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4796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9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目录

第七章力3

§7.1力3

§7.2弹力4

§7.3重力5

第八章运动和力6

§8.1牛顿第一定律6

§8.2二力平衡6

第九章压强8

§9.1压强8

§9.2液体压强10

§9.3大气压强11

§9.4气体的压强跟流速的关系11

第十章浮力11

§10.1浮力11

§10.2阿基米德原理11

§10.3物体的沉浮条件11

十一章功和机械能11

§11.1功(第1课时)11

§11.1功(第2课时)11

§11.2功率11

§11.3动能和势能11

§11.4机械能及其转化11

十二章简单机械11

§12.1杠杆11

§11.2滑轮11

§11.3机械效率11

 

第七章力

§7.1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力的基本知识

2.难点: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

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

(二)讲授新课

1.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探究活动:

实验器材:

橡皮筋、弹簧、乒乓球。

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

结合课本里的插图以及教学VCD,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单位:

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学生探究活动:

(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长铁片,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长铁片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

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有: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的示意图: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

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活动:

(1)拉开弹簧时,有没有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

(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

(3)观察书本图11.4-4,能得到什么启示?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行解释。

(三)课堂小结

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2.力的有哪三个要素?

3.怎样体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布置作业

(五)教学后记

§7.2弹力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力测力。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难点:

自制弹簧测力计

教具、学具:

弹簧、纸条、刻度尺、木板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用力压尺子,尺子发生形变,撤去压力后恢复原状,把橡皮筋拉长,橡皮筋变长,松手后,橡皮筋恢复原状。

引入“弹性”概念

二.新课教学

(一)弹性:

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二)塑性:

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不能恢复原状。

(三)弹力: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

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四)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实验:

自制弹簧测力计。

弹簧的一端挂在木板上,另一端挂不同重力的钩码,分别作标记。

提问:

为什么弹簧称的刻度是均匀的?

○使用测力计时应注意的事项:

(1)所测的力不能超出测力计的测量范围;

(2)使用前调整指针对准零刻线;

(3)认清测力计的最大测量值和最小测量值;4、测力计测重力时不能倾斜放置。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

一课一练的练习A

五.布置作业:

课本P19——2、3、4

六.教学后记:

§7.3重力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重点:

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难点:

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教具、学具:

大小不同的几个砝码、重垂线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瀑布下落,苹果落地等,都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下落。

引入新课。

演示:

橡皮做圆周运动,橡皮不会跑掉,感到手用一个力拉住橡皮,同样,月亮绕地球转动。

由于地球与月亮之间有相互吸引的力,这个力与地球吸引苹果,使苹果下落的力是一样的。

二.新课教学

科学家研究成果:

宇宙任何两个物体(大:

天体,小:

灰尘)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

引入“万有引力”。

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举例:

吊灯把吊绳拉紧;台灯压着桌面等。

引入重力概念。

(一)重力(G):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重力的大小又叫重量。

提问:

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演示实验:

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

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有关。

理由是用手提起质量大的物体,所用的提力大,根据二力平衡,重力就大。

实验过程:

分别测出一组质量及重力的数值,并描点绘图。

由实验结果可知:

重力跟质量成正比,比值是一个常数约9.8N/㎏。

用g表示,即g=9.8N/㎏。

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的物体受到和重力是9.8N。

(二)重力的公式

G=mg其中G表示重力(N),m表示质量(㎏),g是9.8N/㎏,粗略计算:

g取10N/㎏

(三)重力的方向:

竖直向下。

应用:

重垂线

(四)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

一课一练的练习A

五.布置作业:

课本:

P46——2、3

六.教学后记:

第八章运动和力

§8.1牛顿第一定律

§8.2二力平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知道惯性的概念

●知道二力平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物体的惯性

2.难点:

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图11.5-1的几幅图,思考运动的物体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截然相反的解释。

“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二)讲授新课

1.牛顿第一定律

(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按照书本第35页的实验进行探究不同表面,物体的运动距离不同

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

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每次实验用的是同一辆小车;每次都在同一位置滑下,以保持小车到达水平表面的速度相同。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变化的条件是表面的粗糙程度改变,而其他条件没有改变。

根据观察结果,得出结论:

小车受到阻力越小,它运动得越远,引导学生进一步推理:

如果小车不受任何阻力,小车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

介绍得出该结论伽利略用了推理的方法。

从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解释:

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2.惯性:

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学生活动:

(1)体验图11.5-4的实验

(2)体验物体掉杯中的实验

(3)观看教学VCD

通过观察图11.5-6,尝试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怎样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产生的危害。

3.二力平衡

学生探究:

按照图11.5-9进行探究实验,做好记录

引导学生从记录中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三)课堂小结

1.牛顿第一定律是怎样表述的?

