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35224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下册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九年级下册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九年级下册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九年级下册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九年级下册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九年级下册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九年级下册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九年级下册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九年级下册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九年级下册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九年级下册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九年级下册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九年级下册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九年级下册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九年级下册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九年级下册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九年级下册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九年级下册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九年级下册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九年级下册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下册复习.docx

《九年级下册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下册复习.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下册复习.docx

九年级下册复习

九下文言文复习知识整理

17、《公输》

一、按课文内容填词:

子墨子见王,曰:

“今有人于此,舍其文(),邻有敝()而欲窃之;舍其()(),邻有短()而欲窃之;舍其()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起于鲁2、公输盘不说3、子墨子起,再拜4、不可谓知类5、然胡不已乎6、胡不见我于王

7、子墨子九距之8、守圉有余9、公输盘诎

10、吾知所以距子矣1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12、方五千里

13、舍其文轩14、吾义固不杀人15、夫子何命焉为

16、请献十金17、不可谓仁18、宋无长木

三、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

1、夫子何命焉为?

——译:

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2、宋何罪之有?

——译:

宋国有什么罪呢?

3、此为何若人?

——译:

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4、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译:

北方有个欺侮我的人,希望借助您的力量杀了他。

5、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译:

楚国有多余的土地却缺少民众,杀死自己缺少的民众却去争夺自己有多余的土地,不能算作有智慧。

6、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译:

楚国的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五百里,这就好像装饰华美的车子与破车相比。

7、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译:

我认为楚王您派官吏攻打宋国,是与这种人同一类别。

8、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译:

虽然这样,公输盘替我制造了云梯这种器械,一定要攻取宋国。

9、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译:

公输盘多次设下了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多次抵挡住了他。

10、虽杀臣,不能绝也。

——译:

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守御者啊。

11、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

——译:

好吧,我不攻打宋国了。

四、文意把握:

1、课文内容:

课文记叙了墨子劝阻楚国进攻宋国的故事。

2、第一段的作用:

交待事情的起因。

析:

“行十日十夜”既表现出时间紧急,刻不容缓,又表现出了墨子不辞劳苦的精神。

(闻、起、行、至这一系列动词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攻宋之战不辞劳苦的精神。

3、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分为三个步骤:

(一)、墨子巧言劝阻公输盘使公输盘理屈词穷。

析:

、墨子先以假意求助设下圈套,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

接着又以“宋何最之有?

”一句,将帮助楚国攻打宋国的公输盘置于理亏的境地,接着,墨子又连用五个“不可谓”,从各个角度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是不义的,使其理屈词穷,无从辩驳。

、一句“义不杀少而杀众”揭示出公输盘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

一个“服”字传神的写出了公输盘在墨子有理有力的论说下的失败。

、此部分墨子论说技巧概括——先设下圈套,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接着指出:

攻无罪之宋是“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之举,重重否定,极有气势,批判强悍有力,使公输盘陷于自相矛盾的困境,无从辩驳。

、墨子见到公输盘,就请他帮助自己去杀人,而且进一步说可以“献金”,其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逼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一类的话来。

(二)、墨子巧言劝阻楚王,使楚王理屈词穷。

析:

对楚王,墨子采用了和对付公输盘相同的策略,先让他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

不过,在楚王面前,墨子更加注意劝说的婉转和艺术性。

先设喻诱使楚王说出“必为有窃疾矣”,再以对比、类比、夸饰手法,极言楚国的物产丰富和宋国的物产贫乏,类推出楚国的模拟攻守和“有窃疾”“同类”的结论,使楚王无话可说。

(三)、墨子与公输盘模拟攻守,以实力迫使楚王放弃攻宋的企图。

析:

、文中用“九攻”“九距”点明战斗之激烈,用“攻械尽”,“守有余”交待激战结果,用“诎”点明了公输盘已经技穷。

、在意识到墨子将是攻宋的一个极大障碍时,公输盘陡起杀机,所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一句要读出阴险并带有威胁意味的语气。

、墨子“虽杀臣,不能绝也”一句,是使公输盘与楚王不敢轻举妄动,楚王不得不取消攻宋打算的原因。

4、文中墨子能说服楚王的主要原因是:

善于将道义与实力结合,并运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对比、类比等劝说技巧。

启示:

如何使别人接受自己的正确意见———要对人晓这以理,并结合实际讲究技巧策略。

5、从本文事件的结局看,你可以得到关于战争的启示,如:

面对大国的不义战争,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还要有足够的实力作后盾,这样才能使侵略者的野心无法得逞。

6、学过的课文中通过外交手段避免战争爆发的事例有:

