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分层教学设计的实施与反思.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5350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课分层教学设计的实施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课分层教学设计的实施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课分层教学设计的实施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课分层教学设计的实施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课分层教学设计的实施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课分层教学设计的实施与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课分层教学设计的实施与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课分层教学设计的实施与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课分层教学设计的实施与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课分层教学设计的实施与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课分层教学设计的实施与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课分层教学设计的实施与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课分层教学设计的实施与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课分层教学设计的实施与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课分层教学设计的实施与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课分层教学设计的实施与反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课分层教学设计的实施与反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课分层教学设计的实施与反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课分层教学设计的实施与反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课分层教学设计的实施与反思.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课分层教学设计的实施与反思.docx

《高中历史课分层教学设计的实施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课分层教学设计的实施与反思.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课分层教学设计的实施与反思.docx

高中历史课分层教学设计的实施与反思

高中历史课分层教学设计的实施与反思

【摘要】开展分层教学,就要求教师必须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设计,“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差异的,教也要有差异,因学定教,因材施教。

在平行班以标为本,结合会考标准,对教材做“减”法。

在快班和特快班用足、用好教材。

在平行班多运用图片资料、影像资料、诗词文字资料、实物资料等直观性强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快班和特快班多运用文字材料、图表资料等逻辑性强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评价的能力。

【关键词】历史 分层教学设计 实施与反思

 

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面对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促使全体学生获得良好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目标,这是当前学校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一个突出课题。

由于我校有三个层次的班级:

特快班、快班、平行班,学生的差异非常明显,所以实施分层教学尤为必要。

从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开始尝试分层教学,探索在学生学习能力显著差异的不同班级里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落实素质教育。

开展分层教学,就要求教师必须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设计,“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差异的,教也要有差异,因学定教,因材施教。

一、分层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一)多元智能理论。

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在一个人身上的表现是不均衡的。

分层教学就建立在承认学生差异,面向学生差异,从学生有差异的学习需求出发实施教学的理念之上。

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吃适合自己的、吃得了、吃得好的东西,最大程度地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

(二)因材施教理论。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很早就有“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墨子》《大取》第四十四)、“夫知者,必量其力所至而从事焉”(《墨子》《公孟》第四十八)、“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孟子》《尽心上》)等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育思想。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

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

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分层教学设计的实施

分层教学设计就是要进行分层备课,每节课不是备两个教案,而是在一个教案里分两个层次,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作业布置的分层。

具体表现为:

(一)教学目标的分层确定

比较确切地确定分层次课程教学目标是教学中遇到的难题之一,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在高一年级将教学目标分成两个层次,一是以会考合格及良好为标准的“一类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会考合格,让学生具备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适应于平行班;二是以高考为标准的“二类教学目标”适应于快班和特快班,将历史学科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

在高二年级、高三年级将教学目标分成两个层次,一是以高考历史成绩及格为标准的“一类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高考历史成绩及格,考上大学,适应于平行班;二是以高考历史成绩优秀为标准的“二类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让学生考上理想的大学,适应于快班。

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我认为要制定出明确的分层次教学目标,教师必须要有三个熟悉,一是熟悉你的学生群体,对你所授课的班级的同学的学习状况、学习品性、学习要求等了然于胸;二是熟悉课程标准、会考要求和高考学科说明,从而可以比较科学地设计分层次教学目标;三是熟悉教材,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

(二)教学内容的分层确定

1、对教材的灵活使用

课改后的历史教材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结构上,大胆创新,与时俱进,对历史知识进行了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统编历史教材内容的编排体系,采取“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采用了“模块”加“专题”的创新形式,实现了由通史到专题史的转变。

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多层次的课程结构,适应了学生全面而又注重个性化的发展。

而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主要有下面三点:

第一,专题知识往往缺少铺垫,跳跃性大。

例如讲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就包括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国民大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从1919年到1949年共30年的历史,课时安排只有一节课。

