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32241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92.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锂电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锂电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锂电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锂电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锂电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锂电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锂电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锂电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锂电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锂电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锂电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锂电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锂电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锂电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锂电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锂电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锂电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锂电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锂电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锂电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锂电池.docx

《锂电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锂电池.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锂电池.docx

锂电池

“锂电池”,是一类由锂金属或锂合金为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溶液的电池。

1912年锂金属电池最早由GilbertN.Lewis提出并研究。

20世纪70年代时,M.S.Whittingham提出并开始研究锂离子电池。

由于锂金属的化学特性非常活泼,使得锂金属的加工、保存、使用,对环境要求非常高。

所以,锂电池长期没有得到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锂电池已经成为了主流。

锂电池大致可分为两类:

锂金属电池和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电池不含有金属态的锂,并且是可以充电的。

可充电电池的第五代产品锂金属电池在1996年诞生,其安全性、比容量、自放电率和性能价格比均优于锂离子电池。

由于其自身的高技术要求限制,现在只有少数几个国家的公司在生产这种锂金属电池。

锂金属电池:

锂金属电池一般是使用二氧化锰为正极材料、金属锂或其合金金属为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溶液的电池。

锂电池基本原理

放电反应:

Li+MnO2=LiMnO2

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电池一般是使用锂合金金属氧化物为正极材料、石墨为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的电池。

充电正极上发生的反应为

LiCoO2==Li(1-x)CoO2+XLi++Xe-(电子)

充电负极上发生的反应为

6C+XLi++Xe- =LixC6

充电电池总反应:

LiCoO2+6C=Li(1-x)CoO2+LixC6

正极

正极材料:

可选的正极材料很多,主流产品多采用锂铁磷酸盐。

不同的正极材料对照:

LiCoO2

3.7V

140mAh/g

Li2Mn2O4

4.0V

100mAh/g

LiFePO4

3.3V

100mAh/g

Li2FePO4F

3.6V

115mAh/g

正极反应:

放电时锂离子嵌入,充电时锂离子脱嵌。

充电时:

LiFePO4 →Li1-xFePO4 +xLi++xe-放电时:

Li1-xFePO4 +xLi++xe- →LiFePO4。

负极

负极材料:

多采用石墨。

新的研究发现钛酸盐可能是更好的材料。

负极反应:

放电时锂离子脱嵌,充电时锂离子嵌入。

充电时:

xLi++xe- +6C→LixC6

放电时:

LixC6 →xLi++xe- +6C

早期研发

编辑

锂电池最早期应用在心脏起搏器中。

锂电池的自放电率极低,放电电压平缓等优点,使得植入人体的起搏器能够长期运作而不用重新充电。

锂电池一般有高于3.0伏的标称电压,更适合作集成电路电源。

二氧化锰电池,就广泛用于计算器,数码相机、手表中。

为了开发出性能更优异的品种,人们对各种材料进行了研究,从而制造出前所未有的产品。

1992年Sony成功开发锂离子电池。

它的实用化,使人们的移动电话、笔记本、计算器等携带型电子设备的重量和体积大大减小。

发展进程

编辑

1、1970年代埃克森的M.S.Whittingham采用硫化钛作为正极材料,金属锂作为负极材料,制成首个锂电池。

2、1980年,J.Goodenough发现钴酸锂可以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3、1982年伊利诺伊理工大学(theIllinoisInstituteofTechnology)的R.R.Agarwal和J.R.Selman发现锂离子具有嵌入石墨的特性,此过程是快速的,并且可逆。

与此同时,采用金属锂制成的锂电池,其安全隐患备受关注,因此人们尝试利用锂离子嵌入石墨的特性制作充电电池。

首个可用的锂离子石墨电极由贝尔实验室试制成功。

4、1983年M.Thackeray、J.Goodenough等人发现锰尖晶石是优良的正极材料,具有低价、稳定和优良的导电、导锂性能。

其分解温度高,且氧化性远低于钴酸锂,即使出现短路、过充电,也能够避免了燃烧、爆炸的危险。

5、1989年,A.Manthiram和J.Goodenough发现采用聚合阴离子的正极将产生更高的电压。

6、1991年索尼公司发布首个商用锂离子电池。

随后,锂离子电池革新了消费电子产品的面貌。

7、1996年Padhi和Goodenough发现具有橄榄石结构的磷酸盐,如磷酸锂铁(LiFePO4),比传统的正极材料更具优越性,因此已成为当前主流的正极材料。

