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第四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5542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银行学第四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货币银行学第四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货币银行学第四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货币银行学第四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货币银行学第四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货币银行学第四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货币银行学第四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货币银行学第四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货币银行学第四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货币银行学第四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货币银行学第四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货币银行学第四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货币银行学第四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货币银行学第四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货币银行学第四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货币银行学第四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货币银行学第四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货币银行学第四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货币银行学第四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货币银行学第四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货币银行学第四章.docx

《货币银行学第四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银行学第四章.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货币银行学第四章.docx

货币银行学第四章

第四章商业银行

commercialbank

第一节银行的产生与体系

⏹“银行”一词始于意大利文Banco,原意是商业交易所用的桌椅。

⏹最早以银行(banco)名称经营业务的是1580年建于意大利威尼斯的银行。

随后在米兰、阿姆斯特丹、汉堡等地都相继建立了银行。

2.货币经营业(银钱业)的产生。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贸易活动扩展,需要支付大量的铸币,

⏹但各地铸币材料、成色和重量、面额等都不一样,这给跨地区的商品交易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需要有人来专门从事铸币的辨别、鉴定和兑换业务,于是货币兑换业从此出现。

(2)货币保管业的产生。

⏹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经常往来于各地的商人,长途携带、保管货币很麻烦,还有风险。

(3)货币汇兑业的产生。

⏹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在货币兑换业、货币保管业的基础上

⏹开展异地支付业务、即汇兑业。

(4)货币经营业的内容及特点。

3.货币借贷业务的产生。

(2)货币存款业务的产生。

⏹随着生产经营业务的扩大,

⏹需要货币的人越来越多,支付的利息也足够高。

(3)货币借贷业务的特点。

⏹货币借贷业务使原来的货币经营业转变为银行,原来的银钱业主也就成了银行家。

4.中国银行业的产生。

⏹在唐代就出现了专门保管钱财的柜坊;

⏹存户可凭“贴”(相当于支票)或其他信物支钱。

5.总结:

银行产生的步骤及其作用。

银行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银行的产生大致经历了以下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

出现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业;

⏹第二阶段:

兼营货币借贷业务,货币经营业便发展为银行业。

二、银行的发展

2.小规模银行业的缺陷

3.对银行业的规范。

⏹1694年,政府支持,英国出现了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英格兰银行。

4.现代银行业的发展。

早期银行业

三、现代金融(银行)体系结构

金融体系构成

1.存款性金融机构。

⏹与商业银行比

⏹不能吸收活期存款

2.非存款性金融机构。

(1)保险公司

2.非存款性金融机构。

3.政策性金融机构。

第二节商业银行的地位和组织形式

一、商业银行的特殊性(与其他金融机构比)

二、商业银行的体制

(3)银行控股公司

所谓银行控股公司就是完全拥有或有效控制一家或两家以上银行的金融机构。

仅拥有或控制一家商业银行的控股公司称为单一银行控股公司,拥有或控制两家商业银行的控股公司称为多元银行控股公司。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银行控股公司在美国就已存在,上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的繁荣促进了银行控股公司的发展。

大规模的发展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目前已经成为美国商业银行的最重要组织形式。

银行控股公司发展的最初动力是规避对开设分支机构的管制。

因为在美国的很多州都限制商业银行建立分支机构,通过建立银行控股公司拥有多家银行子公司就成为避开这项管制的手段。

特别是1956年美国通过《银行控股公司法》,本来的意图是限制银行控股公司。

但是根据该法律关于银行控股公司是指控股公司持有两家以上银行、持有股份在25%以上的定义,股份在25%以下的银行控股公司和单一银行控股公司获得迅速的发展。

其次,6、70年代,银行平均利润率普遍下降,商业银行通过银行控股公司的形式,突破对其经营范围的限制。

(4)连锁银行制

连锁银行制也是一种变相的分支行制,与银行控股公司的区别在于不设置银行控股公司,而是通过若干家银行相互持有对方股份、互相成为对方股东的方式结成连锁关系。

连锁银行虽然表面上是独立的,但在业务上互相配合、互相支持,而且最终控制权往往掌握在同一财团的手中,成为事实上的分支行制。

这种制度也主要出现在美国。

2.从经营职能分。

3.从业务管理制度分。

(2)混业经营:

