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气工程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44064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2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采气工程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采气工程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采气工程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采气工程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采气工程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采气工程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采气工程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采气工程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采气工程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采气工程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采气工程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采气工程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采气工程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采气工程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采气工程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采气工程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采气工程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采气工程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采气工程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采气工程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采气工程方案.docx

《采气工程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采气工程方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采气工程方案.docx

采气工程方案

采气工程方案设计

根据选区结果和气藏工程研究结论,从采气方式、生产管柱、增产措施、防腐防垢、动态监测、安全控制等方面,针对先导性试验的要求和特点,对采气工程进行研究。

1开采方式

依据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气藏特点和气藏类型,本次研究选定三个试验井组(大16、大15、大10井组)的开采方式均为利用天然能量衰竭式开采。

2采气方式

根据大牛地气田的气藏地质特征、气藏工程设计以及气藏生产的地面条件,三个井组的采气方式均为油管自喷采气。

3气井节点分析

3.1气井合层开采分析

3.1.1多层合采可行性分析

大牛地气田具有多套气层叠合连片的特点,试验区单层平均无阻流量1.8×104m3/d,产能较低,只有采用多层合采,才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盒3、盒1、山1、太2段基本储层性质及天然气性质类似;各层段地层水均为氯化钙;天然气性质类似;各层孔隙度、渗透率大小接近,层间基本均质;盒3、盒1、山1、太2段气藏压力系数范围接近;

根据李熙哲等在《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界深盆气气水分布与压力特征》中的研究成果,鄂尔多斯盆地中、北部地区上古生界盒8段(即盒1段)山西组基本为一个压力系统。

其中盆地北部压力系数一般为0.746~0.981,中部气田下石盒子组压力系数为0.787~0.998,陕141井区山2段(即山1段)常压区。

这与大牛地气田DST结果基本一致。

根据钻探结果,最顶部的盒三段气层距最低部的二气约250米左右,根据地层平均压力梯度计算两个压力差4MPa左右,由于各气层均为特低渗气层,理论研究表明,特低渗油气藏存在启动压力,所以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生产压差较大(特别是按照多层合采配产相对较高),井筒中各层在较短时间将会达到动态平衡,不会出现倒灌现象。

本次试验确定在大10井组进行多层合采试验,通过对大10井太2段、山1段、盒1段、盒3段四个产气层位的试井资料进行分析认为:

大10井4个层段实测无阻流量之和为88276m3/d,具备合采的物质基础;依据DST测试结果,盒1段压力系数为0.85,山1段压力系数为0.9,压力系数基本相同,为同一压力系统,多层合采时,层间干扰的可能性较小;各层地层水的水型均为氯化钙,PH值偏弱酸性,合采不易结垢;最上部的盒3段与最下部的太2段射孔距离为205米,距离不大。

依据长庆上、下古生界合采经验,当多层生产时,只要井底流压低于地层静压,就不存在层间干扰,多层的产气量之和就为单井产量。

大10井试气期间各层的井底流压均小于地层静压,根据数值模拟研究大10井早期最大井底流压为13MPa(配产16000m3/d、深度2739m),见图2,不会倒灌。

因此,在大10井组进行多层合采一般不会出现层间干扰,多层合采具备可行性。

3.1.2合层IPR曲线预测

图1为大10单层和合层流入动态图,可见合采后,无阻流量大大增加,无需大的生产压差就能获得较大产量。

当流压20.3

根据数值模拟研究大10井早期最大井底流压为13MPa(配产16000m3/d、深度2739m),见图2,因此不会倒灌。

图1大10井各层及合采流入动态曲线

3.1.3层间矛盾分析

大10井山1段综合评价该层为产气层。

测得该层静压为16.073MPa/2679m,静温度为82.66℃/2679m。

平均气产量6391m3/d的井底流压为6.31MPa/2679m,平均产水量2.3m3/d,平均产凝析油量0.25m3/d。

测试解释地层压力为24.51MPa/2734.5m,压力系数为0.9;地层温度为84.17℃/2737.5m,该层厚13m,地层渗透率为0.00134×10-3μm2,无阻流量为7428m3/d。

