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狂练 大题冲关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系列 生物与环境 综合测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448825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8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题狂练 大题冲关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系列 生物与环境 综合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小题狂练 大题冲关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系列 生物与环境 综合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小题狂练 大题冲关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系列 生物与环境 综合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小题狂练 大题冲关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系列 生物与环境 综合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小题狂练 大题冲关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系列 生物与环境 综合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小题狂练 大题冲关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系列 生物与环境 综合测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小题狂练 大题冲关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系列 生物与环境 综合测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小题狂练 大题冲关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系列 生物与环境 综合测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小题狂练 大题冲关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系列 生物与环境 综合测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小题狂练 大题冲关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系列 生物与环境 综合测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小题狂练 大题冲关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系列 生物与环境 综合测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小题狂练 大题冲关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系列 生物与环境 综合测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小题狂练 大题冲关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系列 生物与环境 综合测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小题狂练 大题冲关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系列 生物与环境 综合测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小题狂练 大题冲关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系列 生物与环境 综合测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小题狂练 大题冲关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系列 生物与环境 综合测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小题狂练 大题冲关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系列 生物与环境 综合测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小题狂练 大题冲关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系列 生物与环境 综合测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小题狂练 大题冲关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系列 生物与环境 综合测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小题狂练 大题冲关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系列 生物与环境 综合测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题狂练 大题冲关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系列 生物与环境 综合测试题.docx

《小题狂练 大题冲关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系列 生物与环境 综合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题狂练 大题冲关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系列 生物与环境 综合测试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题狂练 大题冲关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系列 生物与环境 综合测试题.docx

小题狂练大题冲关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系列生物与环境综合测试题

【小题狂练•大题冲关】2014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系列:

生物与环境综合测试题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2×25=50分)

1.(2013·新课标Ⅰ,5)某农场面积为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

在这一生态系统中,鹰捕食黑线姬鼠,鹰大量迁入,会捕食更多的鼠,鼠的密度会发生变化,A正确;设该农场中有鼠数为X,则有X:

100=280:

2,X=14000(只),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为14000÷140=100只/hm2,B正确;黑线姬鼠的数量下降,但生物的种类并没有改变,因此丰富度没有发生变化,C不正确;在一条食物链中,按照能量传递规律,营养级越高,所含能量越少,D正确。

2.(2013·四川,6)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

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

[答案] B

[解析] 本题以农田生态系统为背景材料,考查了种群特征、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功能及稳定等有关知识。

拟水狼蛛是卷叶螟和褐飞虱的天敌,说明他们是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其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调节方式为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

组成、结构的相对稳定;稻田是农田生态系统,系统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人的作用特别大,人为因素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性外激素专一诱杀卷叶螟,由于拟水狼蛛的食物来源减少,会导致同一生态位的褐飞虱被捕食增加,种群密度减少;因此ACD正确。

防治稻田害虫,可以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最有益的部分,但不能改变能量传递效率。

3.如图表示某孤岛上存在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变化,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种群①为捕食者,种群②为被捕食者

B.种群①的营养级比种群②的营养级高

C.种群②所含的能量比种群①所含的能量高

D.种群②的数量随种群①的数量减少而减少

[答案] D

[解析] 由图可知,种群②增多导致种群①减少,之后,种群②因为种群①的减少而减少,可确定种群②为捕食者、种群①为被捕食者。

因而,种群②的营养级比种群①的营养级高,种

群①处于较低营养级,所含能量比种群②的高。

4.