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之间的混合经营。

⏹混业经营发展到极致就是“全能型银行”。

⏹客户只要在一家银行开户,就可以享受存贷款、证券交易、保险、退休金管理、信用卡等多项服务。

⏹西欧发达国家大都是混业经营。

三、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1.集中化。

2.全能化。

⏹1999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方案》是银行全能化格局的标志性法案。

第三节商业银行的业务

一、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P114)

二、负债业务

1.负债业务。

是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银行经营的基础。

2.存款概述deposit

⏹存款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最大的负债。

3.各种负债

活期存款特点与功能

(2)储蓄存款

⏹储蓄:

个人或家庭将货币存入银行等金融机构,以保障安全和谋求利息收益的行为。

(3)定期存款

特点:

盈利性强,流动性差。

(4)非存款性负债

⏹非存款性负债:

商业银行向其他银行或企业的借款,以弥补暂时性的资金不足或获取额外的利益。

三、资产业务assetsbusiness

运用资金并形成资产,银行资金的运用,主要的利润来源。

1.现金项目。

⏹现金是银行的一线准备,开展业务的重要保证;

⏹流动性非常高。

⏹盈利性很低,所占比例越来越小。

2.证券投资。

⏹证券投资是银行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在商业银行资产业务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除实行全能银行制的国家外,多数国家明文禁止持有工商企业的股票,因此,商业银行持有的证券主要是各种债券。

投资对象是信用可靠、风险小、流动性强的政府债券或财力雄厚、信誉高的公司债券。

3.贷款。

贷款形式

4.票据贴现discount。

(1)贴现:

银行应客户的要求,买进其未到付款日期票据的行为。

贴现利息p125

贴现利息=票据票面金额×贴现率×未到期天数/360

四、表外项目。

off-balance-sheetbusiness

⏹表外项目:

指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以外的业务。

⏹这些业务当时并不直接引起资产负债表的变动;

⏹是在实现之前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的贷款;

⏹但能够改变当期损益及营运资本,提高收益率。

大部分表外业务是在7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业务形式多样,大致可以分为为三类:

贸易融通业务,包括银行承兑业务和商业信用证业务;

金融保证业务,包括备用信用证业务、贷款承诺业务和贷款销售业务;

衍生工具交易业务,包括远期交易、期货交易和期权交易和互换协议。

1.担保业务

⏹担保业务是银行应某一交易中一方的申请,允诺当申请人不能履约时由银行承担对另一方的全部义务的行为。

⏹1)备用信用证

⏹备用信用证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信用证,是开证银行对受益人承担一项义务的凭证。

开证行保证在开证申请人未能履行其应履行的义务时,受益人只要凭备用信用证的规定向开证行开具汇票,并随附开证申请人未履行义务的声明或证明文件,即可得到开证行的偿付。

⏹在借款人可能无法偿债时,贷款人凭备用信用证主张担保人向贷款人偿债;

⏹  一般用于投标、履约、还款、预付赊销等业务。

2)(商业)信用证

⏹信用证(LetterofCredit,L/C)是指由银行(开证行)依照(申请人)的要求和指示或自己主动,在符合信用证条款的条件下,凭规定单据向第三者(受益人)或其指定方进行付款的书面文件。

即信用证是一种银行开立的有条件的承诺付款的书面文件。

⏹  在国际贸易活动,买卖双方可能互不信任,买方担心预付款后,卖方不按合同要求发货;卖方也担心在发货或提交货运单据后买方不付款。

因此需要两家银行做为买卖双方的保证人,代为收款交单,以银行信用代替商业信用。

银行在这一活动中所使用的工具就是信用证。

2)(商业)信用证

信用证是一种有条件的银行付款承诺。

信用证的结算过程是:

1、进口商先向开户银行提出开证申请;

2、银行开出信用证交给出口方银行;