2.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利用惯性的例子,防止惯性产生危害的措施?

3.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

1.书本第39页第1、2、3题

2.完成同步练习

(五)教学后记

 

§8.3摩擦力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3)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4)知道摩擦力的利与弊

1.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重点:

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难点:

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教具、学具:

木板、物理小车、棉布、手巾、刻度尺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时,无论道路多么光滑,总会慢慢停下,为什么?

(受地面摩擦力)讨论认识:

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就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二.新课教学

(一)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或相对运动时,产生一个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这个力叫摩擦力。

提问:

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日常生活中知道:

推箱子,箱子越重,用的推力越大。

地面越粗糙,用的推力越大,可见: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

(1)接触面所受的压力

(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可用下面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图甲图乙图丙

(二)图甲和图乙实验表明:

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有关,并且,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图甲和图丙实验表明:

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可用公式:

f=uFf表示摩擦力(N)u由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决定F表示压力(N)利的方面:

例如,鞋与地面间的摩擦

(三)摩擦的利与弊

弊的方面:

例如,机器部件间的摩擦

(四)增大摩擦的方法:

1.增大压力2.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五)、减小摩擦的方法:

1.减小压力2.增加润滑油3.安装滚动轴承4.压缩空气或电磁场使接触面分离

注意:

滚动摩擦远远小于滑动摩擦

三.小结。

四.练习:

一课一练的练习A

五.作业:

课本P523、4。

六.教学后记:

第九章压强

§9.1压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压强的概念。

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解读课本图13.1-1、13.1-2,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

◎解读课本图13.1-4、13.1-5、13.1-6的内容,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了解改变压强大小的基本方法。

◎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悟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压强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教学难点:

压强的计算及单位

教学用具:

钉板、砝码、石粉、铅笔、海棉、橡皮泥、铁钉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展示有关图片(沙漠之舟----骆驼、运动员穿的钉鞋等)引入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用压强来表示,引出本节课的课题-----------§13.1压强

二.新课教学

(一)压力

1.定义:

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方向:

与接触面垂直。

大小:

有时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时)、有时不等于重力

2.突破难点的方法:

练习:

利用如图1几种情况分析压力的作用情况来巩固所学的压力的知识。

(图1)

(二)压强

利用探究实验进行压强的学习

1.提出问题

2.进行假设和猜想

3.设计方案(实验)

4.进行实验(学生探究)

5.分析现象

6.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或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P)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强的定义: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压强的公式:

如果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压强的计算公式是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P---压强---帕斯卡(Pa)

F---压力---牛顿(N)

S---受力面积—平方米(m2)

1Pa=1N/m2

压强的物理意义:

以P=20Pa为例,P=20Pa=20N/m2,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20N。

练习:

练习册P54-----A组1、2。

讲解例题,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压强及有关计算(特别是公式的应用和单位的统一)

练习:

练习册P54-----A组3、4、5。

通过列举相关的实例(啄木鸟、图钉、刀等),提出问题,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

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感受、经验进行讨论并总结和归纳:

减小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小压力

(3)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

(3)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练习:

练习册P54-----A组6、B组1—6。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

尽可能穿插在相关知识的讲授中完成对应的练习。

五.布置作业:

课本P69----2、3

六.教学后记:

 

§9.2液体压强

课时:

1课时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听方向。

◎了解液体压强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认识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形形色色的连通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和方向。

◎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

液体压强的特点

教学难点:

液体压强的特点

教学用具:

液体压强的演示装置、水槽、U形管压强计、连通器、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展示有关图片(潜水艇)、用塑料袋装水时塑料袋会胀起来等引入液体会产生压强,引出本节课的课题-----------§13.2液体的压强

二.新课教学

(一)液体压强的特点

突破难点的方法:

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通过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归纳、推理、总结得出结论。

演示实验

1.用塑料袋装水时,它会胀起来,让学生感知液体会产生压强,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用侧壁开有几个小孔的筒装有水,让学生观察到水从小孔流出来,且处于不同位置的小孔流出来的的射程都不一样,用液体压强计测出不同深度的压强大小,让学生感知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用压强计测量深度相同时,各个方向的压强的大小有何特点,让学生感知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4.演示同一深度,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且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

引导学生把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在同一深度,各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4)在相同深度,液体的压强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练习:

练习册P57---A组1—4、B组1—4。

(二)、连通器

1.定义:

上端开口、下端连容器叫做连通器。

2.连通器里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3.举例分析连通器:

茶壶、锅炉的水位计、花洒、水塔与自来水管。

4.介绍连通器的应用之一——三峡船闸。

练习:

练习册P57---A组5、B组5。

练习:

练习册P57---C组1、2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

尽可能穿插在相关知识的讲授中完成对应的练习。

五.布置作业:

课本P73---1、2。

六.教学后记:

§9.3大气压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由于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的现象。

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了解抽水机的工作原理。

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一种客观存在。

观察演示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通过观察感知人类是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大气压强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大气层的测量

教学难点:

大气层的测量

教学用具:

空饮料盒或罐、弹簧测力计、吸盘、托里拆利实验装置、金属盒气压计、抽水机模型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吸盘、用吸管吸饮料、吸墨水、注射器吸药水等,引导学生思考,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是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

空气也能流动,我们周围是否存在大气的压强?

