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安全技术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4997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9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气安全技术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电气安全技术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电气安全技术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电气安全技术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电气安全技术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电气安全技术教案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电气安全技术教案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电气安全技术教案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电气安全技术教案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电气安全技术教案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电气安全技术教案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电气安全技术教案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电气安全技术教案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电气安全技术教案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电气安全技术教案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电气安全技术教案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电气安全技术教案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电气安全技术教案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电气安全技术教案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电气安全技术教案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气安全技术教案设计.docx

《电气安全技术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气安全技术教案设计.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电气安全技术教案设计.docx

电气安全技术教案设计

第一节电气危险因素及事故种类

根据能量转移论的观点,电气危险因素是由于电能非正常状态形成的。

电气危险因素分为触电危险、电气火灾爆炸危险、静电危险、雷电危险、射频电磁辐射危害和电气系统故障等。

按照电能的形态,电气事故可分为触电事故、雷击事故、静电事故、电磁辐射事故和电气装置事故。

一、触电

触电分为电击和电伤两种伤害形式。

1、电击

电击是电流通过人体,刺激机体组织,使肌体产生针刺感、压迫感、打击感、痉挛、疼痛、血压异常、昏迷、心律不齐、心室颤动等造成伤害的形式。

严重时会破坏人的心脏、肺部、神经系统的正常工作,形成危及生命的伤害。

(1)电击伤害机理。

人体在正常能量之外的电能作用下,系统功能很容易遭受破坏。

当电流作用于心脏或管理心脏和呼吸机能的脑神经中枢时,能破坏心脏等重要器官的正常工作。

(2)电流效应的影响因素(以下不加说明电流均指工频)。

电流对人体的伤害程度是与通过人体电流的大小、种类、持续时间、通过途径及人体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

1)电流值

①感知电流。

指引起感觉的最小电流。

感觉为轻微针刺,发麻等。

就平均值(概率50%)而言,男性约为1.1mA;女性约为0.7mA。

②摆脱电流。

指能自主摆脱带电体的最大电流。

超过摆脱电流时,由于受刺激肌肉收缩或中枢神经失去对手的正常指挥作用,导致无法自主摆脱带电体。

就平均值(概率50%)而言,男性约为16mA;女性约为10.5mA;就最小值(可摆脱概率99.5%)而言,男性约为9mA;女性约为6mA。

③室颤电流。

指引起心室发生心室纤维性颤动的最小电流。

动物实验和事故统计资料表明,心室颤动在短时间内导致死亡。

室颤电流与电流持续时间关系密切。

当电流持续时间超过心脏周期时,室颤电流仅为50mA左右;当持续时间短于心脏周期时,室颤电流为数百mA。

当电流持续时间小于0.1s时,只有电击发生在心室易损期,500mA以上乃至数A的电流才能够引起心室颤动。

前述电流均指流过人体的电流,而当电流直接流过心脏时,数十微安的电流即可导致心室颤动发生。

室颤电流与电流持续时间的关系大致如图

2一l(“z”形曲线)所示。

2)电流持续时间。

通过人体的电流持续时间愈长,愈容易引起心室颤动,危险性就愈大。

3)电流途径。

流经心脏的电流多、电流路线短的途径是危险性最大的途径。

最危险的途径是:

左手到前胸。

判断危险性,既要看电流值,又要看途径。

4)电流种类。

直流电流、高频交流电流、冲击电流以及特殊波形电流也都对人体具有伤害作用,其伤害程度一般较工频电流为轻。

5)个体特征。

因人而异,健康情况、性别、年龄等。

(3)人体阻抗

人体阻抗是定量分析人体电流的重要参数之一,是处理许多电气安全问题所必须考虑的基本因素。

1)组成和特征。

人体皮肤、血液、肌肉、细胞组织及其结合部等构成了含有电阻和电容的阻抗。

其中,皮肤电阻在人体阻抗中占有程大的比例。

人体阻抗等值电路参见图2--2。

皮肤阻抗:

决定于接触电压、频率、电流持续时间、接触面积、接触压力、皮肤潮湿程度和温度等。

皮肤电容很小,在工频条件下,电容可忽略不计,将人体阻抗看作纯电阻。

体内电阻:

基本上可以看作纯电阻,主要决定于电流途径和接触面积。

2)数值及变动范围。

在除去角质层,干燥的情况下,人体电阻约为1000~3000Ω;潮湿的情况下,人体电阻约为500~800Ω。

3)影响因素。

接触电压的增大、电流强度及作用时间的增大、频率的增加等因素都会导致人体阻抗下降。

皮肤表面潮湿、有导电污物、伤痕、破损等也会导致人体阻抗降低。

接触压力、接触面积的增大均会降低人体阻抗。

(4)电击类型

电击的分类方式有如下几种。

1)根据电击时所触及的带电体是否为正常带电状态,电击分为直接接触电击和间接接触电击两类。

①直接接触电击。

指在电气设备或线路正常运行条件下,人体直接触及了设备或线路的带电部分所形成的电击。

②间接接触电击。

指在设备或线路故障状态下,原本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或设备以外的可导电部分变成了带电状态,人体与上述故障状态下带电的可导电部分触及而形成的电击。

2)按照人体触及带电体的方式,电击可分为单相电击、两相电击和跨步电压电击三种。

单相电击。

指人体接触到地面或其他接地导体,同时,人体另一部位触及某一相带电体所引起的电击。

根据国内外的统计资料,单相电击事故占全部触电事故的70%以上。

因此,防止触电事故的技术措施应将单相电击作为重点。

②两相电击。

指人体的两个部位同时触及两相带电俸所,I起自拽遗—出情况下,人体所承受的电压为线路电压,因其电压相对较高,其危险性也较大。

(3)跨步电压电击。

指站立或行走的人体,受到出现于人体两脚之间的电压即跨步电压作用所引起的电击。

跨步电压是当带电体接地,电流经接地线流人埋于土壤中的接地体。

又通过接地体向周围大地流散时,在接地体周围土壤电阻上产生的电压梯度形成的。

图2—3所示为接地体的对地电压曲线。

曲线有双曲线特征。

图中,u。

是接地体对地电压。

对于集中式接地体,离接地体20m处的对地电压接近于零。

图中,人体两脚所处两点之间出现的电压u。

即跨步电压。

2、电伤(触电分为电击和电伤两种伤害形式。

电伤是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机械效应等对人体所造成的伤害。

伤害多见于机体的外部,往往在机体表面留下伤痕。

能够形成电伤的电流通常比较大。

电伤的危险程度决定于受伤面积、受伤深度、受伤部位等。

电伤包括电烧伤、电烙印、皮肤金属化、机械损伤、电光性眼炎等多种伤害。

(1)电烧伤。

是最为常见的电伤。

大部分触电事故都含有电烧伤成分。

电烧伤可分为电流灼伤和电弧烧伤。

1)电流灼伤。

指人体与带电体接触,电流通过人体时,因电能转换成的热能引起的伤害。

由于人体与带电体的接触面积一般都不大,且皮肤电阻又比较高,因而产生在皮肤与带电体接触部位的热量就较多。

因此,使皮肤受到比体内严重得多的灼伤。

电流愈大、通电时间愈长、电流途径上的电阻愈大,则电流灼伤愈严重。

电流灼伤一般发生在低压电气设备上。

数百毫安的电流即可造成灼伤,数安的电流则会形成严重的灼伤。

2)电弧烧伤。

指由弧光放电造成的烧伤,是最严重的电伤。

电弧发生在带电体与人体之间,有电流通过人体的烧伤称为直接电弧烧伤;电弧发生在人体附近对人体形成的烧伤以及被熔化金属溅落的烫伤称为间接电弧烧伤。

弧光放电时电流很大,能量也很大,电弧温度高达数千度,可造成大面积的深度烧伤。

严重时能将机体组织烘干、烧焦。

电弧烧伤既可以发生在高压系统,也可以发生在低压系统。

在低压系统,带负荷(尤其是感性负荷)拉开裸露的闸刀开关时,产生的电弧会烧伤操作者的手部和面部;当线路发生短路,开启式熔断器熔断时,炽热的金属微粒飞溅出来会造成灼伤;因误操作引起短路也会导致电弧烧伤等。

