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系统招聘考试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知识模拟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04782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6.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疗卫生系统招聘考试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知识模拟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医疗卫生系统招聘考试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知识模拟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医疗卫生系统招聘考试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知识模拟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医疗卫生系统招聘考试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知识模拟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医疗卫生系统招聘考试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知识模拟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医疗卫生系统招聘考试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知识模拟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医疗卫生系统招聘考试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知识模拟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医疗卫生系统招聘考试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知识模拟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医疗卫生系统招聘考试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知识模拟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医疗卫生系统招聘考试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知识模拟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医疗卫生系统招聘考试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知识模拟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医疗卫生系统招聘考试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知识模拟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医疗卫生系统招聘考试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知识模拟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医疗卫生系统招聘考试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知识模拟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医疗卫生系统招聘考试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知识模拟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医疗卫生系统招聘考试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知识模拟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医疗卫生系统招聘考试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知识模拟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疗卫生系统招聘考试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知识模拟2.docx

《医疗卫生系统招聘考试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知识模拟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疗卫生系统招聘考试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知识模拟2.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疗卫生系统招聘考试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知识模拟2.docx

医疗卫生系统招聘考试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知识模拟2

医疗卫生系统招聘考试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知识模拟2

一、单项选择题

本题型为最佳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根据某医院20年来肺癌住院病人500例分析,吸烟者占80%,不吸烟者仅为20%,说明吸烟者易患肿瘤,下面哪项正确

A.正确,因为这是患者中的吸烟率

B.错误,因为没有计算P值

C.错误,因为这只是一个医院的资料,代表性不够

D.错误,因为只是病例组吸烟比率,而无对照组的吸烟比例

答案:

D

[解答]病例对照研究按照疾病状态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和对照,分别追溯其既往(发病前)所研究因素的暴露情况,并进行比较,以推测疾病与暴露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

因此需设立对照组才能说明问题,此题无对照组。

2.以人年为单位计算的率为

A.发病率

B.发病密度

C.病死率

D.现患率

答案:

B

[解答]如果队列研究观察的时间比较长,就很难做到研究人口的稳定。

此时需以观察人时为分母计算发病率,用人时为单位计算出来的率带有瞬时频率性质称为发病密度。

3.流行病学任务的三个阶段

A.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

B.实验阶段、分析阶段、验证阶段

C.形成假说阶段、检验假说阶段、验证假说阶段

D.描述阶段、分析阶段、干预阶段

答案:

A

[解答]流行病学第一阶段的任务是“揭示现象”,第二阶段为“找出原因”,第三阶段为“提供措施”。

4.下列哪一种指标常用来说明疾病对人的生命危险程度

A.发病率

B.死亡率

C.患病率

D.病死率

答案:

D

[解答]病死率表示确诊疾病的死亡概率,因此可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

5.已知男性的钩虫感染率高于女性,今欲比较甲、乙两乡居民的钩虫感染率,但甲乡人口女多于男,而乙乡男多于女。

适当的比较方法是

A.分性别进行比较

B.两个率比较的x2检验

C.不具可比性,不能比较

D.对性别进行标准化后再比较

答案:

D

[解答]当所比较的各组观察对象内部构成不同时,应考虑进行分层比较,或者对合计率进行标准化后再作比较。

6.从甲、乙两文中,查到同类研究的两个率的比较的四格表资料经x2检验,甲文

,乙文

,可认为

A.两文结果有矛盾

B.两文结果基本一致

C.甲文结果更为可信

D.甲文说明总体的差别较大

答案:

B

[解答]对于同类研究问题的两个研究,甲文的P值<0.01,乙文的P值<0.05,通常在α=0.05基础上,考察统计推断是否相同。

按照此检验水准,两文均拒绝H0,且依据两文所得P值,甲文推断两个总体率不同结论的正确概率要高于乙文所下的结论,但不能得出甲文推断两个总体率差别更大的结论。

7.已知r=1,则一定有

A.b=0

B.SS残=SS总

C.SS回=SS总

D.SS残=SS回

答案:

C

[解答]

,因此SS总=SS回,故选择C。

8.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是

A.随机化、重复、盲法

B.随机化、对照、盲法

C.随机化、对照、重复

D.盲法、对照、重复

答案:

