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32142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语文试题.docx

《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语文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语文试题.docx

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语文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语文试题

高三

2014-01-1410:

50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语文试题

2014.1

   4.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

①修订本的出现,自然意味着原版本的先期存在。

两者的关系,初始的意图是改进与进化,“彼可取而代之”。

但就实现效果来说,不能一概而言,有初衷达成的,有不进反退的,亦有滋味难明的,其交织错落实可形成一个话题。

文学作品的原版与修订版并存,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比照的丰富资料,作家的创作心理、思想嬗变乃至外界予其的潜在影响,都于同一文本的异样风貌间显露无疑。

而原著者为何会修订自己已然完成且出版经年的作品,显然是值得探究的。

②艺术上的求精,是作家修订作品理所当然的理由。

上世纪80年代重出《围城》时,钱钟书虽不悔少作,但重读总不免看到不太中意的地方,做些修订,于是有了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通行定本。

而不久有人XX,擅自将《围城》发表于《文艺复兴》杂志的初刊本、上海晨光出版社初版本与后来的修订本进行汇校,且将之印行于世,结果引来一场侵权官司,是当年轰动一时的文化事件。

小的修订因著作的重要引发关注,而当代作家薛忆沩对自己多部小说的重写式修订,或许未引人注目,但却值得言说。

薛忆沩的修订力度之大,等于重写,范围之广,涵盖了其先前创作的大部分作品,不仅有中短篇,还有长篇。

这种修订已是对原版本之质的改变,若有研究者做文本的比较研究,想来会有不小的收获。

③若论对自己作品孜孜不倦的修订者,金庸是个不能不提的人物。

自70年代初完成《鹿鼎记》之后,他宣布停笔,不再写新的武侠小说,从此开始对以往的十五部作品进行精心修改润色,先后花去十年时间,方始完工。

相关的研究者对照其初版本与修订版,发现差异比较大,初版不乏粗糙与悖谬之处,从文辞字句至段落乃至章节,金庸都动了不少“手术”,可以说是为其作品后来的经典化有意无意地做了先期的铺垫。

这一修订成全了金庸的武侠江湖,亦成为无数人青春阅读的记忆。

而令大家未想到的是,进入新世纪,金庸忽然宣布要再次修改其作品,出新版。

如此的“小动干戈”,实在叫人疑惑,是老人有了创作新想法,还是商业方面的考量(作品集换了新的出版方)?

这次修订动作不算大,但有些改动还是让老读者感觉诧异(如黄药师对女徒弟梅超风的暗恋),成败有几何,尚待众人争议。

④上述修订,牵涉因素很多,但均为自发,是主动的修改,而还有一种情形是作家身不由己地修订甚至否定自己的作品。

1949年之后,政治形势变化,许多作家不仅要对当下创作的作品负责,还要对多年前的作品负追溯既往的责任。

郭沫若、老舍、曹禺等,纷纷修订起自己的作品来。

于是,《女神》的泛神论思想,演进为马克思主义;《骆驼祥子》少了几个章节,因为祥子不能没落,要有“光明的尾巴”;《雷雨》删去序幕和尾声,且第四幕几乎是重写,主要角色之面貌大加变化。

诸如此类,现代文学的名作不得不加入新时代的审视要求,而这一系列修订版,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以后,尽数被淘汰,徒然余下陈年的旧迹,成为研究者考察的材料。

⑤另一种修订本,执行者并非作家本人,而是由编辑着手的。

花城、香港三联版《沈从文文集》多达12卷,是沈从文作品暌违大陆读者数十年后的第一次亮相,影响巨大,但不久即遭有识者曝光,这套没标明删改原著的丛书却是动了不少手脚的“修订版”。

作家的作品从字句到段落,乃至整篇,“修订”处不在少数。

缘由呢,自然是有碍观(zhān),自政治到情色,不一而足。

这种“修订”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有其苦衷与难处,但从版本而言,却伤害太大,要不得。

