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节日对人际关系构建的影响.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5325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中国传统节日对人际关系构建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浅析中国传统节日对人际关系构建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浅析中国传统节日对人际关系构建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浅析中国传统节日对人际关系构建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浅析中国传统节日对人际关系构建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浅析中国传统节日对人际关系构建的影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浅析中国传统节日对人际关系构建的影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浅析中国传统节日对人际关系构建的影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浅析中国传统节日对人际关系构建的影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浅析中国传统节日对人际关系构建的影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浅析中国传统节日对人际关系构建的影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浅析中国传统节日对人际关系构建的影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浅析中国传统节日对人际关系构建的影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中国传统节日对人际关系构建的影响.docx

《浅析中国传统节日对人际关系构建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中国传统节日对人际关系构建的影响.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析中国传统节日对人际关系构建的影响.docx

浅析中国传统节日对人际关系构建的影响

绵阳师范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浅析中国传统节日对人际关系构建的影响

专业社会工作

院部法学与社会学院

学号2005160049

姓名曹丽

指导教师张江甫

答辩时间2009年5月

 

论文工作时间:

2008年11月至2009年6月

 

浅析中国传统节日对人际关系构建的影响

学生:

曹丽

指导教师:

张江甫

摘要:

传统节日有着文化记忆、丰富人们日常生活的功能,在中国,传统节日与人际关系构建有着密切的关系。

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人际关系主要由人情、人伦以及人缘构成,传统节日中很多风俗活动都促进了人情、人伦、人缘的形成。

在传统节日的庆典活动中,人们之间互相往来,可以增强彼此间的情感,可以说传统节日是人们沟通的一道不可缺少的桥梁,而其中的各项庆典活动和礼仪禁忌对有效人际关系的构建有着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

传统节日人情人伦人缘人际关系

 

AnalysistheImpactofChineseTraditionalFestivalstoBuildonthe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

Undergraduate:

CaoLi

Supervisor:

ZhangJiangfu

Abstract:

Thetraditionalfestivalhasaculturalmemory,thefunctionofthedailylifeofrichpeopleinChina,traditionalfestivalsandtobuild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arecloselyrelated.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inChinamainlyby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humanrelationsandconstitutesapopular,traditionalcustomsandfestivals,manyactivitiestopromotethehuman,humanrelations,theformationpopular.

Keywords:

TraditionalfestivalHumanfeelingsHumanbeingPopularityHumanrelation

目录

引言1

一、中国古代传统节日概述1

(一)传统节日的起源1

1.节日的产生1

2.节日的发展1

(二)中国传统节日的两大类型2

1.个人节日2

2.大众节日2

二、人际关系概述2

(一)人际关系的含义2

(二)人情、人伦、人缘的含义2

1.人情的含义2

2.人缘的含义3

3.人伦的含义3

三、传统节日对中国人际关系建构的影响3

(一)传统节日对人情构建的影响3

1.中国人情关系的格局3

2.传统节日习俗与人情构建4

(二)传统节日对人伦构建的影响4

1.人伦与人情的融合4

2.中国传统节日与人伦构建4

(三)传统节日对人缘构建的影响5

四、当今传统节日与人际关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6

(一)传统节日的淡化对人际关系的影响6

(二)复兴传统节日的几点策略6

1.创新6

2.政府部门的积极支持、民间协会的主动实施6

3.媒体的宣传和加入7

参考文献8

致谢9

引言

中国传统节日是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活化石,它使我们以直接的行为活动重温和展示古人的生存模式。

功能主义者们认为任何制度、文化的存在都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和维系。

传统节日以及庆典活动能够流传至今当然也有着满足人们需要的功能。

在异彩纷呈的中国古代传统节日中,大部分节日都是为了纪念某一些历史人物。

比如端午节纪念屈原或者曹娥、伍子胥,七夕节纪念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

其中有些节日与原始信仰是密切相关的。

如二月二龙抬头节、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划龙舟与龙的崇拜相关;七夕节、中秋节与月崇拜有关。

还有些节日与农事相互关联。

我国古代以农立国,对农事影响最大的因素莫过于“农时”—节气,不违时逆令对于农业能否获得丰收甚至对社会的安定都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除此之外,节日还有协调人际沟通的重要作用,本文独辟蹊径,强调传统节日协调人际关系的功能,主要从人类社会学的视域洞悉节日在人际关系构建和协调中的重要作用。

一、中国古代传统节日概述

(一)传统节日的起源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累凝聚的过程。

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

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1.节日的产生

节日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节日,产生的背景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的认识水平有很大相关。

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的认识水平很低无法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普遍认为有超自然力量的神主宰着整个世界,于是便有了各种信仰和崇拜。

