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赤壁赋 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52297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71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赤壁赋 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赤壁赋 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赤壁赋 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赤壁赋 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赤壁赋 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赤壁赋 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赤壁赋 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赤壁赋 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赤壁赋 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赤壁赋 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赤壁赋 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赤壁赋 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赤壁赋 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赤壁赋 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赤壁赋 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赤壁赋 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赤壁赋 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赤壁赋 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赤壁赋 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赤壁赋 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赤壁赋 学案.docx

《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赤壁赋 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赤壁赋 学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赤壁赋 学案.docx

学年人教版必修二赤壁赋学案

 

第9课

赤壁赋

面对挫折

鱼儿游弋于大海,接受惊涛骇浪的洗礼,才有鱼跃龙门的美丽传说;雄鹰翱翔于蓝天,接受风刀雪剑的磨砺,才有叱咤风云的豪迈;人也一样,需要驰骋于荒原,接受荆棘的考验,才能造就辉煌的人生。

人生道路,少不了直面挫折的磨砺:

有了挫折的磨砺,才能提高能力;有了挫折的磨砺,才能走向成功;有了挫折的磨砺,才能使人生丰富多彩。

所以说,挫折也是一笔财富。

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没有了功名,没有了皇帝的垂青,可他却在不如意中明白: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欧阳修虽遭贬谪,可他却能面对挫折,没有悲叹,没有灰心丧气,而是与滁民同乐,写出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大气胸襟。

李白因遭受谗言被免官,此时的他“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可他对自己施展才能、实现理想依然充满自信,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于是他留下了“惊风雨、泣鬼神”的绝妙诗篇。

苏轼一生多次遭贬,可他在种种困境中明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以豁达大度对待一切磨难,留下了名垂千古的绝唱。

生命如花朵,挫折如风雨;生命如蓝天,挫折如乌云;生命如海洋,挫折如暗礁。

挫折使生活变得绚丽多彩,挫折是一个人难得的一笔财富,让人们收获颇多……

豪放乐观豁达的词人、政治家——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豪放派词人代表。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苏轼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他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

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到任湖州不足三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以后,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乌台诗案

乌台,《汉书·朱博传》记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数千栖居其上,因称御史台为“乌台”。

元丰二年(1079)六月,权监察御史里行(权,代理;里行,见习)何正臣、舒亶(dǎn),国子博士(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的官员)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曾先后四次上疏弹劾苏轼。

他们摘出苏轼的一些诗文认为是“讥讽文字”“愚弄朝廷”“指斥乘舆(皇帝的代称)”“无尊君之意,亏大忠之节”,宋神宗不得不下令御史台审理。

七月二十八日,御史台的官吏奉命从汴京赶到湖州衙门,当场逮捕了苏轼。

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乌台诗案”。

贬官黄州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

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

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

所以这里所说的赤壁,不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

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而已。

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赋,本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为《诗经》“六义”之一。

汉代形成一种特定体制,成为一种文体。

它兼具诗和散文的性质,讲究文采,注重韵律。

以铺叙事物为主的是“大赋”,以抒怀为主的叫“小赋”,接近于散文的称“文赋”,接近于骈文的称“骈赋”“律赋”。

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赋”着力于铺陈事物,较多地采用散文化的句式。

(《文心雕龙·诠赋》:

“赋者,铺也。

铺采

文,体物写志也。

”)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能够自由发挥,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作文赋。

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一、通假字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通“凭”,乘

二、古今异义

1.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

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义:

美貌的女子

2.白露横江

古义:

白茫茫的水气 今义:

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

旷远的样子 今义:

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三、一词多义

1.望

 

2.歌

3.下

4.如

5.属

6.兴

7.长

8.适

9.而

10.虽

11.之

12.乎

13.于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表示动作行为“望”的方向:

向西,向东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向南

(2)名词作动词

①顺流而东也东进,东下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2.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②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五、文言句式

1.状语后置句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结构“于东山之上”“于斗牛之间”后置,按现代汉语语序为“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

2.定语后置句

(1)凌万顷之茫然(“之”为标志,按现代汉语语序为“凌茫然之万顷”)

(2)客有吹洞箫者(“……者”为标志,按现代汉语语序为“有吹洞箫〈之〉客”)

3.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也”表判断)

4.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表被动)