某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

在某一时间确定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总量的比值如图所示。

在一段时间内,如种群乙的有机物总量的比值增大,则引起的变化应是图示中的(  )

[答案] D

[解析] 由图中信息可知四种生物的食物关系为丙→甲→乙→丁,如果乙种群数量增加,则丁的食物增加,丁种群数量会增加,甲的天敌增加,所以甲种群数量要减少,即丙的天敌减少,故丙会有所增加。

5.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

(纵横坐标分别表示M、N两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

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

C.d

D.M、N将呈现“J”型增长

[答案] C

[解析] 仅从食物关系来看,曲线不重叠时,M与N无竞争关系,但是二者在其他生存资源上可能会发生重叠而产生竞争关系,所以仅凭曲线是否重叠不能确定二者是否存在竞争;b越大说明该生物的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适应能力越强;M、N两个种群数量受环境因素以及其他生物因素的影响,呈现“S”型增长;d

6.如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

B.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

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D.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

[答案] A

[解析] 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而物质循环是反复的。

7.如图为a、b、c、d四个不同种食叶昆虫的数量随山体海拔高度变化的示意图。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拔2000米处的物种均匀度高于海拔3000米处

B.b数量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不能体现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C.海拔3000米处,b、c数量差异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D.海拔4000米处,a、b、c、d的数量差异体现遗传多样性

[答案] A

[解析] 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曲线的比较分析能力。

分析图形,海拔2000米处不同物种的个体数比较接近,故比海拔3000米处物种均匀度高,A正确;图中在一定海拔范围内,随海拔高度的不同b物种个体数也不同,说明b物种中有不同类型的个体,适应于不同的海拔高度,即b物种具有遗传多样性;图中b、c数量的差异应是环境对不同生物选择的结果;在海拔4000米处,a、b、c、d物种的数量比较接近,且都比较少,故不能明显体现遗传的多样性。

8.下列对生物学中几个关于“效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卵细胞体积大,细胞质中营养物质丰富,提高了物质运输的效率

B.提高反应的温度一定能提高酶的催化效率

C.生态农业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通过离心振荡,可以提高动物细胞融合的效率

[答案] D

[解析] 细胞体积大,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减少,不利于物质运输效率的提高;酶的活性具有适宜的温度,提高温度不一定提高酶的催化效率;生态农业的建立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并不是提高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9.(2013·吉林一模)若森林持续干旱,树木往往会扩展根系

的分布空间,以保证获得足够水分,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这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  )

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答案] B

[解析] 由题分析可知,森林生态系统在干旱环境下通过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以保证获得足够水分,这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抵抗力稳定性。

10.某地区常年栖息着30万只鸟类,其中灰椋鸟占了最大优势,数量达10万只之多。

灰椋鸟是农林害虫的天敌,喜好群体活动,常集结成庞大的鸟群在天空盘旋,形成壮观的风景。

该地区为打造灰椋鸟品牌,计划在林区大规模清除其他树种,并改种灰椋鸟喜居的树种,欲招引20万只以上灰椋鸟,该计划的实施将使该地区(  )

A.灰椋鸟种内斗争必然减弱

B.鸟的种类必然增加

C.农林害虫数量必然大幅度上升

D.生态系统的结构必然发生变化

[答案] D

[解析] 由题意知,该项措施会使树种减少,会使灰椋鸟种群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且大量捕食害虫将导致农林害虫大量减少,从而使该地区的物种数量减少,食物链和食物网简单化,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

11.在建设“森林城市”时,欲通过人工造林使荒坡逐渐演替为森林。

下列对演替过程中图中曲线I和曲线Ⅱ的生物学含义的描述全都正确的是(  )

A.Ⅰ为土壤中的有机物量,Ⅱ为生态系统物种的多样性程度

B.Ⅰ为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Ⅱ为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性

C.Ⅰ为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Ⅱ为群落垂直结构的层次性

D.Ⅰ为群落呼吸消耗的有机物量,Ⅱ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 C

[解析] 土壤中的有机物量和微生物数量不断增加,生态系统物种的多样性不断增加,生态系统

的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其抵抗力稳定性不断增强,恢复力稳定性不断减弱,群落呼吸消耗的有机物量不断增加,群落垂直结构的层次性也不断增加。

12.我国北方的一些地区每年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蝗灾,当地政府和农牧民常用喷洒农药的方法来杀灭蝗虫。

2000年发生蝗灾时,新疆某地邀请来一批养鸭户,把几十万只鸭子放养到虫害严重的草原上,收到很好的效果。

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利用农药灭虫,农药对蝗虫起选择作用,生存下来的蝗虫都是抗药能力较强的