幸好沈先生的著作之后持续出版,终究是有好的版本供我们选择了。

⑥对著作的修订,初衷都是向前看的,期望越来越好才是。

不过,人性的复杂、审美的变化、时代与历史的暧昧等因素,常常使这一寻常的“修缮活计”呈现不同的面貌,或正或反,或良(yǒu)掺杂。

于研究者而言,触摸这不同代的相异版本,不仅可感知切近的作家创作心理与文学生态,亦可时时关照微妙的社会生态,是一个有意味且不乏趣味的事情。

1.根据拼音写汉字。

(2分)

(1)有碍观(zhān)             

(2)良(yǒu)掺杂       

2.第③段画线词语“小动干戈”的表达效果是                。

(3分)

3.联系上下文,概括第②③两段的大意。

(30字以内)(2分)

4.从全文看,第①段的“原版与修订版并存”对研究者的好处是        。

(2分)

5.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薛忆沩的重写式修订具有不小的比较研究价值。

B.现代文学名作的修订版在新时期失去研究价值。

C.《沈从文文集》的被修订,对作者的伤害太大。

D.诸多因素使寻常的著述者的修订呈现不同面貌。

6.《荷塘月色》在1949年之后选入高中课文时,曾被编者删去“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一描写荷花的句子,本世纪初又恢复原版,请结合你对本文的理解评论这一现象。

(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21分)

常常,我想起那座山 

张晓风

①常常,我想起那座山。

它沉沉稳稳地驻在那块土地上,像一方放置在书桌案头上的镇纸,美丽凝重且深情地压住这张纸,使我们可以在这张纸上写属于我们的历史。

有时是在市声沸天、市尘弥地的街头,有时是在拥挤而又落寞的公共汽车站,我总会想起那座山和山上的神木。

那一座山叫拉拉山。

②11月,天气晴朗,薄凉。

天气太好的时候我总是不安,看好风好日这样日复一日地好下去,我决心要到山里去一趟,一个人。

一个活得很兴头的人,既不逃避什么,也不为了出来“散心”——恐怕反而是出来“收心”,收他散在四方的心。

车行一路都是山,满山是宽大的野芋叶,绿得叫人喘不过气来。

山色越来越矜持,秋色越来越透明。

车往上升,太阳往下掉,金碧的夕晖在大片山坡上徘徊顾却,不知该留下来依属山,还是追上去殉落日。

和黄昏一起,我到了复兴。

③第二天我去看山,搭第一班车去。

当班车像一只无桨无楫的舟一路荡过绿波绿涛,我一方面感到作为一个人一个动物的喜悦,可以去攀绝峰,但一方面也惊骇地发现,山,也来就我了。

我去看山,越过的是空间,平的空间,以及直的空间。

但山来就我,越过的是时间,从太初,它缓慢地走来,一场十万年或百万年的约会。

路上,无边的烟缭雾绕。

太阳蔼然地升起来。

峰回路转,时而是左眼读水,右眼阅山,时而是左眼披览一页页的山,时而是右眼圈点一行行的水——山水的巨帙是如此观之不尽。

④订了一辆计程车,我坐在前座,便于看山看水。

司机是泰雅人。

“拉拉是泰雅话吗?

”我问,“是什么意思?

”“我也不知道,”他说,“哦,大概是因为这里也是山,那里也是山,山跟山都拉起手来了,所以就叫拉拉山啦!

”他怎么会想起用国语的字来解释泰雅的发音的?

但我不得不喜欢这种诗人式的解释,一点也不假,他话刚说完,我抬头一望,只见活鲜鲜的青色一刷刷地刷到人眼里来,山头跟山头正手拉着手,围成一个美丽的圈子。

⑤车虽是我一人包的,但一路上他老是停下载人,一会是从小路上冲来的小孩——那是他家老五,一会又搭乘一位做活的女工,有时他又热心地大叫:

“喂,我来帮你带菜!

