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大名县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48121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7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大名县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河北省大名县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河北省大名县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河北省大名县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河北省大名县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河北省大名县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河北省大名县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河北省大名县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河北省大名县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河北省大名县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河北省大名县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河北省大名县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河北省大名县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河北省大名县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河北省大名县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河北省大名县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河北省大名县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河北省大名县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大名县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河北省大名县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大名县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大名县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河北省大名县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2015—2016学年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

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职掌卜筮,是先秦史官与《周易》关系之最突出的纽带。

在先秦,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史官们对这一职责的履行可谓是不遗余力。

阅读先秦文献,人们有时会为史官们据《易》占筮的准确而感到惊讶。

例如,周史运用《周易》为陈国占筮,得出了两个结论,一是陈侯的后代将在齐国昌盛并执掌大权,二是陈国将在那时衰败。

后来历史的发展果如其言。

如何来解释史官们的这一类“神奇的”预测呢?

其关键,是先秦史官对《周易》变化观精髓的理解和运用。

《周易》是一部谈事物变化的书。

前人称“易”有三义,即变易、简易、不易等。

不少先哲认为:

“易”之精义实为“变易”。

《说文解字》引《秘书》:

“易”原为象形字,上日下月,日为阳,月为阴,阴阳交合变化成宇宙间万事万物,阴阳者,变化也。

《周易》之基本要素“爻”的意蕴、“卦”的构成方式、八卦及六十四卦之间的关系以及“十翼”对《周易》义理的阐述等等,无不突出地表现出一种变化观。

   从表面上看,周史所得出的两个结论是占筮的结果,其实,周史在为陈国占筮之前,已对陈、齐等国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定的了解,即“先人事而后说卦”,在此基础上,再依据《周易》的变化观去分析、推测其前景,就得出了这些结论。

知道了这个例子所蕴含的道理,就明白了先秦史官的《易》筮有时能较为准确地预测历史发展变化结局的奥秘。

先秦史官以《易》占筮,又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

首先,以《易》占筮,凭蓍草这类植物去推断活生生的、千变万化的人事,从根本来说是难以成功的。

尽管有时占筮者在推断中也会结合对历史和现实的了解,但这类占筮法总体上笼罩在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气氛之中,并非科学的方法。

其次,先秦史官的以《易》占筮,在具体操作上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根据《左传》《国语》的记载,春秋时期人们讲《周易》要讲八项。

然而,在每次占筮时,并不会八项内容都讲,因为甲项与乙项的结论很可能不一致,甚至是对立的。

选择哪项或哪几项来讲,先秦史官往往依据自己的意图来定。

占筮的结果,也可以依据多个方面来解释,只需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来作论断。

主观随意性表现得非常突出,牵强附会的特点也很显著。

   先秦史官所掌职责非常丰富,堪称是当时的“通才”,而《周易》是一部既简明又涉猎宇宙万物、社会人生的著作,可谓“通学”;作为“通才”的先秦史官与作为“通学”著作的《周易》,有着一种内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出于职责要求,先秦史

官堪称是《周易》的解读者、运用者、守护者及传承者。

他们偶尔表现出的运用《周易》对于具体人和事的发展进行准确预测的“奇迹”,主要得益于对于《周易》变化观的活用,以及对于拟预测人和事的历史、现状的观察和了解。

而其这方面的败笔与尴尬,正好说明《周易》唯心、神秘思想本身的致命缺陷。

深入探讨先秦史官与《周易》的关系,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它对于《周易》以及中国古代史学史的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林晓平《先秦史官与<周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周易》是古代一部谈事物变化的书,“易”有“变易、简易、不易”之义,很多先哲认为“变易”是其中最核心的意义。

 B.《周易》主要讲变化,“易”最初为象形字,上为“日”,下为“月”,代表阴和阳,表示阴阳交合变化成宇宙间万事万物。

 C.《周易》中的“爻”的意蕴、“卦”的构成方式、八卦及六十四卦之间的关系以及“十翼”等等,无不表现出一种变化观。

 D.《周易》既简明又涉猎广泛,包括宇宙万物、社会人生,可谓“通学”,古人常用它来占卜,预测吉凶和事物的发展变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先秦时期,史官堪称是当时的“通才”,所掌职责非常丰富,其中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用《周易》来占卜。

 B.先秦史官与《周易》有着一种内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是《周易》的解读者、运用者、守护者及传承者。

 C.如果史官能理解和运用《周易》变化观的精髓,重视对历史和现状的了解,就能科学地预测历史的发展变化。

 D.从先秦史官与《周易》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深入地探讨,对于研究《周易》以及中国古代史学史有重大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易》被古人用于占筮,有时准确得令人惊讶,周代史官用它对陈国后代的兴衰所作的两点预测,后被历史的发展所证实。

