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月考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5416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月考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月考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月考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月考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月考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月考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月考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月考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月考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月考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月考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月考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月考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月考考试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月考考试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月考考试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月考考试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月考考试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月考考试试题.docx

《高一语文月考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月考考试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语文月考考试试题.docx

高一语文月考考试试题

2019-2020年高一语文4月月考考试试题

一、积累与应用(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折本(shé)葳蕤(wēiruí)落蕊(ruǐ)吐哺(fǔ)

B、敛裾(jū)婆娑(suō)主簿(bó)潭柘寺(zhè)

C、猗郁(yì)踯躅(zhú)一椽(chuán)体无咎言(jiù)

D、伶俜(pīng)瞥见(piē)梵婀玲(ē)妖童媛女(yuàn)

答案:

D

A吐哺(bǔ)B主簿(bù)C猗郁(yī)

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丰致自缢葱笼揠苗助长

B、溘死拊掌磐石雨雪菲菲

C、芰荷惦记酣眠息列索落

D、修姱班驳纷纭绕树三匝

答案:

C

A风致葱茏B雨雪霏霏D斑驳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加入WTO后,由社会结构变革而产生的各种新的社会组织,也将逐步改变现有的社会格局,_______出一些新的社会功能。

(2)受金融危机影响,公司资金紧张,经营陷入困境,全体员工响应公司号召,精打细算,仅一季度就_______经费近百万元。

(3)既要打击不法行为,又要维护奶农合法利益,帮助奶农_______难关,促进奶业健康稳定发展。

A、派生结余渡过B、衍生结余度过

C、衍生节余渡过D、派生节余度过

选C。

派生: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从主体分化产生出来;衍生:

演变发生。

结余:

指收支相抵后账面上算出的剩余数额;节余:

指因节约而产生的剩余。

渡过常用于江河湖海,,也用于通过困难、难关、危机等抽象概念。

度过,通常用于时间方面,如青年四件、季节、光阴等。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在某些汉印中,就有“荼”字省作“茶”字的写法。

1民间的书写者出于某种考虑,将“荼”减去一笔,这就成了“茶”字

2随着饮茶习俗的推广,“荼”字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③“荼”简写为“茶”,汉代已露端倪

④在中唐之前“茶”字写作“荼”,这恐怕不是我们人人都知道的

⑤茶作为饮品,我们都很熟悉

⑥“茶”有多个义项,“茶叶”义是其中之一

A、④⑥⑤②①③B、⑥②①⑤④③C、⑤④⑥②①③D、⑥④⑤②③①

【答案】C【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辑顺序安排的能力,解答时需要通读全部语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

首先明确整段话叙述的中心是茶发展历史及词义的演变。

先总说茶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⑤,再介绍“茶”字发展演变的历史④,①③为“茶”字形体演变⑥②“茶”义项与生活的关系密贴。

根据每句话的逻辑关系及关联性词语处理好句子顺序。

一开始选⑥,给人以突兀的感觉,从生活贴入,水到渠成的讲“茶”字的发展演变,非常自然、合理。

故排除⑥为第一句,B、D项排除了,⑤②之间关系不如⑥②之间关系紧密。

所以答案为C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有很多遗产管理者太急功近利,他们把遗产定性为旅游资源,进行竭泽而渔式的开发,这是一种极不负责的行为。

B、他是一位学贯中西、通晓古今的学者,在学术研讨会上,每每能发表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孔之见。

C、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自从老师因为他上课不认真听讲而批评了他,这一段时间他再也不敢在课堂上讲话了。

D、老张用审视的目光看了一眼小李,然后淡淡一笑,话语中带着一种扪心自问的悔意。

答案:

A

B项,一孔一见:

从一个小窟窿里面所看到的,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

C项,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比喻遭过一次挫折以后就变得胆小怕事。

D项:

扪心自问:

摸着胸口,自己问自己,表示反省。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走进九寨沟,如同进入仙境,那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风貌把我陶醉了。

B、腐败已成为社会的毒瘤,反腐败的问题是全社会的公民都高度关注、深恶痛绝的。

C、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农村经济发展对城市的要求,为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D、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之后,面临着一系列深层次的重大思想理论问题,它们是中国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全局性的重大问题。

答案:

D

A项“把”改为“让”;B项“反腐败的问题”与“深恶痛绝”不能搭配,删掉“深恶痛绝”;C项“城市为重点”前缺介词“以”。

7.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出嫁)

B、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暮)曰归曰归,岁亦莫止(暮)

C、故山殊可过(经过)孔子过泰山侧(经过)

D、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断)

答案:

C故山殊可过(过访,游览)

8.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謇朝谇而夕替同心而离居

B、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长太息以掩涕兮

C、水石相搏,声如洪钟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D、虽九死其犹未悔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答案:

A

A都表转折B介词-连词C相互(双向)-单向指刘兰芝D表假设,即使-表转折,虽然

9.下列加点词语中不是偏义复词的是()

A、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B、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穴罅,不知其浅深

C、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D、毫无动静

答案:

B

10.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B、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C、与山僧饭讫而去

D、彼路斯何?