在高压系统,由于误操作,会产生强烈的电弧,造成严重的烧伤;人体过分接近带电体,其间距小于放电距离时,直接产生强烈的电弧,造成电弧烧伤,严重时会因电弧烧伤而死亡。

在全部电烧伤的事故当中,大部分的事故发生在电气维修人员身上。

(2)电烙印。

指电流通过人体后,在皮肤表面接触部位留下与接触带电体形状相似的斑痕,如同烙印。

斑痕处皮肤呈现硬变,表层坏死,失去知觉。

(3)皮肤金属化。

是由高温电弧使周围金属熔化、蒸发并飞溅渗透到皮肤表层内部所造成的。

受伤部位呈现粗糙、张紧,可致局部坏死。

(4)机械损伤。

多数是由于电流作用于人体,使肌肉产生非自主的剧烈收缩所造成的。

其损伤包括肌腱、皮肤、血管、神经组织断裂以及关节脱位乃至骨折等。

(5)电光性眼炎。

其表现为角膜和结膜发炎。

弧光放电时的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都会损伤眼睛。

在短暂照射的情况下,引起电光眼的主要原因是紫外线。

二、电气火灾与爆炸

电气火灾爆炸是由电气引燃源引起的火灾和爆炸。

电气装置在运行中产生的危险温度、电火花和电弧是电气引燃源主要形式。

在爆炸性气体、爆炸性粉尘环境及火灾危险环境。

电气线路、开关、熔断器、插座、照明器具、电热器具、电动机等均可能引起火灾和爆炸。

油浸电力变压器、多油断路器等电气设备不仅有较大的火灾危险,还有爆炸的危险。

在火灾和爆炸事故中,电气火灾爆炸事故占有很大的比例。

从我国一些大城市的火灾事故统计可知,就引起火灾的原因而言,电气原因已居首位。

1、电气引燃源

作为火灾和爆炸的电气引燃源,电气设备及装置在运行中产生的危险温度、电火花和电弧是电气火灾爆炸的要因。

(1)危险温度↙

形成危险温度的典型情况如下:

(短路,过载,漏电,接触不良)

1)短路。

指不同的电位的导电部分之间包括导电部分对地之间的低阻性短接。

发生短路时,线路中电流增大为正常时的数倍乃至数十倍,由于载流导体来不及散热,温度急剧上升,除对电气线路和电气设备产生危害外,还形成危险温度。

短路的哲态过程会产生很大的冲击电流,在流过设备的瞬间产生很大的电动力,造成电气设备损坏。

电气设备安装和检修中的接线和操作错误,可能引起短路;运行中的电气设备或线路发生绝缘老化、变质;或受过度高温、潮湿、腐蚀作用;或受到机械损伤等而失去绝缘能力,可能导致短路。

由于外壳防护等级不够,导电性粉尘或纤维进入电气设备内部,也可能导致短路。

因防范措施不到位,小动物、霉菌及其他植物也可能导致短路。

由于雷击等过电压、操作过电压的作用,电气设备的绝缘可能遭到击穿而短路。

2)过载。

电气线路或设备长时间过蛾也舍导致温度异常上升,形成引燃源。

过载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电气线路或设备设计选型不合理,或没有考虑足够的裕量,以致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出现过热。

电气设备或线路使用不合理,负载超过额定值或连续使用时间过长,超过线路或设备的设计能力,由此造成过热。

设备故障运行造成设备和线路过负载,如三相电动机单相运行或三相变压器不对称运行均可能造成过负载。

④电气回路谐波能使线路电流增大而过载。

如三相四线制电路三次及其奇数倍谐波电流会引起中性线过载危险。

由于各相三次谐波电流在中性绒上相位相同而互相叠加。

如果三相负载不平衡,中性线再叠加上不平衡电流后发热将更为严重。

在非线性负载日益增多,能产生大量三次谐波的气体放电灯等非线性负载大量使用的情况下,中性线的严重过载将带来火灾的隐患。

产生三次谐波的设备主要有:

节能灯、荧光灯、计算机、变频空调、微波炉、镇流器、焊接设备、UPS电源等。

如节能荧光灯,困灯管内电弧的负阻特性产生的谐波电流主要为三次谐波电流。

3)漏电。

电气设备或线路发生漏电时,因其电流一般较小,不能促使线路上的熔断器的熔丝动作。

一般当漏电电流沿线路比较均匀地分布,发热量分散时,火灾危险性不大。

而当漏电电流集中在某一点时,可能引起比较严重的局部发热,引燃成灾。

4)接触不良。

电气线路或电气装置中的电路连接部位是系统中的薄弱环节,是产生危险温度的主要部位之一。

电气接头连接不牢、焊接不良或接头处夹有杂物,都会增加接触电阻而导致接头过热。

刀开关、断路器、接触器的触点、插销的触头等,如果没有足够的接触压力或表面粗糙不平等。

均可能增大接触电阻,产生危险温度。

对于铜、韬接头,由于铜和铝的理化性能不同,接触状态会逐渐恶化,导致接头过热。

5)铁心过热。

对于电动机、变压器、接触嚣等带有铁心的电气设备,如果铁心短路(片间绝缘破坏)或线圈电压过高,由于涡流损耗和磁滞损耗增加,使铁损增大,将造成铁心过热并产生危险温度。

6)散热不良。

电气设备在运行时必须确保具有一定的散热或通风措施。

如果这些措施失效,如通风道堵塞、风扇损坏、散热油管堵塞、安装位置不当、环境温度过高或距离外界热源太近等,均可能导致电气设备和线路过热。

7)机械故障。

由交流异步电动机拖动的设备,如果转动部分被卡死或轴承损坏,造成堵转或负载转矩过太,都会因电流显著增大而导致电动机过热。

交流电磁铁在通电后,如果衔铁被卡死,不能吸合,则线圈中的大电流持续不降低,也会造成过热。

由电气设备相关的机械摩擦导致的发热。

8)电压异常。

相对于额定值,电压过高和过低均属电压异常。

电压过高时,除使铁心发热增加外,对于恒阻抗设备,还会使电流增大而发热。

电压过低时,除可能造成电动机堵转、电磁铁衔铁吸合不上,使线圈电流大大增加而发热外,对于恒功率设备,还会使电流增大而发热。

9)电热器具和照明器具。

其正常情况下的工作温度就可能形成危险温度,如:

电炉电阻丝工作温度为800℃,电熨斗为500—600℃,白炽灯灯丝为2000—3000℃,100w白炽灯泡表面为170一220℃。

10)电磁辐射能量。

在连续发射或脉冲发射的射频(9kHz一60GHz)源的作用下,可燃物吸收辐射能量可能形成危险温度。

(2)电火花和电弧

电火花是电极间的击穿放电,电弧是大量电火花汇集而成的。

在切断感性电路时,断路器触点分开瞬间,在触点之间的高电压形成的电弧作用及触点上的高温引起热电子发射,使断开的触点之间形成密度很大的电子流和离子流,形成电弧和电火花,电弧形成后的弧柱温度可高达6000—7000℃,甚至10000℃以上,不仅能引起可燃物燃烧,还能使金属熔化、飞溅,构成危险的火源。

在有爆炸危险的场所,电火花和电弧是十分危险的因素。

电火花和电弧分为工作电火花及电弧、事故电火花及电弧。

1)工作电火花及电弧。

指电气设备正常工作或正常操作过程中所产生的电火花。

例如:

刀开关、断路器、接触器、控制器接通和断开线路时会产生电火花;插销拔出或插入时的火花;直流电动机的电刷与换向器的滑动接触处、绕线式异步电动机的电刷与滑环的滑动接触处也会产生电火花等。