 B.《周易》内容丰富,春秋时学者讲《周易》要讲八项,但各项内容很可能不一致,甚至还会出现两项之间矛盾对立的现象。

 C.用《周易》占筮,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同一结论,也可以依据多个方面来解释,在具体操作上牵强附会,具有主观随意性。

 D.《易》用以占筮,凭蓍草去推断活生生的、千变万化的人和事,是唯心主义、神秘主义思想的体现,从根本来说难以成功。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薛元超,薛收之子也。

元超早孤,九岁袭爵汾阴男。

及长,好学,善属文。

太宗甚重之,令尚巢剌王女和静县主,累授太子舍人,预撰《晋书》。

高宗即位,擢拜给事中,时年二十六。

数上书陈君臣政体及时事得失,高宗皆嘉纳之。

俄转中书舍人,加弘文馆学士,兼修国史。

中书省有一盘石,初,道衡为内史侍郎,尝踞而草制,元超每见此石,未尝不泫然流涕。

永徵五年,

丁母忧解。

明年,起授黄门侍郎,兼检校太子左庶子。

元超既擅文辞,兼好引寒俊,尝表荐任希古、高

智周、郭正一、王义方、孟利贞等十余人,由是时论称美。

后以疾出为饶州刺史。

三年,拜东台侍郎。

右相李义府以罪配流嶲州,旧制,流人禁乘马,元超奏请给之,坐贬为简州刺史。

岁余,西台侍郎上官仪伏诛,又坐与文章款密,配流嶲州。

上元初,遇赦还,拜正谏大夫。

三年,迁中书侍郎,寻同中书门下三品。

时高宗幸温泉校猎诸蕃酋长亦

持弓矢而从元超以为既非族类深可为虞上疏切谏帝纳焉.

时元超特承恩遇,常召入与诸王同预私宴。

又重其文学政理之才,曾谓元超日:

“长得卿在中书,固不藉多人也。

”永隆二年,拜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

高宗幸东都,太子于京师监国,因留元超以侍太子。

帝临行谓元超日:

“朕之留卿,如去一臂。

但吾子未闲庶务。

关西之事,悉以委卿。

所寄既深,不得默尔。

”于是元超表荐郑祖玄、邓玄

挺、崔融为崇文馆学士。

又数上疏谏太子,高宗知而称善,遣使慰谕,赐物百段。

弘道元年,以疾乞骸,加金紫光禄大夫,听致仕。

其年冬卒,年六十二。

赠光禄大夫、秦州都督,陪葬乾陵。

文集四十卷。

子曜,亦以文学知名,圣历中,修《三教珠英》,官至正谏大夫。

    (节选自《旧唐书·薛元超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高宗幸温泉校猎诸蕃/酋长亦持弓矢而从元超/以为既非族类/深可为虞/上疏切谏/帝纳焉

B.时高宗幸温泉校猎/诸蕃酋长亦持弓矢而从元超/以为既非族类/深可为虞/上疏切谏/帝纳焉

C.时高宗幸温泉校猎诸蕃/酋长亦持弓矢而从/元超以为既非族类/深可为虞/上疏切谏/帝纳焉

D.时高宗幸温泉校猎/诸蕃酋长亦持弓矢而从/元超以为既非族类/深可为虞/上疏切谏/帝纳焉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袭爵,继承爵位。

按规定,第一继承人继承被继承人的爵位;其余继承人减三等袭爵。

B.草制,草拟制书。

制是皇帝的命令,制书是用以颁布皇帝重要法制命令的专用文书。

C.丁母忧,遭逢父母丧事。

父母死后,子女要为父母守丧,一般三年,官员还需要辞官。

D.陪葬,臣子或妻妾的灵柩葬在皇帝或丈夫坟墓的近旁。

文中的“

陪葬”指一种恩宠。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薛元超好学,擅长写文章。

太宗很看重他,让他参与修撰《晋书》;高宗即位以后,让他兼任修国史的工作。

B.薛元超受到人们的称颂。

一是因为他擅长文辞;二是因为他喜欢引荐寒门才俊,曾经上表举荐过十几个人。

C.薛元超一生数遭流贬。

先因与上官仪有文字之交,受到牵累;后又上疏进谏,为李义府请求马匹代步而被贬。

D.薛元超很为唐高宗所宠信。

他经常被召入宫中参加唐高宗与诸王的私宴;高宗到东都,让他留下辅佐太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数上书陈君臣政体及时事得失,高宗皆嘉纳之。

