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28794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68 大小:13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8页
财政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8页
财政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8页
财政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8页
财政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8页
财政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8页
财政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8页
财政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8页
财政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8页
财政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8页
财政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8页
财政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8页
财政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8页
财政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8页
财政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8页
财政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8页
财政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68页
财政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68页
财政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68页
财政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68页
亲,该文档总共1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政学.docx

《财政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docx(16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财政学.docx

财政学

目录

导论

第一章财政概念与特点

第二章财政职能

第三章财政支出总论

第四章购买支出(上)

第五章购买支出(下)

第六章转移支出

第八章财政收入概述

第九章税收原理

第十章税收制度

第十一章国际税收

第十二章政府收费收入

第十三章公债

第十四章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

第十五章财政预算体制

第十六章财政与宏观调控

第一章国家、经济与财政

第一节财政的概念与特征

财政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

交换—私有制——阶级——国家(财政)

❑剩余产品是财政产生的基础,国家(政府)是财政产生的前提。

❑财政与国家(政府)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最早的财政范畴是捐税。

❑中国最早的财政形态是夏代的贡赋。

第一节财政的概念与特征

剩余产品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物质基础,

它为财政分配提供了可能性。

经济条件→剩余产品→必要条件

国家的产生和存在是财政产生的政治前提

政治条件→国家→充分条件

公共需求是财政产生的根源。

第一节财政的概念与特征

财政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财政是一个经济的范畴

财政是一个政治的范畴

第一节财政的概念与特征

第一节财政的概念与特征

(二)我国财政概念的演变

1.早期用“度支”、“户部”、“国计”和

“国用”等词来概括财政现象。

2.19世纪90年代,财政一词由日本传入我国。

在戊戌变法(1898年)“明定国事”诏书中首次出现“改革财政,实行国家预算”的条文。

自民国开始,以“财政”命名官方机构,称“财政部”。

辛亥革命后,“财政”一词逐步成为我国形容政府分配活动的专用术语。

第一节财政的概念与特征

财政:

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并通过收支活动调节社会总需要与总供给的平衡,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财政:

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这里的分配既包括生产要素的分配,即资源配置;也包括生产成果的分配,即个人收入分配。

第一节财政的概念与特征

第一节财政的概念与特征

第一节财政的概念与特征

由于政府不同于企业和私人,决定了财政活动具有强制和无偿的基本特征。

所谓“强制性”,指的是政府对企业和个人课征税款或收取费用,遵循的并不是自愿原则,无论纳税人或缴费者是否愿意,只要发生了应税或应费行为,他们就必须照章纳税缴费。

这种强制性,是直接以法律的权威和政府的政治权力为依据确立的。

所谓“无偿性”,指的是政府分配大体表现为是货币的单方面转移,货币与资源和要素的直接等价交换并非主流。

第一节财政的概念与特征

第一节财政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国家与财政

Ø奴隶制国家财政12

▪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

▪奴隶制国家的职能

▪奴隶制国家财政的内容

▪奴隶制国家财政的形式

第二节国家与财政

Ø封建制国家财政13

▪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

▪封建制国家的职能

▪封建制国家财政的内容

▪封建制国家财政的形式

田赋是中国旧时历代政府对拥有土地的人所课征的土地税,被列为国家正供,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最基本、最主要来源。

多数被转嫁给农户。

捐税是各种捐和税的总称。

捐亦指中国封建政府通过捐纳的办法获取的捐款。

这种意义上的“捐”和“税”已不尽相同,虽也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手段,但并非强制性地、无偿地取得,而是政府以授予官职为条件而取得收入。

各代王朝时有卖官鬻爵,捐纳日盛。

或为筹措军饷,或为赈济灾民,或为举办工程等。

捐纳成为政府取得财政收入、地主出钱出物换取社会政治地位的重要途径。

清末,因国库空虚而大开捐例,使临时性、自愿性的捐成为了长期的、强制性的课征,以致形成了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

