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全域城市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44380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连全域城市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大连全域城市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大连全域城市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大连全域城市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大连全域城市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大连全域城市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大连全域城市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大连全域城市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大连全域城市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大连全域城市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大连全域城市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大连全域城市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大连全域城市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连全域城市化.docx

《大连全域城市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连全域城市化.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连全域城市化.docx

大连全域城市化

大连全域城市化:

重点镇带头9大中心镇华丽崛起

■威海战略布局

加快重点镇建设,打造市域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节点。

加快培育新型农村社区,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城市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

2015年至2020年,10个重点镇规模进一步扩大,功能不断提升,成为城市建成区的重要片区或小城市。

■大连实现路径

沿交通干线,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重点镇,使其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带动区域共同发展。

规划建设9个中心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利用地方资源,积极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提高城镇实力。

到2020年,镇区人口规模达到3万-10万人。

■大连经验亮点

之一:

变“重点发展小城镇”为“重点发展中心镇”,有选择地挑选一些建制镇作为中心镇,加以重点扶持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系列要素由“农村”向“城镇”转变。

之二:

科学规划,突出特色,走一条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有质量有特色发展之路,打造一批产业发达、功能齐全、辐射力强的工业重镇、旅游名镇、商贸强镇、宜居新镇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大镇。

之三:

变“短板”为“亮点”,释放出中心镇巨大发展潜力,树起生态城市、产城融合、产城人一体等发展样本。

摊开大连全域城市化地图,皮杨新城、大郑新城、香洲田园城(小区网论坛)……一个个正在崛起的小城镇,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崭新的“大”大连版图上,托举起整座城市未来发展的梦想。

大连人始终认为,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在农村到处盖楼,而是需要多层面多渠道地解决农民、农村乃至农业将要面临的问题。

处于城市化中心层次的城镇,既可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又能释放就业和内需潜力,恰好是推进全域城市化的突破口。

明晰认识,指引方向。

大连市委、市政府(小区网论坛)按照“两核七区九节点”的总体布局,沿沈大高速公路、大丹高速公路、永青路等交通干线,选取了9个重点镇作为发展节点,构建起主城区-县城-中心镇多层次城市化体系。

理念引领战略创新

走重点发展中心镇之路

——变“重点发展小城镇”为“重点发展中心镇”,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系列要素由“农村”向“城镇”转变

大城市有大城市的好处,小城镇有小城镇的特点。

城市发展的历史证明,小城镇建设是城市化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等级层次。

研究表明,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可以拉动GDP增长2个百分点。

推动中心镇建设,将有力促进城镇化发展,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带来大规模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打造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进而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

纵观威海与大连,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小城镇建设还有一定差距,尤其是上接县市、下连一般乡镇和村庄的中心镇发展相对滞后,甚至成为全域城市化体系中的“短板”。

如何将“短板”补齐,成为两市推进全域城市化过程中必须破解的现实课题。

在大连人看来,所谓中心镇,就是指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符合区域经济和城镇建设合理布局原则,在历史发展中自然形成的、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一定经济规模,在各乡镇中发展比较快、够对周边乡镇起到辐射带动作用的建制镇。

“发展中心镇既可以避免人口大量向城市集中,又可以培育农村的发展活力,提高城市对区域的带动作用,有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是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实现城市化转型的现实选择。

”大连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大连现有100多个乡镇街道,自然禀赋、经济基础、人口规模等千差万别。

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一些县市的政府所在地设置不够合理,这对县域各乡镇的辐射力差异甚大,造成县域内各乡镇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在此背景下,大连人深知,如果“摊大饼”,只能耗尽有限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不利于城市的长远发展;而集中有限资源先期建设一批有基础、有条件的中心镇,完善其功能,壮大其发展规模,强化中心地位,提高辐射能力,则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洞悉自身发展现状,大连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变“重点发展小城镇”为“重点发展中心镇”,有选择地挑选一些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潜力较大、经济实力较强、对周边乡镇和农村辐射能力较强的建制镇作为中心镇并加以重点扶持发展。

瞄准全域城市化,大连正通过中心镇的发展效应,增强对广大农村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有效改变区域中心分布不合理的现象,真正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系列要素由农村向城镇转变。

内涵发展彰显特色

九大中心镇华丽崛起

——突出特色,统筹谋划,抓住关键,率先走出一条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有质量有特色发展之路

赴大连采访过程中,记者在探寻中心镇之于全域城市化意义的同时,也在找寻另一个重要答案——在全域城市化中,究竟该如何发展中心镇?

