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05780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XX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XX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XX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XX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XX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调研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XX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调研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XX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调研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XX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调研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XX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调研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XX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调研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调研报告.docx

《XX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调研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XX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调研报告.docx

XX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调研报告

XX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调研报告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现状  200x年,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按照“推进产业化,全面建小康”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突出抓了养殖业、劳务输出和农产品加工三个重点,实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增长,农村社会保持了基本稳定。

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40.88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全市农林牧渔现价总产值达到68.42亿元,比上年增长6.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34元,比上年增加134元,增长6.1。

  1、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市农林牧渔结构由上年的50.6:

1.2:

43.5:

4.7调整为47.6:

1.4:

45.8:

5.2,种植业比重降低,林业、牧业、渔业比重增大;种养业结构更趋合理,全市种养业结构由上年的51.1:

48.9调整为48.3:

51.7,养殖业比重首次超过种植业;种植业内部结构逐步改善,粮经结构由上年的51:

49调整为49.7:

50.3,种植业逐步向粮、经、饲协调发展的方向迈进。

  2、养殖业发展势头良好。

去年全市出栏生猪292.5万头,比上年增加27.5万头,增长10,全市肉类总产量达到29.5万吨,同比增长11.4,出栏肉牛4.11万头,同比增长19.6,肉羊60.8万只,增长15.8,小家禽3309万只,增长11.6,水产品总量5.43万吨,增长18.3。

畜牧业为农民人均增收40元。

  3、劳务输出扎实有效。

去年,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来抓,全年共转移农村劳动力83万余人,实现劳务收入近30亿元,技能培训7.1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5.6、17.8和306.2,劳务收入使农民人均增收50元。

  4、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发展。

2003年,全市基本形成了一个特色支柱产业有一个龙头加工企业带动的经济格局。

首次评选了经营业绩好、带动能力强、诚实守信的10大营销先进企业和10户营销明星企业。

全市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五专”经营组织达579个,建成规模在500亩或1000头(只)以上集中成片的基地618个,分别比上年增加31个和63个。

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产值30亿元,比上年增加5.5亿元,增长22.45,带动农户57.3万户,带动面达56.2。

  5、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

截止今年3月底止,全市农田基本建设共投入资金1535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6998万元,群众投入8352万元,累计投工2679.4万个,累计完成土石方量1394.8万方,全市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1.3平方公里,完成年度任务的103.3;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48万亩,完成85.6;新增节水面积3.72万亩,完成124;解决人饮困难3.43万人,完成57.4;改造中低产田土6.85万亩,完成97.9;完成造林10.71万亩,完成95.2;建成县乡标美路151.81公里,完成92.3;新建机耕道248公里,完成248;硬化机耕道87.2公里,完成83.9;新增提水控灌设备967台套/10033千瓦,完成96.7;新建沼气池2913口,完成116.5。

龙头企业和五专组织新建农经网站17个。

  6、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

在政策兑现上狠抓落实,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

2003年,市委、市政府首次与各县(区)委、政府签订了《关于涉及农民负担的恶性案件和严重群体性事件的责任状》,建立健全了12项农民负担监管工作制度,杜绝了农民负担恶性案件和严重群体性事件,认真贯彻落实了中央关于粮食、耕地保护、农业税减免的政策,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了农村社会基本稳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资源形势日益严峻。

长期以来,我市农业发展走的是一条低水平的平面垦殖面积扩张、以追求农产品数量增长为主的发展道路,资源过度消耗。

现在,我市人均耕地面积已下降到0.58亩,人地矛盾十分突出,而且由于忽视对土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造成了土地生态环境恶化,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

我市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362立方米,占全省人均的1/9,全国人均的1/6,远低于联合国规定每人1700立方米的警戒线,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和污染性缺水问题十分突出。

从农业用水效率上看,农业用水浪费现象普遍,水的有效利用率很低。

  2、农业生产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表现在农业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四多四少”:

