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48655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高二年级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

2.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利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3.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从材料中得出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4.学者阎步克认为:

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品评之风。

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

此材料反映出()

A.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行政性评价

B.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C.士林舆论在官员选拔中起决定性作用

D.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评价

5.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

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

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B.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

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6.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这些宣誓旨在()

A.限制权力滥用B.防止官员腐败

C.培育权利观念D.增强责任意识

7.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8.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

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

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9.学者钱乘旦认为,英国“宪政”是由许多先例、律令和司法案例组成的不定型体,其“习惯”起决定的作用。

英国宪法有些部分写成文字(如历年的案例),有些部分则不成文,而仅仅是以前发生过的事。

材料意在说明英国“宪政”()

A.保留了习惯法的全部内容B.具有多样性、多元化特点

C.注重发挥历史传统的作用D.避免了政局的剧烈动荡

10.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

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

亚当斯此举()

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B.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C.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D.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

11.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

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

A.主权在民原则B.天赋人权原则

C.各州自治原则D.各州平等原则

12.雨果在小说《九三年》中描述1793年法国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既是正式选举会议又是十字街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这里的国民公会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A.三权分立B.君主立宪C.人民主权D.法律至上

13.依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建立的政体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

这部宪法内容中最能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的是()

A.帝国依据本宪法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

B.德意志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

C.联邦议会主席职位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D.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14.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15.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16.有学者在谈到中国近代历史时认为,当时生活在“天朝”的人们,自有一套迥然相别的价值标准。

另有一种平等观念。

他们对今天看来为“平等”的条款往往愤愤不平,而对今天看来为“不平等”的待遇却浑然不觉。

在该学者看来,让当时“天朝”的人们感到愤愤不平的条款应该是()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B.领事裁判权

C.中英双方协定关税D.片面最惠国待遇

17.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的重要环节。

由于日本自身力量严重不足,加之复杂的国际环境,日本选择“替代方案”没有灭亡中国,却达到了侵华目标。

“替代方案”是指()

A.取消清王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  B.强迫清政府割地赔款

C.与西方列强共同掀起瓜分狂潮  D.与西方列强共同统治朝鲜

18.1916年3月,袁世凯宣布退位,放弃帝制。

4月21日,袁世凯下令恢复责任内阁制,“委任国务卿总理国务,组织政府”。

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当时()

A.革命派掌控了全国局势B.新文化运动成效较显著

C.民主共和思想成为潮流D.《临时约法》得到恢复

19.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20.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

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

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21.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22.关于“南京大屠杀”,日本2001版中学历史教科书在《日中战争》一节的正文中的括号内加了一句话:

”(那时,日本军队导致民众中也出现了很多死伤者,这就是南京事件)”,文后又以稍小字体介绍:

“关于事件的实际情况,资料上被发现有很多疑点,存在各种见解,现在仍在争论。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是日本右翼势力否定侵略、歪曲历史的表现  

B.反映出“南京大屠杀”事件缺乏充足的史料

C.反映了日本历史学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D.是对“南京大屠杀”客观公正的叙述

23.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

“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

”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

以上论断()

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

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

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24.2014年,发表的《国际社会向“左”转》一文指出,当下国际社会的左派,在政治制度上,反对资本主义的不平等,主张建构平等的社会主义制度;在生活模式上,提倡反对权贵、倾向平民,以同情弱者、改善民生为日常生活图景。

上述材料表明()

A.马克思主义具有穿越时空的生命力

B.十月革命形成的社会制度基本普及

C.巴黎公社提出的基本原则得到落实

D.资本主义不公平引起社会广泛不满

25.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

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

……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

”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26.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

“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

”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

A.参加万隆会议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7.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强调:

“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

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

”这表明中国()

A.新时代法制不断完善B.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

C.以法治作为反腐的工具D.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

28.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是特区实现“良政善治”的根本原因,是特区长治久安、繁荣稳定的“定海神针”和“压舱石”。

“一国两制”方针的前提是()

A.同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B.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

C.原殖民国家势力必须退出特区D.特区享有司法、行政等权利

29.下列日程是周恩来参加某次国际会议过程中其中一天的行程安排。

这次会议:

上午10时,会见柬埔寨王国外交大臣狄普芳;中午11时40分,防晤英国外交大臣艾登;下午1时起,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越南代外长范文同会谈;下午4时50分,访晤法国总理兼外长弗朗斯。

这次会议()

A.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B.反映中美关系的缓和

C.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0.2015年7月,上海合作组织乌法峰会决定,在坚持本组织初衷的基础上,启动接纳印度、巴基斯坦加入上海合作组织的程序,同意白俄罗斯成为观察员国,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柬埔寨、尼泊尔成为对话伙伴国,上海合作组织扩员的大门就此正式打开。

这主要反映出上海合作组织()

A.联合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

B.努力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致力于加强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磋商与协调行动

D.奉行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和组织及对外开放原则

 

第II卷(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国家

事件

英国

1688年,光荣革命

1689年,《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确立

1701年,《王位继承法》

1721年,沃渡尔主持内阁会议,开创了多数党领袖组阁的先例

1747年,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

1760~1830年,工业革命

1832年,议会改革,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

19世纪中叶,两党制度形成

法国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1791年,颁布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

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

1830年,七月王朝建立

1848年,第二共和国建立

1852年,第二帝国成立

1870年,第三共和国成立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美国

1775~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

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草拟新宪法

1789年,美国联邦政府成立

1810年,明确了最高法院有权宣告州的立法违宪

1861—1865,南北战争

1865、1868年,宪法第13、14条修正案,废除奴隶制,肯定了联邦法律至上

1900,美国工业生产能力位列世界第一

德国

19世纪30年代,德意志开始工业革命

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对丹麦战争

1866年,对奥地利战争

1870年,对法战争

1871年,镏意志统一,建立德意志帝国。

颁布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

1913年,德国工业生产值超过英法,仅次于美国

 

上表为近代英、法、美、德四国历史事件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围绕四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32.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3分)

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

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

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

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材料三: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开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残害所及,真未及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4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的原因。

并分析为什么中国能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4分)

(3)驳斥材料三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

并依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5分)

33.材料:

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

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让其继续统辖本族人民,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

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

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

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如安西、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各羁庶府州。

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

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

后来宋代在西南地区设置羁縻州、县,明代在边境部分地区设置羁縻卫所。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管理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管理的影响。

(7分)

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A

C

A

D

A

D

B

C

C

B

C

D

A

B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B

C

D

B

D

A

C

A

A

B

D

A

A

B

 

31.(12分)

示例一:

论题:

英法美德民主制度具有多样性。

阐述:

近代英法美德四国先后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但是具体制度各不相同。

英国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度,法国最终确立了民主共和制,美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制,德国则是君主立宪制度。

即使都是君主立宪制度,英德也有不同:

英国的议会居于权力中心,国王逐渐统而不治;德国则是皇帝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这种不同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四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例如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德国较低。

各国的阶级力量对比不同,例如德国的容克地主力量强大,资产阶级力量较弱。

各国的历史传统不同,英国很早就有限制王权的传统,德国则保留了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美国是英国的殖民地,没有经历封建社会。

总之,英法美德国情不同,这就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政治制度,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示例二:

论题:

法律在英法美德民主制度的建立、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阐述:

英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1689年通过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则发展了君主立宪制。

法国通过大革命暴力推翻封建统治,颁布《人权宣言》,随后又经历了激烈的国内政治斗争,于1875年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

美国通过独立战争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美利坚合众国,1787年颁布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建立民主共和制,后又不断通过宪法修正案巩固和完善了民主制度。

德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建立了德意志帝国,颁布了《1871年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总之,英法美德国情不同,走上民主政治的道路不同,但法律都在其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完善中起了重要作用,从而保证了政治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

(“示例”仅作参考,学生若从四国民主制度的统一性、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之间的关系、制度创新等角度拟定论题加以阐述并言之有理亦可)

31.(13分)

(1)政治上:

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分)

军事上:

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

(2分)

(2)原因:

英国请求中国求援;中国保卫滇缅公路或保卫大西南。

(2分)

中国坚持抗战,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2分)

(3)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1分)

主要原因:

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

(2分)

次要原因:

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

(2分)

33.(15分)

 

(1)特点:

吸取前代经验与教训;先试点后推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享有较大自主权;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8分)

 

(2)影响:

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为后世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借鉴。

(7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