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36202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山东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docx

《山东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docx

山东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

2009山东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

2009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

第卷(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的字两两一组,只有一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蔓延/顺蔓摸瓜模式/装模作样蹊跷/独辟蹊径

B.蒙古/欺上蒙下肥胖/心广体胖退色/喜形于色

C.吁请/长吁短叹饮马/饮泣吞声正月/正襟危坐

D.佣金/雇佣工人弄堂/弄巧成拙累赘/果实累累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能力,选料全部为常见的多音字。

A项的读音分别为mn/wn、m/m、q/x,B项的读音分别为mng/mng、

png/pn、shi/s,C项的读音分别为y/x、yn/yn、zhng/zhng

,D项的读音分别为yng/yng、lng/nng、li/li。

2.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繁言缴党费妙对迭出歃血为盟

B.厮打兑换卷飞扬拔扈米珠薪桂

C.坐位百纳衣姿意妄为绿草如荫

D.银圆园珠笔铤而走险骈拇枝指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选料多为音同(近)字、形近字。

A项没有错别字,C项有三个错别字,纳——衲、姿——恣、荫——茵,D项有一个错别字,园——圆,B项有两个错别字,卷券、拔——跋。

3.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张亮找到班主任说:

“我因和同位性格,请求调位。

胡锦涛同官兵们一一握手,对他们坚决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迅速投入抢险救灾斗争,帮助受灾群众排忧解难,了充分肯定。

最近,陈水扁当局大搞所谓的“入联公投”等台独分裂活动,是对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的严重挑衅,是对台海地区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构成的巨大威胁。

A.不合给予也/乃至

B.不合给以更/和

C.不和给予更/和

D.不和给以也/乃至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义词语辨析的能力。

“不合”是合不来,侧重于性情不相投,不能相处,如我俩脾气不合;“不和”是不和睦,侧重于关系处理不好,如夫妻不和、家庭不和;“给以”后面只能接抽象事物,“给予”可带接受的人,本句主要是从语句通顺的角度考虑;关联词要注意句间语义和语法关系,如:

“更”表递进关系,“也”表并列关系,“和”表并列关系,“乃至”表递进关系。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胡锦涛总书记同韦祖生一家人促膝而坐,不厌其详地询问他家的生活情况。

B.学校的某些领导,不懂教学,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能担当管理现代学校的重任的。

C.今年寒假期间,山东省有四所中学的领导置教育厅关于假期安排的规定于不顾,开顶风船,组织学生到校上课,造成了恶劣影响。

D.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熟语的掌握理解能力。

A项“不厌其详”是不嫌详细的意思;B项“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意思是自己还糊里糊涂,却要去教别人明白事理;

C项“开顶风船”比喻敢于跟困难或险恶的境遇作斗争,属于望文生义;D项“手足无措”的意思是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据了解,我市移动电话部门针对春节期间手机短信密集发送,对今年发送量进行了预测,并事先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B.铃声响起,他急忙拿起听筒,电话那端传来一个操普通话的中年男子的声音说:

“你被录取了。

C.为了防止这次竞拍免遭再次流拍的结局,拍卖行可谓是绞尽脑汁,制订了一系列的对策,但结果还是让人遗憾。

D.如果中国不能缓解人口增长对土地、森林和水资源等构成的巨大压力,那么,几十年后的生态和环境恶化,将深深危及绝大多数中国人起码的生存条件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语病的能力。

A项缺少宾语,应在“手机短信密集发送”后加上“的情况”;B项:

“传来……的声音”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后面又出现了一个谓语动词“说”,两个句子混杂在一起,形成句式杂糅的毛病;C项“防止”“免遭”连用造成否定失当;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6—8题。

人们对寒武纪物种大爆发应该都不陌生。

而在1月4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美国科学家发表了一项爆炸性发现,即在寒武纪之前3000万年,地球上就已经发生了一次物种的突然分化和大爆发,多细胞生物由此诞生。

如果得到证实,这一结论将对达尔文的慢速进化观点提出新的挑战。

149年前,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除自然选择外,达尔文还认为物种进化是一个缓慢而有序的过程,而越来越多的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物种进化并非牛顿幻想的“机械宇宙”,而更像是混乱无序的量子物理世界,大量新的物种可以在几百万年间出现。

毫无疑问,迄今为止最大最著名的事件是寒武纪大爆发——在5.42亿至5.20亿年前的进化“瞬间”,一些未知的原因导致当时地球上出现了几乎所有现有物种的祖先。

现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考古学家们相信,他们发现了地球生命进化史上的又一次大爆发。