大路产品多,低档产品多,普通产品多,原料型产品多;优质产品少,高档产品少,专用产品少,深加工产品少。

结构雷同现象较多,品牌农业和创汇农业少,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经济效益不高;粮食方面,优质粮不多,普通粮有余,产销结构不平衡;水果(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网络查看)方面,品种结构不合理,产期集中,品质低,与市场的需求结构不相适应;畜牧业结构方面,畜禽品种、质量、饲料转化率、畜产品的加工水平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渔业主要品种仍以传统的“四大家鱼”为主,名优特稀品种少,水产品加工程度低。

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低,龙头企业中农产品加工企业占的比重小,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8,农业加工链条短,农产品转化率不到10,增值空间小,增值层面简单,农民受益少;农产品商品率低。

我市的农产品商品率不到60。

  3、农业科技支撑乏力。

一是目前的农业生产技术系统是适应短缺经济的体系,是以追求高产量为目标的技术支持系统,难以适应现阶段农业发展的优化结构和提高品质、增加收入的要求;二是农业科技的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存在“四多四少”:

常规技术多,关键和高新技术少;产量技术多,品质技术少;生产技术多,加工技术少;知识形态技术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少。

三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基层农技服务站严重缺位,经过几次机构改革后,处于“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

  4、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虽得到较大改善,但是,乡村道路通达率低,并且许多地方通而不畅;水网改造缓慢,全市尚有83座病险水库未整治,许多水渠年久失修,渗漏十分严重。

农村通讯网、广播电视网和电网也需加快改造和建设。

农业基础设施不仅在存量上与农业发展不想适应,而且在增量上也不能满足发展要求,农业基本建设明显减缓,从去冬今春以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情况看,一是投入减少。

最突出的是退耕还林比去年明显减少,省以上国家投资比同期减少2627.8万元,减少51.8。

群众投入比去年同期减少1327.5万元,减少13.7。

二是投劳减少。

“两工”逐步取消后,筹集劳动力的难度加大,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由于困难较多,采用的少;加之外出务工劳力增多,农村劳动力在一些地方明显短缺,投工投劳继续减少。

三是工程量小。

由于资金缺乏,多数地方只是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简单的维修、改造,修修补补维持运行;除公路建设外,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缺少重点工程,开挖土石方少,工程量小。

  5、市场配置资源机制不健全,农业生产盲目性大。

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

规模参差不齐、规则混乱,布局不合理。

二是市场主体发育程度低。

一方面,原国有农产品经营企业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另一方面,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分散、细小的生产经营方式限制了农民的交易方式,缺乏市场竞争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是市场信息体系不完善,运转不灵。

表现在信息化硬件建设落后,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对农民的信息服务不到位,造成生产和流通的盲目性。

三是还没有建立起有效调节农产品供求关系的机制,加大了农产品市场波动。

  6、农民收入水平低。

去年我市农民人均收入2334元,虽比全省水平高104元,但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88元,与周边自然环境条件相似的自贡、泸州、乐山、宜宾4个市平均水平比较,低55元。

在全省21个地市(州)中居第十四位。

我市农民收入的差距明显存在,农民增收的问题尤为突出。

7、农民的就业竞争力弱。

我市剩余劳动力达130万之多,除去已转移的80万,还有50万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

农村富余劳动力多,劳动力的剩余时间多,劳动力就业不充分。

近几年来,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占了农民增收的大头,但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转移难度逐年加大。

全市农民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8。

全市83万外出务工人员中,初中及以下人员占了80,受过技能培训的不到10。

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少,且接受教育的机会少。

无力承担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任务。

  8、农业投入、支持力度不够。

虽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总量上是增加的,但比重波动较大且有下降趋势,更主要的是因为农业是弱质产业,这种增加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

由于农业的比较效益低,农户的投入多注重短期利益,农户对农业的投入积极性不高,“非农化”倾向严重。

我市乡镇财力脆弱、负债较重,加之兑付“两金”后的遗留问题,严重影响了乡镇工作的正常开展,也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促进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深化农村改革  1、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首要的一条是统筹农业和工业的发展。

经济发展到现阶段,工业必须反哺农业,为农业提供支持和服务,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充分发挥乡镇工业自身优势,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攻方向,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发展重点,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关键的一条是统筹城镇和农村发展。

通过加快城镇化来转移农村劳动力,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寻求广阔空间,推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良性互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一条是统筹城乡市场发展。

