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大集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38838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0.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大集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大集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大集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大集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大集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大集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大集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大集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大集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大集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大集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大集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大集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大集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大集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大集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大集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大集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大集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大集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大集锦.docx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大集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大集锦.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大集锦.docx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大集锦

第一章 语言和语言学

 4.解释“符号”

  答:

符号指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

如交通管制系统中,红灯表示“不准通行”,绿灯表示“可以通行”等等。

 5.解释“语言”

  答:

语言是言语活动中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有规律可循而又成系统的那一部分,语言是均质的,是言语活动中的社会部分。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鲜明的地区性、民族性和历史性。

8.解释“普通语言学”。

  答:

语言学界把研究人类社会的语言这种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称为普通语言学。

它以一般语言学为研究对象,探索各种语言所共有的特性、共同的规律、结构上的共同特点和一般原理。

 9.解释“应用语言学”。

  答:

把语言学的理论和具体成果用来为社会实际生活中的某个领域服务,这是广义的应用语言学;狭义的应用语言学指专门研究语言教学中的理论和方法。

 10.解释“传统语言学”。

  答:

一般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特别是指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前的语言学。

 11.解释“内部语言”。

  答:

第一,内部语言是语言的一种形式;第二,内部语言的交际对象是说话者本人,且没有出声。

因此,内部语言是没有说出口的内心的话。

第二章 语音

  1.解释“语音”。

  答:

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声音。

并作为语言符号系统载体的声音。

比如汉语普通话里:

“ZUGUO”这一串声音同“祖国”这个词的意义联系在一起。

而咳嗽声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但这种声音只是感冒的征候,而不表示什么意义,所以不是语音。

语音本质上是社会现象,但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一定的生理基础,并且具有一系列物理属性和心理属性。

 2.解释“音高”。

  答:

音高就是声音的高低,它主要决定于发音体振动频率的高低。

音高变化在语言中有重要作用。

比如汉语普通话“妈,麻,马,骂”这四个词就是由这种音高变化来区别的。

语言中句子的语调具有丰富的表达功能,它可以表达各种语气以及说话人的态度和情绪等。

比如在北京话里,“他不来”这句话,如果“来”音高压低,表示对一个事实的陈述,如果“来”音高抬高,则表示询问。

在任何语言中,音高变化都是语调的主要构成要素。

3.解释“音强”。

  答:

音强就是声音的强弱,它主要决定于振幅的大小。

 4.解释“音长”。

  答:

音长就是声音的长短,它是由发音体振动的持续时间决定的。

发音体振动的持续时间长,声音就长;发音体振动的时间短,声音就短。

 5.解释“音质”。

  答:

音质又叫音色,指声音的个性或特色,它是一个声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个性特征,它决定于声波的形式。

6.解释"响度"

答:

指人们听觉上所感到的声音的强弱.

10.解释“音位”

  答:

音位是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它是特定的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

13.解释“音位变体”。

  答:

同属于一个音位的不同音素就叫做“音位变体”。

音位变体又可分为“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

条件变体是指出现的语音环境各不相同而又同属一个音位的两个或几个音素。

比如汉语普通话的"啊"发成"挨"里知位靠前的[a],或发成"昂"里舌位靠后的[a],ujnyqiwfyoc.自由变体是指可以在同一语音环境里出现而又不能区别意义的两个或几个音素。

比如汉语兰州话里的[n]和[l]可以片面上变读,而不会引起意义的改变.

 16.解释“音位的区别特征”。

  答:

具有区别音位作用的语音特征就叫做音位的区别特征,也叫区别性特征。

音位的区别特征不仅可以使不同的音位相互区别,形成对立,而且还可以使不同的音位通过相同的区别特征联系在一起,聚合成群。

 18.解释“音节”。

  答:

音节是听觉上最自然,也是最容易分辨的最小语音单位,也是音位和音位组合而成的最小语音结构单位。

  20.解释“复辅音”。

  答:

一个音节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辅音的组合叫做“复辅音”。

复辅音在印欧语系的语言里很常见,比如,英语star,screw,glimpsed.里的[st][skr][gl]都是复辅音.