盒1段综合评价该层为产气层。

测得该层静压为18.07MPa/2608m,平均气产量9503m3/d的井底流压为13.25MPa/2608m,流温为81℃/2608m。

平均产水量0.8m3/d,平均产凝析油量0.2m3/d。

该层厚14m;地层渗透率为0.00134×10-3μm2;无阻流量为19294m3/d。

盒3段测试时测得平均产气量20287m3/d,井底流压15.9MPa/2450、流温为78.43℃/2450m,原始地层压力为23.87MPa/2511.7m,分析结果该层厚17m;无阻流量为37000m3/d。

太2段测试时地层不产油,有少量水和气产出,平均产气量为13.39m3/d,折算日平均产水量0.033m3/d。

测试解释原始地层压力为24.51MPa/2734.5m,压力系数为0.9;地层温度为84.17℃/2737.5m;该层厚18m;地层渗透率为0.00134×10-3μm2;无阻流量为24398m3/d。

图2大10井四层合采井底流压随时间变化曲线

大10井盒3、盒1、山1、太2四个产层按开发方案要求该四个产层合采。

该四层盒3、太2两层原始地层压力相差0.64MPa,相差不大;和其它两产层地层压力相差较大,太2在最下面,盒3在最上面;盒3、太2无阻流量分别在该井四个产层中分别排第一、第二,盒1段、山1段基本为一个压力系统,多层合采时,若井底流压低于各层地层压力,层间干扰的可能性较小,容易做到各层均衡产出。

大15井有两个产层盒3、山1,山1地层压力为约23~27MPa,无阻流量约为41085m3/d;盒3地层压力为约26MPa,无阻流量约为15万m3/d;测试时山1有水产出,两层间跨度189m,按开发方案要求该两个产层合采。

盒3、山1两层原始地层压力相差约1MPa,相差不大。

多层合采井底流压低于各层的地层压力。

因此,多层合采不会出现层间干扰。

3.1.4合理生产压差的确定

3.1.4.1经验法确定合理生产压差

合理生产压差可以运用系统试井和试气成果来确定,也可以用经验法来确定。

由于大牛地区现处于勘探开发初期,没有系统试井资料,因此只有通过经验法来确定合理生产压差。

按照经验法通常取原始地层压力的10%~15%作为合理生产压差,按照该方法根据大10井、大15井、大16井各产层的原始地层压力计算得各产层的合理生产压差,各井各产层的合理生产压差如下表5-1所示;对低渗透,由于压差小了无法满足产能建设的需要,生产压差会超过这些值。

表1各井各产层的合理生产压差

大10井

盒3原始地层压力23.87MPa

盒1原始地层压力18MPa

山1原始地层压力16.07MPa

太2原始地层压力24.51MPa

合理生产压差2.39~3.58MPa

合理生产压差1.8~2.7MPa

合理生产压差1.61~2.41MPa

合理生产压差2.45~3.68MPa

大15井

盒3原始地层压力26MPa

山1原始地层压力25MPa

合理生产压差2.6~3.9MPa

合理生产压差2.5~3.75MPa

大16井

盒3原始地层压力26.41MPa

合理生产压差2.64~3.96MPa

3.1.4.2多层合采压差范围的确定

根据流入动态的预测方法,可以得到产气量与井底流压的关系曲线(图1),当pwf<16.07MPa时大10井四个层均产气,为了防止倒灌现象,保证各层都生产,合采时井底流压应低于各层中最低的地层压力。

当多层生产时,只要井底流压低于地层静压,就不存在层间干扰,容易做到各层均衡产出,多层的产气量之和就为单井产量。

因此各井各产层的合理压差范围如下表2所示:

表2各井各产层的压差范围

大10井

盒3原始地层压力23.87MPa

盒1原始地层压力18MPa

山1原始地层压力16.07MPa

太2原始地层压力24.51MPa

合理生产压差10.2~11.4MPa

合理生产压差3.73~4.63MPa

合理生产压差1.61~2.41MPa

合理生产压差10.9~12.1MPa

大15井

盒3原始地层压力26MPa

山1原始地层压力25MPa

合理生产压差3.6~4.9MPa

合理生产压差2.5~3.75MPa

大16井

盒3原始地层压力26.41MPa

合理生产压差2.64~3.96MPa

按上表给出的压差范围生产,就能保证各井、产层均衡产出,降低或消除层间干扰。

4节点分析

气井节点系统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在气井生产系统中某部位设制节点将整个系统分离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以简化问题的复杂性,然后以压力和产量的变化为主线索,把节点分隔的两部分联系起来,以确定气井产量、选择油管尺寸、确定合理生产压差等。