切断感性电路时,断口处火花能量较大,危险性也较大。

当该火花能量超过周围爆炸性混合物的最小引燃能量时,即可能引起爆炸。

2)事故电火花及电弧。

包括线路或设备发生故障时出现的火花。

如绝缘损坏、导线断线或连接松动导致短路或接地时产生的火花;电路发生故障,熔丝熔断时产生的火花;沿绝缘表面发生的闪络等。

电力线路和电气设备在投切过程中由于受感性和容性负荷的影响,可能会产生铁磁谐振和高次谐波,并引起过电压,这个过电压也会破坏电气设备绝缘造成击穿,并产生电弧。

事故火花还包括由外部原因产生的火花,如雷电直接放电及二次放电火花、静电火花、电磁感应火花等。

除上述外,电动机转子与定子发生摩擦(扫膛),或风扇与其他部件相碰也都会产生火花,这是由碰撞引起的机械性质的火花。

2、电气装置及电气线路发生燃爆

(1)油浸式变压器火灾爆炸。

变压器油箱内充有大量的用于散热、绝缘、防止内部元件和材料老化以及内部发生故障时熄灭电弧作用的绝缘油。

变压器油的闪点在130一140℃之间。

变压器发生故障时,在高温或电弧的作用下,变压器内部故障点附近的绝缘油和固态有机物发生分解,产生易燃气体。

如故障持续时间过长,易燃气体愈来愈多,使变压器内部压力急剧上升,若安全保护装置(气体继电器、防爆管等)未能有效动作时,会导致油箱炸裂,发生喷油燃烧。

燃烧会随着油流的蔓延而扩展,形成更大范围的火灾危害。

造成停电、影响生产等重大经济损失、甚至造成人员的伤亡等重大事故。

除油浸变压器外,多油断路器等充油设备也可能发生爆炸。

充油设备的绝缘油在高温电弧作用下气化和分解,喷出大量油雾和可燃气体,还可引起空间爆炸。

(2)电动机着火。

异步电动机的火灾危险性是由于其内部和外部的诸如制造工艺和操作运行等种种原因造成的。

其原因主要有:

电源电压波动、频率过低;电机运行中发生过载、堵转、扫膛(转子与定子相碰);电机绝缘破坏,发生相间、匝间短路;绕组断线或接触不良;以及选型和启动方式不当等。

三相异步电动机如果发生某相断线,则形成了缺相运行。

此时,电动机绕组中的电流会明显上升,但又达不到保护电动机的熔断器的熔断电流值。

因此,大电流长时间作用引起定子绕组过热,导致电动机烧毁。

异步电动机形成引燃的主要部位是绕组、铁心和轴承以及引线。

其原因既有电气方面的原因也有机械方面的原因。

而它们往往不是孤立的,电气原因可能引起机械方面的故障或事故,反之亦然,有时呈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

(3)电缆火灾爆炸。

当导线电缆发生短路、过载、局部过热、电火花或电弧等故障状态时,所产生的热量将远远超过正常状态。

火灾案例表明,有的绝缘材料是直接被电火花或电弧引燃;有的绝缘材料是在高温作用下,发生自燃;有的绝缘材料是在高温作用下,加速了热老化进程,导致热击穿短路,产生的电弧,将其引燃。

电缆火灾的常见起因如下:

1)电缆绝缘损坏。

运输过程或敷设过程中造成了电缆绝缘的机械损伤、运行中的过载、接触不良、短路故障等都会使绝缘损坏,导致绝缘击穿而发生电弧。

2)电缆头故障使绝缘物自燃。

施工不规范,质量差,电缆头不清洁等降低了线间绝缘。

3)电缆接头存在隐患。

电缆接头的中间接头因压接不紧、焊接不良和接头材料选择不当,导致运行中接头氧化、发热、流胶;结缘剂质量不合格,灌注时盒内存有空气,电缆盒密封不好,进入了水或潮气等,都会引起绝缘击穿,形成短路设置发生爆炸。

