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专题精讲巧练4.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14631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68 大小:28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精讲巧练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8页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精讲巧练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8页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精讲巧练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8页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精讲巧练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8页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精讲巧练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8页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精讲巧练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8页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精讲巧练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8页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精讲巧练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8页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精讲巧练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8页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精讲巧练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8页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精讲巧练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8页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精讲巧练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8页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精讲巧练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8页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精讲巧练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8页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精讲巧练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8页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精讲巧练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8页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精讲巧练4.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68页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精讲巧练4.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68页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精讲巧练4.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68页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精讲巧练4.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68页
亲,该文档总共1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精讲巧练4.docx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精讲巧练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阅读专题精讲巧练4.docx(16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精讲巧练4.docx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精讲巧练4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精讲巧练

专题一古诗词赏析

【知识网络】

《九年制义务阶段课程目标》在对初中学段的“教学目标”中提出,中学生要通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近几年来,在许多省市的中考题中都有增加了古诗词赏析的内容,这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提出的“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创造性阅读”的要求。

【考点解读】

“新课标”对古典诗词方面的能力要求是:

理解背诵相当数量的优秀的古典诗词,能够分析古典诗词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理解其思想内容。

本专题学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应该是了解从哪些方面鉴赏古典诗词,掌握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

在今后的中考命题中,除了以往“识记”的考查形式之外,增加对古诗词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考查也是大势所趋。

一、形象

孔子说:

“立象以尽意”。

可见,鉴赏诗歌的形象十分重要。

这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

诗歌形象即寄托着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

它所包涵的很广泛,可以是人物形象(它又可以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如陶渊明的《饮酒》中所塑造的形象;也可以是诗人塑造的客观形象,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形象),也可以是物象(意象)。

对古典诗词中形象的的鉴赏,主要是对形象的识别,对其特征的把握,对其象征意义的感悟,对其社会价值的认识等。

二、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诗歌表情言志的外壳,也是诗歌塑造形象,反映思想内容的唯一媒介。

因此,只有准确理解了诗歌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层的判断、鉴赏和评价。

对古典诗词语言的鉴赏主要围绕准确鲜明、形象生动、凝炼含蓄、音韵和谐、风格特色等方面来进行。

三、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方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四、思想内容

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

对古典诗词思想内容的理解,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

【金题解剖】

1、(西宁市2005年中考语文题)阅读下面的诗与散曲,按要求填写相关文字内容。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上面的作品同样是写秋景,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

刘禹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而马致远却抒发了。

在表现手法上,《秋词》是议论兼抒情,而《天净沙·秋思》却是。

[答案]豪放、热情凄愁借景抒情

[解析]本题是从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对两首都是写秋的诗歌进行了考查。

《秋词》的一二句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对比,表达了自己乐观豁达的心境,三四句则借一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抒发情感:

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总之,全诗的风格是积极向上的。

《天净沙·秋思》则是借“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这样一些充满凄凉之感的景物,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并且用“小桥”、“流水”、“人家”这样温馨的景物描写衬托的环境更加凄凉,最后点染出“断肠人”内心的痛苦与凄愁。

读懂了这些,我们对于诗歌的思想感情与表现手法也就不难解答了。

当然,答案中对于前两个空格的解答是值得商榷的,因为问得不够到位,所以答法也不应唯一。

2、(2004年玉林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

(1)~

(2)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田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其意,欲辨已忘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

要拥有心灵的字根表,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乐趣。

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于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这土贳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

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

(2)古人往往以所喜爱的花来表明自己的志趣。

你觉得诗中的“采菊”与“真意”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3分)

 

[答案]

(1)A

(2)答:

“采菊”一方面说明作者爱菊,追求菊那样高尚的品格,另一方面“采菊”这种自得其乐的生活正体现了作者的清高自洁、不慕荣利。

作者认为,具有菊花般品格的人和拥有“采菊”这种闲适生活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共3分,能理解“采菊”内涵评1分,点明二才关系评2分)

[解析]本题是从语言、形象和思想内容等方面进行的考查。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归田前期的志趣和情怀,是一首具有诗的鲜明形象和悠远境界,又蕴含着某种宇宙人生之理的哲理诗。

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最为人们所激赏,它主要突现了诗人乐得其所的“悠然”心境,而其中的“见”字用得最妙,苏东坡说,俗本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而着一“见”字,“意境全出”。

“见”字之得,得之于无心,能使“意”、“境”妙合自然;而“望”字之失,主要失之于有意,有意则不自然,故破坏了全诗的悠然气象。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中”,指“采菊”四句所表现的意境。

“真意”即自然之趣,既表现为山水田园的具体“自然”,也是诗人精神状态的“自然”,二者浑然一体,难辨彼此,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殊艺术效果。

3、(2004年山东滨州市中等学校招生考试)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

(1)~(3)题。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这首诗以“好雨”开头,请说明作者称赞春雨的原因。

(1分)

答:

(2)这首诗的第二联、第三联分别从哪种感觉来写春雨?