研究人员对澳大利亚埃迪卡拉纪生物群化石进行了迄今为止最细致的分析,其中包括出现于5.75亿年前的迄今最古老的多细胞生物。

研究人员发现,从形态学上,埃迪卡拉纪生物与此前的生命形式存在着很大区别,就是它们彼此之间也存在着很大区别,以至于它们必须被划分成新的不同的物种类别。

其中的许多生物都很像植物的叶片,它们在阿瓦隆纪的2500万年里突然出现,因此,研究小组也将此次新发现的事件命名为阿瓦隆纪大爆发。

论文合著者、华人地球生物学家肖书海表示,新确定的事件与地球上氧气突然溶入海洋“在时间上完美吻合”,这可能促进了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爆发。

而另一个可能的激励是冰川期结束时海洋温度的回上升。

不过,无论原因为何,阿瓦隆纪大爆发和寒武纪大爆发之间存在着一个最大不同,即寒武纪出现的生物种类持续至今,而埃迪卡拉纪物种形式很快就消失了。

美国哈佛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Andrew

Knoll评价道,在进化史的背景下,认为埃迪卡拉纪物种化石快速进化为广泛类型似乎是“充分而合理的”,但这可能不是新发现最引人注目的方面。

他说,最重要的是这些生物进化的“方式与此后大大小小的进化辐射相差无几”,说明了生物多样性爆发应该具有类似的动力学机制。

美国南阿拉巴马大学的古生物学家Richard

Aronson表示,新发现会带来新问题,比如,为何阿瓦隆纪大爆发迅速销声匿迹,而寒武纪大爆发却繁荣起来,并最终赋予了地球生命。

6.下列有关“阿瓦隆纪大爆发”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美国科学家发现的、地球上发生的一次物种的突然分化和大爆发。

B.它是地球生命进化史上的又一次大爆发。

是研究人员对澳大利亚埃迪卡拉纪生物群化石进行了迄今为止最细致的分析的结果。

C.由于当时许多生物都很像植物的叶片,它们在阿瓦隆纪的2500万年里突然出现,因此,被命名为阿瓦隆纪大爆发。

D.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考古学家们认为生物多样性爆发应该具有类似的动力学机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理解能力。

A项缺少关键的时间,它是“在寒武纪之前3000万年”爆发的;B项科学家的研究还“包括出现于5.75亿年前的迄今最古老的多细胞生物”;D项是美国哈佛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Andrew

Knoll的观点。

7.下列有关“阿瓦隆纪大爆发”和“寒武纪大爆发”的不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们都是物种的突然分化和大爆发,但阿瓦隆纪大爆发比寒武纪大爆发早3000万年。

B.阿瓦隆纪大爆发的结果是诞生了多细胞生物,寒武纪大爆发的结果是当时地球上出现了几乎所有现有物种的祖先。

C.阿瓦隆纪大爆发可能促进了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爆发,而寒武纪大爆发可能的激励是冰川期结束时海洋温度的回上升。

D.阿瓦隆纪大爆发和寒武纪大爆发之间存在着一个最大不同,即寒武纪出现的生物种类持续至今,而埃迪卡拉纪物种形式很快就消失了。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筛选能力。

“这可能促进了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爆发,而另一个可能的激励是冰川期结束时海洋温度的回上升”都是对阿瓦隆纪大爆发而言的,没有涉及寒武纪大爆发。

8.下列对全文的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与寒武纪大爆发不同,如果阿瓦隆纪大爆发得到证实,将对达尔文的慢速进化观点提出挑战。

B.在地球生命进化史上,迄今为止最大最著名的事件是寒武纪大爆发;但阿瓦隆纪大爆发的意义和影响要远远地超过寒武纪大爆发。

C.在进化史的背景下,科学界普遍认为阿瓦隆纪大爆发最引人注目的方面埃迪卡拉纪物种化石快速进化为广泛类型似乎是“充分而合理的”。

D.阿瓦隆纪大爆发会带来新问题是为何阿瓦隆纪大爆发迅速销声匿迹,而寒武纪大爆发却繁荣起来,并最终赋予了地球生命。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理解把握能力。

A项寒武纪大爆发和阿瓦隆纪大爆发都对达尔文的慢速进化观点提出挑战;B项“但阿瓦隆纪大爆发的意义和影响要远远地超过寒武纪大爆发”,文中无此意;C项既不是“科学界普遍认为”,也不是“阿瓦隆纪大爆发最引人注目的方面”。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