”看他连问都不问我一声就理直气壮地载人载货,我觉得很高兴。

车子在凹凹凸凸的路上往前蹦着。

“到这里为止,车子开不过去了,”司机说,“下午我来接你。

⑥我终于独自一人了。

独自来面领山水的圣谕。

一片大地能昂起几座山?

一座山能涌出多少树?

一棵树里能秘藏多少鸟?

鸟声真是种奇怪的音乐——鸟越叫,山越深幽,越寂静。

⑦转过一个弯,神木便在那里,跟我对望着。

心情又激动又平静,激动,因为它超乎想象的巨大庄严,平静,是因为觉得它理该如此,它理该如此妥帖地拔地擎天。

往前走,仍有神木,再走,还有。

这里是神木家族的聚居之处。

11点了,秋山在此刻竟也是阳光炙人的。

我躺在树下,卧看大树在风中梳着那满头青丝。

⑧再走到那胸腔最宽大的一棵,直立在空无凭依的小山坡上,它被火烧过,有些地方劈剖开来,老枝枯干苍古,分叉部分却活着。

怎么会有一棵树同时包括死之深沉和生之愉悦?

坐在树根上,惊看枕月衾云的众枝柯,忽然,一滴水,棒喝似地打到头上。

那枝柯间也有汉武帝所喜欢的承露盘吗?

真的,我问我自己,为什么要来看神木呢?

对生计而言,神木当然不及番石榴,又不及稻子麦子。

我们要稻子,要麦子,要番石榴,可是,令我们惊讶的是我们的确也想要一棵或很多棵神木。

⑨在山中,每一种生物都尊严地活着,巨大悠久如神木,神奇尊贵如灵芝,微小如阴暗岩石上恰似芝麻点大的菌子,美如凤尾蝶,丑如小蜥蜴。

甚至连没有生命的,也和谐地存在着,石有石的尊严,倒地而死无人凭吊的树尸也纵容菌子、蕨草、藓苔和木耳爬得它一身,你不由觉得那树尸竟也是另一种大地,它因容纳异己而在那些小东西身上又青青翠翠地再活了起来。

忽然,我听到人声。

司机来接我了。

⑩第二天清晨我走向渡头,我要等一条船到石门。

一个农妇在浇豌豆,打谷机的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我坐在石头上等船。

⑪山从四面叠过来,一重一重地,简直是绿色的花瓣——不是单瓣的那一种,而是重瓣的那一种——人行水中,忽然就有了花蕊的感觉,那种柔和的、生长着的花蕊,你感到自己的尊严和芬芳,你竟觉得自己就是张横渠所说的可以“为天地立心”的那个人。

不是天地需要我们去为之立心,而是由于天地的仁慈,他俯身将我们抱起,而且刚刚好放在心坎的那个位置上。

山水是花,天地是更大的花,我们俨然成为花蕊。

⑫回首群山,好一块沉实的镇纸。

我们会珍惜的,我们会在这张纸上写下属于我们的历史。

(有删改)

7.第③段加点词“巨帙”在文中的意思是                  。

(2分)

8.第⑤段中,“我”所包的车总被司机“理直气壮地载人载物”,我却感到“高兴”。

你怎么理解?

(3分)

9.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②段用词文白相间,既典雅,又生动,由衷地赞美了夕阳的壮美,极具表现力。

B.第④段画线句描写群山化静为动,巧妙地抒发了作者为满眼的绿色而欣喜的情感。

C.第⑦段加点词“梳”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枝条繁茂、秋风柔和。

D.第⑪段中对山与人的关系作全景式的描绘,升华主旨,突出人是天地万物的中心。

10.第⑦—⑨段,作者用大量篇幅写“神木”,用意何在?

(4分)

11. 联系全文,分析第⑫段画线句的作用。

(3分)

12. 本文标题看似平实,却耐人咀嚼。

试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加以鉴赏。

(6分)

(三)默写。

(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

(1)世胄蹑高位,                。

      (左思《咏史》)

(2)               ,今夕是何年?

