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身佩香囊、饮雄黄酒(共2页)1100字.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2519493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9.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端午节身佩香囊、饮雄黄酒(共2页)11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端午节身佩香囊、饮雄黄酒(共2页)11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端午节身佩香囊、饮雄黄酒(共2页)1100字.docx

《端午节身佩香囊、饮雄黄酒(共2页)11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端午节身佩香囊、饮雄黄酒(共2页)1100字.docx(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端午节身佩香囊、饮雄黄酒(共2页)1100字.docx

端午节身佩香囊、饮雄黄酒

  

  **乡村,不论丰年欠岁,贫富之家,端午节孩子们的香袋、长命线、艾叶虎是非做不可的。

一个小小的香袋为什么能这样牵动人心,千年不绝?

传说古时候,每年的四、五月间各种虫害、瘟疫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玉皇大帝便派了一位神仙下凡,察访民情,治理瘟害。

神仙发现同是天下人,心眼不一般,有的人好,有的人歹,便惩恶护善,掏出五色香袋对善良的人说:

每年五月初五,你们同家里的小孩戴上它,“身上戴香包,门上插艾蒿,瘟病全除掉,吉祥光高照。

”奇怪的是,从那以后凡是带香袋的大人小孩,虫害见了便逃之夭夭,而没有香袋的恶人们不免被虫害毒疫毒死了。

  传说难免有神秘的迷信色彩,但只要冷静地分析,其中不无科学道理。

《神农本草经》及《本草纲目》都记载有艾叶茗含芳香油,可用来杀虫,防止病害,亦可用作调香原料。

早在先秦时期,艾就被采集作药用,制灸条治病。

山西的五月初,正是春夏之际,虫害复生,时疫流行。

此时人们首要的就是要消毒防病,民间艺人用香袋包药佩带,既治病除臭驱虫散浊,薰香去汗味,又是人们盼望孩子们健康平安心愿的表露,为孩子们增添了如意的玩物,耍起来小巧玲珑,香爽周身,真是一举多得。

**乡村的香袋是用棉织布和丝线绣制成各种精巧玲珑的小布包,装上雄黄、苍木、艾等中药。

其中有的绣制成“五毒”形象的蛇、蝎子、壁虎、千爪虫、疥蛤蟆,还有虎、鸡等动物形象的香袋;有的缝绣成瓜果蔬菜,花鸟草虫。

最复杂的是“虎踩五毒串”,最上的一个较大的老虎脚下吊着五种毒虫,意为踩死毒害,消毒免灾。

用五彩丝垂金锡钱锁挂于婴儿胸前,缠纸帛,折菱角,缀于儿童腰间,把孩子装扮得漂亮可爱,既有香洁避秽的功能,又是儿童们随手可抓的玩具。

孩子们把香袋作为端午的耍货,同布虎枕、小石狮一样,集装饰、实用、戏耍于一身。

  从山西民间香袋玩具的艺术特色来看,晋北的粗犷大方,厚实质朴,夸张变形,感情深沉;晋南的精工巧秀,形象逼真,情趣生动;晋中的色彩艳丽,纹样雅致。

这些种类繁多的香袋艺术,反映了三晋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展示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体现着我们民族独有的审美情趣。

不少在海外的侨胞至**乡的香袋难以忘却。

  端午节还有饮用药酒的习俗,作为端午节俗的药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黄酒。

蒲酒也叫菖蒲酒、菖华酒等,古代民间常在端五制作、饮用,俗云可避瘟气。

宗懔《荆楚岁时记》载:

“端午,以菖蒲生山润中一寸九节者,或镂或屑,泛酒以辟瘟气”。

唐代殷尧藩的七律《端午日》有“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的诗句。

虽然蒲酒之名史不绝书,但是近世民间以雄黄酒最普及,饮雄黄酒既是家喻户晓的《白蛇传》情节,也是大家都遵行的习俗。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端阳》记曰:

“午前细切蒲根,伴以雄黄,曝而浸酒。

饮余则涂抹儿童面颊耳鼻,并挥酒床帐间,以避毒虫。

”用雄黄酒涂抹小儿面颊耳鼻俗称“画额”,通常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字似虎的额纹)以镇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