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测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45046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0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测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测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测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测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测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测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测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测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测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测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测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测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测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测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测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测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

《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测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测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测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

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测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

福建省泉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测试

理科综合生物试题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6页,38题(含选考题)。

全卷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考试范围:

高考范围。

2、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3、选择题的作答:

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4、主观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5、选考题的作答:

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7、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1.根据如图物质交换模型来判断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内细胞分泌的消化酶经内环境运输到消化道发挥作用

B.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含量及成分上完全相同

C.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单箭头表示的有①、②和③

D.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也会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

【答案】D

【解析】

人体内产生的消化酶是直接分泌到外部环境,不需要经过内环境,A错误;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成分上基本相同,但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B错误;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可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内环境和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间可相互渗透,故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①④⑤,其余为单向箭头,C错误;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起调节作用,故间接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D正确。

2.机体内外环境变动时,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下,通过增减皮肤血流量、发汗、寒战等生理反应,调节体热的放散和产生,使体温保持相对恒定。

如图是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产热装置依靠的产热器官,安静时主要是肝脏,运动时主要是骨骼肌

B.温度感受装置实质上是由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传出神经两部分构成

C.从此装置起的作用看,体温调节过程中,存在着负反馈调节

D.机体消灭病原体并恢复正常体温的调节机制为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

【答案】B

【解析】

人体安静时的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运动时的产热器官主要是骨骼肌,A项正确;温度感受装置实质上是由反射弧中的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构成,B项错误;从此装置起的作用看,人体体温调节系统工作是效果(人体的体温)可以反过来作为信息抑制该系统的工作,说明在体温调节过程中,存在着负反馈调节,C项正确;机体消灭病原体并恢复正常体温的过程属于人体稳态的调节,其调节机制为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D项正确。

3.右图为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几种模式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若细胞1产生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则靶细胞接受信号后,将把葡萄糖转化为糖原

B.兴奋只能由细胞2传递到细胞3,不能反向传递

C.若细胞2可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其作用的靶细胞是性腺细胞

D.若细胞3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膜外Na+流入膜内,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

【答案】D

【解析】

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A项错误;兴奋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兴奋只能由细胞3传递到细胞2,不能反向传递,B项错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垂体细胞,C项错误;细胞3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膜外Na+通过离子通道流入膜内,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D项正确。

4.下图表示动物细胞间相互识别的模式同,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若为淋巴因子,信号细胞可能是T细胞

B.①若为神经递质,与②结合后都被立即灭活

C.①若为胰岛素,则靶细胞一定是肝细胞

D.②为受体蛋白,一定分布在细胞膜上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旨在结合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考查细胞膜的细胞间信息交流功能等知识点。

【详解】淋巴因子由T细胞产生,可促进B细胞的增殖与分化,①若为淋巴因子,信号细胞可能是T细胞,A正确;①若为神经递质,与②结合后一般会被立即灭活,但也有少数神经递质作用后会被运回突触前膜内,B错误;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①若为胰岛素,则靶细胞不一定是肝细胞,可以是其他组织细胞,C错误;②为受体蛋白,一般分布在细胞膜上,但也可能分布在细胞膜内(如性激素的受体蛋白分布在细胞膜内),D错误;故正确的选A。

5.下图是医院验血报告单的部分截图,分析合理的是()

A.甲可能是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乙可能是甲状腺肿大患者

B.正常人刚从寒冷的室外进入医院就抽血体检,检测结果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与正常值相比可能会偏低

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能调节TSH激素的分泌

D.T3和T4合称为甲状腺素,具有促进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的作用

【答案】C

【解析】

由图可知,甲患者体中T3和T4低于正常值,TSH高于正常值,即甲状腺激素水平低而促甲状腺激素水平高;乙患者体中T3和T4高于正常值,TSH低于正常值,即甲状腺激素水平高而促甲状腺激素水平低。

甲亢患者体中甲状腺激素水平高,甲状腺肿大患者体中甲状腺激素水平低,A错误;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所以从寒冷的室外进入医院就抽血体检,检测结果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与正常值相比可能会偏高,B错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促进垂体分泌TSH,甲状腺激素通过反馈作用于垂体影响其分泌TSH,C正确;根据题图的注解可知,T3和T4并不是甲状腺激素,而是可以反映甲状腺激素的水平,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学会分析验血报告单,根据TSH、T3和T4的量与正常值做对比,确定甲乙两人的激素情况和可能患的疾病。

6.在老鼠中,基因C决定色素的形成,其隐性等位基因c则为白化基因;基因B决定黑色素的沉积,其隐性等位基因b在纯合时导致棕色表现型;基因A决定毛尖端黄色素的沉积,其隐性等位基因a无此作用;三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且基因型为C_A_B_的鼠为栗色鼠。