3、出口方银行收到信用证后,通知出口商按信用证规定条款发货并准备好相应单据;

4、出口商将全部单据连同信用证一并交给出口商指定银行,该银行根据信用证条款逐项审核单据无误后,将货款扣除利息后交予出口商。

5、出口商指定银行再将全部单据寄交给开证银行,开证银行经审核单证无误后偿付货款。

6、开证银行通知进口商付款。

信用证流程图

2.票据发行便利

⏹票据发行便利NoteissuancefacilitiesNIFS.又称票据发行融资安排,是指银行同客户签订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承诺,期限一般为5-7年,银行保证客户以自己的名义发行短期票据,银行则负责包销或提供没有销售出部分的等额贷款。

⏹  指有关银行与借款人签订协议,约定在未来一段时间,借款人根据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融资承诺,连续发行一系列的短期票据由银行购买并以最高利率成本在二级市场上出售,否则由包销银行提供等额贷款以满足借款人筹措资金需要的一种融资创新活动。

3.金融衍生工具交易

4.贷款承诺

⏹贷款承诺是指银行承诺在一定时期内或者某一时间按照约定条件提供贷款给借款人的协议,属于银行的表外业务,是一种承诺在未来某时刻进行的直接信贷。

可以分为不可撤消贷款承诺和可撤消贷款承诺两种。

对于在规定的借款额度内客户未使用的部分,客户必须支付一定的承诺费。

⏹贷款承诺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作出的在一定期间内以确定条款和条件向承诺持有者(潜在借款人)提供贷款的承诺。

1993年12月,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理事会发布修订后的条例H。

条例H中认为,承诺是指任何致使一家银行承担以下义务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定:

(1)以贷款或租赁形式提供信用;

(2)购买贷款、证券或其他资产;(3)参与一项贷款或租赁。

⏹贷款承诺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根据作出承诺的条款和条件等要素,贷款承诺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

(1)根据承诺方是否可以不受约束地随时撤销承诺,贷款承诺可分为可撤销贷款承诺和不可撤销贷款承诺;

⏹  

(2)根据利率的变动特性可以划分为固定利率承诺和变动利率承诺,前者是指承诺方必须以预先确定的利率向借款人提供信用,后者一般根据市场主导利率(primerate)加上一个附加率来确定。

⏹  

⏹(3)定期贷款承诺(TermLoadCommitment),在承诺期内,借款人只能一次性全部或部分使用银行所承诺之贷款金额。

⏹  (4)备用承诺(StandbyCommitment),借款人可多次使用银行所承诺之贷款金额,并且剩余承诺在承诺期内仍然有效。

⏹  (5)循环承诺(RevolvingCommitment),借款人可在承诺有效期内多次使用银行所承诺之贷款金额,并且可以反复使用偿还的贷款,只要借款人在某一时点所使用的贷款不超过全部承诺即可。

5.贷款出售

⏹贷款出售(LoanSales)是指商业银行一反以往“银行就是形成和持有贷款”的传统经营哲学,开始视贷款为可销售的资产,在贷款形成以后,进一步采取各种方式出售贷款债权给其他投资者,出售贷款的银行将从中获得手续费的收入。

五、中间业务middlemanbusiness

⏹1.结算业务:

进行货币给付及资金清算的行为。

异地结算的三种基本方式

⏹1)汇兑Remittance:

付款人将现款交付给银行,由银行把款项支付给异地收款人的业务。

2.信托业务trust。

⏹信托:

将自己的财产、资金委托他人代为管理和处置的法律行为。

⏹信托业务:

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代替客户进行资产管理或投资为客户获取收益。

⏹租赁的好处:

⏹1)可以避免负债率上升。

⏹2)通过融资性租赁的方式可以增加资产流动性。

第四节商业银行管理理论

一、商业银行的经营方针

⏹基本原则:

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

(2)商业银行增加盈利性的途径

2.安全性。

(1)衡量银行安全性,相当于衡量该银行面临的风险损失的相对大小。

⏹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风险: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

⏹市场风险,又称利率风险;