第二,从选修到必修知识的重复的处理。

例如十一届三中全会、梭伦改革和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等。

第三,多个版本间关系的处理。

因此,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在重视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对教材大胆进行整合和取舍。

高一年级

在平行班以标为本,结合会考标准,对教材做“减”法。

以《历史课程标准》为根本的依据,按照每一专题和每一节课的课标要求来整合教材的内容,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突出重点,从而化解时间紧与大容量之间的矛盾。

在高一教学中,要结合浙江省新课程指导意见和浙江省高中历史会考要求,对教材大胆取舍,对教材做“减”法。

(1)每一专题整体把握教材,确立专题重点知识,删繁就简。

专题模块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教师在备课时需要从专题整体入手,分层思考,明确定位,把握每一专题的重点。

例如:

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其主线反映二千多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根据课标和《浙江省高中历史会考标准》,拟订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为四节课:

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重点在宗法制和分封制。

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是本单元重中之重。

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是本课重点,难点应该着力引导学生探究中央集权制对秦朝及后世的影响。

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变与强化”反映了从汉至元这一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应以时间纵线为线索,突出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创新,从而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这一课反映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这一课重点是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和清朝的军机处。

(2)认真研读《浙江省教学指导意见》,把握好难度与广度, 抓住一节课的重点,围绕重点整合教材,大胆简化。

课堂教学应始终围绕着重点内容展开,针对难点问题突破。

学生学习围绕重点、难点问题展开思考。

这就要求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加工取舍、重组整合教学内容。

例如:

《辛亥革命》课程目标: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重点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对“同盟会成立后的武装起义”、“保路运动”列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强干弱枝,教材不仅在容量上大为减少,而且在难度上也更贴近学生,从而为师生对话、学生探究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在快班和特快班用足、用好教材。

例如:

《辛亥革命》这一节内容,在平行班对“同盟会成立后的武装起义”、“保路运动”列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在快班和特快班这两块知识就作为必学内容,因为保路运动的发生为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时机。

学生课堂上学习后就会加深对辛亥革命原因的理解,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高二年级

在平行班:

对阅读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对教材内容适度拓展。

在快班:

阅读内容学生自学,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拓展的难度加深。

例如:

选修四《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这一课的设计如下:

在平行班

第一目:

“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阅读内容)

指导学生阅读,完成下列表格

 

  阶        段

民主革命主要活动      

留 学 生 涯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建 国 初 期

 

 

第二目: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展示一段材料:

“文革结束初期的‘两个凡是’”,分析邓小平领导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的目的和作用。

第三目:

“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回顾:

十一届三中全会

回顾:

改革开放

分析: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第四目:

“南方谈话,影响深远”

了解南方谈话的内容,分析其影响

第五目: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

回顾:

一国两制

回顾:

港澳回归

分析邓小平“一国两制”政策所体现的原则

拓展:

邓小平的外交思想

最后小结:

邓小平的贡献包括:

思想建设、经济建设、祖国统一、和平外交等方面。

在快班

第一目:

“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阅读内容)

学生自学,完成以上表格。

思考:

邓小平的三起三落,你有何感想?

第二目到第五目以及拓展知识:

邓小平的外交思想,整合成一个标题: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重大贡献,分为“思想建设”“经济建设”“祖国统一”“和平外交”四块内容,把教材内容重设计,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总之,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载体,是材料,是教学最重要的素材,但不是唯一素材,所以教学时可以选择,更应当创新。

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针对学生的差异,对教材知识进行选择,进行加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为教学服务。

2、对教材外教学资源的选择使用

教学资源包括历史教材、历史教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以及教学中能运用到的各种信息传播资源。

在教学中,用于历史实例说明的有关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影像资料、图表资料、实物资料等都属于历史教学资源。

教师一定要认真权衡使用哪种资料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实现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使用不同类型的资料,从而使历史教学成为更有效的教学。

