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460746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

《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

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

崇明区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质量调研

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2018.12

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所在学校及班级等填写清楚。

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

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

(5分)

(1)       ,杜鹃声里斜阳暮。

(北宋·秦观《       ·郴州旅舍》)

(2)吾师道也,       ?

(唐·韩愈《师说》)

(3)柳永《八声甘州》中“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一句,从对面着笔抒发情感。

杜甫《月夜》中同样采用这一手法的诗句是“       ,       。

2.按要求选择。

(5分)

(1)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小周毕业多年后邂逅当年同窗好友,感慨地说: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B.吴先生面对争强好胜、惹是生非的小孙子,谆谆教诲道:

“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C.郑老师深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道,因此教学中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D.王助理的方案被领导否定,心情郁闷,同事安慰说:

“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

(2)下面是某班主任在班会课上的讲话,以下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3分)

A.男生寝室昨晚熄灯后聊天,希望你们既往不咎,改正错误。

B.本周艺术节大家群策群力取得年级第一好成绩,可喜可贺。

C.小刘同学尽管早晨迟到,但原因是他帮助邻居,值得见谅。

D.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有问题尽管提出,我定会鼎力相助。

二、阅 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

审美救赎何以可能

潘知常

①对于审美救赎的思考,首先当然应该是审美救赎何谓。

同时,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领域,就是审美救赎何为。

审美救赎何谓,是对于审美救赎的本体属性的回答,审美救赎何为,则是对于审美救赎的审美功能的回答。

在这回答的背后,则是对于审美与艺术的生存权、审美与艺术的尊严的回答。

当然,这也与我们过去长期以来没有很好地思考这个问题有关。

黑格尔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

熟知非真知。

无疑,这句话用在这里也是非常合适的。

显然,对于审美救赎的审美功能的思考,其实就是对审美与艺术的本原、审美与艺术之为审美与艺术的思考。

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进入美学殿堂的唯一通道。

②人类失落的生命,过去只能在宗教中才能够被赎回,这就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宗教救赎,然而,在宗教退出历史舞台的主导地位之后,人类失落的生命就只有在审美与艺术中才能够赎回了,当然,这就是审美救赎的登场。

可是,为什么只有审美与艺术才能够赎回?

审美救赎又何以可能?

过去几乎所有的美学家对此大多一笔带过。

之所以如此,无疑是因为他们都只关注到了审美与艺术的一般本性,并且只是从审美与艺术的一般特性入手,去对此加以说明,但是却都忽视了审美与艺术的特殊本性,也忽视了从特殊本性去对此加以说明,因此,也就未能促成这一困惑的最终解决。

③换言之,对于审美与艺术,过去我们经常去询问的,是美从何处来?

其实,我们还应该去询问的,却是美究竟对我们做了什么?

美是如何帮助我们生存下去的?

美是如何拯救我们的?

过去我们经常去询问的,是人类是怎样创造了美?

其实,我们还应该去询问的,却是美如何创造了我们?

审美与艺术帮助我们去挖掘出真正的力量,去唤醒我们。

④问题的关键,当然在于审美与艺术的特殊本性——意象呈现。

⑤意象呈现是内在的自由生命借助于外在形象所进行的自我建构。

正如吉尔伯特、库恩在《美学史》中断言的:

“它体现了人们创造象征和符号的独特而神奇的力量。

”区别于“超验表象的思”(宗教)、“纯粹的思”(哲学),黑格尔把它称之为“感性直观的思”。

而且,在外在世界不再引起宗教的神秘联想之后,确实已经隐秘地进入了审美与艺术的情怀寄托。

它代表着:

当今生命中难以解决的东西,都首先可以在审美与艺术中得以象征性地解决,昔日宗教的神奇作用当今也已经被审美与艺术取而代之了。

⑥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意象呈现并不是我们日常所常见的维系于客体、维系于现实。

意象呈现维系于主体、维系于精神生活,是由客体形象与自由生命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关系,是与精神生活之间的异质同构,是意在将人类的精神生活凸显而出,也将人之为人的无限本质和内在神性凸显而出。

因此,应该是一种象征呈现。

劳·波林曾经说:

象征,就是某种东西的含义大于其本身。

中国人也常感叹“形象大于思想”。

事实上,就是因为它呈现的是主体内涵,是生命的对象物,而与赋予形象以意义无关,也与充当形象的注脚无关。

⑦由此,不难发现,所谓意象呈现,作为象征,其实就是人类精神生命的进化的强大杠杆。

人类正是通过意象呈现而拥有世界。

意象呈现是生命的庆典。

通过意象呈现,我们从物的世界迁徙到意义的世界,从功利的世界迁徙到虚无的境界。

意象呈现即最后的救赎之物。

而现在我们最大的失败也正是遗忘了这一点。

语言已经被物化了、工具化了。

意象呈现也因此而隐遁不见。

因此,我们现在所应当去做的,就是让意象呈现超出自身而指向另外的东西,呈现出意象背后的无名的真实的东西、高于生命的东西、高于死亡的东西。

借助于它,我们得以亲近自然而毋需跋山涉水,并且可以在精神上回到自然中的人的自然。

⑧由此,意象呈现为什么能够达成审美救赎?

