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送暖入屠苏咏春节古诗词赏析 中.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27427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风送暖入屠苏咏春节古诗词赏析 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春风送暖入屠苏咏春节古诗词赏析 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春风送暖入屠苏咏春节古诗词赏析 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春风送暖入屠苏咏春节古诗词赏析 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春风送暖入屠苏咏春节古诗词赏析 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春风送暖入屠苏咏春节古诗词赏析 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春风送暖入屠苏咏春节古诗词赏析 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春风送暖入屠苏咏春节古诗词赏析 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风送暖入屠苏咏春节古诗词赏析 中.docx

《春风送暖入屠苏咏春节古诗词赏析 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风送暖入屠苏咏春节古诗词赏析 中.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春风送暖入屠苏咏春节古诗词赏析 中.docx

春风送暖入屠苏咏春节古诗词赏析中

春风送暖入屠苏——咏春节古诗词赏析(中)

展开全文

川雪宋继唐俗,春节习俗与唐代也大致相同。

北宋诗人王安石的《元日》,描写新年景象,欢快动人: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

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即开始实施变法,收到成效。

但由于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两次罢相,变法最终失败。

退居江宁半山园,被朝廷封为“荆国公”。

后人称其王荆公。

文学上成就突出。

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此诗作于诗人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

公元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

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公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

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年,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而创作了此诗。

诗中描写了元日除旧迎新的景象:

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诗人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爆竹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

在没有火药和纸张时,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故称爆竹。

这奇特的习俗反映了中国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说起爆竹的起源,有个有趣的传说。

根据《神异经》的记载,人们放爆竹是为了驱吓危害人们的山魈。

据说山魈最怕火光和响声,所以每到除夕,人们便用爆竹把山魈吓跑。

这样年复一年,便形成了过年放鞭炮、点红烛、敲锣打鼓欢庆新春的年俗。

桃符是对联的前身,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

据说桃木有压邪驱鬼的作用。

这就是最早的桃符。

这是一首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

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诗是人们的心声。

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

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诗人当时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

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代替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

诗人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

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

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

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这首诗用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再看北宋词人毛滂的《玉楼春·元日》: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酴酥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毛滂(约公元1055—约1120年)字泽民,北宋词人。

官至祠部员外郎、知秀州,一生仕途失意。

其词受苏轼、柳永影响,清圆明润,别树一格,无秾艳词语,自然深挚、秀雅飘逸。

有《东堂集》,词集为《东堂词》。

这是一首辞旧迎新的贺岁词。

词意是:

似盛开莲花的玉漏滴水送走了旧的一年。

碧井里沉冻着的酴酥酒(即屠苏酒),正好端上团年宴席。

虽然还有寒意料峭袭人,但是春天的风已经先吹到了柳树,柳枝的苗条身姿,已透露出了新春气息。

虽有佳人歌女劝酒佐兴,可词人却为早春的物候所惊喜,见到春神犹如见到了久别重逢的故旧好友。

佳人劝酒祝福长寿,柏叶椒花,清香盈袖。

元日佳节,缺少知心朋友与我同醉,那就举酒与春风共饮吧,迎接这故旧好友!

此词既巧妙地写出词人过节时的情感,又详细地描述民间过春节的一些习俗。

春寒虽未消退,但词人已满怀如对故友般的期待,迎接即将到来的春天。

全词构思新颖,饶有情致。

宋代词人姜夔的《鹧鸪天·丁巳元日》,在新年里感受一份恬淡:

柏绿椒红事事新。

隔篱灯影贺年人。

三茅钟动西窗晓,诗鬓无端又一春。

慵对客,缓开门。

梅花闲伴老来身。

娇儿学作人间字,郁垒神荼写未真。

此词约作于公元1193年,白石43岁,在古人眼里,已算“老来”人了。

词一开始,写新年到来,万象更新,到处是恭贺新年的人。

在迎春钟声里、双鬓变白中又迎来新的一春。

“慵对客,缓开门。

梅花闲伴老来身”,词人慵懒对客,缓慢开门,恬淡生活,梅花伴身。

虽然仍存了几许“隔篱灯影”的疏离,与“诗鬓无端又一春”的慨叹。

“娇儿学作人间字,郁垒神荼写未真”,写娇儿写字作画的天真可爱,形象地反映出民间在元日的早上,各家各户都要把门上挂着的画有门神神像的旧桃符取下来换上新的,以企求新年行好运的风俗习惯。