“捐”和“税”在性质上已难以区分,因而最终形成了“捐税”一词,与“税收”同义。

第二节国家与财政

Ø资本主义国家财政

▪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

•基本职能→对内、对外

•扩展职能→“增进社会福利和调节国民经济”

▪资本主义国家财政的内容

▪资本主义国家财政的形式

第二节国家与财政

四、财政制度

不同的经济体制,有着不同的国家和政府制度,形成不同的政府与经济的关系,决定了不同的财政制度。

不同的财政制度即为财政类型。

自然经济下存在的是家计财政,市场经济下存在的是公共财政,而计划经济下存在的是国家财政。

家计财政制度

公共财政制度

国家财政制度

第二节国家与财政

(一)家计财政制度

封建君主制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

对于君主来说,国家和臣民都是自己的私人财产,决定了此时财政收支就是君主的私人收支。

称为“家计财政”,即“私人”的财政。

由于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特性,决定了此时的国家及其财政基本上是不干预经济的。

作为私人性质的财政,必须将支出控制在自己的收入范围内,必须追求财政年度平衡。

如果出现财政赤字,往往是封建君主陷于政治危机和私人财务危机的表现与结果。

此时国家及财政虽然也为社会经济提供某些具有公共性质的服务,但却是服务于封建君主实现千秋万代“家天下”目的的。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财政主要是通过实物和力役的征调使用,来开展活动的。

第二节国家与财政

(二)公共财政制度

在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化过程中,财政制度逐步公共化。

这些变化首先是在西欧社会完成的。

最具典型意义的财政制度变迁,是“政府预算制度”在英国的逐步形成。

这是一个崭新的财政范畴。

在政府预算制度下,国王及其政府的收支活动被直接置于议会和社会公众的决定、约束、规范和监督之下。

没有议会批准的预算,政府不能征税和收费,不能支用财力,也不能举借债款。

议会审议通过的政府预算具有法律效力,违背政府预算属于违法行为,不管是谁包括国王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与制裁。

第二节国家与财政

此时财政活动形式也相应发生巨大变化。

税收逐步取代其他收入形式,成为唯一的财政收入基本形式,占居了整个财政收入绝大部分的比重。

于是,政府收入鲜明地表现出来自于“纳税人”的腰包,是纳税人在养活政府及其官员。

反之,政府支出也必须并且只能为纳税人服务,必须集中到国防、行政、公共管理和公共工程等为市场服务的内容上来。

君主私人性质的收支逐步被淘汰,财政收支鲜明地表现为是公共性质的收支,从而实现了整个财政从“家计性质”向“公共性质”的转变,即从家计财政制度转向了公共财政制度

“公共性”成为市场经济下财政最为典型的特征,这就是它被称为“公共财政”的根本原因。

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

1.弥补市场失效

2.一视同仁服务

3.非市场营利性

4.法治化的财政

第二节国家与财政

(三)国家财政制度

我国于1950年代建成计划经济体制,并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国家财政”制度。

从建国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财政模式的代表是“国家分配论”

在计划经济下,国家和政府以计划方式直接配置社会资源和要素。

此时基础性资源配置功能不是由市场机制,而是由政府计划机制来承担的,其中财政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1.国家计划配置资源的基本财力手段

2.直接服务于国营经济

总之,这一时期存在的是计划经济型的财政,是“国家”以自己的财力在为自己服务,因而称之为“国家”财政制度。

第二节国家与财政

(四)财政制度转轨

改革开放20余年来,我国先是否定计划经济,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继而构建市场经济。

与此同时,财政也在逐步否定自身的计划性并形成市场性。

这是一个日益公共化的过程,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政占GDP比重大幅下降

2.从税利并重转向税收为主

3.从单一税制转向复合税制

4.从“建设财政”转向“吃饭财政”