C

[解答]实验设计的三个基本原则为随机化、对照和重复。

9.老年型社会是指

A.60岁以上人口超过7%

B.65岁以上人口超过7%

C.65岁以上人口超过10%

D.以上都是

答案:

B

[解答]联合国规定60岁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为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7%为老年型社会。

10.卫生人力结构不包括

A.专业

B.年龄

C.职称

D.数量

答案:

D

[解答]卫生人力结构用于反映卫生人力的质量,说明人力资源的合理性。

合理的结构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年龄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

11.慢性病二级预防中早期发现的措施不包括

A.疾病筛查

B.选择筛查

C.体格检查

D.普查

答案:

C

[解答]慢性病二级预防中早期发现的措施包括疾病筛查、定期健康体检、设立专科门诊、也可以通过群众自我检查早期发现。

因此,答案C不确切。

12.下列关于人际传播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人际传播一般不需要任何非自然媒介

B.人际传播的速度较快,信息量相对较大

C.人际传播的交流双方可以互为传播者和受传者

D.人际传播有益于提高传播的针对性

答案:

B

[解答]人际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直接信息沟通的交流活动,因而不需要有器械设备等非自然媒介,双方交流比较充分,可以及时反馈,及时了解双发对信息的接受程度,并互换角色。

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比较速度慢,信息量较小。

13.因吸烟所导致的大量死亡人群中,受影响最严重的是

A.妇女

B.老年人

C.青年

D.中年人

答案:

D

[解答]根据WHO统计,全球每年至少有300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

吸烟导致大量死亡的不是老年人,主要是年富力强的中年人。

14.臭氧层位于大气圈中的哪一层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热层

答案:

B

[解答]在25~35km处有一厚度约为20km的臭氧层,此高度处于平流层中。

15.目前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

A.生活废气

B.工业废气

C.燃料燃烧

D.汽车尾气

答案:

C

[解答]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工业企业、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交通运输、由其他环境介质转入、其他(意外事故如工厂爆炸、火灾),不管是什么来源,燃料的燃烧都是大气污染最主要的来源。

16.饮用水卫生标准中对“游离性余氯”的要求是

A.接触30min,游离性余氯不低于0.3mg/L

B.接触30min,游离性余氯不低于0.5mg/L

C.接触60min,游离性余氯不低于0.3mg/L

D.接触60min,游离性余氯不低于0.5mg/L

答案:

A

[解答]生活饮用水卫生质量标准规定:

氯与水接触30min,游离性余氯不低于0.3mg/L。

管网末梢游离性余氯不低于0.05mg/L。

17.地氟病的发病原因是

A.氟缺乏

B.碘缺乏

C.氟摄入量过高

D.砷缺乏

答案:

C

[解答]缺碘引起碘缺乏病,高氟摄入引起地方性氟中毒,高砷摄入引起地方性砷中毒。

某纺织女工,年龄35岁。

在某纺织厂从事防治工作已10年以上。

近来主诉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

18.在询问病史时应考虑接触何种有害因素

A.振动

B.噪音

C.化学染料

D.电离辐射

答案:

B

[解答]本题提示职业损害与听力损伤有关,所以首先考虑噪音。

19.应做何种检查

A.前庭功能检查

B.听力测定

C.一般内科检查

D.物理检查

答案:

B

[解答]听力损伤优先应优先做听力检查。

20.经检查10~20小时后听阈提高20dB,属何种类型听力损害

A.听觉适应

B.噪声性听力损伤

C.噪声性耳聋

D.听觉疲劳

答案:

D

[解答]听觉疲劳是指较长时间停留在强烈噪声环境中,引起听力明显下降,离开噪声环境后,听阈提高超过15~30bB,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小时听力才能恢复。

21.接触铬酸盐工人易患的职业肿瘤是

A.皮肤癌

B.肺癌

C.肝血管肿瘤

D.白血病

答案:

B

[解答]铬酸盐制造业致肺癌。

22.身高标准体重筛查营养不良的标准是

A.实测体重低于身高标准体重的60%

B.实测体重低于身高标准体重的70%

C.实测体重低于身高标准体重的80%

D.实测体重低于身高标准体重的90%

答案:

C

[解答]身高标准体重筛查营养不良的标准是实测体重低于身高标准体重的80%。

23.一生中身高发育速度最快的阶段

A.胎儿4~6月

B.婴幼儿期

C.童年期

D.青春期

答案:

