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考研 新闻史名词解释 复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38326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8.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考研 新闻史名词解释 复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新闻考研 新闻史名词解释 复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新闻考研 新闻史名词解释 复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新闻考研 新闻史名词解释 复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新闻考研 新闻史名词解释 复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新闻考研 新闻史名词解释 复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新闻考研 新闻史名词解释 复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新闻考研 新闻史名词解释 复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新闻考研 新闻史名词解释 复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新闻考研 新闻史名词解释 复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新闻考研 新闻史名词解释 复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新闻考研 新闻史名词解释 复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新闻考研 新闻史名词解释 复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新闻考研 新闻史名词解释 复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新闻考研 新闻史名词解释 复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新闻考研 新闻史名词解释 复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新闻考研 新闻史名词解释 复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新闻考研 新闻史名词解释 复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闻考研 新闻史名词解释 复旦.docx

《新闻考研 新闻史名词解释 复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考研 新闻史名词解释 复旦.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闻考研 新闻史名词解释 复旦.docx

新闻考研新闻史名词解释复旦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1露布:

露布问世于秦汉年代,于北魏时期达到全盛,是我国最早公开传播新闻信息的手段。

露布,是文书不加检封,公开发布的意思。

南北朝后期专指军事捷报。

露布时效迅速,影响极大,效果立竿见影,在军事上具有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作为一种新闻信息的传播形式被沿用了1000多年。

《文苑英华》等历代文献中保存着隋唐时代的著名露布原文。

1.2邸报:

“邸报”自唐代开始出现,被后人用为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

这一中国封建王朝传播新闻信息的主要手段,在性质上与近代意义上的报纸最为相似,直至清王朝的覆灭而最终消亡。

邸报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封建社会的产物,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工具,内容受到严格的控制,主要涉及皇帝的诏旨、皇帝的起居、官员的任免、臣僚的奏章,战报及刑罚等。

其信息来源主体是官方上的,渠道是自上而下的,内容带有新闻性,所以我们将之称为原始形态的报纸,即古代报纸。

邸报是中国最早的报纸,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之一。

1.3进奏院状:

唐中叶以后出现的古代报纸的新形式,是一种上行官文书,是进奏官专门提供给节度使本人阅读的情况汇报资料。

进奏院状是官报的雏形。

其内容包含中央政府公开发布的官方新闻,也有进奏官员自行采集的新闻信息。

从唐代起进奏院状内容很多,但只送节度使阅读,无副本,因此,它只是一种半官方性质的情报,与宋代邸报的性质有很大不同。

1.4《开元杂报》:

唐代孙樵撰写的《经纬集》记载,开元时期,朝政简讯每天条布于宫门之外,有人将这种朝政简讯抄录后传往各地。

多年后,这种手抄件尚流传在襄樊地区。

孙樵把这类朝政简讯的抄件称为“开元杂报”。

多数新闻史学家认为这是一种类似进奏院状、邸吏报状的早期官报。

1.5小报(☆):

中国古代民间私自发行的新闻信息传播形式,是宋代新闻信息传播活动发展的一个全新的现象。

最早出现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宋代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的产物。

但是,进奏院状的商品化趋向,是小报得以产生的内在因素。

作为“邸吏辈为之”的非法传播手段,小报出现后即受到政府的压制和打击,但始终未能根绝。

1.6定本制度(☆):

宋代中央政府的新闻信息审查制度,始于宋真宗咸平二年,随着政治制度的变化而屡经变革,至宋覆亡后才自然消亡。

宋朝进奏院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枢密院审查通过后的样本。

进奏院必须以“定本”为准向全国传发,不得擅自增减。

这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最早出现的有文献可查的新闻检查制度。

这一制度的目的是加强对封建官报的控制,钳制舆论。

1.7《京报》(☆):

中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与近代报刊最为接近的古代传播工具。

《京报》始于乾隆时期,清中叶以后日趋盛行,代表了古代报纸在清代的飞跃性发展。

其性质仍属于官场情报资料,内容仍是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等政府文书。

但是,它们已经不具有政府公报的性质,可以公开销售于民间,因而出现了现代大众传播工具的商品特征。

但是,《京报》还不能说是大众传播媒介,它没有专业采编人员,也不能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评论、安排版面。