5.从生产性投资为主转向非营利性投资为主

6.财政直接承担社会保障职责

7.从坚持预算平衡原则转向赤字预算政策

8.恢复公债并转向市场发行

9.经济体制从统收统支转向“分税制”

第二节国家与财政

2、构件公共财政模式的基本思路:

(1)理顺政府市场关系,转换政府职能,解决“越位、缺位”。

如:

过多的许可证、干预企业经营

(2)按市场经济的要求,推进财税改革,建立健全法规制度。

—税费改革、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税制改革

(3)澄清认识:

吃饭财政、退出竞争领域

(4)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完善是渐进的过程。

第三节经济与财政的关系

Ø经济: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Ø生产、交换、消费对财政分配起着重要作用

财政分配对生产、交换、消费也产生重要影响

第三节经济与财政的关系

Ø生产决定财政分配

▪提供分配对象

▪决定分配结构

▪决定分配性质

▪决定分配形式

第三节经济与财政的关系

Ø财政分配制约生产

▪制约生产规模和速度

▪制约生产结构

▪制约生产关系

第三节经济与财政的关系

Ø财政分配与工资分配的关系

▪工资分配影响财政分配:

增薪减收、减薪增收;增薪扩支

▪财政分配制约工资分配:

积累与消费比例→工资;税收、公债→工资

第三节经济与财政的关系

Ø财政分配与价格分配的关系

▪价格分配影响财政分配:

税收、财政补贴、投资支出

▪财政分配制约价格分配:

财政承受力、控制补贴或收入核减等

第三节经济与财政的关系

Ø财政分配与信贷分配的关系

▪信贷分配与财政分配相比的特点:

自愿性、有偿性、周转性

▪信贷分配影响财政分配:

财政负担、财政平衡

▪财政分配制约信贷分配:

信贷资金的重要来源、信贷收支平衡

本章小结

关键词

复习思考

参考文献

第二章市场经济与财政职能

本章解决的是财政学的基本思路问题。

市场经济基本上处于有效状态中,但也天然存在失效的情形,而弥补市场失效就成为公共财政赖以存在和开展活动的依据,也决定了公共财政的职能。

第一节 政府和市场

一、市场:

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

二、政府:

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失效

一、市场:

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

(一)市场与市场效率

1.市场:

是指在无数个买者与卖者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商品交易机制。

完整市场系统的组成:

家庭、企业和政府。

至今为止,人类社会存在过自然经济、市场经

济和计划经济三种不同的经济体制,随着历史进程

的发展,它们最终都归结到市场经济上来,其根本

原因就在于市场经济有着比其他两种经济体制更高

的资源配置效率。

市场机制就是指市场本身的运行、调节的方式

和规律。

通过市场价格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市场均

衡,来解决以下基本经济问题:

生产什么?

如何生

产?

为谁生产?

现代经济学所说的效率,通常指的是“帕累托效率”。

所谓“帕累托最优”,指的是在既定的个人偏好、生产技术和要素投入量下,当一个社会对资源的任何重新配置,都已不可能使某个(些)人的处境变得更好,除非以他人处境的变差为代价,则此时社会资源配置处于最佳效率状态中。

一个有效率的经济体系能够使资源配置达到这样的标准:

各种产品的边际社会收益等于边际社会成本。

2.市场配置效率是以完全自由竞争作为严格假设条件的,完全竞争市场的定义:

交换和竞争没有任何阻力和干扰的理想化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的假定条件:

1) 每一个产品或服务市场都有众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2) 每一项产品或服务是同质的

3) 所有产品的成本和效益都是内部化的

4) 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有充分信息

5) 不存在交易成本,任何市场的进入和退出都是无成

本的

(二)现实市场并不具备这种完全自由竞争的条件。

于是出现“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1.垄断

2.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3.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4.收入分配不公

5.宏观经济失衡

1.垄断

垄断是充分竞争的对立物,垄断意味着市场失效。

当某一行业在产量达到相对较高水平之后,就会出现规模收益递增和成本递减的趋势,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