      (苏轼《水调歌头》)

(3)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

      (荀子《劝学》)

(4)             ,迷花倚石忽已暝。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 峰回路转,              ,醉翁亭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6)夕阳下,           ,两三航未曾着岸。

(马致远《寿阳曲·远浦帆归》)

(7)          ,尽得风流。

            (司空图《诗品》)

(8)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           。

     (王实甫《西厢记》)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

(8分)

[甲]杂诗     王  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乙]问来使  陶渊明

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

我屋南窗下,今生几丛菊?

蔷薇叶已抽,秋兰气当馥。

归去来山中,山中酒应熟。

14.陶渊明是   朝诗人。

高中课文中学过他的作品《          》。

(2分)

15.对两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首诗歌都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使诗歌跌宕有致;

B.两首诗歌分别问梅、问菊,都彰显出诗人高洁的品格;

C.两首诗歌体裁都是古体诗,语言自然、质朴而无雕饰;

D.两首诗歌主题相同,都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16.有人在比较这两首蕴含了作者深厚感情的诗时,认为“渊明之作,下文缀坠语稍多,趣意便觉不浓;右丞只为短句,欲于此下复赘一语不得。

”对于这样的比较分析,你同意吗?

请简述理由。

(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

 (16分)

①吴武陵,信州人。

元和初,擢进士第。

淮西吴少阳闻其才,遣客郑平邀之,将待以宾友,武陵不答。

②长庆初,窦易直以户部侍郎判度支①,表武陵主盐北边。

易直以不职,薄其遇。

会表置和籴②贮备使,择郎中为之。

武陵谏曰:

“今缘边膏壤,鞠为榛杞,父母妻子不相活。

前在朔方,度支米价四十,而无逾月积,皆先取商人,而后求牒还都受钱。

脱有寇薄城,不三旬便当饿死,何所取财而云和籴哉?

天下不治,病权不归有司也。

盐铁、度支一户部郎事,今三分其务,吏万员,财赋日蹙。

诚欲边隅完实,独募浮民,徙罪人,发沃土,何必加使而增吏也?

”易直不纳。

③久之,入为太学博士。

大和初,礼部侍郎崔郾试进士东都,公卿咸祖道③长乐,武陵最后至,谓郾曰:

“君方为天子求奇材,敢献所益。

”因出袖中书搢笏,郾读之,乃杜牧所赋阿房宫,辞既警拔,而武陵音吐鸿畅,坐客大惊。

武陵请曰:

“牧方试有司,请以第一人处之。

”郾谢已得其人。

至第五,郾未对,武陵勃然曰:

“不尔,宜以赋见还。

”郾曰:

“如教。

”牧果异等。

④初,柳宗元谪永州,而武陵亦坐事流永州,宗元贤其人。

及为柳州刺史,武陵北还,大为裴度器遇。

每言宗元无子,说度曰:

“西原蛮未平,柳州与贼犬牙,宜用武人以代宗元,使得优游江湖。

”度未及用,而宗元死。

(节选自《新唐书》)

【注】①判度支:

官名,兼管财政收支事务。

②和籴:

官府出资向百姓购买粮食。

③祖道:

出行前祭祀路神,并饮宴饯行。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脱有寇薄城  (     ) 

(2)病权不归有司也(      )

(3)郾谢已得其人(     )   (4)坐事流永州 (       )

18.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将待以宾友          请息交以绝游

B.而无逾月积          秦师轻而无礼

C.因出袖中书搢笏        因留沛公与饮

D.乃杜牧所赋阿房宫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5分)

(1)不尔,宜以赋见还。

(2)及为柳州刺史,武陵北还,大为裴度器遇。

20.“武陵不答”和“武陵勃然”等细节分别表现出吴武陵      、       的性格特征。

(2分)

21.从全文看,文章最后一段的补充叙述对刻画吴武陵形象有何作用?

