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中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28790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中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部编中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部编中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部编中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部编中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部编中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部编中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部编中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部编中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部编中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部编中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部编中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部编中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部编中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部编中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部编中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部编中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部编中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部编中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部编中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中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

《部编中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中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中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

部编中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部编中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对这首词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接云涛连晓雾”写天上翻腾的云像涌起的波涛,与清晨弥漫的雾相连相接的美景。

B. “星河欲转千帆舞”写银河涌动,好像要倒转过来,许许多多船帆在狂风中摇摆起舞。

C. “学诗谩有惊人句”写词人自幼学诗,但少有佳句,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

D. “九万里风鹏正举”化用《庄子》中的名句,词人希望能像大鹏一样尽情地施展才能。

(2)这首词中哪两个字,巧妙衔接上下片、使之一气呵成?

请找出并写下来。

【答案】

(1)C

(2)问;报。

【解析】【分析】

(1)ABD理解和分析正确。

C 谩有:

空有。

“学诗谩有惊人句”,意思是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

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2)结合词的内容分析,这首词上阙词人首先描绘了一个如梦似幻的天界仙境,接着写自己仿佛回到了天宫中,听到了天帝的话语,天帝好似一位和蔼的长者,殷勤地问我要到哪儿去。

这是由于天帝的问,才有下阕我的答语,因此,上阙的“问”字巧妙地衔接下片。

下片都是我的答语,其中“报”字承接上片中的“问”字。

据此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⑴ C

⑵问;报。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此类题不能单纯的翻译,先结合课下注释翻译为现代汉语,再发挥自己的想象,用恰当的语言描绘所写的画面即可。

学生在平时要多读书,积累优美词句,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炼字的能力。

诗人写诗的时候为了表情达意,一定要反复推敲、斟酌,从中挑选最富有表现力的字眼,这就是炼字。

赏析诗歌炼字一定要首先理解词语意思,然后要理解诗歌描写的景象,最后体会揣摩这个词是如何把诗人描绘的景象传达出来的。

2.阅读下列诗歌选段,完成各题。

①为了我的祈愿

诗人啊,你起来吧

②而且请你告诉他们

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③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

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

④我从东方来

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

⑤我将带光明给世界

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⑥借你正直人的嘴

请带去我的消息

⑦通知眼睛被渴望所酌痛的人类

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⑧请他们来欢迎我——

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

(1)以上选段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选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祈愿”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先驱”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

(4)请用选段中的原话回答:

“诗人”的任务是________;“我”的任务是________。

(5)请借助联想和想象来理解③④两节诗的意境,填空:

“露水”“最后一颗星”形象地表明了“我”到来的________,“东方”“海上”则具体说明了“我”到来的________,“汹涌着波涛”则说明了“我”历经________而来的情状。

【答案】

(1)黎明的通知;艾青

(2)酌痛;灼痛

(3)祈求祝愿;走在前面引导的人

(4)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5)时间;方位地点;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解析】【分析】材料选自艾青现代诗《黎明的通知》开头部分。

(1)小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名著阅读就是《艾青诗选》,读过的同学应该比较熟悉。

(2)考查汉字书写能力。

“酌痛”应改为“灼痛”。

(3)结合诗句的语境义基本能够推断出来。

“祈愿”把两个字分开解释即可。

“先驱”在选文的最后一句:

“请他们来欢迎我——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根据诗歌语境能够推断出:

走在前面给他们引路的人。

(4)答案在诗歌选段中都能找到。

“诗人”的任务在第①②节;“诗人啊,你起来吧/而且请你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我”的任务在第⑤节:

“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5)前两个空比较简单,分别是“我”到来的时间和地点。

第三个空需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理解:

诗人经过千难万险,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才从重庆来到了延安。

故答案为:

⑴黎明的通知;艾青

⑵酌痛;灼痛

⑶祈求祝愿;走在前面引导的人

⑷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⑸时间;方位地点;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错别字的辨析,解答此题要注意仔细体会形近字之间用法的差别,尤其是形声字的形旁,要求学生在平时多留心,以达到正确的书写。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判断。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结合题意在文章找到对应的答案。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结合提示进行分析理解。

3.阅读下列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颈联中,诗人以“________”“________”自比。

(2)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在扬州写了本首诗来酬答白居易的赠诗。

    