A

[解答]生长发育速度是不均匀的,身高在胎儿4~6个月是一生中生长最快的时期。

24.生物价的代表式BV=

A.氮储留量/氮吸收量×100

B.氮储留量/氮摄入量×100

C.氮吸收量/氮摄入量×100

D.氮排出量/氮摄入量×100

答案:

A

[解答]蛋白质生物价是反映食物蛋白质消化吸收后,被机体利用程度的指标。

生物价=储留氮/吸收氮×100,故选择A。

25.人体总能量消耗变化最大的是

A.新陈代谢

B.基础代谢

C.食物热效应

D.体力活动

答案:

D

[解答]日常体力活动是影响人体能量消耗的主要原因,随着人体活动量的增加,其能量消耗也将大幅度增加。

而基础代谢和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的能量消耗变化不大。

26.根据我国居民膳食特点,矿物质中严重摄入不足的是

A.钙和铁

B.镁和锰

C.铁和磷

D.锌和钼

答案:

A

[解答]根据我国居民膳食特点,儿童营养不良、缺铁性贫血、钙不足、维生素A缺乏等营养缺乏病依然存在。

所以针对矿物质严重摄入不足的是钙和铁。

27.引起沙门菌食物中毒的好发食品是

A.畜禽肉类

B.奶及奶制品

C.家庭自制豆制品

D.海产品

答案:

A

[解答]引起沙门菌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为动物性食品,特别是畜肉类及其制品,其次是禽肉、蛋类、乳类及其制品。

28.碳原子数相同时,不饱和键增加,其毒性

A.减小

B.增加

C.不变

D.以上均有可能

答案:

B

[解答]分子饱和度会影响化学物毒性,一般来讲,碳原子数相同时不饱和键增加,其毒性增加,如乙烷的毒性<乙烯的毒性<乙炔的毒性。

29.亚慢性毒性是指

A.机体连续接触外源化学物14~30天所产生的毒效应

B.机体连续接触外源化学物30天所产生的毒效应

C.机体连续接触外源化学物较长时间(相当于生命周期的1/10)所产生的毒效应

D.机体连续接触外源化学物90天所产生的毒效应

答案:

C

[解答]实验动物或人连续接触外源化学物14~30天所产生的中毒效应是短期重复剂量毒性。

亚慢性毒性是指机体连续接触外源化学物较长时间(相当于生命周期的1/10)所产生的毒效应。

慢性毒性是指实验动物或人长期反复接触外源化学物所引起的毒性效应。

30.移码突变指的是

A.发生一对或几对(3对除外)的碱基增加或减少,以致从受损点开始碱基序列完全改变,形成错误的密码,并转译成不正常的氨基酸

B.当DNA链上某一碱基由于致突变物作用而脱落或其配对性能发生改变,在DNA复制过程中该DNA互补链上的相应位点配上一个错误的碱基,即错误配对

C.染色体结构的改变

D.染色体数目的改变

答案:

A

[解答]当DNA链上某一碱基由于致突变物作用而脱落或其配对性能发生改变,在DNA复制过程中该DNA互补链上的相应位点配上一个错误的碱基,即错误配对。

这一错误配对的碱基在下一次DNA复制时,按正常规律配对,于是原来的碱基对被错误的碱基对置换,称为碱基置换。

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即染色体畸变,染色体数目的改变即形成非整倍体或多倍体。

二、多项选择题

本题型有两个以上正确答案。

1.目前艾滋病的防治可以通过

A.药物治愈

B.疫苗预防

C.爱滋病健康教育加以预防

D.自身行为控制加以预防

答案:

CD

[解答]对于艾滋病的预防目前没有很好的特异性预防办法,因此主要依赖于行为学预防。

目前尚未开发出有效的疫苗,治疗也主要是对症治疗,因此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2.总体率的区间估计的方法有

A.百分位数法

B.查表法

C.正态近似法

D.卡方近似法

答案:

BC

[解答]根据和的大小,总体率的区间估计有两种方法:

查表法和正态近似法,故选项BC正确。

3.关于统计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统计图的标题应放在图的上方中央部位

B.条图的直条尺度应从0开始

C.线图中的线条越多越好

D.绘制直方图时应折合成等组距

答案:

AC

[解答]统计图的标题应放在图的下方中央处,故选项A错误;条图在绘制时,纵轴尺度必须从0开始,故选项B正确;线图中可以用不同的线段表示不同的统计量或组别,但不是越多越好,故选项C错误;直方图每个直方的宽度为组距,但需要注意的是如各组的组距不等,要折合成等距后再绘图,因此绘制直方图时应折合成等组距,选项D正确。

因此选择AC。

4.社会医学研究方案中,实施计划包括的内容是

A.确定研究对象与范围

B.抽样方法及样本大小

C.研究工具的设计

D.资料收集方法

答案:

ABCD

[解答]研究方案设计包括有技术路线、实施计划、资料整理与分析计划等三个方面。

实施计划包括确定研究对象与范围、抽样方法及样本大小、研究工具的设计、资料收集方法、质量控制措施等。

5.下面哪些行为可能造成成瘾性行为

A.吸烟

B.酗酒

C.药物滥用

D.咖啡因

答案:

ABCD

[解答]成瘾性行为又称依赖性行为,有物质使用障碍引起。

吸烟、酗酒、药物滥用是典型的成瘾性行为,咖啡因和镇静催眠药属于特定的物质,可引起成瘾性行为。

6.土壤污染的来源包括

A.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B.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

C.工业废气

D.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答案:

ABD

[解答]土壤污染的来源:

①生活污染:

包括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等;②工业和交通污染:

主要是工业废渣以及机动车废气污染;③农业污染:

主要是农药和化肥污染。

7.下列属于细胞窒息性气体的是

A.二氧化碳

B.氰化氢

C.硫化氢

D.CO

答案:

BC

[解答]二氧化碳属于窒息性气体中的单纯性窒息性气体,硫化氢、氰化氢和CO则属于化学性窒息性气体。

CO属于化学性窒息性气体中的血液窒息性气体,故应排除。

8.从胎儿到成年,人体多数器官、系统有两次生长突增,有如

A.骨骼系统

B.肌肉系统

C.心脏

D.消化系统

答案:

ABCD

[解答]不同组织、器官有不同生长发育的时间进程,全身的肌肉、骨骼、主要脏器和血流量等,生长模式和身高、体重基本相同,先后出现胎一婴儿和青春期两次生长突增,其余时间稳步增长。

9.下面有关植物化学物的正确说法是

A.植物化学物是植物的初级代谢产物

B.植物化学物属于非营养素

C.植物化学物对健康具有有害和有益的双重作用

D.植物化学物具有抗癌作用

答案:

BCD

[解答]植物化学物是存在于植物的次级代谢产物中,除传统营养素(不含维生素)以外的植物活性物质。

植物的初级代谢产物:

主要是指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

植物化学物对健康具有有益和有害的双重作用。

其生物学作用包括抗癌作用、抗氧化作用、免疫调节作用、抗微生物作用、降胆固醇作用。

10.环境因素中哪些可以影响毒效应

A.动物笼养形式

B.季节或昼夜节律

C.化学物的接触途径和接触持续时间

D.不纯物的含量

答案:

ABC

[解答]影响毒效应的环境因素主要有:

气象条件,季节或昼夜节律,动物笼养形式,化学物的接触特征和赋形剂(接触途径、接触持续时间、接触频率和溶剂或助溶剂)。

三、填空题

1.疾病的流行强度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

散发、暴发、流行。

[解答]疾病流行的强度主要就是这三种,其中流行区域如果超过省界、国界甚至是洲界时,则称大流行。

2.t分布的形状与______有关。

答案:

自由度。

[解答]t分布曲线是一簇单峰对称的曲线,其形状与自由度有关。

3.描述某地2009年7岁男孩身高和胸围的关系,宜绘制______。

答案:

散点图。

[解答]散点图是以直角坐标上点的密集程度和趋势来表示两个变量间的数量关系,此题需描述身高和胸围的关系,宜绘制散点图。

4.思想文化通过影响人类的精神生活和______而影响人群健康。

答案:

心理过程。

[解答]文化可分为智能文化、规范文化和思想文化三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文化,通过不同的途径影响人群健康。

思想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宗教信仰、思想意识等,主要通过影响人们的心理过程和精神生活作用于人群健康。

5.倾向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行为动机与意向等。

答案:

知识、态度、信念、价值观。

[解答]倾向因素包括知识、态度、信念和价值观、行为动机与意向等。

6.我国空气污染指数(API)选用的参数为PM10、SO2、NO2、CO、O3,其必测参数为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PM10、SO2、NO2。

