育的责任。

家庭的这种教育功能,是任何学校或什么教育培训机构都不能替代的。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从婴儿出生开始,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基本上是在家庭中度过的。

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接受父母及直系亲属的教育和养育。

人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学说话,学走路,学接人待物,也是从家庭开始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所受到的最初、最基本的教育,是人在长大以后所受到的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起点和基石。

如果没有家庭教育传授的那些知识、能力做基础,今后就难以顺利进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失去了家庭教育这级阶梯,整个教育将会成为空中楼阁。

其次,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课堂。

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成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环境,并不是指家庭经济的富有而是指父母及亲人为孩子提供的良好教育环境。

有专家学者曾对从1901年至今100多年间的500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进行分析研究,这些人获奖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非常重要的一条是,他们大多拥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受到过良好的家庭教育。

许多获奖者虽然生于贫寒家庭,父母目不识丁,有的甚至从小就失去了双亲,成为孤儿,但是他们从家庭那里学到了不畏艰难、勇于进取的顽强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他们在物质上是贫穷的,在精神上却是富有的。

更令人惊奇的是,500多名获奖者中有13名诞生在5个家庭中,其中居里夫人一家就有4名。

当然,我们举这样的例子,并不是意味着获得了什么奖项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凡是实现了自我、体现了自我价值的人生,都是成功的人生。

在少儿期的家庭教育中,主要训练的是孩子语言、模仿的能力和最基本的生活、交往的能力,这些为日后接受学校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家庭教育为学校、社会教育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家风正儿女易行善,家风邪儿女易行恶。

家风民主儿女生平等之心,家风独断儿女生专行之念。

家风仁慈儿女博爱,家风暴戾儿女残忍。

当然,这些总结只是阐明了一般情况下的一般现象,现实中也不免有特例的发生。

第三、家庭教育是一项无止境的光荣而伟大的事业。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那么,谁是孩子的最后一任教师呢?

还是父母。

父母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都将影响孩子的一生,甚至几代人。

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墨子,用素丝着色的原理来比喻教育的功效,他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幼小的孩子如同素洁的丝绢,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就会被这个环境所熏陶,所感染。

“孩子是父母的翻版”,父母的言行,说话的语气,面部的表情、神态,行为方式,生活作风,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等都直接为孩子学习模仿。

这样的模仿有时是有意识的,有时是无意识的,久而久之,孩子从父母那里模仿到的东西成了他们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家庭教育有益于儿童的成长、成才。

这样的实例,在我国古已有之。

孟母三迁的故事,岳母刺字的故事,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孩子的性格和生活习惯的形成,对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孩子人格的形成与家庭环境有重大关系,而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父母提供给孩子最基本的生命与生存保障,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对孩子实施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三、家庭教育的主要特点。

关于家庭教育的特点,有关专家学者以及从事家庭教育工作的人们已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过多方面的探讨,形成了各自的结论和看法。

在这里,我们只从家庭教育明显区别于其他教育的个性特点,来分析其中的传承性、价值性和持续性特点。

第一、传承性。

家庭教育是一种基于血脉亲情关系上的技能、文化和信念的传承。

健康的人格、善良的秉性以及文明的言行,首先来自于家庭,家庭的熏陶、家庭的习惯、家庭的传统和家庭的教育。

现代家庭教育受到时代的影响,一方面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另方面又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

这些相对稳定的因素经家庭成员世代流传继承下来,逐渐形成一个约定俗成的家族传统文化,起到教育后人的作用。

这种传统的稳定特点就是传承性。

人们在家庭里接受了相应的教育,形成了自己的伦理观、价值观和行为习惯,长大成家立业后,也会用同样的方式方法去“复制”自己的新家,教育影响自己的后代。

家庭教育的功效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通过父母和家庭其他人员的言传身教,孩子会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学校的教师与家庭的父母,其职能是不可以互相替代的,即便父母本人的职业是教师,就是自己孩子的教师,在家庭中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也仍然首先是以父母(家师)的面貌出现的。

在家庭里,父母就是父母,无论如何也不能把自己孩子看成是学校环境里的学生,孩子也无法把自己的父母看成是自己在学校里的老师。

家庭教育的传承,是以亲情为主线而延续的。

个人所受的最初教育影响来自于家庭。

家庭教育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会是终身的,会给人的行为习惯和价值判断留下永恒的烙印。

在人的一生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自己的社会关系和职业以及所参与的社会群体总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唯一不变的是,给了他生命的父母和他的由血缘关系维系的家庭群体中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亲人。

第二、价值性。

家庭教育的价值体现着一个家庭对自己子女未来的预期,体现着家庭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自古以来家庭的最高目标。

家庭教育是干什么的?