B. 诗人离开巴山楚水之地已经二十三年了。

C. 诗人借《闻笛赋》来表达对向秀的怀念。

           

D. 诗人在酒乐之中忘却了被贬之悲痛。

【答案】

(1)沉舟;病树

(2)A

【解析】【分析】

(1)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比,表达出两重情绪:

一是感到惆怅,因为经历长时间的贬谪生活,已是世事沧桑、人事皆非:

二是不失达观,意指自己虽屡遭贬谪,但新人辈出,也令人欣慰,表现出诗人面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B.“离开巴山楚水之地已经二十三年了”,表述错误。

二十三年:

从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至被应召,约22年。

因贬地离京遥远,实际上到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二十三年。

“二十三年”指诗人遭受贬谪二十三年了。

C.诗人借《闻笛赋》来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D.全诗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并非忘记被贬之痛。

故选A。

故答案为:

⑴沉舟;病树;

⑵ A。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4.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指________。

(2)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 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

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 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答案】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B

【解析】【分析】

(1)这道题考查的是找指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

方法是根据文章内容到指代词的前面去找,找到后放回语句,检验意思是否正确。

“此事古难全”意思是这样的事情从来都难以两全。

根据诗句内容可知,“此事”指的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B.错在“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正确说法应该是“人的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是一种自然常理”。

故选B。

故答案为:

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⑵B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考生要运用平时的解题方法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对选项逐项进行辨析,判断正误。

5.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五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诗中哪些诗句照应诗歌题目“行路难”?

(2)请从用典的角度赏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

【答案】

(1)①欲渡黄河冰塞川;②将登太行雪满山;③多歧路,今安在?

(2)闲时就学太公在清溪上钓鱼消遣,忽然又梦见自己像伊尹般乘船经过太阳旁边。

运用典故,自比姜尚“垂钓”,自比伊尹“梦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希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或表明诗人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解析】【分析】

(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表达了作者人生路上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而“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则直接感叹自己前行之路的艰难。

(2)“闲来垂钓碧溪上”指的是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忽复乘舟梦日边”指的是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作者在这里借用典故,自比姜尚“垂钓”,自比伊尹“梦日”,表达了诗人对从未来仍有所期待。

故答案为:

⑴①欲渡黄河冰塞川;②将登太行雪满山;③多歧路,今安在?

⑵闲时就学太公在清溪上钓鱼消遣,忽然又梦见自己像伊尹般乘船经过太阳旁边。

运用典故,自比姜尚“垂钓”,自比伊尹“梦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希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或表明诗人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点评】⑴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那个完成此题。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感悟诗人的情感,结合诗句的内容、运用的手法等进行分析,理解诗句。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这首元曲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对这首元曲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元曲借凭吊潼关古迹,抒发了作者的感慨。

B. “聚”“怒”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

C. “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D.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意思是:

只有改朝换代,人们才能摆脱痛苦的生活。

【答案】

(1)抒发了作者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强烈的愤慨的思想感情。

(2)D

【解析】【分析】

(1)认真阅读这首曲子,可以看出这首曲子的主旨句是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意思是”,这句话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

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

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

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

据此可知这首曲子抒发了作者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强烈的愤慨的思想感情。

(2)ABC理解正确。

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意思是:

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都难以摆脱痛苦的生活。

故答案为:

⑴抒发了作者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强烈的愤慨的思想感情。

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

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

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⑵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内容、语言、感情等方面。

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约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中的画线句。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人们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引用它?

为什么?

【答案】

(1)示例一:

用疑问句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二:

用问号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三:

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四:

连用四个三字句,节奏短促,表达诗人内心的焦灼与苦闷。

(2)示例一:

在处于困境或遭遇挫折时。

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激励自己或别人,战胜困难,坚定信心,鼓起前行的勇气。

示例二:

在想要奋起前行、追逐梦想时。

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鼓舞自己或别人,坚定信心,扬帆起航。

【解析】【分析】

(1)、对诗句的赏析关键在于要选准赏析的角度,本句可从句式、修辞、词语结构等角度结合诗人的情感进行赏析。

示例一:

用疑问句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二:

用问号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三:

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四:

连用四个三字句,节奏短促,表达诗人内心的焦灼与苦闷。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阐述。