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光禄四行。

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

谤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其所举奏,莫不厌塞众议。

迁光禄勋主事。

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

郭林宗闻而让蕃曰:

“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

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

”蕃乃谢焉。

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

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

滂对曰:

“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

间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

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

”吏不能洁。

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

滂在职,严整疾恶,其有行违孝悌,不轨仁义者,皆扫迹斥逐,不与共朝。

显荐异节,抽拔幽陋。

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

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

资迁怒,捶书佐朱零。

零仰曰:

“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

”资乃止。

郡中中人以下,莫不归怨,乃指滂之所用,以为范党。

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

滂后事释,遂还乡里。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

诏下,急捕滂等。

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

滂闻之曰:

“必为我也。

”即自诣狱。

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

“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

”滂曰:

“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

”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

“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

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

”母曰:

“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

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

”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

“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

”行路闻之,莫不流涕。

时年三十三。

9.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厉:

通“砺”,磨炼

B.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让:

谦让,礼让

C.滂奏刺史奏:

举奏,弹劾

D.守令自知臧污臧,通“赃”,受贿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虚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掌握能力。

B项“让”的意思应为“责怪、责备”。

10.下列加点的字词,其意义和用法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复为太尉黄琼所辟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B.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不赂者以赂者丧

C.闭传舍,伏床而泣弃甲曳兵而走

D.引与俱亡未得与项羽相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虚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掌握能力。

B项中是动词,认为、以为,是连词,表因果关系,因为;A项中“所”都是助词,和前面的“为”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C项中“而”都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D项中“与”都是介词,为“和、跟、同”之意。

11.以下语句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范滂耿直果断和嫉恶如仇的性格的一组是()

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

严整疾恶,其有行违孝悌,不轨仁义者,皆扫迹斥逐,不与共朝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

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

A.B.C.D.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

是写“守令”的,是从侧面表现范滂的;是郭林宗责备陈蕃的话语;是表现范滂孝道的。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范滂在做光禄勋主事时,由于他弹劾的人太多,陈蕃疑心他公报私仇,范滂知道自己没有能力改变大局,于是辞官而去。

B.范滂嫉恶如仇,不与那些在行为上不孝顺长辈、不尊敬兄长,不遵循仁义礼制要求的人交往,他的外甥被同乡的人所不齿,因而他就是在休息的时候也不召见自己的外甥。

C.建宁二年,朝廷大肆诛杀勾党之人,范滂听说这件事后,自己立刻赶到监狱,别人劝他逃走他也不肯,他不愿连累自己的母亲,使母亲流离他乡。

D.这篇传记写得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特别是第二次被捕时与母亲和儿子的诀别,态度从容,情辞激昂,浩然正气足以流传千古。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整体理解把握的能力。

A项的错误有两处,一是弹劾官员是在“复为太尉黄琼所辟”,二是“疑心他公报私仇”是尚书而不是陈蕃;B项的错误在于对“寝而不召”的理解错误;C项的错误在于范滂不肯逃走的原因还有不愿意连累他人。

【参考译文】

范滂,字孟博,是汝南征羌人。

从小就严格要求自己,有廉洁的节操、高尚的品质,被州里的人所佩服,连续被举荐为孝廉、光禄。

当时冀州地区发生饥饿的灾荒,各地的盗贼纷纷而起,于是让范滂为清诏使,去冀州调查观察。

范滂领命后,登上马车,拉起绳子,驱车前行,慷慨激昂,豪情大发,有澄清天下污秽的志向。

到了冀州后,太守县令自己知道贪污受贿,做尽坏事,听说范滂来了,都自动辞官而去。

范滂举奏的事情,没有不使大家满意的。

于是升迁为光禄勋主事。

这时陈蕃担任光禄勋。

范滂拿着大家的意见去拜访陈蕃,陈蕃却不接见他。

范滂心中觉得很遗憾,打算弃官而去。

郭林宗听说后,责备陈蕃说:

“像范滂这样的人才,难道应该用一般的礼节来要求他吗?

现在你成全他辞官的美名,岂不是自己选择了没有用优礼相待人才的非议吗?

陈蕃于是向范滂道歉。

范滂不久又被太尉黄琼举荐。

这时皇上下诏三府衙门的有关部门举报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范滂举奏了二十多个刺史、二千石的权贵。

尚书责备范滂弹劾的人太多,就疑心他公报私仇。

范滂回答说:

“我举奏的人,都是贪污刻薄残暴的奸贼,是害人之人,难道我会为了自己的私利玷污国事吗?