第二章近代报业在中国的出现

1.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化报刊,揭开了中国新闻发展史的第一页。

1815年8月5日,由伦敦布道会传教士米怜创办于马六甲,作为他协助马礼逊对华传教的重要工具,是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月刊。

该刊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解释教义,介绍天文地理、各国概况和西方近代科技实用知识,后期开始报道少量时政。

曾发表我国报刊史上最早的新闻图画。

宣传上“附会儒学”,采用中国书本式雕版印刷,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主编署名“博爱者”。

1821年因米怜病重而停刊。

该刊具有侵华本质,客观上有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开阔国人眼界的意义。

在新闻观念和报刊业务上,对中国报业的影响更为直接。

1.2《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纸,标志着外国传教士在华办报活动之新的发展阶段。

该刊于1833年8月1日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希望通过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来征服具有强烈排外心理、傲慢自大的中国人。

内容上,它虽然是一份宗教性报刊,但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宣传已退居次要地位。

每期必有一定数量新闻,对商贸活动十分重视,曾多次刊登中外进出口贸易的货价表。

在编辑业务上,文字通俗、文风简短,栏目固定,每期刊有目录。

宣传策略上,处处“附会儒学”,采用线装书本形式,主编署名“爱汉者”。

所载的《新闻纸略论》是中国国内发表的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1838年终刊。

该刊具有侵华本质,客观上有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开阔国人眼界的意义。

在新闻观念和报刊业务上,对中国报业的影响更为直接。

1.3《广州纪录报》:

《广州纪录报》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刊。

1827年11月8日在广州创刊,双周刊,后改为周刊。

该报由英国鸦片商马地臣出资,美国商人伍德任第一任编辑。

它是一张商业性报纸,货价行情、航运消息占主要篇幅,但也广泛刊登政治时事新闻和评论,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有关中国的新闻和材料很多,多是为鸦片贸易辩护,主张对中国采取强硬政策。

该报在当时影响很大,读者远及南洋、印度及英美营一些主要商埠,自1835年还开始接受华人订户。

1.4《中国丛报》(☆):

《中国丛报》创刊于1832年5月31日,英文月刊。

该刊由美国第一个来华的传教士裨治文创办,并担任第一任主编,其创办得到西方在华各界人士的资助。

《中国丛报》以提供“中国及其邻邦做可靠、最有价值的情报”为宗旨,大量而详尽地报道与评述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地理、历史、风俗等各方面的情况。

此外,该报还报道西方传教士、商人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地方活动的情况,经常讨论对华政策问题,甚至提供奖金。

鼓吹对中国采取强硬手段乃至鼓吹武力侵华是其基本舆论导向。

《中国丛报》撰稿人大多是文化素养和社会地位较高的在华西方人士,因而其舆论颇为西方社会所重视,对英美政府的决策有直接影响。

该刊所载资料丰富,至今仍为中外学术界高度重视。

1.5《中国之友》:

1842年3月17日,英文半周刊《中国之友》在香港创刊,创办人是英商奥斯威尔德,小马礼逊、怀特等任主笔。

第2期起即与《香港钞报》合并为《中国之友与香港钞报》。

1844年,恢复本名单独发行。

1850年8月,台仁特购得《中国之友》产权并担任发行人兼主编,该报的立场由支持政府转向反对政府,猛烈攻击港英政府的弊政和腐败行为,后被港英政府停刊数月,台仁特也因诽谤罪入狱。

该报十分重视中国新闻,对太平天国做过系统报道,对太平军持同情态度,这在当时香港外文报刊中是罕见的。

台仁特出狱将报纸迁往广州,再迁上海,1869年停刊。

1.6《德臣报》:

《德臣报》,又名《德臣西报》,《中国邮报》创刊于1845年2月20日,是香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直到1974年才停刊,历时129年。

初为周刊,后改为日报。

创办人兼主笔为英商肖德锐,后由狄克逊独家购得该报的所有产权。

在政治上,该保持亲政府态度,曾获得刊印香港政公报的合同。

曾资助容闳等赴美留学,开中国人出国留学之先河。

1.7《孖剌报》:

《孖剌报》创刊于1857年10月1日,是香港最早出版的英文日报。

该报在政治上对港英政府持反对态度,敢于揭露港英政府的弊政和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

