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55271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语文试题.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语文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语文试题.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语文试题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和第Ⅱ卷(非单项选择题)。

第Ⅰ卷1至3页,第Ⅱ卷4至6页,共6页。

考生作答时,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27分)

注意事项:

1.必须使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对应的标号涂黑。

2.本部分共3大题,9小题。

每小题3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猝然/精粹汗渍/啧啧粮囤/囤积冠冕/分娩

B.讥诮/硝烟土坯/胚胎果脯/胸脯跬步/硅谷

C.商埠/阜盛敕造/赦免复辟/辟邪箭镞/簇拥

D.朔日/溯源嗔怪/瞋目落枕/落款渎职/赎罪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平添算账声名鹊起厉行节约

B.砥砺麦杆徇私舞弊好高骛远

C.硫璃称颂关怀备至有恃无恐

D.飞碟疏浚出尔反尔突如奇来

3.依次在下列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现代自然科学是研究单个的事物,还要研究事物、现象的变化发展过程,研究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这就使自然科学发展成为严密的综合体系。

(2)在芦山地震灾难面前,基层党组织就是一个的战斗堡垒,他们行动迅速,组织有力,帮助群众有序疏散,及时救治伤员,成为灾区百姓的主心骨。

(3)从此以后,黑格尔将父亲的话牢记在心,每当要出现、贬低别人、粗暴打断别人说话苗头的时候,他都会想到父亲的提醒:

“马车越空,噪音就越大。

A.不止无坚不摧自以为是

B.不只坚不可摧自以为是

C.不止坚不可摧自行其是

D.不只无坚不摧自行其是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市防汛指挥部指出,今年防汛形势依然严峻,有关部门要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城市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扎扎实实地把防汛部署落到实处。

B.青铜器馆门窗的构成是由磨砂板和防砸板两部分组成,磨砂板可隔绝紫外线,防砸板有强大的抗砸击功能,均按古建筑保护要求设计安装。

C.日前国家发布司法解释,明确危害食品安全相关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如将“地沟油”用作食用油等行为,根据刑法相关规定将被定罪。

D.2013年财富全球论坛是成都自改革开放以来举办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际盛会,是成都推进和发展国际化建设进程面临的重大历史性机遇。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明代花鸟画

  明代初期,因太祖朱元璋对南宋院体画风青睐有加,花鸟画大致延续了宋代院体工笔画风格,没有新突破。

明宣宗朱瞻基同宋徽宗一样,雅好诗文书画,尤好花鸟画。

他在位期间,宫廷画院的花鸟画风格面貌多样,有延续南宋院体花鸟画艳丽典雅风格的工笔重彩画家边文进,有出自北宋徐熙野逸风格的没骨画家孙隆,有笔墨洗练奔放、造型生动的水墨写意画家林良,还有精丽粗健并存、工笔写意兼具的画家吕纪。

不过,这些风格面貌大多沿袭宋代花鸟画,并无根本突破。

从意境与格调方面看,这时期的花鸟画比宋代院体花鸟画略逊一筹。

事实上,明代花鸟画的大突破直到中期以后才出现。

明代中期,文人越来越多地参与花鸟画创作,他们的创作风格一开始就与院体画大相径庭,最有代表性的是吴门画派。

吴门画派的成就主要在山水画方面,代表人物有兼擅人物、山水、花鸟的“吴门四家”,即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

沈周与文徵明主要延续宋、元文人画传统,疏简而不放逸;唐寅与仇英主要吸收南宋院体画风,并融入了时代的精神特质,体现了当时的市民趣味。

他们的花鸟画在吸收前代大师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在美术史上颇有影响。

严格地说,吴门画派的花鸟画是对前代的延续,并没有开宗立派的意义。

然而,到吴门画派的弟子一代,花鸟画在陈淳、陆治、周之冕那里结出了硕果。

陈淳早年习元代绘画,后学于文徵明,花鸟、山水兼擅。

他将书法和山水画笔法融入花鸟画,运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和渗透,巧妙地表现花叶的形态与阴阳向背,简练放逸又不失法度,开写意花鸟一代新风。