有两只基因型相同的栗色鼠甲、乙,其交配后代有三种表现型,比例约为栗色∶黑色∶白化=9∶3∶4。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仅考虑老鼠体色有色和白化的遗传,则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B.这两只栗色的双亲鼠的基因型均为CcAaBB

C.其后代栗色鼠中基因型有6种

D.其后代白化鼠中纯合子占1/2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中的多因一效的特例,具有一定的难度,意在考查考生的审题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根据题意,基因型为C_A_B_的鼠为栗色鼠,有两只基因型相同的栗色鼠甲、乙,其交配后代有三种表现型,比例约为栗色∶黑色∶白化=9∶3∶4,此比例为两对基因自由组合的结果,因此三对基因中有一对是显性纯合,由于后代未出现基因b在纯合时出现的棕色,因此BB基因纯合,由此可确定双亲栗色鼠的基因型为CcAaBB。

【详解】据题意可知,老鼠体色有色和白化是由C、c这对基因控制的,因此该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正确;基因型为C_A_B_的鼠为栗色鼠,两只基因型相同的栗色鼠交配后代比例为:

9栗色:

3黑色:

4白化,此比例为两对基因自由组合的结果,因此三对基因中必有一对是显性纯合的.由于后代未出现棕色表现型,因此BB基因纯合,因此可确定这两只栗色的双亲鼠的基因型是CcAaBB,B正确;已知后代栗色的基因型是C_A_BB,即有CCAABB、CCAaBB、CcAABB、CcAaBB共4种基因型,C错误;已知这两只栗色的双亲鼠的基因型是CcAaBB.则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

9栗色(C_A_BB):

3黑色(C_aaBB):

4白化(3ccA_BB:

1ccaaBB),白化鼠中ccAABB占总数的1/16,ccAaBB占2/16,ccaaBB占1/16,ccAABB和ccaaBB均为纯合子,所以白化鼠中纯合子占白化鼠的1/2,D正确;故错误的应选C。

【点睛】本题属于多因一效的例子,解答本题关键是审清题意,基因型为C_____时表现为有色,cc____时表现为白化;C_A_B_时为栗色,C_A_bb时为黄棕色,C_aaB_时为黑色,C_aabb时为棕色.基因型为C_A_B_的鼠为栗色鼠,两只基因型相同的栗色鼠交配后代比例为:

9栗色:

3黑色:

4白化,此比例为两对基因自由组合的结果,因此三对基因中必有一对是显性纯合的,由于后代未出现棕色表现型,因此BB基因纯合,因此可确定这两只栗色的双亲鼠的基因型是CcAaBB。

7.三裂叶蟛蜞菊、飞机草和薇甘菊是华南地区常见的入侵植物。

为给酸雨地区防治入侵植物提供依据,科研人员配制了pH为5.6(对照)、4.5(中度酸雨)和2.5(重度酸雨)3个模拟酸雨,并比较模拟酸雨对3种植物净光合速率(Pn)的影响.结果如下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的自变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测定Pn时,每个处理都选取4个植株,每个植株选取4片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3)酸雨能破坏植物叶绿素,导致光反应阶段产生的___________减少,最终导致(CH2O)生成减少。

(4)根据本研究,在酸雨日趋严重的华南地区,应特别注意防治的入侵植物是____________,作出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pH、光照强度和植物种类

(2).重复实验,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3).ATP和[H](4).三裂叶蟛蜞菊(5).一定范围内,飞机草和薇甘菊的Pn随酸雨pH降低而下降,而三裂叶蟛蜞菊的Pn有所升高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涉及光合作用过程、实验设计与分析等,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与分析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考生在正确识图获取有用信息的基础上,再结合题意梳理和回忆相关知识,对各小题进行分析。

(1)由三幅图可确定本实验的自变量有pH、光照强度和植物种类。

(2)测定Pn时,每个处理都选取4个植株,每个植株选取4片叶,目的是重复实验,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3)叶绿素含量减少则光能吸收量减少,导致光反应阶段产生的ATP和[H]减少,进而导致暗反应中C3还原减慢,最终导致(CH2O)生成减少。

(4)因三裂叶蟛蜞菊在pH为2.5的重度酸雨中净光合速率Pn高于其他pH,也高于其他两种植物同pH、同光照强度下的净光合速率,故在酸雨日趋严重的华南地区,应特别注意防治的入侵植物是三裂叶蟛蜞菊,以免其迅速扩散。