这节课就来研究§13.3大气压强。

二.新课教学

(一)大气压的存在

1.演示

吸盘、用吸管吸饮料、吸墨水、注射器吸药水、纸板托水。

2.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

3.得出结论:

大气压强确实存在。

强调:

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二)大气压强的测量

1.估算大气压强的数值:

课本P75“想想做做”

2.通过演示(录像)介绍“托里拆利实验”

(1)强调第一个用实验方法测出大气压数值的是意大利的科学家托里拆利。

(2)观看托里拆利实验

提出问题:

大气压的数值是多大?

为什么

实验中换用不同大小的管来测,结果是否相同?

将管提起一些(始终未露出液面)、压入一些,结果是否相同?

将管倾斜,结果是否相同?

分析大气压强的数值等于这段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

把760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叫做标准大气压。

P0=760mmHg=1.013×105P。

练习:

练习册P59—A组1—4。

3.大气压的变化

(1)大气压受天气的变化而变化;

(2)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在海拔3000m以内,大约每升高10m,大气压减小100Pa。

练习:

练习册P59、60—B组1—5。

4.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

介绍气压计:

金属盒气压计。

5.大气压的作用:

(1)抽水机

(2)用吸管吸饮料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

练习册P60—C组1、2。

五.布置作业:

课本P78-----2、5

六.教学后记:

§9.4气体的压强跟流速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气体的压强跟流速的关系。

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了解生活中跟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相关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认识气体压强跟流速有关的现象。

体验由气体压强差产生的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气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现象的奥妙,获得对科学的热爱、亲近感。

教学重点:

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学难点:

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学用具:

硬币、铅笔、纸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课本P79图13.4-1实验硬币“跳高”比赛,提出问题,是什么力使得硬币向上“跳”起来了?

引出本节课来研究§13.4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二.新课教学

(一)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分析上述实验的原理,硬币向上“飞”的过程中,只有空气与它接触,是不是硬币上下的压强不一样使它向上运动?

由于吹气,上面空气的流速大,压强是不是与流速有关系?

是不是由于上面空气的流速大,压强变得比下面小了?

于是下面的空气把硬币托起来了?

探究:

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提出问题

2.猜想

3.设计实验

4.进行实验

5.分析实验

6.得出结论

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练习:

课本P81--1

(二)飞机的升力

如图13.4-5面,迎面吹来的风被机翼分成上下两部分,由于机翼横截面的形状不一样,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长,因而速度较大,它对机翼的压强较小;下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短,因而速度较小,它对机翼的压强较大。

因此在机翼的上下表面产生了压强差,这就是飞机向上的升力。

练习:

练习册P61—A组1—4、B组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

尽可能穿插在相关知识的讲授中完成对应的练习。

五.布置作业:

课本P81—3、4。

六.教学后记:

第十章浮力

§10.1浮力

§10.2阿基米德原理

§10.3物体的沉浮条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通过收集、交流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点:

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

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用具:

乒乓球、水、水槽、铁块、弹簧测力计、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装置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轮船、鸭子、人游泳时能浮在水面,是什么原因呢?

这节课研究与此相关的知识

§13.5浮力。

二.新课教学

(一)用测量法研究浮力

演示实验:

如图,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记为G,

再把此物体浸没在水中测它的重力,记为F,比较两次弹

簧测力计的示数,发现了什么问题?

据此,你能得出什么

结论?

分析实验:

示数变小了,说明物体受到了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浮力。

F浮=G—F即弹簧测力计两次读数之差,这也是浮力的测量方法。

(二)浮力产生的原因物体受到向上向下的压力差。

(三)浮力的大小

探究:

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课本P83

1.提出问题

2.猜想

3.设计实验

4.进行实验

5.分析实验

6.得出结论

阿基米德原理: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表示:

F浮=G排

为了更好地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将公式F浮=G排展开,即F浮=G排=ρ液gV排

这样就为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实际问题提供方便。

突破难点的方法:

把此探究实验做好,真正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练习:

练习册P63----A组1—4

(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