家庭教育为了什么?

怎样做好家庭教育?

这些话题便就成为了家庭教育的中心议题。

家庭教育的价值性归根到底是一种教育价值文化,这种文化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往往是以传统价值观为教育的依据,“善则扩而充之,恶则克而去之”。

第三、持续性。

家庭教育的持续性,是相伴人生的,与学校教育和狭义的社会教育相比,更具有连续性和持久性。

孩子从出生起就开始受家庭教育。

虽然不同阶段家庭教育的作用大小不一样,但始终伴随人的一生。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中国父母批评孩子学习缺乏恒心时常用的一句俗语,讲得就是学习的持续性。

家庭教育的持续性不仅蕴含于持之以恒的信念中,而且也始终不渝地体现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

孩子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是对学习没有常性,由于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很不安分,富于幻想的天性让孩子每时每刻都会有一个新主意产生。

他们凭兴趣做事,当这件事对他没有压力时,会因为兴趣把它忘得一干二净,他们的思想行为还没有形成习惯的模式和判断是非的标准,对于外来压力容易产生逆反情心理,形成厌学情绪。

家庭教育的持续过程就是不断地校正孩子的这种不专一、不持久、不定型的状态。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正因为漫长,才更需要持久。

教育的持续性会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在持续性的教育中,孩子会认为大人们要求我做许多事情是必须这样做的,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

四、做家师是一门学问。

在这次系列讲座中,我们提出了“家师”的概念,明确表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做家师,不要做家长。

其理由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对于家庭教育来说,为人师表要比为人长官更有益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中国的官本位思想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控制了教育和我们的教育价值观,同时也自觉不自觉地控制着我们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施教方式。

长官意志延伸下来的“家长”称谓,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另方面,相对于学校教育中的教师,家师的称谓对等地体现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平等,类似职业教育中的“师傅”,也是以“师”体现其职业特征的。

史书记载,西周时担任朝廷警卫职责的高级军官,称为“大师”、“师氏”等,在履行军警职责的同时,还要负责王廷贵族子孙的教育,教文习武往往是穿插进行的。

久而久之,“师”就由军队职称转为教育职称。

教育成为一种专门职业后,“教师”便成了教书育人者的职业称谓了。

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做家师是一门学问。

要想让孩子有学问,家师首先必须有学问。

当然并不是说,家师是万能的,即能教孩子语文,又能教数学,教英语等,可以像学校里的老师那样,把孩子所学的每门课程全包教下来。

这个学问是做人的学问,为师的学问。

首先,要懂得孩子。

懂得孩子的习性,懂得孩子的爱好,懂得孩子的苦乐,懂得孩子的内心世界。

有些父母由于受“家长”身份的制约,认为父母仅仅是孩子的监护人,只要他们饿不着、冻不着,有学上,有书念,就足够了。

没有必要过多地在孩子身上花费精力。

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是学校老师的事情。

久而久之,对于孩子的学习、成长情况甚至健康情况都不了解,当孩子有一天学习成绩下降了,或是做出什么错事的时,却感到非常意外,手足无措,甚至反过来埋怨学校,埋怨老师。

懂得孩子的方法有很多,与孩子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和关心孩子的学习,熟悉孩子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展情况。

即便已不能具体地辅导孩子的学习,也应通过孩子的学习情绪、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或通过与孩子交谈,或通过与学校老师沟通,随时掌握孩子的学习状态。

其次,要尊重孩子。

自尊来源于受到尊重。

孩子受到尊重时,会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产生积极、主动的心态,总是有良好的自我感觉,自尊就会萌发起来。

自尊,能增长孩子的自强、自立精神。

美国心理学家罗达·邓尼说过:

“父母错了,或违背自己许下的诺言时,如果能向孩子说一声对不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时能培养孩子尊重人的习惯。

”许多父母却难以这样做,或不屑于这样做,他们明知自己错了,却对孩子文过饰非,或不当一回事。

他们的想法是:

父道尊严,怎能认错;小孩子知道什么?

