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江苏省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一文言断句与简答.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42108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4.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江苏省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一文言断句与简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最新江苏省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一文言断句与简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最新江苏省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一文言断句与简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最新江苏省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一文言断句与简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最新江苏省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一文言断句与简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最新江苏省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一文言断句与简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最新江苏省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一文言断句与简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最新江苏省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一文言断句与简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最新江苏省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一文言断句与简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最新江苏省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一文言断句与简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最新江苏省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一文言断句与简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最新江苏省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一文言断句与简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最新江苏省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一文言断句与简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最新江苏省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一文言断句与简答.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最新江苏省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一文言断句与简答.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最新江苏省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一文言断句与简答.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最新江苏省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一文言断句与简答.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最新江苏省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一文言断句与简答.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最新江苏省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一文言断句与简答.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最新江苏省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一文言断句与简答.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江苏省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一文言断句与简答.docx

《最新江苏省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一文言断句与简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江苏省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一文言断句与简答.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江苏省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一文言断句与简答.docx

最新江苏省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一文言断句与简答

文言断句与简答

考向一 文言断句

1.(2015·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予友武林王子丹麓,手订《今世说》一书,盖祖刘氏所作《世说新语》而稍节其条目。

予受而读之,自清兴以来名臣硕辅,下逮岩穴之士、章句之儒,凡一言一行之可纪述者靡不旁搜广辑因文析类以成一家言其大要采诸序记杂文之行世者而不敢妄缀一词,其详慎不惮烦如是。

(节选自严允肇《〈今世说〉序》)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5处)(5分)

2.(2015·湖北卷)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限断6处)(3分)

王慎中为文,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久乃变而从之。

(选自《四库全书总目》)

3.(2015·四川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画8处)(4分)

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杼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

(选自《隋书·经籍志四》)

考向二 简答题

4.(2015·江苏卷)根据材料,概括《今世说》的特点。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王梦楼云:

“诗称家数,犹之官称衙门也。

衙门自以总督为大,典史为小。

然以总督衙门之担水夫比典史衙门之典史,则亦宁为典史而不为担水夫。

何也?

典史虽小,尚属朝廷命官;担水夫衙门虽尊,与他无涉。

今之学杜、韩不成,而矜矜然自以为大家者,不过总督衙门之担水夫耳。

”叶横山先生云:

“好摹仿古人者,窃之似,则优孟衣冠;窃之不似,则画虎类狗。

与其假人余焰,妄自称尊,孰若甘作偏裨,自领一队?

(节选自《随园诗话》)

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观点。

(不超过10个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巩固训练

1.阅读文言文材料,完成

(1)~(3)题。

(10分)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6分)

或曰:

“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

则此书之不泯,其可乎?

”对曰:

“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

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

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

(节选自曾巩《〈战国策〉目录序》)

(2)《战国策》的体例是什么?

在《四库全书》中属于哪一部?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认为“禁邪说”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材料,完成

(1)~(3)题。

(10分)

(1)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

(限6处)(6分)

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椟,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

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

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删改)

(2)先秦散文分两类,一类是包括《韩非子》在内的________散文,一类是包括《左传》在内的________散文。

(2分)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墨子学说的特点,不超过10个字。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10分)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6分)

自秦汉以来,诸儒说经者,多矣,其合与离,固非一途。

逮宋程、朱出,实于古人精深之旨,所得为多,而其审求文辞往复之情,亦更为曲当,非如古儒者之拙滞而不协于情也;而其生平修己立德,又实足以践行其所言,而为后世之所向慕。

故元明以来,皆以其学取士利禄之途一开为其学者以为进趋富贵而已其言有失犹奉而不敢稍违之其得亦不知其所以为得也斯固数百年以来学者之陋习也。

(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卷六)

(2)写出“程朱理学”开创者“二程”的名字。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

(3)程、朱“为后世之所向慕”的原因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回答。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4·徐州三模)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10分)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6分)

上古文字初开,实字多,虚字少。

典谟训诰,何等简奥,然文法要是未备。

至孔子之时,虚字详备,作者神态毕出。

《左氏》情韵并美文彩照耀至先秦战国更加疏纵汉人敛之稍归劲质惟子长集其大成。

唐人宗汉多峭硬。

宋人宗秦,得其疏纵,而失其厚茂,气味亦少薄矣。

文必虚字备而后神态出,何可节损?

