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省八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16320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0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省八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四省八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四省八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四省八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四省八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四省八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四省八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四省八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四省八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四省八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四省八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省八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

《四省八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省八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省八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

四省八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

“四省八校”2020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考试

历史试卷

2019.10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

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做选考题时,考生须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第I卷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4.甲骨文的发现使得殷商历史得以证实。

它记载的商王世袭继承中已出现类似“嫡”“庶”的词语,祭祀的对象有祖先和天帝、日、月等诸神,且祭祀祖先的规模和频率超过了其它神,还记载了商王与周边部族的一些礼节。

说明了商代

A.宗法制的雏形出现B.重鬼事神的意识淡化

C.王位世袭制开始出现D.形成严密的政治联系

25.南朝梁武帝时,学校教育有所发展,建有国学,以五经教授,置五经博士各一人。

国学馆学生,不限贵贱,“引寒门隽才,不显人数”。

并且出现了“甲科”之名,只要考得好,就是“牛监羊肆,寒品后门”,都要“随才试吏”。

对此材料合理的解释是南朝梁武帝

A.重用人才,废除九品中正制B.重视学校教育,采取考试取官的方式

C.推动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D.彻底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

26.唐中期以前,“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而到清乾隆年间,盐商家庭出身的进士达到了280余名,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B.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

C.士贵商贱的观念已打破D.商业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

27.明清时期不少地区出现了永佃制,即许多地主迁居城镇从事工商业,无法直接经营土地,把土地租给佃农后,佃农有相对的退佃、转租或者典卖佃权的自由。

在法律和实际生活中,佃农和田主“平等相称”,田主不得随意役使佃客抬轿,佃户对田主只行“以少事长”之礼。

由此可见

A.有利于提高佃客的社会地位B.瓦解了农村的封建生产关系

C.一定程度抑制了土地兼并D.资本主义性质的租佃关系产生

28.鸦片战争后,朝野上下却沉浸在“施予恩惠以求羁縻”的迷梦中。

即使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惨败后,清廷最怕的也不是割地赔款,而是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这说明

A.清政府内部始终坚持“华夷之防”B.制度层面的藩属体系彻底崩溃

C.封建天朝体制的束缚依然严重D.外交近代化阻碍清政府集权政治

29.“体用之争”最初指的是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辩,它出现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过程中。

到了清末,扩展到维新派与洋务派的争论,“体用之争”有了更新的内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次“体用之争”的实质相同B.第一次争论根本目的是实现近代化

C.第二次争论清楚认识落后根源D.近代思想解放在曲折中发展

30.1919年6月,北京《晨报》就政府派军警抓捕上街演说的学生发表时评:

“打雷,闪电,下雨,一时天地如晦。

何以故呢?

因为老天大怒的时候,正是那几百位青年学生被围的时候。

”《鲁迅日记》记载当日:

“晴,下午昙(多云)······晚大风一阵后小雨。

”材料反映了

A.史料研究先辨别真伪B.历史叙述带主观政治倾向

C.报刊比日记更客观D.《晨报》是资产阶级报刊

31.下表反映近代女子的生活变化

时间

时髦女人标准

1900-1909年

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

1910-1919年

敢于婚姻自由的女人

1920-1929年

有身段的女人

1930-1939年

中西合璧的名女人

1940-1949年

政治之花

材料说明了

A.近代女性经济地位提高B.政府大力提倡女子学堂

C.社会价值观标准发生变化D.女子开始关心国家命运

32.罗马法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是一项重要内容。

它制定了解决各类债务纠纷时适用的条款,而且特别明晰地规定了契约的各种形式,以及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由此可见

A.古罗马债务现象非常严重B.法律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C.社会契约思想起源古罗马D.古罗马重视私权的保护

33.孟德斯鸠认为,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和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

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孟德斯鸠旨在

A.号召革命推翻君王统治B.维护资产阶级民主自由

C.倡导权力的平衡和制约D.强调人民主权反对专制

34.下表为世界史某一时间的经济统计数据

1820-1900年各国GDP在世界所占份额(百分比,世界总量=100%)

时间国家

中国

美国

英国

日本

1820年

32.9%

1.8%

5.2%

3%

1870年

17.2%

8.9%

9.1%

2.3%

1900年

6.2%

23.6%

18.5%

2.4%

下列叙述符合表格内容的是

A.19世纪中期,中国经济占有明显的优势B.19世纪末,美国综合国力已经超越英国

C.资本的多寡影响了美国和英国后期发展D.19世纪末,对外战争制约日本经济发展

35.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

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宪章运动。

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19世纪末,英国基本实现了普选权B.工业革命时代英国阶级矛盾尖锐

C.英国资本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完善D.工人阶级政治经济环境有了改善

第II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160分。

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42题~第4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春秋时期,秦国已经置县。

不过,此时的秦还是一个僻居西部的小国。

至战国时期,秦对外扩张活动不断加剧,县的数目也越来越多。

而秦国置郡,还仅见于战国时期的史料记载。

秦帝国建立后,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为帝国的地方行政制度。

郡县制的发展,促进了地缘关系取代血缘关系。

早在商鞅变法“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以什伍为制重编户籍,以军功定尊卑爵秩等等措施,就是要铲除旧的血缘关系。