5.宾语前置句

(1)何为其然也(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何为”按现代汉语语序为“为何”)

(2)而今安在哉(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安在”按现代汉语语序为“在安”)

六、相关成语

1.如泣如诉:

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

形容声音凄切、悲苦。

2.不绝如缕:

像细线一样连着,差一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绝,断;缕,细线。

3.正襟危坐:

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

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襟,衣襟;危坐,端正地坐着。

4.沧海一粟:

大海里的一颗谷粒,比喻非常渺小。

粟:

谷子,即小米。

5.杯盘狼籍:

杯盘等放得乱七八糟,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文章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闻,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作者在“乌台诗案”遭到巨大的挫折后,虽身处逆境却仍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阅读第1段,回答问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都属于描绘“七月既望”之夜赤壁景色的一项是(  )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②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④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⑤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④D.②④⑤

解析:

选D ①是游赤壁事件,③是诗人在游赤壁时的活动。

2.对这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以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作者于秋夜月下泛舟江上所看到的月白风清、水天相连的景象。

B.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而行,毫无阻碍,简直就是远离人世,飘飘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

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几句话在全文中非常重要。

一是在结构上它引出了后文的“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以及主客对话的情节;二是为下文定下了一个得失两忘、超然物外的感情基调,并且与结尾相呼应。

D.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本段的感情色彩是喜悲交融。

解析:

选D D项,“本段的感情色彩是喜悲交融”错,是以喜悦为主。

二、阅读第2段,回答问题。

3.下面句子中侧面表现箫声悲凉的一句是(  )

A.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B.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C.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D.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解析:

选C A、B两项属于正面描写,D项是诗人的歌声。

4.对本段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可以分两层:

第一层,写客人的歌声;第二层,写诗人的箫声。

B.本段箫声悲凉,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C.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看出。

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写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D.本段“悲”从客人悲凉的箫声中体现。

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解析:

选A A项,“第一层,写客人的歌声;第二层,写诗人的箫声”错,应是“第一层,写诗人的歌声;第二层,写客人的箫声”。

三、阅读第3段,回答问题。

5.下列各组句子中属于“客悲”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②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③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④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⑤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⑥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A.①③④⑤B.②③⑤⑥

C.②④⑤⑥D.①③⑤⑥

解析:

选D ②是写曹操的英雄表现,不是“客悲”的原因;③⑤“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是小与大、短暂与永恒的对比,说明人的渺小,这是人生苦短之悲;⑥是把无可奈何的心情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是理想与现实的对比,是壮志难酬之悲。

6.对本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听到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他感到“愀然”,整理衣襟胆战心惊地坐着,这里借主人之问,引出悲之所在。

B.“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

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

这么一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呢?

C.本段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

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战争的场面,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D.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

虽然作者借“客”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并不在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沿用赋体“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凭仗哲学武器,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随之而转出了一个更新的境界。

因此文中的“悲”与豪放风格并不矛盾。

解析:

选A A项,“整理衣襟胆战心惊地坐着”错,应是“整理衣襟端正地坐着”,“危”在这里就是“正”的意思,解释为“端正地”。

7.对文段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

B.本段的议论抒情都与江上风景和赤壁之战的故事有关。

C.这一段,作者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由遥想昔日英雄转入对自身境遇的悲叹。

D.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与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解析:

选A A项,“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是“客”的描绘,绘曹操盛时气魄,欲抑先扬,为下文写“而今安在哉”“哀吾生之须臾”作反面铺垫。

四、阅读第4~5段,回答问题。

8.下列各组句子中属于作者认为都在“变”的一组是(  )

①逝者如斯 ②而未尝往也 ③盈虚者如彼 ④而卒莫消长也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

选A ①是作者认为水在不停地流去,在变化;③是作者认为月有圆缺,也在变化;②水虽然流去,但没有流逝,是不变的;④月有圆缺,但没有消减和增长,是不变的。

 

9.对这两段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水、月作比,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都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

B.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如“清风、明月”;该取的就取,如“非吾之所有”。

C.苏轼讲完了道理,“客”听了以后想通了,心中的悲意没有了,心情又变得舒畅起来,于是,客人开心地笑了,洗干净酒杯重新斟上酒。

D.文章的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

“我”虽然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

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心态。

解析:

选B B项,应为:

不该取的不取,如“非吾之所有”;该取的就取,如“清风、明月”。

五、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0.对本文内容及写作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本文首段正面描写“泛舟”游赏的景物,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B.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情怀。

C.本文作者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

D.尾段写作者听了“客”的一番谈话之后,悲情达到高潮,以致借酒浇愁,放浪形骸于舟中。

解析:

选D 尾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

 

 

1.骈散结合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

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

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本文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

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2.形象优美,善于取譬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用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

3.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

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第1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

第4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抒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古今异义词

考点对接

古今异义词,是指文言文中的词语或短语与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或短语字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语言现象。

一般分为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古今异义词,其中以双音节古今异义词数量最多。

词语或短语古今词义和用法的差异,一直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障碍。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考题印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徙杭州,世为贾,有资。

父曰重章,火灾荡其家,流寓富阳。

重章富家子,骤贫,抑郁无聊,益跅弛①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

丰为儿时,当天寒,父中夜自外归,又无所得食,辄引父足怀中以卧。

十余岁,父既卒,学贾。

晨有老人过肆②,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

丰事母,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饮食必亲视,然后进。

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去少顷,即又至。

母脱③有不当意,或端坐不语。

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绕膝盘旋,呼“阿母”不已,声悲慕如婴儿。

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

其子孙逮见者,言其寝将寐,必呼“阿母”,将寤又如之,殆不自觉也。

……丰贾致富,有子三人,孙六人,年八十四卒。

[注] ①跅(tuò)弛:

放荡,不守规矩。

②肆:

店铺。

③脱:

偶尔。

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先绍兴人   其先:

开始,早先

B.益跅弛不问生产生产:

指人类从事创造社

会财富的活动和过程

C.视母颜色怡颜色:

色彩

D.丰贾致富致富:

通过某种手段达成

相对富裕的状态和过程

解析:

选D A项,“其先”是两个词,“其”,他的;“先”,祖先。

B项,“生产”是两个词,“生”,生计;“产”,产业。

C项,“颜色”是两个词,“颜”,脸面;“色”,面色。

参考译文:

周丰,字维城,祖先是绍兴人,后来迁徙到杭州,世代经商,有钱财。

父亲名叫周重章,因火灾毁坏了他的家,流浪到富阳居住下来。

重章是富家子弟,突然贫困,心情压抑烦闷,更加放纵不羁,不过问家中的生计和产业,于是极端困顿,不久死于富阳。

周丰在幼年时,每当天气寒冷,父亲半夜从外面回来,又没有什么可以吃的,他就总是把父亲的脚抱在怀里睡觉。

十多岁,父亲死后,他学着做生意。

一天早晨,有位老人路过他的店铺,和他交谈,认为他奇异出众,立刻把女儿许嫁给他。

周丰侍奉母亲,母亲起身、坐下或走路,他常常事先弄明白母亲想要怎样,母亲的饮食他一定要亲眼看过,然后才送到母亲面前。

事务虽然繁重,他一定会时时到母亲房里看望问候才离开,离开一会儿,就又回来。

母亲偶尔有不如意,或者坐着不说话。

周丰十分害怕,那心神不安的样子像是无处容身,在母亲的身旁徘徊,不停地呼喊“阿母”,声音悲切如同小孩一般。

看到母亲的脸色和悦了,才非常欢喜,又待很长时间,然后再退下去。

他在世时的子孙们,说他上床将要睡着时,一定会呼唤“阿母”,快要醒来时,又会同样呼唤,大概是成了习惯,不由自主地就这样了。

……周丰做生意发了财,有三个儿子、六个孙子,他到八十四岁去世。

技法汇总

古今同形异义词辨析方法

1.根据词义分析

对于文言文古今同形异义词的辨析,可将每个字的词义落实,从而分析其是否为古今异义,这虽然是一个笨拙的办法,却也是最有效的办法。

如“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南面”,今义指南方;而文中“南”就是南方、南面的意思,“面”,是“面向,面对着”之义。

如《愚公移山》中“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赤壁之战》中“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的“面”都属这种情况。

可见,“南面”是“面朝南(即称王)”之义。

2.现代词义代入分析

判别古今同形词意义是否相同,还可以用现代汉语中该双音节词词义代入原文,如果是符合的,则应该是古今同义,否则就是同形异义词。

如“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此项可以用现代汉语“结发”的意思代入,现代汉语常用的词是“结发夫妻”,义为“第一次结婚的夫妻,旧时指初成年结婚的夫妻”。