随着数码产品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产品的广泛使用,锂离子电池以优异的性能在这类产品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在逐步向其他产品应用领域发展。

1998年,天津电源研究所开始商业化生产锂离子电池。

习惯上,人们把锂离子电池也称为锂电池,但这两种电池是不一样的。

锂离子电池已经成为了主流。

种类

代号

化学成份分类

正极

电解液

负极

公称电压

附注

B

锂-氟化石墨电池

氟化石墨(一种氟化碳)

非水系有机电解液

3.0V

 

C

锂-二氧化锰电池

热处理过的二氧化锰

高氯酸锂非水系有机电解液

3.0V

最常见的一次性3V锂电池,常简称锂锰电池

E

锂-亚硫酰氯电池

亚硫酰氯

四氯铝化锂非水系有机电解液

3.6V或3.5V

 

F

锂-硫化铁电池

硫化铁

非水系有机电解液

1.5V

可用来替代一般1.5V碱性电池,常简称锂铁电池

G

锂-氧化铜电池

氧化铜

非水系有机电解液

1.5V

 

电池材料

编辑

碳负极材料

已经实际用于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基本上都是碳素材料,如人工石墨、天然石墨、中间相碳微球、石油焦、碳纤维、热解树脂碳等。

锡基负极材料

锡基负极材料可分为锡的氧化物和锡基复合氧化物两种。

氧化物是指各种价态金属锡的氧化物。

没有商业化产品。

氮化物

也没有商业化产品。

合金类

包括锡基合金、硅基合金、锗基合金、铝基合金、锑基合金、镁基合金和其它合金,也没有商业化产品。

纳米级

纳米碳管、纳米合金材料。

纳米氧化物

目前根据2009年锂电池新能源行业的市场发展最新动向,诸多公司已经开始使用纳米氧化钛和纳米氧化硅添加在以前传统的石墨,锡氧化物,纳米碳管里面,极大地提高锂电池的充放电量和充放电次数。

电池鼓壳

编辑

外壳特性

锂,原子序数3,原子量6.941,是最轻的碱金属元素。

为了提升安全性及电压,科学家们发明了用石墨及钴酸锂等材料来储存锂原子。

这些材料的分子结构,形成了纳米等级的细小储存格子,可用来储存锂原子。

这样一来,即使是电池外壳破裂,氧气进入,也会因氧分子太大,进不了这些细小的储存格,使得锂原子不会与氧气接触而避免爆炸。

保护措施

锂电池芯过充到电压高于4.2V后,会开始产生副作用。

过充电压愈高,危险性也跟着愈高。

锂电芯电压高于4.2V后,正极材料内剩下的锂原子数量不到一半,此时储存格常会垮掉,让电池容量产生永久性的下降。

如果继续充电,由于负极的储存格已经装满了锂原子,后续的锂金属会堆积于负极材料表面。

这些锂原子会由负极表面往锂离子来的方向长出树枝状结晶。

这些锂金属结晶会穿过隔膜纸,使正负极短路。

有时在短路发生前电池就先爆炸,这是因为在过充过程,电解液等材料会裂解产生气体,使得电池外壳或压力阀鼓涨破裂,让氧气进去与堆积在负极表面的锂原子反应,进而爆炸。

因此,锂电池充电时,一定要设定电压上限,才可以同时兼顾到电池的寿命、容量、和安全性。

最理想的充电电压上限为4.2V。

锂电芯放电时也要有电压下限。

当电芯电压低于2.4V时,部分材料会开始被破坏。

又由于电池会自放电,放愈久电压会愈低,因此,放电时最好不要放到2.4V才停止。

锂电池从3.0V放电到2.4V这段期间,所释放的能量只占电池容量的3%左右。

因此,3.0V是一个理想的放电截止电压。

充放电时,除了电压的限制,电流的限制也有其必要。

电流过大时,锂离子来不及进入储存格,会聚集于材料表面。

这些锂离子获得电子后,会在材料表面产生锂原子结晶,这与过充一样,会造成危险性。

万一电池外壳破裂,就会爆炸。

因此,对锂离子电池的保护,至少要包含:

充电电压上限、放电电压下限、及电流上限三项。

一般锂电池组内,除了锂电池芯外,都会有一片保护板,这片保护板主要就是提供这三项保护。

但是,保护板的这三项保护显然是不够的,全球锂电池爆炸事件还是频传。

要确保电池系统的安全性,必须对电池爆炸的原因,进行更仔细的分析。

爆炸原因

1、内部极化较大;