(2分)

答:

(3)你认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哪个词用得好?

为什么?

(2分)

答:

 

[答案]

(1)知时节(或:

当春发生)。

(2)第二联从听觉来写,第三联从视觉来写。

(3)示例:

潜;这个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悄无声息的特点。

(本题所选词语与解说都符合要求才能得分。

学生可以选其他词语分析,符合要求即可得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诗词语言和思想内容的理解把握能力。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

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

第二联仍然用拟人手法,进一步表现雨的“好”。

其中“潜”字和“润”字,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

体现了诗人对春雨的赞美之情。

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第三联。

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

如今呢?

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

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象云一样黑。

好呀!

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

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

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

等到明天清早去看吧!

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

这首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技法解析】

一、整体认知

(1)知人论世。

“知人”就是要掌握作家的生平和诗歌风格,比如陶渊明的淡远闲静,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等;“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家生活的时代风貌,把握同时代作家所具有的共性。

比如,唐朝边塞诗多豪放豁达,而宋朝的边塞诗则多体现出一种报国无门的悲怆。

当然,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的创作也可能有不同的风格,这是由时代和诗人的心境所决定的。

(2)抓住“诗眼”,领会感情

“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诗眼即全篇之“警策”。

抓住了“诗眼”,领会了感情,把握了主旨,其他问题必定能顺势化解。

如杜甫的律诗《月夜》,整首诗的“诗眼”为颔联的“忆长安”,“忆长安”也即“忆亲人”,全诗表现了“月夜思家”的情愫。

二、透过形象本身,领悟“象”外之意。

受格律、字数的限制,诗歌中的形象塑造,往往只能抓住其主要特征;同时,还常常具有象征意义、讽喻意义,理解时必须透过形象本身,领悟形象之外的东西——即诗人的思想感情。

比如,王冕的《墨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表面上是写画中梅花的高洁、清秀、淡雅、素朴,其实是来抒发作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三、推敲语言

(1)换字比较,传达效果。

在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时,运用换字比较的手段,有助于唤醒发散思维,准确表情达意。

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中“斜”换成“飞”行不行?

“斜”字里不仅有“飞”的动作,而且蕴含着“飞”字所不能表现的形态美,所以不能换。

(2)多角度地鉴赏语言。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和考试日益尊重考生的“感悟权”和“表达权”,考生当然应当在语言分析中展示其丰富的思维。

比如对诗歌语言的赏析既可以从准确鲜明、形象生动、凝炼含蓄、音韵和谐、风格特色等多方面分析,也可以从句式倒装,音韵和谐等角度回答。

四、分类把握,同中求异。

(1)分类辨格。

这里所说的“类”是就思想内容而言的,“格”是就诗的语言风格而言。

鉴赏诗歌语言时,要从整体上把握某类诗歌的语言特点。

比如豪放派的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婉约派的清丽含蓄,婉转缠绵;山水诗的清新幽美,含蓄隽永;田园诗的平淡朴实,恬淡闲适等。

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李清照是婉约派代表人物,但她也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雄奇豪放。

(2)分类掌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常常出现一些思想倾向、创作风格相近的文学流派。

因此,我们要注意加以归类分析,便于举一反三。

比如山水田园诗多通过对山水田园自然风光或农民劳动场景的描写,表现闲适、幽静的思想境界。

【拓展创新】

1、比较阅读是语文学习中培养知识整合能力、内化能力的有效途径。

苏联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

“比较是思维的基础。

”因此,在鉴赏古典诗词时,通过反复的诵读,然后主动地支选取相关的教学资料,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点燃自己思维的火花,由此及彼、求同求异,拓展延伸、组合积累,不仅能使所学知识更加牢固,而且而会让我们在比较阅读中培养起研究性阅读的意识和兴趣。

阅读下面两道题目,运用比较法进行鉴赏:

(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汾上惊秋

苏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内容是否相同?

在抒情方式上,两首诗有什么异同?

