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31609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

《孔雀东南飞》

一、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整体把握,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和复述。

2、欣赏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欣赏人物对话和人物形象。

 

 3、理解铺陈、排比、起兴手法及其艺术性。

4、掌握文言知识(偏义复词、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等),疏通大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

2、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三、书目推荐

“爱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一大主题,多少情意缠绵、相思难耐和悲欢离合,早已化成了千年不朽的诗文,今天读来仍能让人激动不已。

同学们不妨去读读汉乐府《上邪》、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陆游的《钗头凤》等经典作品。

四、文本教学

(一)、导入

封建家长制是扼杀青年男女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一把利刃,婚姻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可恨的是婚后公婆或者丈夫稍有不满,就可以凭一纸修书将女子赶回家。

这样的悲剧在古代不足为奇。

早在梁祝之前即有一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

(二)、解题

本诗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名《焦仲卿妻》。

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这是我国最早的乐府诗集。

本诗时保留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称“古今第一首长诗”(区别于第一首长篇抒情诗:

离骚)。

与《木兰辞》合称“乐府双璧”

乐府:

原指掌管音乐的官府,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为“乐府”或者“新乐府”。

(三)、预习检测

1由学生复述故事梗概(时间、人物、事件、结局)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

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

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

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

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2、整体感知文章结构

开端——兰芝请遣 发展——夫妻誓别 再发展——兰芝抗婚 高潮——双双殉情 

3、快速默读全诗,扫除语言障碍,并归纳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等现象。

 

明确:

(1).通假字终老不复取 通“娶”。

槌床便大怒通“捶”,敲打。

箱帘六七十  “帘”通“奁”,盛物之器。

 蒲苇纫如丝  通“韧”,柔软而结。

 府吏见丁宁 也写做“叮咛”,嘱咐。

虽与府吏要  通“邀”。

 摧藏马悲哀  同“脏”,脏腑。

 

(2).偏义复词:

 便可白公姥 公公婆婆,这里专指婆婆。

昼夜勤作息 原意是工作和休息,这里专指劳作。

 

我有亲父兄 即同胞兄,亲哥哥。

   

我有亲父母 这里指母。

 

逼迫兼弟兄 这里指兄。

       

其日牛马嘶 这里指马 

(3).  “相”的用法:

  “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称代“你”“我”“他”“之”等等。

如: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代“你”) ②及时相遣归(代“我”)             ③还必相迎取(代“你”) ④好自相扶将(代“她”)     ⑤嬉戏莫相忘(代“我”) ⑥誓天不相负(代“你”)             ⑦不得便相许(代“你”) ⑧登即相许和(代“它”)   ⑨蹑履相逢迎(代“他”) ⑩怅然遥相望(代“他”) ⑾誓不相隔卿(代“你”,与“卿”复指) “相”,副词,表示互相,彼此。

如:

 ①相见常日稀      ②久久莫相忘 ③六合正相应         ④叶叶相交通 ⑤枝枝相覆盖       ⑥仰头相向鸣 ⑦黄泉下相见 “相”,名词,命相,相貌。

如:

 儿已婚薄禄相 

(4)“自”的用法 “自”作“”自己解释外,还可作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

诗中的“自”字解释如下:

 ①我自不驱卿(本)  ②本自无教训(本是) ③自可断来信(即)    ④葳  自生光(且,还是) ⑤自名秦罗敷(其) ⑥自名为鸳鸯(其) ⑦好自相扶将(亲自)  ⑧物物各自异(助词,无义)

(四)人物形象与对话 (小组合作,探讨交流,要求结合原文分析)

1.刘兰芝:

美丽、善良、聪明能干、知书达理、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⑴第2节:

自请谴归齐读后探讨:

①“十三能……十六诵诗书”说明刘兰芝是一个怎样的人?

——多才多艺,知书达礼,富有教养;②“鸡鸣…夜夜…三日断五匹”说明什么?

——勤劳能干;③“大人故嫌迟”这—“故”字可以反映出哪些内容?