(1)文字资料

 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文字资料,是值得探索的问题,使用文字资料的根本出发点是让学生在史料中来认识历史的真实面貌,真正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因此课堂上使用的文字资料一定是围绕教学的重难点,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并得出结论。

文字资料的使用在教学实践中应把握几个原则:

  第一,真实性原则。

使用历史史料,而不是文学作品,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

第二,有效性原则。

教师要对课程中涉及的资料进行反复的挑选和组合,三思而后用。

例1:

在一次教学大比武中,上课内容是《走向多极化》,上课的班级是某校的平行班,有一位老师在设计时使用了“八国峰会”的资料导入新课,结果一下子就陷入了僵局,学生不知不会,课堂非常沉闷。

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三点:

①所选的材料,学生不熟悉。

②问题设计超越了学生的能力,不清楚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例2:

选修4第三单元第2课《美国国父华盛顿》,在快班上课时,增加了三段材料:

“华盛顿当选为第一任总统时内心的独白”、“华盛顿的有为与无为”、“《大国崛起.美国》中杰斐逊对华盛顿的评价”,设计问题:

“在华盛顿不断的坚持和放弃的选择中,美国人民得到了什么?

”,“你如何看待华盛顿”,通过启发学生思考,来感悟华盛顿伟大的人格魅力,高尚的品质,为学生评价华盛顿这一伟人奠基,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情感方面给学生以启迪。

因此,文字资料使用的有效性是值得探究的问题,不同层次的班级应使用不同的资料。

第三,适度性原则。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授课的重难点适当地选择使用资料,如果大量资料充斥在课堂上,而且有很多资料艰涩难懂,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史料教学法是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

对于文字资料,中学历史教学一定要适度引用,只要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认知特点精心发掘有益的文字资料,一定会使教学效果更好。

(2)图表资料

图表资料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教学中常用的资料。

例如:

选修3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复习课,在快班使用了以下图表。

材料如下:

材料一 1913—1914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

 

 

国  家

英国

沙俄

法国

德国

日本

美国

占世界工业总产量(%)

14

2.6

6

16

1

38

殖民地面积(万平方米)

3350

1740

1060

290

30

30

殖民地人口

3935

3320

5550

1230

1920

970

 

材料二1902~1914年德、俄、法、英军费开支增加情况统计表

 

国家

德国

俄国

法国

英国

军费开支增长率

270%

110%

80%

19%

 

设计了三道问题让学生回答。

图表资料的选择要注意内容的难度,指导学生从图表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

(3)影视资料

历史学科的教学以影视作品为载体,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无限精彩,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同时有效地解决历史教学中的诸多问题。

例如:

讲授必修一专题七的第2课《美国1787年宪法》时,引用了中央电视二台播放并反响热烈的记录片:

《大国崛起》中“美国”,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也有助于学生对1787年宪法的理解。

但影视资料的使用要慎重选取,内容上要体现真实的历史,目的性要强,时间上要适度,不可太长。

在实际教学中,当我们引入课外教学资源时,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实际,先备学生,再备教材。

在快班和特快班多运用文字材料、图表资料等逻辑性强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评价的能力。

在平行班多运用图片资料、影像资料、诗词文字资料、实物资料等直观性强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组成的,因而是鲜活的、流动的,随着教学活动的进行会不断产生新的教学资源。

因此,研究课堂重要的在于研究学生。

课堂教学必须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展开教学活动,严格地说,课堂教学不应是仅教教材,更应是教学生。

在课堂上,教材和教学资料只是教学的背景,站在前台的应该是学生。

我们有时去听一些比赛课、观摩课,这些上课的老师,教材不能说不掌握,备课不能说不到位,教学方法不能说不新颖,但有些老师上课的效果并不理想。

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很好地研究学生,研究教材与研究学生是相辅相成的,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新课程的改革是一次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革命,对教师来说这是一次新的挑战,穿新鞋走老路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必须努力学习教学理论,探索新的历史教学方法,改革和反思传统教学,以适应现实的需要。