[解答]我国空气污染指数(API)选用的参数为PM10、SO2、NO2、CO、O3,其必测参数为PM10、SO2、NO2。

7.蔬菜和水果在烹调过程中主要是______和______的损失和破坏。

答案:

水溶性维生素、矿物质。

[解答]蔬菜和水果在烹调过程中主要注意的是水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损失和破坏,特别是维生素C。

四、判断题A对B错

1.队列研究不适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

答案:

A

[解答]这是队列研究的缺点之一。

2.只要单位相同用S和CV比较两组数据的离散程度结论完全一致。

答案:

B

[解答]标准差可比较几组度量单位相同且均数相近的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变量的变异程度,但当比较的各组度量单位不同或单位虽相同但均数相差悬殊时,则应采用变异系数,因此度量单位相同,而均数情况未知的两组数据比较,S和CV的结论不一定相同。

3.对总体均数的估计,99%可信区间一定比95%可信区间好。

答案:

B

[解答]可信区间既要有一定的准确度又要有一定的精密度,准确度反映在(1-α)上,(1-α)越大越好。

精密度反映应在区间的宽度上,区间的宽度越窄越好,样本含量确定时,二者互相矛盾。

99%置信区间准确度好于95%置信区间,95%置信区间精密度好于99%置信区间。

4.年龄别死亡率不受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不同地区同一年龄组的死亡率可以直接进行比较。

答案:

A

[解答]年龄别死亡率:

亦称年龄组死亡率,指某年某年龄别每千人口中的死亡人数。

年龄别死亡率不受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因此不同地区同一年龄组的死亡率可以直接进行比较。

通过对年龄别死亡率的比较,可以找出卫生工作的重点人群。

5.健康的四大基石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和限制饮酒、心理平衡。

答案:

A

[解答]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和限制饮酒、心理平衡,是健康的四大基石。

6.工业用地应按当地主导风向配置在生活居住用地的下风侧、河流的下游。

答案:

A

[解答]工业用地应按当地主导风向配置在生活居住用地的下风侧、河流的下游才能避免污染居住区。

7.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统称为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职业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影响劳动功能的临床表现。

答案:

A

[解答]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统称为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职业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影响劳动功能的临床表现。

8.毒蘑菇中毒以肝肾损伤型后果最为严重。

答案:

A

[解答]毒蕈中毒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一般分为胃肠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和肝肾损伤型,其中肝肾损伤型最严重,病情凶险复杂,病死率非常高。

9.一般情况下,儿童体重在9月到第2年2月增加较多。

答案:

A

[解答]体重的增长有明显的季节性,在9月到第二年2月增长较快。

10.经过体内的生物转化,所有化学毒物的毒性均降低。

答案:

B

[解答]生物转化的毒理学意义:

代谢解毒与代谢活化。

代谢解毒:

经生物转化大部分外源化学物的代谢产物,毒性降低,易于排出体外,此为代谢解毒。

代谢活化:

经生物转化其毒性被增强的现象。

五、名词解释

1.化学物的联合作用

答案:

指同时或先后接触两种或两种以上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毒性效应,主要分为非交互作用及交互作用两大类。

非交互作用包括相加作用,独立作用;交互作用包括协同作用,加强作用和拮抗作用。

2.残差

答案:

观测值Yi与回归估计值

之差,

3.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答案:

是在推荐的每日膳食营养素摄入量(RDA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4项内容:

估计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4.传染源

答案:

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5.筛检

答案:

通过快速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措施,将可能有病但表面上健康的人,同可能无病的人区分开来。

六、简答题

1.什么是传播途径?

经饮用水传播传染病的特点。

答案:

传播途径:

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饮用水传播传染病特点:

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有饮用同一水源史;除哺乳婴儿外,其余人群均可发病;如经常被污染,病例终年不断,可表现为慢性流行过程;水源停用或净化后,爆发或流行可平息。

2.社会医学研究的过程有哪几个步骤?

答案:

(1)选择课题、陈述假设;

(2)制定研究方案;(3)收集资料;(4)整理和分析资料;(5)解释结果。

3.简述三段生殖毒性试验。

答案:

Ⅰ段:

生育力和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一般生殖毒性试验)。

Ⅱ段:

胚体-胎体毒性试验(致畸试验)。

Ⅲ段:

出生前后发育毒性试验(围生期毒性试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