8.鲁滨逊遭遇船难后,落水游到了荒芜燃烟的岛屿上,请分析该过程中,鲁滨逊的生理变化,并回答以下问题:

(1)由于缺少饮用淡水,由____________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以促进____________对水分的重吸收。

机体在寒冷的夜晚分泌的____________(激素)明显增多,以增加产热。

(2)由于误饮海水,他血浆中Na+浓度短时间内升高到一定程度,这使得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绝对值____________(填“变小不变”或“变大”),可能导致人由于过于敏感而产生幻觉。

(3)饥饿状态下,受____________(部位)发出的神经的调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加强,分泌的____________激素增多,以维持正常的血糖含量。

(4)长时间饥饿可使人的免疫机能受损。

如果蛋白质摄入不足,可损害T淋巴细胞的机能并使吞噬细胞发生机能障碍,从而导致人的____________(填“特异性”“非特异性”或“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

【答案】

(1).垂体

(2).肾小管和集合管(3).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4).变大(5).下丘脑(6).肾上腺和胰岛A细胞(7).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8).特异性和非特异性

【解析】

【分析】

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详解】

(1)由于缺少饮用淡水,则由下丘脑合成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机体在寒冷的夜晚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和肾上皮质激素)明显增多,以增加产热。

(2)当血液中Na+浓度短时间内升高到一定程度,细胞膜两侧Na+浓度差增大,则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绝对值变大,可能导致人由于过于敏感而产生幻觉。

(3)饥饿状态下,在下丘脑调节下,胰岛A细胞和肾上腺活性加强,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增多,以维持正常的血糖含量。

(4)T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吞噬细胞既参与第二道防线,也参与特异性免疫,因此如果蛋白质摄入不足,损害了T淋巴细胞的机能并使吞噬细胞发生机能障碍,最终会导致人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稳态的调节相关知识,需要学生识记抗利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高血糖素的功能,理解兴奋传导的机理,理解吞噬细胞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血糖调节及水平衡调节。

9.研究表明雌激素能增强免疫力,但会加重重症肌无力的症状,其生理过程如图。

请回答相关问题:

(1)结构X是________,其中的Ach(乙酰胆碱)释放到突触间隙穿过________层膜。

(2)Ach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后膜发生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Ach酯酶缺失会导致________。

(3)细胞Y是__________,T细胞分泌__________作用于细胞Y可增加抗体浓度,雌激素作用于细胞Y上的________,也能起到相同作用。

(4)细胞Z是________。

分析此图可知重症肌无力属于免疫失调中的________。

(5)综上所述,机体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为________调节网络。

【答案】

(1).突触小泡

(2).0(3).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4).肌肉持续收缩(5).B淋巴细胞(6).淋巴因子(7).受体(8).浆细胞(9).自身免疫病(10).神经—体液—免疫

【解析】

【分析】

根据图示中细胞Z能产生Ach受体的抗体,可知细胞Z为浆细胞,细胞Y为B淋巴细胞,Ach受体的抗体与Ach受体结合使Ach不能与其受体结合,故兴奋无法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

(1)结构X是具膜的小泡,内含神经递质Ach,故结构X是突触小泡。

Ach(乙酰胆碱)释放到突触间隙是胞吐过程,依赖于膜的流动性,穿膜层数为0。

(2)Ach(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钠离子内流,后膜发生的电位变化是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若Ach酯酶缺失,则Ach(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后不能被及时分解,使突触后膜持续性兴奋,将导致肌肉持续性收缩。

(3)由分析可知,细胞Y能在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故细胞Y是B淋巴细胞,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可加强浆细胞产生抗体的量,由图可知雌激素也可与细胞Y上的受体识别,也能起到促进浆细胞产生抗体的过程。

(4)由分析可知,细胞Z能产生抗体,故细胞Z是浆细胞。

重症肌无力是由于抗体与Ach(乙酰胆碱)的受体结合,攻击了机体正常的细胞导致的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是由于机体自身免疫功能过高导致的。

(5)图示中依靠雌激素的调节属于体液调节、依靠神经细胞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依靠抗体的调节属于免疫调节,故由上述分析可知,机体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点睛】本题准确判断免疫细胞的名称是解题的关键,判断的突破点可根据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浆细胞又是由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

10.几种性染色体异常果蝇的性别、育性等如图所示。

(1)白眼雌果蝇(XrXrY)能产生_____种类型的配子。

(2)用黑身白眼雌果蝇(aaXrXr)与灰身红眼雄果蝇(AAXRY)杂交,F1雌果蝇表现为灰身红眼,雄果蝇表现为灰身白眼。

F2中灰身红眼与黑身白眼果蝇的比例为__________,从F2灰身红眼雌果蝇和灰身白眼雄果蝇中各随机选取一只杂交,子代中出现黑身白眼果蝇的概率为_________。