合理配置城乡资源,充分发挥城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通过城镇市场引导和带动农村市场的发展,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和农业市场化程度,促进各种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公平竞争和优化配置;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根本的一条是统筹城乡发展政策。

给予农村更多的政策倾斜,在财政、金融、产业政策上更多考虑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广播电视文化等公共事业的资金支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核心的一条是要用抓工业的办法抓农业。

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延长产业链为重点,以培育特色产业、产品为关键,以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为手段,对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生产、市场化营销、项目化运作和科学化武装,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合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

  2、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严格按照中央、国务院的决定,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放开粮食收购价格,放开粮食购销市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

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的兑付,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接受群众的监督;加强对粮食直补资金的监督管理,及时、足额兑现给农户,坚决杜绝截留、挤占、挪用补贴资金的情况发生;积极按照市场化改革的要(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网络查看)求组织好粮油的收购和销售;农业发展银行按照规定确保粮油收购资金贷款、加强资金监管;价格主管部门搞好直补标准的调查研究和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对直补资金实行专款专用,搞好服务;有关部门加强对粮食直补工作的督促检查。

  3、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

按照保障农民权益、控制征地规模的原则,切实改革农村土地征用制度。

建立因征占地而对水利等工程设施造成损坏的补偿制度,妥善安置好失地农民,从土地出让金中划出专用资金,用于补贴土地被征用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在坚持农村土地政策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土地入股、联建联营、土地使用权抵押等办法,促使农村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

  4、完善农村税费改革。

把中央关于农业税率总体上降低三个百分点的要求落到实处,农村“两工”在去年调减的基础上,今年再调减5个工,即由去年每个劳动力负担10个工调减为5个工。

“两工”以劳折资不能超过一半,每个工折资最多不超过5元,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继续采取有效措施,严防农民负担反弹。

高度重视化解乡村债务工作,确保乡镇政权和村社组织的正常运行并发挥应有的作用。

  5、创新投融资机制。

改革财政支农资金的分配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统筹兼顾,广辟财源,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切实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和杠杆作用,吸引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

加强监管,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使用办法,真正起到财政资金的支持作用。

  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拓宽信贷资金支农渠道,积极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

加大信用社改革力度,继续扩大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覆盖面,缓解农村资金外流。

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通过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新型金融组织。

探索中小企业投资担保体系,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中心和农户小额贷款担保中心,担保中心重点对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五专组织”提供贷款担保。

  

(二)择优发展种植业。

  1、切实抓好粮食生产。

一是抓好耕地保护。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遵守耕地保护法规,坚决执行国务院“五不准”的规定,把“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国策真正落到实处。

二是抓粮食面积的扩大。

抓好撂荒地复耕,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计组织复耕;抓好满山青种植、抓好再生稻和晚秋作物,特别是秋菜和洋芋。

三是抓粮食产量品质的提高。

认真抓好“三百”粮食高产优质示范片,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旱育秧、抛秧、地膜玉米等先进适用的农业增产技术,积极深入开展技术培训,组织人员深入基层做好技术服务,加强田间管理,搞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

力争在产量和品质上有较大的提高。

  2、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一是优化种植业区域布局。

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形成各具特色的种植产业带,形成特色产品带动、标准化生产、龙头企业支撑、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实现最佳资源的配置,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围绕城市、小城镇和交通干线布局好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科技园区或示范带,形成优质大米、蔬菜、蚕桑、中药材、(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网络查看)木竹、水果、柠檬、夏布等特色产业。

今后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等方面的资金要相对向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集中、倾斜,以推进农产品的优质化和区域化。

二是优化种植业结构。

扩大优质、专用粮油和高价值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突出发展以反季节果蔬为主的优质、专用、特色、无公害农产品,充分发挥新建成的川南农产品检测中心的作用,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继续发展特色农业,将威远七星椒、镇西萝卜、资中冬尖、东兴生姜等一批有特色的农产品做大做强。

坚持把生态建设与产业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积极培育麻竹、柠檬、用材林三大生态经济型产业  (三)快速发展以生猪为重点的养殖业  1、狠抓龙头企业,带动畜牧业快速发展。