君子之车

答案:

D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每题3分,共9分)

“蓝牙”(B1uetooth)本是十世纪统一了丹麦的国王的名字,现取其“统一”的含义,用来命名意在统一无线局域网通讯标准的蓝牙技术。

1998年5月,爱立信、诺基亚、东芝、IBM和英特尔等五家著名厂商在联合开展短程无线通信技术的标准化活动时提出了“蓝牙技术”这一概念。

蓝牙技术是一种提供短距离无线传输的应用技术。

这五家厂商力图使蓝牙技术能够成为未来的无线通信标准。

这种全球统一的标准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蓝牙技术在现代通信网络的最后10米,将像一种无处不在的数字化神经末梢一样,把各种网络终端设备、各种信息化设备,都“无线”地连接起来。

利用蓝牙技术,能够有效地将移动电话与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以及各种数字化的信息设备连接起来,从而甩掉常用的有线通信电缆;同时形成一种个人身边的网络,使得身边的各种信息化的移动便携设备都能无缝地实现资源共享。

  因为其开放性,蓝牙技术目前只是一个规范,还没有成为行业标准。

不同品牌、型号的设备之间互通还存在一些问题。

但蓝牙技术本身具有很多优势:

蓝牙一般工作在不需交纳费用的全球通用的工业、科学和医疗频段即2.4GHz的1SM频段上;可实时进行数据和语音传输;由于采用了先进的调频和纠错编码技术,蓝牙具有很好的抗干扰能力,在配备了蓝牙的设备之间可以进行更加可靠的通信。

另外,蓝牙具有很强的移植性,可应用于多种通信场合,如WAP、GSM等,引入身份识别后可以灵活实现漫游。

而且蓝牙设备功耗低,容易实现,便于推广,对人体危害也小。

  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蓝牙技术在手机、耳机、PAD、数码相机和数码摄影机等设备上都有应用,也正应用于无线设备、图像处理设备、安全产品、消费娱乐、汽车产品、家用电器等诸多领域。

就蓝牙手机而言,它可以很方便地和电脑连接,实现文件互传,除了图片、铃声、和Java小游戏外,一般的文档也能传到蓝牙手机中,这样就可以把蓝牙手机当成u盘使用了。

蓝牙手机能够在一定范围内与笔记本电脑无线连接,让笔记本电脑无线上网成为现实。

两个同样持有蓝牙手机的用户还可以通过手机交换名片、电话和手机铃声,或者无线联机游戏。

再加上相匹配的蓝牙头盔、蓝牙眼镜、蓝牙外套等等一系列产品,蓝牙的无线优点可以让你尽情体验魅力时尚的新生活。

  随着蓝牙技术的不断成熟,在逐渐解决制造成本、统一标准和工作的安全性等三个主要问题后,各种蓝牙产品将更加深入人们的生活,改变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并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11.下列对蓝牙技术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蓝牙技术是用丹麦国王名字命名,意在统一无线局域网通讯标准的无线传输应用技术。

    

B、蓝牙技术是由爱立信、诺基亚、东芝、IBM和英特尔联合提出的未来的无线通信标准。

        

C、蓝牙技术是信息设备问及信息设备与网络间的一种短距离无线化通信传输应用技术。

    

D、蓝牙技术是一种能把各种网络终端设备、各种信息化设备连接起来的无线通信标准。

 

1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目前,作为一个规范,蓝牙技术还没有成-为行业标准,不同品牌及型号的设备之间互通还存在一些问题。

    

B、应用蓝牙技术,信息设备间可以进行一定范围内的互联,实现方便、稳定、可靠、安全的无线通信。

    

C、用户不必缴纳任何频段使用费用就可在全世界通用的工业、科学、医学频段上使用蓝牙设备。

        

D、蓝牙技术具有很强的移植性,可以应用于多种通信场合,引入身份识别后可以灵活实现漫游。

 

13.依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蓝牙设备功耗低,容易实现,便于推广,在解决了所面临的标准化这一最重要的问题后,其发展和推广将是无障碍的。

    

