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44611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70 大小:8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0页
地质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0页
地质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0页
地质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0页
地质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0页
地质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0页
地质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0页
地质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0页
地质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0页
地质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0页
地质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0页
地质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0页
地质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0页
地质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0页
地质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0页
地质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0页
地质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0页
地质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70页
地质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70页
地质分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70页
亲,该文档总共1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质分析.docx

《地质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分析.docx(17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质分析.docx

地质分析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峨眉综合工程地质实习指导书

(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

成都理工大学

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工程地质教研室

目录

1.工程地质测绘

1.1资料准备阶段

1.2外业测绘阶段

1.2.1路线踏勘

1.2.2实测剖面

1.2.3平面地质测绘

1.3资料综合整理

1.3.1综合整理的目的和任务

1.3.2图件编制

1.3.3编写综合工程地质测绘报告

2.滑坡稳定性分析评价

2.1目的及意义

2.2现场测绘调研

2.2.1工程地质测绘

2.2.2实测剖面

2.3岩土力学试验:

2.4滑坡的稳定性的计算分析

2.5编写滑坡稳定性分析评价报告

3.地基岩土工程勘察

3.1岩土工程分级,土石鉴定与分类

3.1.1岩土工程勘察分级

3.1.2地基岩土分类与鉴定

3.2勘察方案及技术要求

3.2.1基本要求

3.2.2工程勘察阶段

3.2.3高层建筑的工程勘察

3.2.4勘探与取样

3.2.5岩土取样

3.2.6原位测试

3.2.7室内土工试验

3.2.8地下水调查

3.3地基岩土工程评价与计算

3.3.1地基岩土力学试验参数的数理统计分析

3.3.2场地稳定性评价

3.3.3,地基均匀性评价

3.3.4基础的埋置深度

3.3.5,地基承载力

3.3.6地基强度验算

3.3.7地基变形验算

3.3.8地基稳定性验算

3.3.9桩基评价和计算

3.3.10地下水的腐蚀性

3.3.11地基的地震效应

3.4编写地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大纲

1.工程地质测绘

工程地质测绘是工程地质勘察的基础工作.工程地质测绘主要任务是为了研究拟建场地的地层,岩性,构造,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及物理地质现象,对工程地质条件给予初步评价,为场址选择及勘察方案的布置提供依据.

工程地质测绘应做到:

(1)充分收集和利用已有资料,并综合分析,认真研究,对重要地质问题,必须经过实地校核验证:

(2)中心突出,目的明确,针对与工程有关的地质问题进行地质测绘;(3)保证第一性资料准确可靠,边测绘,边整理;(4)注意点,线,面,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为了使同学们能够掌握工程地质测绘的基本程序及过程,实习拟按生产实际分为资料准备,外业测绘及资料综合整理等三个阶段进行.

1.1资料准备阶段

正式开展外业测绘工作之前,应系统收集下列技术资料:

(1)区域地质资料.主要是区域构造地质图及其说明书.初步分析区域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尤其应注意新构造运动与断裂活动迹象.

(2)区域地震资料.分析测区及附近地区地震活动的时,空,强特征,研究地震与断裂构造的关系.

(3)水文气象资料.分析掌握区域气温,气压,湿度,风速,风向,降水量及蒸发量随季节变化规律,地表水体(河流,湖泊,水库及海平面等)动态等主要的气象水文要素.

(4)水文地质资料:

了解地下水的主要类型,埋藏条件,补-迳-排条件,水位动态变化,岩土体的透水性及水化学特征.

(5)已有的工程勘察资料.研究各种岩土体的工程特性,了解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情况.

(7)已有的建筑经验.了解建筑物结构,基础类型,地基持力层及承载力,建筑物变形情况及沉降观测等资料.

在综合分析上述资料的基础上,提出测绘及勘察工作应重点查明的主要问题,并编制工程地质测绘及工程勘察大纲.

1.2外业测绘阶段

1.2.1路线踏勘

路线踏勘工作应在资料收集研究工作完成后,实测剖面及平面测绘工作开始之前的较短时间内进行.其目的在于了解实习区的范围,位置交通,山川地形等自然地理情况初步掌握区内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基本地质条件,以便能够正确地选择实测地层,地貌剖面位置,合理地布置测绘观察点和观测路线,拟定外业工作方案.