如天穿节以纪念女娲补天,观音会时人们祈求神保佑安康,碧霞元君会(四月初八)纪念泰山娘娘祈求送子、赐福、配婚。

可以说原始信仰和崇拜是节日产生的前提条件。

2.节日的发展

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节日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

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二)中国传统节日的两大类型

1.个人节日

个人节日如诞辰、成年、婚娶、逝世等是以人的一生为期,将个体生命的整个历程划分为若干个阶段,表明人生的发展状态,显示人生每个重要时段的不同价值。

一年一度的诞辰丈量着人生历程,每个生日都好像人生的一级台阶。

《论语.为政》说“吾十有五立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成年意味着自立和社会认可。

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立,因为它意味着权利和义务故备受重视。

届时都要恭请嘉宾举行庄重的仪式。

2.大众节日

大众节日如春节、元宵、清明、中秋、重阳、冬至、腊日等。

是以一年为周期,将本来无始无终的时间切割成春秋代序的若干单元,表明时令更替,显示生活的节奏和韵律。

由于大众的节日一般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参与的,更能反映社会生活的面貌,因此本文主要以大众的节日作为分析点探讨。

节日虽然短,但却有力地支配着平时的生活。

在岁时节日,全体社会成员都要积极参与,走亲串友,拜祭祖宗,礼尚往来,这对人际关系的构建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要想对此有清晰的认识则必须对我国的人际关系概念和和构成有一定的了解。

二、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含义

人际关系是个舶来品,学者对人际关系的概念没有统一的定义,在社会学意义上理解人际关系的含义:

一般是指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各种关系,或个体与他人间的心理或行为倾向。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本身就是对人与人关系的阐述,比如儒家文化倡导的“仁”、“孝”“悌”,道家倡导的“自然”、“规律”。

人际关系的概念虽然繁多,但当他分别在哲学、伦理、民俗、管理、心理、社会或教育等学科中被普遍加以研究时也有一些共同性的特征,诸如道、仁、义、礼、智、信等。

通过梳理本文选择三个具有本土特色的人际关系术语:

人情、人伦、人缘,来研究传统节日对人际关系构建的影响。

(二)人情、人伦、人缘的含义

1.人情的含义

人情的含义在一开始似乎只表示人本能上的情绪或情感。

《礼记.礼运》上说“何谓人情?

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但中国传统社会对伦理的偏重,使人的天然情感具有了两种色彩:

一是它被转移到人与人的关系上来,二是具有了“礼”的成分,他可以是人们之间的馈赠品,比如我们现在常说的“买个人情”、“送个人情”、“讨个人情”或“求个人情”,也可以是一种世故和处事之道,比如《红楼梦》里面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2.人缘的含义

缘,最早有攀附之义,后和因结合,含有“机会”“根据”的意义,如《史记.因叔传》中有“留,求事为小吏,未有因缘也”。

《汉书.郑崇传》有“孔乡侯,皇后后,高武侯以三公封,尚有因缘”,而真正用缘表示命运是佛教传入以后,当梵词pratyaya被译成汉字的“缘”时,既表示自然和社会产生的关系和条件,又和儒道的天命观结合在民众心里产生了人缘的说法。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人缘指人与人之间由命中注定的遇合的机会;泛指人与人或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可能性。

与如今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人缘的含义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人们的姻缘,一是指人们的社会资本拥有量,如人们通常所说的“人缘好”。

3.人伦的含义

所谓“人伦”是指一套关于人际关系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

《说文》中说“伦,辈也”后又引申为“类”、“道理”、“文理”和“人与人的关系”《孟子.离娄上》的“圣人,人伦之至也”就是指有序的人际关系。

后世人们用人伦表示人际交往的规范和秩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真实的中国人际关系是由“情”、“缘”、“伦”构成的三位一体模式,而传统节日在人情、人缘、人伦的构建和协调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三、传统节日对中国人际关系建构的影响

如前所述,中国人际关系是由人情、人缘、和人伦构成的三位一体模式,它们彼此包含又各有自身的功能。

一般来说,人情是核心,表现了传统中国人以亲情为基本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在亲密的熟人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交换是靠人情为纽带来维持的。

人伦是这一模式的制度化,它为这一模式提供了一套原则和规范,使人们在社会中遵守一定的秩序。

而人缘是对这模式的解释框架,它指人与人一切关系都设定在一种表示最终的本原而无须进一步探究的总体框架中。

“情”为人际行为提供是什么,“伦”为人际行为提供怎么做,“缘”为人际行为提供为什么,从而构成了一个包含价值、心理、和规范的系统。

在日常生活中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运作。

(一)传统节日对人情构建的影响

1.中国人情关系的格局

人情是传统中国社会强调家族制度的直接体现。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的第一篇《乡土本色》中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土是乡下人的命根”,由于农业的土地不能移,乡村生活中的聚族而居和家庭生活中的血缘亲情等都导致了中国人的生活和交往需要以长期、稳定和谐为要旨。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中国人在为人处世中加重了情的成分,在其提出的“差序格局”的概念中也体现着中国人重情重私的关系准则。