汉代的异姓与同姓诸侯王对皇权的威胁是显而易见的。

至汉武帝时代,诸侯王割据势力被铲除,君主专制制度才真正得以巩固。

秦汉皇朝控制地方的措施,主要为掌握郡县主要官员的任免权,分离郡县的行政权与军权,建立严格的监督制度。

秦汉郡县的机构庞大,管理范围涉及民政、财政、司法、教育、选举、监督等诸多方面。

不过,尽管秦汉郡县机构复杂,人员众多,但管理层次则是相当分明的。

郡的最高长官为郡守、郡丞和长史辅佐郡守,郡尉主管武事,各类行政部门均有主管官员,为列曹等。

县的最高长官为县令(长),县的各类部门也设立主管官员,郡守、县令(长)分别主持郡、县之政务,郡辖县、县辖乡、里等基层组织。

在郡县内部,还建立了监察和考核制度,监督官员履行职责的情况,中央政府对郡县实行严格的控制。

秦汉的官僚机构犹如一座层次分明的金字塔。

塔顶是至高无上、独揽国家大权的皇帝。

——摘编自易宁《秦汉郡县制、罗马行省制与古代中西文明的特点》

材料二罗马行省制也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过程。

公元前227年,罗马建立第一个行省——西西里行省。

之后,随着罗马海外征服的范围不断扩大,行省数目大为增加,行省制成为罗马统治海外领地的重要制度。

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后,行省制度仍有过多次重大改革,管理体制更趋于完善。

行省制的发展,破坏了罗马城邦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即与氏族血缘关系有联系的具有闭塞性质的罗马公民集体,以及罗马公民权与土地占有权和服兵役权三者的结合,最终导致罗马城邦走向崩溃。

经过从奥古斯都至戴克里先(公元285年至305年)长达三百余年的时间,罗马政体才由元首制过渡到君主专制。

罗马帝国皇帝控制了行省主要官员的任命,行省总督不再握有军权,对行省监督也趋于严格。

在戴克里先时代,包括行省总督在内的所有高级行政长官的任命以及军团长官的任命都是由君主亲自签署的。

但是罗马行省机构则远不及秦汉帝国那样复杂,罗马行省之下为城市。

由于城市具有自治或半自治的性质,所以罗马行省的管理表现出两大特点:

一是机构设置简单,官吏人数不多。

二是行省主要负责税收、司法和治安等方面的事务。

尽管随着罗马帝国的发展,中央政府对行省控制不断加强,对城市事务干预也越来越多,城市自治的性质逐渐消失,但罗马行省始终没有形成层次分明的管理机构。

——摘编自易宁《秦汉郡县制、罗马行省制与古代中西文明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秦汉郡县制与罗马行省制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共性和个性。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存在差异的原因。

(13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和中国古代那种静态的、有很大凝固性的社会不同,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和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是通过自我更新机制来实现社会变革也不一样,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地推陈出新。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结合材料和近代所学知识,提取相关信息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说明。

(要求:

明确写出论题,说明必须史论结合)

请考生在第44、45、46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4.【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但是不论他的动机如何,王莽提出改革时未曾作任何细密的准备。

他尽信中国古典,真以为金字塔可以倒砌。

他满以为自己在西安执行天子之职权,其圣旨即可以在边区全部推行。

等到事与愿违,他又慌忙地全面退却。

这个篡位的改革者夜以继日地工作,他的经济政策牵涉到耕地和奴碑的使用,二者都归国有,不得私相买卖。

他的金融政策将布匹龟壳全当做货币同行,与金银与铜元保持一种复杂的兑换率。

在他主持之下政府专利之物品增加,政府经商的范围也相次扩大,还包括银行业务。

当环境要求在他的名目和实质上都以天子自居的时候,他也不再矫饰,于公元9年即皇帝位。

官僚组织的上层经过他成批的更换,可是基层组织除名号外,大致如故。

有时候它整个变更政府机构的名目,而自以为已作实质上之改革,并依赖特务政治强制执行他的政策。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王莽改革的时代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概括王莽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9分)

45.【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威尔逊总统立刻号召他的同胞严守中立。

这一呼吁得到了普遍的赞成,因为绝大多数美国人都不希望卷入这场战争。

然而到了1917年时,威尔逊本人却在将这个国家引向战场。

从中立走向干预的一个原因是备战运动。

1916年6月3日,威尔逊政府通过了《国防法》,这一法案标志着备战运动达到高潮。

运动期间的军事宣传使美国人有了参战的心理准备。

另一个因素则是美国因潘乔维拉袭击新墨西哥州而武装干预墨西哥。

虽然这次干预并没有带来什么,但是没有多少痛苦和牺牲的军事行动却让美国人体验到了乐趣。

美国介入战争的另一个趋动因素是美国的金融和工业一直在向协约国赊卖军用物资,如果他们的主顾失败了,这些金融业和工业就业将被毁掉。

而德国无限制的潜艇战导致美国人员和舰只的损失也加速了美国的参战。

最后,1917年3月沙皇政权被推翻使美国有可能加入一个民主国家的联盟来反对中欧的专制国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美国参加一战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参加一战的影响。

(7分)

46.【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李悝是魏文候、武候时参加政治改革的重要人物之一。

李悝曾兼采各国成文法而作《法经》。

规定大盗要戍边守卒,重者则处以死刑。

甚至还禁止道路拾遗,认为这是有“盗心”的表现。

“贼”指伤人、杀人,“杀人者诛”,其家属没入于官。

《法经》中规定一人越城者诛,“十人以上夷其乡及族”。

“群相居一日以上则问”,三日以上要处死。

李悝做《尽地力之教》。

他认为农民“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亦如之”,即要农民加强劳动强度,以增加国库收入。

李悝又作“平籴法”,即在丰年时向农民多征粮食以作为储备,供荒年时调剂之用,农民遍不至因饥馑而破产、流散。

这样既缓和了阶级矛盾,又保证封建国家不失去大量的劳动人手。

李悝这些措施,“行之魏国,国以富强”。

选贤任能,赏罚分明。

李悝主张废除世袭贵族特权,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名言。

李悝将无功而食禄者称为淫民,要“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腐朽的世袭制度的挑战。

——根据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归纳李悝的思想。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悝思想形成的原因。

(7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