路线踏勘的选择原则是:

穿越区内主要构造线,地层发育全,地质露头较好,通行通视条件较好.为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标准,根据实习区的实际地质条件,并考虑到学生未经过地质填图训练的实际情况等因素.本次实习拟布置荷叶湾—凉水井,五叉沟-古木槽,龙门洞-交大,黄湾阶地路线等四条踏勘路线.通过路线观察学习,应掌握以下基本生产技能:

各类观察点的准确定位,地质界线的合理描绘;

地质观察内容的描述方法与记录的格式;

岩层岩性的观察及产状标定方法,掌握地层层序及工程地质岩组特征(见附录1);

褶皱及断裂构造的观察,分析鉴定及产状要素的测定,构造分析的基本方法;

岩体结构的基本调查方法;

各踏勘路线的主要观察内容要求如下:

(1)荷叶湾—凉水井路线

a.观察描述Tx,Jb,JZJS,JSn,JP,Kj,Kg,Kg,Em与Nl的岩性特征,分层标志,接触关系,厚度及产状变化,定点并描绘地层界线,确定实测地层剖面的位置;

b.观察及描述记录马林岩向斜核部,两翼的地层及岩性特征,产状变化,向斜形态,确定轴面位置及轴向方位;

c.观察并描述凉水井断层的地质特征及力学性质,确定断层露头点位置及延伸方位;

d.观察描述Q2fgl卵石层的岩性特征及其与Nl地层的接触关系.

(2)五叉沟-古木槽路线

a.确定Tx,Jb,JZJS,JSn,JP,Kj,Kg等地层界线的图上位置,勾绘地层界线的延伸方位;

b.描述记录其岩性特征,分层标志及产状变化情况;

c.观察描述沿线的滑坡及崩坡积堆积体,确定其分布范围;

(3)黄湾阶地路线

a.观察描述阶地冲积层的物质组成,结构特征;

b.观察五级阶地的类型特征,确定其分布范围;

c.确定实测阶地剖面的位置;

(4)龙门洞口-交大路线

a.观察及定点描述善觉寺断层两盘的地层缺失情况及产状变化特征;

b.观察描述报国寺断层的地质依据,确定其图上位置及延伸方位;

c.观察描述龙门洞口右岸土质滑坡及其治理工程,掌握滑坡应观察描述内容,方法及记录格式;

d.观察描述猫儿岗滑坡体的地质及变形特征,确定其图上分布范围;

1.2.2实测剖面

1.2.2.1目的及意义

为了建立正确的地层层序,确定地层时代,地层厚度及接触关系;掌握各时代地层的岩石组合特征,相带分布及岩性变化规律;确定地质测绘的填图单位和标志层.在正式开展地表平面测绘工作之前,应在工作区范围内或其紧邻地区精测相关的地层剖面.

实测剖面工作是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地质工作,涉及岩石,矿物,地层,地质构造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通过对剖面资料的对比和综合分析,认识并掌握测区的沉积环境与岩相古地理特征,推测该区地质发展史.实测剖面工作是保证填图质量的关键,也是每个地质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通过剖面实测,必须学会地层,地貌剖面测量,计算技术,资料整理及图件绘制等基本方法.

1.2.2.2剖面布置原则

地层实测剖面应布置在构造简单(单斜),地层层序发育齐全,接触关系清楚,化石丰富,标志层和相带清晰,岩性组合及地层厚度具代表性,露头及通视条件良好,通行方便的地段.

1.2.2.3技术要求

(1)剖面线方位应基本垂直于地层或主要构造线走向,两者之间的夹角一般不小于60°.

(2)剖面线通过的具体位置,除满足前述实测目的与任务要求外,还应注意基岩露头的连续性,故经常利用沟谷的自然切面及人工采掘面等作为剖面通过的位置.若某段露头不佳,在相临地段露头好并有明显的层位标志时,可以采用层位平移法测制.若无明显的平移标志,也可考虑采用槽探,剥土等工程进行揭露.