如果说陈淳的大写意花鸟充分表达了笔墨的特性与画面的形式感,那么徐渭的作品则充分发挥了大写意花鸟托物言志的功能,浇胸中块垒,抒澎湃激情。

在绘画语言风格方面,他吸收宋、元文人画及林良、沈周、陈淳的长处,兼融民间画师的优点,同时将自己擅长的狂草笔法融入绘画。

在其笔下,梅兰竹石被赋予了他强烈的个性,以狂怪奇崛的姿态傲视万物。

他是第一个使用生宣作画的花鸟画家,利用生宣良好的吸水性来控制画面水墨渗化效果,表达特殊韵味。

他还以泼墨法作花鸟,用笔墨的纵横捭阖表达自身的愤懑情绪。

徐渭开创了大写意花鸟的新体派,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海派乃至齐白石都曾受其影响。

他的成就超越了早于他的陈淳,后世将二人并称为“青藤白阳”。

5.下列关于明代花鸟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明宣宗时,宫廷画院花鸟画风格面貌多样,但意境与格调比宋代院体花鸟画略逊一筹。

B.“吴门四家”花鸟画在吸收前代大师成果基础上发展出鲜明个性特征,取得重大突破。

C.陈淳的大写意花鸟画充分表达了笔墨的特性与画面的形式感,开写意花鸟一代新风。

D.徐渭开创了大写意花鸟画的新体派,其成就超越了早于他的陈淳,对后世影响深远。

6.下列对明代花鸟画取得丰硕成果的原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画家们广泛地学习和借鉴院体画家、文人画家及民间画师的优良画风。

B.文人参与花鸟画创作以后,绘画作品更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特质。

C.画家们具有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激情和狂怪奇崛、傲视万物的强烈个性。

D.画家们大胆尝试,或借鉴山水画笔法,或引书法笔法入画,或使用新材料。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明宣宗在位期间,宫廷画院的花鸟画只是沿袭宋代花鸟画的风格面貌,没有取得突破。

B.明代中期,吴门画派的花鸟画由于创作风格一开始就标新立异,所以取得了最高成就。

C.陈淳学习文徵明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和渗透表现花叶的技法,画风简练放逸又不失法度。

D.徐渭将狂草笔法、泼墨法融入大写意花鸟画,很好地表达了他的澎湃激情和愤懑情绪。

三、(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

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

比长,益自策励。

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

基则学于黄榦,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者也。

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邃。

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

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

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趋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

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

宋终莫能用。

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

德祐初,以迪功郎、史馆编校起之,辞弗就。

宋将改物,所在盗起,履祥屏居金华山中。

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

训迪后学,谆切无倦,而尤笃于分义。

有故人子坐事,母子分配为隶,不相知者十年,履祥倾赀营购,卒赎以完;其子后贵,履祥终不自言,相见劳问辛苦而已。

履祥尝谓司马文正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为《外纪》,以记前事,不本于经,而信百家之说,是非谬于圣人,不足以传信。

乃以《尚书》为主,下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诸子,表年系事,断自唐尧以下,接于《通鉴》之前,勒为一书,名曰《通鉴前编》。

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

初,履祥既见王柏,首问为学之方,柏告以必先立志,且举先儒之言:

居敬以持其志,立志以定其本,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此为学之大方也。

及见何基,基谓之曰:

“会之屡言贤者之贤,理欲之分,便当自今始。

”会之,盖柏字也。

当时议者以为基之清介纯实似尹和静,柏之高明刚正似谢上蔡,履祥则亲得之二氏,而并充于己者也。

履祥居仁山之下,学者因称为仁山先生。

大德中卒。

元统初,里人吴师道为国子博士,移书学官,祠履祥于乡学。

至正中,赐谥文安。

(节选自《元史·金履祥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向濂洛之学            向:

崇尚。

B.造诣益邃              邃:

精深。

C.履祥倾赀营购            赀:

钱财。

D.勒为一书           勒:

镌刻。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然负其经济之略        余嘉其能行古道

B.历历可据以行         使工以药淬之

C.且举先儒之言       且贰于楚也

D.履祥则亲得之二氏     徒慕君之高义也

第Ⅱ卷(非单项选择题共123分)

注意事项:

1.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目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2.本部分共4大题,12小题。

四、(31分)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

(4分)

 

(2)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

(4分)

11.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金履祥是怎样为学与为人的?