示例一:

在处于困境或遭遇挫折时。

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激励自己或别人,战胜困难,坚定信心,鼓起前行的勇气。

示例二:

在想要奋起前行、追逐梦想时。

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鼓舞自己或别人,坚定信心,扬帆起航。

故答案为:

⑴示例一:

用疑问句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二:

用问号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三:

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四:

连用四个三字句,节奏短促,表达诗人内心的焦灼与苦闷。

⑵示例一:

在处于困境或遭遇挫折时。

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激励自己或别人,战胜困难,坚定信心,鼓起前行的勇气。

示例二:

在想要奋起前行、追逐梦想时。

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鼓舞自己或别人,坚定信心,扬帆起航。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能力。

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对诗句要选好角度结合情感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名句的理解,考生一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注意其常常蕴含的道理,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阐述。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问题。

题大庾岭北驿①

(唐)宋之问

阳月②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③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④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⑤头梅。

【注】①驿:

驿站。

②阳月:

农历十月。

③殊:

实。

④瘴:

南方湿热蒸郁之气。

⑤陇:

此处指大庾岭,岭上多梅,故又称梅岭。

(1)这首诗是宋之问被流放岭南途经大庾岭时所作。

请分析尾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诗歌的前两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请做简要赏析。

【答案】

(1)作者想象明日度岭南行,回望故乡时,看到的将不再是家乡的风物,而是大庾岭高处的梅花了。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2)对比手法。

大雁南飞,飞到此处就不再飞了;诗人行到此处却要继续南行。

开头四句通过人与雁的对比,写出了诗人远度荒蛮之地的悲苦凄凉心情。

【解析】【分析】⑴。

诗的最后二句,诗人从写景转为抒情。

他在心中暗暗祈愿: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明晨踏上岭头的时候,再望一望故乡吧!

虽然见不到她的踪影,但岭上盛开的梅花该是可以见到的!

《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

”诗人暗用了这一典故。

虽然家不可归,但他十分希望也能寄一枝梅,安慰家乡的亲人。

⑵诗人本来在武后、中宗两朝,宋之问颇得宠幸,睿宗执政后,却成了谪罪之人,发配岭南,其心中的痛苦哀伤自是可知。

所以当他到达大庾岭北驿时,眼望那苍茫山色、长天雁群,想到明日就要过岭,一岭之隔,与中原便咫尺天涯,顿时迁谪失意的痛苦,怀土思乡的忧伤一起涌上心头。

悲切之音脱口而出: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意谓:

阳月(即农历十月)雁南飞至此而北回,而我呢,却像“孤雁独南翔”(曹丕《杂诗》),非但不能滞留,还要翻山越岭,到那荒远的瘴疠之乡;群雁北归有定期,而我呢,何时才能重来大庾岭,再返故乡和亲人团聚!

由雁而后及人,诗人用的是比兴手法。

两两相形,沉郁、幽怨,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蕴其中。

这一鲜明对照,把诗人那忧伤、哀怨、思念、向往等等痛苦复杂的内心情感表现得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

故答案为:

⑴作者想象明日度岭南行,回望故乡时,看到的将不再是家乡的风物,而是大庾岭高处的梅花了。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⑵对比手法。

大雁南飞,飞到此处就不再飞了;诗人行到此处却要继续南行。

开头四句通过人与雁的对比,写出了诗人远度荒蛮之地的悲苦凄凉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描写方法和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

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⑵本题考查分析写法技巧。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要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作分析,并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和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有什么作用。

9.阅读诗歌,回答下列各题。

大堰河——我的保姆(节选)

艾青

大堰河,深受着她的乳儿;

在年节里,为了他,忙着切那冬米的糖,

为了他,常悄悄地走到村边的她的家里去,

为了他,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

大堰河,把他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贴在灶边的墙土,

大堰河,会对她的邻居夸口赞美她的乳儿;

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

在梦里,她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

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

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

……

大堰河,深爱她的乳儿!

(1)20世纪30年代,艾青的诗歌的主要意象是________和________。

(2)节选部分有哪几个细节描写了母亲深爱乳儿?

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3)大堰河做了个梦,为什么不能对人说?

既然“不能说”,为什么“我”知道她梦的内容?