 

[答案]两首诗都抒发了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在抒情方式上,相同之处是都通过对秋景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即借景抒情;不同之处是,前者在写景的基础上,以“孤客最先闻”秋风,含蓄地表达出自己的寂寞思乡之情,而后者是以直接抒情的方式,直写“秋声不可闻”,与全诗的苍凉慷慨的意境、高亢劲健的风格相吻合。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篇。

从内容看有相同之处,但由于诗人的禀赋个性不同,诗歌的感情色彩也不相同。

这两首诗歌所写的内容都是什么?

在感情色彩上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评析。

[答案]从内容上看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李诗豁达(或旷达,乐观),王诗在离愁中也带有一些洒脱(只答“离愁”“洒脱”“伤感”亦可)

2、善于想像和联想也是阅读古典诗词所必须的能力,在阅读与鉴赏古典诗词时,我们还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我们想像的翅膀,主动地去与诗人的心灵进行沟通,获取阅读的愉悦。

因此,经常地用自己诗一般的心灵和诗化的语言,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将古典诗词改写成一段精美的散文也是一种对诗词的研究性阅读。

你不妨与同学们展开竞赛,试着改写下面一首诗歌,然后互相交流。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展开联想和想像,改写成一段散文。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答案](参考文章)

就这样,夜轻轻地跌入了山林。

春桂把一些淡淡的幽香散落在山间,一些花开了,一些花又悄悄地谢去。

黑暗被花朵击破,又很快归于清寂。

今夜,谁会在空灵的春日里忘却来路?

准会洗净一身尘世的喧哗,谛听生命的真实?

诗人瘦瘦的手支着腮,凭栏远眺,深思的目光穿过了千年的驿道。

朦胧中,露水不知不觉打湿了往事。

而月亮像个顽皮的孩子,躲进云层躺了一会儿,又迅速钻出了圆圆的头。

莹莹月光涌进树巢,惊醒了一群睡热了的小鸟。

它们扇动着薄薄的羽翼,飞起又落下,落下又飞起。

这是

梦,还是现实呢?

一只鸟叫了,又一只鸟叫了;一些鸟叫了,又一些鸟叫了。

在溪边,在树上,在空旷幽远的山谷里,这群小小的精灵,又在深夜弹奏起春天充满希望的序曲。

【快乐闯关】

[知识能力关]

1、(甘肃省2002年试题)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京。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2、(天津市2002年试题)对杜甫的《春夜喜雨》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A.一、二句以拟人的手法写春雨及时而降,“知”字用得极妙,把春雨写活了。

B.三、四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细腻地写出了春雨轻柔无声的特点。

C.五、六句以“江船火独明”反衬“野径云俱黑”,写出了乌云密布、雨意正浓的景物特点。

D.最后两句实写作者所看到的雨后清晨美景:

锦官城内到处盛开着湿漉漉、沉甸甸的鲜花。

3、(厦门市2002年试题)选出对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官阙万间都作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A.《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

B.“山河表里潼关路”这句话勾勒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

C.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澎湃的情态。

D.作者在曲中表达出深深的伤感悲愤之情,他伤感悲愤的最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4、(黑龙江省2002年试题)请选出对《惠崇<春江晚景>》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A.“竹外桃花三两枝”:

翠竹桃花,红绿相衬,透露出早春的气息。

B.“春江水暖鸭先知”:

不仅写出了早春的温暖欢快、勃勃生机,而且富有哲理。

C.“蒌蒿满地芦芽短”:

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为早春的画面平添了一片绿意。

D.“正是河豚欲上时”:

用拟人的手法,写河豚也不甘寂寞,浮上了水面。

5、阅读下面一首古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2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登鹳雀楼

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

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的雄伟气势。

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答:

【】【】

(2)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

你认为王之涣诗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2)后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

 

7、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

①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琴客。

高适在写此诗时,正在不得意的浪游时期。

②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送别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在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创新能力关]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对这首诗,明代的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批评说:

“千里莺啼,谁人听得?

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

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复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用形象的语言,描摹上面这首诗的景象。

 

3、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归田园居(之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4、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典型的艺术特色,在其中的许多优秀作品中,常常出现章节的反复重叠,各章节之间仅仅更换个别词。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歌中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5、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

望西都,意踟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叹世

陈草庵

江山如画,茅檐低凹。

妻蚕女织儿耕稼。

务桑麻,捕鱼虾,渔樵见了无别话,三国鼎分牛继马。

兴,也任他;亡,也任他。

注:

①山河表里,指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外有黄河,内有华山,互为表里。

②西都,指长安。

③秦汉经行处:

秦汉两代黄帝苦心经营的地方。

④“三国鼎分牛继马”,这一句的意思是魏、蜀、吴三国为夺取天下大动干戈,到头来是司马氏渔人得利;有谁料到,司马氏的江山又给姓牛的暗中夺去呢!