从节日习俗中可以看出中国人情关系的交换行为。

《礼记.典礼》“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

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这样人来我往投桃报李,人情关系亦这样建立起来。

若不是节日,人们还很难找到送人情的机会,这样在平日里有点功利性质的“送人情”在节日里就变成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一种真诚的关心,一种真心的关爱。

人际关系纽带就在各种庆典活动中建立或巩固,以后若有什么事来求个人情也不显得十分唐突。

2.传统节日习俗与人情构建

梁涑溟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中国人的生活既一向倚重于家庭宗族之间,到最近方始于转趋于超大家庭的大集团,因亲及亲,因友及友,其路仍熟悉,所以遇事总喜托人情”而托人情总需要一定的情感基础和场所环境,而传统节日恰恰充当了这一重要角色。

例如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春节的一项习俗拜年。

除夕之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回家吃团圆饭。

新年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新衣服,打扮得漂漂亮亮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的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集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要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

因为在古时候她们在平时是不能回的。

此次回家必办一大袋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乡里。

由此可见春节期间,大家互相走动走动,问候问候赠送点礼物,或是良言佳句,平时浓密的感情更加浓密,平时疏离的的感情也浓厚起来。

或是本来不相认识的人通过同一位朋友认识起来,以后发挥弱关系的优势也不是不可能。

(二)传统节日对人伦构建的影响

1.人伦与人情的融合

中国人际关系偏重于情,再在情中加进伦理的成分,则更显示出自己的特色。

人伦是传统伦理思想对人情的规定,其外在形式是礼,其内在形式是仁。

这种将人伦溶于人情之中的做法使哲学伦理思想扎根于日常生活,从而导致中国人的社会互动长期、稳定和谐以及等差有别的特征。

韦政通说“以家族为中心的伦理,特别重视的是情,情是维系伦理关系的核心。

”“家和万事兴,和生于情”。

儒家伦理把人伦融于情给中国人际交往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2.中国传统节日与人伦构建

在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活动中有诸多禁忌和程序,在多姿多彩的节日活动中有拜祭祖先的规定正体现了“人伦”在人际关系构建方面的作用。

(1)春节

春节习俗象征着人类文化生活的开端,在春节中拜年是很有讲究的,在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愿长辈长寿安康,除夕之夜吃团年饭时,人们也不会忘记故去的祖宗。

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祖宗)。

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祈福,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

春节祭神、拜祖、拜年是对人神关系、人伦关系的重新确证。

拜年就是人伦道德的体现。

大臣为皇帝朝政,下级官员向上级拜年,晚辈为长辈拜年,皇帝赏赐大臣,宴饮、乐舞,长辈赏赐晚辈压岁钱,表面看来繁文缛节,不胜其烦,但是这样一拜一赐之间长幼尊卑等基本人伦关系与相关的道德规范就得到重新确认。

(2)清明节

“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的清明节也是我国重大的传统节日,当然也是重要的祭祖节日,是扫墓的好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是拜祭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放在亲人墓前在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只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当然以拜祭祖先的节日还有很多,如十月初一的祭祖节又称寒衣节儿女们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满之年的十月初一换常服。

这些祭祖和禁忌体现了儒家重视孝道,尊重长者重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礼仪秩序是“人伦”在节日的重要体现,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传统节日活动的习俗促成了“人伦”的形成。

(三)传统节日对人缘构建的影响

人们往往把相识认作缘分,传统节日中的集会活动让青年男女有互相认识的机会,比如中国的元宵节,其实也是中国的情人节是一个十分浪漫的节日。

元宵灯会为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男女相会提供了一个机会。

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花灯会正是一个交谊的机会。

未婚男女借着花灯也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晚葱,嫁好婿”。

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子要在元宵之夜来到菜园里偷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

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

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

欧阳修(生查子)云: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青玉案)写到“众里寻它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在元宵节赏花灯进而相见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得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

《春灯谜》中宁文彦和影娘在元宵定情等。

我们的相见是一种缘分,而元宵节却为我们的缘分提供了时间和场所,青年男女通过灯会灯谜相见相交。

当然,传统节日对人缘构建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为青年男女提供相识的机会和场所。

在现代,人们通过参加各种节日庆典活动,可以认识更多的朋友,从而增加个人社会资本的拥有量,以便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发挥更多的弱连带优势。

概括起来传统节日在缘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至少有以下几点:

首先,提供“有缘人”相识的场所和活动。

灯会灯谜、清明的踏青、重阳节的登高等其实都为人们相识提供了机会。

“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若没有这些节日,在保守的封建社会,我们连擦肩而过的机会都没有;其次,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下,人们更易于形成有缘之感。

在喧闹的环境里到处都洋溢着热闹的气氛加上人们来此之前就或多或少带着要遇见有缘人的心理暗示,于是一个秋波,一个优雅的举止都会博得有缘人的喜欢;再次,缘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心中的希望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节日庆典中人们祈求祖宗上天保佑,让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幸福美满。

四、当今传统节日与人际关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节日的淡化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当今世界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由于社会的急速发展,科技文化的日新月异,传统节日淡化现象越来越明显。

比如现在越来越少的人们知道节日的内涵,越来越觉得过节和平时没什么两样。

在节日淡化的背景下,人际关系也开始疏远起来。

虽然人际关系的疏远可以有其他很多原因来解释,但我认为这和节日的淡化是有很大关系的。

当前,我国提倡构建和谐社会,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

其中人与人的和谐是关键,而人与人的和谐就体现在人际关系的和谐上面。

人们之间真情越来越少,虚伪越来越多这是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相违背的。

传统节日历来就是国人和谐人事的一个有效时间点,是国人沟通的一个重要平台,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就应该不遗余力的发挥传统节日在构建人际关系方面上的重要作用。

我们应该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传统节日,使其在人际关系构建方面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复兴传统节日的几点策略

1.创新

文化堕距是著名社会学家奥格本提出的,指在社会变迁中物质方面的东西变迁得比精神方面的东西快,由此会产生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不相协调的现象。

如今人际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不再生活在封闭的小村落,人际交往方式也发生着一系列改变,传统节日在形式和内容上可能会于我们今天的价值观念生活质量和时间节奏不相协调,但是我们可以创造出一些新的活动形式注入到传统节日中,使传统节日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接轨。

当然这种争对传统的发明和创新必须在有限的范围之类按照一定的原则来进行。

2.政府部门的积极支持、民间协会的主动实施

现代社会人们获得了过节的自由,但一个节日若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就不太可能大范围的流传和兴盛起来。

政府可以制定法定节日让人们有时间庆祝传统节日。

而民间协会可以结合本地方的特色把节日办得有声有色,这样不仅可以使节日的文化内涵得以传承,而且可以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

3.媒体的宣传和加入

如今,大众传媒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对人们的生活和观念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媒体的加工和渲染不仅可以提高节日的娱乐性,加强节日的戏剧效果,而且通过各种各样的宣传活动,可以加深人们对传统节日内涵的理解,从而提高人们保护传统节日遗产的意识。

 

 

参考文献

[1]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在生产[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

77-92.

[2]朱宁虹.中华民俗风情博览——节日娱乐[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3]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48-358.

[4]王春瑜.中国人胡情谊[M].陕西: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5]郑传寅.节日民俗于古代戏曲文化的传播[J].东南大学学报,2004

(1):

88-95.

[6]王霄冰.文化记忆、传统创新与节日遗产保护[G].中过人民大学学报,2008

(1):

41-48.

[7]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

[8]王婧.神格与人格的交融[D].妇女研究论丛,2001

(1):

36-40.

[9]刘晓峰.清明节[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1O]黄石.端午礼俗史[M].香港:

香港泰兴书局,1963.

[11]陈久金,卢莲蓉.中国节庆及其起源[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9.

[12]乔继堂.中国岁时礼俗[M].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163.

[13]武文.中国民俗大系,甘肃民俗[M].甘肃:

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

[14]山曼.山东民俗[M].山东:

山东友谊书社,1988.

[15]詹鄞鑫.神灵与祭祀——中国传统宗教综论[J].江苏: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致谢

我由衷的感谢在大学期间帮助过我和关心过我的所有人,有了他们的帮助我更顺利的完成了学业,他们给我的感动经常会让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带给我强大的精神动力。

首先衷心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张江甫老师!

本文从选题准备、资料收集、撰写初稿,再到最后定稿,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张老师的大量心血。

张老师高尚的人格、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在学术、社会工作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一直激励着我奋勇前进。

衷心感谢蒋斌老师、张省老师、孙长勇老师、张春汉老师、禹红梅老师、康靖敏老师、刘珍珍老师给予我的关心和照顾。

衷心感谢我的同窗好友尚俐、王桂林、杨姗、张瑜、赵红梅、谢晓琴、杨晓娟在生活和学习上对我的帮助。

感谢同组成员杨静、张国琼、申琼、白坤,在论文方面给我的指导和建议,使我能够顺利的完成论文。

曹丽

2009.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