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干部学习塞罕坝精神心得体会_1篇(共5页)3300字.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2483174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镇干部学习塞罕坝精神心得体会_1篇(共5页)33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乡镇干部学习塞罕坝精神心得体会_1篇(共5页)33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乡镇干部学习塞罕坝精神心得体会_1篇(共5页)33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乡镇干部学习塞罕坝精神心得体会_1篇(共5页)33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乡镇干部学习塞罕坝精神心得体会_1篇(共5页)33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乡镇干部学习塞罕坝精神心得体会_1篇(共5页)33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乡镇干部学习塞罕坝精神心得体会_1篇(共5页)3300字.docx

《乡镇干部学习塞罕坝精神心得体会_1篇(共5页)33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镇干部学习塞罕坝精神心得体会_1篇(共5页)3300字.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乡镇干部学习塞罕坝精神心得体会_1篇(共5页)3300字.docx

乡镇干部学习塞罕坝精神心得体会

  

  导语: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

塞罕坝在创造绿色奇迹的同时,也创造了伟大的塞罕坝精神。

  【乡镇干部学习塞罕坝精神心得体会】

  塞罕坝,一个很久以前就想去的地方。

  XXXX年6月,时任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在总结提炼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的塞罕坝精神并号召全林业行业学习这种精神之后,更加重了我对塞罕坝的向往。

  今年6月4日,因参加“根在基层,走进一线”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基层调研实践活动,我带领赴塞罕坝机械林场调研实践团开启了塞罕坝之行。

  车从国家林业局出发,过承德,经隆化,进围场,渐行渐远,窗外的景色越来越美,头顶的天空愈来愈蓝。

当镶嵌在半山坡的“塞罕坝欢迎您”几个大字映入眼帘时,我情不自禁地说:

“塞罕坝,我终于来了!

  随后的6天时间里,我从展览馆里一幅幅黑白照片中找到塞罕坝精神的根,从接触的每一个塞罕坝人身上读出了塞罕坝精神的魂,从一株株昂首挺拔的树木身上感受到了塞罕坝精神的美。

  第一代:

骄人历史的创造者

  “塞罕坝”是蒙语和汉语的组合,意思是“美丽的高岭”。

然而,50年前的塞罕坝,却是“飞鸟无栖树,黄沙满天飞”,是一个集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5种极端环境于一体的不毛之地。

  XXXX年,来自东北林学院、承德农业专科学校、吉林白城林业技术学校的127名大中专学生来到了这片荒凉的土地上。

那时的塞罕坝,远离城镇,交通闭塞,创业者们大部分时间都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那时的塞罕坝,还没**区育苗、造林的成功经验可借鉴,完全靠自己在工作中一点一点地摸索和积累。

一年可造林的时间不足3个月,虽称机械林场,但全场90%以上的地方只能人工造林,靠双手一棵一棵地栽植树苗。

就在这样常人难以忍受的恶劣环境下,塞罕坝的创业者们用自己的勇气和毅力书写了一部艰苦创业的奋斗史,创造了变荒漠为绿洲的人间奇迹。

  这里,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值得我们铭记。

  王尚海,塞罕坝林场首任党委书记,为了能以实际行动说服那些怕艰苦、不安心工作的同志,毅然决然地把爱人和5个孩##市接到坝上。

“文革”中他被打倒了,脖子上挂着5公斤重的拖拉机链轨条。

妻子心疼,劝他辞职回老家。

他说:

“林场还没有建成,我就是死,也要死在坝上!

”他的老战友、**县长王振兴曾问他,真打算坚持干下去吗?

他说:

“我连坟地都看好了,在马蹄坑,那是我参加机械造林第一块成功的林地。

”如今,他的骨灰还在“滋养”着这片茂盛的林子。

  张启恩,副场长,原是林业部造林司的工程师,爱人在中国林科院工作。

可当事业需要的时候,他毅然放弃了北京优越的生活条件,带着爱人和3个孩子,举家迁到了塞罕坝,成为塞罕坝科技兴林的元勋。

XXXX年造林时从拖拉机上摔下,右脚粉碎性骨折,从此一生与拐杖为伴。

  陈彦娴,“六女上坝”故事主人公之一,在40多年前的夏天,果断放弃参加高考上大学的机会,参加到塞罕坝植树造林的队伍中,与小伙子们一起摸爬滚打、艰苦奋斗,在坝上高原书写了无怨无悔的造林人生。

“既然来了就得干好,要不你就别来”,在看望陈彦娴老人的时候她对我们说,“现在想想,那时是真的很苦,可当时并不觉得苦,因为有那么多的热血青年,大伙儿有着共同的理想。

  这样的故事在塞罕坝有很多。

第一代塞罕坝人用鲜血、汗水甚至生命谱写的一个个悲壮的感人故事,让我动容,令我震撼。

从他们身上,我真正感受到了塞罕坝人的执着、无悔、无畏,体会了塞罕坝人的创业的艰辛和科学求实的工作态度。

  第一代塞罕坝人是历史的创造,第一代塞罕坝人也创造了历史。

  第二代:

不只是塞罕坝精神的传承者

  塞罕坝精神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创业者们“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和历史创造,更珍贵于在一代代塞罕坝人接力传承中发扬光大。

塞罕坝林场经过两代人的艰苦奋斗,尽管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的塞罕坝精神始终未曾丢弃和改变,她已深深融入每个塞罕坝人的血液之中,成为塞罕坝人气质的核心和精髓。

在这次调研实践中,从接触到的每一位塞罕坝人身上,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种精神的存在。

  在海拔XXXX年米的望海楼上,瞭望员刘军、齐淑艳夫妇,不管是炎炎夏日还是寒冷冬季,在防火期白天必须每隔15分钟通报一次火情,并且经常1个月见不到1个人。

就这样,他们一守就是7年。

当问他们是否寂寞时,刘军憨厚地说:

“寂寞了,我就出去喊两声!

  亮**区的老尤,一位普通护林员。

他负责XXXX年多亩林子的管护,每天早出晚归,十几年如一日,厚重的露水常常浸湿他的裤腿,露水引发的潮毒使他双腿疼痛难忍,经常靠吃药才能入睡。

但他依然乐观地说,这样的生活并不苦,理由是“必须对得起拿的这份工资”。

  梁侠,阴河分场工会副主席,8岁时随父亲来到林场,如今已59岁。

一家三代都在林场,但儿子残疾,父亲长期住在医院,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压在他一人身上。

可是,他对工作依然兢兢业业,他坚守的就是“没有大家也就没有小家。

只有把工作干好了,林场经济效益上去了,咱们职工的生活也才能提高”这么一个浅显而又深奥的道理。

  普通职工尚且如此,林场的各级领导干部更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党委书记刘海莹在领着我们考察二道**区时说:

“每当看到吐里根河对面的沙漠,我都深刻认识到我们这片林子的珍贵!

我没有理由不保护好它!

”阴河分场场长姚凯讲起即将开工的亮兵台新望火楼的规划极为详细,他调侃说,他的工作就是给全体职工搞好后勤服务,好让他们安心工作,确保把林子看护好、经营管理好!

  正是这已经融入血液的塞罕坝精神,让如今的塞罕坝林场成为我国国有林场的一面旗帜。

塞罕坝林场用@@省2%的林地面积贡献了10%的林木蓄积量,森林覆盖率已达79.4%,林子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被誉为“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保水源,为国家增资源,为地方增财源”的绿色生态屏障。

  塞罕坝精神在一代代塞罕坝人身上传承着,但他们传承的不仅仅是精神!

  新一代:

塞罕坝的未来,塞罕坝的希望

  人才是塞罕坝林场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也是最根本的。

  50年前,正是因为有一支以127名大中专学生为核心的青年人才队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攻克**区引种、育苗、造林等技术难关,才在茫茫荒原上建起了塞罕坝林场。

  28年前,塞罕坝林场迎来第二批大规模的大学毕业生,现任党委书记刘海莹就是那时来到塞罕坝的。

正是他们这一批大学生在老一辈塞罕坝人打下的坚实基础上科学谋划、合理经营,才有今天塞罕坝林场林木总蓄积量达到XXXX年万立方米、每年可采木材10万多立方米的骄人成绩。

  如今的塞罕坝林场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对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

让我们欣喜的是,从XXXX年起,每年都有十几个本科生、研究生通@@省统一招考来到塞罕坝林场。

  阴河分场的杨丽就是其中一员。

这位来自河北农大园林植物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已在林场工作两年多。

由于林场地处偏僻,到现在都还没谈上对象。

我们问她为什么选择来这里,她说“这里可以让所学的专业派上用场”。

当我们再问是否觉得寂寞时,她说“习惯了就好”。

这话听起来好像有点无奈,但她的眼神透出一种坚定。

  在北曼甸分场,我们还遇到了一位也是从河北农大毕业的女研究生,她虽然已经结婚,但爱人在秦皇岛工作,由于防火期工作紧张,夫妻俩已经有两三个月没见面了。

  令人欣喜的还不仅仅是有不少青年学子愿意来林场工作,更重要的是,他们到来之后,不是要求呆在机关,而是直接工作在森林防火、经营抚育等生产一线,以至于我们调研团动议想在下午开一个青年职工座谈会时,林场领导说:

“他们都在山里,下山回到分场,再从分场赶到总场,来不及。

”这给我们留下的不单是遗憾,还有感动!

  新生力量,新鲜血液,为塞罕坝林场开启二次创业的伟大征程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

如今的塞罕坝林场,瞄准了建设现代林场、争做国有林场改革发展排头兵的奋斗目标,确立了“京津生态屏障、森林资源宝库、生态旅游胜地、和谐富庶家园”的发展定位,明晰了“推进分类经营、优化人居模式、**区域经济发展大局”三条改革发展主线,制定了“生态立场、营林强场、产业富场、人才兴场、文化靓场”五大发展战略。

我们坚信,塞罕坝的明天将更加辉煌,塞罕坝精神将在薪火相传中永放光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