一是做大做强现有龙头企业。

重点支持四川福润肉类食品公司、隆昌四海等肉类加工企业;扶持隆昌禽苗市场、内江金鑫公司等公司,努力发展集约化养殖场和专业养殖大户;鼓励发展精深加工,创立名优品牌,扩大出口,增强带动能力;支持内江正大和万千等饲料生产加工企业,带动饲料产业的发展;支持维尔康、华蜀等动物药业公司,带动兽药产业发展;支持内江兔业协会、羊业协会、益东兔业公司,带动全市兔、羊产业化的发展。

二是培育新的带动主体。

对规模养殖场建设实行审批制,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一批有实力的业主、大户和加工企业作为扶持重点,不断帮助其发展壮大,引导业主高起点、规范化饲养,健全利益分配机制,使其成为新的带动主体。

三是建设优质畜产品基地。

全市以生猪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牲畜和小家禽,建设好40个优质肉猪生产基地乡镇,实施好“三五”生猪扶贫工程。

  2、依靠科学技术,促进畜牧业快速发展。

一是加快畜禽良种工程建设步伐。

以良种繁殖场为基地,以配种站点为依托,以养殖场和大户为载体,走“引、繁、育、推”的路子,不断扩大良种覆盖面,提高畜禽品种质量。

二是建设好种草养畜工程。

引导农民运用氨化、青贮、微贮等科技手段,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降低饲养成本。

三是加大科技推广力度。

狠抓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的养殖技能。

四是抓家禽大发展,把国家关于支持家禽发展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3、完善服务体系,保证畜牧业快速发展。

一是完善市县(区)两级畜牧管理体制,做到管理和技术相协调。

二是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乡镇畜牧兽医站。

强化基层畜牧兽医服务队伍建设,加强人员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服务功能。

三是建立和完善畜牧网络体系。

实现市、县(区)、乡镇站并网,确保信息畅通。

鼓励成立各种养殖专业协会,要把市种猪场建成西南最大的高科技种猪示范园区。

  4、大力发展水产业,在名优特上下功夫。

突出发挥我市水产水域资源优势,全面实施“四个亿元工程”;狠抓苗种繁育体系、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市场营销体系、质量监督体系、渔业执法体系建设;强化市水产科技示范园、市水产批发市场、渔用生物剂生产厂、无公害水产品基地等水产龙头企业的建设和经营管理,新建和壮大一批名优水产品繁育基地。

  (四)推进以农产品加工营销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1、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按照“规模大、高技术、高效益、外向型、带动农户多”的要求,落实好国家扶持龙头企业的政策措施,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以四海、福润等企业为龙头,迅猛发展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确保生猪、牛、羊、兔出栏任务的完成;以巨森竹业、嘉禾食品等企业为龙头,发展竹笋加工业,重点建好15个2000亩以上的麻竹种植基地,(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网络查看)以诚信实业为龙头,建设3万立方米中(高)密度纤维板厂,建好10万亩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基地。

以禾嘉集团和佳美公司为龙头发展柠檬、甜橙等水果业,确保柑桔类水果种植面积达到32万亩,产量18万吨;以松林丝厂、川南绿神为龙头发展蚕桑丝绸业,推广科学养蚕技术,全市桑园面积达到16万亩,鲜茧产量达到1800吨;以隆昌禽苗市场和山川、九平公司为龙头,形成产值超过10亿元的水禽产业,以汇源、威宝为龙头,大力发展蔬菜加工业,增强出口创汇能力。

  2、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一抓宣传培训。

加强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典型经验、基本知识的宣传,在全社会形成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大培训力度,培养一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二抓试点示范。

以隆昌县家禽技术服务协会作为重点示范专合组织,总结经验,树立典型。

三抓部门配合。

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能职责,统筹研究相应的扶持政策,并对各项政策措施进行督促检查落实,各司其职、积极配合、大力支持,形成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3、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

一是创新经营机制,大力推进“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基地+农户”、“大户带农户”等经营模式;二是创新利益分配机制,积极引导龙头企业、经营业主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依法规范双方行为,保护双方合法权益;三是创新投入机制,逐步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导向,以农民和业主投入为主体,以信贷和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的农业产业化投入机制,大力发展业主经营。

