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风景名胜建设美丽浙江.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28371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保护风景名胜建设美丽浙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保护风景名胜建设美丽浙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保护风景名胜建设美丽浙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保护风景名胜建设美丽浙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保护风景名胜建设美丽浙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保护风景名胜建设美丽浙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保护风景名胜建设美丽浙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保护风景名胜建设美丽浙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保护风景名胜建设美丽浙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保护风景名胜建设美丽浙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保护风景名胜建设美丽浙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保护风景名胜建设美丽浙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保护风景名胜建设美丽浙江.docx

《保护风景名胜建设美丽浙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护风景名胜建设美丽浙江.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保护风景名胜建设美丽浙江.docx

保护风景名胜建设美丽浙江

保护风景名胜建设美丽浙江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谈月明

二〇一三年一月十一日

同志们:

新年伊始,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风景名胜区工作会议,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回顾过去30年来我省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的历程,总结交流经验,表彰先进,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风景名胜区工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省政府对我们这一次会议高度重视,仇保兴副部长和陈加元副省长亲自为纪念图书《浙山浙水30年》作序言。

方才左小平处长做了非常好的讲话,我们一定要在工作中认真贯彻。

陈桂秋副处长通报了过去2年开展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执法检查、省级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检查的情况。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等四家单位介绍的工作经验,主题很突出,经验很宝贵,值得推广。

会议对风景名胜区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个人和有突出贡献的老同志进行了表彰,在此我代表省建设厅向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在这里我要特别说明一下,我省是风景名胜大省,应该表彰而未受到表彰的同志还很多,30年来为保护浙江风景名胜做出了贡献的无名英雄还有许多。

我举个例子,比如说胡理琛老厅长,从1983年到1998年,他作为厅领导分管这项工作就有15年,而且又是专家型的领导,对浙江的风景名胜区建设应该说倾注了他多年的心血与智慧。

在这里我提议大家以掌声向他表示敬意。

下面,我讲两方面的意见。

一、30年来,我省风景名胜区取得了显著成绩

浙江山川秀丽,人文荟萃。

浙江大地上的风景区建设萌芽可以追溯到4000年以前,从大禹巡游开始,此后历代都有不同规模的建设活动,也留下了大量描绘浙江风景的艺术佳作。

建国以后,经历了百年战乱和文革动荡的浙江百废待兴,各级政府还是集中有限的财力,逐步开展了部分景区、景点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1979年,国家建委在杭州召开全国风景名胜区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了“风景名胜区”概念。

我省从此开始了风景名胜资源的调查评价工作。

1982年,国务院审定公布包括我省杭州西湖、富春江-新安江、普陀山、雁荡山在内的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标志着我国风景名胜区事业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迄今已经整整走过30年了。

30年来,我省风景名胜区工作始终遵循“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以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为核心,统筹推进规划、建设、管理各项工作,风景名胜区事业不断的发展壮大,也奠定了全国风景名胜大省的地位。

(一)建立了具有浙江特色的风景名胜区保护和管理体系

经过30年的探索和努力,我省现已建立起覆盖全省、涵盖国家、省、市县三级风景名胜区的资源保护体系和包括省、设区市、县(市、区)主管部门和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四级管理体系。

1.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体系完备。

这从几个方面体现:

一是从等级上看,我省拥有2处世界遗产地,19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0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19个市县级风景名胜区。

世界遗产和各级风景名胜区数量之比约为1:

10׃20׃60,成金字塔状结构,等级结构合理。

二是从面积上看,我省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达到7403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域面积7.27%,其中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面积5930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陆域面积的6%,高于全国平均值约4个百分点。

三是从类型上看,我省风景名胜区地域特色鲜明,形象突出,59个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涵盖了13个类型,仅缺陵寝类。

再从分布上看,我省风景名胜区分布较为均匀,全省69个市县中,62个市县拥有至少一个风景名胜区,其中56个市县拥有省级及以上风景名胜区,市县覆盖率分别为0.9和0.8,比例很高。

2.风景名胜区管理体系特色鲜明。

历次机构改革都明确了省、设区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主管风景名胜区工作。

在最近一次的机构调整中,在机构精简压缩的条件下,省编委办批准在省建设厅城乡规划处加挂了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具体负责全省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