 21.解释“语流音变”。

  答:

在连续的语流中,一个音可能由于邻近音的影响,或自身所处地位的不同,或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而在发音上产生一些变化,这种现象叫“语流音变”。

常见的语流音变现象有:

(1)同化,语流中两个不同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和它相同或相近。

如dog+s=dogs,-s本来读清音[s],受前面浊音[g]的影响而变成浊音[z].

(2)异化,语流中两个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不相同或不相近。

如北京话:

慢[man]+慢儿[mar]=慢慢儿[maimar](3)弱化,语流中有些音在发音上变弱。

比如汉语北京话妈[mA]妈[mA]读成妈妈[mA][m倒写e].(4)脱落,语流中某些原有的音消失。

比如北京人说话,在语速较快时轻音音节常会出现一些脱落现象:

五[u]个[ke]=五个[u倒写e](5)增音,语流中有时加进了原来没有的音。

比如汉语北京话“这儿,那儿”有些人说成“这合儿,那合儿”。

在儿[er]的前面加进了一个舌根辅音[x].

 22.解释“韵律特征”。

  答:

韵律特征又叫超音质特征或超音段特征,指语音中除音质特征以外的音高、音长、音强方面的变化。

长短音、声调、轻重音、语调都是韵律特征的构成要素。

韵律特征的构成要素有两个特点,

(1)他们永远都只能和音质成分同时出现。

(2)他们都是一种对比性特征。

 23.解释“音渡”

  答:

人们在说话时,音位与音位、音节与音节连成一串,形成前后相连的连续语流,这些语音单元在前后过渡、相互连接时,会因为自身性质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过渡和连接方式,这些方式叫“音渡”或“音联”。

发生在音节内部的音渡和发生在音节之间的音渡会有所不同,因此音渡可以帮助我们分辩音节的界限.比如[fanan]发难,翻案.

 24.解释“二合元音”

  答:

由两个元音组合而成的复元音叫“二合元音”,在二合元音中,前一个元音听起来比较响的叫“前响二合元音”,后一个元音听起来比较响的叫“后响二合元音”。

 25.解释“三合元音”。

  答:

由三个元音组合而成的复元音叫“三合元音”。

三合元音一般都是中间响两头弱,因而又叫“中响复元音”。

27.解释“时位”。

答:

长短音也可以像元辅音那样起区别意义作用,所以可以把它们看作一种音位,这种非音质音位叫“时位”。

长短音主要表现为发音所经历的时间有长有短,但长短音的音质也往往有所差异。

比如英语中:

seat[si:

t]座位sit[sit]坐等。

28.连读变调

答:

声调语言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组合在一起时,音节的调值有时会产生而与单念时不同,这种现象叫做连续变调。

连续变调是一种发生在音节组合之中的语流音变现象。

这种音变现象有的涉及整个调类,属于这个调类的所有音节都受同一种变调规律的支配,比如,在汉语普通话里,所有的上声音节处在另一个上声音节之彰时,调值都会由214变为35。

比如汉语普通话里的”不“属去声,单念时调值是51,在另一个去声音节前调值要变为35。

如不去[pu35tc'y51],这一变调规律只适用于“不”这个词而不适且于其他去声音节。

29.重位

答:

从音位分析的角度看,能够区别不同意义的重音也可以看作是一种音位,这种非音质音位叫做“重位”。

英语和俄语的词重音就是一种重位。

30.语调

答:

人们说话时,句子里有的音节要读得重一些,有的句子要读得短促一些,有的句子要读得舒缓一些,有的句子音高逐渐降低,有的句子音高逐渐升高,这些语音变化都能帮助表达全句的意思以及说话人的情感,态度。

这种与全句的意思以及说话人的情感,态度相关的全句的高低,长短,强弱等方面的变化叫做语调.一般分为:

句重音,长短,高低三个主要方面。

31.四呼

汉语的韵母可以按韵头的不同分为四类,即所谓的"四呼".凡没有韵头而韵腹又不是[i][u][y]的韵母叫"开口呼"如韵母[a][ou]等;凡韵头或韵腹是[i]的韵母叫'齐齿呼',如韵母[i][ia][iou]等;凡韵头或韵腹是[u]的韵母叫"合口呼",如韵母[u][ua][uan]等;凡韵头或韵母是[y]的韵母叫"撮口呼",如韵母[y][yE][yn]等.