因为碰上规定的时间太急促了,所以我先举奏最紧要的,那些来不及调查清楚的,以后在慢慢审清吧。

我听说农夫除掉杂草后,好的禾苗才会茂盛;忠臣除掉奸贼后,皇上的周围才会变得干净。

如果我的话有贰心,甘愿受绞刑。

”审问的官吏无话可说了。

范滂看到当今的时势正处于混乱的时候,知道自己没有能力改变大局,于是又辞官而去。

太守宗资先听说范滂美好的名声,请求朝廷任命范滂为功曹,并处理政事。

范滂上任后,痛恨那些坏人坏事。

那些在行为上不孝顺长辈、不尊敬兄长,不遵循仁义礼制要求的人,都不与他们交往。

推荐品德特别高尚的人,使他们能够显贵,提拔贫寒之士,使他们能够身居高位。

范滂的外甥是西平的李颂,是达官贵人的子弟,被同乡的人所不齿。

中常侍唐衡向宗资先请求,宗资先任命他做了小官。

范滂却认为外甥李颂不是好人,就把这件事压下来不办理。

宗资先十分生气,把怒气嫁到书童朱零的身上,鞭打朱零。

朱零仰起头说:

“范滂是一个清廉公正,好像用锋利的刀刃去锯断腐朽的东西。

今天我宁愿受鞭打而死,但范滂是无法改变他的想法的。

宗资先只好不了了之。

郡中中等富裕的人,没有一个不把怨恨的矛头指向范滂的,他们竟然都指责范滂所任用的人,认为他们都是范滂的同党。

以后牢修诬告朝中有人结党营私,于是范滂因为受牵连被捕,关在黄门北寺监狱。

范滂以后被释放了,回到家中。

建宁二年,朝廷大肆诛杀勾党之人。

诏书下来后,立即逮捕范滂等人。

督邮吴道到了县里后,抱着诏书,自己关在旅馆中,伏在床上哭泣。

范滂听说这件事后,说:

“这一定是因为我!

”于是自己立刻赶到监狱。

县令郭揖十分吃惊,拿出官印,想要拉着范滂和他一起逃走。

郭揖说:

“天下这么大,你何必还要在这里不走呢?

范滂说:

“我死了灾祸就可以平息了,怎么敢因为我的事连累你们呢,又使的我的老母亲流离他乡!

”他的母亲走近他和他分别,范滂告诉母亲说“弟弟仲博是一个孝敬的人,他完全可以赡养你们,我跟随先父去了,是死得其所的。

只是希望母亲大人要割舍这难以割舍的恩情,不要再增添悲伤了。

”他的母亲说:

“你现在可以和前辈李杜齐名了,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

既然有了美好的名声,又要追求长寿,好事是很难兼得的!

范滂跪下来接受母亲的教诲,再三拜别而去。

他回头对儿子说:

‘我想要让你成为坏人,但是恶事不可以做。

让你成为好人,但是我没有做不好的事。

”经过的人听见了,没有人不感动的留下眼泪,这一年范滂三十三岁。

第卷(114分)

四、(24分)

13.将文言文阅读文段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

(3分)

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

(3分)

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

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

(4分)

【答案】我死了灾祸就可以平息了,怎么敢因为我的事连累你们,又使我的老母亲流离他乡呢!

我听说农夫除掉杂草后,好的禾苗才会茂盛;忠臣除掉奸贼后,皇上的周围才会变得干净。

如果我的话有贰心,甘愿受绞刑。

你现在可以和前辈李杜齐名了,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

既然有了美好的名声,又要追求长寿,好事是很难兼得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理解和翻译能力。

要注意“塞”(阻塞,引申为消除、平息)、“累”(连累)“令”(使、让);要注意“嘉”(好)、“以”(同“而”)、“显戮”(绞刑、死刑);要注意“恨”(遗憾)、“令”(美好的)、“考”(与“寿”同义)、“兼”(同时拥有、兼得)。

以上每点1分,每译错一处扣一分,扣完为止。

14.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8分)

点绛唇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1)简要分析全词刻画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3分)

【答案】这是一首闺怨词。

上片抒写伤春之情,下片抒写伤别之情。

(1分)伤春、伤别,融为柔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刻画出一个爱情执着专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

(2分)

(2)“情词并胜,神韵悠然”,是人们对这首词的评价,试从词的情感角度作简要分析。

(5分)