在县一级的管理上,我省各地普遍设立了风景旅游管理局,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实行风景名胜区行政管理和旅游行业管理合一的体制,这种体制在当时条件下是先进的,有力地推动了风景区当时的发展。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设置,大部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成立了管理委员会,基本实现风景名胜区域内社会公共事务的统一管理,其他风景名胜区则设立管理局、管理处、管理所或管理站,形式多样,职能不一。

这些机构在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我省风景名胜区初步完成了由松散管理向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转变。

(二)建立了配套较完善的法规制度

完善的法规制度是风景名胜区法治建设的基本保障。

30年来,省人大、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法规、规章和制度建设,制订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影响深远的法规政策和规章制度。

1983年12月29日,省人大常委会颁布《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这是我省乃至全国第一部风景名胜区地方性法规。

1996年6月7日,省人大出台的《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对全省风景名胜区事业持续蓬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1年7月29日,新的《浙江省风景名胜区条例》获得了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全票通过,该条例吸收了上位法《城乡规划法》和《风景名胜区条例》的精神,从风景名胜区的设立、规划、建设、保护、管理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强化,更加突出了风景资源保护,严格规范建设活动要求。

为加强风景名胜区法治建设,我省积极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推行“一区一法”工程。

鼓励有条件的风景名胜区先行开展立法工作,争取所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拥有专门的法规或政府规章。

省人大先后批准了新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条例》,通过了《浙江省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条例》等地方性法规,《雁荡山风景名胜区条例》也已列入了省人大的立法计划;省政府也先后颁布了《浙江省江郎山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办法》和《浙江省方岩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办法》。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为了规范风景名胜区管理,保证风景名胜区有序健康发展,结合实际出台了若干规范性文件。

1990年2月24日,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浙江省城乡建设厅关于对风景名胜区加强经济扶持的意见》,明确提出风景名胜区的维护建设资金,应纳入省、市、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风景名胜资源实行有偿使用的意见,所有这些都大大地推动了我省风景名胜区新发展。

2004年,我厅制订的《浙江省省级风景名胜区审查办法》,指导各地有序申报省级风景名胜区。

此外,温州、台州、永嘉、新昌、开化等市县政府出台了风景名胜区管理规定,也有效促进了当地风景名胜区的发展。

2010年12月27日,省政府出台了《浙江省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由风景名胜区大省向风景名胜区强省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省风景名胜区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三)有效保护和提升风景名胜资源价值

资源保护是风景名胜区事业的核心。

30年来,我省风景名胜区保护工作坚持了“重点突出、全面保护”的理念,在保护有形的自然文化资源同时,稳步推进视觉景观、生物多样性、自然生态系统和文化传承等多方面并重的综合保护,突出了系统性、区域性保护,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保护提升景区品牌。

我省拥有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代表性的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火山地貌和花岗岩地貌等珍贵的地质遗迹,景观风貌独特。

江郎山丹霞地貌和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先后成功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实现了我省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雁荡山、楠溪江、方山-长屿硐天风景名胜区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地质公园称号。

在生物多样性方面,我省全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部分省级风景名胜区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年—2030年)》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以贝藻类王国著称的南麂列岛还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2.保护传承历史文化。

风景名胜区是自然和文化遗产富集且和谐共生的地域,完善的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有效保护了这些珍贵的遗产资源。

我省风景名胜区内分布着30多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20个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大量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还有5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是全人类文化景观的一个杰出典范,它极为清晰地展现了中国景观的美学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园林设计影响深远。

人们说西湖的碧波、漓江的水。

西湖的美既在于自然的美,更是文化的美,内在的美,无可比拟。

我省其它风景名胜区如东钱湖,在努力向西湖学,这很好。

3.保护改善景观环境。

30年来,全省风景名胜区通过全面封山育林、封停采矿点、搬迁污染企业、整治居民点等一系列措施,充实改造老景点、丰富植物景观、完善基础设施和标识系统,有效保护了富有特色的景观格局,扩大了游览的空间,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恢复。

据不完全统计,在2003年开始的国家级风景区综合整治工作中,共处理违章案件超过了4200起,拆除违章建筑超过了20万平方米,关闭非法采石场、挖沙点、墓地等共计300多处,杭州西湖等5家风景名胜区管理单位和17名管理工作者获得了建设部的表彰。

去年开始的省级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工作,也取得了同样突出的效果。

(四)建立了科学规范的规划管理体系

规划是风景名胜区保护、建设、利用和管理工作的前提,也是重要依据。

30年来,我省一直重视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工作,建立了编制、审查、管理三个环节紧密联系的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体系,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1.科学编制规划。