先行先试的大连人已经形成了高度共识:

推进中心镇建设,就是要在改革中破解深层次矛盾,促进区域体制机制、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变革,带动消费和投资需求,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富裕农民,造福人民,加速推进全域城市化进程。

针对辖区乡镇量大面广、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大连突出特色,统筹谋划,抓住关键,把有限的财力、物力和人力重点放在支持加快中心镇发展方面,全力探索一条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有质量有特色的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规划先行。

按照全域城市化的布局,大连把规划作为推进中心镇建设的龙头,强化规划在城镇建设中的基础性、法规性,严格按规划办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纵向上,因地制宜,科学布局,构建适合人口、自然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城镇体系,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东中西部合力布局的城镇体系;横向上,基础设施建设通盘考虑,适度超前,一体推进,绝不走“重地上、轻地下”的老路,打通全域一体发展的血脉。

城市化与产业化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为此,大连市按照“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工则工,宜游则游”的原则,打造一批产业发达、功能齐全、辐射力强的工业重镇、旅游名镇、商贸强镇、宜居新镇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大镇,推动“中心镇”向城市“次中心”迈进。

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中心镇呈现眼前:

獐子岛镇打造功能完善、风景秀美、生态宜居的海岛风情小镇;安波镇打造国内知名的温泉旅游小镇;仙人洞镇打造风光旖旎的生态旅游小镇;青堆镇打造产业主导型小镇;莲山镇、复州城镇、永宁镇立足各自产业特点,打造区域中心型小镇;老虎屯镇、黑岛镇打造工业主导型小镇。

城市化的核心是人的城市化。

只有实现了这一点,才能真正放开捆绑全域城市化发展的绳索,让城市化带动经济增长的潜力充分释放。

本着这一认识,大连彻底转变城市化理念,从以城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实现新市民、老市民在公共管理、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平等待遇,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位于瓦房店市复州城的康和医院,通过升级改造,已成为技术先进、设施齐备的综合性医院,当地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该院副院长张昌久说:

“复州城辐射周边人口三四十万,这里的门诊量去年达到16万多人,住院患者能达到8000多人。

在普湾新区炮台街道,大商新城镇购物中心项目分为休闲娱乐广场和购物中心两个独立建筑,投入运营后,将改变当地乡镇“路边摊、食杂店”为主的商业格局,可以辐射周边近五万人口。

推进中心镇建设,大连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其中,充分考量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高度重视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将发展中对环境的伤害降到最低,实现城市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特色鲜明、独具魅力、生态宜居的中心镇。

从黄海之滨到渤海之岸,从特色产业发展到生态环境治理,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批中心城镇、特色城镇正在加快崛起,推动大连全域城市化步入深水区。

优势释放发展活力

产城人一体发展

——穷乡村嬗变新城,渔民变成市民,农民失地不失业,树起了生态城市、产城融合、产城人一体发展样本

加快中心镇建设是推进全域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这一坚定的信念,催促着大连人拿出了先行先试、敢吃螃蟹的胆识和勇气,拥有了扬优成势、独树一帜的实践经验。