该报创办人和第一人主编是美国人赖登。

翌年,由于该报所刊评论评论攻击怡和洋行,赖登被香港法院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

主编一职由莫罗继任。

莫罗的粤语音译为“孖剌”,因此当时港人称该报为《孖剌报》。

《孖剌报》出版历史悠久,直到1941年日军侵占香港后才停刊。

1.8《遐迩贯珍》(☆☆☆):

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

1853年9月3日,由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创办,马礼逊教育会出版,英华书院印刷。

采用线装书形式,每期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发行到广州、厦门、等地。

内容不同于鸦片战争前中文期刊的地方在于中点放在时事新闻上,其次是文化知识介绍,宗教宣传比例占的很小。

报道总体站在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立场上,但报道中国内部消息不必顾忌清政府干涉,因而比较客观、公正。

新闻业务上有了长足进步,消息、通讯、短讯、评论等近代新闻题材都已具雏形,还出现了连续报道等新形式。

副刊《布告篇》上刊登的各类广告是中文报刊上首次出现收费广告。

该刊共出33号,对开阔国人眼界,了解中国和世界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第三章外报在华的拓展与垄断

1.1《北华捷报》:

1850年8月3日,英文周刊《北华捷报》创刊,每逢星期六出版,揭开了上海报业发展史的第一页。

该报由英商亨利·奚安门创办并担任主编,后由字林洋行发行。

内容上以商业性材料为主。

在政治上,站在英国在华商人的立场上,反映英国在华商人的利益。

后被指定为英国驻沪领事馆公署文告发布机关,从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英国政府的观点,被被视为“英国官报”。

《北华捷报》对太平军和上海小刀会起义持反对态度。

《字林西报》出版后,转而成为《字林西报》的星期副刊,地位与影响日益下降。

1.2《字林西报》(☆):

《字林西报》于1864年7月1日由《北华捷报》附张《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改组而来,是一份综合性日报。

《字林西报》十分重视新闻报道工作,曾在中国边远地区聘有通讯员,还一度独享刊登路透社电讯的特权。

该报对言论也十分重视,经常对中国政局和中外关系发表意见,基本态度是为英美侵华活动辩护。

但从总体上说,《字林西报》因其报道面广、信息及时、内容丰富而受到中外人士的重视,社会影响日渐增强,后发展成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1.3《六合丛谈》(☆):

《六合丛谈》是上海第一中文报刊、月刊。

英国伦敦传教士亚历山大·伟烈亚力1847年创办,中国杰出报人王韬曾参与编辑。

其内容不再纯粹宣传基督教义,是一份刊有宗教、科学、文学、新闻等多种内容、以时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期刊。

伟烈亚力本意是想将其办成新闻性刊物,但又想使所有人都成为自己刊物的读者,遂将宗教宣传、自然科学、商业行情、中外新闻融于一起,乃成一个大杂烩。

发行区域大,但实际发行量很小,一年后停刊。

1.4《上海新报》:

《上海新报》是上海最早的商业性中文报纸。

创刊于1861年,由字林洋行创办,周刊。

主笔先后是伍德、傅兰雅、林乐知等。

将商业信息放在首位,在国内率先在每条新闻上加简明标题,头号字排标题、4号字排正文。

当时正值太平军进军上海之际,江南地主乡绅纷纷避难于上海租界,特别关心太平军的进展。

该报于是刊登了很多有关太平天国的报道,很受读者重视。

偶有言论,持反对太平天国革命的态度,曾长篇连载吹捧“常胜军”功绩的文章,并为清政府消灭太平军出谋划策。

1.5《万国公报》(☆):

《万国公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销量最大、影响最大的一份由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刊。

其前身是1868年上海出版的《中国教会新报》,由林乐知创办、主编,主要撰稿人有李提摩太等。

1874年9月5日,该报自第301期起改为此名,仍为周刊。

它的读者对象由基督教徒扩大到社会各界人士,内容也变得宗教宣传淡化,时事色彩强烈,大量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科技知识。

对中国时政的评论十分重视,并极力宣传英美等国的通商传教活动之有益于中国,希望中国社会变革沿着西方列强所期望的发展道路前进。

1.6《中西闻见录》:

1872年2月在北京创刊,月刊,由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和英国传教士艾约瑟等主编。

《中西闻见录》作为“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的机关刊物,为北京乃至整个华北地区最早的近代化报纸。

自称“系仿照西国新闻纸而作”,杂录各国新闻近事,以及天文、地理、格致之学,对科技知识介绍比较多,曾发表过郑观应《盛世危言》中的部分篇章。

该刊每期发行千余份,多数为免费散发。

1875年出至第36期后停刊。

1.7《申报》(☆☆☆):

1.8《新闻报》(☆☆☆):

1.9《字林沪报》(☆):

1.10《点石斋画报》:

我国第一部时事和风俗画报1884年在上海创刊的旬刊,随《申报》附送并零售,由著名风俗画家吴友如主编,点石斋印书局印行。

作为《申报》的副刊,其价值取向《申报》类同,涵盖中外纪闻、官场现形、格致汇编、海上繁华四大主题,内容以新闻时事为主,印绘精美,并附有简要文字说明。

该报读者偏向于文化程度较低群体,内容丰富,敢于触及时事,深受读者欢迎。

对研究清末社会、政治、历史、艺术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出版近13年后停刊。

第四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初步实践与海外中文报刊的出现

1.1《循环日报》(☆☆☆):

《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

1874年2月4日,《循环日报》在香港创刊,“所有资本及局内一切事物,接我华人操权”,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王韬是该报创办人及第一任主笔。

该报取名“循环”,是因为王韬是循环论的信奉者。

在王韬的主持下,《循环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为办报宗旨,成为我国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公开鼓吹变法图强的报纸之一。

在业务上,王涛主办的《循环日报》,以“立言”为目的,大胆改革文体,首创并建设报刊政论文体,开我国国人自办报刊重政论的传统。

1.2王韬(☆☆☆):

王韬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报人和报刊活动家,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

1867年,王韬旅英三年,两度访法,加深对西学与西方时政的了解,并于1869年参与《六合丛谈》的编撰。

1874年,王韬创办《循环日报》,主持笔政十年,先后在该报上发表了数以百计的政论文章,纵论中外形势,指陈时弊,褒贬得失,提出建议,鼓吹“变法自强”,成为中国最早的报刊政论家。

王韬撰写的政论,对当时的文坛和后来的维新派报人都有很大的影响,后被收入《弢园文录外编》,这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王韬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1.3《金山日新录》:

第一份以华侨为读者对象的中文报刊,1854年在华工众多的旧金山市创刊。

初为周刊,由美国基督教会主办,威廉·霍华德为发行人,其创办目的“是为了解决华人在宗教上的无知,向华人解释美国法律,是为了解决华人的需要,并使华人的人格柔和、有尊严并得以提高”。

《金山日新录》虽然是教会所办,但本质上是以报道新闻、反映舆论为主的新闻综合性报纸,具有浓重的新闻性、商业性色彩。

在形式上,《金山日新录》完全具备现代报纸的各种特征,其版式与西方报刊无异。

发行上,明码标价,公开发行。

1.4《沙架免度新录》:

在美国出版的第一份由旅美华侨创办的中文报纸。

1856年12月创刊于萨克拉门托,广东籍华侨司徒源集资并担任主编,初为日报,后改为周二刊。

该报是以刊登与华人社会有关的新闻为主的报纸,真正为华人说话。

1858年停刊,出版时间不满两年。

《沙架免度新闻录》之所以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有较高的历史地位,是因为他不仅是第一份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报纸,同时也是中国以及世界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日报。

第五章民族报业的勃兴与国人在境外的办报活动

1.1《中外纪闻》(☆☆):

《中外纪闻》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家报纸,维新派重要的舆论机关。

其前身是《万国公报》,1895年12月16日改名为《中外纪闻》,由梁启超等主编,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报刊的萌芽。

内容上除论说外,增加了外电、外报选译和国内各报摘录等。

该报的出版,立即在京师引起强烈反响,为改良派政治团体的建立和改良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力条件。

1.2《时务报》(★):

《时务报》是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该报于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标志资产阶级维新派办报活动重新崛起。

创办人是维新派官员黄遵宪,梁启超担任总主笔。

旬刊,内容有政论、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西电照译等。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数十篇政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变法通议》,连载43期,涉及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问题,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