  4、积极培育营销大户。

引导营销大户采用先进实用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适度扩大经营规模,逐步成为农产品营销的市场主体。

鼓励、引导和支持更多的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壮大销售队伍和经纪人队伍,采取多种形式对营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进行市场经济、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引导他们文明经商,守法经营。

  5、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建设各种层次的农产品市场,形成不同规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市场网络。

完善基础设施,规范市场管理,认真贯彻“绿色通道”政策,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培育壮大农产品市场主体,加强对供销社、营销型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发挥其在农产品营销中的主力军作用。

应用现代市场营销理念和方式,大力发展农产品连锁、超市、配送经营、网上销售和电子结算等业务;加快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逐步建立起以城市为(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网络查看)中心,农村为基础,城乡互动的连锁网络体系,进一步壮大发展大宗农产品交易中心,充分利用内江便利的区位交通优势把内江建成川南农产品物流中心;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督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测,加速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农业标准推广体系,并强化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五)做强做大以数质并重型输出为重点的劳务经济  1、逐步扩大输出规模。

进一步实施“巩固东部,进军西部,面向全国,拓展海外,开发本土”的输出战略,充分开发和利用我市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加强劳务基地县建设,大力培育中介组织,用灵活的市场机制引导劳动力流动,打造劳务品牌,将我市建设成为建工之乡、家政之乡、技工之乡,壮大和发展劳务经济。

  2、狠抓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

结合省委、省政府“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在2004至2005年用两年时间培训农民工60万人次,使现已向外转移和输出的农村劳动力及新增劳动力普遍接受一次基础培训。

培训重点放在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定单培训为主要方式,突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培训后的农民工就业率达60以上。

  加大培训资金投入。

实行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的多元投入机制。

设立农民工培训扶持资金,用于补贴农民工培训。

整合培训资源,改造和完善一批教育培训机构,建立示范基地。

从2004年起,每一个乡镇在全日制学校挂牌成立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对本乡镇的农民有计划地进行培训。

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技术教育,每个县区要确定一至二所公办职中进行公办民助或民办公助的体制改革,使职业中学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阵地。

每所职中都要建立农民职业培训部,鼓励市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农民工培训,农广校系统、劳动就业培训体系以及成人教育机构要开展专门针对农民工的培训。

  3、完善维权服务体系。

一要完善法律服务体系,以司法援助体系为依托,为民工提供法律救助,以四川华西民工救助中心内江办事处为核心,为民工及时提供救助。

二要切实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

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简化农民外出务工的各种手续,防止乱收费。

健全有关法律法规,依法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各项权益。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条件。

  4、完善信息服务体系。

一是积极推进劳务输出信息平台建设。

形成从省、市、县、乡四级相连,覆盖到村的信息网络体系,为农民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

二是加强信息收集工作,尽快建立大规模的本地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实现劳务输出和用工信息的对接。

三是重视劳务信息的加工处理和传递发布,利用大众媒介,定期发布用工信息,指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

  (六)加快发展以农业招商引资为重点的农村民营经济  1、着力抓好招商引资。

认真落实招商引资目标责任,把农业招商引资任务层层分解下达,严格考核。

通过招商引资,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营销业,盘活“四荒”,强化农业基础设施。

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业主,推进土地流转,创办家庭农场、家庭畜牧场、旅游休闲农庄。

抓好进行农业项目的储备、包装,充分利用中央对西部的支持和省上大力发展丘区经济的有利时机,力争获得更多的项目和资金。

通过项目作引子,把更多的市外资金、民间资金引入农村,为农业发展注入增量,增添活力。

  2、大力发展农村民营经济。

认真贯彻全省民营经济会议精神,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在符合产业政策和统一规划布局的前提下,让出资源市场,放宽准入条件,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收益”的原则,广泛吸引民间资金进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样化,管理方法科学化,偿还机制良性化。

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和氛围,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对民营经济服务和各项承诺要落实,建立有利于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信用担保、公平竞争的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农村个体私营经济的平等待遇和权益保护问题,让民营企业大胆闯,大胆试,激发人民群众创造财富的热情和潜能。

  3、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

将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