(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2分)

游荷叶山记       袁中道

①予别丘墓三年矣。

今年夏,始与二弟至里中拜于松楸,而憩于先居。

先居傍有荷叶山,乔木千章。

今日诸叔偶不见召,日暮无事,乃与二弟步于山中。

择高阜处,藉草而坐。

因思儿时常骑羊来此,每一至,不啻如四五十里外而今视之数步耳。

山之苍苍,水之晶晶,树之森森,自少至长,习而安之,不见有异。

今偶游焉,而觉其幽静蓊郁,爱玩不能舍去。

久矣夫,予之在城市也!

②俄而月色上衣,树影满地,纷纶参差,或织而帘,又写而规。

至于密树深林,迥不受月,阴阴昏昏,望之若千里万里,窅①不可测。

划然放歌,山应谷答,宿鸟皆腾。

噫嘻!

予生于斯,长于斯,游戏于斯,二十余年,而犹有不尽之景乎?

徘徊欲去,而有声自东南来,慷慨悲怨,如叹如哭。

即而听之,杂以辘轳之响。

予乃谓二弟曰:

“此忧旱之声也。

夫人心有感于中而发于外,喜则其声愉,哀则其声凄。

女试听夫酸以楚者,忧禾稼也;沉以下者,劳苦极也;忽而疾者,劝以力也。

其词俚,其音乱,然与旱既太甚之诗,不同文而同声,不同声而同气。

真诗其果在民间乎!

”语终,而天风夜起,歌声渐近。

二弟无言,予亦嘿嘿。

声之悲怨,有加于初;向之欢适者,化为凄怆矣。

遂相与踏月而去。

【注】①窅:

yǎo ,眼睛眍进去,喻深远。

22.第①段“习而安之”中的“之”指          。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3.第①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2分)

24.简析第②段段首景物描写的作用。

(3分)

25.下列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是为了追忆幼时的美好时光才特意去荷叶山的。

B. 作者厌倦了久处城市的喧闹和繁杂,渴望回归故乡。

C. 荷叶山与往日相比有很多变化,作者已经不认识了。

D. 作者重点不在记游,而在抒发听到田夫悲歌的感慨。

26.请以学过的课文为例,谈谈你对作者所说的“真诗其果在民间乎”的理解。

(3分)

二     写作(70分)

27. 作文。

近日,上海发生一起车祸。

电瓶车驾驶者魏先生被撞倒在地,在路人纷纷拨打电话求救时,一名外国女子走到他身边,用双手紧紧握住他的手,不断地鼓励他,直到救护车赶到。

事后她对周围的人说:

“我既不是医生,也从来没有做过护士。

我只是看见他非常的痛苦,没法动弹。

地上非常冰冷,我觉得握住他的手可以让他暖和些、舒服些。

这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

(1)题目自拟;

(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

 

 

 

 

 

 

参考答案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

1.(2分)

(1)瞻   

(2)莠  

2.(2分)突出金庸对其作品的修订幅度较小(1分),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此举动持怀疑态度(1分)。

3.(3分)作家精益求精(1点),主动(或自发,1点)修订自己已出版(1点)作品。

4.(3分)

(1)提供了比照的丰富资料(1分);

(2)更能了解作家的创作心理、思想嬗变乃至外界予其的潜在影响(1分);(3)可感知文学生态,亦可时时关照微妙的社会生态,有意味且不乏趣味(1分)。

5.(3分) A  

6.(4分)我认为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是写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此时此境、此景此物的审美特征。

(1点)。

折射出忠于原著、维护经典的文学观念(1点),体现了审美趣味变化(思想解放、较少受到政治因素干扰)的时代因素(或写审美口味、公众心理等非语言层面的因素亦可)(1点)。

(1点2分)(可侧重某一方面阐述,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21分)

