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最新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26969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6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最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5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最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5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最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5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最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5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最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5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最新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5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最新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5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最新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5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最新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5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最新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5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最新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5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最新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5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最新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5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最新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5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最新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5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最新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5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最新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5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最新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5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最新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5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最新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最新版.docx

《5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最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最新版.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5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最新版.docx

5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最新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长清一中西校区学校八年级备课组

【单元主题解读】

欢迎走进中国古代文学之旅!

本单元充满着神奇的美和哲理的智慧。

《陋室铭》轻松活泼,传达了作者高雅的志趣。

《爱莲说》描绘莲花形神兼备,作者以莲花自比,表现了高洁的节操。

《大道之行也》中的“大同世界”,是人类社会理想的体现。

《杜甫诗三首》选了诗人不同时期的诗,从中可窥见“诗圣”创作风格的变化。

《庄子故事两则》所表现出来的大智和幽默。

因此本单元主题定为“托物言志与直抒胸臆”。

学习本单元,你将从中感受到古人对理想、对社会、对人生的追问与思考,也必将启迪你去探寻自己的人生。

【单元学法指导的重点】

1.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

学习古文,熟读是一个相当关键的环节。

要引导学生在基本疏通文章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要在读中求解,以解助读,使学生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使学生当场达到成诵或基本成诵。

2.倡导探究式的学习,着力培养学生自行领悟的能力。

.

在文言文教学领域内,“字字落实”的教法几乎占据了统治地位,每讲一课都要从头至尾逐句译成现代语,不仅没有必要,且很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文言课应当让学生看的是文言,读的是文言,想的是文言,如果让翻译和语法充斥课堂,就没有多少“文言味”了。

课本里的文言文内容和语言都比较浅显,再加上注释全用通俗的现代语,简洁明了,认真读几遍至少也能读懂大半,要善于因势利导,使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收到最大的成效。

3.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古人以文铭志的特点。

精读篇目教学设计

第22课课题短文两篇主备人:

张新华

【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

本文作者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名文,他以具有高尚的品格的“莲”自比,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宝贵的世风,表明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直到今天仍有其借鉴意义。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整体理解诗文的能力,积累文言词语,深入领略和品味诗文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

2.学习作者的“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和“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

【课时安排】共2课时

第1课时

【学习重点】

1.重点文言词的理解与积累,疏通文言语句。

2.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学习难点】

1.理解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2.体会本文语言优美,音调铿锵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刘禹锡的《乌衣巷》诗导入并解题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

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

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

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

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一般都是用韵的。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这种文体现代还用吗?

——座右铭。

修辞手法上多用比喻,对偶,排比,文句精美,句式整齐,讲究押韵,是典型的骈文。

本文除末尾句外,其余各句都押韵(文中押韵的字是: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读来朗朗上口,极富音韵美。

3.比兴的写法:

简单的说,“比”和“兴”是两种修辞方法。

“比”可以理解成比喻。

“兴”就是起兴,先言他物,写一段话来烘托气氛,借它物来引出所要描绘的事物的描写。

两者常连用。

4.托物言志写法:

托物言志,“托”借、假托的意思,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即借物言志,借物抒怀。

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借“陋室”扬“德馨”,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作者简介(板书:

刘禹锡)

1.刘禹锡(772-842),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

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

(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境内)。

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

永贞元年(805),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

失败后被贬为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司马。

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今属广东省)刺史。

以后还当过夔州(今属四川省)、和州(今属安徽省)刺史。

直到文宗永和元年(827)才回到长安,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有《刘梦得文集》

2.背景

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

在宫中,宦官专废立之权,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宗闵)李(李德裕)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

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

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在他的同期作《金陵五题》中有所流露),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

在本文中,他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跟与世隔绝的幽居一样,又用“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那些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就是这种消极情绪的反映。

三、朗读翻译课文,划分层次

1.朗读课文。

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掌握重点词语。

3.教师提问:

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教师明确:

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

“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

“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

“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

何陋之有?

四、分析探究

(一)分析第一层

1.问题探究: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明确:

山水写起。

2.问题探究: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句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了。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

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

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

教师明确:

点明全文主旨,说明房屋虽然简陋,但室主人品德高尚,就不仅不觉其“陋”反而能显出其高雅。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仙、龙”都是暗喻品德高尚的人。

3.教师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深刻含义是什么?

句解: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

“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气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教师明确:

“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4.提问:

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

教师明确:

山和水来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回答)陋。

用仙和龙来比?

(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

(回答)馨。

5.一层小结:

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

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

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主人之德是否高尚。

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板书:

山水比兴(比喻、对偶)引陋室——馨(文眼)(画龙点睛,统领全篇))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

请看下文

(二)分析第二层

1.教师提问: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教师明确: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

这是写陋室的环境。

2.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教师明确:

对偶、拟人。

(板书:

对偶、拟人)

3.提问:

苔痕相对?

回答:

草色。

阶绿相对?

回答:

帘青。

上相对?

回答:

入。

4.教师讲解: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

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

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

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

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板书:

对偶拟人(上、下)(以动写静)描环境——青(幽静)――喜)

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

5.教师提问: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教师明确: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

鸿儒,大学问家。

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

这两句也是什么句?

回答:

对偶。

6.教师提问:

谈笑相对?

回答:

往来。

有相对?

回答:

无。

鸿儒相对?