32.解释调位

答:

从音位分析的角度看,由于声调也可以像元辅音音位那样区别不同的意义,因而也可以看作是一种音位,这种利用音节的音高差别来区别意义的非音质音位叫做"调位".比如汉语普通话里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位。

第三章 语汇

词的分类

根据词的音节数量分类:

单音节,多音节,双音节;根据词的语素数量分类:

单纯词和合成词;根据词的音形关系分类:

同音词,同形词;根据词的地位用途分类,基本语汇和非基本语汇。

根据词的用途和特点看,词还可以分成“常用语汇,非常用语汇(罕见语汇)和”通用语汇,非通用语汇(专用语汇)等几种不同的类别。

语的分类

答:

专有名词,惯用语,谚语,成语,歇后语,简缩词语。

1.解释“语汇”。

  答:

语汇是语言结构系统的一个要素,语汇也可以叫词汇。

语汇或词汇作为语言学的术语是一个特定的集合概念,是词和语的汇集。

它只能指一种语言中全部词和语的整体,而不能指具体的一个一个的词或词语。

比如:

“我们祖语言的语汇十分丰富”中的:

语汇就表达了这个术语的意思。

 4.解释“词”。

  答:

词是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

5.解释“语”。

  答:

语是由两个以上的词构成但意义比较凝固,又经常作为一个整体单位使用的固定词组或熟语性语言片断。

6.解释“基本语汇”

  答:

基本语汇是语汇系统的基础和核心,它具有产生的历史长、使用的范围广和构词的能力强三大特点。

 7.解释“一般语汇”。

  答:

语汇中除去基本语汇以外的那一部分即一般语汇,它包括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新造词等。

 8.解释“惯用语”。

  答:

惯用语指表达习惯性比喻含义的固定词组,惯用语多为三个字。

 9.解释“成语”。

  答:

成语是汉语独有的而且最大量使用的熟语形式,一般为四个字。

 10.解释“歇后语”。

  答:

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熟语形式,指一种短小风趣、生动形象的语句,由两部分组成,一般只说上半句,下半句略去,利用谐音或比喻双关来表达某种意义。

 17.解释“变性成词”。

  答:

指语素转变词性而形成另一类词。

即某些成词语素在语法功能上本来只是动词性的,或名词性的、或形容词性的,但在形成词的时候,却同时形成了两种词性的词。

比如英语语素“call"可以形成动词"tocall"(打电话),也可以形成名词“acall"(电话)。

18.解释“变形成词”。

  答:

变形成词是把原本合成词中的不成词语素变为成词语素再形成词,包括逆序成词和简缩成词两种。

逆序成词就是把原来只有合成词形式没有单纯词形式的词,反向截取其中一个语素再形成单纯词。

如英语beggar(名词:

乞丐)beg和ar两个语素,但beg原来并不能成词,后来从这个合成词中截取该语素形成tobeg(动词:

乞讨)。

这就是逆序形成单纯词;简缩构词的“词”不是指简缩词语,而指已经凝固定型为典型单纯词的那一类词。

如英语APEC(亚佩克=亚太经合组织),汉语的“亚太、经合”等都只是简缩词语还没有定型为词。

 19.解释“复合构词”。

  答:

复合构词就是词根语素+词根语素构成一个新词,构成复合词的词根语素都是实义的成词语素或实义的不成词语素。

主要有陈述式、偏正式、支配式、并列式四种。

陈述式即前后两个语素分别表示被陈述的事物和对这个事物陈述的意义。

如汉语中胆怯,性急等

偏正式复合词即前一个语素表示性质状态或方式程度等意义,后一个语素表示被修饰的事物或动作等意义。

如汉语中的“布鞋,汉语,狂热”。

支配式复合词,即前后两个语素分别表示动作行为和动作行为所涉及事物的意义。

如汉“丢脸,悦耳。

并列式复合词,即前后两个语素分别表示相关,相近或相反的事物,性质或动作的意义。

如汉语“裁缝,道路”。

补充式复合词,即前后两个语素分别表示动作行为和相关结果的意义。

如”改善,纠正“等。

20.解释“附加构词”

  答:

附加构词就是词根语素+词缀语素构成一个新词,这样得到的合成词叫附加式合成词,即“派生词”。

构成派生词的词根语素都是实义的成词语素或实义的不成词语素,词缀语素是不成词、粘着、定位和虚义的语素。

按照词缀在词中的位置,派生词可分为三种:

前缀式、后缀式和中缀式。

21.解释“重叠构词”。

  答:

重叠构词就是词根语素通过重叠形式而构成一个新词。

这样得到的合成词叫重叠式合成词,即重叠词。

汉语的重叠词包括:

(1)名词性重叠词。

(2)副词性重叠词。

(3)多重重叠词。

重叠词重叠以后既增加某些语法意义,也不改变重叠词本身的词类

第四章 语法

1.解释“语法”。

  答:

语法即词的构成、变化和词构成词组和句子的规则。

比如初学英语的人都有体会,就算知道了若干英语的词语和它们的发音,在说话时候一定还得仔细去想想怎么组织和使用这些词语,稍不留神就可能说错话.例如iloveyou(我爱你)这句正确,而这句就不正确iloveshe(我爱她)应改成宾格的her.

 2.解释“递归”。

  答:

递归指相同的规则可以在一个结构里重复使用。

语言中句子格式和长度各种各样,即使抽象也不可能不断增加新的规则,这时就还需要让一种规则多次起作用.它们始终是相同的"主语+谓语"和"动词+宾语"结构的套叠.例如:

小李昨天来过了(句子1=主语+谓语,谓语=动词+宾语),小王知道小李昨天来过了,(句子2=主语+谓语,谓语=动词+宾语(句子1))小张认为小王知道小李昨天来过了.(句子3=主语+谓语,谓语=动词+宾语(句子2)

 3.解释“语境”。

  答:

语境是说话时的环境条件,包括特定的场所、对话人和上下文等。

6.解释“历时语法”。

  答:

历时语法指的是从语法发展变化角度纵向地、动态地研究语法,研究的重点是某些语法现象在特定的时间过程中产生和消失的原因及其规律。

比如一提到古代汉语,大家都会想到"之,乎,者,也"这一套语气词,但在现代汉语(特别是口语)中它们却已全部消失,并变成"的,了,呢,吗"等另一套语气词了.

 7.解释“共时语法”。

  答:

共时语法指的是从某一时期存在的语法现象角度横向地、静态地研究语法。

研究的重点是某一语法在特定空间范围内的语法表现形式和语法规则系统。

比如研究汉语一般把汉语分成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其中古代汉语的时间跨度大些,但现代汉语就指"五四"以后至今不足百年的汉语白话和后来的普通话,所以一般说的现代汉语语法就是一种共时的语法系统.

 8.解释“个别语法”。

  答:

个别语法指的是对个别语言语法的研究,它既包括研究一种语言的语法系统,也包括研究一种语言中与其他语言不同的语法特点,意义在于发现各种语言独特的语法现象。

举例说,任何语言的结构都可以分析为由中心语和前项修饰语或后项补足语构成的结构形式,例如定语和状语不是出现在中心语前面,就是出现在中心语后面,这就可以看作是一种普遍原则.

 9.解释“句子”。

  答:

句子是由若干个词或词组按照一定规则组合成的,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前后有较大停顿并带有一定的语气和句调的语言单位.