(3)根据测区岩性复杂程度,岩石地层划分和表示详细程度,以及地质目的和经济效果确定剖面比倒尺,以能充分反映其最小地层单位或岩石单位为原则.例如1:

5万区调中剖面比例尺一般采用1:

1000或1:

2000.本次教学实习的实测剖面比例尺采用1:

1000或1:

2000.

(4)剖面数量的确定:

一个区调图幅内不同沉积岩地层,一般至少要有一至两条实测剖面控制;联测图幅可按联测区统一考虑,一般是一个填图单位应当有2至3条剖面控制.教学实习的重点在于学习基本方法,要求每组实测一至二条剖面,但每人必须学会实测剖面的全部工作方法,提交全部资料.其它地层用简测地层剖面和路线地质剖面控制.

(5)根据上述原则与技术要求以及实习区的具体情况,实测剖面工作拟在川主河及黄湾阶地两个地段进行.川主河实测剖面从Jsn顶部到Kg底部,比例尺以1:

2000为宜;黄湾地区从后坪向东,实测五纽阶地的地质,地貌剖面,比例尺以1:

1000为宜.

1.2.2.4实测技术方法

经路线踏勘选定剖面位置,制定人员组成,测量设备(罗盘,皮尺,记录表格等)和工作进度计划.

(1)人员组成及分工:

测量组以4-5人为宜,其中1人分层,2人导线测量(前测手及后测手),1人记录(测量数据,导线草图),1人测量产状及采集标.

(2)分层原则:

由地层专业人员负责,或全组集体观察后确定统一的分层意见和具体分层位置.分层的具体原则如下:

(a)以岩性差异及接触关系为分层原则.对于不连续或不正常的接触关系(如沉积间断或角度不整合,断层等)务必分层描述记录;

(b)分层时应根据岩性差异,沉积韵律,层理构造,基本层序特点和类型以及特殊的化石层,含矿层,标志层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c)分层的精度据剖面比例尺大小而定.具体以能够反映最小分层尺度为准,即以图面1mm所表示的厚度为准.如1:

1000比例尺,最小分层厚度为1m,但厚度0.75时,则应定为不软化岩石.

(d)当岩石具有特殊成分,结构和性质时,应定为特殊性岩石,并分为易溶性岩石,膨胀性岩石,崩解性岩石和盐渍化岩石等.

表3-3岩石按强度分类

类别

亚类

强度(MPa)

代表性岩石

硬质岩石

极硬岩石

>60

花岩石,花岗片麻岩,闪长岩,玄武岩,石灰岩,石英砂岩,石英岩,大理岩,硅质砾岩等

次硬岩石

30~60

软质岩石

次软岩石

5~<30

粘土岩,页岩,千枚岩,绿泥石片岩,云母片岩等

极软岩石

5000

0.9~1.0

0.9~1.0

微风化

组织结构基本未变,仅节理面有铁锰质渲染或矿物略有变色.有少量风化裂隙

4000~5000

0.8~0.9

0.8~0.9

硬质岩石

中等风化

组织结构部分破坏,矿物成分基本未变化,仅沿节理面出现次生矿物.风化裂隙发育,岩体被切割成20~50cm的岩块.锤击声脆,且不易击碎;不能用镐挖掘,岩芯钻方可钻进

2000~4000

0.6~0.8

0.4~0.8

强风化

组织结构已大部分破坏,矿物成分已显著变化.长石,云母已风化成次生矿物.裂隙很发育,岩体破碎.岩体被切割成2~2cm的岩块,可用手折断.用镐可挖掘,干钻不易钻进

1000~2000

0.4~0.6

<0.4

全风化

组织结构已基本破坏,但尚可辨认,并且有微弱的残余结构强度,可用镐挖,干钻可钻进

500~1000

0.2~0.4

残积土

组织结构已全部破坏.矿物成分除石英外,大部分已风化成土状,锹镐易挖掘,干钻易钻进,具可塑性

<500

4000

0.9~1.0

0.9~1.0

微风化

组织结构基本未变,仅节理面有铁猛质渲染或矿物略有变色,有少量风化裂隙

3000~4000

0.8~0.9

0.8~0.9

软质岩石

中等风化

结构结构部分破坏.矿物成分发生变化,节理面附近的矿物已风化成土状.风化裂隙发育.岩体被切割成20~50cm的岩块,锤击易碎,用镐难挖掘.岩芯钻方可钻进

1500~3000

0.5~0.8

0.3~0.8

强风化

组织结构已大部分破坏,矿物成分已显著变化,含大量粘土质粘土矿物.风化裂隙很发育,岩体被切割成碎块,干时可用手折断或捏碎,浸水或干湿交替时可较迅速地软化或崩解.用镐或锤易挖掘,干钻可钻进