4)堆积在电缆上的粉尘起火。

积粉不清扫,可燃性粉尘在外界高温或电缆过负荷时,在电缆表面的高温作用下,发生自燃起火。

5)可燃气体从电缆沟窜入变、配电室。

电缆沟与变、配电室的连通处未采取严密封堵措施,可燃气体通过电缆淘窜入变,配电室,引起火灾爆炸事故。

6)电缆起火形成蔓延。

电缆受外界弓伙源作用一旦起火,火焰沿电缆延燃,使危害扩大。

电缆在着火的同时,会产生有毒气体,对在场人员造成威胁。

三、雷电危害

1、雷电的种类、危害形式和事故后果

(1)雷电的种类

1)直击雷。

雷云与大地目标之间的一次或多次放电称为耐地闪击。

闪击直接击于建筑物、其他物体、大地或外部防雷装置上,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力者称为直击雷。

直击雷的每次放电过程包括先导放电、主放电、余光三个阶段。

大约50%的直击雷有重复放电特征。

每次雷击有三四个冲击至数十个冲击。

一次直击雷的全部放电时间一般不超过500ms。

2)闪电感应。

又称作雷电感应。

闪电发生时,在附近导体上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它可能使金属部件之间产生火花放电。

①闪电静电感应。

是由于带电积云在架空线路导线或其他高大导体上感应出大量与雷云带电极性相反的电荷,在带电积云与其他客体放电后,感应电荷失去束缚,如没有就近泄入地中就会以大电流、高电压冲击波的形式,沿线路导线或导体传播。

闪电电磁感应。

是由于雷电放电时,迅速变化的雷电流在其周围空间产生瞬变的强电磁场,使附近导体上感应出很高的电动势。

3)球雷。

球雷是雷电放电时形成的发红光、橙光、白光或其他颜色光的火球。

从电学角度考虑,球雷应当是一团处在特殊状态下的带电气体。

此外,直击雷和闪电感应都能在架空线路、电缆线路或金属管道上产生沿线路或管道的两个方向迅速传播的闪电电涌(即雷电波)侵入。

(2)雷电的危害形式。

雷电是大气中的一种放电现象。

雷电具有雷电流幅值大、雷电流陡度大、冲击性强、冲击过电压高的特点。

雷电具有电性质、热性质和机械性质等三方面的破坏作用。

1)电性质的破坏作用。

破坏高压输电系统。

毁坏发电机、电力变压器等电气设备的绝缘,烧断电线或劈裂电杆,造成大规模停电事故;绝缘损坏可能引起短路,导致火灾或爆炸事故;二次放电的电火花也可能引起火灾或爆炸,二次放电也可能造成电击,伤害人命;形成接触电压屯击和跨步电压导致触电事故;雷击产生的静电场突变和电磁辐射,干扰电视电话通讯,甚至使通讯中断;雷电也能造成飞行事故。

2)热性质的破坏作用。

直击雷放电的高温电弧能直接引燃邻近的可燃物;巨大的雷电流通过导体能够烧毁导体;使金属熔化、飞溅引发火灾或爆炸。

球雷侵入可引起火灾。

3)机械性质的破坏作用。

巨大的雷电流通过被击物,使被击物缝隙中的气体剧烈膨胀,缝隙中的水分也急剧蒸发汽化为大量气体,导致被击物破坏或爆炸。

雷击时产生的冲击波也有很强的破坏作用。

此外,同性电荷之间的静电斥力、同方向电流的电磁作用力也会产生很强的破坏作用。

(3)雷电危害的事故后果。

雷电能量释放所形成的砬坏力可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

1)火灾和爆炸。

直击雷就电的高温电弧、二次放电、巨大的雷电流、球雷侵入可直接引起火灾和爆炸,冲击电压击穿电气秘备的绝缘等可间接引起火灾和爆炸。

2)触电。

积云直接对人体放电、二次放电、球雷打击、雷电流产生的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可直接使人触电;电气设备绝缘因雷击而损坏,也可使人遭到电击。