但是教学方法的转变遇到了想的简单实际操作难的尴尬局面。

我们教师绞尽脑汁想出调动学生活动的"高招",学生一兴奋就争着发言,吵作一团,教师又得板起面孔维持秩序,活跃起来的气氛又"凉"了下去,节节课就这样"潮起潮落",教师声嘶力竭,精疲力竭。

如何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保持课堂秩序。

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是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精神的前提,如何既能使学生活跃起来,又能保持有序的课堂教学秩序,是课改教师遇到的一个难题。

我认为课堂上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才会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讲授法与讨论法

尽管讲授法受到了很多批评,但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

①能用学生易懂的形式有效地概括学科的内容,可以用不同词语陈述相同的内容,从而有助于理解;②讲授中有师生的情感交流,师生相互作用,相互强化;③在讲授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听课对象、设备和教材对讲授内容灵活处理。

讲授法适用于一下条件:

(1)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同化信息,即知识的理解;

(2)缺乏现成的可以利用的学习材料;(3)材料需要重新组织并以特殊的方式为特殊对象呈现。

在上述任一条件满足的情况下,都可使用讲授法。

讨论法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法起源于对讲演法缺点的批评。

讨论法有其独特的优点: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当有多种观点时,比较适合用讨论法,通过讨论,学生能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形成自己的看法。

但讨论法要求班级和小组有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班级纪律很差,学生中缺少好的骨干,一旦讨论开始,班级就可能失去控制。

这样一来就达不到讨论的目的。

因此,从班级的条件来看,讲授法用于纪律较差的班级比较好,讨论法比较适合于班级纪律较好、学生自我控制力较强的班级。

在平行班,多采用讲授法,适当采用讨论法。

由于学生基础差,教材内容比较难,所以教师讲,学生认真听是有必要的。

例如:

必修一专题一第1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重点是“宗法制”和“分封制”,难度大,教师讲,学生听,慢慢想,才会学明白。

在快班多采用讨论法,班级纪律较好、学生自我控制力较强,开展分组讨论,取得的教学效果更明显。

例如:

必修一专题三第2课《辛亥革命》,在学习“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时,让快班学生分组讨论:

“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正方的观点是“辛亥革命是成功了”,反方的观点是“辛亥革命是失败了”。

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机制,适合学生的特点,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趣味盎然,往往是时间已到,很多人仍言犹未了。

   问题探究法与课堂竞赛法

  问题探究法,以探究问题为主的教学方法。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疑者,思之始,学之端也。

”疑就是问题,最能激起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深入思考。

从教学目的看,问题的设计体现了对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等的要求。

从教学过程来看,问题是使教学过程由教师向学生主体转化的桥梁,把学生置于探索者的地位,通过自主学习获得发展。

课堂竞赛法,在课堂上利用竞赛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集体提问,每题设定分数,决出名次。

它最大的优点是集体竞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集体意识,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问题探究法与课堂竞赛法在快班和平行班都可以采用,课堂竞赛法在平行班多用,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探究法在快班多用,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当然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有讲授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课堂竞赛法、角色扮演法等,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才会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分层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反思

分层教学设计的意义在于分层学习,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增强自信心。

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内容、学习难度有所不同,让快班学生“吃得饱”,平行班学生“吃得下”,都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增强学习的自主性。

当然在探索的道路上,也遇到了不少的难题,存在一定的问题,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的理论水平急待提高。

分层教学设计就是教师有意识地在挑战自我。

分层教学设计要求教师教学必须做到整体把握,高屋建瓴,才能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

传统观点认为: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分层学习理论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给学生一条取水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找到更多的取水方法。

所以,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十分必要。

(二)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需加强。

分层教学设计,备一节课等于备两节课,教师之间的合作尤其重要,开展集体备课可以集中集体的智慧共同攻克难关,实现智慧和资源共享,弥补各位教师独立备课过程中的不足,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真正做到了博采众长,保证备课的质量。