然枝蔓软弱,少古人厚重之气。

(节选自刘大櫆《论文偶记》)

(2)刘大櫆与________、________被誉为“桐城三祖”。

(2分)

(3)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观点。

(不超过10个字)(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材料,完成

(1)~(3)题。

(10分)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6分)

寄吴中曲论良是。

“唱曲当知,作曲不尽当知也”,此语大可轩渠。

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

如必按字摹声即有窒滞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弟虽郡住一岁不再谒有司异地同心惟与儿辈时作磻溪之想。

(选自汤显祖《答吕姜山》)

(2)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并称为“________”。

《牡丹亭》塑造了________(填姓名)这一反抗封建礼教、为爱出生入死的不朽艺术形象。

(2分)

(3)用原文的词句概括这段文字的主旨,不超过12字。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材料,完成

(1)~(3)题。

(10分)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6分)

寿之志三国也,纪魏而传吴蜀夫三国鼎立称帝魏之不能有吴蜀犹吴蜀之不能有魏也寿独以帝当魏而以臣视吴蜀吴蜀于魏何有而然哉此寿之失也。

噫!

固讥迁失,而固亦未为得;晔讥固失,而晔益甚;至寿复尔。

史之才诚难矣!

后之史宜以是为鉴,无徒讥之也。

(节选自苏洵《史论》)

(2)除了司马迁、班固,请写出文段中提及的另外两位史学家的姓名。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苏洵的史评结论。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一 文言断句与简答

1.【详细分析】本题考查断句能力。

联系上文可推断,画线部分讲述的是其友王子丹麓亲手修订《今世说》时的做法,由此可知“旁搜广辑”“因文析类”之间应断开;然后结合虚词“者”“以”“其”“而”进行断句。

答案 凡一言一行之可纪述者/靡不旁搜广辑/因文析类/以成一家言/其大要采诸序记杂文之行世者/而不敢妄缀一词

【参考译文】

我的朋友武林人王子丹麓亲手修订了《今世说》一书,他模仿刘义庆所作《世说新语》的形式,而减少了一些条目。

我拿过来读了一下,文中所载之事,既有清兴盛以来的名臣和重相,也有来自民间的隐士、学士,文中的一字一句无不是作者广泛搜集而来,根据文章内容合理分类,成一家之言。

其主要内容引自那些流传广泛的序记杂文中引用的重大事件,他都不敢妄自多加一词。

他的叙事详备,处理谨慎,不厌其烦可见一斑。

2.【详细分析】首先要通读文段,了解语意。

然后再据意断句,抓住“初”“已而”等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根据“王慎中”“唐顺之”等主语的改变以及“高谈”“谓”“悟”“焚”“师仿”“得力”“不服”等谓语动词的变化来断句。

答案 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

【参考译文】

王慎中写文章,一开始也喜欢谈论秦汉时期的散文。

说东京以下就没有可取之处了。

不久领悟到欧阳修、曾巩写文章的方法,于是把旧作全都焚毁了,一心一意师法模仿他们的写法。

尤其得益于曾巩的写作手法。

唐顺之一开始不信服他的说法,一段时间以后就改变写法跟从他了。

3.【详细分析】要注意以下三点:

其一,注意句中一些常放于句首的关键虚词,如“乃”“因”“遂”,以及常表言说、希望、结果的用来引出下文的文言实词,如“言”“冀”“卒”等;其二,注意题中的要求“限画8处”;其三,要通读几遍材料,确保语意贯通。

答案 (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杼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

【参考译文】

楚国有位贤臣叫屈原,遭受小人谗言而被流放,于是写下了《离骚》等八篇诗文,述说自己的离别和思念的愁苦,申述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表明自己的清白,凭借这些文章来委婉地讽谏君王,希望君王能觉悟过来,但最终君王也没有反省觉察过来,于是屈原投汨罗江而死去。

4.【详细分析】①读懂大意;②围绕成书过程及方法,逐句提取要点。

关键点有“祖(模仿)刘氏所作《世说新语》”“稍节其条目”“旁搜广辑”“因文析类”“不敢妄缀一词”等。

答案 模仿《世说新语》而条目略有减少;搜集广泛;分类合理;对所用文字不妄加评述。

5.【详细分析】注意抓住首句这一关键句“诗称家数,犹之官称衙门也”,明确材料是谈诗歌创作的话题,且材料借助比喻、类比的方法说理,用自己的话概括就是“不能盲目模仿,要有自己的风格特点”。

概括时注意不要超过规定字数。

答案 写诗要有自己的风格。

【参考译文】

王梦楼说:

“诗人说属于哪个派别,就像是官员说属于哪个衙门一样。

衙门自然是以总督衙门为大,典史衙门为小。

但是如果拿总督衙门里的挑水夫和典史衙门里的典史来比较的话,那么宁可做典史也不做挑水夫啊。

为什么这样说呢?