请简要概括。

(5分)

 

12.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限划9处)(4分)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论语·尧曰》)

13.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8分)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

②金罍,泛指酒盏。

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分)

(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

请简要赏析。

(4分)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限选6小题)(6分)

(1)既见复关,。

(《诗经•氓》)

(2)青泥何盘盘,。

(李白《蜀道难》)

(3)白头搔更短,。

(杜甫《春望》)

(4),初为《霓裳》后《六幺》。

(白居易《琵琶行》)

(5),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

(6),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贾谊《过秦论》)

(7)潭中鱼可百许头,,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柳宗元《小石潭记》)

(8),而不知其所止。

(苏轼《赤壁赋》)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负重的河流

黄毅

①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提到过的著名河流。

一条河流在哪里出现,从哪里经过,又归属于哪里,决不是偶然的事。

塔里木河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作为一条河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②环峙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冰峰雪岭,阻隔着来自外界的声音。

那些充满雨意的雷声只能在别人的天空奏响。

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

极度干旱的沙漠,裸陈着对天空的一次次叩问,而降雨量几乎等于零的天空,又一遍遍让塔克拉玛干落寞失意。

巨大的苍黄壅塞着胸间,铺天盖地的尘沙装满眼眶。

多么需要水,她是生活的全部,是生命中的生命。

③这是一条多么率直的河流,坦荡、刚烈而勇敢。

该扬波的时候必定扬波,该隐忍的时候必定隐忍,该奔涌的时候一定奔涌,该潆洄的时候一定潆洄;流就流出气魄,纵横捭阖,摧枯拉朽;流就流出韵味,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④你再不会见到反差如此巨大的河流。

在枯水期,那是生命的一次休整与放松,河水浅吟低唱,嘤嘤细语,有些地方甚至大段大段露出河床,看上去是那样的羸弱;而洪水期却是一次生命的张扬与放纵,浩浩荡荡,左奔右突,把河床扩大到几倍,处处呈现的是强悍与力量,时时迸射的是阳刚和霸气。

⑤就是这样一条河,最终却不能冲出沙漠。

当塔里木河挟着昆仑山的冰雪,一路呐喊冲向沙漠的时候,塔克拉玛干却不动声色,集合了亿万的沙粒,用最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

当塔里木河切割开沙漠柔软的皮肤,你看到河的确是赢家,可是到最后,它却锈蚀在沙漠的肌体里,最终折断;当塔里木河饱蘸着冰雪水,在塔克拉玛干这张巨大的纸上写出一笔劲道的点画,那个2750公里的笔锋却在意犹未尽的时候,被沙漠吸尽了最后的墨迹……

⑥有河总是有树。

树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是河接近蓝天白云的一种方式。

站立起来的河,哗哗的林涛,让鸟像鱼一样游来游去。

追随塔里木河的,是郁郁苍苍的胡杨林。

他们高壮精神,粗枝大叶,缘着塔里木河这条苍青的脉管,排列着森森然的汗毛,英姿勃发。

但是离塔里木河愈远就愈让人感到吃惊甚而震惊——那是些脱去了绿色的树——他们死了,但还以树的姿态直立着。

是塔里木河抛弃了他们,还是他们走得太远?

他们成了沙漠上没有归宿、没有目的、不知道要往哪里去的流徙者,他们永远挺起胸膛在走,而永远走不出这块沙质的土地。

⑦塔里木河在不断萎缩,他的退却不仅让百万胡杨流离失所,更严重的是让人类自己饱尝苦果。

罗布泊这个巨泽的消亡,与三大水源之一的塔里木河的断流,有着直接的关系。

据清代《西域水道记》记载,罗布泊人“素习水居,不便陆徙”,而罗布泊据说在上世纪60年代还有水,彻底干涸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

罗布泊人实际上应该是沙漠中的渔民,常以中空的胡杨树一劈为二作为行舟,在水面往来穿梭,迅如利箭。

如今没有了水,罗布泊人只能以土为生。

他们曾经以湖泊为伴,渔歌唱晚,渔樵互答,何曾想到周围的沙漠日近?