3)设备和设施毁坏。

雷击产生的高电压、大电流伴随的汽化力、静电力、电磁力可毁坏重要电气装置和建筑物及其他设施。

4)大规模停电。

电力设备或电力线路破坏后可能导致大规模停电。

2、雷电参数

雷电参数主要有雷暴日、雷电流幅值、雷电流陡度、冲击过电压等。

1)雷暴日。

只要一天之内能听到雷声的就算一个雷暴日。

年雷暴日数用来衡量雷电活动的频繁程度。

雷暴日通常指一年内的平均雷暴日数,即年平均雷暴日,单位d/a。

雷暴日数愈大,说明雷电活动愈频繁。

例如:

我国广东省的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一带雷暴日在80d/a以上,北京一些地区、上海约为40d/a,天津、济南约为30d/a等。

我国把年平均雷暴日不超过15d/a的地区划为少雷区,超过40d/a划为多雷区。

在防雷设计时,需要考虑当地雷暴日条件。

2)雷电流幅值。

指雷云主放电时冲击电流的最大值。

雷电流幅值可达数十千安至数百千安。

3)雷电流陡度。

指雷电流随时间上升的速度。

雷电流冲击波波头陡度可达50kA/s,平均陡度约为30kA/s。

雷电流陡度越大,对电气设备造成的危害也越大。

4)雷电冲击过电压。

直击雷冲击过电压很高,可选数千千伏。

四、静电危害

1、静电的危害形式和事故后果

静电危害是由静电电荷或静电场能量引起的。

在生产工艺过程中以及操作人员的操作过程中,某些材料的相对运动、接触与分离等原因导致了相对静止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的积累,即产生了静电。

由此产生的静电其能量不大,不会直接使人致命。

但是其电压可能高达数十千伏以上容易发生放电,产生放电火花。

静电的危害形式和事故后果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有爆炸和火灾危险的场所,静电放电火花会成为可燃性物质的点火源,造成爆炸和火灾事故。

2)人体因受到静电电击的刺激,可能引发二次事故,如坠落、跌伤等。

此外,对静电电击的恐惧心理还对工作效率产生不利影响。

3)某些生产过程中,静电的物理现象会对生产产生妨碍,导致产品质量不良,电子设备损坏。

2、静电的特性

(1)静电的产生

实验证明,只要两种物质紧密接触而后再分离时,就可能产生静电。

静电的产生是同接触电位差和接触面上的双电层直接相关的。

1)静电的起电方式

①接触——分离起电。

两种物体接触,其间距离小于25×10-8cm时,由于不同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不同,不同原子外层电子的能级不同,其间即发生电子的转移。

因此,界面两侧会出现大小相等、极性相反的两层电荷。

这两层电荷称为双电层,其间的电位差称为接触电位差。

根据双电层和接触电位差的理论,可以推知两种物质紧密接触再分离时,即可能产生静电。

②破断起电。

材料破断后能在宏观范围内导致正、负电荷的分离,即产生静电。

这种起电称为破断起电。

固体粉碎、液体分离过程的起电属于破断起电。

③感应起电。

例举一种典型的感应起电过程。

假设一导体A为带有负电荷的带电体,另有一导体B与一接地体相连时,在带电体A的感应下,B的端部出现正电荷,B由于接地,其对地电位仍然为零,而当B离开接地体时,B成为了带正电荷带电体。

④电荷迁移。

当一个带电体与一个非带电体接触时,电荷将发生迁移而使非带电体带电。

例如:

当带电雾滴或粉尘擅击导体时,便会产生电荷迁移;当气体离子流射在不带电的物体上时,也会产生电荷迁移。

2)固体静电

固体静电可用双电层和接触电位差的理论来解释。

双电层上的接触电位差是极为有限的,而固体静电电位可高达数万伏以上,其原因在于电容的变化。

将两种相接近的两个带电面看成是电容器的极板。

可以推知,电容器上的电压u与电容器极间距离d成正比。

两个带电面紧密接触时,其间距离d只有25×10-8cm。

若二者分开为lcm,即d增大为400万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