(3)用红眼雌果蝇(XRXR)与白眼雄果蝇(XrY)为亲本杂交,在F1群体中发现一只白眼雄果蝇(记作“M”)。

M果蝇出现的原因有三种可能:

第一种是环境改变引起表现型变化,但基因型未变;第二种是亲本果蝇发生基因突变;第三种是亲本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

请设计简便的杂交实验,确定M果蝇的出现是由哪一种原因引起的。

实验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预测:

Ⅰ.若_____________,则是环境改变;

Ⅱ.若______________,则是基因突变;

Ⅲ.若______________,则是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

【答案】

(1).4

(2).3∶1(3).1/18(4).M果蝇与正常白眼雌果蝇杂交,分析子代的表现型(5).子代出现红眼(雌)果蝇(6).子代表现型全部为白眼(7).无子代产生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XXY属于多一条X染色体,X0属于少一条性染色体,当X染色体出现三条,生物不能生存,0Y的果蝇也是少一条染色体,也不能生存。

判断变异个体的变异类型,可用假设法,假设是某种变异,然后推导实验结果,并根据不同假设实验结果的差异来做出判断。

【详解】

(1)基因型为XrXrY的白眼雌果蝇,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如果XrXr移向一极,Y移向另一极,形成的生殖细胞的基因型为XrXr、Y,如果Xr移向一极,XrY移向另一极,形成的生殖细胞的基因型为Xr、XrY,所以基因型为XrXrY的白眼雌果蝇能产生4种配子。

(2)亲本黑身白眼aaXrXr×灰身红眼AAXRY→F1:

雌性灰身红眼AaXRXr、雄性灰身白眼AaXrY,,则子二代中灰身红眼果蝇为3/4×1/2=3/8,黑身白眼果蝇为1/4×1/2=1/8,其比例为3∶1,子二代灰身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2/3AaXRXr、1/3AAXRXr,灰身白眼雄果蝇为2/3AaXrY、1/3AAXrY,两者杂交,后代中黑身白眼果蝇的概率为2/3×2/3×1/4×1/2=1/18。

(3)由题意知,M果蝇的变异来源可能是环境改变引起表现型变化,但基因型未变;也可能是亲本果蝇发生基因突变;也可能是亲本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实验的目的是验证M果蝇的变异类型,可以用M果蝇与正常白眼雌果蝇杂交,通过观察杂交后代的表型比判断M果蝇的变异类型。

Ⅰ.如果是环境改变引起表现型变化,基因型未变,M果蝇的基因型为XRY,与正常白眼雌果蝇XrXr杂交的后代中雌果蝇都是红眼,雄果蝇都是白眼; 

Ⅱ.如果是亲本果蝇发生基因突变引起表现型变化,则M果蝇的基因型为XrY,与正常白眼雌果蝇XrXr杂交的后代全是白眼; 

Ⅲ.如果是亲本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引起表现型变化,则该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rO,不育,因此没有后代产生。

【点睛】本题考查减数分裂、常染色体及伴X染色体遗传的相关计算及有关实验设计,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11.下图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良草莓品系的过程,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中涉及的现代生物技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述Ⅱ过程的基本方法__________________;A培育至具有凤梨风味的绿草莓幼苗的过程,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体现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3)研究人员根据己知的胰岛素基因序列,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获得胰岛素基因。

(4)转基因技术和细跑工程在改良动植物类型过程中都有广泛应用,但是,胚胎工程只是指对动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所进行的多种显微操作和处理技术。

【答案】

(1).转基因技术

(2).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3).植物组织培养技术(4).先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获得具有活力的原生质体;然后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物理或化学方法)诱导原生质体融合(5).能(6).化学合成(7).自然受精(或配子)或早期胚胎

【解析】

试题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良草莓品系的过程,其中Ⅰ过程表示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目的基因(胰岛素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过程,再经过植物组织培养获得产胰岛素的草莓;Ⅱ表示植物体细胞杂交,A表示融合细胞,再经过植物组织培养获得同时具凤梨风味和绿色特性的草莓。

(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中涉及的现代生物技术有转基因技术、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2)图中A培育至具有凤梨风味的绿草莓幼苗的过程,采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Ⅱ过程的基本方法是先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获得具有活力的原生质体,然后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物理或化学方法)诱导原生质体融合。

(3)已知的胰岛素基因序列,可采用化学方法方法获得胰岛素基因。

(4)胚胎工程只是指对动物的配子或早期胚胎所进行的多种显微操作和处理技术,有胚胎移植和胚胎分割移植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