B.利用鸭子消灭蝗虫,根本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的流向鸭子

C.利用鸭子消灭蝗虫,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鸭子是次级消费者,鸭子与草原上的牛、羊的关系是种间互助

D.利用鸭子消灭蝗虫不仅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减轻污染、保护其他生物

[答案] B

[解析] 利用鸭子消灭蝗虫,根本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而不是鸭子。

13.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

B.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2/W1

C.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为(A2+B2+C2)

D.W1=D1+D2

[答案] A

[解析] 由图可知,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D1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W1=A1+B1+C1+D1;D1=A2+B2+C2+D2;由于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所以W1>D1+D2。

14.下图表示A、B两个特定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

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

①一个吃玉米的人所获得的能量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

②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的升高而逐级递减

③若A和B中玉米的数量相同,A能养活10000人,则B至少能养活500人

④若土壤中含相同浓度的难降解污染物,则A中的人比B中的人体内污染物浓度低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但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都是10%~20%,所以②的叙述错误。

难降解的污染物可以随食物链富集,因此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内聚集的污染物越多,因此④的叙述正确。

15.下图是11种昆虫A~K的栖息特性(Y轴)与其取食植物(X轴)的关系图,图中Y轴中点连线(虚线)表示对栖息环境无所偏好。

根据图中的关系,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取食山柑科的昆虫主要生活在潮湿环境,偏好阳光充足环境的昆虫有两种

B.仅两种昆虫可能同时以山柑科和十字花科植物为食

C.昆虫G较H对栖息的环境要求高,昆虫H较G食物种类多

D.取食十字花科植物叶片的昆虫种类比取食十字花科植物花序的少

[答案] A

[解析] 根据坐标图看,偏好阳光充足环境的昆虫有E、F、G三种,故A错误。

同时以山柑科和十字花科植物为食的昆虫仅为J、H两种,故B正确。

以十字花科植物叶片为食的昆虫有H、I、J,以十花科植物花序为食的昆虫有A、B、C、D、F、G,故D正确。

16.设计制作小生态瓶应该遵循一定的原理和要求,下面列举的原理或要求中,合理的是(  )

A.小生态瓶的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必须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B.应该经常向小生态瓶中通气,从而保证瓶中生物的呼吸

C.小生态瓶中投放的生物必须有很强的生命力,投放的动物数量要多一些

D.应该将生态瓶放在阳光能够直接照射到的地方,以保证获得足够的能量

[答案] A

[解析] 小生态瓶应该是密闭的,小生态瓶中投放的动物数量不宜过多,以免破坏食物链;小生态瓶放在有较强散射光的地方,不能放在阳光能够直接照射到的地方,否则会导致水温过高,从而使水草死亡。

17.下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①该食物网中共有6条食物链

②H占据3个营养级

③G和F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

④如在该生态系统中使用DDT,则这种杀虫剂在H中浓度最高,其次是在D中

⑤图中A、E均为生产者

⑥一旦G的数量大量减少,该生态系统就很难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③⑤D.①④⑥

[答案] D

[解析] 该食物网中共有8条食物链,故①错误;H占据三个营养级,分别是第三、第四、第五营养级,所以②正确;由图可知,G和F都可以以E为食,它们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但同时G又可以以F为食,所以G和F之间存在捕食关系,故③正确;如果在该生态系统中施用DDT,由于富集作用,H的营养级最高,其次是G和C,因而H中DDT浓度最高,所以④错误;A、E均为生产者,⑤正确;由于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较复杂,因而G的数量大量减少对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不大,⑥是错误的。

18.中国生态现代化水平将在2050年前后达到当时世界中等水平,生态现代化指数进入世界前40名,2100年生态现代化指数进入世界前20名,整体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但目前中国生态现代化整体水平较低,名列全球倒数第18位,国内也只有北京一地生态现代化水平超过平均水平,下列有关中国生态现代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应当是先污染,后治理,再向生态现代化转型