2、极片吸水,与电解液发生反应气鼓;

3、电解液本身的质量、性能问题;

4、注液时候注液量达不到工艺要求;

5、装配制程中激光焊接密封性能差,测漏气时漏气;

6、粉尘、极片粉尘首先易导致微短路;

7、正负极片较工艺范围偏厚,入壳难;

8、注液封口问题,钢珠密封性能不好导致气鼓;

9、壳体来料存在壳壁偏厚,壳体变形影响厚度;

10、外面环境温度过高也是导致爆炸的主要原因。

爆炸类型

爆炸类型分析电池芯爆炸的类形可归纳为外部短路、内部短路、及过充三种。

此处的外部系指电芯的外部,包含了电池组内部绝缘设计不良等所引起的短路。

当电芯外部发生短路,电子组件又未能切断回路时,电芯内部会产生高热,造成部分电解液汽化,将电池外壳撑大。

当电池内部温度高到135摄氏度时,质量好的隔膜纸,会将细孔关闭,电化学反应终止或近乎终止,电流骤降,温度也慢慢下降,进而避免了爆炸发生。

但是,细孔关闭率太差,或是细孔根本不会关闭的隔膜纸,会让电池温度继续升高,更多的电解液汽化,最后将电池外壳撑破,甚至将电池温度提高到使材料燃烧并爆炸。

内部短路主要是因为铜箔与铝箔的毛刺穿破隔膜,或是锂原子的树枝状结晶穿破膈膜所造成。

这些细小的针状金属,会造成微短路。

由于,针很细有一定的电阻值,因此,电流不见得会很大。

铜铝箔毛刺系在生产过程造成,可观察到的现象是电池漏电太快,多数可被电芯厂或是组装厂筛检出来。

而且,由于毛刺细小,有时会被烧断,使得电池又恢复正常。

因此,因毛刺微短路引发爆炸的机率不高。

这样的说法,可以从各电芯厂内部都常有充电后不久,电压就偏低的不良电池,但是却鲜少发生爆炸事件,得到统计上的支持。

因此,内部短路引发的爆炸,主要还是因为过充造成的。

因为,过充后极片上到处都是针状锂金属结晶,刺穿点到处都是,到处都在发生微短路。

因此,电池温度会逐渐升高,最后高温将电解液气体。

这种情形,不论是温度过高使材料燃烧爆炸,还是外壳先被撑破,使空气进去与锂金属发生激烈氧化,都是爆炸收场。

但是过充引发内部短路造成的这种爆炸,并不一定发生在充电的当时。

有可能电池温度还未高到让材料燃烧、产生的气体也未足以撑破电池外壳时,消费者就终止充电,带手机出门。

这时众多的微短路所产生的热,慢慢的将电池温度提高,经过一段时间后,才发生爆炸。

消费者共同的描述都是拿起手机时发现手机很烫,扔掉后就爆炸。

综合以上爆炸的类型,我们可以将防爆重点放在过充的防止、外部短路的防止、及提升电芯安全性三方面。

其中过充防止及外部短路防止属于电子防护,与电池系统设计及电池组装有较大关系。

电芯安全性提升之重点为化学与机械防护,与电池芯制造厂有较大关系。

设计规范

由于全球手机有数亿只,要达到安全,安全防护的失败率必须低于一亿分之一。

由于,电路板的故障率一般都远高于一亿分之一。

因此,电池系统设计时,必须有两道以上的安全防线。

常见的错误设计是用充电器(adaptor)直接去充电池组。

这样将过充的防护重任,完全交给电池组上的保护板。

虽然保护板的故障率不高,但是,即使故障率低到百万分之一,机率上全球还是天天都会有爆炸事故发生。

电池系统如能对过充、过放、过电流都分别提供两道安全防护,每道防护的失败率如果是万分之一,两道防护就可以将失败率降到一亿分之一。

常见的电池充电系统方块图如下,包含充电器及电池组两大部分。

①充电器又包含适配器(Adaptor)及充电控制器两部分。

适配器将交流电转为直流电,充电控制器则限制直流电的最大电流及最高电压。

②电池组包含保护板及电池芯两大部分,以及一个PTC来限定最大电流。

适配器交流变直流作用:

电控制器限流限压。

充电器作用:

保护板过充、过放、过流等防护。

电池组作用:

限流片。

电池芯以手机电池系统为例,过充防护系统利用充电器输出电压设定在4.2V左右,来达到第一层防护,这样就算电池组上的保护板失效,电池也不会被过充而发生危险。

第二道防护是保护板上的过充防护功能,一般设定为4.3V。

这样,保护板平常不必负责切断充电电流,只有当充电器电压异常偏高时,才需要动作。

过电流防护则是由保护板及限流片来负责,这也是两道防护,防止过电流及外部短路。

由于过放电只会发生在电子产品被使用的过程。

因此,一般设计是由该电

手机锂离子电池

子产品的线路板来提供第一道防护,电池组上的保护板则提供第二道防护。

当电子产品侦测到供电电压低于3.0V时,应该自动关机。

如果该产品设计时未设计这项功能,则保护板会在电压低到2.4V时,关闭放电回路。

总论:

电池系统设计时,必须对过充、过放、与过电流分别提供两道电子防护。

把保护板拿掉后充电,如果电池会爆炸就代表设计不良。

上述方法虽然提供了两道防护,但是由于消费者在充电器坏掉后,常会买非原厂充电器来充电,而充电器业者,基于成本考虑,常将充电控制器拿掉,来降低成本。

结果,劣币驱逐良币,市面上出现了许多劣质充电器。

这使得过充防护失去了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

而过充又是造成电池爆炸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劣质充电器可以称得上是电池爆炸事件的元凶。

当然,并非所有的电池系统都采用如上图的方案。

在有些情况下,电池组内也会有充电控制器的设计。

例如:

许多笔记型计算机的外加电池棒,就有充电控制器。

这是因为笔记型计算机一般都将充电控制器做在计算机内,只给消费者一个适配器。

因此,笔记型计算机的外加电池组,就必须有一个充电控制器,才能确保外加电池组在使用适配器充电时的安全。

另外,使用汽车点烟器充电的产品,有时也会将充电控制器做在电池组内。

最后的防线:

如果电子的防护措施都失败了,最后的一道防线,就要由电芯来提供了。

电芯的安全层级,可依据电芯能否通过外部短路和过充来大略区分等级。

由于,电池爆炸前,如果内部有锂原子堆积在材料表面,爆炸威力会更大。

而且,过充的防护常因消费者使用劣质充电器而只剩一道防线,因此,电芯抗过充能力比抗外部短路的能力更重要。

铝壳电芯与钢壳电芯安全性比较,铝壳具有很高的安全优势。

导电涂层

编辑

导电涂层也称为预涂层,在锂电池行业内通常指涂覆于正极集流体——铝箔表面的一层导电涂层,涂覆导电涂层的铝箔称为预涂层铝箔或简称涂层铝箔,其最早在电池中的实验可以追溯到70年代,而随着新能源行业的发展,特别是磷酸铁锂电池的发展而风生水起,成为业内炙手可热的新技术或新材料。

导电涂层在锂电池中能有效提高极片附着力,减少粘结剂的使用量,同时对于电池的电性能也有显著提升。

国外的大公司产品就不介绍了,介绍一下国内唯一一家在市场上推广,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WX112,由中兴新旗下的上海中兴派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和生产,从拿到的样品看,满涂、留边、留间隙等技术要求都可以实现。

性能如下:

1.接触电阻下降40%

2.胶黏剂用量降低50%

3.同倍率下,电池电压平台提升20%

4.材料与集流体附着力提高30%,经过长期循环不会有脱层现象

涂碳铝箔

编辑

涂碳铝箔是由导电碳为主的复合型浆料与高纯度的电子铝箔,以转移式涂覆工艺制成。

应用范围

细颗粒活性物质的功率型锂电池

正极为磷酸亚铁锂

正极为细颗粒的三元/锰酸锂

用于超级电容器、锂一次电池(锂亚、锂锰、锂铁、扣式等)替代蚀刻铝箔

作用

抑制电池极化,减少热效应,提高倍率性能;

降低电池内阻,并明显降低了循环过程的动态内阻增幅;

提高一致性,增加电池的循环寿命;

提高活性物质与集流体的粘附力,降低极片制造成本;

保护集流体不被电解液腐蚀;