没必要认错。

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认为,孩子是弱小的,是依附的,是不能和大人平等的。

培养孩子尊重人,要从尊重孩子入手。

正确看待孩子,才会做到尊重孩子,从而得到孩子的尊重。

第三,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善于跟孩子交流,是家庭教育的一门艺术。

平等地跟孩子相处,让孩子在父母面前建立充分表达自己思想的自信,有助于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培育,有助于孩子正常地融入社会。

在国外,在西方,父母在家庭中,更像是朋友,是老师,而不是长官。

我们的家庭教育理念是:

做孩子的老师,不要做孩子的长官。

五、现代家庭教育观的确立

家庭教育观是家庭对孩子实施教育的指导思想和价值预期。

以上我们谈到,家庭教育是一种人生价值的教育,是一定价值观念的培育和一定行为习惯的养成。

家庭教育始终受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的支配,形成各具特色的家庭教育观。

也可以这样说,家庭教育观主导着一个家庭实现其教育价值的趋向。

因此,探讨家庭教育观对揭示家庭教育的本质、探索家庭教育中的利弊得失,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几种现代家庭教育观的博弈。

第一、功利型家庭教育观。

这是一种以家庭荣辱、得失、损益为核心而培育孩子的家庭教育观,具体表现:

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灌输,轻个性发展;重言教,轻身教;重批评处罚,轻诱导鼓励。

功利的家庭教育观的偏差在于:

重视家庭环境因素对子女的品德、学业诸方面的影响,忽视了家庭教育的动态过程;较多地看到子女对家庭环境的适应,忽视了子女对环境的选择。

第二、成才型家庭教育观。

重视时间与过程对家庭教育、对人的培育的意义。

以人的能力培育为核心,注重学以致用。

讲求实际,适用,不好高骛远,对远大的理想缺乏兴趣。

这种教育价值观的局限性在于,对未来生活缺乏远见,不能准确地把握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难以抓住时机。

第三、实践型家庭教育观。

家庭教育是培养造就人的实践活动,是教育实践的重要形式。

实践型家庭教育观从实践的视角认识家庭的变化发展、认识人的生长、人的变化、人的行为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的关系。

以培养人的实践能力、建构人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为目标,注重家庭教育中人的变化等。

相比较而言,实践型家庭教育观对培养造就新人的实践意义,通过揭示家庭教育的内涵,赋予家庭教育以可操作的实际内容,在培养孩子素质的全面发展方面,有较多的可取之处。

当然,其他类型的家庭教育价值观也各有各的长处,需要扬长避短,取长补短。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些不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会贻误教育的大好时机。

比如,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小,教育是以后的事;有的认为孩子身上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气可以不必在乎,树大自然直;有的认为教育孩子,无师自通;有的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我不是老师,我不懂;有的为了省心,把孩子交给老人像喂小鸡小狗一样抚养。

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克服和纠正。

    

六、现代教育的成才标准

在瞬息万变的当代社会生活里,成才的标准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发生着适应性的变化。

现代社会中所需要的人才是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知识、有文化,还要有相应的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那种只具备单一的劳动技能的人,将很难适应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的现实生活。

首先,成才的标准不是统一的,但对高素质人才的选择标准却是一致的。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高度文化素养的人才。

一个人只要有了高度的文化素养,才能干好自己想干的事业,才能开创新的生活。

学好基本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是将来实现理想的最基本的要求。

第二,仅有高学历、名牌文凭是不够的。

未来的社会发展不仅需要人要有高度的文化知识,更需要有具有开创意识的创业者。

他们要有充分的想象力,在工作中不墨守成规,敢于创新,勇于创新。

社会发展的本身就是求新求变。

如果在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死守着一种观念而没有创新意识,那么,就会在社会的发展中被淘汰。

第三,天道酬勤,竞争求胜。

要让孩子养成勤劳吃苦的良好习惯。

不娇惯,不溺爱。

有规律地生活,有选择地发挥孩子的特长。

第四,懂规矩,受得约束。

“规”是指圆规,据传最早是由鲁班发明的,是木工打制圆窗、圆门、圆桌、圆凳时要用的工具;“矩”是指一种直角尺,也是木工用具,据说勾股定理的原理就来自“矩”。

后来人们把规矩引申为一门教养,一个尺度,一类道德,一种素质。

无论干任何事都要有规矩,没有规矩、不守规矩,干什么都难成,注定要失败。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强调做人做事都要有一定的规矩、规则和标准,否则无法取得成功。

    

七、父母在家庭中各自的角色

父亲是子女对于双亲中男性一方的称呼。

一般来说,父亲的特点是心胸开阔,实践范围广泛,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比较理智,看得长远,自立能力和应变能力较强。

父亲影响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3个因素,首先是父亲的人格。

父亲的人格力量对孩子的影响有较大。

其次,父亲在社会中的地位如何。

再次是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

人们常说严父慈母,这可能是对家庭教育中父母角色的基本定位,而在现实生活中,严母慈父也不少见。

把严全然给了父亲,父亲缺少慈爱,孩子必然会疏远他;把慈都给了母亲,母亲如果不严格要求,慈爱会蜕变为溺爱。

所以,威严和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