【答案】全词由写寂寞之愁,到写伤春之愁,到写伤别之愁,到写盼归之愁,全面地、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女子心中愁情积淀积累的过程。

(2分)一个“雨”字,把上下两片勾联在一起;远处的萋萋芳草,近处的愁红惨绿,远远近近,都在“催花雨”的搅拢下显得分外冷寂,把愁已经写尽、写透。

(2分)到结句处,感情已积聚达到最高峰,全词也随之达到了高潮。

(1分)人们赞此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实不为过。

【鉴赏】

这是一首闺怨词。

上片抒写伤春之情,下片抒写伤别之情。

伤春、伤别,融为柔肠寸断的千缕浓愁。

刻画出一个爱情执着专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

开篇处词人即将一腔愁情尽行倾出,将“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相提并论,仿佛看到了驱不散、扯不断的沉重愁情压在那深闺中孤独寂寞的弱女子心头,使她愁肠欲断,再也承受不住的凄绝景象。

“惜春”以下两句,在“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展现女子的心理活动:

淅淅沥沥的雨声催逼着落红,也催逼着春天归去的脚步。

唯一能给深闺女子一点慰藉的春花也凋落了,那催花的雨滴只能在女子心中留下几响空洞的回音。

人的青春不也就是这样悄悄逝去的吗?

惜春、惜花,也正是惜青春、惜年华的表现,因此,在“惜春春去”的尖锐矛盾中,不是正酝酿着更为沉郁凄怆的深愁吗?

从上片看,给深闺女子带来无限愁怨的“雨”,它催落了嫣红的春花,催走了春天,也催促着流年和女子的青春。

下片中,词人循着这一线索,继续探寻“柔肠一寸愁千缕”的根源,笔力集中在女子凭阑远望而搅起的心理活动上。

“倚遍阑干”一句,在“倚”这个动词后面缀以“遍”字,把深闺女子百事俱厌的忧烦苦恼尽行点染了出来,下句中又以“只是”与“倚遍”相呼应,托出了这种万念俱灭的“无情绪”是无论如何排解不掉的。

这里不再提花,不再提雨,却突兀地提出“人何处”的问题。

突兀,则醒目;醒目,则醒人——原来女子凭阑远眺,不只是因百无聊赖而无意识为之,这里还有更重要的、有意识而为之的目的,那就是望眼欲穿地等待着外出的良人归来。

望归的行动与内心无法抑制的“人何处”的遥问一笔点破了使女子“柔肠一寸愁千缕”、“只是无情绪”的深层的、根本的原因是苦苦地思念远行未归的良人。

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安排了一个有问无答的布局,却笔追随着女子的视线去描绘那望不到尽头的萋萋芳草,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

最后,视线被截断了,唯见“连天芳草”,不见良人踪影。

这凄凉的画面不就是对望眼欲穿的女子的无情回答吗?

寂寞,伤春已使她寸肠生出千缕愁思;望夫不归,女子的愁情又将会是何许深,何许重,何许浓呢?

这自然就意在言外了。

全词由写寂寞之愁,到写伤春之愁,到写伤别之愁,到写盼归之愁,全面地、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女子心中愁情积淀积累的过程。

一个“雨”字,把上下两片勾联在一起;远处的萋萋芳草,近处的愁红惨绿,远远近近,都在“催花雨”的搅拢下显得分外冷寂。

把愁已经写尽、写透,故明代陆云龙在《词菁》中称道此首词是“泪尽个中”,《云韶集》也盛赞此作“情词并胜,神韵悠然。

15.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任选三小题)

,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东船西舫悄无言,。

(白居易《琵琶行》)

,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悲夫!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苏洵《六国论》)

,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答案】

长太息以掩涕兮唯见江心秋月白僵卧孤村不自哀哀吾生之须臾

春潮带雨晚来急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绿杨烟外晓寒轻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背诵默写能力。

选句比较常见,但要注意书写,错一字该句不得分。

五、(12分)

16.将提供的成语和语句填入下面语段对应空缺处的,正确的顺序是。

(3分)

的民族不喜欢聆听,他们只会穷兵黩武,;

的民族不喜欢聆听,他们只会坐井观天,;

的民族不喜欢聆听,他们只会浅尝辄止,。

因此,只有喜欢聆听的民族,才是富有智慧的民族。

闭关自守狂妄自大急功近利浅陋和愚昧妨碍了他们的进取贪欲和傲慢遮挡了他们的视线

浮躁和短视制约了他们的识见

【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