这首词不同于词人以往的词作,写得十分恬淡。

词人半生羁旅,十年凄凉。

苇桃在户,椒柏称觞。

难得寸许光阴可享安平,却又是诗鬓添春,生减岁华。

梅花也闲,也恬淡,不是故人,是眼前人,老来做个伴。

应酬也少,也不需去管,隔着篱,看着灯火,仿佛贺年与自己无关;有关的只是这新年带给自己的寸许安然,比如梅花闲伴,比如稚子习书。

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冬,宋代大诗人苏轼奉诏离密州移知河中府(今山西省永济县)。

他冒寒上路,于年除日赶到潍州(今潍坊市),因大雪相阻,在石佛寺投宿一夜。

第二天是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大年初一,雪过天霁,苏轼偕眷启程。

但是到达青州时,又下起了雪。

为此,他赋诗一首,题为《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复作》,以记此行:

除夜雪相留,元日晴相送。

东风吹宿酒,瘦马兀残梦。

葱昽晓光开,旋转余花弄。

下马成野酌,佳哉谁与共。

须臾晚云合,乱洒无缺空。

三年东方旱,逃户连欹栋。

老农释耒叹,泪入饥肠痛。

春雪虽云晚,春麦犹可种。

敢怨行役劳,助尔歌饭瓮。

年节时分,大雪纷飞,东坡在旅途中。

他没有抱怨行役的艰辛,倒更多地希望瑞雪预兆着丰年,使连年遭受蝗旱灾害的农民得到安乐。

在此诗中,诗人叙述了他亲眼看到东方三年大旱,农民颗粒无收,百姓们逃荒流离失所;老农释耒叹息,痛心不已的悲惨场面。

恰在此时,纷纷扬扬的大雪飘落下来,虽说春雪晚来了一些,但他告诫农民种植春麦为时未晚。

结尾“敢怨行役劳,助尔歌饭瓮”:

意谓下雪虽然为行旅带来困难,但利于农事,自己又岂敢抱怨行役之劳。

歌饭瓮:

引用古代山东农谚“雾凇重雾凇,穷汉置饭瓮”,意思是普降霜雪,预兆丰年。

在这新年最重要的节日里,诗人不是感慨舟车劳顿的辛苦,也不是叹息新年与家人无法团聚的悲凉寂寞,而是为晚来的雨雪欣喜歌颂,希望瑞雪预兆着丰年,使连年遭受蝗旱灾害的农民得到安乐。

士大夫悲天悯人的情怀令人敬佩。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抒发了对国事的忧虑:

谁向椒盘簪彩胜?

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

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

春未来时先借问。

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

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

辛弃疾(公元1140—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他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于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此词词作于公元1188年(宋孝宗淳熙十五年戊申)正月初一这一天,刚好是立春。

自然界的节候推移,触发了词人满腔的忧国之情。

这一年他已四十九岁,屈指一算,他渡江归宋已经二十七个年头了。

二十七年来,他无时不盼望恢复大业成功,可是无情的现实却使他一次又一次地失望了。

于是,他在春节的宴席上挥毫写下这首小词,借春天花期没定准的自然现象,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国事与人生的忧虑。

这也是辛词善于以比兴之体寄托政治感慨的一个特点。

这首词的开篇通过节日里众人热闹而自己索然无味的对比描写,表达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感伤情怀。

“谁向椒盘簪彩胜?