总之,如果纯粹由市场来决定,其结果必然带来效率损失。

自然垄断是天然形成的垄断,是与“人为”垄断相对立的,两者有着不同的特点。

尽管自然垄断也损害市场竞争,也可能产生垄断利润,但作为自然形成的结果,它相对于无数企业竞争的状态,又带给社会公众以巨大的利益。

如城市的供水、供气、供电等服务,如果由无数家企业提供,将导致同一区域内无数管道并列铺设的状态。

对于整个社会,这显然是低效浪费的。

相反,只由单一厂家供应,将避免管道铺设上的资源浪费,产生帕累托改善的结果,又有其符合社会公众根本利益的另一面。

所以,对这种“垄断”不应绝对地和简单地否定之。

案例:

分拆垄断企业,能否解决问题?

分拆微软,有无必要?

2000年美国地方法院法官杰克逊法官的初步判决,几乎吸收了司法部全部反微软的观点。

但2001年9月美国司法部表示不会执行法官将微软分割为二到三家独立公司的裁定。

微软的反对者失望,认为政府出尔反尔。

我国垄断行业:

坚冰渐融

长期存在的广泛的行政性进入壁垒决定了行政性垄断在现阶段中国垄断现象中的重要地位。

与此同时,不同形式的经济性垄断开始在部分产业领域中出现,出现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压制和扭曲竞争的行为,如价格联盟、产品市场垄断、外资通过知识产权保护所形成的垄断以及自然垄断。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开始对一些垄断行业进行第二轮改革,其导向是放松管制,尽可能多地引入竞争。

此次改革触及到了较深层次的体制矛盾,力图从制度体制上削减垄断、引入竞争机制,调动各类投资者的积极性。

主要的改革办法是,自上而下地从管理体制框架上实行政企分开,即有步骤地撤并垄断行业的政府管理机构,对其所属的行业按其特性进行拆分,打破市场垄断格局、培育多个竞争主体。

分析:

本案例涉及到垄断导致的市场失灵。

市场要高效率的配置资源必须是完全竞争的,每一个市场中都要有众多的自愿买方和自愿卖方,不可能有哪一方完全控制商品和劳务的交易价格,所有的买方和卖方都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价格的制定者。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资源配置的效率才是最高的,一旦某一个或少数厂商控制了价格或者需求,就会形成买方垄断或卖方垄断,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就会降低。

垄断可以分为经济垄断和政府垄断,微软案例是典型的经济垄断,我国则存在较严重的政府垄断现象。

2.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1)外部性含义:

个人或企业的经济活动对他人或社会的福利产生影响,却不承担应承担的责任或享受应得的权益。

又叫外部效应。

正的外在性:

个人或企业的经济活动对他人或社会的福利产生正(好)的影响,未获得应得的收益;此时,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

如公共汽车、科学研究等。

•负的外在性:

个人或企业对他人或社会的福利产生负(不好)的影响,却未承担应负的责任;此时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

如造纸厂、核能生产等

案例:

济源豹子伤农咋补偿

河南省济源县王屋山,地方偏僻、森林茂密,以金钱豹为首的野生动物得以繁衍生息。

据金庸《鹿鼎记》记载,韦小宝小老婆曾柔也曾带领王屋派在此落草为寇、反清复明。

近年来,地方政府加强了动物保护工作,野生动物增多且频繁扰民,袭击畜禽,糟蹋庄稼,当地老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

济源市王屋乡村民一致反映,野生动物得保护,人的利益也得保护。

呼吁有关部门通过建立野生动物损害补偿机制,促进人与野生动物的和谐相处。

案例:

飞机吓死小鸡

1997年7月27日,喷洒农药的农用飞机超低空飞行,给辽宁省新民市人民屯镇南岗村养鸡户张廷岩带来一场灾难:

飞机巨大的噪声使1000多只肉鸡受惊吓而死,6000多只肉鸡平均体重下降,损失达10余万元,年饲养10余万只肉鸡的鸡厂遭受破产,全家人被迫举债度日。

无奈之下诉之法院。

这是全国首例飞机噪声侵权案。

法院根据《民事诉讼法》和《民用航空法》有关规定作出判决:

被告苏家屯区农用航空服务站赔偿原告张廷岩的67只死鸡的经济损失1033.94元,案件受理费和其他费用5265元,由苏家屯区农用航空服务站承担201.35元,由张廷岩承担5063.69元。

案例:

麻溪江的污染问题该怎样解决?