唐雎用自己的智慧,阻止了秦王的易地要求,捍卫了领土的完整等。

7、文中形象概括:

墨子:

热爱和平,反对不义战争,能吃苦耐劳,坚守正义,有勇有谋,能言善辩

楚王:

顽固狡诈,骄横,傲慢

公输盘:

阴险狡诈,仗势欺人

8、说出一个与墨子有关的成语,如:

墨守成规;与公输盘有关的成语,如:

班门弄斧

9、墨子“非攻”“兼爱”的思想主张,至今仍有积极的意义(如:

这一思想有利于消除战争威胁,维护世界和平,提倡人们互爱互利,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等)。

联系现实,请你拟一则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公益广告词。

 

18、《孟子》两章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而不胜

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委而去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故君子有不战,城非不高也

2、翻译下列句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

有利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

包围着攻打它,一定是得到有利的天气时令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形势啊。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

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

帮助支持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支持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全国人民都会归顺他。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

凭全国人民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国君,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要么不作战,战就一定胜利。

3、文意把握:

、本文开头指出在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是“人和”,意思是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并由此而推导论述治理国家的首要条件是“得道”,意思是施行仁政。

、由全文看“得道”即得人心,也就是文中所说的“人和”,“多助”和“天下顺之”,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本文论述可分为两层,第一层论述战争取胜的首要条件是人和,第二论述治理国家的首要条件是得道。

、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有: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

、联系学过的课文,举一个事例论证文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个观点。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管夷吾举于士

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锇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生于忧患

2、翻译下列句子

、故于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

所以上天将要降下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体肤忍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用种种行动违背扰乱他的事业,用(这样的方式)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干。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

人常常犯过失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奋起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显露在脸色上,发出在声音上,然后才能为被人们所了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于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

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个国家常常灭亡,这样以后才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3、文意把握:

、本文开头列举的六个著名历史人物的共同点是:

都出身贫贱,但都在经历了一番艰苦磨炼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开头列举这些人物的作用是:

引出后文的观点,非常有力的证明了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本文论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二是治理国家,孟子认为,国家长盛不衰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由此而导出本章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对于人才造就的问题,孟子既从客观因素上论述,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心先苦其心志。

曾益其所不能,又从主观因素上论述,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论述严密。

、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有: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

、文中所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19、《鱼我所欲也》

一、按课文内容填词:

一()食,一豆(),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路之人弗受;()尔而与之,乞人不()也。

二、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故不为苟得也

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

呼尔而与之

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

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三、翻译下列句子: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译: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译: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没有胜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译: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求得生存,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5、是故所为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译:

这样看来,所以人们所喜爱的有胜过生命的东西(那就是“义”);人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

不仅贤能的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是贤能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7、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愿意接受。

8、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译:

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9、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

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四、文意把握:

1、将一段划分为三个层次,说明其划分理由:

第一层:

以对鱼与熊掌取舍的这个生活常理为喻,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第二层:

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也阐释。

第三层:

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2、第一段运用比喻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巧妙形象,浅近易懂。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一句中“是心”指的是向善羞恶之心,即文中所说的“

”。

在孟子看来,在“”的情况下,即使遇到灾祸也会挺身而出。

(填原文)

4、就论证方法看,课文第一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道理论证、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第二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5、就论证角度看,写饥民不接受关乎生死却又是无礼施舍的“一箪食,一豆羹”是从举例,而写有人不辩礼义贪求万钟之俸是从举例。

6、“此之谓失其本心”一顺中“此”指的是原文中像“”这样的行为。

7、由全文看,本文的观点是“每个人都有‘本心’,在任何情况下,人应该保有‘本心’”(或“舍生而取义”)。

8、出自文的一个成语是舍生取义,文中举例论证运用的一个成语典故是嗟来之食。

作者在本文中赞扬和批评了怎样的人,请各用一个成语来回答:

赞扬了的人,批评了的人。

9、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著名的儒家大师,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写出其中的一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20、《庄子》故事两则

一、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惠子相梁2、或谓惠子曰3、非梧桐不止

4、非醴泉不饮5、于是鸱得腐鼠6、是鱼之乐也

7、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8、请循其本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译: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译:

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

3、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译:

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

4、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译:

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5、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译:

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6、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译:

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7、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译:

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三、文意把握:

1、《惠子相梁》

、这则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厌恶鄙弃。

、人物形象的特点:

惠子:

贪图高官厚位,利欲熏心,薄情寡义。

庄子:

清高自守,淡泊名利。

、文中的比喻:

鹓鹐:

是庄子的自比,喻志向高洁之士。

腐鼠:

故事中指梁国相位,喻功名利禄。

鸱:

故事中指惠子,喻醉心功名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

、揣摩“庄子往见之,曰。

”中庄子“曰”时的神态表情,用一个词描摹出来: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理解:

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正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你认为本故事中庄子与惠子的辩论谁胜出?

