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初步认识(共6页)3800字.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2514502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德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初步认识(共6页)38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品德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初步认识(共6页)38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品德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初步认识(共6页)38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品德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初步认识(共6页)38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品德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初步认识(共6页)38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品德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初步认识(共6页)38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品德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初步认识(共6页)3800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品德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初步认识(共6页)3800字.docx

《品德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初步认识(共6页)38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德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初步认识(共6页)3800字.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品德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初步认识(共6页)3800字.docx

品德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初步认识

  

  XX年年,**区参##市教科院孙玮教师主持的中国教育学会规划课题《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实施生活德育的研究》。

在市总课题组孙老师的指导下,我区子课题研究侧重选择进行“创造性使用教材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两年来,我们以资料搜集、调查问卷及同课研究等行动研究法开展一系列研究活动,对创造性使用教材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一些初步认识。

下面侧重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谈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思考。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是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即“为什么”创造性使用教材

  创造性使用教材首先要理解教材的功能。

而教材的功能是由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决定的。

  人教社赵昕主任在谈到教材编写的目的和指导思想时,有这些观点能帮助我们更清晰的认识教材功能

  

(1)关于教材编写的目的

  ——为师生的教学实践活动、师生间的对话与互动提供素材和指导

  学校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的过程。

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工具,首先应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可资对话的文本,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的欲望,为学生开展学习和探究活动搭建平台和提供帮助。

同时,应为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指导教学实践提供一个适用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工具和手段,以推进教学改革。

  ——为学校和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区、本校的课程资源提供范例和空间

  教材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素材,但它所能提供的毕竟有限。

特别是我们这门课程,与儿童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停留在教材所给的材料中,要结合当地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

因此,教材应为开发和提炼儿童的生活素材提供范例,并为教师进一步引导儿童关注自己的生活和周围世界,充实学习的内容留有空间。

  

(2)关于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教材编写要体现“以培养学生学习做人为核心”的课程目标,力求将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思考、探索、判断能力的培养及社会知识的获得有机融合

  ——教材编写要体现“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理念,关注并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反映儿童成长的需求

  ——教材编写要体现改革创新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

在充分研究国内已有教材、以及我**区和国外相关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大胆创新

  尽管我们使用的鄂教版教材,但是在教材编排上出发点,指导思想是共通的。

由此,回到创造性使用教材这一问题,可以得出三点认识:

  一是品社课程性质与特点决定了教材的这些特点,课程与教材本身就赋予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权利,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用教材教”,也给与教师足够的“用教材教”的空间。

  二是当教师走进课程伊始,当我们真实面对我们的教育对象——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时,当我们意识到我们的教育使命时,我们有“为学生教”,“用教材教”的义务。

即你意识到你必须要这样做。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品社学科的价值取向是最贴近于教育本质。

  三是教学工作是充满智慧的创造性劳动,当智慧在课堂流动的时候,创造性使用教材正在发生。

创造性就是教学智慧的具体体现。

  二、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方式方法——即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策略从方式方法上来说,主要是做好“用”“增”“删”“换”“合”五个字。

  以“用”字为例,“用”,即用教材。

教材是“范例”,在区级研究课中,努力克服两种倾向:

“完全不用教材”、“机械照搬教材”。

一方面是发挥教材示范特点,在研读教材,特别是用整体审视教材中,正确把握目标及教材框架。

如结合单元整组研读教材,再比如结合不同年段相同内容范畴教材的目标要求研读教材等,另一方面,有效应用教材的资源,把握其“典型性”意义,作为连接学生生活的桥梁,引起学生对生活中“细节”的真实关注,引发认知冲突。

  课例一:

余莉华在执教《集体的事,我应该做》一课时,就在引导学生明确作为集体一员有相应职责的基础上,用教材中的图,(班级要周六组织义场活动,而自己周六有安排怎么办?

)引发学生思考,自己集体生活也遇到过这样的事吗?

怎么看,应该怎么办?

教材发挥示范性作用,“点燃”学生思维。

  课例二:

##市优质课赛课《朋友之间》,对这篇教材的使用我们也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推敲。

这一课教材包括四大板块,第一块是以两幅图配上学生间交流介绍朋友之间的友谊的文字,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好朋友交往中的快乐和难忘的事情,感受朋友的重要性;第二块,通过诗歌与图画,以比喻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感悟朋友的内涵,吐露心中对朋友的理解和期望;第三块是朋友交往中容易发生的问题,朋友间发生争吵,有些话语很伤人,从而引出友谊树设置的填空的活动,认识增进友谊和侵蚀友谊的行为,进一步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友谊,还通过富兰克林的一句名言,帮助学生思考;第四块是一个有关朋友的故事。