何曾想到有一天河水会断流?

又何曾想到一片汪洋的大湖会彻底干涸?

他们在罗布泊生活了几十代人之久,有一天忽然就被湖泊抛弃了!

这是上苍对他们的戏弄,还是对世代拥有汪洋大泊的人以往的漫不经心和虚掷的惩戒?

⑧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写进去的著名河流。

我们愈是热爱,我们愈是慌恐;我们愈是负疚,我们愈是失魂落魄。

一条河从昨天流到今天还要去明天,而我们的内心竟不能轻松如浪波。

哦,塔里木河,你为什么这样浑浊?

为什么又这样滞重?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两次提及塔里木河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写到的著名河流,前后照应,反复强调,蕴含着对塔里木河现状的深沉喟叹。

B.“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形象地表现出沙漠对水和生命的渴望,蕴含着作者对沙漠缺水少雨的无奈与同情。

C.作者赋予河流与沙漠以生命,河流率直勇敢,任何时候都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沙漠静寂无声,却用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

D.文章用历史材料证明罗布泊人在清代依然与湖为伴,古今对比,更能说明塔里木河的萎缩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

E.作者认为缺乏对河流的珍视与保护,人类最终将自食其果,为此从不同方面对塔里木河的断流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16.文中第⑥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17.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塔里木河是一条“负重的河流”?

(6分)

 

18.塔里木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请结合文章,就河流与文化的关系谈谈你的思考。

(6分)

六、(10分)

19.校学生会拟开展“如何与陌生人交往”的主题活动,为学习交往经验,将对某老师进行访谈,请你设计三个访谈问题。

(4分)

要求:

①紧扣访谈目的,问题步步深入;②语言表达简明、得体。

 

20.请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续写下面的话。

(6分)

要求:

①紧扣首句观点,符合所选人物境遇;②运用排比和反问修辞手法;③语意连贯,内容充实;④60-100字。

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

 

七、(60分)

21.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

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学些东西,想些问题,做些事情,打打球,唱唱歌,画画画儿……

针对这种说法,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用规范汉字书写。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27分)

1.B2.A3.B4.C5.B6.C7.D8.D9.C

第Ⅱ卷(非单项选择题共123分)

10.(8分)

(1)平时单独居处,整天严肃庄重;至于和人交往,则(热情)洋溢和乐喜悦。

(2)凡是引用的书籍,总是加上注解,用来裁断订正他们的意义,有许多先儒所没有阐发的(内容)。

11.(5分)敏而好学,诲人不倦;严谨治学,敢于创新;忧国而献良策;助人而不居功;立志为本,知行合一。

12.(4分)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13.(8分)

(1)(4分)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

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

(2)(4分)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

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

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14.(6分)

(1)载笑载言

(2)百步九折萦岩峦(3)浑欲不胜簪(4)轻拢慢捻抹复挑

(5)能谤讥于市朝(6)率疲弊之卒(7)皆若空游无所依(8)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15.(4分)CE

16.(6分)

生动地刻画出胡杨林坚韧顽强的形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②深化主题,以胡杨树的生死暗示河流的变化,表现生命离开河流后的困顿;③由河到树,由树到人,承上启下,结构更加严密。

17.(6分)

塔里木河身处沙漠,不得不与沙漠进行长期的坚韧的较量;②塔里木河给沙漠带来生命与文明,却又不得不亲历文明的衰落;③塔里木河的奔腾和消失承载着人们的热爱、慌恐等复杂情感,引发了沉重的思考。

18.(6分)

答案示例一:

河流是人类文化的源头。

塔里木河曾赋予罗布泊人浪漫的生活气息,长江、黄河乃至家乡每一条河,都滋养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

如今地球上的许多河流正像塔里木河一样在萎缩,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破坏自然为代价,否则将会给人类及其文化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答案示例二:

河流具有超越自然生命的文化魅力。

塔里木河的率直坦荡,既是自然属性的体现,也是文化人格的写照。

在漫长的历史中,自然的河流也许会因为种种原因萎缩乃至消失,但我们依然可以从现存的文化中感知河流的形态与历史,感悟河流的文化意义。

19.(4分)①在和陌生人的交往中,您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

②从这些事例中,您总结出了哪些与陌生人交往的技巧?