(2)但吾子未闲庶务,关

西

之事,悉以委卿。

所寄既深,不得默尔。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白门感旧

汪中

秋来无处不销魂,箧里春衫半有痕。

到眼云山随处好,伤心耆旧几人存。

扁舟夜雨时闻笛,落叶西风独掩门。

十载江湖生白发,华年如水不堪论。

(1)诗歌第三联“扁舟夜雨时闻笛,落叶西风独掩门”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5分)

(2)有人说,虽同为悲秋伤怀,但汪诗浅窄,杜甫深广。

请结合《登高》分析这样说的理由。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曾对“学”与“思”二者的关系作过辩证论述,他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朱自清:

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

朱自清的一生,如同一根紧绷的弦,从未松懈;又如同上紧的发条,无比精准。

他的一生,极其认真。

朱自清写作时,往往要先细心斟酌后才会动笔,往往写完无须修改。

但因为注重质量,他每天最多写500字。

所以,他的清贫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写得太慢。

《荷塘月色》中提到了蝉鸣。

有人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夜晚是不叫的。

朱自清他写信向昆虫学家请教。

后来又两次亲耳听到月夜的蝉声,他才相信自己没有写错。

为此,朱自清专门写了一篇文章。

他不断地学习,以求自我完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虚心向语言学家王力、诗词专家黄节、俞平伯等人请教。

平时,他也坚持用中、英、日三种文字书写日记,以此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外语水

平。

在教学上,朱自清也是极其认真。

比如,他开设的选修课“文辞研究”只有王瑶一个学生。

尽管这样,朱自清仍然如平常一样地讲授、考试。

在工作上,朱自清做事原则性很强。

他在辞去图书馆馆长职务准备办理移交时,特地将一个不称职的馆员辞退。

朱自清说:

“我不能把确实无法胜任图书馆工作的人留给继任的图书馆馆长,让我充好人而继任馆长当恶人。

”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23年,担任系主任16年,开了16门课,是对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的人。

如今,清华园里的“荷塘月色”和“自清”亭,为这个理工大学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

人,应该怎么样度过这一生?

1916年,刚刚成年的北京大学预科学生朱自华在思索这个问题。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处于关键阶段,战事正隆。

当时的中国,因为袁世凯去世,进入了军阀割据混战时期。

这样的时代,称之为乱世并不过分。

在父亲的勉力张罗下,朱自华举办了一场体面的婚礼。

妻子武钟谦是名医之女,温柔贤惠,善于持家。

作为结婚礼物,父亲为朱自清置办了一件紫貂皮大衣——《背影》里的紫毛大衣即是

然而,在大学期间,为了买一本《韦伯斯特大字典》,他将这件紫貂皮大衣当掉了。

为了明志。

朱自华改名“自清”,以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保持清白,不同流合污。

朱自清顺便把表字也一并解决了,他以“佩弦”为字,时刻警策自己。

为了达到自清的目的,便于自我反省,朱自清每天都写日记。

但后人从他的日记里,感受最深的却是清贫。

他的日记,几乎就是一部民国知识分子贫困史。

朱自清从1924年7月28日开始记日记。

翻开日记第一页,就是两条借贷记录:

1924年7月29日,晚与房东借米四升。

旧历年关亦有相似情形:

30日,午后向张益三借五元,甚忸怩!

“七七事变”后,朱自清先后在长沙临时大学和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昆明时期,物价奇高,他不得不开源节流。

吃,靠和青年助教合住一室搭伙、包饭,或到朋友家蹭饭,因饭菜粗硬、食无规律,胃病长期不愈,日记中常常看到胃病发作的文字;穿,则常年不添新衣,一度经常披件赶马人的蓝毡“一口钟”到昆明城里授课,成为联大一景。

至于开源,则是拼命写文章、做兼职。

因为经常借不到钱,朱自清不得不和当铺打交道。

在1942到1943年间,他隔三岔五地跑寄卖行,先后拿去寄售的物件有:

网球拍、字典、灯泡、行军床、被单、橡皮管、墨盒、皮外衣、窗帘。

为此,朱自清没少受奸商的气。

1945年夏天,抗战临近胜利,据友人回忆,47岁的朱自清已经衰老得令老友感到吃惊。

当时,法币急速贬值,到1948年的时候,买一包纸

烟都要几万块钱。

朱自清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

国民党政府为了平息高级知识分子的怨气,向他们派发一种配购证,可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到“美国支援的面粉”。

清华大学学生吴晗和其他人为了揭穿国民党政府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辱,发表一个公开声明,号召大家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购物证。

声明写好了,要征集签名。

朱自清第一个在声明上签了字,并愤然地说:

“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

”1948年8月,朱自清的体重仅有38.8公斤。

1948年8月12日,弥留之际的朱自清对第二任妻子陈竹隐断断续续地说:

“我……已拒绝美援,不要去买配售的美国面粉……”这成了他的遗言。

朱自清

去世时,钱包里仅有6万元,这点儿钱在当时连一个包子都买不到……

一代散文大师,匆匆而去,背影长留。

朱自清去世后,清华园第一次为一位老师去世降半旗志哀。

友人是这么评价他的——“纯粹的君子”(沈从文)、“最完整的人格”(李广田)、“完美的人格”(叶圣陶)。

相关链接:

《声明》原文:

“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

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

下列同仁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配购证,特此声明。

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如同一根紧绷的弦,从未松懈;又如同上紧的发条,无比精准“,表现了朱自清一生认真的一面,也表现了他生活中机械刻板的一面。

B.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23年,担任系主任16年,开了16门课,他是对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的人,为清华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

C

.据友人回忆,47岁的朱自清已经衰老得令老友感到吃惊,友人对其外貌的回忆,从一个侧面烘托出朱自清备尝艰辛、极其贫困的生活。

D.朱自清经常披件赶马人的蓝毡“一口钟”到昆明城里授课,一方面说明他为生活所迫而不得不在穿着上“节流”,一方面说明他乐观豁达。

E.朱自清退回配购证,弥留之际留下遗言,拒绝美国的救济粮,没有向贫困低头,也没有向权贵低头,可见其“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操。

(2)朱自清“认真”的秉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概括。

(6分)

(3)文中画线处作者引用传主自己的话以及他人对传主的评价,有什么作用?

(6分)

(4)文章题目是“朱自清:

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可以说朱先生的人格因“生不逢时”而显得更加完美。

请结合文本的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理解。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在翠峰阁景点,游客目睹了有趣的一幕:

一只黑白相间、双翅的下半部分为宝蓝色的花喜鹊,①地紧跟在一位小学生模样的男孩身边。

(2).袁隆平带领领学生搞科研,叮嘱他们不必②,允许他们做诸如把番茄嫁接在马铃薯上、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等各种奇思妙想的试验。

(3).在生活会上,张书记率先自我批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得不够好,特别是接受主要领导工作后,一味地③,创新谋发展做得不够。

A.亦步亦趋  萧规曹随  循规蹈矩  B.萧规曹随  亦步亦趋 循规蹈矩 

C.循规蹈矩  亦步亦趋  萧规曹随  D.亦步亦趋 循规蹈矩  萧规曹随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陈先生表示,旅行社在整个旅游过程中只充当中介的作用,对机票、景区门票、住宿和餐饮费用等成本都无法控制。

B.对于课前预习,有的同学认为很有必要;有些则认为内容看不懂,等于“瞎子点灯“,这些看法是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

C.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个季度国民经济整体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但某些行业面临低速增长等诸多方面的挑战。

D.中国队的张培萌虽然处在不占优势的第9道,但紧接着牙买加队与美国队运动员冲过终点的刹那,“第9道奇迹”再次出现。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

的一项是()(3分)

“日晕”是日光通过云层中的冰晶时,经折射而形成的围绕太阳成彩色环形的光现象。

有的人则赋予了它一个诗意的别称:

神光。

晴天的雪后容易出现“神光”其道理跟雨后出现彩虹如出一辙。

A.人们惊叹大自然的神奇,内心陡起神圣之感

B.它的出现让人们惊叹大自然的神奇,内心陡起神圣之感

C.人们内心内心陡起神圣之感,惊叹大自然的神奇

D.它的出现让人们内心陡起神圣之感,惊叹大自然的神奇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义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①,做着“经济”的事。

什么原因?

当然是缺乏对文化的敬畏之心。

②,文化领域也迎来发展的好时机,但我们太习惯于将经济领域的发展经验套用在文化上了,更大的投入,更多的回报,恨不得总结出一个投资回报比的公式,将文化发展也拖入同一条发展快车道。

但所谓文化,③,又游离于物质之外,市场经济不能解决文化的一切问题,也无法成为文化领域的核心价值观。

文化靠涵养,简单认识文化,急躁发展文化,只会粗暴对待文化,最终为文化所弃。

17.右面是中国邮政为宣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而发行的邮票中的主体徒刑,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90字。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也有人说,人往高处走,高处不胜寒;水往低处流,低处纳百川。

两句话都富有哲理,你有什么看法?

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体现你的思考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班级姓名考号

-----------------------------------------------------------密封线--------------------------------------------------------------------------------

高二语文答题纸

二.文言文阅读

7.翻译(10分)

(1)(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8.(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9.(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10.名言名句默写(6分)

(1).

(2).

(3).

12.(25分)

(1)(5分)

 

(2)(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16.(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