应该说,也就一目了然了。

由此不难发现:

过去以情感来区别审美与艺术,是错误的。

艺术的核心不是情感,而是意象呈现,也就是象征。

(有删改)

3.第①段引用黑格尔的话有何作用?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意象呈现”的理解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3分)

A.意象呈现与“超验表象的思”“纯粹的思”等概念借助神秘联想相互关联。

B.意象呈现只是一种符合表现,传达客体内涵,是现实的异质同构甚至图解。

C.意象呈现维系于主体,意在凸显人类的精神,实际上应该是一种象征呈现。

D.意象呈现是替代宗教的救赎物,使得人类在精神上回到自然中的人的自然。

6.对第③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运用连续的追问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深入思考问题。

B.两组追问形成对比,突出本文探究的主要问题,从而引出下文。

C.本段追问体现了对审美与艺术一般特性与特殊本性差异的关注。

D.通过连续追问总结上文内容,凸显审美与艺术唤醒我们的作用。

7.第⑧段认为借助上文内容“意象呈现为什么能够达成审美救赎?

应该说,也就一目了然了”,你认为论证是否充分?

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15分)

时间的隐喻

傅菲

  ①怀玉山脉勒住了缰绳,东奔的烈马停了下来。

群山如一锅沸水,暂时不再潽射,水花凝结成了低矮的山冈。

龙门山像一把圈椅,新叶村堰卧其中。

  ②在新叶村,我有长久的恍惚:

夏日蒸腾般的晕眩、古老巷弄幽深的迷失、池塘倒映出来的幻觉、旧年屋舍散发的阴凉、溪流时断时续的亘古之声、灼日下荷花盛开的夺目光晕——午间酣睡在走廊里的老人,晒在竹圆匾里焦红的辣椒,失去水色又略微卷曲的君子竹叶,剥落了石片的碾盘,千年的水井浮起今晚的淡淡月色——群山在望,苍鹭在茂密的灌木林栖落,指甲花映在门前的空院。

  ③新叶古村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叶氏先祖叶坤从寿昌湖岑畈入赘娘舅夏氏家,繁衍至今,已三十余代。

夏氏人丁不旺,被迫外迁,而叶氏根深叶茂,开枝散叶。

  ④桃树茂密之处,即村舍。

村舍依半扇形围拢成村落,村落中央有池塘。

塘叫南塘,像一块长满了绿锈的铜镜。

石砌的塘堤爬上了苔藓。

塘口有一片葱油的蔬菜地。

水生万物,千年不息。

翘起的瓦檐,粉白斑驳的砖墙,窄小的房门,高大的池杉,闲散的人影,它们一并收入南塘,像是沉落水底,又像是浮出波面。

南塘成了近似谜语的象征物。

宋朝理学家金仁山在规划叶村时,以“山起西北,水聚东南”的格局,开挖了南塘。

塘一般用于聚水灌溉,洗衣洗菜。

可一座八百年的池塘,更像一座时间的钟塔。

它会照见什么呢?

年年日日,人在池塘的水影里更替,池边的人最终随星辰落入塘里。

钟声会虚化,消失在风里。

池塘边站久了,眼球里浮现各色人物,说不清楚他们是谁。

他们从不可知之处,来到南塘边,握手相逢,拥抱告别。

  ⑤人工通浚的两条溪流,注入南塘。

溪流即是村界,叶氏居于溪内。

巷弄沿小溪而建,石板道逼仄幽深。

一个人在巷弄走,跫然。

每一个脚步声,都是孤独的,仿佛在说:

过客,过客。

我也是一个人走,脚步轻缓。

灰白的房墙有粉屑剥落,露出黑色的老青砖。

每一堵墙,斜斜看上去,像被洇湿而后晒干了的纸画。

画是写意的山水画,疏淡,空蒙,留白有余。

画中不见人影,也不见村舍和田园,只有点点的山影树影,和晚秋的肃穆。

巷弄九曲,让我觉得巷弄如干涸的河床,人如无水之舟。

交错的巷弄,似乎是一个迷宫。

站在巷口,往里望,墙垣劈立,低缓的石板台阶形成的斜坡面,与悠长狭窄的深度,构成了乡人回忆中不可遗忘的角落。

  ⑥在巷弄的尽头,有酒家。

屋檐下的纸灯笼,暂时把灯光暗藏在灯芯里。

酒是五加皮酒,自家酿的,封在土陶酒缸里。

封酒缸口的红布,绷紧,使我深信:

这不是酒缸,而是一面鼓。

蹦蹦蹦,鼓声雷动,可惜我们听不到——鼓声寂灭在天井的雨滴里。

一株种在石臼里的吊兰,叶厚肥阔,始终不开花。

叶村家家户户均自酿五加皮酒,而酒家只有一处。

悠闲的人,寂寞的人,劳顿的人,焦心的人,坐在木桌旁,喝一碗,一切烟消云散,了悟:

人间终究是人间,活着就是做人间的人,说人间的话,干人间的事。

  ⑦叶村多老祠堂、老祖屋、老戏台、老巷弄。

它们是叶氏血脉的见证,也是时间顺流而下携带的内含物。

让我流连的,是双美堂。

这是一栋老民居,有前房、侧房、前花园、后花园,属于徽派建筑。

前花园有百年罗汉松和青石水池,天井四根柱子分别是柏树、梓木、桐木、椿木,寓意百子同春,墙上有鹿鹤壁画,后花园有鱼池和吊桥。

可以想见,这是一个有情调的大户之家。

⑧晌午,烈日白炽。

几个小孩坐在巷弄石阶上,舔舐棒冰。

棒冰的水渍淌在他们的手掌上,淌在他们的衣服上。

棒冰在溶解。

枣树上,压翻了枣子。

麻红色的枣子,引来乌鸫啄食。

南塘如一块砚台,静默地搁置在叶村这件方桌上。

龙门山逶迤,山冈毗连山冈。

在群山的起伏里,我四顾茫然。

我望望叶村,对时间充满了无比的敬畏。

时间是最大的洪流,以摧枯拉朽之力,毁灭一切,淹没一切。

在叶村,我看到了时间遗存下来的踪迹。

这些踪迹,是人间不会消散的体温。

8.请任选一个角度对第①段的描写进行赏析。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②段语言运用独具特色,试结合本段内容加以赏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④段描写南塘有何作用?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以新叶村所见所闻传达了“时间的隐喻”这一哲思,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

(8分)

秋夜客舍

(唐)杜甫

露下天高秋气清,空山独夜旅魂惊。

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鸣。

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

步檐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

【注释】①凤城:

指长安。

12.下列对本诗对仗情况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分)

A.全不对仗B.两联对仗C.三联对仗D.四联对仗

13.下列对作品风格评价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清新自然B.雄奇豪放C.清丽含蓄D.悲壮慷慨

14.结合全诗内容,赏析“北书不至雁无情”的表达效果。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

(18分)

①何铸,字伯寿,余杭人。

登政和五年进士第。

御史中丞廖刚荐铸操履劲正,可备拾遗补阙之选。

即命对。

铸首陈:

“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

诚孝既至,绍大业,复境土,又何难焉。

”帝嘉纳之。

  ②拜监察御史,寻迁殿中侍御史。

上疏论:

“士大夫心术不正,徇虚以掠名,托名以规利。

言不由中而首尾乡背,行险自售而设意相倾者,为事君之失。

轻儇不庄,慢易无礼者,为行己之失。

乞大明好恶,申饬中外,各务正其心术。

”盖有所指也。

  ③先是,秦桧力主和议,大将岳飞有战功,金人所深忌,桧恶其异己,欲除之,胁飞故将王贵上变,逮飞系大理狱,先命铸鞫之。

铸引飞至庭,诘其反状。

飞袒而示之背,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既而阅实俱无验,铸察其冤,白之桧。

桧不悦曰:

“此上意也。

”铸曰:

“铸岂区区为一岳飞者,强敌未灭,无故戮一大将,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长计。

”桧语塞,改命万俟卨。

飞死狱中,子云斩于市。

  ④桧衔铸。

时金遣萧毅来议事,桧乃以铸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为报谢使。

既返命,桧讽万俟卨,使论铸私岳飞为不反,欲窜诸岭表,帝不从,止谪徽州。

(节选自《宋史》)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既而阅实俱无验()

(2)逮飞系大理狱()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2分)

(1)托名以规利()

A.规范B.谋取C.规避D.规划

(2)慢易无礼者()

A.轻易B.交换C.容易D.轻慢

1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为事君之失非社稷之长计

B.徇虚以掠名乃以铸为端明殿学士

C.感物之道莫过于诚子云斩于市

D.言不由中而首尾乡背使事秘而不传

18.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6分)

既返命,桧讽万俟卨,使论铸私岳飞为不反,欲窜诸岭表,帝不从,止谪徽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根据第②段何铸上疏内容,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士大夫中存在追名逐利之徒

B.官员中出现相互倾轧的情况

C.何铸已察觉秦桧欲加害岳飞

D.当朝君主不明好恶令人担忧

20.第③段表现了何铸怎样的品格,试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

(13分)

原才

曾国藩

①风俗之厚薄奚自乎?