——既显示了焦母的异常挑剔,也显示了兰芝洞察世情的聪慧。

④兰芝为何不等对方开口便自请谴归?

——一则不堪凌辱,二则她明白焦母的意图,深知谴归之事已无可挽回。

⑤这一节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

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不烦琐。

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2)第9节:

齐读后探讨:

①请用此段中的两个字概括段意。

——严妆。

②兰芝为何鸡鸣欲曙即起?

——表示她不愿在焦家生活的决心。

③打扮时为何“事事四五通”?

——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既是对焦母无言的抗议与示威,也表现了她对爱仲卿,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心理。

④这一段作者对刘兰芝的外貌进行描写,目的何在?

——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从容镇定,外柔内刚的性格,也为下文太守为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3)第10节:

拜母别姑①姑嫂关系本不易相处,可是兰芝“却与小姑别”时却“泪落连珠子”,这说明什么?

——兰芝与小姑关系融洽,正表现了她的懂礼仪、易相处。

这也同焦母的不容形成对照。

②辞小姑时落泪,辞焦母时不落泪,不卑不亢,足以见出兰芝怎样的性格?

——倔强。

(请个别同学读)虽然作者极力写刘兰芝的善良和温顺,但善良和温顺之中别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刚性,这种刚性广泛地散布在兰芝全部言行的细节里,自请谴归是如此,严妆打扮、拜母别姑也是如此。

(4)再来看夫妻誓别时,仲卿对着她哭不成声,一筹莫展,她便说:

“勿复重纷纭。

”仲卿劝她回娘家,再图后会,她便说:

“何言复来还!

”她看清问题,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表现了一个普通人的人格的尊严。

然而她爱仲卿,也知道仲卿爱她,儿女深情使她对冷酷的现实仍然不得不抱着一丝幻想,幻想团聚。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她被仲卿的真挚的情义所感动于是“感君区区怀”;她对仲卿体贴谅解,认为两人“同是被逼迫”;她对爱情更是忠诚,“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5)县令差人做媒,她这样婉言拒绝: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6)哥哥逼婚时,刚性又立刻占据了兰芝的灵魂,处于弱者和被压迫者地位的那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尊严感在她心底升华,她决定以结束生命来表示最后的抗议,所以“仰头”回答,很快便应允了。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忠于爱情。

再嫁期作定时,裁衣做裳乃至“举身赴清池”,没有一点迟疑和犹豫。

她从来没有向恶劣的环境低头。

1、焦仲卿:

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胆小怕事,拘谨懦弱。

他是笼子里长大的金丝鸟,养成了拘谨懦弱的个性,是一个比较善良的白面书生。

他忠于爱情,又守礼尽孝。

他深爱兰芝却又不敢直接与其母抗争,只是消极反抗,忍辱负重。

当他知道母亲要驱逐兰芝的时候,先是“婉启”,继是“跪告”: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可见他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等到“母槌床便大怒”时,他就“默无声”地退了出去,一面劝兰芝暂回娘家,一面约定将来再去接她。

其实,他只有一点幻想的期待并无实际行动。

兰芝被逼改嫁,他声言要独个儿自杀。

兰芝死后,他以爱兰芝之深,终于以身殉情。

诗中写了他在“庭树下”“徘徊”了一阵,然后上吊,活生生地刻画出了这个怯弱书生的性格和面貌。

这最后的反抗令人感动。

他的反抗性格还表现在回家辞母的那段话里:

“今日大风寒……勿复怨鬼神!

”这番话无异于晴天霹雳,而“自挂东南枝”,既违背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也是对封建礼教最有力的抗争。

他的思想经历了一个由幻想到绝望,由软弱到坚强的过程。

这位忠于爱情的人物,跟兰芝一样是充满叛逆精神的。

2、焦母:

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

她极端的蛮横无理,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独断专行,强行拆散。

她对仲卿是软硬肩施,一会儿(逼谴时)是恶语威胁: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小子无所谓,何敢助妇语!