可见,“结发”该是“刚成年”的意思。

又如“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情况,今义是指弯曲,代入即是指行军的弯曲道路,放入原文句子中,卫青向皇帝汇报的绝不可能是弯曲的道路,而应该是指事情的复杂经过。

3.语境分析

语言讲究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文言文词语对语境的依赖性比现代汉语更强烈,所以通过语境分析词义的正确与否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如上文的“曲折”一词,就有根据语境分析的意思。

又如“人灾,绝食者千余家”中的“绝食”,前文有“人灾”的交代,可见是灾害造成的,绝非主观的“断绝饮食(表示抗议或自杀)”之义。

4.语法分析

语法分析是为了防止将古代汉语中两个单音节词和现代汉语中一个双音节词混淆。

如“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是“将领和士兵”吗?

分析语法可知“广之将兵”中“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将兵”应是动宾结构,而不是并列结构,“将”是动词,统领,率领。

把“将兵”解释为“将领和士兵”,显然是不恰当的。

上述四个方面不是截然分开的。

古今同形异义词的辨析,有时还需要调动相关的古代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课内素材

《赤壁赋》给人一种别样的享受:

清风、明月、饮酒、赋诗、高歌,再加上洞箫相和,使得全文充满了诗情画意,仿佛进入美妙的神话境界。

在这样的境界中根本感受不到苏轼因被贬而生的苦闷不平之情。

苏轼为什么能在这一时期写出这样“轻松”的散文?

这主要源于其在宦海沉浮中磨炼出的一种旷达态度。

苏轼的旷达不仅表现于其在《赤壁赋》中展现的诗情画意,更主要的是表现于其对人生得失的超然态度。

对人生得失如此达观,才使得苏轼在《赤壁赋》中给我们带来了纯美的享受,在文中我们看不到不平之气,眼中“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应用角度:

“乐观”“豁达”“从容”“心态”“穷与达”“得与失”“完美与残缺”等。

[应用片段]

1.苏轼看见了风。

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

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

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过漆黑的荆棘林。

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

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因此让人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寄情山水,最终文名垂千古。

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了……

(选自高考满分作文《风,可以穿越荆棘》)

2.黄州赤壁下的游船上,苏轼正在与客饮酒乐甚,扣舷而歌。

“你在照了哪面镜子之后,才决定拥抱‘东方之既白’而鄙视官场仕途的斗争倾轧?

”不愧是豪放派祖师,苏轼马上向天一指,“是它!

”我抬头一看,见一轮明月高悬苍天,不禁再次泄了气:

所谓“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苏轼以明月为镜,明是明了,却又怎么买得下来?

懊悔之际,苏轼兀自在身旁说下去:

“曾几何时,以为身沉宦海;与月对饮,方知我心依旧。

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月镜映照出这许多美景,又怎能不令我流连忘返,高歌‘大江东去……’?

(选自高考满分作文《寻觅那片理想中的明镜》)

3.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艰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

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之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朗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

认识自我就是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的长河。

(选自高考满分作文《诗人·明月·黄花》)

鲜活素材

高考热点话题:

苏轼——“全能式”的文学家

在高考语文卷中,谁能横跨文言文阅读、诗词赏析、填空三大领域且“长盛不衰”?

这个人就是苏轼。

武汉大学教授李敬一认为,苏轼作为“全能式”的文学家受青睐并不奇怪,“他不是单纯的诗人,有很多散文、词赋可用;而且宋朝文人喜欢讲理,与生活、人生和哲学靠得比较近,也更适合作为考题出现”。

华师一附中高级教师吴洪涛说,苏轼旷达、乐观的个性融入其作品中,让他的作品容易受青睐,“对考生,对当代人也是有启示作用的”。

[热评] 早已长眠于地下的苏东坡或许不会想到,他的诗文与人格魅力会对后人有如此大的引力和影响。

苏东坡生前虽屡遭迫害,但谈诗论文,矢志不渝,其诗文刊刻之多,流传之广,在中国历史上难找第二人。

中国苏轼学会常务理事、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创作室主任刘小川对苏东坡满怀敬仰之情。

他说:

“和苏东坡相比,我们才像古人,当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