江苏省吴江县盛泽镇与浙江省嘉兴市仅一河之隔。

这条河就是麻溪江。

自1993年以来,嘉兴北部水域连年遭受上游的污染侵害,不仅对渔业资源、农业生产造成了重大影响,而且这一区域民众的生存环境也遭到了极大破坏。

最直接的污染源。

来自盛泽镇等地的纺织印染企业。

在那里,大多数企业产生的污水都是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

2001年11月21日深夜,嘉兴数千名村民组织了一次民间的“零点行动”。

他们自筹资金100万元,动用8台推土机、数万只麻袋,自沉28条水泥船,截断河流,堵塞麻溪江上盛泽至嘉兴间的航道。

特写:

当火车驶过农田的时候

20世纪初的一天,列车在绿草如茵的英格兰大地上飞驰。

车上坐着英国经济学家庇古。

他边欣赏风光,边对同伴说:

列车在田间经过,机车喷出的火花(当时是蒸汽机车)飞到麦穗上,给农民造成了损失,但铁路公司并不用向农民赔偿。

这正是市场经济的无能为力之处,称为“市场失败”。

将近70年后,1971年,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勒和阿尔钦同游日本。

他们在高速列车(这时已是电气机车)上想起了庇古当年的感慨,就问列车员,铁路附近的农田是否受到列车的损害而减产。

列车员说,恰恰相反,飞速驶过的列车把吃稻谷的飞鸟吓走了,农民反而收益。

当然铁路公司也不能向农民收“赶鸟费”。

这同样是市场经济无能为力的,也称为“市场失败”。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火车通过农田无论结果如何,其实说明了同一件事:

不管外部经济或不经济,从社会的角度看都会导致市场失败。

2)公共物品

含义:

与私人产品的私人的、单个的消费性质不同,公共产品具有联合的、共同的消费性质。

公共产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广泛存在,诸如国防、社会治安、政府管理、路灯、垃圾清理、防洪堤、道路、桥梁、下水道……都是公共产品的具体存在形态。

这些现象和活动尽管千差万别、千姿百态,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具有共同消费性。

♦特征

♦非排他性:

不能排除其他社会成员消费使用

♦非竞争性:

增加一个消费者,社会边际成本几乎为0。

除此之外。

公共产品还具有:

规模效益较大、初始投、资大、具有自然垄断性。

共同消费性使得人们具有了不付费就消费公共产品的可能。

如果这类服务由市场提供,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消费者在自利动机的诱惑下,将不会自愿支付市场价格。

于是,公共产品提供者付出的几乎是全部的成本,而无法获得必要的补偿。

这种严重的成本收益失衡状态,产生了“免费搭车”,决定了公共产品是无法由市场提供的。

公共产品的类型(层次):

纯公共产品

非竞争性;非排他性

如:

国防、外交、公共秩序、路灯、等

混合产品(准公共产品)

1、非竞争性;排他性

如:

桥梁、高等教育、医疗、通讯等

2、竞争性;非排他性

如:

有线电视等

私人产品并不一定只由私人部门提供,公共产品也不一定只由公共部门提供。

公共部门也提供私人产品:

如医疗服务、住房;

私人部门也提供公共产品:

如希望工程就是私人提供公共产品的例子。

再如厦大校内田嘉庚广场由许多校友捐资;

思考:

国外私立大学为何这么多?