回答:

白丁。

7.教师讲解:

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

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

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

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

这两句进行了衬托。

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

(板书:

衬托、对仗夸朋友)

教师明确: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

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板书:

衬托、对仗夸朋友——雅(高雅))

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8.提问: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这几句写什么?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

生活)。

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

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

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

正反虚实)的写法。

9.教师提问:

哪些是正面描写?

是实写?

教师明确: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教师提问:

哪些是从反面描写?

是虚写?

教师明确: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教师提问:

“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

教师明确:

“无丝竹之乱耳。

教师提问:

“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

教师明确:

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0.教师讲解:

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板书)的情趣。

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

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板书)“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板书)。

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

第二层小结:

写室居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板书)处处紧扣“惟吾德馨”“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语统领全篇,以下文字皆由此生发出来。

(三)分析第三层

1.教师提问: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两句写什么?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

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

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

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2.教师提问:

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教师在学生讨论并归纳的基础上明确:

教师明确:

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

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板书:

暗含、志向(高远))

3.教师讲解: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

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

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了。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

“孔子云,何陋之有?

4.教师提问:

“孔子云:

何陋之有?

”是写什么?

孔子的原话是: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

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

孔子回答说: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5.教师提问:

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明确: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

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板书:

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

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

文章结语引经据典(板书:

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与前文“斯是陋室”遥相呼应,。

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板书)。

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三层小结: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圣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五、写法

1、托物言志。

2、比兴。

3、大量运用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

4、本文押韵严格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

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

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五、检测:

分小组比赛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画龙点睛

统领全篇

陋室铭刘禹锡

山水比兴(比喻、对偶)引陋室——馨(文眼)

以动写静

高洁做岸的情操

安贫乐道的情趣

对偶、拟人(上、下)描环境——青(幽静)――喜

恬淡闲适

安贫乐道

衬托对仗(有、无)夸朋友——雅(高雅)

正(实)反(虚)对比话生活——静(恬静)呼应开头

点睛之笔

类比暗含立志向——高远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陋室不陋)

写法:

1、托物言志。

2、比兴。

3、运用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

4、本文押韵严格

第2课时

【学习重点】

1、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见过莲花吗?

欣赏课本一幅莲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

(学生吟诵诗句:

有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

古往今来,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写的对象。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

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

那是为了什么呢?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莲花是高洁的象征,它出淤泥而不染,清洁无瑕,故而中国人民喜欢以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铬,而这一名句就出自北宋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题解

简介作者:

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写作背景: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

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

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

《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说”:

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1、感知课文

1.听录音朗读

朗读指导:

①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

②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2.扫清生字词

yífányūzhuódíliánxièyìyīxiǎn

颐蕃淤泥濯洗涤清涟亵玩逸噫鲜

3.学生齐读课文

4.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参照注释,疏通文意并翻译课文。

重点讲学生难懂的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句型为“……,……也”可译为“……,是……”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

“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

前文“何陋之有”也与此相同。

5.指名朗读。

课文研读

1.周敦颐为什么如此爱莲,你从他的文章中找到答案了吗?

明确:

从文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体现。

2.品析第一段中描写莲花的语句,概括这些句子写出了莲具有君子的哪些美德?

(PPT显示)

明确: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3.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

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人?

把牡丹比作什么人?

把莲又比作什么人呢?

明确:

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

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

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芳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

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莲是君子,高洁典雅。

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

4.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

他也愿意隐逸吗?

明确:

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惋惜”的情感。

对于牡丹,作者更多的是“鄙视”。

可见,作者写三种花的目的是要写三种人,是要再现他们的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追求,最终表明作者周敦颐对于自己人生的一种态度和志向,这种写作手法叫做“托物言志”。

5.你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作者所托之物是什么?

所言之志是什么?

所托之物是莲花,所言之志是作者淡泊名利,不同流合污的志向

四.归纳主题: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文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和美学情趣。

五质疑探究

.第二段中的顺序是菊花——牡丹——莲花;“噫”之后顺序变为菊花——莲花——牡丹。

作者为什么要在结尾时将莲花和牡丹对调?

作者对调顺序就是要突出表达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批判和鄙弃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中心趣。

6.能力训练

1.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

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欢的一种花。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

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

我爱梅花,因为它傲霜雪而不凋,恰如坚贞顽强,斗志昂然的勇士。

2.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

读的时候注意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是什么句式?

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是什么句式?

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什么句式?

感叹句朗读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七小结今天这堂课,我们大家共同探讨了《爱莲说》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作者运用托物言志、衬托等艺术表现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了莲的美丽形象,表达了对莲的赞美之情,从而表明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莲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深深地印在我们每个人的脑海中了。

老师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做一个君子。

作业:

1.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与莲、菊、牡丹相关的诗句,并摘抄下来,加以积累。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爱莲说周敦颐

生长环境:

不同流合污

莲体态香气:

正直通达君子

风度气质:

端庄严肃

菊正衬

托物言志

牡丹反衬

第24课课题大道之行也主备人:

张新华

【教材分析】

《大道之行也》是从《礼记》中节选的一段文字,编者以第一句话作为标题。

全文只有107个字,言简意赅。

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安居乐业、人人平等、互敬互爱、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画卷。

(深入解读教材,把握教材在思想内容、构思艺术、写作手法、语言艺术等方面的特色,进行细致梳理。

字数100字左右。

【学习目标】

1.背诵课文。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课时安排】共1课时

【学习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学习难点】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

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齐背《桃花源记》

2、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

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