B.应当是发展“原料—产品—废料—原料—产品”的生产模式

C.采用综合生态现代化原理,协调推进绿色工业化和生态现代化建设

D.应当是先进行生态农业建设,再进行城市生态建设,最后再进行生态现代化建设

[答案] C

[解析] 在可持续发展中,生产模式应是“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生产过程应当是没有废料,从而减少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只有采用综合生态现代化原理,协调推进绿色工业化和生态现代化建设,才能缩短和其他国家的差距,否则差距会越来越大。

19.(2011·镇江)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气候、食物、天敌和传染病都将影响大熊猫的种群密度

②在弃耕农田演替至森林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和有机物总量均不断增加

③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森林生态系统

④与北极苔原相比,热带雨林抵抗力稳定性强、恢复

力稳定性强

A.①②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

答案] A

[解析] 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低于森林生态系统,所以③是错误的,正确选项中不能包含③在内,这样通过排除法可知道答案为A。

20.某城市的一块荒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改造成另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改造前后的一些变化见下表。

据此作出的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  )

植物种类

植被覆盖率

群落中的植物优势种

改造前

20种

10%

狗尾草、艾蒿、蒲公英

改造后

30种

25%

菖蒲、芦苇、睡莲

A.改造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

B.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

C.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得到改善

D.改造的主要目的

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

[答案] D

[解析] 考查点:

本题考查人为活动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等群落演替的知识。

由表可见,改造前植物多为陆生植物,植物种类少,植被覆盖率低;而改造后植物多为水生植物,植物丰富度增加,植被覆盖率增高。

因此,由水生植物成优势种可见,该改造加大了湿地的面积;植被覆盖率的增加说明区域气候得到改善,植物丰富度增加,说明多样性增加。

但是,该改造不以提供粮食等人类生活物质为主要目的。

21.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关说法合理的是(  )

A.引入外来物种,对于营养结构简单的生态系统来说一定能提高稳定性

B.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高,其自动调节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低

C.要从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面上考虑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D.对于濒危物种迁地保护是主要的措施

[答案] C

[

解析] 由于外来物种的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往往会使这些地区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一个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越高,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对濒危物种就地保护是主要的措施。

22.(2013·苏北四市三调)2012年我国云南省许多地区发生了严重干旱,旱灾对当地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损害。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当地生态系统本身不具备抵抗干旱的能力

B.干旱只影响了当地的物种多样性,并不影响基因多样性

C.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继续减弱

D.长期干旱,会使当地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直接价值受到影响

[答案] C

[解析] 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范围内都具有抵抗力稳定性;干旱不仅影响当地的物种多样性,也影响基因多样性;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程度降低,抵抗力稳定性减弱;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23.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是(  )

A.心猿意马B.飞蛾扑火

C.花香引蝶D.老马识途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营养信息和行为信息等。

飞蛾扑火通过光,借助物理信息;花香引蝶、老马识途都是通过气味,借助化学信息。

2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的能力比草原生态系统的强

B.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总保持平衡

C.森林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的能力,没有自我修复的能力

D.受

到外界破坏时,结构越复杂的生态系统恢复原来状态的能力越强

[答案] A

[解析]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随季节变化而略有差别,一般春季输入大于输出,秋季输出大于输入;受到外界破坏时,结构越复杂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越难。

25.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由科技含量较低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现代农业虽然产量大大提高,但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农药,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我国政府正大力推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生态农业。

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农业系统中食物链和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能量越少

B.生态农业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现代农业高

C.生态农业系统设计的指导原则是实现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

D.生态农业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人的作用非常突出

[答案] A

[解析] 营养级越多,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就越多,在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能量也就越多。

二、非选择题(50分)

26.(10分)某石质海滩的潮间带由大小不一的水坑和水坑间的凸出基质两类环境组成,主要生长着浒苔、角叉苔等海藻和滨螺、岸蟹等动物。

岸蟹主要以滨螺等小动物为食,其主要天敌是海鸥。

(1)有人选择大小、深度等相似的两个自然水坑(A、B),把B坑中的全部滨螺(233只)捉出,移入几乎无滨螺的A坑,研究滨螺对海藻及岸蟹种群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