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

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

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

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

“挠万物者,莫疾乎风。

”风俗之于人心也,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②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

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

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

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①,所从来久矣。

③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谢曰:

“无才。

”谓之不诬可乎?

否也。

④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②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

⑤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

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一有收其效者乎?

非所逆睹已。

【注释】①雠:

应答,响应。

②一命:

泛指官职低微。

21.填入第②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1分)

A.哉B.兮C.焉D.乎

22.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不良的社会风气最终会无法抵御。

B.风俗习惯在民风形成中至关重要。

C.社会风尚的影响由小及大逐渐增强。

D.社会风尚的建设过程缓慢经历漫长。

23.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请分析其作用。

(4分)

24.下列对第④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好义之士都有能力转变、选拔并培养人才。

B.选拔人才并且培养是为君、为官者之责任。

C.“移十人”“拔十人”至“移百人”“拔百人”,层递中凸显选拔人才之可能性。

D.“高明之地者”与“一命之上”并举,点明移风易俗、培养人才的责任所在。

25.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70分)

26.生活中,许多人并非因为知道自己欠缺什么,然后去弥补,而是受他人或社会的影响而做出决定。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1)自拟题目;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崇明区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质量调研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

(5分)

1.

(1)可堪孤馆闭春寒踏莎行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2.按要求选择。

(5分)

2.

(1)C

(2)B

二、阅 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

3.黑格尔的话表明熟知的事物并不一定真正知道。

正如对审美与艺术我们是熟悉,但并没有很好地思考过,故而无法深入地把握其价值意义。

引用这一名言,更加明晰地阐述出对“审美救赎何以可能”尚未解决的情况。

为下文阐述未解决的原因等内容铺垫。

评分说明:

“黑格尔的话表明熟知的事物并不一定真正知道”“正如对审美与艺术我们是熟悉,但是,并没有很好地思考过,故而无法深入地把握其价值意义。

”“引用这一名言,清晰地阐释了对审美救赎的审美功能何以实现尚未解决的情况”“为下文阐述未解决的原因等内容铺垫”1点1分,任答3点即可。

4.“审美救赎何以可能”这一问题未能解决的原因分析。

评分说明:

“‘审美救赎何以可能’这一问题”“未能解决的原因分析”1点1分。

5.C

6.D

7.参考示例1:

作者对“意象呈现”做了概念界定,并探究其本质为“象征呈现”,具有与宗教相似的作用,让人类拥有世界,拥有意义的世界、虚无的境界。

之后推进一层,从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实现审美救赎角度论述。

由此,较为充分地论证了审美与艺术的特殊本性——意向呈现的审美救赎价值。

因此,我认为论证充分。

参考示例2:

文章尽管对“意象呈现”的概念做了界定,分析了其作为象征呈现的本质,但是,这些属性以及本质如何达成审美救赎,并未进一步分析。

同时,文章仅仅停留在单纯的事理分析,缺乏典型的论据支撑观点。

因此,我认为并未充分论证。

评分说明:

言之成理即可。

做出判断1分;论证内容概括2分;论证内容与观点间的关系分析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15分)

8.运用比喻手法,把怀玉山脉绵延延展的形态比作奔腾的烈马、沸水,低矮的山冈比作凝结的水花,龙门山比作一把圈椅,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新叶村所处的环境特征,更加真切地传达了作者对新叶村的独特感受。

评分说明:

从化静为动、由远及近、点面结合等角度亦可。

角度1分;内容分析1分;作者感受1分。

9.本段采用排比句式(或以短句、整句为主)。

通过排比句式集中凝练地呈现繁复的内容,呈现了过去、现在交织之下的新叶村的印象,能够更好地表现作者所谓的“在新叶村,我有长久的恍惚”状态。

同时,选用传达自己独特感受的系列形容词,如“蒸腾般”“幽深”“时断时续”“淡淡”等,贴切地写出作者对新叶村的独特印象,体现作者恍惚的感受。

内容与语言表达形式达成有机的统一。

评分说明:

语言运用特点2分,分析2分。

10.点明新叶村中央的池塘布局以及南塘与村落相映成趣的景致,点明南塘作为象征物的存在,以南塘的历史悠久衬托村落的悠久。

与题目照应,点明南塘更像一座时间的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