为加强对全省风景名胜资源的宏观管理,统筹各地风景名胜区发展,我厅委托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编制完成了《浙江省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对全省风景名胜资源进行了梳理和分类,提出了全省风景名胜区的宏伟发展目标。

在总体规划方面,全省19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中17个已经完成总体规划编制和修编任务,近两年批准设立的天姥山、大红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正在编制;40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已完成37个总体规划编制和修编工作。

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多数风景名胜区根据发展需要编制了详细规划,90%以上已开放的景区编制了详细规划。

台州建设规划局制定了详细规划编制三年计划,现在看来实施情况良好;还有仙居、东钱湖等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也已经完成报批,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这几年宁波东钱湖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了宁波一个新亮点,主要是规划这个前提工作做好了。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各级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十分重视规划的科学性,从环境容量、核心景区保护、建设指标等方面进行重点控制,并充分依托专家力量把好质量关。

为规范景区详细规划编制,我厅开展了《浙江省风景名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研究,并形成初步成果。

2.严格规划审批。

风景名胜区规划是法定规划,我省严格执行风景名胜区规划审批制度。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由省级政府审查报国务院批准,省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由省级政府审批,在审查和审批前需经省级部门联席会议审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由我厅审查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省级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由设区市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会同规划主管部门审查以后,报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

目前,全省已有17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通过省政府审查上报国务院,其中11个已获批准,36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通过了省政府审批。

这样的层级审批清楚、规范,实施效果很好。

3.加强规划监管。

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注重事前审查和事后督察。

一方面加强了风景名胜区建设项目的控制,加强建设项目选址的专家论证制度和许可审查,严格控制建设规模和开发强度,把建设性破坏消除在选址阶段;另一方面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监管力度,通过不定期巡查,结合综合整治检查,加强对各类破坏风景名胜资源违法违规行为的预防和查处力度。

规划建设实施监管工作还充分发挥了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将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纳入了督察的范围。

(五)风景名胜区能力建设显著增强

能力建设是风景名胜区保护、利用和管理的重要支撑。

30年来,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的能力建设不断加强,表现在管理队伍不断壮大,管理手段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等方面。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管理队伍专业化。

各级主管部门和管理机构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创造条件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充实人才队伍,优化人才结构。

30年来,风景名胜区管理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风景园林、规划建筑等专业技术人员比例逐年提高。

注重管理人员的在岗培训和业务交流,定期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现场考察等多种形式,提高管理人员业务能力。

各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和管理部门还借助社会智库的力量,完成大量调研、决策咨询、监督和培训工作。

特别要肯定的是近十年来,我们充分发挥了风景名胜专家委员会和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提高政策咨询、规划审查、重大建设项目选址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

2.管理手段智能化。

风景名胜区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已覆盖我省除天目姥山、大红岩之外的所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并扩展到部分省级风景名胜区。

杭州西湖和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积极开展数字化景区试点工作,在资源监测、森林防火、游客组织、交通调度、政务票务、信息发布、应急救援等方面逐步实现精细化管理,并通过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考核验收。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改善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手段,强化了各级管理部门对风景名胜区保护的监管力度,提升了风景名胜区的科学保护、科学利用、科学决策的能力。

3.服务设施完善化。

各风景名胜区都非常重视交通组织和游览设施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道路、停车场、游步道等基础设施,并在此基础上,逐步优化交通换乘系统配置。

我们有一些风景名胜区还相继建成了设施先进、功能完备的游客集散中心,显著提升了景区服务的硬件水平。

借助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行动,风景名胜区的标识系统设置水平也得到了质的提升,导览功能更加全面,突出了人性化。

科普教育设施也越来越受到各风景名胜区的重视,不少风景名胜区已经或者正在准备建设展示风景名胜资源特色的博物馆、游人中心,游览解说系统更加科学化。

(六)拉动了区域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

30年来,各级政府加大投入,支持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

省财政从1990年对风景名胜区维护建设进行资金补助,至2012年共转移支付5.2亿元,带动了646个维护建设项目共计约138亿元投资,发挥了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我省设立这一专项资金很不容易,一定要把它管理好、利用好。