《时务报》赢得了要求变革的爱国臣民的支持和称许,但也遭到了封建顽固派的反对和嫉妒。

梁启超后因饱受排挤而辞职,《时务报》落入汪康年之手,成为洋务派的喉舌。

1.3时务体(★)(2009):

即“报章文体”。

所谓“报章文体”是指出现在现代报刊之上,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一种通俗浅近的文体,王韬等早期改良主义报人曾做过尝试,而梁启超则成为这一文体的集大成者。

由于报章文体在梁启超主办的《时务报》、《新民丛报》上运用得最好,因而被称为“时务文体”、“新民文体”。

这种文体的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和笔锋常带感情,有时夹带口语和外来语,为维新变法而呐喊,使朝野震动,令读者眼开,风靡一时,并为后世政论报纸纷纷效仿。

1.4《国闻报》(☆☆):

《国闻报》是北方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家日报。

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由近代启蒙思想家、报刊活动家、翻译家严复创办。

严复为《国闻报》撰写了大量鼓吹变法的社论,但与康、梁交往甚少。

《国闻报》“以通外情为要务”,因而非常注重外报选译和新闻采访工作,在国内各地及国外伦敦、巴黎等城市设有特约记者,并重金聘请翻译人员。

该报内容上包括上谕、路透社电报、论说以及国内外新闻等。

《国闻报》言论甚为谨慎,戊戌政变后,借助日商招牌,大胆揭露事变真相,为中国近代史留下了珍贵史料。

1899年2月后为日本人所掌控。

1.5《知新报》(☆☆):

《知新报》是维新派在华南的重要舆论阵地,1897年2月22日在澳门创刊,初为五日刊,后改为周刊、半月刊,由康有为亲自策划,巨商何廷光创办,何廷光、康广仁担任经理,梁启超等任撰述。

该报与《时务报》方针基本相同,但更为敢言。

戊戌政变后,唯独《知新报》能够继续出版,歌颂为变法死难的烈士,同封建顽固派做最后斗争。

1901年1月20日,《知新报》自动停刊,共出133期。

1.6《湘学新报》(☆):

《湘学新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

1897年4月22日在长沙创刊,由江标、黄遵宪、徐仁铸先后督办,唐才常等任主编。

该报是一份讲求实学、新学为主的旬刊,以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为宗旨,设掌故学、史学等六个固定栏目,每个栏目由专人编辑,每期装订成册,第21册起改名为《湘学报》,共出45册,1898年8月停刊。

《湘学新报》深受读者欢迎,仅“长沙一城,销千数百份”,并在上海等地设立了分销处。

1.7《湘报》(☆):

《湘报》创刊于1898年长沙,是湖南第一份日报,也是南学会机关报,是湖南维新运动高涨的产物。

“专以开风气、拓见闻为主旨”,由唐才常任主编,谭嗣同等担任主要撰稿人。

谭嗣同在《湘报》上发表了25篇政论文章,提倡新学新政。

《湘报》言论激进,热烈宣扬维新,引起守旧势力的惊恐不安,于1898年10月15日被查禁,共出177期。

1.8《大清报律》(★):

《大清报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新闻法,1908年3月14日奉旨颁行。

《大清报律》共有四十五款,参考日本《新闻纸法》而拟定,除将前些时候颁布的报刊禁载规定全部收入外,还新增了不少限制性条款。

其中规定:

报纸创刊前,除向警察机关注册外,还必须缴纳保证金;报纸发行前必须送行政机关或警察机关审查;禁止报刊刊登诋毁宫廷、淆乱政体、扰乱治安的言论;禁止发行未经官报、阁抄发布的谕旨和奏章;在国外出版的报刊违反以上规定者,由海关没收销毁。

1.9《钦定报律》(☆☆):

1911年1月29日,原《大清报律》经清廷修改批准后改称为《钦定报律》。

修订后,报律共38条,另四个附条,保存了原报律的主要内容。

大清报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新闻法,1908年3月14日奉旨颁行。

《大清报律》共有四十五款,参考日本《新闻纸法》而拟定,除将前些时候颁布的报刊禁载规定全部收入外,还新增了不少限制性条款。

其中规定:

报纸创刊前,除向警察机关注册外,还必须缴纳保证金;报纸发行前必须送行政机关或警察机关审查;禁止报刊刊登诋毁宫廷、淆乱政体、扰乱治安的言论;禁止发行未经官报、阁抄发布的谕旨和奏章;在国外出版的报刊违反以上规定者,由海关没收销毁。

1.10“《苏报》案”(☆☆):

“《苏报》案”是我国近代著名报案,是清政府对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活动的一次镇压。

1903年,《苏报》转向革命立场,同年5月,爱国学生章士钊出任《苏报》主笔;6月,《苏报》刊文介绍邹容《革命军》,公开倡言革命;同时,还介绍章太炎撰写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这一切为清政府所不能容忍。

清政府经与上海领事团多次密谋,对陈范、章太炎、邹容等进行拘捕。

租界当局判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苏报》永远停刊。

史称“苏报案”。

“苏报案”经广泛报道,极大地扩大了革命的影响,推动了革命发展。

1.11“竖三民”(☆☆)(2000):

同盟会成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活动日益兴旺,在上海影响较大的是于右任创办的几家报纸。

1909年5月5日,于右任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以“为民请命”为宗旨,革命色彩鲜明。

由于揭露陕甘官吏侵吞救灾赈款,于右任被反诬贪污赈款而被捕,《民呼日报》出版92天后被封。

1909年10月3日,于右任又创办《民吁日报》,因大胆揭露日本政府企图夺取满洲铁路筑路权进而控制我国东北的阴谋,被日本政府串通清政府与上海租界当局查封。

1910年10月11日,于右任创办《民立报》,聘宋教仁等报界精英担任编辑。

创刊初言论较温和,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而日趋激烈,后成为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机关报和联络机关。

《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以“民”字打头,均由于右任创办,时间相衔接,风格基调协同,被成为“竖三民”。

“竖三民”在上海地区为革命派的舆论宣传做了很大贡献。

1.12《神州日报》:

《神州日报》是于右任创办的第一家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

1907年4月2日在上海创刊。

该报在“有闻必录”的掩护下,详细报道了秋瑾烈士遇害的经过和各地武装起义的消息,揭发贪官污吏的罪行,披露列强觊觎我国蒙藏边疆和东北地区的阴谋,很受读者欢迎。

创刊80天后报馆遭火灾,于右任无力回复而退出,由杨毓麟等接办。

1.13《大公报》(☆☆):

《大公报》是中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

1902年创办于天津,由英敛之主持。

该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由英敛之主持,是一份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

以感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

第二个阶段由王致隆接办,变成一份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

第三阶段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由全国影响的大报。

1926年,由胡政之、吴鼎昌和张季鸾合作创办,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

第四阶段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

目前,《大公报》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已成为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

1.14《大江报》案:

(☆☆☆)(2000):

《大江报》案是清末著名报案,发生在武汉。

1917年7月17日,《大江报》发表何海鸣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引起清廷注意。

7月26日,该报又发表黄侃撰写的言辞更为激烈的《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

文章引起湖北当局震恐,查封大江报馆,逮捕詹大悲,何海鸣闻讯后自动投案。

此事引起国内舆论哗然,当局慑于民愤,只好对詹等人从轻发落。

1.15《清议报》(☆):

《清议报》是戊戌政变后,保皇派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机关报。

旬刊,1898年12月23日在横滨创刊,经费由旅日华侨筹集,梁启超主持编务。

《清议报》的宗旨是“主持清议,开发民智”。

猛烈抨击慈禧等把持朝政,拥护光绪帝复位;大量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和文化科学知识。

此间,梁启超频繁接触革命党人,曾一度在《清议报》上谈民权、谈自由、谈破坏、谈革命,赢得不少读者。

1901年12月21日,出版至100册后因失火停刊。

总体上说,该报主张改良、反对革命,但在介绍西方政治思想学说和提高国民素质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

1.16《新民丛报》(☆☆):

《新民丛报》是梁启超按照西方大型综合性杂志的模式创办的一份半月刊,1902年2月8日在横滨创刊。

封面是一副彩色中国地图,内容分设25个栏目,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无所不包,古今中外无所不谈。

内容丰富、编辑严谨、印刷精美为“中国报界前此未有”。

该刊有大量篇幅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学说,其中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