700~1500

0.3~0.5

<0.3

全风化

组织结构已基本破坏,但尚可辨认,并且有微弱残余结构强度,可用锹挖,干钻可钻进

300~700

0.1~0.3

残积土

组织结构已全部破坏,矿物成分已全部改变并已风化成土状,锹镐易挖掘,干钻易钻进,具可塑性

<300

N≥30为全风化;N1.0

1.0≥h>0.5

0.5≥h>0.1

h≤0.1

(2)根据地质成因可划分为残积土(el),坡积土(pl),洪积土(dl),冲积土(al),淤积土,冰积土和风积土等.

(3)土根据有机质含量分类,应符合表3-7规定.

表3-7土按有机质含量分类

分类名称

有机质含量Wυ

(%)

现场鉴别特征

说明

无机土

WυωL,1.0≤eωL,e≥1.5时称淤泥

泥炭质土

10%

深灰或黑色,有腥臭味,能看到未完全分解的植物结构,浸水体胀,易崩解,有植物残渣浮于水中,干缩现象明显

根据地区特点和需要可按Wυ细分为:

弱泥炭质土(10%

中泥炭质土(25%

强泥炭质土(40%60%

除有泥炭质土特征外,结构松散,土质很轻,暗无光泽,干缩现象极为明显

注:

有机质含量Wυ按灼失量试验确定.

(4)土按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IP)可划分为碎石土,砂土,粉土和粘性土,具体规定如下:

(a)碎石土和砂土的划分应符合表3-8,3-9的规定;

(b)粉土:

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不超过全部质量50%,且塑性指数IP≤10;

(c)粘性土根据塑性指数分为粉质粘土和粘土.当1017时,定为粘土.

表3-8砂土分类

土的名称

颗粒级配

砾砂

粗砂

中砂

细砂

粉砂

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25~50%

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50%

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50%

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85%

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50%

表3-9碎石土分类

土的名称

颗粒形状

颗粒级配

漂石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粒径大于200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50%

块石

棱角形为主

卵石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粒径大于20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50%

碎石

棱角形为主

圆砾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50%

角砾

棱角形为主

(5)土的综合分类定名应符合下列规定:

(a)对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可结合其成因及年代特征定名,如新近堆积砂质粉土,残坡积碎石土等;

(b)对特殊土,可结合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综合定名,如淤泥质粘土,弱盐渍砂质粉土,碎石素填土等;

(c)对于同一土层中相间成韵律沉积时,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为1/10~1/3,宜定名为"夹层",厚的土层写在前面,如粘土夹粉砂层;当厚度比大于1/3,宜定名为"互层",如粘土与粉砂互层;厚度比小于1/10的土层,且有规律地多次出现,宜定名为"夹薄层",如粘土夹薄层粉砂;

(d)对于混合土,应冠以主要含有的土类定名,如碎石粘土,含粘土角砾等.

3.1.2.3土的鉴定描述

(1)土的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

(a)碎石土应描述颗粒级配,形状,母岩成分,风化程度,充填物性质及充填程度,密实度及层理特征等;

(b)砂土应描述颜色,矿物组成,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粘土含量,湿度,密实度及层理特征等;

(c)粉土应描述颜色,颗粒级配,包含物,湿度,密实度及层理特征等;

(d)粘性土应描述颜色,状态,等级,湿度,包含物,土层结构及层理特征等;

(e)特殊土除应描述上述相应土类规定的内容外,还应描述反映其特殊成分,状态和结构的特征;

(f)对具有夹层,互层,夹薄层特征的土层,还应描述各层的厚度及层理特征.