①图A中浒苔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从种间关系角度看,浒苔和角叉苔是____________关系。

②水坑中岸蟹种

群密度与________种群相对数量呈正相关。

研究发现,此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有利于岸蟹躲避天敌;而另一种浒苔占优势的环境则相反,请据此解释B坑中的滨螺在移出前数量较多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本研究涉及的生物构成的最长食物链为_________。

(2)通过对水坑和凸出基质这两类微型生态系统中滨螺密度和浒藻物种数的调查,绘制成图C。

①在滨螺极稀少的情况下,如果要最大限度地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优先保护的是________生态系统,这种保护措施属于________。

②当滨螺密度长期保持在100~200只/

m2时,________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答案] 

(1)①被滨螺取食 竞争

②浒苔 B坑中浒苔不占优势,该环境不利于岸蟹躲避海鸥的捕食,因而数量较少;由于天敌(岸蟹)数量少,滨螺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所以数量较多

③浒苔→滨螺→岸蟹→海鸥

(2)①凸出基质 就地保护 ②水坑

[解析] 

(1)①图A浒苔数量下降而图B中浒苔数量急剧上升,二者的差别是滨螺的有无,所以滨螺以浒苔为食,从图中可以看出浒苔数量与角叉苔数量成反比,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②从图中可以看出浒苔数量与岸蟹的数量成正比。

坑中未移出滨螺之前浒苔的数量很少,不利于岸蟹躲避天敌海鸥,所以数量也非常少。

岸蟹是滨螺的天敌,岸蟹数量少所以滨螺大肆繁殖。

③由生物之间的关系可得出最长的食物链为:

浒苔→滨螺→岸蟹→海鸥。

(2)①通过图C可以看出凸出基质中滨螺的数量极少时利于其生长,若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应优先保护凸出基质的生态系统。

这种保护属于就地保护。

②当滨螺密度长期保持在100-200只/m2时水坑中海藻的种类数量多,故其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27.(15分)下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常范围:

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

请回答。

(1)生态系统结构复杂,各组分间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紧密联系,形成统一整体;同时________调节着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要保持一个封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必须从外界源源不断的输入________。

(3)对a、b两个生态系统施加相同强度的干扰,若ya>yb,则这两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为a________b(>、<或=);对同一生态系统来说,x和y的关系为________。

(4)环境污染是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之一。

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可用于生态风险评估。

进行生态风险评估时,要计算出一个风险商数(RQ),若RQ<1显示污染物对生物的健康只构成低风险,RQ≥1则显示污染物可能

对生物有害。

请根据表中的RQ值预测污染物对4种生物生存和该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

生物种类

RQ

汞(Hg)

铅(Pb)

A

某种小乔木

0.75

0.55

B

某种植食动物

1.26

0.84

C

某种大型真菌

0.91

0.48

D

某种肉食动物

1.25

2.05

[答案] 

(1)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2)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能量

(3)< 正相关

(4)对四种生物生存的影响:

D内两种污染物的RQ>1,B内汞的RQ>1,污染物会威胁这些生物的生存,由于A和C生物体内两种污染物的RQ<1,其生存不会受到威胁。

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会降低,抵抗力稳定性会降低。

[解析] 

(1)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将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联成一个统一整体。

(2)物质是循环的,因此一个生态系统可以实现物质上的自给自足;而能量流动是单向、递减的,因此必须有源源不断的能量输入,才能保持封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在相同强度的干扰下ya>yb,表明a生态系统受到的影响更大

,其抵抗力稳定性低。

偏离正常范围越大,恢复需要的时间就越长,故x和y呈正相关。

(4)根据RQ的含义可判断表中污染物对4种生物生存和该生态系统稳定的影响。

28.(10分)(2013·山东,26)稻田中除水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