⏹外汇风险,又称汇率风险;

⏹购买力风险,又称通胀风险;

⏹内部风险,又称管理风险;

⏹政策风险,又称国家风险。

(2)风险管理的策略

多层准备策略

3.流动性。

(1)流动性:

银行能够随时应付客户提款,满足必要贷款的能力。

(2)流动性衡量

1)流动性缺口:

即未来一段时间内银行的资金运用和资金来源之差。

⏹资金运用:

到期的定期存款;支票存款、储蓄存款的提取;新增的贷款需求。

⏹资金来源:

到期的投资(金融资产);贷款本息的收回;新增的存款。

4.三性比较。

二、资产管理理论assetmanagement

(2)银行资本的作用

⏹保证营业。

⏹吸收意外亏损。

“缓冲器”。

⏹限制银行资产无限膨胀。

(3)巴塞尔协议

⏹十国集团(美英法日德,加意荷比瑞典)加上瑞士和卢森堡等12国中央银行行长会议。

⏹1987.12,在巴塞尔签署《巴塞尔协议》1988.7

⏹1997.9月在此基础上又签署国际银行业国际监管二十五条核心原则,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监管

⏹该协议规定资本与资产之间的比例的计算方法和确定比例的目标.

2.进行资产管理的原因。

3.资产管理理论。

⏹真实票据论(商业贷款理论)

4.资产管理的方法。

(1)使多余的现金资产降低到最低限度。

⏹前提:

满足流动性要求。

(3)选择合适的贷款对象

尽可能选择信誉良好而又愿意支付较高利率的借款者。

三、负债管理理论liabilitymanagement

1.传统的负债管理理论。

⏹1960年代初期以前。

⏹发行银行券,吸收存款等表现为被动,无所作为,保守或稳健。

2.新的负债管理理论。

(1)背景:

资金需求

缺口大

(3)购买理论

⏹1960-1970年代:

银行主动负债,购买外界资金,主动借款。

⏹通过购买资金,可以增强流动性。

⏹购买手段:

提高购买价格。

(4)销售理论

⏹背景:

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3.商业银行的负债渠道。

四、资产负债联合管理理论

1.发端。

⏹20世纪70年代中期,市场利率波动剧烈,存贷款利率变化给银行净利息带来影响。

⏹把目光转向如何通过协调负债与资产的关系来保持一个净利息正差额。

2.资产负债管理的内涵。

预测利率变化—积极调整银行资产负债结构

⏹1.利率敏感性缺口

⏹2.流动性缺口

⏹3.期限匹配和利差

⏹4.金融衍生品交易

五、中间业务管理理论

⏹1980年代,金融市场竞争激烈,货币政策从紧,通货膨胀下降。

⏹银行业的存贷款业务发展趋于稳定。

第五节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与发展方向

⏹阅读p150

⏹一、规避行政管理的创新

⏹3)可转让提款单(NOW):

与支票账户的唯一区别在于,由此账户签发的付款命令叫做NOW而不是支票。

⏹4)自动转账服务(ATS):

银行开办这一业务,在客户的支票账户和ATS账户之间自动实行转账。

⏹5)隔日回购安排:

另一种形式的ATS服务。

银行利用“清理账户”的形式来从事隔日回购安排。

当一件公司营业日终了时,其支票账户中超过一定金额以上的存款“全部清理出去”,投资于隔日回购协定。

这个可以获取利息。

⏹6)货币市场互助基金(MMMF):

发行一种股份,所获资金投资于货币市场,认购股份者可以分得利润,同时持股者还能对其股份签发支票。

⏹二、规避利率风险的创新

⏹20世纪后期,利率波动大大增强。

利率风险大幅提高。

⏹三、技术创新

⏹近半个世纪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引发的金融创新。

四、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

⏹混业经营指的是银行不仅经营传统的银行业务,而且还经营投资银行、证券经纪、保险、金融衍生业务以及其他新兴的金融业务,甚至进行非金融企业股权投资。

⏹混业经营有哪些优势?