(2)碎石土的密实度可分为密实,中密和稍密,并应符合表3-10的规定.

表3-10碎石土密实度野外鉴别方法

密实度

骨架颗粒含量和排列

可挖性

可钻性

密实

骨架颗粒质量大于总质量的70%,呈交错排列,连续接触

锹镐挖掘困难,用撬棍方法松动,井壁一般较稳定

钻进时极困难,冲击钻探时钻杆,吊锤跳动剧烈,孔壁较稳定

中密

骨架颗粒质量等于总质量的60~70%,呈交错排列,大部分接触

锹镐可挖掘,井壁有掉块现象,从井壁取出大颗粒处,能保持颗粒凹面形状

钻进较困难,冲击钻探时钻杆,吊锤跳动不剧烈,孔壁有坍塌现象

稍密

骨架颗粒质量小于总质量的60%,排列混乱,大部分不接触

锹可以挖掘,井壁易坍塌,从井壁取出大颗粒后,砂性土立即坍落

钻进较容易,冲击钻探时,钻杆稍有跳动;孔壁易坍塌

(3)砂土的密实度应根据标准贯入锤击数N值划分为密实,中密,稍密和松散,并应符合表3-11的规定.

表3-11按标准贯入锤击数N值确定砂土密实度

N值

密实度

N≤10

10

1530

松散

稍密

中密

密实

(4)粉土的密实度应根据孔隙比e划分为稍密,中密和密实,其湿度应根据含水量ω(%)分为稍湿,湿,很湿,并应分别符合表3-12及3-13的规定.

(5)粘性土为塑性指数IP>10的土,可按表3-14规定分为粘土和粉质粘土,其状可按3-15分为坚硬,硬塑,可塑,软塑及流塑.

表3-12按孔隙比e确定粉土密度

表3-13按含水量ω(%)确定粉土湿度

e值

密实度

ω(%)

湿度

e0.9

密实

中密

稍密

ω30

稍湿

湿

很湿

表3-14粘性土分类

塑性指数IP

土的名称

IP>17

10

粘土

粉质粘土

注:

塑性指数由相应于76g圆锥体沉入土样中深度为10mm时测定的液限计算而得.

IP=ωL-ωP

表3-15粘性土的状态

液性指数IL

状态

IL≤0

0

0.25

0.751

坚硬

硬塑

可塑

软塑

流塑

注:

IL=(ω-ωP)/(ωL-ωP)=(ω-ωP)/IP

(6)淤泥在静水或缓慢流水环境中沉积,并经生物化学作用形成,是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e≤1.5的粘性土.但1.0≤e<1.5的土应为淤泥质土.

(7)人工填土据其组成的成因,分为素填土,杂填土及冲填土.素填土为由碎石土,砂土,粉土及粘性土等组成的填土;杂填土为含有建筑垃圾,工业废料,生活垃圾等杂物的填土;冲填土为水力冲填泥沙形成的填土.

3.2勘察方案及技术要求

3.2.1基本要求

地基岩土工程勘察应在了解荷载,结构类型,变形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其主要工作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

(1)查明场地与地基的稳定性,地层的类别,厚度和坡度,持力层和下卧层的工程特性,应力史和地下水条件等.

(2)提供满足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

(3)确定地基承载力,预测地基沉降及其均匀性.

(4)提出地基和基础设计方案建议.

3.2.2工程勘察阶段

3.2.2.1可行性研究勘察阶段

(1)可行性研究勘察阶段,应对拟建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应性作出评价,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搜集区域地质,地形地貌,地震,矿产和附近地区的工程地质资料及当地的建筑经验.

(b)在搜集和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踏勘,了解场地的地层,构造,岩石和土的性质,不良地质现象及地下水等工程地质条件.

(c)对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已有资料不能符合要求,但其他方面条件较好且倾向于选取的场地,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及必要的勘探工作.

(2)确定建筑场地时,在工程地质条件方面,宜避开下列地区或地段:

(a)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且对场地稳定生有直接危害或潜在威胁的.

(b)地基土性质严重不良的.

(c)对建筑物抗震危险的.