7.(2分)连绵壮丽的山水(景色)。

8.(3分)司机的热情好客、乐于助人,山间世俗的热闹生活(1点);我由衷地赞美这种淳朴(1点);印证上文我来即山,非为“散心”(1点);拉拉山不是一座空山,人语、生活,感受到人和自然的和谐(1点)。

(1点1分,写出3点即可)

9.(3分)D

10.(4分)突出了“神木”兼具“死之深沉和生之愉悦”的特征(1分);引发了生命是有尊严的思考,不能因为于人有利或无利而褫夺其生死之权利;感悟到历经沧桑后的生命是令人敬畏的(3分,1点2分)。

11.(3分)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的沉稳,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1分);反复,首尾呼应(1分),强调要像山一样思考人生:

美丽、和谐、包容(1分)。

12.(6分)内容上:

说明拉拉山对于作者的意义之大,喜欢、欣赏、崇拜之情(1分);是世俗生活的“收心”之处,即使身处喧嚣城市,想起拉拉山依旧会有心灵的洗涤(1分);山中每一种存在都是适者,生机勃勃,启迪人生思考(1分)。

形式上:

语序倒装,有诗意的表达作用(1分);强调即使是在繁华都市,想起拉拉山也是常态(1分);引领全文,是全文的线索(1分)。

(三)默写。

(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

(1)英俊沉下僚

(2)不知天上宫阙(3)輮使之然也(4)千岩万转路不定

(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6)酒旆闲(7)不著一字(8)无语怨东风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

(8分)

14.(2分)晋归去来兮辞(饮酒)

15.(3分)A

16.(3分)甲问了无答,答在问中。

言有尽而意无穷(1点)。

乙有问有答,言尽意尽。

(1点)结合具体语句展开分析(1点)。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

 (16分)

17.(4分)

(1)逼近、迫近(讨伐、攻打)

(2)担心(3)推辞(4)犯……罪

18.(2分)C(均作连词,为“于是”之意)

19.(5分)

(1)(如果)不这样的话,(你)应该把赋文还给我。

(“尔”、“见”各1分)

(2)等到(柳宗元)担任柳州刺史,武陵从北边返回,很被裴度器重。

(补主语、被动、“器遇”各1分)

20.(2分)不慕权贵(不阿权势、矜持不苟等)、耿介正直(公正无私、知人善荐等)(各1分)

21.(3分)①通过写柳宗元和裴度等人对吴武陵的称贤与器重,进一步从侧面表现吴武陵的贤能;②通过写吴武陵因同情柳宗元的艰难处境而替他进谏说情,进一步表现吴武陵待人真诚正直的品格;③整段补叙使吴武陵的形象更加饱满立体。

(每点各1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2分)

22.(2分)荷叶山上包括青山、流水、大树等的一切自然景物。

23.(2分)不啻如四五十里外/(1分)而今视之/(1分)数步耳

24.(3分)作者以素雅简练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夏日夜晚的山间月影图,营造了寂静幽深的环境氛围(1分)。

既抒发了作者不舍依恋之情、“犹有不尽之景”的惊喜之情(1分);又为下文听到另有歌声作铺垫(1分)。

25.(2分)D

26.(3分)作者所说的“真诗在民间”是指以日常生活为内容题材,以真情实感为抒情方式的民歌创作,具有真实、感人的艺术魅力(1点)。

例如《诗经》、汉乐府民歌、六朝民歌等等(具体作品简略展开举例1点)都是最好的证明。

《蒹葭》对在水一方的伊人的企慕情境,正是日常生活的诗意写照。

(分析1点)。

二写作(70分)

27.参照上海市2013年秋考作文评分标准

一类卷(63分-70分)

 能准确理解材料,角度恰当,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有新意,有文采。

  二类卷(52-62分)

  理解材料基本准确,角度较恰当,立意较深刻,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39分-51分)

  尚能理解材料,角度尚恰当,立意一般,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21分-38分)

  偏离材料,角度或立意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0-20分)

(1)   脱离题意

(2)文理不通(3)全文不足4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