B、基于蓝牙技术,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能够随时随地接入打印机、数码相机、记录仪、摄影机等办公设备,从而组成便捷的移动办公室。

    

C、目前,蓝牙技术在手机、数码相机和数码摄影机等设备上的应用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促进了生活、工作质量的提高。

    

D、随着蓝牙技术自身的不断发展,其应用领域一定会得到不断的拓展,同时,它也会给移动通信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参考答案: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16分)

《水经》云: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

“汝识之乎?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4.下列各项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腾:

飞腾

B、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莫:

通“暮”

C、微风鼓浪,水石相搏鼓:

振动

D、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罅:

裂缝

15.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臣且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B、今以钟磬置水中皆白衣冠以送之

C、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吾其还也

D、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若忘郑而有益于君

16.翻译下列句子

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参考答案:

14.A:

传播

15.D:

都表转折,连词

A又,连词/而且B把,介词/来,连词C其中的//还是

参考译文:

  《水经》说:

“鄱阳湖的湖口有石钟山。

”郦道元认为在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

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如果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

到了唐代的李渤才去探寻它的所在地,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

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

能发出铿锵声音的山石,到处都是,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趁此能够观察所说的“石钟”。

庙里的和尚叫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就是笑,不相信。

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

巨大的山石竖立着,有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一样,阴森森地想要向人扑去;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高空中发出磔磔地鸟鸣声;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

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钟鼓声连续不断。

船夫很惊恐。

我慢慢地观察,山脚下都是山石大大小小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度,细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波浪激荡便形成这种声音。

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支流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心,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

因此我笑着对苏迈说:

“你知道那些典故吗?

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

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 

  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测去推断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

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不能知道;但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记载。

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

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这个事情的真相。

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赏析

  《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

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天,苏轼送长子苏迈赴任汝州的旅途中。

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本文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为线索,一共三段。

 

  第一段,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

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引《水经注》上的话,交代石钟山的处所,紧扣题目,点出石钟山,引起下文。

第二层,提出六朝人郦道元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点明人们对此说法的怀疑态度,用钟磬置水中不能发声的情况对郦说质疑,说明“水石相搏”之说难以取信于人。

正因为对郦说“人常疑之”,才引起后人的异议,这就由郦道元的说法导出唐人李渤的说法。

第三层,提出李渤的说法并质疑。

李渤也在“人常疑之”的“人”之列,于是就有他“访其遗踪”的行动。

他亲“访”遗踪,亲“扣”其石,亲“聆”其声,理应无疑。

作者表明自己对李渤的怀疑,并以处处有石,石石能扣而发声,反驳李说,说明扣石发声之说难以置信。

 

  对这两种说法,看起来是相提并论的,但实际上是有先有后,有主有次的。

对两说的分别怀疑,提法上也有所不同:

用“人常疑之”,说明人们对郦说的疑惑,这里的“人”是否包括作者,没有明说,这是一种客观记叙,作者没有轻率地判断郦说的是非;用“余尤疑之”,强调自己对李说的否定,这里的“余”字,就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对李说的态度。

对郦说“人常疑之”和对李说“余尤疑之”,这两疑引出作者探访石钟山的行动,为第二段的“固笑而不信”和夜游石钟山,以及结尾的一“叹”一“笑”,一“简”一“陋”作铺垫。

 

  第二段,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

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元丰七年……得观所谓石钟者”),点明探访石钟山的时间、同行者和缘由。

 

  因为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已存“疑”念,所以作者乘自己赴任临汝并送长子苏迈赴任饶州德兴之便,顺道考察石钟山,正好借此释疑。

这一层紧承上文。

第二层(“寺僧使小童持斧……余固笑而不信也”),写访问寺僧。

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发声,表明他们相信李渤的说法,也说明李渤的说法影响很大。

这一段回应李说,“择其一二而扣之”,“因笑而不信”,分别照应第一段的“扣而聆之”,“余尤疑之”。

寺僧的做法既然不能使人满意,就有了作者下面月夜考察的行动。

第三层(“至莫夜月明……古之人不余欺也”),写月夜考察游石钟山的经过。

先交代探访石钟山的时间是“莫夜月明”时分,同游者是长子苏迈,方式是“乘小舟”,地点是“绝壁下”。

然后写绝壁下的情景:

看见的是“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的大石;听到的是“云霄间”鹘鸟的“磔磔”的惊叫声,以及“山谷中”鹳鹤像老人边咳边笑的怪叫声。

描绘出一幅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这段描写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伏笔。

转而写作者在“心动欲还”的时候,忽然“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使“舟人大恐”,而作者却被吸引了。

他“徐而察之”,发现“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查明了发出“噌吰”之声的原因。

但事情并未到此为止,下面又起波澜。

作者在“舟回至两山间”的时候,发现入港处有“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与风声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回”不是“返回”的意思,而是“掉转”的意思。

“舟回至两山间”,不是船返回到两山中间,而是船掉头转行至两山之间。

如果解释为前者,就会令人疑惑不解,为什么去的时候没发现“大石当中流”呢?