  实际教学中,对于第一块教材,以“用”为主,充分发挥教材的示例性特点,从教材中两个孩子介绍自己的朋友入手,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朋友,而且把握住目标,形成两个层次:

一是理解朋友有很多种,玩伴、同窗、密友;二是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照片)或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的物品,交流与好朋友之间的最难忘的生活片断,一句话,一张小纸片,一个眼神,但能真正拨动心弦,激发情感体验,而且在六年级最后一学期回顾这些内容,别具意义,从而自然而然表达对朋友的理解与期望,将教材第一块与第二块结合起来。

这二部分教材以“用”为主,但也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与生活体验。

  第三块教材,以“增”为主,首先是增加了与朋友“交往最不愿意听到的话”,关注朋友交往中问题,我们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筛选,用这一个切入点,引起学生对真实生活丰富的体验,并且通过换位思考的办法,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问题,产生真实的思考,其次,我们“增”了一次辨析活动,即关于mp3事件(好朋友都新买的mp3带到学校与自己分享,但明显违反了班主任的禁令),或者说,情感与原则相冲突时如何进行价值取向的事件,在辨析中分辨哪些行为能增进友谊,哪些侵蚀友谊,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增强处理问题的信心,增长生活智慧交往智慧。

让友谊树记录下学生自己的真知灼见。

对于第四块教材,我们将它的教学目标整合到第三块的辨析中去,考虑到故事的特殊性,我们进行了删除。

  概括来说,“用”“增”“删”“换”“合”是教师平等面对教材经常采取的一些思考方式。

在课题研究上,要重点关注这些方式的是否符合目标的要求、是否切合学生实际,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能引起学生的真实思考,并发挥生活德育的功能。

即一个目标性问题,一个适用性问题。

  三、创造性使用教材策略的基础和条件——“五要”,即解决“怎样用”的问题。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读懂教材内涵。

  读懂教材的内涵十分重要。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教师上课既没有广度,更没有深度,平淡而乏味。

究其原因,有一个“习惯性”的问题。

长期以来,教材就是教师的“教本”,学生的“学本”,是教学活动的依据,具有绝对的权威性。

老师习惯于讲教材,让学生学教材。

现在,则要打破教学中过分依赖教材的做法。

教材所呈现给老师、学生的范例,只起到示范和开阔思路的作用,不能照本宜科、照图讲图。

教材面对的是全**区、不同水平的学生,所呈现的事物具有局限性,不可能与各地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全吻合。

教师不要机械地理解教材,被教材所束缚,应**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和进行再创造。

  好的教学,需要下功夫去读懂教材的内涵,去感悟教材中的深层含义。

我总是建议教师读教材要分这样的思考过程:

  首先是明确教材的中每一块有何含义,指向教学的何种目标。

哪些块呢?

着重谈谈这方面的问题:

  

(1)为什么这样命题?

  每一个命题都是经过细心推敲的。

如《朋友之间》为什么不是我与朋友,不是临别赠言。

  

(2)导言为什么这样说,要提示教与学什么信息?

  我在指导一位教师执教《**乡风情》时,对导言印象非常深刻:

“唱一曲《龙船调》,听一段楚剧、汉戏……乡音俚语中,我们感受到**乡风情。

”前半句为我们提示了活动方式与活动内容,后半句提示了教学目标,即风情的“浓”,“浓”才“有趣”。

  (3)教材每一幅图画,每一处提问意义何在?

  ——关于图片和提问

  图片展示出儿童的生活事件,教材中的图片大多是儿童的生活照片,以普通的生活事件为主,兼顾非日常的生活事件。

这些日常的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事件是“婆婆妈妈、鸡毛蒜皮的”,如忘带又具,与同学争吵,和老师有矛盾,向爸爸妈妈耍脾气等,各种各样的图片展示出曾通儿童生活中的普通事件,使教材中的儿童与教室中的儿童形成“你我”之间的对话关系,一起面对并解决成长中的烦恼和问题,共同享受成长的幸福。

但是,这些图片只是一种范例,而不是学习的对象。

当我们面**区、不同特点的学生时,有必要在充分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活用图片,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图片体现了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交汇和融合。

教材中每一幅图片的主体都是儿童,任@@省略的主语都是儿童。

但是,图片的内容都是为了达到一定教育目的而进行过重构的,其中暗含着对儿童的示范和指导,这就体现了成人文化和儿童文化的交融与汇合。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理解图片的用意,了解教材的教育思路,真正读懂图片,在此基础上才能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立体的对话,而不是简单的看图说话。

  图片是活动的指引与提示。

教材编写力求通过设置大量能激发儿童活动和探究的话题,为儿童的自主探究留下广阔空间。

教材所设计的活动或主题,大多需要儿童作为主体参与其中,要他们自己动手动脑,亲自去做、去探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