 10.解释“语法规律”。

  答:

语法规律指语法规则本身,也就是客观存在的语法,即人们说话时直觉和习惯上所遵守的某种语感。

11.解释“普遍语法”。

  答:

普遍语法指的是对人类语言的语法共性的研究,其意义在于发现人类语言中共有的语法机制。

12.解释“核心语法”。

  答:

核心语法又叫小语法,仅指句法结构规则。

13.解释“外围语法”。

  答:

外围语法又叫大语法,它研究与语法有关的词语知识、语义知识和语音知识。

15.解释“语法形式”。

  答:

语法形式是能体现一类意义或有共同作用的形式就是语法形式,能体现语法意义的形式。

语言中不管是语音的表现形式,词形的变化形式,还是成分的组合和类别形式,凡是能够体现一类意义或有共同作用的形式,就都是语法形式.

 16解释语法意义

  答:

语言中不管是词语意义,还是结构意义,凡是通过一类形式或共同功能所获得的意义,就是语法意义;反之只属于个别词语或个别句子的意义就不是语法意义。

 16.解释“语法手段”。

  答:

根据语法形式的共同特点把它们归并为几个基本类别,这种语法形式的类叫做“语法手段”。

语法手段又可以先分成"词法手段"和"句法手段"两大类.

17.解释“词法范畴”。

  答:

由词的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就是词法范畴。

 18.解释“句法范畴”。

  答:

句法范畴是由结构的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

  21.解释“语法范畴”,常见的词法范畴有哪些?

答:

根据某些语法意义的共同内容,把语法意义概括为几个基本类别,这种语法意义的类就叫做“语法范畴”。

语法范畴可以分为“词法范畴”和“句法范畴”两大类。

主要由词的变化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就属于词法范畴。

词法范畴又分为“体词属性范畴”和“谓词属性范畴”两类。

常见的体词属性范畴有:

(1)性;

(2)数;(3)格;(4)有定和无定。

常见的谓词属性范畴有:

(1)时;

(2)体;(3)态;(4)人称。

“句法范畴“分为类别范畴和关系范畴。

 22.解释“词类”

  答:

词类就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

它指可以替换出现在语法结构某些共同组合位置上的词的类,即具有聚合关系的词的类。

 23.解释“词组”。

  答:

特定的词类与词类的组合就构成了词组。

24.解释“向心词组”。

  答:

向心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当于词组的中心语功能的词组。

如偏正词组的功能与中心语相同,如"木头房子等于房子,仔细看等看.就是向心词组.还有动宾,动补,联合词组也是向心词组.

  25.解释“离心词组”。

  答:

离心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不等于词组中任何成分的功能的词组。

如汉语的"的"字词组的功能既不等"的"前的万分,也不等"的",例如"吃的",不等"吃",也不等于"的"就是离心词组.还有主谓词组,介词词组都是离心词组.

  26.解释“不完全主谓句”。

  答:

能够补足缺少的成分而构成主谓句,或者说需以来一定的语境和上下文的补充才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就是不完全主谓句,或叫省略句。

 29.解释“直接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

  答:

把复杂词组逐层切分,一直切分到词为止,或从词开始逐层组合,一直到复杂词组为止的方法,就叫做“直接成分分析法”或“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必须依据两条原则:

一是“成结构”,二是“有意义”。

 30.解释“复句”及其判定标准。

答:

复句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互不从属的主谓结构组成,表达多个相互关联的较完整的意义,并且中间有较小停顿,或有特定的连接词连接,句子前后有较大停顿的句子。

复句是复合句的意思。

衡量复句的标准不是看有多少主谓结构或表达多少个意义,而是看句中有无停顿和关联词。

31词组分类

答:

两大类;基本词组和特殊词组。

基本词组:

主谓词组;动宾词组;偏正词组;动补词组;联合词组。

特殊词组:

介词词组;数量词组;“的”字词组。

33.解释类别范畴

答:

这是由语类和语类选择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从词的类别看,各种语言都需要词的语法类别意义,比如建立名词的类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如"工人,英语",建立动词的类表示动作行为的意义,如"工作,学习"等.但不同语言在语类意上也有差异.比如俄语中所有修饰名词的词都必须是形容词,英语也大致如此.