当由于集体备课开展的力度还不够大,每个人对分层教学的思想认识不同,造成了集体备课的效果不是很明显,所以,合作交流,打造和谐的团队还尚需时日。

(三)研究学生还做得不够。

研究学生与研究教材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是进行分层教学设计的关键,但我们对自己学生了解的程度远远不够,对学生的性格、心理、兴趣爱好,以及家庭环境、同学朋友关系等缺乏了解,认为有一些学生难于沟通。

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

”因此,多找学生谈话,多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需求,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综上所述,分层教学教学设计是基于分层教学而开展的,需在历史教学中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让分层教学更趋科学化、合理化。

【参考文献】

余伟民:

《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张志勇:

《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宋忠芳:

《浅析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历史教学》,2006年第2期

樊灿云:

《谈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湖南教育》,2005年第17期

傅元根:

《历史教师如何自主整合课程资源》,《历史教学》,2002年第9期

刘天广:

《分层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年第2期

杨晓东:

《承认差异,利用差异,发展差异》,《科研经纬》2008年第4期

  方鑫海、贾卫霞:

课题《新课程背景下高一历史新教材的使用研究》2008年结题报告

 『论文提要』现行教科书中是如何运用史料的?

教师应该如何更大范围内发挥教科书在史料研习中的作用?

本文主要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

『关键字』 教科书   史料研习 

浙江历史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三年了,历史课堂从原先热衷于热闹非凡的形式到现在渐渐平静下来。

回过头来我们不得不思考:

历史课的本真是什么?

史料教学是历史课的特质,史料研习能力是学生历史学习的核心能力。

这几年史料教学悄然兴起。

在课堂上引用丰富多彩的课外资料,是十分有必要的。

但是很容易忽视最方便的资源——教科书。

该如何发挥教科书在史料研习中的作用呢?

笔者仅就这点谈一些看法。

一、学生具备的史料研习能力

在现行的《国家历史课程标准》中有对于史料研习的具体表述: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虽然《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已经提出史料研习能力的要求,但比较含糊,不利于一线教师的操作。

相比较而言,《上海历史课程标准》更加具体详细,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

搜集史料 能通过图书馆、博物馆、网络等途径,运用调查、访问等方式、从文献、音像、实物、当事人的回忆等材料中搜集史料;能围绕主题,多渠道、有目的地搜集各类史料。

   提取信息 能按一定的要求,提取史料中直接和间接的有效信息;甄别信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并进行合理的归纳和分类。

解决问题能运用已掌握的历史知识,运用解释、论证或反驳等方法,史论结合,解决问题。

交流思想 能用口头和书面等形式表述历史事件的过程和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完善和辩驳。

二、目前历史教科书中使用史料的形式

(一)直接引用史料 

1、在课文中直接引用史料原文,和课文融与一体

以人民版必修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这一课来看在课文中直接引用的有:

“重本弃末”、“强本弱末”……“末技游食之民”、“百姓多离农亩”……“众租税以困辱之”、27页“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等一些。

这些引用都很简短,一两句话,甚至是一个词语,很难和原文分开。

用于史料的研习的利用价值也大大减弱。

2、在课文的版面中插排史料以印证课文的论述或者增加对知识的了解。

以人民版必修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这一课为例,第25页选自《吕氏春秋上农》的资料大卡,就是对古代重农抑商思想的很好的解释说明,并印证了课本的内容:

“民众致力于农耕,则朴实而易于驱使,谨慎而遵从国法,积累私产而不愿意流徙。

……”。

课本28页的资料大卡对海禁的诗引用是增加海禁带来的负面影响的理解。

课本29页的资料大卡的引用是印证“机户、机工”的出现。

另外课本还会插入一些图片、表格等史料如必修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59页插入《人民日报》发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的文字史料;《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33页引用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