典史官职虽然很小,仍然属于朝廷任命的官员;挑水夫所属的衙门虽然非常尊贵,但是跟他没有任何关系。

现在的那些学习杜甫、韩愈而学不像,却得意地认为自己属于著名派别的人,不过是总督衙门里的挑水夫罢了。

”叶横山先生说:

“喜欢模仿古代诗人的人,学得像,也只是优孟衣冠;学得不像,就是画虎类狗。

与其借助别人的余威妄自称大,怎如甘心做一名副将,独自带领一队人马?

综合巩固训练

1.

(1)【详细分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出停顿标志,可以借助语气助词“哉”、连词“是以”和并列句“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等帮助断句。

答案 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

(2)【详细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积累,史书的体例有三种,分别是编年体、纪传体和国别体,具体对应的有哪些史书,考生应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四库全书》内容分经、史、子、集四部。

答案 国别(体) 史部

(3)【详细分析】通读材料,在材料中筛选关键句,“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

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答案 揭露其具体内容,让世人知道不能信从邪说,再加以禁止。

【参考译文】

有人问:

“战国游士之说会损害正道,应该弃绝。

那么这本书不销毁,也是可以的吗?

”回答说:

“德才兼备之人禁绝战国游士之说,是通过向天下人解释明白这些理论,使当代世人明白,那些说法是不可行的,然后就能禁绝邪说,达到思想划一的目的了。

使后世的人明白战国游士之说是行不通的,然后就能消戒邪说,达到明世的效果。

哪里需要把书籍毁灭呢?

放出去但是使它难以实行,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

所以孟子的书中,有讲到神农的理论和墨子的理论,但都是批判的话语。

2.

(1)【详细分析】回答本题,可借助“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对称的句式,先断开三处,再根据有提示作用的连词“若”“则”,断开另外两处,剩下的一处,可以根据句意作出判断。

答案 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

(2)【详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而《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答案 诸子 历史

(3)【详细分析】此段文字主要针对“社会上都说一些巧辩华丽的话,只看重那些华美的言辞,却忘了它们是否有用”谈看法,从“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其用”中理解可知。

文中论及墨子的学说“其言多不辩”。

另外,根据“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也不难概括。

答案 重实用而不重文采。

【参考译文】

从前秦伯把他的女儿嫁给晋国的公子,叫晋国给她准备好首饰服装,跟着陪嫁去的穿着华丽衣服的婢女有七十人。

来到晋国,晋国人喜欢陪嫁的婢女,而看不起秦伯的女儿。

楚国人中有一个在郑国卖珍珠的,做了一个木兰的匣子,这匣子用肉桂花椒熏过,用珠子和宝玉点缀着,用红色的美玉装饰着,用绿色的翡翠环绕着。

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而还给他珍珠。

现在社会上的言论,都说一些巧辩华丽的话,君主只看重那些华美的言辞,却忘了它们是否有用。

墨子的学说,传扬先王的道理,论述圣人的话,来宣传众人;如果修饰他的言辞,就怕人们流连于它的文采,忘了它的价值,为了言辞而损害了实用。

这和那个楚国人卖珍珠,秦伯嫁女儿完全一样,所以墨子的言论大多不好听。

3.

(1)【详细分析】兼顾前后文内容,借助语言标识,从易断处入手,材料中的“而已”“犹”“也”“斯”在句末或句首,可以断开三处,“之”“其”相连,可以断开一处,其他可由文意确定。

答案 皆以其学取士/利禄之途一开/为其学者以为进趋富贵而已/其言有失/犹奉而不敢稍违之/其得亦不知其所以为得也/斯固数百年以来学者之陋习也。

(2)【详细分析】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一派,有时会被简称为理学。

是指中国宋朝以后由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发展出来的儒家流派。

答案 程颢 程颐

(3)【详细分析】程、朱“为后世之所向慕”的原因有两个方面,明确答案的信息区间为“实于古人精深之旨,所得为多……非如古儒之者之拙滞而不协于情也;而其生平修己立德……而为后世之所向慕”。

分号前后各一点,抓住关键句“实于古人精深之旨”,“审求文辞往复之情,亦更为曲当”;翻译“修己立德”“践行其所言”即可形成答案。

答案 做学问多得古人精深的旨意,探求古文的情感更为恰当;做人修身立德、言行一致。

4.