34.解释关系范畴

答:

这主要指通过虚词和语序表示语法结构关系的语法意义.有些缺少形态变化的分析性语言中词与词的组合构成句法结构时,由于语类意义不是单一的,语类组合也比较灵活,因此就必须通过虚词和语序来表示特定的语法关系意义.如汉语"关系家长"都是"名词+名词",但既可能是联合关系也可能是修饰关系,通过加上加接词"和"和"的",如学生和家长,学生的家长,就可以区别这两种关系意义了.

35.词组的聚合类型分两种:

一种分为:

体词性词组和谓词性词组.另一种分为:

向心词组和离心词组.

第五章 语义

  2.解释“语义”。

  答:

语义是同语言形式结合在一起的意义,同语言形式的结合是语义的基本特征。

语义包含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一是思想,也就是理性意义,一是情感也就是非理性意义.

3.解释“语言意义”

  答:

语言意义是一般的、稳定的意义,是语言形式本身表达的意义。

比如“今天有点冷”这句话表示“今天气温比较低”,这是它的一般的和稳定的意义。

 4.解释“语境意义”。

  答:

语境意义是个别的、临时的意义,是语言形式在特定的交际场合、知识背景等语境音素作用下所表达的意义。

比如“今天有点冷”这句话表示“今天气温比较低”,这是它的一般的和稳定的意义。

在不同的情景下它还可能表示客人请主人关上开着的窗户。

或是母亲提醒孩子多穿一点衣服,这些同特定情景联系在一起的意义是难以穷尽列举的,它们是这句话的个别的和临是的意义。

5.语义的概括性

答:

概括性是语义的重要属性,无论是词义还是句义都是概括的.词义是一定的语言社会对一定对象的概括反映.词义反映的是对象可以是客观世界的,如人,鱼等,也可以是主观世界的,如思想,天堂等.除专有名词外,每个词语都樗一类事物,词义从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可以使一类事物区别于他类事物的特征,同时舍弃同类事物之间的各种差别.这样,人们就可以把一类事物归并在一起,用一个词语去指称它们,使其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现实中的具体事物和现象千差万别,正是由于词义是概括的,人们才可能用有限的词语去指称它们.如鞋的词义是"穿在脚上,走路时着地而又没有高筒的东西.这个意义就是从皮鞋布鞋等各种具体的鞋子抽象出来的.

6语义的模糊性

答:

指词义所反映的对象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而没有明确的界限.如"学者"这个名词,词典上的解释是"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那么窨取得我大的学术成就才称得上是"学者",这并没有也不可能有量化的标准,也就是说学者与非学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绝对的界限.

7.语义的民族性

答:

在通常的情况下,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语言,像汉族使用汉语,藏族使用藏语,英吉利民族使用英语等.由于不同的民族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所不同,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分类也会存在着差异,因而不同语言的语义也会有所不同,这就是语义的民族特点.在词语的理性意义方面,不同民族也有所不同.如英语的brother,其指称范围比汉语的哥哥或弟弟都要大.因为英语的brother是不分长幼的.语义的民族特点也体现在词语的非理性意义方面,如汉语的狗似乎和英语的dog意义相同,但在汉语里狗这个字眼常常用于贬抑的方面,如走狗,狗东西等.可是以英语里这个字眼常常用于褒扬的方面,如常说的"loveme,lovemydog".

8.解释“词义”。

  答:

词义是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一定对象的概括反映和主观态度。

词的意义包括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两部分.

 9.解释“词的理性意义”。

  答:

在社会实践中人们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现象,这些现象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反映到人的大脑中来,人们通过大脑对这些现象进行比较,分类,然后从同类事物中抽象出足以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牲,并用一定的语音形式把这种认识成果固定下,就形成了一个一个的词.这种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时,对一定对象的区别性特征的认识就是词的理性意义。

10.词的非理性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答:

(1),感情色彩.人们在反映现实现象的同时,还可能表现出对该现象的主观态度,从而在词的理性意义上增添了一层附加色彩,这种词义所带有的对现实现象的主观态度就是"感情色彩".它包括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