⏹1.混业经营的优势

⏹第一,从银行的角度看:

⏹1)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带来的成本优势。

⏹2)通过银行机构的扩大和向更多的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银行可以获得经济集中的利益和竞争优势。

⏹3)混业经营通过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可以使信息成本和监督成本最小化。

⏹4)银行可以充分挖掘现有销售网络的资源潜力。

⏹5)能够分散风险。

⏹6)多元化意味着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更为全面、牢固和持久。

⏹第二,从客户角度看,客户会得到更多的收益。

⏹客户只与一家金融机构打交道,其搜寻信息、监督和交易的单位成本都会降低。

⏹第三,对公共政策而言,混业经营可以提高公共政策的效率,提高社会整体的福利水平。

⏹1)混业经营可以促使现有金融机构提高经营和服务效率,改变传统的经营服务方式。

⏹2)金融机构可以向客户提供最优的产品服务组合,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竞争优势,从而提高整个金融体系的运作效率。

⏹3)通过业务多元化可以降低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

2.混业经营面临的问题

⏹从银行的角度看,混业经营面临的问题包括:

⏹1)混业经营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收益难以物化,实证研究未得出精确的结论。

⏹2)多元化的业务经营在管理上面临不少的难题。

⏹3)不同的业务、经营单位有不同的经营传统和不同的运行机制,如果不能有效融合,可能会产生潜在冲突。

⏹4)传统的业务可能被削弱,顾此失彼。

⏹5)新业务的开拓失败容易有损于银行原有的形象和声誉。

⏹6)业务多元化导致了服务成本的提高。

⏹从监管当局看,混业经营的问题:

⏹1)风险问题。

⏹2)混业经营可能会导致不公平竞争的问题。

⏹3)银行破产的严重后果问题。

⏹4)监管能力问题。

⏹5)监管成本的提高。

⏹6)利益冲突和损害消费者利益问题。

客户被锁定,转换成本高。

⏹7)垄断损害竞争问题。

2.混业经营面临的问题(另一种观点)

⏹第一,风险问题。

分别是银行经营证券业务的风险和经验保险业务的风险。

⏹经营证券业务的风险体现在:

一是银行资金投资股票市场的风险;二是证券承销的风险。

⏹第二,垄断问题。

混业经营者可能会滥用他们与客户之间的关系销售其他金融产品,即所谓的搭售问题。

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并存时期

1.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之前,各国商业银行大都经营多种业务,属全能型、综合型银行。

 

2.受大危机的影响,以美为首,日本、英国等国家相继改变了原来的混业经营制度,实行分业经营。

与此同时,德国、奥地利、瑞士以及北欧等国则继续实行混业经营。

于是开始了“分业”与“混业”并存的局面。

美日的转变

1.近十多年来,金融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商业银行不得不通过金融创新等方式从事各种更广泛的业务活动。

同时,国家金融管理当局也逐步放宽了限制。

2.1999年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通过,标志着西方国家分业经营制度的最终结束。

我国强调分业经营的背景与问题

1.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银行业务极为单纯,不存在分业、混业问题。

 

2.改革开放,银行业务增多,但经营混乱。

为了避免危害而于1995年颁布的《商业银行法》,确立了中国现阶段严格的分业经营的金融体制。

3.分业经营对银行业发展所与生俱来的桎梏以及加入WTO后面对的新挑战,均显而易见。

4.突破分业经营界限的趋向已日益明显。

对混业经营理论争论的概括

⏹无论是混业经营还是专业化经营都有成功的典型和失败的案例。

⏹分业还是混业的选择必须考虑市场竞争条件和产权条件。

第六节商业银行的危机与监管

⏹阅读p176

⏹一、信息不对称:

一方知情,而另一方不知情。

B、道德风险(moralhazard):

由于事后的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问题。

放款者发放贷款之后,将面对借款者从事那些从放款者观点来看并不期望进行的活动,因为这些活动可能使得贷款难以归还。

二、信息不对称增大贷款风险及其解决方法

⏹1.信息不对称增大贷款的信用风险

⏹信息不对称通过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将影响贷款的发放。

⏹但银行不能因此不发放贷款,因为银行的主要盈利来源是贷款。

所以必须解决掉问题。

⏹2.银行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方法

⏹1)信用审核:

筛选哪些风险小的借款申请人。

⏹2)贷款专业化:

一些银行常对当地企业或某一特定的行业发放贷款。

⏹3)限制性条款。

对借款者从事的活动进行监控。

⏹4)与客户的长期联系。

减少信息搜集的成本,也使得企业主动地规避风险活动。

⏹5)贷款承诺。

创造长期联系和收集信息。

⏹6)抵押和补偿性余额。

抵押能弱化逆向选择的后果。

补偿余额:

取得贷款的企业必须在其银行支票存款账户上保留某一最低规模的资金。

银行要求借款者使用其在该放开银行的支票账户,从而可以观察企业的支付活动,由此可以得到大量有关借款者财务状况的信息。

三、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银行业监管新问题

⏹商业银行本身也存在道德风险问题,即动用储户的资金去投向高风险的项目。

⏹一旦商业银行从事风险投资引发公众信心的下降,可能造成挤兑和银行倒闭,进而引起连锁效应。

⏹对于整个银行体系来说,如何对商业银行进行有效地监管就显得十分重要。

1.银行监管的普遍的四种方式

⏹第一,存款保险。

解决公众信心问题的手段,即政府担保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存款者的资金都能够得到全额偿付。

但是也加剧了道德风险。

银行不受约束后,反而可能会冒更大的风险。

⏹第二,资产和资本的限制。

⏹对资产的限制包括限制银行持有风险资产,例如股票;鼓励银行资产的多样化,对银行各类贷款以及对单个借款者的贷款数量限制。

⏹对资本的要求包括对资本资产比率的最低要求,以及按照不同的风险权数综合计算的资本要求。

⏹第三,注册、审查。

对银行进行评级,如CAMEL评级。

⏹第四,分业经营。

2.新问题以及银行监管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大环境不断发生变化,银行经营管理策略不断改变以适应外界条件包括监管;同时对银行的监管也在相应地发生着改变。

⏹以美国为例来看两者如何互相适应。

⏹第一,金融创新对监管的影响。

Q项条例规定了存款利率上限,但后来通过了《1980年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放宽储蓄机构的业务范围,允许开展NOW和ATS业务,分阶段取消Q项条例,对存款机构实行统一的储备要求,取消存款利率上限。

⏹第二,储蓄贷款业的危机与监管。

1980s大量商业银行和储蓄贷款协会倒闭。

首先经济方面的原因:

不断扩大的道德风险动机源于三个因素:

金融创新、存款保险和放松管制。

其次监管方面:

监管部门没有及时关闭那些本应关闭的无力偿付的机构,相反,却降低了对他们的要求,采取了一种“宽容”的政策。

再次,政府体制分析:

由于纳税人和政府官员是分离的,这就产生了“业主—代理人问题”。

⏹针对这些情况,美国政府提出了新的立法,以改革银行监管状况:

⏹1)《1989年金融机构改革、恢复和加强法》

⏹2)《1991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改善法》。

四、巴塞尔资本协议

⏹巴塞尔协议的内容。

巴塞尔协议共分四大部分,即资本的构成、资产风险权重、资本标准比率的目标,过渡时期及实施安排。

资本构成:

核心资本(实收资本、公开储备)和附属资本(普通准备金、长期次级债务)

风险加权制:

根据不同资产风险程度确定相应权重计算加权风险资产总额(表内5档、表外4档)

过渡期结束后资本标准:

资本充足率=资本÷风险资产≥8%,其中核心资本÷风险资产≥4%

⏹核心是资本的分类。

因此,许多人直接将《巴塞尔资本协议》称为资本充足率协议。

2004《新资本协议》

⏹新的巴塞尔协议框架的三大支柱具体为:

  一、对银行提出了最低资本要求,即最低资本充足率达到8%。

目的是使银行对风险更敏感,使其运作更有效。

修改重点是在风险资产的界定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