(d)洪水或地下水对建筑场地有严重不良影响的.

(e)地下有未开采的有价值矿藏或未稳定的地下采空区.

3.2.2.2初步勘察阶段

(1)初步勘察阶段应对场地内建筑地段的稳定性作出岩土工程评价,应进行下列主要工作:

(a)搜集可行性研究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取得建筑区范围的地形图及有关工程性质,规模的文件.

(b)初步查明地层,构造,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埋藏条件及冻结深度.

(c)查明场地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分布,对场地稳定性的影响有其发展趋势.

(d)对抗震设防烈度大于或等于7度的场地,应判定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

(2)初步勘察应在搜集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根据需要进行工程地质测绘或调查以及勘探,测试和物探工作.

勘探点,线,网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勘探线应垂直地貌单元边界线,地质构造线及地层界线.

(b)宜按勘探线布置勘探点,并在每个地貌单元及其交接部位布置勘探点,在微地貌和地层变化较大的地段,勘探点应予以加密.

(e)在地形平坦地区,可按方格网布置勘探点.

(3)初步勘察阶段勘探线,勘探点间距可根据岩土工程勘察等级按表3-16确定:

表3-16勘探线,点间距

岩土工程勘察等级

线距(m)

点距(m)

一级

二级

三级

50~100

75~150

150~300

30~50

40~100

75~200

注:

表中间距不适用于地球物理勘探.

初步勘察勘探孔深度可按表3-17确定:

表3-17勘探孔深度

勘探孔类别

岩土工程勘察等级

一般性勘探孔(m)

控制性勘探孔(m)

一级

二级

三级

≥15

8~15

≤8

≥30

15~30

≤15

注:

①勘探孔包括钻孔,探井,铲孔及原位测试孔.

②进行波速测试,旁压试验,长期观测等钻孔除外.

控制性勘探孔宜占勘探孔总数的1/5~1/3,且每个地貌单元或每幢重要建筑物均应有控制性勘探孔.

(4)当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适当增减勘探孔深度:

(a)当场地地形起伏较大时,应根据预计的整平地面标高调整孔深.

(b)在预测深度内遇基岩时,除控制性勘探孔应钻入基岩适当深度外,其他勘探孔在确认达到基岩后即可终孔.

(c)当预计基础埋深以下有厚度超过3~5m且分布均匀的坚实土层(如碎石土,老堆积土等)时,除控制性勘探孔应达到规定深度外,其他勘探孔深度可适当减小.

(d)当预定深度内有软弱地层时,勘探孔深度应适当加大.

(5)初步勘察取土试样和原位测试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孔(井)宜在平面上均匀分布,其数量可占勘探孔总数的1/4~1/2.

取土试样或原位测试的数量和竖向间距,应按地层特点和土的均匀程度确定.每层土均应采取土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其数量不得少于6个.

(6)初步勘察时,应进行下列水文地质工作:

(a)调查地下水类型,补给和排汇条件,实测地下水位,并初步确定其变化幅度;必要时应设长期观测孔.

(b)当需绘制地下水等水位线图时,应统一观测地下水位.

(c)当地下水有可能浸没或浸湿基础时,应根据其埋藏特征采取有代表性的水试样进行腐蚀性分析,其取样地点不宜少于2处.水,土对建筑材料和金属的腐蚀性评价,应符合3.1.6节的规定.

3.2.2.3详细勘察

(1)详细勘察应按不同建筑物或建筑群提出详细的岩土工程资料和设计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对建筑地基应作出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并应对基础设计,地基处理,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等具体方案作出论证和建议,主要应进行下列工作:

(a)取得附有坐标及地形的建筑物总平面布置图,各建筑物的地面整平标高,建筑物的性质,规模,结构特点,可能采取的基础型式,尺寸,预计埋置深度,对地基基础设计的特殊要求等.

(b)查明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并提出评价与整治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和整治方案建议.

(c)查明建筑物范围各层岩土的类别,结构,厚度,坡度,工程特性,计算和评价地基的稳定生和承载力.

(d)对需进行沉降计算的建筑物,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建筑物的沉降,差异沉降或整体倾斜.

(e)对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