在市场经济国家,私立大学占高等学校之比都很高。

美国的私立高校占高校总数的72%,日本的私立高校占75%,印尼的私立高校占86.6%,韩国私立高校占80.6%,菲律宾的私立高校占78.4%,泰国的私立高校占47.5%。

值得关注的是,世界一流的大学,大多数都是私立大学,如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等,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伦敦大学等。

私立大学是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

案例:

医改、教改背后的公共物品供给缺位

医疗卫生体制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医疗卫生体制变

革的基本走向是商业化、市场化。

在供给层面,基本

形成了商业化、市场化的服务提供模式。

在需求层面,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越来越多地演变为私人消费品。

教育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体制改革大体上

在两条线上探索前行。

第一条线,是在经济体制、科

技体制改革基础上政府主导的改革,包括教育管理、

办学、投入等体制、招生分配和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

改革,其中,管理体制改革一条明显的主线,就是赋

予地方政府更多统筹权责。

同时,在财政难以完全满

足水涨船高的经费需求情况下,办学和投入体制改革

使得社会资金得以进入教育领域。

第二条线,是由下

而上自发地进行的一些改革试验,如义务教育均衡发

展,先是在少数地区内部实验,然后才被纳入国家政

策及立法的范畴。

3.信息不对称

市场充分竞争的实现,是以拥有充分的信息为前提的。

但在现实的市场活动中,人们要拥有完全的信息是极为困难的,信息不对称可能带来的问题主要有:

(1)逆向选择。

它是因为信息的事前不对称引起的问题。

即在签订合同或从事交易之前,就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使得事物或活动的某些特征被隐藏,误导了相关经济主体,作出与交易另一方的期望截然相反的选择。

(2)道德风险。

它是在合同签订之后才发生的问题。

这一问题所对应的是隐藏行为。

诸如保险市场,人们的财产一旦买了保险,可能就不会那么小心保管和使用,该财产的丢失与损坏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

这种行为就是道德风险问题。

案例:

食品不安全信息不对称

疯牛病。

1986年在英国发现,90年代流行达到高峰。

发病后表现为进行性痴呆,记忆丧失,共济失调,震颤,神经错乱,最终死亡。

吃避孕药的鱼。

广州的很多农民在整治鱼塘会在塘底铺上一层“环丙沙星”或避孕药。

防治鱼病、加速鱼生长,但这种鱼人吃了对人体的健康起破坏作用,当地养鱼的人自己并不吃鱼。

分析:

食品安全是食品质量的一个重要属性。

道理上讲,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和预算线在质量的各种属性之间权衡选择,以得到最大的效用。

本案例中食品生产者与食品消费者之间就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消费者作为商品交易的一方无法观测和得知商品交易另一方即食品生产者的相应信息,也不了解食品提供者为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不利于消费者的行为。

食品安全的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不仅影响市场配置来源的效率,而且会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影响消费者对食品的购买选择和决策。

案例:

二手车市场

买者不能知道车的真实质量,如果两类车都进入市场,高质量P=6000,低质量P=2000,车的平均质量=4000,由于买者不敢保证出高价就能买到高质量的车,所以愿意出的最高价格P=4000,希望能够买到P=6000的车。

但在此价格下,高质量车的卖者将退出市场,只有低质量的车的卖者愿意出售。

买者知道高质量的车推出以后,市场上剩下的一定是低质量的卖者。

唯一的均衡价格是P=2000,只有低质量的车成交,高质量的车退出市场。

4.收入分配不公

所谓社会分配不公,指的是特定时期内与当时

会公认的公平准则不相符合的收入、财富和社会福

利的分布状态。

案例: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是社会和谐基础

根据《中国统计摘要2006)》,2005年我国GDP实现18万亿元,全国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为4.8万亿元。

但职工工资总额只有1.9万亿元,只占GDP11%,占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40%,另有2.9万亿元(占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60%)通过非工资渠道分掉了。

除此外,职工工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逐年下降,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