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中的莲荷意象.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2478280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诗词中的莲荷意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古诗词中的莲荷意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古诗词中的莲荷意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古诗词中的莲荷意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古诗词中的莲荷意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中国古诗词中的莲荷意象.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中国古诗词中的莲荷意象.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中国古诗词中的莲荷意象.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中国古诗词中的莲荷意象.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中国古诗词中的莲荷意象.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中国古诗词中的莲荷意象.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中国古诗词中的莲荷意象.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中国古诗词中的莲荷意象.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诗词中的莲荷意象.doc

《中国古诗词中的莲荷意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诗词中的莲荷意象.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诗词中的莲荷意象.doc

中国古诗词中的莲荷意象

在中国古诗词中,莲荷的文学意象丰富多样,是整个中国文学长河中璀璨的瑰宝。

本文选择莲荷意象在古诗词中的演化进行研究,莲荷的文学意象是从《诗经》和《楚辞》开始的,呈现出两条并行的脉络。

第一条是自《诗经》开始,首次奠定了荷花与女子的类比关系,以及荷花象征情爱的模式,自此荷花的文学意象不断发展丰富。

荷花与女子的类比关系由最初的“以色拟色”到“泯色重质”,而荷花的情爱模式则慢慢发展丰富为爱情象征、相思意蕴、祥瑞象征等。

第二条脉络是以《楚辞》为原型,自屈原用“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确定了莲花象征文人的芳洁之志和政治命运两种基本模式。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因为莲花与佛教的渊源,莲花在古诗词中渐渐沾染了佛学与禅意。

这是莲荷意象的第三条脉络。

第四,随着莲花意象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中国人对莲花的喜爱由情感因素上升到哲理的高度,进而表现成为一种纯粹的审美模式。

这四条脉络各成体系但又互相融合,从而了形成中国古诗词中莲荷意象的基本模式。

莲花,又名荷花、水华、芙蓉、玉环、藕花、芙蕖、芙蓉、菡萏、净友、芰荷、水芸、泽芒等,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

属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

春秋时代,莲各部分有了专名。

中国第一部辞书《尔雅》记有:

“莲,芙蕖,其茎茄,其叶蕸,其本密,其华菡,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

莲花被赋予文学意象始于《诗经》和《楚辞》。

笔者在对南京师范大学俞香顺教授的《中国荷花审美文化研究》进行参考以及查阅资料分析后,认为莲花的文学意象大致分为四条线索进行演化发展。

首先是以《诗经》为原型而演化的一条脉络。

《诗经》中提及莲花的诗篇有三首,分别是《郑风·山有扶苏》、《邶风·简兮》、《陈风·泽陂》,首次奠定了荷花与女子的类比关系,以及荷花象征情爱的模式,自此荷花的文学意象不断发展丰富。

荷花与女子的类比关系由最初的以色拟色到泯色重质;而荷花的情爱模式则慢慢发展丰富为爱情象征、相思意蕴、祥瑞象征1。

第二条脉络是以《楚辞》为原型,自屈原用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确定了莲花象征文人的芳洁之志以及莲花政治命运的象征两种基本模式。

第三,自佛教传入中国,因为莲花与佛教的渊源,莲花在古诗词中渐渐沾染了佛学与禅意。

第四,随着莲花意象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中国人对莲花的喜爱由情感因素上升到哲理的高度,进而表现成为一种纯粹的审美模式。

这些模式各成体系但又互相融合,形成中国古诗词中莲荷意象的四种基本模式。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相对粗浅的认识,至于研究质量如何,还期待各位老师不吝赐教。

一、《诗经》中的莲荷原型以及之后的演化

1、《诗经》的荷花原型:

生殖崇拜心理

诗经中提及莲花的诗篇有三首,分别是《郑风·山有扶苏》《邶风·简兮》《陈风·泽陂》,首次奠定了荷花与女子的类比关系,以及荷花象征情爱的模式。

而这两种意象产生的基础是先民的生殖心理崇拜。

郑风·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桥松,隰有游龙。

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本诗表面看似写一个女子找不到如意对象而发牢骚,朱熹在《诗序辨说》中认为此诗为“男女戏谑之词”,如此解题是比较符合诗意的。

“山有……隰有……”是《诗经》中的一种固定的用以引发象征物的模式。

在古语里,山与隰具有古老的生殖崇拜象征意味。

与之相对应,山上与泽中的植物分别与男性、女性相关,也具有生殖象征意味。

余冠英先生即认为,以树代男,以草代女,是诗经中的一种隐语。

2所以,“隰有荷华”中的荷花意象也是与女性相关的。

邶风·简兮

简兮简兮,方将万舞。

日之方中,在前上处。

硕人俣俣,公庭万舞。

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左手执龠,右手秉翟。

赫如渥赭,公言锡爵。

山有榛,隰有苓。

云谁之思?