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说的是当时民间春节风俗。

正当美好年华的年轻人,争着从椒盘中取出春幡,插上两鬓,春风吹拂着她们头上的幡胜,十分好看。

这里通过描写节日里不知忧愁为何物的年轻人们的欢乐,来反衬自己“忧愁风雨”的老年怀抱。

接下来两句:

“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

”笔锋一转,说明自己并非不喜欢春天,不热爱生活,而是痛感无忧无虑的生活对于自己早已成为“往日”的遥远回忆。

并且,其不爱春天热闹的原因还有更深的意义。

在过去的岁月里,词人岁岁苦盼春来花开,可年复一年,春天虽来了,“花”的开落却无凭准,这就使人常把新春怨恨,再没有春天一来就高兴的旧态了。

显然这里一个“恨”字,已不是简单地恨自然界的春天了。

接下来,词人从一个“恨”字出发,着重写了自己对“花期”的担忧和不信任。

字里行间,充满了怨恨之情。

这种恨,是爱极盼极所生之恨。

“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

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词人急切盼望春来,盼望“花”开,还在隆冬就探询“花期”;但花期总是短暂的,开晚了让人等得不耐烦,开早了又让人担心它很快凋谢;这一年是元日立春,花期似乎可定,可是开春之后风风雨雨尚难预料,谁知这一年的花开能否如人意?

词人在这里写的虽是自然界的变化,实际上是在曲折地表达了对理想中的事物又盼望、又怀疑、又担忧,最终还是热切盼望的矛盾复杂心情。

词人之所以会有如此缠绵反复、坚忍执着的心理,就是因为他心中有抗金复国这一项大事业!

所谓“花期”,即是词人时时盼望的南宋朝廷改变偏安政策,决定北伐中原的日期。

在正月初一这样的节日,人们忙着庆贺这个双喜的日子。

尤其是年轻人,更是天真烂漫,兴高采烈,欢呼新春的到来。

但是,这样的节日场景,对于长期削职闲居,壮志难酬的辛弃疾来说,无疑是别有一番滋味,眼看着这一派歌舞升平的气象,却怎么也乐不起来。

就在他写此词前两个月,太上皇赵构死了,这对于恢复大业也许是一个转机。

如果宋孝宗此后善作决断,改变偏安路线,则抗金的“春天”必将到来。

可是锐气已衰的孝宗此时已无心于事业,赵构刚死,他就下令皇太子赵惇“参决国事”,准备效法他老子传位于太子,自己当太上皇享清福了。

由此看来,“花期”仍无定准,“风雨”也难预料。

上饶离临安不远,词人想必已听到这一消息。

而他在词中所感叹的“花期”无定、“风雨”难料,也是由此而发。

通篇此词,词人比兴结合,含而不露,十分自然地表达了他政治上的感受和个人遭遇的愁苦复杂的心情。

南宋词人赵长卿的《满庭芳·元日》,表达了自己新年的志向:

爆竹声飞,屠苏香细,华堂歌舞催春。

百年消息,经半已凌人。

念我功名冷落,又重是、一岁还新。

惊心事,安仁华鬓,年少已逡巡。

明知生似寄,何须苦苦,役慕蹄轮。

最难忘、通经好学沉沦。

况是读书万卷,辜负他、此志难伸。

从今去,烟窗勉进,云路岂无因。

赵长卿(生卒年不详),号仙源居士,宋宗室。

南宋著名词人。

喜爱苏轼书文,“文词通俗,善抒情爱”,颇具特色,耐读性强,享誉南宋词坛。

著有词集《惜香乐府》10卷,《全宋词》收录其词作260多首,宋代词人中现存有作品能超过该数者寥寥。

从作品中可知他少时孤洁,厌恶王族豪奢的生活,后辞帝京,纵游山水,居于江南,遁世隐居,过着清贫的生活。

他同情百姓,友善乡邻,常作词呈乡人。

晚年孤寂消沉。

《四库提要》云:

“长卿恬于仕进,觞咏自娱,随意成吟,多得淡远萧疏之致。

人到中年的赵长卿,因节日感怀而作此词。

在爆竹声声、屠苏酒香、华堂歌舞的节日喜庆中,他迎来了自己的半百生涯。

词人冷落功名,安于平淡生活,只是“最难忘、通经好学沉沦”,难于忘怀自己沉沦其中的“经学”,难于辜负“读书万卷”著书立说的志向。

于是发下新年誓愿,决心要再接再厉,实现自己的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