(1)【详细分析】画线句中有《左传》、先秦战国、汉人和子长几个关键词,且多四字句,根据这一特点,并借助“惟”,结合文章的理解可作准确的断句。

答案 《左氏》情韵并美/文彩照耀/至先秦战国/更加疏纵/汉人敛之/稍归劲质/惟子长集其大成。

(2)【详细分析】“桐城派”是清代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代表作家有方苞、刘大櫆、姚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同时又被尊为“桐城三祖”。

答案 方苞(方灵皋、方凤九) 姚鼐(姚姬传、姚梦谷、姚惜抱)

(3)【详细分析】整体理解材料的意思,文中多次提及“虚字详备”的效果和重要性,如“文必虚字备而后神态出,何可节损”,但并未否认实字的重要,所以作者的观点是要恰当运用实字虚字。

答案 写文章要恰当运用实字虚字。

【参考译文】

上古时代,文字刚产生,实字多,虚字少。

《尚书》中的作品,文字十分简朴古奥,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文法还不完备。

到孔子的时候,虚字已经详细而完备,于是写文章的人就能够将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神气形态全部表现出来。

《左传》的情致和韵味都很美,文章光彩耀眼。

到了先秦战国时代,就更加疏荡恣肆。

汉朝人有所收敛,逐渐走向了劲健质实,只有司马迁能集其大成。

唐朝人效法汉人,大多数趋于峭拔硬挺。

宋朝人宗法秦人,学到了秦人文章疏荡恣肆的一面,但却有失于浑厚丰赡,情气韵味也显得有些淡薄。

写文章必须虚字用得充分而后方能使神情姿态全部显现出来,怎么可以随便节省减损呢?

如此看来,枝蔓舒展软弱无力,缺少古人那种厚重的情气。

5.

(1)【详细分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矣”“惟”等关键词并结合文意即可断句。

答案 如必按字摹声/即有窒滞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弟虽郡住/一岁不再谒有司/异地同心/惟与儿辈时作磻溪之想。

(2)【详细分析】解答此题唯有多读多记。

答案 临川四梦(或“玉茗堂旧梦”) 杜丽娘

(3)【详细分析】此题关键在于明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不难看出第三句是主旨句。

答案 文以意、趣、神、色为主。

【参考译文】

寄信到吴中讨论什么才是戏曲中的好的和对的。

“唱曲当知,作曲不尽当知也”,这话有很多地方值得商榷。

凡是我们作文应该以意、趣、神、色作为主要着眼点,这四个方面做到了,才去考虑好的词美的调供使用,那时能够把九宫四声都面面俱到么?

如果刻意按着字去揣摩声韵,就会有阻塞不畅、分散拖拉的窘状,恐怕不能写出好的句子。

我虽然就住在当地,已经有一年没有去拜访官吏了。

虽然在不同的地方,却有一样的想法,只想时而和年轻人一起畅想。

6.

(1)【详细分析】根据主语的转换,抓住句首发语词“夫”、句末语气词“哉”以及判断句“此……也”,还可以借助“魏之不能有吴蜀,犹吴蜀之不能有魏也”等并列句式断句。

答案 纪魏而传吴蜀/夫三国鼎立称帝/魏之不能有吴蜀/犹吴蜀之不能有魏也/寿独以帝当魏而以臣视吴蜀/吴蜀于魏何有而然哉/此寿之失也。

(2)【详细分析】应该熟记二十四史中“前四史”的名称和作者,它们分别是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和陈寿的《三国志》。

答案 范晔、陈寿。

(3)【详细分析】文段表达结论的核心句是段末“噫!

固讥迁失,而固亦未为得;晔讥固失,而晔益甚;至寿复尔。

史之才诚难矣!

后之史宜以是为鉴,无徒讥之也”。

明确意思,翻译句子,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答案 前辈史家各有失误,完美的修史人才很难得;后代史家应以前人教训为鉴,不要只停留在批判指责的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