西方美人。

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这是一位女子赞美私爱的情歌。

末章以“山有榛,隰有苓(‘苓’,古‘莲’字)”起兴。

3这两首与女子的类比关系相对比较隐秘,而《陈风·泽陂》中则是直接的用荷花来象征女性。

陈风·泽陂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有美一人,伤如之何?

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彼泽之陂,有蒲与蕳。

有美一人,硕大且卷。

寤寐无为,中心悁悁。

彼泽之陂,有蒲菡萏。

有美一人,硕大且俨。

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郑笺云:

“蒲喻男,荷喻女。

”以荷花喻女性,缘于先秦时候崇尚一种健康、健壮之美。

《诗经》中以荷花比喻女子是建立在荷花的物种学基础上,中国古代荷花属于野生红莲,花色艳丽,花茎硕大,所以,自然而然会用“硕大且卷…硕大且俨”等形容荷花繁盛的词语来形容他们心目中的美人;再者,闻一多先生在《匡斋尺牍》中论证《诗经·芣苢》时曾说,先民寻求多子的心理使得他们将崇拜的心理投向生殖力旺盛的动植物,莲花秋天结莲蓬,莲蓬多子,也是女性生殖力的象征。

基于此,荷花象征女性以及荷花与情爱的隐喻关系初步奠定,之后再次基础上不断演化丰富。

2、荷花与女子的类比关系以及之后的演化

上文提到先民寻求多子的心理因而将崇拜的心理投向生殖力旺盛的莲花,这是荷花与女子之间最初的联系。

之后荷花比喻女子的“形似”,渐成模式。

如傅玄《美女篇》:

“美人一何丽,颜若芙蓉花”(《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一”),即用芙蓉比喻美人。

用荷花比喻女子皆取自荷花之姿色,即红、丽、艳。

这与早期审美的质朴、直观有关。

荷花之花色与女子的容颜有视觉上的相似性,明了直白。

特别是唐诗中,以荷花比喻女子的诗作比比皆是,如杨万里《诚斋诗话》:

“白乐天女道士诗云:

‘姑山半峰雪,瑶水一枝莲。

’此以花比美人也。

东坡《海棠》云:

‘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

’此以美妇人比花也……。

”再如李端《赠郭驸马》:

“芙蓉出水妒花钿”(《全唐诗》卷二八六),借用佛教“芙蓉出水”这一语汇来形容女子容颜的清新脱俗。

从六朝至唐代,以荷花比喻女子之色是荷花比喻女子模式的主要内涵,当《诗经》中的荷花原型注入了其他荷花原型的意蕴,这一模式也就具有了新的内涵。

《楚辞》中荷花象征的高洁品质以及之后佛教赋予荷花的宗教寓意,使得荷花比喻女子从“以色拟色”渐渐发展丰富为“泯色重质”,特别是荷花清新脱俗的气质以及神韵渐被运用于诗作,诗经原型与楚辞原型的结合,荷花,就用以比喻女子的贞洁自守。

如李绅《莺莺歌》:

“黄姑上天阿姆在,寂寞霜姿素莲质。

”(《全唐诗》卷四八三),曹邺《筑城三首》:

“郎有蘼芜心,妾有芙蓉质。

”(《全唐诗》卷七〇九),两首诗中的“蘼芜心”、“芙蓉质”都弱化了荷花的自然色相,而注重内在品格。

这是以荷花比喻女子由形似到神似的一个演化过程。

3、荷花与情爱的隐喻关系以及之后的演化

《陈风·泽陂》是一首水泽边女子思念一位小伙子的情歌,表明了荷花即为《诗经》中情与爱的信物,之后,采莲诗的出现使得荷花的情爱意象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采莲本是江南民间古来已久的采摘农事,每年的农历六月、七月最盛。

东汉末兴起的采莲诗把农事升华为了一种男女在采莲过程中互相欣赏,爱慕相思的民俗题材。

汉乐府《江南》是采莲歌曲的突出代表,甚至是后世的一系列“采莲”类题材诗歌的源头。

最早的文献记载于《宋书·乐志》,郭茂倩将其收入《乐府诗集》中: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闻一多对其的理解为:

“用鱼喻男,莲喻女,说鱼与莲戏,实等于说男与女戏”。

因而可以看出,《江南》虽歌咏的是与采莲相关的劳动场景,但实则更加侧重于男女嬉戏调情的场面,其中所隐隐表达的是男女情爱、性爱,采用的是暗示和隐喻的表现手法。

汉朝民间乐府的创作传统不断深刻的影响了以后的民间乐府,也同样影响着后代文人的乐府创作。

魏晋时期,文人诗作中还带有楚地采莲的流风余韵。

如沈约的《江南》:

“棹歌发江潭,采莲渡湘南,宜须闲隐处,舟浦予自諳。

罗衣织成带,堕马碧玉簪。

但令舟楫渡,宁计路嵌嵌”,暗示了男女对情爱的追求。

而晋朝的《西洲曲》则写了一个女子因思郎而采莲,采莲又多了一层相思之意,“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这里利用中国诗歌的音义相通性,如莲荷中:

“莲”与“怜”,“荷”与“合”“和”,“藕”与“偶”,“芙蓉”与“夫容”,“芙蕖”与“夫去”等,都是谐音相关。

而这种音义的相互贯通,也成了一种特定的思维范式,使得诸如荷花之类的艺术原型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再者,“莲”与“怜”谐音相关的运用也是荷花与爱情最直白的一次联系。

之后,采莲曲包含的爱情意象得到了人们广泛的共鸣,乃至一时“相思别无曲,尽在棹歌中。

”(骆宾王《相和歌辞·棹歌行》),通过采莲曲的传唱,莲荷意象的爱情意蕴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它所代表的男女对于爱情的毫无保留,真挚大胆的愿望和追求表现的更为具体和深刻,同时,荷花的相思意象也渐渐被传播和运用。

爱情意象与相思意象这二者往往在古诗词中经常同时出现,在很多表达爱情主题的诗作中,往往是以相思的形式来出现的。

如王勃的《采莲归》:

“相思苦,佳期不可驻。

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

……”即为女子思念远在塞外征战的夫婿,再如唐代诗人孟郊的《怨诗》:

“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

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

”以痴心傻气的想象来抒发女主人公愁苦深重的相思之情。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同样借荷花的凋残诉尽了离愁别绪、相思之苦。

可以说,经唐宋文人之手重写,采莲诗词更为婉约细腻,刻画也更为真实感人,诗词透着男女之间的欢情、爱慕、相思、倾心和相处欲语还休却又大胆真实的意境美,可以说,这个阶段以及之后的荷花意象带着如水般的柔情浪漫,但又真实缠绵的爱情作风。

同时,因为爱情意象的影响,莲荷中的并蒂、同心莲用来象征永结同心之意,从而表达人们对美满婚姻的追求与期冀,因而,莲荷的祥瑞意象也得到发展,如晋乐府诗《青阳渡》: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

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昭明太子的《咏同心莲》、唐代刘商的《咏双开莲花》等,再加上之后佛教的传入,荷花更是被赋予祥瑞的征兆。

二、《楚辞》中的莲荷原型以及之后的发展

1、《楚辞》中的莲花原型

荷花是《楚辞》中最常见的“香草”之一,是巫祭圣物。

屈原“其质洁,故其称物芳”,开创了“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

荷花在中国文学中是文人芳洁之志的象征,因而成为荷花人格象征意义赖以发生的原点、基点。

但是在《楚辞》中,屈原也往往是借香草美人的芳洁象征自己内在的美好,从而表明自己与当时昏暗政治不同流合污,因而莲花又是政治命运的象征物。

在《离骚》中,屈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湘君》: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湘夫人》: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河伯》:

“乘小车兮荷盖。

”《招魂》:

“临曲池些,芙蓉始发,杂芰荷兮。

紫茎屏风,文缘波些。

”8诗句里屈原盖“荷屋”、着“荷衣”、采“香花”的志趣与恶俗的世俗相去甚远,莲花成为他对理想的一种憧憬,成为在矛盾重重的政治斡旋生活中释放与缓解压力的心灵寄托,其主旨在于醒醉之间雕琢一个完美且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的自我。

荷花以其芬芳馥郁的气味以及明艳美丽的外表成为屈原用来象征自己美好品性的象征物之一,可以说,荷花象征方杰之志的象征模式就此奠定。

2、莲花成为政治的象征物并在后期不断丰富发展

《离骚》创作的背景,是屈原在受到楚王误解和冷落之时,因而他才不得已用荷花来表明自己内在的美好品性,正如王逸在解释“芙蓉”一词时说:

“言已尽而不见纳,尤复裁制芰荷,集合芙蓉,以为衣裳,被服愈洁,修善愈明。

”这即是说屈原的忠言不被楚王采纳,于是他回来裁制芰荷,作为自己的衣裳,他是以外在的修饰象征内在的修德,以外在的服饰芳洁象征内在品格的高洁。

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当时是不被理解的,因为上官大夫的谗言怀王疏远了他,虽然他极力表现他忠君爱国的一腔热血和满怀赤诚,但最终也没能让怀王觉悟,反而得罪了令尹子兰,惨遭放逐。

故太史公在史记中云: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所以,这是屈原满腔才情无处施展的苦闷呐喊,自屈原开始,莲荷象征政治的模式就此初步形成。

特别是之后很多在政治上无处施展满腔抱负的文人,总是借莲花的种种特征来暗喻自己的处境或者怀才不遇的惆怅。

如娇美的荷花本应长存于世间,流芳于人世,然而却不得不承受风雨的侵袭,最终憔悴凋零;文人往往借荷花的不为环境所容来暗喻自己空有满腔才情却不被认可的苦闷。

再如花之凋零喻女子容颜老去的闺怨模式也常常用来象征文人自己的政治命运迟暮失时之感,但荷花的政治象征这一脉络仍然夹杂着荷花芳洁之志的成分,正所谓政治愈加昏暗,自身品性则愈要高洁脱俗,这既是文人清高自傲的表现,也是他们坚持真理以及自我意愿的执着。

因而,莲荷意象中所象征的芳洁之志以及政治命运的象征还有怀才不遇的苦闷常常混合纠缠在一起。

如唐代诗人李白的《古风·碧荷生幽泉》: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谁为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即借物抒怀:

荷花娇艳徒然世间第一,谁能留下她的幽香呢?

风霜逼人,芳颜渐老,魂归何处!

诗人借咏叹荷花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年华流逝的慨叹,并表明求得一席用武之地的希望。

李商隐在《登霍山驿楼》中借“弱柳千条露,衰荷一面风。

”来象征社会凋敝的晚唐如风中衰荷般日渐衰落。

再如北宋诗人贺铸的一首《踏莎行.荷花》借“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来抒发才士沦落不遇的感慨。

这是借荷花表明自己政治命运不顺的一面,但因荷花移入宫廷象征荣华,所以,文人也借荷花表明自己的政治怀抱与期望,感情色彩大多积极向上。

如弘执恭的《秋池一株莲》。

这是莲荷的政治象征演化的一条脉络。

3、荷花人格象征意义的确定与发展

《楚辞》文人意象的原型象征着士大夫的芳洁之志,这是荷花人格象征意义赖以发生的原点、基点。

中唐之后,荷花丰富的人格象征意义开始生成;在与其他水生植物的比对中,荷花夏开秋落,无意争春、遗世独立、孤芳自赏,成为士大夫特定人格的对象载体,其中白莲以及秋荷的人格象征意味是荷花人格象征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陆龟蒙的《白莲》为例,诗云:

“素葩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即借描写白莲花含着怨恨在人们不知不觉间谢落,暗喻封建知识分子在黑暗的社会里,总是受到冷落和排挤,孤芳自赏、壮志难酬的心理。

这时,秋荷、白莲意象虽具备了人格象征内涵,但是因为缺乏普遍的社会文化心理,且因处于发展完善阶段,与莲荷的其他意象混合出现,因而不甚明朗。

自宋代君子莲的出现,它纯粹的讲求品性的高洁、美好,更强调人格内在的要求,至此,荷花的人格象征内涵推阐无遗。

如苏轼的《盆池白莲》:

“白莲生淤泥,清浊不相干”,包恢的《莲花》:

“暴之烈日无改色,生于浊水不染污。

疑如娇媚弱女子,乃似刚正奇丈夫。

有色无香或无食,三种俱全为第一。

实里中怀独苦心,富贵花非君子匹。

”9以凛然、刚直的君子形象比拟荷花,再如周密的《声声慢·逃禅作菊、桂、秋荷,目之为三逸》:

“幽香未应便减,傲清霜、正自宜看。

”,也是对莲花傲然不屈的独立人格的体认。

清代叶申芗的《荷叶杯·盆莲》:

“试问花中何比?