为什么?

 

21、《曹刿论战》

一、按课文内容填词: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三而竭。

彼竭我(),故克之。

夫大国,难()也,()有伏焉。

吾视其()乱,望其旗(),故()之。

二、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十年春,齐师伐我。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何以战

5、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6、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7、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8、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9、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11、公将鼓之。

12、齐师败绩13、公将驰之。

14、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15、遂逐齐师。

16、既克,公问其故。

17、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8、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9、望其旗靡

三、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

居高位得厚禄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

居高位得厚禄的人见识浅短,不能深谋远虑。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

衣食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来分给周围的人。

4、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译:

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的。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

祭祀用的牛、羊、猪等及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根据实情(上报)。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

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为神所信服,神是不会赐福的。

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依据实情办理。

8、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

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作战时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9、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齐师。

——译:

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队形),说:

“可以了。

”就追击齐国军队。

10、既克,公问其故。

(最后一段)——译:

已经取胜了,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

“作战,是要靠勇气的。

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灭了。

对方的士气消失,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齐国是)大国,难以估测他们的实力,恐怕有伏兵在那里。

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四、文意把握:

1、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中国历史上如这样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还有如:

巨鹿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等。

2、全文分三段,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第一段:

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和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先决条件。

可分二层:

A:

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

析:

“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交待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作战对象和作战性质。

揭示“曹刿请见”原因的句子是:

齐师伐我,公将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一个“鄙”字为下文写鲁庄公作铺垫,“远谋”二字又为下文描写曹刿的深谋远虑张本,成为全篇文眼。

“请见”二字表现出曹刿积极参与国事的精神。

B:

写曹刿和庄公关于战前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析:

曹刿与庄公的对话是围绕“可以战”一问展开的,曹刿认为庄公“可以一战”的措施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并以“忠之属也”进行了评价肯定,实则也是肯定了庄公这一措施做到了取信于民。

第二段:

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

析:

文中把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作了对比描述———

写庄公,以“将鼓”“将驰”同上文“将战”相应,表现他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写曹刿,则以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他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

“齐师败绩”的结局证明了曹刿指挥的正确。

第三段:

写曹刿论述这次战役取胜的原因。

析:

“既克,公问其故”一句承上启下,写出了庄公完全不懂军事,印证了开头所说的“肉食者鄙”

曹刿认为作战时发动进攻的时机是“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敌方辙乱旗靡之时。

揭示“齐人三鼓”后曹刿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原因的句子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揭示曹刿在“齐师败绩”后“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的句子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本段论述中可见曹刿的才能:

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术时机。

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是一位有远谋的军事家。

3、人物形象:

曹刿:

是个具有爱国思想,政治上有远见卓识,军事上有过人谋略的人。

鲁庄公:

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昏庸,他政治工作上缺乏远见,军事上无知,但他能取信于民,善于用人并采纳意见(善于纳谏)。

4、详略安排:

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

这样安排详略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5、启示:

A:

关于战争的启示:

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B:

曹刿在这场战役中表现给人的启发:

如:

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对待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

6、归纳:

齐鲁长勺之战中,鲁国获胜的原因的哪些呢?

其中让你感受最深一点是什么?

结合实际简要谈谈。

鲁国获胜的原因如:

庄公能做到取信于民,获得了人民的支持,又善于听取和采纳群众意见,并任用了曹刿这样在政治和军事上有“远谋”的人;曹刿在作战中善于观察敌情,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了战机。

 

22、《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邹忌讽齐王纳谏2、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3、朝服衣冠,窥镜。

4、忌不自信5、旦日,客从外来6、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7、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9、皆以美于徐公。

10、今齐地方千里11、王之蔽甚矣12、能面刺寡人过者

13、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14、门庭若市15、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16、期年之后。

17、皆朝于齐。

18、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二、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译:

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美丽。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3、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吾孰与徐公美?

译:

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说:

“我同徐公相比,谁美?

4、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译:

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比不上徐公美丽;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

5、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妾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译:

我确实知道自己比不上徐公美丽。

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要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

6、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臣,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臣,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

如今齐国的疆土方圆千里,拥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嫔妃和身边的亲信,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

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这进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这耳者,受下赏。

译:

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8、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

命令刚刚下达,臣子们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不时有人偶尔来进谏;满一年后,即使想要说什么,也没有可进谏的了。

9、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人。

三、文意把握:

1、这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2、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