”一会儿(阻死时)又是好言诱哄:

“东家有贤女……阿母为汝求。

”目的是要仲卿速谴兰芝,除去眼中钉,以维护她的家长权威。

这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

3、刘兄:

反面形象,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

他对兰芝粗暴训斥,“作计何不量!

”显得盛气凌人。

“先嫁……足以荣汝身。

”足见他趋炎附势,见利忘义。

“不嫁义郎体,其欲往何云?

”一句弦外之音是:

“难道要我养你一辈子吗?

”这分明是在下逐客令,可见其尖酸刻薄,冷酷无情,是一副典型的市侩面孔。

现实主义要求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达到反映生活本质的目的。

我们从焦、刘身上可以看到怎样的社会现实?

(由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

当时的背景是: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封建制度渐趋严密,在家庭生活方面,家长制成为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

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五)、分析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以具体问题探讨的形式分析)

1、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

为什么?

明确:

不能删。

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

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 奠定全诗了凄恻缠绵、哀婉伤感的感情基调。

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①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明确:

第13段是第2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

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②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

无论那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五、课堂探究

1、从本质来看,刘兰芝与《氓》诗中女主人公的爱情都是悲剧,试分析她们在悲剧中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思路点拨】

 此问题涉及到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的能力。

分析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是分析人物的有效方法,探究时,同学们可联系上下文,将词语放到其所在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切忌断章取义。

【明确】

 刘兰芝,美丽,勤劳,善良,有教养,忠于爱情。

她与焦仲卿被焦母拆散,分手时向焦仲卿表明自己的意愿:

“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在被哥哥逼迫改嫁时,毅然以死殉情。

更突出的是,她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她性格倔强。

决不向恶势力低头。

面对焦母的无理刁难,她没有委曲求全,而是主动请归,“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而在被逼迫得无退路时,毅然以死殉情。

《氓》以叙述为主线,用的是倒叙手法,从恋爱写到被弃回家。

女主人公的感情发展往往中断叙述顺序。

例如当她讲到自己对氓的热恋时,她就立即中止叙述,抒发她的悔恨之情。

讲到最气愤的时候,就骂上几句,发些感慨,然后再说下去。

从女主人公自叙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性格:

清纯、多情、率真。

结婚以后,她发现丈夫对爱情不专,并且凶暴地虐待自己,于是从痛苦的生活中得出教训,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则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2、比兴手法和浪漫主义色彩的运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什么作用?

 【思路点拨】

 同学们首先须明确比兴手法和浪漫主义色彩的含义,“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

宋代朱熹认为: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歌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

然后从对塑造人物形象或对文章的烘托方面着手,结合文中的具体段落思考分析。

【明确】

此诗比兴手法和浪漫主义色彩的运用,对形象的塑造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诗篇开头借鸟起兴。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的爱恋之情,其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为全篇定下深沉悲哀的基调,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悲剧气氛,起着提纲挈领、暗示全篇的作用。

 最后一段,在焦、刘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鸳鸯在其中双双日夕和鸣,通宵达旦。

这既象征了焦、刘夫妇不朽的爱情,又象征了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

由现实的双双合葬的形象,到象征永恒的爱情与幸福的松柏、鸳鸯的形象,表现了人们对自由幸福的渴望和对自由幸福必将到来的信念,这是焦、刘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出无比灿烂的光辉,使全诗有了质的飞跃。

六、课堂总结

七、教后反思

【知识链接】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稍后出现的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木兰诗》《孔雀东南飞》《秦妇吟》并称“乐府三绝”。

它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时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机构(官署)。

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后世把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其中属于汉代的就叫“汉乐府”。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

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   欣赏法:

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   讲授法:

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   练习法:

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①古文字系统

甲古文——钟鼎文——篆书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

)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进行归纳: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 

①古文字:

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

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

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

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

[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

]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自己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伤口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

进而得出:

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节器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

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四、课堂评价: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

让学生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着重分析学生在书体形式特点和审美欣赏方面表现出的得失。

让学生懂得在欣赏书法时主要是通过对抽像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