同时,积极试行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结合景区实际做好多种经营。

从1992年开始,普陀山在全省率先实行了风景名称资源有偿使用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近五年来取得资源费已累计超过3000万元,有效补充了景区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此外,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实施“还湖于民”工程,舍小利谋大利,舍小局谋大局,舍眼前看长远,取消了环湖景点门票,不仅带动了整个杭州市的旅游业的发展,也使景区经营设施得到了充分利用,2010年景区财政收入超过了4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全省还有一些起步较晚、底子较薄的风景名胜区,如文成百丈祭—飞云湖、仙居等,也摆脱了困境,实现了门票收入的稳步增长,实现了良性循环。

风景名胜区的健康发展,有效带动了景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拉动了区域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

仅从与风景名胜联系最为密切的旅游业来看,据统计,2001—2011年,全省旅游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5%,比GDP增幅高出了6个百分点,总量约占GDP的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2%,旅游业能够这么快的发展,离不开大大小小风景名胜区的支撑,甚至很大一部分增加值是与风景名胜区的直接贡献分不开。

同时,凭借优质的风景名胜资源,我省的一些城市和地区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是大大的提高。

这些年来杭州市大打了“西湖”和“西溪”两张牌,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体现了城市的休闲旅游经济、文化创意经济,由此城市也蓬勃发展,杭州也成为全国最具有幸福感的城市。

如果离开了西湖、离开了西溪,杭州还是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吗?

我看很难说了。

实事求是讲,杭州现在的阴霾天气、堵车现象都很严重,杭州美就在美在西湖,美在西湖的碧波,美在西湖的文化。

我省风景名胜区走过的30年,既是艰苦创业、励精图治的30年,也是硕果累累、继往开来的30年。

我省风景名胜区工作取得的每一个成就,都离不开省委、省政府和住房城乡建设部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离不开各级政府和风景名胜区管理部门、相关行业部门的支持和努力,离不开老领导、老专家、老同志的悉心指导,更离不开风景名胜区各条战线上的工作人员的辛勤工作。

借此机会,我向与会同志并通过你们向全省从事风景名胜区工作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与亲切的慰问。

二、努力加快实现我省由风景名胜大省向风景名胜强省历史性跨越

党的十八报告提出,要切实的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未来一个时期,我省风景名胜事业要继续走在前列,必须注重内涵发展,强化科学管理,推动我省由风景名胜大省向风景名胜强省的跨越。

实现这一历史性跨越,关键是要以风景名胜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保护为核心,以健全的体制机制为保障,建立能够代表国内甚至世界先进水平、具有一定典型性和示范性的保护管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把风景名胜区内在优势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社会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围绕实现这一目标,要重点做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健全风景名胜资源管治体系

首先是深化完善规划工作。

风景名胜区规划是整个风景名胜保护、建设、管理的基本依据,要进一步完善风景名胜区规划体系,以《浙江省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和各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为依据,加快推进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

省政府2010年文件提出到2015年底基本实施景区详细规划全覆盖的工作目标,要求各级主管部门和各景区一起努力制定实施计划,有序推进详细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完成这一任务。

其次要进一步健全城乡规划督察体系。

要加强对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与保护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强化风景名胜资源层级监管,各级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和城乡规划部门都要承担起法律法规赋予的责任,特别是各设区市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和城乡规划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在规划编制、选址许可和设计方案审查等各个环节,加强监管、严格把关,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第三要推进风景名胜区监管信息系统和数字化景区建设。

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要学习借鉴西湖、普陀山数字化景区建设试点的工作经验,全面推开数字化景区的建设。

省级风景名胜区要大力拓展风景名胜区信息监管系统的覆盖面,在设备、技术、人才等方面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信息系统,要大力地推进网络平台的规范化、常态化应用,努力实现省、市、景区三级信息联动、动态监管,从而全面提高我省风景名胜区保护能力和管理效率,包括安全。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网络化时代,这项工作,谁认识得早,谁启动的早,谁抓得早,谁就主动,希望大家认真抓好。

(二)着力提升和挖掘风景名胜资源

一是进一步抓好资源整合工作。

我省风景名胜资源量多面广,但分布较散、规模较小,要加强区域景观资源的有效整合,培育风景名胜区的集群,提升现有景观的品质。

要推动有条件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申报世界遗产,省级风景名胜区申报国家级,积极培育新的省级风景名胜区,进一步完善风景名胜区的体系。