4.1油管尺寸选择

图3是大10井在目前地层压力、井口3.5MPa下,油管尺寸对产量的影响。

由此图可以看到合采时各层对总产量的贡献;可以看出油管尺寸越大,气产量越高,用2〞直径的油管生产和用21/2〞的油管生产产量相差不大;若按配产16000m3/d,若选用直径21/2〞的油管生产井底不会积液,考虑到气井试采阶段测试作业较多,为了方便仪器下井,因此建议大10井用21/2〞的油管生产。

用同样的方法大16井选用直径21/2〞的油管生产井底不会积液,因此建议大16井用21/2〞的油管生产。

大15井如果只开山1层,按开发方案1、方案2、方案3,配产分别为8000m3/d、10000m3/d、13000m3/d,选用直径21/2〞的油管生产井底会积液。

考虑到气井试采阶段测试作业较多,为了方便仪器下井,因此建议大15井仍用21/2〞的油管生产。

图3大10井多层合采油管尺寸分析

4.2气井生产工艺

4.2.1采气井口装置

根据气藏最大地层压力和最大井口压力以及气藏气质特点来选择采气井口装置。

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地层压力较低,均在30MPa以下,但地层破裂压力却较高(40—60MPa);产出天然气中不含硫化氢,因此只需选择一般性抗硫采气井口装置(CQ系列)不别选择抗高含硫气井井口装置,可节省费用降低投资;因此,井口装置选型主要考虑压裂承压能力,采用CQ—600型采气井口装置。

4.2.2管鞋位置

大10井盒3、盒1、山1、太2四个产层层间跨度最大205m,按开发方案要求该四个产层合采。

太2在最下面,盒3在最上面;盒3、太2无阻流量分别在该井四个产层中分别排第一、第二,分别是37000m3/d、24398m3/d。

考虑到排液采气问题,建议管鞋位置下入2739m处。

大15井有两个产层盒3、山1两层间跨度189m,按开发方案4、方案5、方案6要求该两个产层合采。

考虑到排液采气问题,建议管鞋位置下入2846m处。

大16井产层为盒3;测试时地层静压26.41Mpa,流压23.19MPa,气产量60000m3/d,无阻流量约为146174~238348m3/d;该层中部深度2700.5m,考虑到排液采气问题,建议管鞋位置下入2700.5m处。

4.2.3气井生产管柱结构设计

根据目前气田上的经验,多数正常完钻井,几乎都是采用悬挂于采气井口上的光油管结构,油套管构成一个U型连通器,结构简单,可减少因井下结构复杂、井下工具失灵所带来的压井作业,同时还便于井口控制回压采气,也便于酸化、洗井、气举排液和压井作业等。

这种结构的缺点是不利于分层开采和套管保护。

考虑到大15、10井区合层开采的特点,故建议采用这种常用的管柱结构。

如图4、5、6所示:

图4大10井合采管柱结构示意图图5大15井合采管柱结构示意图

图6大16井管柱结构示意图

5增产措施

由于大牛地气田为低孔、低渗气田,气井自然产能极低(一般日产气量都在50m3以下),因此,需要采取增产工艺措施才能达到工业生产的要求。

5.1压裂参数优选

通过对压裂缝缝长与增产倍数关系的研究,分析对比气田储层裂缝长度与增产倍数的关系和压裂裂缝长期导流能力试验结果,压裂裂缝初期长度最好达到300m,不需追求过高的导流能力,压裂裂缝导流能力达到0.30μm2.m就能够满足增产要求。

按目前的压裂工艺和大牛地气田储层及上下盖层的实际情况,压裂有效缝长达到150m已能基本满足工业生产要求。

图5-7压裂裂缝缝长产倍数关系曲线

5.2压裂施工要求

压裂增产要做好压裂改造过程中的油层保护工作,特别是在防膨、助排、降滤失等方面要制定出有效的措施。

推荐压裂工艺为:

(1)压裂方式:

21/2〞外加厚油管注入,封隔器保护套管,环空打平衡压力。

(2)压裂液:

有机硼交联羟丙基瓜胶冻胶。

(3)支撑剂:

采用0.45~0.9mm山西恒曲陶粒(体积密度1.8g/cm3,颗粒密度3.38g/cm3)。

(4)液氮助排。

6排水采气方式选择和设计

6.1气井出水情况分析

表6-1~表6-4是大牛地区部分产水井产水水质分析表。

表6—1大探1井山一段水质分析成果表

阳离子

mg/l

mmol/l

%

阴离子

mg/l

mmol/l

%

K++Na+

18083.52

786.24

33.39

Cl-

83038.08

2342.40

99.49

Ca2+

22128.97

1104.24

46.90

HCO32-

737.79

12.09

0.51

Mg2+

1269.81

104.51

4.44

CO32-

Ba2++Sr2+

24687.59

359.51

15.27

SO42-

阳离子和

66169.89

2354.50

100

阴离子和

83775.87

2354.50

100

总碱度mg/l

605.15

总硬度mg/l

60490.89

矿化度mg/l

149945.76

水型

氯化钙

PH值

6.56

备注:

取样日期2001年9月30日

表6—2大探1井山一段水质分析成果表

阳离子

mg/l

mmol/l

%

阴离子

mg/l

mmol/l

%

K++Na+

20611.45

896.15

37.63

Cl-

84299.20

2376.00

99.77

Ca2+

23938.58

1194.54

50.16

HCO32-

330.97

5.42

0.23

Mg2+

195.96

16.13

0.68

CO32-

Ba2++Sr2+

18856.94

274.60

11.53

SO42-

阳离子和

63602.93

2831.42

100

阴离子和

84560.17

2381.42

100

总碱度mg/l

271.47

总硬度mg/l

60587.73

矿化度mg/l

148163.10

水型

氯化钙

PH值

5.62

备注:

取样日期2001年10月25日

表6—3大探1井山一段水质分析成果表

阳离子

mg/l

mmol/l

%

阴离子

mg/l

mmol/l

%

K++Na+

21007.05

913.35

37.21

Cl-

86653.98

2444.40

99.60

Ca2+

22594.30

1127.46

45.94

HCO32-

606.78

9.94

0.40

Mg2+

540.85

44.51

1.81

CO32-

Ba2++Sr2+

25340.66

369.02

15.04

SO42-

阳离子和

69482.86

2454.34

100

阴离子和

87260.76

2454.34

100

总碱度mg/l

497.70

总硬度mg/l

58650.99

矿化度mg/l

156743.62

水型

氯化钙

PH值

6.22

备注:

取样日期2001年11月22日

表6-4大探1井盒1段水质分析成果表

取样日期:

2000年8月4日

取样地点:

井口

阳离子

mg/l

mmol/l

%

阴离子

mg/l

mmol/l

%

钾钠离子

12795.82

556.34

46.93

氯离子

41718.98

1176.84

99.27

钙离子

12265.28

612.04

51.63

重碳酸根

530.14

8.69

0.73

镁离子

208.54

17.16

1.45

碳酸根

0

0

0

氢氧根

0

0

0

硫酸根

0.27

0.01

阳离子和

25269.64

1185.54

100.01

阴离子和

42249.39

1185.54

100.00

溴离子mg/l

碘离子mg/l

硼mg/l

总碱度mmol/l

434.83

总硬度mg/l

31488.31

矿化度mg/l

67519.0

环烷酸mg/l

PH值

6.60

水型

氯化钙

图6-1大探1井试采曲线

大探1井山一段从2001年9月5日开始试采,11月28日结束,试采84天,累计产气545940m3(包括放喷过程中的产气量及凝析油气体当量),试采平均日产气6028m3/d,累计产液129.25m3(含凝析油2.6m3)。

大探1井由盒一和山一段生产,盒一段地层压力为23.78MPa,流压14.59MPa,产气15543m3/d,山1段地层压力27.37MPa,流压10.96MPa,产气30294m3/d,产水1.6m3/d。

两层无阻流量之和为45837m3/d。

在27.37MPa与地层温度为87.99℃.下,查得天然气饱和含水量3.847g/m3,若地层水相对密度为1.05,即3.663×10(-6)m3/m3,而实测产出液气比为5.28×10(-5)m3/m3,大于井底环境下天然气的饱和含水量,从试采曲线上可以看出产出水的氯根含量明显增加,说明不是凝析水而是其它水。