君子,风度胜张郎”,都是将荷花比作君子的佳作,是君子莲刚直、美好的品性的体现,是士大夫精神意趣的投射。

张潮《幽梦影》云:

“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

喜爱“出淤泥而不染”莲荷的文人不愿意同流合污,他们淡泊名利,憧憬远离官场尔虞我诈的淡雅生活。

荷花在后期的不断丰富发展中也渐渐开始象征隐士。

如“莲如君子甘离世,菊似逸民难出山。

”(谢枋得《题庆全庵》,《全宋词》第66册,卷三四八〇)

三、佛教对古诗词中莲花意象的影响及其发展

莲花是佛教的圣物,是清净、不染的象征。

据说,释迦牟尼在婆罗树下降生时,百鸟群集,天籁齐鸣,四季花同开,尤其是树旁沼泽内突然开放出大得像车盖一样的莲花,而佛祖一出世,便站在莲花上,用如莲花的双手,睁着似出于淤泥的莲花大眼,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并说:

“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自此,莲与印度佛教紧密相连。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莲花的佛教寓意也进入中土。

南朝时,在法事活动中,开始出现了莲花。

莲花的佛教寓意在六朝时开始见诸记载,但也大都是对佛教义理的阐述,可以称作文学作品的少之又少。

如王金珠《欢闻歌》:

“艳艳金楼女,心如玉池莲。

池底报郎恩,俱期游梵天。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二八”)佛教浸润痕迹显明。

至隋唐五代,佛教进入全面昌盛时期;这个阶段成为莲花作为观念形态的载体从佛教文化移入中国文化的正式开端。

早在初唐,宋之问就有《自衡阳至韶州能禅师》一诗,盛唐王维号称“诗佛”,裴休一生奉佛,即使以道、儒著称的诗人李白、杜甫也有习禅之举,到中晚唐时期,柳宗元、刘禹锡、贾岛、李商隐、温庭筠,没有不涉及禅学的。

可以说,鸟瞰唐代文坛,文人习禅之普遍性前所未有。

如“从来不着水,清净本因心”。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莫怪狂人游楚国,莲花只在淤泥生。

”。

但都侧重于佛学教义以及纯粹的禅学意趣,讲求佛学倡导的超脱、净洁、神圣。

至宋代,理学的确立使得莲花的意象已不单纯是禅学意趣,而融入了理学意趣,强调对莲花“不染”的本体思考,如“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也自香。

”。

“净友何田田,修洁得自性。

本性淤泥中,乃与玉同莹”等。

自宋以后,莲花意象在佛教中的发展基本沿袭了上述模式,大多流连、拘囿于前人视野而没有太大的发展。

四、莲荷的纯粹审美意象

作为中国文学审美对象的莲荷,大自然赋予它本然的审美要素,这些审美要素,不仅容易使人联想到世间诸多美好的事物,就莲荷本身来说,也是一种让人赏心悦目的存在,莲荷纯粹的审美意象,汉魏六朝开始,虽然咏荷诗词中的比兴意味还很浓厚,但此时,荷花纯粹的审美属性也开始初步显现,是一种超功利的审美。

具体而言,这种审美性主要表现在对莲花内容的描写更丰富和对莲花的描写手法更为巧妙两方面。

首先,人们不再满足于对莲花总体特征的描写,而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对莲花的花、茎、叶进行了全方位的细致描写,甚至将与荷花相关的一些景物也作为描写对象。

如西晋陆云《芙蓉诗》曰:

“盈盈荷上露,灼灼如明珠。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六”),即是通过荷叶上的露珠来衬托荷花的美,更生动更富有灵动的美感。

张华的《荷诗》、沈约的《咏新荷应诏诗》和江洪的《咏荷诗》都以荷花作为独立的歌咏对象。

以张华的《荷诗》为例:

“荷生绿泉中,碧叶齐如规。

回风荡流雾,珠水逐条垂。

照灼此金塘,藻曜君玉池。

不愁世赏绝,但畏盛明移。

”诗歌通过细致刻画莲花的周围环境和相关景物衬托出莲花的极其美好:

莲花生于绿泉,长于金塘和玉池,有惠风吹拂,流雾掩映,阳光照耀,绿藻陪衬,还有碧绿的叶子上晶莹的水珠随风滚动。

这种描写对莲花本身虽不着一字,却能使其尽得风流。

东晋之后,莲荷的审美属性更为明朗。

谢灵运的《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二”)这首诗的重心在于写景物本身,在于山水之清晖及菱叶和荷花在蔚蓝的河水中交相呼应的美景,之后谢朓在谢灵运的基础上进一步剥落荷花的比兴色彩,如“芙蕖舞轻带,苞笋出芳丛”。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等。