提高磷酸铁锂电池的高、低温性能,改善磷酸铁锂、钛酸锂材料的加工性能。

建议参数

对应涂覆的活性物质D50最好不大于4~5μm,压实密度不大于2.25g/cm,比表面积在13~18㎡/g范围内。

注意事项

存储要求:

在温度为20±5℃、湿度为不超过50%的环境中,运输时须避免空气和水蒸气对铝箔的侵蚀;

本产品分为A、B两款,各自的关键特性为:

A款外观为黑色,常规涂层厚度为双面4~8μm,导电性能较更为突出;B款外观为淡灰色,常规涂层厚度为双面2~3μm,涂层区可做较少层的焊接,并可以涂布机识别跳间隙;

B款(灰色)涂碳铝箔可以在涂层区直接做超声焊,只适合卷绕式电池焊接极耳(极片最多2-3层),但超声的功率、时间需做一些微调;

碳层的散热性要比铝箔差些,故做涂布时需对带速与烘烤温度适当微调;

本产品对锂电池与电容的综合性能有较可观的提升,但不可作为改变电池某方面性能的主要因素,如电池能量密度、高低温性能、高电压等等。

辨别电池

编辑

1.

比较电池容量的大小。

一般的镉镍电池为500mAh或600mAh,氢镍电池也不过800-900mAh;而锂离子手机电池的容量一般都在1300-1400mAh之间,所以锂电池充足电后使用的时间约是氢镍电池的1.5倍,是镉镍电池的3.0倍左右。

如果发现您所购买的锂离子手机电池块工作时间并没有宣传的或说明书上规定的长,就有可能是假冒的。

2.

3.

看塑胶表面及塑胶材质。

正品电池防磨面均匀,采用的是PC材质,无脆裂现象;假冒电池无防磨面或过于粗糙,采用的是再生材质,易脆裂。

4.

5.

测量电池块的充电电压。

如果用镉镍、氢镍电池块假冒锂离子手机电池块,就必须由5个单体电池组成,单个电池的充电电压一般不超过1.55V,电池块的总电压不超过7.75V.当电池块的充电总电压低于8.0V时就有可能是镉镍、氢镍电池。

6.

7.

对于原装电池,它的电池表面色泽纹理清晰、均匀、乾净、无明显划痕及损伤;电池标志应印有电池型号、种类、额定容量、标准电压、正负极标志、制造厂名。

手感要光滑无阻塞,松紧适宜,与手配合良好,锁扣可靠;五金片无明显划痕及发黑、发绿现象。

如果我们购买的手机电池与上面的现象不符合的,可以初步断定是假货。

8.

9.

许多手机生产厂商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通过努力提高工艺水准,来提高手机及其配件的造假难度,从而进一步遏制假货水货泛滥的现象。

一般正规的手机产品及其配件要求在外表上必须做到一致性。

因此我们如果把买回来的手机电池装上时,应该仔细对照一下机身与电池底壳?

色,假如色泽光暗一致,就是原装电池。

否则,电池本身较暗淡无光泽,就有可能是假电池。

10.

11.

观察充电的异常情况。

一般,正品手机电池内部应有过流保护器,在外部短路等导致电流过大的情况下,自动切断回路,以免烧毁或损坏手机;锂离子电池另具有过流保护线路,当使用不规范电器,交电电流过大时也会自动切断电源,导致充不进,在电池正常情况,可自动恢复到导通状态。

如果,我们在充电的过程中,发现电池严重发热或者冒烟,甚至爆炸,说明电池肯定是假的。

12.

如果细看,还可能发现制造者的名字。

例如对于摩托罗拉电池,它的防伪商标是呈菱形,并且无论从任何角度看,都可以闪烁有立体效果,而Motorola,Original及印刷又清晰的话,便属正品。

相反,一旦色泽暗淡,立体感不足,字样模糊,便有可能是假货。

1.

借助专用工具。

面对市场上的手机电池的种类越来越多,而假冒的技术也是越来越高明,一些大公司也在不断地提高防伪技术,例如新款诺基亚的手机电池,它在标志上进行了特殊的处理,需要用一种特殊的棱镜来识别,而这种棱镜只有诺基亚公司才有。

因此,随著防伪技术的提高,我们也就很难从外观上来识别真假了。

2.