(1)两首曲子都是借景抒情,请简要分析。

(2)怀古、叹世是元代散曲的流行题材,然而同是“叹世”题材,思想价值却有高低之分。

这两首作品价值之高下主要体现在哪些用语中呢?

试作简要分析。

 

【读写平台】

诗化散文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一切似乎都十分静谧,鸟停止了飞翔。

山如禅者般空灵。

一层淡淡的炊烟做了群山的纱

衣。

农人们早已荷柴归家,在粗茶淡饭中默默体会着生活的欢乐,没有谁留意诗情画意的黄昏。

这时,有—些很轻很轻的语言,透过叶片的手掌,洒落在山坳四周,很近又很遥远。

仿佛天堂里传来的声音,惊醒了期待和梦想。

太阳在山冈上安静地卧着,又慢慢地滑向了天边。

金黄的光芒钻进丛林,镀亮每一层落叶和那些已然模糊的往事。

青苔在最后的余光照耀下变得突然亮眼,努力地吮吸着温暖。

入夜,它又会在湿润的空气中绿油油地生长。

也许,明天的阳光将更鲜美。

诗人站在鹿柴的一间草房前抬起头。

【参考答案】

[知识能力关]

1、王勃这首五律立意新颖、意境恢弘、胸襟开阔、气概豪迈、音节爽朗,是古代送别诗中的佳作。

诗歌首联从送别的地点“三秦”落笔,点出杜少府赴任的地点“五津”,颔联以散句上承首联,诉说今朝友人去往蜀州任职,诗人自己同样有“宦游”之意。

颈联诗人敞开心扉,坦诚相见,情味深长,表达了真挚的情感和深邃的哲理。

尾联一反离愁别绪的常调,尽扫伤感流泪的余习,发出昂扬、乐观的歌唱。

选项C言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与题目明显矛盾,故答案为C。

2、这首五律描写春夜之雨贯穿了一个“喜”字,全诗色泽鲜丽,语言清新隽永,富于理趣,赞誉大自然德泽于民而不居功。

诗歌首联以“好”字点题,运用拟人手法,赋春雨以灵性,喜悦、赞美之情溢于言表,隐喻“春雨贵如油”之意。

颔联尽得春雨细密、夜降的特点,传为千古名句。

颈联运用画笔点染雨夜江边之美,道出了诗人夜赏雨景的欣喜之情。

尾联想象夜雨过后,清晨红花润湿之态美不胜收,虚笔所至,春雨之喜更深一层。

选项D言最后两句实写,对诗歌尾联虚笔之意有所误解,故答案为D。

3、这支小令抒写作者赴陕赈灾,路经潼关时的感慨。

全曲遣词精辟、形象鲜明,于浓烈的抒情色彩中迸发出先进思想的光辉。

“峰峦如聚”中“聚”字,不仅写出峰恋的众多,而且赋予峰恋以生命和意志,尽显它们齐向潼关拱卫而来的动势。

“波涛如怒”中“怒”字,既概括了黄河波翻浪涌、奔腾咆哮的磅礴气势,又赋予它生命的激情。

作者深感历朝历代兴衰更替,宫阙起于一时又毁于一时,百姓备受其苦,屡遭其乱,不禁大声疾呼“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表现了作者的非凡史识和悲愤之情。

选项D言作者悲愤之情的最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不明作品怀古伤今、忧时愤世的主旨,故答案为D。

4、此诗又题《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题画诗中的名篇。

诗歌一、二句分写岸上与水面。

岸上,翠竹桃花相间,绿红掩映,摇曳于春风之中,三两之数传递出早春气息。

水面,一江碧波当中,鸭群嬉游,戏玩于暖水之上,物候之变显示出早春已至。

诗歌三、四句分写地上与水下。

地上,蒌蒿短短,芦芽微出,诗人于不经意处觉察万物复苏之意。

水下,河豚游动,逆流而上,欲食芦芽,诗人于画面外发挥优美动人的联想。

全诗入乎画内,状其形,出乎画外,摹其神;既具画意,又具哲理。

选项D言河豚不甘寂寞浮出水面,误解诗歌末句联想之笔,故答案为D。

5、

(1)B、E

(2)王之涣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壮阔景象,而且包含了“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境界显得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