要通过努力,打造更多在全国乃至在全世界都有较大影响的浙江风景名胜优质品牌。

我省继江郎山、西湖之后,现在正在进行大运河申遗。

杭州等地通过老城区改造、旧厂房改造、城中村改造,结合运河两边的景观营造、文化建设,运河变得越来越美丽。

我省风景名胜区有条件的,该申报的都要努力争取申报。

二是要深入挖掘景区资源的文化内涵。

要进一步开展风景名胜资源调查研究,加强对欠发达地区风景名胜资源的调查论证和挖掘工作,加大新景区、新景点、新线路的开发建设力度,保护和利用好高质量的风景名胜资源。

三是要切实加强世界遗产管理。

江郎山和杭州西湖要巩固申遗的成果,切实遵照联合国教科文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坚决杜绝各种不利于保护世界遗产的开发建设行为,并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切实维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三)着力提高风景名胜区建设水平

一要抓好配套设施建设。

要尽快配套完善风景名胜区的基础设施和游览安全设施。

安全问题要警醒,要警钟长鸣,要充分重视安全设施建设。

要规范指示系统,提升景区整体建设系统和品位,优先安排供水排水、电力通讯、道路交通、绿化美化、环境保护、停车场所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停车场所、卫生设施。

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加快景区游人中心建设,完善服务功能。

在核心景区内,要严格禁止建设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无关的各种建筑。

要严禁新的违章建筑,老的违章建设要在下一步“三改一拆”行动中拆除。

二要抓好专项整治工作。

要巩固风景区综合整治成果,把风景名胜区整治工作常态化,持续不懈地推进各专项整治,切实抓好规范建设管理、规范标识标牌设置等工作,大力推进文明景区的建设。

今天通报的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整改要求一定要落实到位。

三要打造特色品牌。

按照“区内游、区外住”的原则,要大力地发展特色旅游风情小镇,缓解风景名胜区接待压力。

景中村是风景名胜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建设要服从风景名胜区整体保护的要求,也要兼顾村民致富的要求,在统一规划、科学规范的前提下,鼓励适度地发展农家旅游接待服务设施。

(四)着力理顺规范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

首先要健全管理机构。

目前,我省初步建立了省市县三级联动的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运行比较顺畅,但是,从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设置来看,有些是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行政机构,有些是不具备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的机构,有些属于行政序列,有些是事业编制,还有些由风景旅游局代行职能甚至以企代政。

从实际效果来看,设立具有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行政机构效果比较好,像杭州西湖、宁波溪口雪窦山、东钱湖,舟山普陀山,以及省外很多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基本能实现景区统一管理。

这也是《风景名胜区条例》要求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国际遗产保护组织也极力的推崇这一模式,所以管理机构要有利于统一管理。

其次要规范景区经营管理。

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合理开发和开发性破坏有时只是一念之差。

风景名胜区必须实行国家所有、政府监管,就是国家对景区的主导权、控制权不能转让,对风景名胜区的经营权不能出让,政府对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和监管职责不能丢。

在国家所有和政府监管的前提下,鼓励社会资金参与风景名胜区项目的投资经营,提高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管理水平,要防止景区商业化,要防止因出让经营权造成政府失管而出现无法弥补的景区破坏行为。

(五)着力加强风景名胜区工作的支撑保障

一是加快推进“一区一法”工作。

要大力推进单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立法,鼓励面积较大、区内社会构成复杂的风景区,先行开展立法工作,如雁荡山、楠溪江、天台山、仙居、双龙、仙都等。

二是加强政策保障。

要按照国务院《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和《浙江省风景名胜区条例》有关规定,加快制定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完善地方性规划的规范和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规划的编制审查、报批管理程序,规范规划设计市场,为风景名胜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

特别是风景名胜区分类管理、风景名胜区特许经营管理、风景名胜区资源有偿使用维护收费标准等方面的制度要及早出台。

三是要加强资金保障。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风景名胜区保护建设的财政投入,并向欠发达地区风景名胜区倾斜,各市、县(市、区)政府有条件的,也要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风景名胜区工作。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要积极创新景区的运营机制和投融资机制,充分调动社会资金参与风景名胜区保护建设的积极性。

四是加强人才保障。

风景名胜区工作综合性、专业性很强,抓好相关的知识培训和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要积极的开展各类培训,增强相关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

抓好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充实人才队伍,优化人才结构,加强风景名胜区专家队伍的建设,特别是智能库的建设,充分发挥其决策咨询和业务指导的作用。

同志们,三十年岁月如歌,望未来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发扬成绩、再接再厉,团结拼搏、真抓实干,为加快推进风景名胜强省的建设,为美丽中国、美丽浙江的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最后,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向大家拜个早年,祝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