选购方法

编辑

锂离子电池分为液态锂离子电池和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电池的电解质是流动的,因此,比锂聚合物电池更不稳定,碰到外力摔打,或者使用不符合标准的充电器,都可能引起电池爆炸。

很多手机、手提电脑等

串联一起的锂--亚硫酰氯电池组

便携式电子产品,所用的电池都是锂电池。

也就是说,很多人的身边有一个“炸弹”。

为安全起见,选购时你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有没有标示明确容量。

无明确标示容量(如1000mAh或1000毫安培小时)的电池很有可能就是使用劣质电池或回收电池。

市场上充斥的许多廉价的电池,就是使用回收电池心做的,价格虽然便宜,但是寿命短、品质不稳定,使用不慎可能会损坏手机。

二、有没有保证待机时间。

待机时间即电池装入手机后到下一次充电的连续使用时间。

一般市场上销售的电池都无法对顾客保证待机时间,这是因为电池品质不稳定的关系,许多廉价的电池因为是使用品质不良的电池心,所以待机时间很短。

三、是否加装安全保护电路板。

无保护电路板,则锂电池就有变形、漏液、爆炸的危险。

在恶性削价竞争下,各家寻求更低价位的保护电路板,或者根本省略了这个装置,使得市面上充斥着有爆炸危险的锂电池。

消费者无法从外观分辨出来是否有保护电路板,因此最好选择有信誉的商家购买。

锂原电池

编辑

二氧化锰

以金属锂为负极,以经过热处理的二氧化锰为正极,隔离膜采用PP或PE膜,圆柱型电池与锂离子电池隔膜一样,电解液为高氯酸锂的有机溶液,圆柱式或扣式。

电池需要在湿度≤1%的干燥环境下生产。

特点:

低自放电率,年自放电可≤1%,全密封(金属焊接,lazerseal)电池可满足10年寿命,半密封电池一般是5年,如果工作控制不好的话,还达不到这个寿命。

在圆柱型锂锰电池开发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亿纬,已实现自动化生产,电池可以做到短路、过放电等测试不爆炸。

一般在台式电脑的主板上,有一个扣式的锂电池,提供微弱的电流,可以正常使用3年左右,一些宾馆的门禁卡、仪器仪表等也使用锂--二氧化锰电池,使用量逐年下降。

亚硫酰氯

以金属锂为负极,正极和电解液为亚硫酰氯(氯化亚砜),圆柱式电池,装配完成即有电,电压3.6V,是工作电压最平稳的电池种类之一,也是目前单位体积(质量)容量最高的电池。

适合在不能经常维护的电子仪器设备上使用,提供细微的电流。

其他锂电池还有锂--硫化亚铁电池、锂--二氧化硫电池等。

锂离子

编辑

锂离子电池目前有液态锂离子电池(LIB)和聚合物锂离子电池(PLB)两类。

其中,液态锂离子电池是指Li+嵌入化合物为正、负极的二次电池。

正极采用锂化合物-钴酸锂、锰酸锂,负极采用锂-碳层间化合物。

锂离子电池由于工作电压高、体积小、质量轻、能量高、无记忆效应、无污染、自放电小、循环寿命长,是21世纪发展的理想能源载体。

1992年Sony成功开发锂离子电池。

它的实用化,使人们的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电子设备重量和体积大大减小。

使用时间大大延长。

由于锂离子电池中不含有重金属镉,与镍镉电池相比,大大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锂电池的污染还是有的,只是相对来说比较小。

核聚变

编辑

大力核聚变锂电池又叫原子电池,核电池,氚电池和放射性同位素发生器的术语用于描述使用能源的一种装置,它从一个放射性的同位素,以产生电力的衰减。

核反应堆一样,它们产生的电力,原子能,但不同之处在于,他们不使用链式反应。

与其他电池相比,它们是非常昂贵的,但有极长的寿命和高能量密度,因此它们被主要用于无人值守操作的设备,必须很长一段时间,如航天器,心脏起搏器,水下系统和自动化作为动力源在世界偏远地区的科学考察站。

电池结构

编辑

锂电池通常有两种外型:

圆柱型和方型。

电池内部采用螺旋绕制结构,用一种非常精细而渗透性很强的聚乙烯薄膜隔离材料在正、负极间间隔而成。

正极包括由钴酸锂(或镍钴锰酸锂、锰酸锂、磷酸亚铁锂等)及铝箔组成的电流收集极。

负极由石墨化碳材料和铜箔组成的电流收集极组成。

电池内充有有机电解质溶液。

另外还装有安全阀和PTC元件(部分圆柱式使用),以便电池在不正常状态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