在沈海高速公路和皮长高速公路上,香洲田园城作为一个地理标志,醒目地矗立在那里。

这座从一个穷乡村嬗变而来的新城,去年被国家发改委认定为国家发展改革试点城镇。

其建设模式也许不可复制,但提供的生态城市模式思路却可以共享。

香洲田园城规划概念源自一种生态城市模式——宽阔的农田林地环抱着美丽的人居环境,新鲜的乡土气息融入现代人的城市生活,真正达到城在田中、人在园中、城乡一体的境界。

这座田园规划占地面积12.5平方公里,计划投资1000亿元,目前已投资200多亿元。

这里有全国第一家家政学校,有从幼儿园到高中采用双语教学的香洲学堂,有全国最大的养老社区……这里的耕地集中流转,2000亩葡萄园成为葡萄酒原料基地,复耕增加了300亩菜园、300亩薰衣草广场以及300亩葡萄采摘园……城市的繁荣和田园的优雅融为一体,既实现了有质量有特色城市化,又让农民过上了城市生活。

“以前种玉米,一年收入不过两三千元,现在我和老婆都上班,一个月收入5000元。

每人每年还能领到2000元菜钱、2000元粮钱,过年过节,还有福利。

”已经搬进楼房里的前进村村民刘顺告诉记者说。

在探路城市化的过程中,庄河市大郑镇则以产业带动为基础,以产城融合为目标,通过产业化最终实现产城人的一体化融合,成为大连中心镇建设的样板。

盛夏时节,记者走进大连市生态工业园区。

这是一个以资源再生利用为主导产业,同时发展现代物流业、商贸等产业的经济功能区。

园区已落户企业19家。

据园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富建介绍,近年来,大郑镇以生态工业园区为重点,工业经济实现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稳步推进。

目前,进驻项目总投资30.5亿元,工业化和城市化配套建设投入19亿元。

未来3年,大连再生资源回收和加工产业将全部集中到园区,园区也将陆续形成上千亿的产值规模。

届时,大郑更多农民将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过上城市生活。

作为大连市城市化建设中心镇之一,皮杨新城的发展路径别具一格——以实现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为路径,以大力发展城镇经济为基础,以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重点,打造大连北黄海现代化中等海滨城市。

皮杨新城以皮口街道和杨树房街道为中心,总面积达到800多平方公里。

在崭新的居民区,记者遇到了几位居民。

“以前,我们住在平岛上,靠打渔为生,生活很不方便。

现在上岸了,不仅住上了80多平方米的新房,还在镇里找到了工作,感觉特别幸福。

”渔民于芳介绍说。

2012年,平岛206户居民弃岛上岸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由一家企业投资,上岸生活的渔民每人得到了13万元补偿,在皮口街道新建移民小区内每户住房面积按1:

1置换。

上岸渔民如果想工作,企业优先安排。

目前,仅皮口街道已承接规模以上企业69个,安置劳动力5万人。

“皮杨新城通过社会力量和农民参与相结合的尝试,如今正向路网、文化、小区改造等方面拓展,已有十几亿元资金涌入这里。

”据皮口街道负责人介绍,利用城市化建设的政策,他们采取农民自愿的办法,将分散农民向城区集聚,同时搞好土地整合,通过产业的发展来完善城镇功能。

中心镇,这个大连城市化体系中曾经的短板,正以灿若星辰的魅力冲击着人们的视野,让大连全域城市化的步伐更加铿锵有力,让越来越多的农民踏响了走向幸福的足音。

经验启示

把重点镇打造为发展节点

是威海全域城市化的创新战略

中心镇是协调推进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最佳结合点,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因此,把有条件的中心镇发展成为现代小城市,是低成本推进城市化战略的创新路径,也是推进以城带乡的新型城市化的必然要求。

在全域城市化进程中,大连选取了9个重点镇并将其纳入总体布局,明确发展定位。

大连的实践证明,发展中心镇,必须坚持“产业强镇、功能兴镇、特色活镇、生态立镇”,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

同时要破除传统的机制体制,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系列要素由农村向城镇转变。

实施全域城市化,威海提出“以六大重点区域、十个重点镇为新载体”,将“重点镇”提高到了战略高度。

此次入围的十大重点镇,既有入围全省“百镇建设示范行动”的葛家镇、俚岛镇、海阳所镇、张村镇,也有具有小城市规模潜力和特色资源潜力的成山镇、虎山镇、宋村镇、乳山口镇、温泉镇、man(拼字)山镇。