谢朓对荷花意象的另一贡献是秋荷、衰荷意象的频频使用。

如“风碎池中荷,霜翦江南菉。

”(《治宅诗》,《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齐诗卷三”),为莲荷纯粹的审美意象增添了一种别样的韵味。

唐代时,不同于六朝咏荷的艳美,咏荷诗词更多的喜欢运用“早荷”、“荷气”、“清水芙蓉”、“枯荷雨声”等元素,呈现清美的韵味。

如:

“早荷向心卷,长杨就影舒。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曾为江客念江行,肠断秋荷雨打声。

”等。

莲荷纯粹的审美意象在后期的发展中,更增添了一种清新自然的生活意趣。

如李商隐的《赠荷花》: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周邦彦的《苏幕遮》: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柳永的《望海潮》:

“三秋桂子,十里荷香”,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都是对莲花天真自然的赞美和欣赏,它们或细腻婉约,或大气壮阔,呈现出了神韵迥异的风情。

以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诗云: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在这首诗中,诗人撷取了“接天莲叶”和“映日荷花”两个典型景物,以通俗明快、流转灵活的风格,写出来六月里西湖的美丽风光,极具自然性。

莲荷纯粹的审美意象,可以看出中国人对莲荷的喜爱已经深入了骨髓,融入了血液。

莲荷的文学意象是中国古诗词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花卉之一。

自《诗经》中以莲起兴,反映了我国原始先民的生殖崇拜观念,奠定了荷花与女人以及荷花与情爱的类比关系。

《楚辞》则奠定了我国文学中荷花与文人及其政治命运之间的类比关系。

自佛教传入中国,由于莲花与佛教的特殊关系,莲荷在中国古诗词中的文学意象逐渐发展繁荣,沾染了佛学禅意。

荷花作为中国文学中审美物象之一,也具有其大自然赋予的纯粹审美意象。

这四条脉络作为中国古诗词中集中基本的意象,随着所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哲学等因素呈现不同的意蕴,值得我们细细研究品味。

参考文献:

俞香顺.中国荷花审美文化研究[M].四川出版集团,2005年版.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M].中华书局,1982年版.

崔建林.主编诗经[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版.

陈贻焮.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M].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

中华书局,1999年版.

葛兆光著.禅宗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孟修祥.中国文学中的莲荷意象[N].荆州师专学报.1997年第4期.

郭荣梅.莲花的文学意象浅谈[N].新余高专学报.2007年第1期.

俞香顺.荷花《楚辞》原型意义探讨[J].云梦学刊,2003,(24)

郭荣梅.宋前诗歌中莲花意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俞香顺荷花寓意在唐宋的演变[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致谢

当毕业论文写作结束时,我的四年本科生活也即将画上句号。

回首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给予我在知识上和精神上的鼓励。

让我这篇论文能够从酝酿然后付诸实践调查最后形成文章,借此机会,向他们表示我由衷的感激之情。

首先感谢陕西师范大学以及文学院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

正因如此,我才能得以安心学习,完成学业。

感谢四年所有的任课老师四年来对我的教育与栽培;谢谢你们传授给我无数的宝贵知识,开阔了我的眼界,为我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知识和思想的基础,让我能够无畏的勇往直前。

其中特别感谢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刘生良教授,刘生良老师治学严谨、博学多识,在论文修改方面给了我细心帮助和指导,最初我的选题是《论屈原与陶渊明结局迥异的原因》,但在刘老师的建议下,我也考虑到这个论题研究起来对于一个本科生来说,很容易偏离文学的主题,不好把握。

因而我将研究的方向定在了学术上比较边缘、前人研究较少的中国古诗词中荷花意象的研究,且它的内容相对比较规范,不似前者易偏离文学主题。

对于我的这篇名为《古诗词莲荷意象刍论》的论文,刘老师付出了很大的细心和耐心,正是在刘老师的悉心指导和耐心修改下,我的论文才得以完稿。

最后,再次郑重感谢刘生良老师的悉心指导以及众多在我的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帮助的朋友!

1郭荣梅,《宋前诗歌中莲花文学意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余冠英《诗经选》《简兮》注释“十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3郭荣梅《试析莲花文学意象的起源与发生》[J],开封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4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97年,第148页。

5俞香顺,《中国荷花审美文化研究》,四川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18页。

6【宋】郭茂倩辑,《乐府诗集》卷二十六,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246页。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