从这些表中可以看出大牛地区产出水矿化度较高,PH值低于7呈弱酸性,水型为氯化钙型,不会结垢。

表6-5是大牛地区产水井的产水情况统计表。

表6-5部分井的产水、产气量情况统计表

井号

层位

产量,m3/d

实测含水量g/m3

饱和含水量g/m3

备注

产气

产水

大1

盒1

15543

2.7

182

3.205

地层产水

山1

30294

1.8

62

3.686

地层产水

大7

山1

3880

0

0

3.285

0.012

大8

山1

4300

2.29

559

3.14

地层产水

大9

太2

10334

1.8

183

3.285

地层产水

大10

太2

10500

0.47

47

3.109

地层产水

鄂9

盒1

5300

0.13

25.8

2.725

地层产水

山2

6351

0.27

44.6

2.805

地层产水

山1

8140

0.27

34.828

3.686

地层产水

鄂10

盒1

4348

0

0

3.125

0.013

山1

12222

0.13

11.2

3.205

地层产水

表6-5可以看出大牛地区气井产能普遍较低,产水量不大,表明产出的水不仅有凝析水,还有其它水。

6.2排水采气方式

6.2.1预测携液流量

由于气井生产地层压力会降低,凝析油或地层水析出,都可能造成气井井底积液,如果井底积液不能及时排出,轻者影响气井的产量,重者造成气井停喷而不能生产。

因此含水气井的生产,应该考虑临界携液气量。

大10井山1段测试时平均气产量6391m3/d,井底流压为6.31MPa/2679m,平均产水量2.3m3/d,平均产凝析油量0.25m3/d。

盒1段测试时平均气产量9503m3/d,井底流压为13.25MPa/2608m,平均产水量0.8m3/d,平均产凝析油量0.2m3/d。

太2段测试时地层不产油,平均产气量为13.39m3/d,折算日平均产水量0.033m3/d。

预测临界携液气量的李氏方法预测结果与现场生产情况符合较好。

其基本公式如下:

式中:

qc=临界携液气量,m3/d

A=油管截面积,m2

p=井口压力,MPa

以3.5MPa为井口压力,计算不同油管内径下的临界携液气量如表6-10所示:

表6-6李氏方法预测的临界携液气量

油管尺寸

11/2〞

40.3mm

2〞

50.3mm

21/2〞

62mm

3〞

75.9mm

临界携液气量

×104m3/d

0.555

0.865

1.314

1.969

按李氏方法计算结果大10井用21/2〞油管生产,不会造成井底积液;大16井配产气30000m3/d,用21/2〞油管生产,也不会造成井底积液;大15井按开发方案1、方案2、方案3,配产气8000m3/d、10000m3/d、13000m3/d,用21/2〞油管生产,会造成井底积液,因此大15井如果按开发方案1、方案2、方案3生产,必须考虑使用排水采气工艺;如果大15井按开发方案4、方案5、方案6生产,即山1和盒3合采,也不会产生井底积液。

6.2.2各种排水采气方式选择和设计

6.2.2.1各种排水采气方式的特点

⑴泡沫排水采气工艺

泡排工艺具有工艺简单、投资小、管理施工方便,不影响日常生产等优点,国外大量采用该工艺来改造低产气井,其成功率可高达90%。

泡排现场工艺试验于1980年10月开始,1982年前,试验主要在非含硫气井上进行,以后逐步在含硫气田上展开,十几年来,该技术在试验和推广中逐步完善,施工井例日益增多,药剂由单一品种的起泡剂发展到8001、8002、8004、CT5-2、CZP、CG、FG系列等液体发泡剂,泡棒、酸棒、滑棒等固体发泡剂。

该工艺是利用注入的表面活性剂产生大量泡沫来降低自喷井管壁内的液柱的表面张力、密度和摩阻损失,以便用比水柱低得多的压力就能将泡沫液柱排到地面。

因此,该工艺只是一种人工助采工艺,工艺本身并不给举升液体补充机械能量,而仍是靠地层自身能力进行排水采气,对于生产能力较弱的井,工艺的应用则受到一定限制。

在气井开采的早中期,当自喷井自喷能力减弱,带液能力不好,但仍有一定生产能力的时候,可采用该工艺,使间歇生产转为连续生产以提高气井产量。

随着气井开采到了中后期,后井的水量上升,地层压力下降,气水比降到一定程度时,气井丧失升泡沫液的能力,此时采用这种方法就不合适了,即使投入再多的起泡剂,由于气井本身举升能量不够,无法通过气流将产层水带出井口,达不到排水采气的目的。

同时,该工艺主要是通过气流能量将地层水带出井外,如果水气比过大(超过760m3/104m3),气井举水所要求的能量也大,可能就会使带水失败,一般情况下该工艺的日排水量要求小于100m3。

泡排工艺能适宜在较高气液比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