另外,“回”的本义是“旋转”“回旋”,在古汉语中的常用义是“掉转”;现代汉语“回来”的意思,古代汉语一般用“返”不用“回”。

作者对两处声音的考察,极为细致深入,处处印证了首段的郦说:

“微波入焉”和“与风水相吞吐”,分别照应“微风鼓浪”;“山下皆石穴罅……涵淡澎湃而为此也”和“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分别照应“水石相激”;“噌吰如钟鼓不绝”和“窾坎镗鞳之声”,分别照应“声如洪钟”。

这就不仅证实了郦说,而且以详补“简”,为末段叹郦说之“简”作好铺垫。

最后写作者对苏迈的谈话。

“因笑谓迈曰”的“笑”不同于前面“笑而不信”的“笑”。

前者是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笑,这里是释疑后轻松愉快的笑,表现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兴奋。

作者在谈话中将两种声音与“周景王之无射”和“魏庄子之歌钟”相联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以钟名山命名的缘由。

又以“古之人不余欺也”肯定郦道元的说法,言语之间生动地显现了作者的确信和欣喜。

在这一段,作者以自己的目见耳闻,证实并补充了郦道元的说法,进一步否定了李渤的说法,为末段的议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第三段,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

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这句话,语气强烈,以反问的方式表示充分肯定的意思,点明了全篇的主旨,是作者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后所得出的结论、所总结的事理,是作者的心得。

第二层分析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从两方面说。

一方面是说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有三点:

一是“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是说郦道元的说法是正确的,可惜“言之不详”,致使“人常疑之”,得不到人们的承认;二是士大夫不做实地考察,“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三是“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不能言”是说不能为文,并非不能说话。

郦说失之于不详,士大夫能为文而“莫能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为文,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

然后用“而”字转到另一方面: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是说李渤之类的“陋者”,主观臆断,“自以为得其实”,这是得以有李渤的错误说法和后人以讹传讹的原因。

第三层分承上面所说的两个方面,点明写这篇游记的目的。

“叹郦元之简”是肯定郦道元的观点,而又叹其太简略。

“笑李渤之陋”是否定李渤的观点,并讥笑其浅陋。

这就表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传播自己的见解,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观点。

 

17.课内句子翻译题(6分)

A、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B、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参考译文:

A、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恶,厌恶。

去,让它离开,摆脱)(2分)

B、曾子说:

“读书人不能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

以实行仁道为自已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

直到死才能罢休,不是很遥远吗?

”(重点词语:

弘毅、以为、已)(4分)

四、默写。

18、(任选6句,每空1分,共6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19---20题。

(9分)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__________________。

(3分)

【答案】幽静。

(3分)

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

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6分) 

【答案】“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呈现了出来。

(3分)“随”字形象的表现了山道峰回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思。

(3分)

诗作翻译

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青苔小道留下鞋痕。

白云依偎安静沙洲,春草环绕道院闲门。

新雨过后松色青翠,循着山路来到水源。

看到溪花心神澄静,凝神相对默默无言。

注释

⑴莓苔:

一作“苍苔”,即青苔。

履痕:

一作“屐痕”,木屐的印迹,此处指足迹。

⑵渚:

水中的小洲。

一作“者”。

⑶春草:

一作“芳草”。

⑷“溪花”两句:

因悟禅意,故也相对忘言。

禅:

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炼字。

答题要分三步:

第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点出该字使用的效果,即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点出表现手法)。

此题中,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示雨的刚刚存在,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

“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物色,轻松自然地托显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

“随”字简洁,随山转折,山道纡绕,峰回路转,随山探源,缘水经山。

 

【诗歌赏析】

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在居所远近寻找,仍未如愿,诗人非但没有产生失望惆怅,反而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

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开始二句就突出一个“寻”字来,顺着莓苔履痕(一作“屐痕”),一路寻来。

语言浅淡质朴,似乎无须赘言:

那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正是常道士出入往来之地,这里没有人间喧嚣,满路莓苔。

履痕屐齿给来访者带来希望和猜想:

幽人不远,晤面在即;否则就是其人出晤,相会须费些周折。

颔联写由顺其路而始入其居境。

两句写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