加快重点镇建设并使之成为支撑全域城市化的重要节点,不仅符合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规律,更是推进科学发展、转型跨越的必然选择。

纵观全市重点镇现状,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承载能力不足、整体功能缺失等问题。

要增强其引领示范、辐射吸纳能力,必须把小城镇建设列入全市经济社会总体规划,从宏观战略上高度重视小城镇的科学合理布局,高水平、高起点、高标准完善小城镇总体规划及产业发展等各类专项规划,做到全面规划,一步到位。

同时要加大财力、物力和人力投入,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和市场化原则,建立有利于小城镇自我发展的镇级财政管理制度,重视培育小城镇财政增长活力,扩大小城镇财源,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

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禀赋和发展基础不同,十大重点镇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各具特色。

在“统一规划、一体发展”的大背景下,十大重点镇必须避开同质化竞争,整合优势资源,引导产业合理布局,高标准建设一批工业贸易型、旅游服务型、生态农业型、海洋经济型、市场带动型的重点城镇,走特色化、差异化的路子。

城市化核心是人的城市化。

只有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才能真正解开“捆绑”城市化发展的绳索。

因此,全市城市化会议提出,要积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不断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推动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统筹,加快发展城镇社会事业,加强农业农村体制改革创新,切实保障农村居民的各种权益不受损害。

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实现新市民、老市民在公共管理、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平等待遇,才能让重点镇带动全域城市化的潜力充分释放。

 

打造225个旅游镇陕西旅游精耕细作

用十年的时间打造225个旅游镇。

记者从陕西省旅游局获悉,正在向旅游强省迈进的陕西制定的一份体现陕西旅游精细化发展的《陕西省旅游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规划》)即将正式对外公布,“目前已经通过专家评审,正在根据意见做修正。

”陕西省旅游局一位负责人透露。

  根据《规划》,未来十年,陕西将因地制宜,打造225个不同特色的旅游镇,“推动陕西旅游产业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

  据悉,该规划也是全国第一部有关乡镇旅游发展的规划。

  什么是旅游镇

  具备一定基本条件,更注重旅游景观的创造,旅游经济占其GDP比重较大或主要地位的小城镇,方能被称为旅游镇。

  对于旅游镇的概念,《规划》的负责人、长安大学旅游规划设计所所长丁华的解释是:

旅游镇属于小城镇职能划分的一种类型,是指拥有独特或较高品位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具备一定接待能力的基础设施,能满足观光、休闲或者商务等旅游需求,旅游经济占小城镇GDP比重较大或主要地位的城镇。

  也就是说,旅游镇首先是小城镇。

在丁华看来,小城镇作为城乡结合部的综合体,是由比乡村社区高一层次的社会实体组成,是镇域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中心。

“旅游镇比一般小镇更注重旅游景观的创造,且具有环境优势、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等。

  在丁华看来,小城镇要成为旅游镇,要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小城镇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且有一定的特色,已经开发或有可能开发成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位于或者临近交通枢纽或干线(机场、火车站、国道、省道或高等级公路、客运码头港);旅游接待设施有一定的基础,有接待旅游团队和散客的能力;有一些旅游行业管理机构;旅游业已经或者有可能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已经或者有条件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兴产业、先导产业、龙头产业、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江南古镇周庄被旅美画家陈逸飞“发现”与“推销”,旅游业快速发展,在周庄古镇的示范效应下,同里、乌镇、西塘、南浔等先后被开发,年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以30%的比率递增,由此兴起了全国保护与开发古镇的旅游热潮,典型的如山西的晋中、湖南湘西、福建南部、广东东北部、重庆和四川等等。

  “从旅游经济发展的规模看,在小城镇的未来发展中,旅游业是镇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镇域经济的现实选择。