【答案】

(1)土地;太阳

(2)①年节里为乳儿切冬米糖;②把乳儿画的画贴在灶边的墙上;③对邻居夸口赞美乳儿。

(3)不能说是因为:

①大堰河自知地位低下,没有资格参加乳儿的婚礼;②大堰河深爱乳儿,不愿让人知道自己和乳儿的关系,怕给乳儿带来不好的影响。

“我”知道母亲的梦是因为儿子理解母亲,两人之间有突破血缘、突破阶级的母子深情;儿子结婚成家是做母亲的最大梦想,参加儿子婚礼是母亲最大的幸福。

【解析】【分析】

(1)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人。

原名蒋海澄,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

浙江金华人。

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

土地与太阳。

(2)诗中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母亲深爱乳儿,这些细节在通读诗歌的基础上可以搜集到“在年节里,为了他,忙着切那冬米的糖”,“把他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贴在灶边的墙土”,“会对她的邻居夸口赞美她的乳儿”等。

据此理解作答。

(3)①诗中的“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因为身份的低下,所以她没有资格参加“我”的婚礼,又因为她深爱着她的乳儿,不希望自己影响乳儿的形象。

②虽然她没有说出她的梦境,但作为和她朝夕相处的“我”却能够感受到,因为我们之间彼此已经到了心灵相通的地步,我们之间虽没有血缘关系,但这种感情却胜似母子。

所以“我”能真切地感受到她的心愿和希望。

故答案为:

⑴土地;太阳;

⑵①年节里为乳儿切冬米糖;②把乳儿画的画贴在灶边的墙上;③对邻居夸口赞美乳儿;

⑶不能说是因为:

①大堰河自知地位低下,没有资格参加乳儿的婚礼;②大堰河深爱乳儿,不愿让人知道自己和乳儿的关系,怕给乳儿带来不好的影响。

“我”知道母亲的梦是因为儿子理解母亲,两人之间有突破血缘、突破阶级的母子深情;儿子结婚成家是做母亲的最大梦想,参加儿子婚礼是母亲最大的幸福。

【点评】⑴本题考查作家有关知识积累。

艾青的作品一般是描写土地、太阳、火把、光明等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

20世纪30年代,艾青的诗歌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光明;

⑵本题主要考查诗歌内容概括。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诗句内容,然后从文中细节描写的语句进行分析鉴赏,概括出文本中的信息;

⑶本题考查诗歌理解。

,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然后鉴赏评价“大堰河”不能把“梦”告诉别人的原因,鉴赏这一点的时候可以结合“大堰河”的身份、地位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鉴赏。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长寿山居元夕①

元好问

微茫灯火共荒村,黄叶漫山雪拥门。

三十九年何限事②,只留孤影伴黄昏。

【注】①写此诗时,诗人任河南内乡令,因母亲去世,居丧于长寿山。

②当时金统治者日趋腐败,蒙古军入侵,人民死伤无数。

(1)请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偏僻荒凉的村落里灯火星星点点,人烟十分稀少,枯黄的树叶漫天遍野,大雪堆积在门外。

(2)①表达了母亲去世后对于亲人的怀念,孤身一人的孤寂;②表达了作者对百姓在战争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同情;③表达了作者对敌军侵犯国家的愤恨和心痛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解析】【分析】

(1)这两句诗描写的意象有:

微茫的灯火、荒村、满山的黄叶、拥堵着门的大雪,通过这些意象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画面:

偏僻荒凉的村落里灯火星星点点,人烟十分稀少,枯黄的树叶漫天遍野,大雪堆积在门外。

(2)结合诗歌内容、诗人的经历、当时的背景理解诗人的感情:

写此诗时,诗人任河南内乡令,因母亲去世,居丧于长寿山。

诗句“只留孤影伴黄昏”就非常直接地表达了母亲去世后对于亲人的怀念,孤身一人的孤寂;一二句的景物描写及“三十九年何限事”的感叹, 则表达了作者对百姓在战争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同情以及对敌军侵犯国家的愤恨和心痛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故答案为:

⑴偏僻荒凉的村落里灯火星星点点,人烟十分稀少,枯黄的树叶漫天遍野,大雪堆积在门外。

⑵①表达了母亲去世后对于亲人的怀念,孤身一人的孤寂;②表达了作者对百姓在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