”丁华说。

  资源和优势

  陕西旅游镇拥有丰富、多元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独具特色与优势,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陕西省旅游镇资源文化内涵深厚,类型多样。

”谈及陕西的旅游镇资源,丁华说。

  在她看来,陕西的乡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地区差异较大,独具特色。

“它们既是陕西旅游镇资源中的瑰宝,也是乡镇文化遗产中的精品,开发利用价值很高。

  而这与陕西特殊的自然条件和历史背景有关。

  众所周知,陕西省位于我国内陆腹地的黄河中游地区,自然分异特征显著,气候跨越北亚热带、暖温带和温带。

地势南北高,中间低,从北向南形成地理特色各异的三大自然区域:

北部是陕北黄土高原,黄土广布,沟壑纵横;中部是关中平原,曾是古代秦人长期居住活动的地方,这片土地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南部是秦巴山区,秦岭峰峦叠嶂,陡峭峻拔,南北风光迥异,横亘于陕西南部,秦蜀间的大巴山,山势绵延,喀斯特地貌发育。

“多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陕西南北中各异的乡镇自然景观。

”丁华说。

  陕西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是周、秦、汉、唐等十三个朝代的建都地。

悠久的历史在这里留下了众多文物古迹和灿烂文化,这为旅游镇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大文化背景。

“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的众多古镇,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陕西大地,成为陕西最早开发的一批旅游镇,既提升了旅游镇的文化内涵又丰富了其类型。

  同时,作为内陆省份,陕西与周边山西、河南、湖北、四川、重庆、甘肃、宁夏和内蒙古等八个省市相邻,是国内邻接省区数量最多的省份,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之便,同时也是通往西北、西南方向的重要交通节点和枢纽。

  丁华说,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丰富的历史文物古迹、独特多样的土特产品、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数量众多的新型农村、现代与传统交相辉映的高科技农业与传统农耕文化,相互融合构成了独具特色与优势的旅游镇资源组合。

  “最重要的是,时下政府和居民逐渐认识到发展旅游是提高镇域经济水平、带动当地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和改善区域环境的有效途径,旅游镇开发热情大大增强。

  据丁华的调研,在陕西,很多地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开发出一大批特色突出、效益明显、深受国内外游客喜爱的旅游镇,同时也为旅游镇进一步开发建设积累了有益经验。

“像凤凰镇、楼观镇、汤峪镇等。

  截至目前,陕西省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镇225个,其中已培育“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3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3个,打造了宁强县青木川镇、蓝田县汤峪镇、印台区陈炉镇、柞水县凤凰镇、山阳县漫川关镇、临渭区下吉镇、永寿县监军镇和岐山凤鸣镇等一大批知名旅游乡镇,初步形成了山水自然景观类、历史遗址与特色聚落类、特色农业类、社会风情类、红色旅游类和现代康体类等六大类旅游镇。

  制约和挑战

  旅游镇目前存在很多发展规划、重复性建设、生态和文化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同时也面临着人才缺乏、资金渠道、传统文化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挑战。

  尽管陕西发展旅游镇有着诸多的有利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制约发展的问题也很多。

”丁华说。

  丁华在调研中发现,当前陕西大部分旅游镇没有专门的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开发存在诸多问题,“特色缺乏,旅游项目没有和当地地脉文脉相结合,造成明显的趋同化和雷同化,品牌单一,项目单调。

  而且,很多地方重复性建设严重,“许多旅游镇没有摆脱重复开发和模仿建设的怪圈,盲目追赶潮流,产品低层次开发,同质化竞争加剧。

  而在丁华看来,最严重是,生态和文化环境遭到破坏。

  她说,随着旅游镇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镇特别是历史文化型旅游镇“三化”——城市化、商业化、现代化倾向严重。

一部分原住居民被迫迁出,产生“空城现象”,“商业的泛滥也导致旅游镇原始风貌遭到破坏,建设中不顾当地文化传统,盲目模仿大城市风格,简单生硬地建广场、筑高楼、修马路、拓绿地,严重破坏了旅游镇的原始格局和历史脉络。

  “在一些地方,旅游要素也不健全,”丁华说,他们在调查中发现,在一些旅游镇,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不健全,主要表现在:

餐饮和住宿设施较差,星级宾馆较少,多为“农家乐”式,卫生条件较差,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产品低层次开发导致旅游项目观光类多、体验式少,低档次多、高档次少,重复性多、特色性少;娱乐项目缺乏,尤其是夜间游客参与性活动较少;旅游产业链未形成,特色旅游商品较少。

  同时,由于自身经济实力所限,旅游镇建设资金缺乏,基础设施和旅游相关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环境保护落后,直接阻碍了旅游镇的发展。

“在一些地方,厕所、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仍不到位,乡镇卫生状况较差,街容街貌不整齐,严重影响了旅游镇的整体形象。

  “而且,高素质人才匮乏。

”丁华说,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旅游镇发展的一道门槛。

  在丁华看来,陕西不仅存在一些制约旅游镇发展的问题,“同时在旅游镇发展上,也面临着内外因素的挑战。

  在丁华看来,旅游镇作为新兴事物,势必与传统的人文旅游、生态旅游和城市旅游之间存在一定竞争关系。

同时,陕西与周边省份之间、省内各地市之间共享同一个客源市场,空间上也存在竞争关系。

“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旅游镇必须探索自己的发展空间,进而推陈出新、打造特色、树立品牌,减少与其他旅游镇和其他形式旅游之间的屏蔽,彼此形成叠加效应。

  “资金渠道也是陕西发展旅游镇面临的一个严重挑战。

”丁华说,目前,陕西省旅游镇招商引资渠道和投融资机制不健全,过分倚重财政性资金,“而对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利用较少,造成资金不足,直接影响到旅游镇开发建设。

  “而且,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给旅游镇带来了大量的客流,游客所带来的外来文化会对旅游镇当地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造成一定的冲击,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提出了挑战。

  丁华在调研中发现,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是:

许多旅游镇居民受传统观念及利益驱使,生态保护意识薄弱,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加剧,不利于旅游镇的可持续发展。

  陕西路径

  陕西将以创建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的方式推进旅游镇建设工作快速发展,提出总体空间布局为:

“四轴三带八板块多组团十二核心”。

  据记者从陕西省旅游局获悉,根据《规划》,到2020年前,陕西省将分类分批分期,共筛选225个旅游镇,其中优先建设100个,规划筹备125个。

  在225个旅游镇中,建设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1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9个,优先打造12大核心品牌旅游镇;积极培育15个旅游镇节庆品牌。

“预计到2020年,旅游镇接待国内外游客总计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总计达629亿元人民币。

  根据对陕西省内旅游镇的空间分布、资源特色、发展现状和管理体制进行调研与分析,结合发展目标,《规划》提出总体空间布局为:

“四轴三带八板块多组团十二核心。

  陕西省旅游局相关负责人透露,陕西将以创建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的方式推进旅游镇建设工作快速发展,成立陕西省旅游镇发展与管理委员会,并实行联席会议制度,“省发改委、财政厅和旅游局等相关部门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旅游镇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规划编制和宣传促销等。

  “通过推进旅游镇的开发建设,形成一批主题鲜明、交通便利、服务配套、环境优美、吸引力强并受广大旅游者欢迎的集休闲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旅游镇,使陕西独特的民族文化、地方历史文化和优美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挖掘和利用,最终将陕西建设成为一个国内知名、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旅游与城镇建设和谐发展的旅游目的地。

”上述负责人称。

  ■延伸阅读

  “四轴三带八板块多组团十二核心”

  四轴:

以高速公路交通廊道为主,形成一纵三横四个轴向。

一纵指以210国道、包茂高速公路为纵向轴;三横轴主要以十天高速、连霍高速和青银高速等为主。

四轴是实现旅游镇区域联动的交通干线,也是陕西文化展示的景观大道。

  三带:

千里秦岭旅游带、千里汉江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