③为帮助我们更好地与陌生人交往,您还有哪些建议?

20.(6分)

答案示例一:

曹雪芹家道巨变,却磨炼出傲岸的风骨;备受冷遇,却迸发出创作的激情;绳床瓦灶,却熔铸成生命的华章。

“十年辛苦不寻常”终换来彪炳千秋的文学巨著,这难道不是苦难带给他的人生意义吗?

答案示例二:

贝多芬童年不幸,却不曾破灭人生的梦想;恋人远离,却不曾消逝心中的激情;耳疾侵扰,却不曾消泯对音乐的执著。

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他也把痛苦转换为精神的欢乐。

这不就是苦难带给他的人生意义吗?

答案示例三:

大卫•科波菲尔受尽继父的毒打与折磨,饱尝童工的劳苦与屈辱,历经世俗的狡诈与险恶,但这些不都没有改变他“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的人生信念吗?

21.作文(60分)

材料内容,一方面提供了“过一种平衡的生活”这个主张,另一方面又创设了“热烈的讨论”这个情境,暗示考生关于“过一种平衡的生活”仅仅是一种说法,一种主张,一种观点,在“平衡的生活”之外,也可有“不平衡的生活”“倾斜与平衡”“新的平衡的寻找”“平衡中的不平衡”以及“不平衡中的平衡”等等的思考取向。

“热烈讨论”的暗设,引导考生广开思路,延展思考的线索,寻找写作的动情点以及写作的支撑点。

关键是看考生的纵深展开和具体联系的思维路径是否层层深进,如何言之成理,如何自圆其说,如何呈现自己的真思考和深思考,“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这样的思路,几乎是每一个取向都可展开的思维路径。

审题立意上,浅进深出。

审题没有难度,思考却要有深度和广度,立意是否高远和深刻,主要看考生的思想水平和思维水平。

限制性和开放性的结合上,互动转换。

限制于“平衡的生活”的思考,开放于“这种说法”的辩证。

考生的思路大可以在正向和反向甚至于综合取向上展开,也可以在任何一个取向上进行充分的个性化展开,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文体选择上,灵活多样。

表面看,最适合于议论文的文体写作,其实记叙文、小说、杂文,都可选择,这也取决于考生自己对于相关问题的思考走向,对于具体文体的把握状态。

再说考生写作上的思维空间拓展和思想深进的问题。

一是当下的现实生活的实际状况,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

物质化的侵扰,消费主义的盛行,浮躁情绪的蔓延,导致了心理挤压和精神空虚,导致了更多的困惑和茫然。

得与失,苦与乐,灵与肉,进退取舍,内外方圆,成功与失败,当下与未来,缺陷与完美,等等一切,几乎在于一种失序、失衡的状态,倾斜了心理天平和精神天平,倾斜了生活天平和生命天平,影响了快乐生活和幸福人生的质量保障,甚至影响了生命的长度与宽度。

借助于“平衡”和“不平衡”的思考,考生可以在生活的辩证和生命的情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可以从人类历史的长河浪花审视更多的生命故事,可以从现实生活看更多精彩的生命风景,可以从未来预想和梦想写生命的期待和追求。

二是就材料内涵而看,在“生存、生活、生命”的层面,富有深刻的蕴藉。

关于“过一种平衡的生活”这个主张来自于美国当代作家富尔格姆,表面看是一种西方价值观念,事实上也是一种中国文化精神。

这个主张融贯了中西的生命文化和生命精神,是一种共识共见,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普世性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倡导的“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中正和平,内外兼修,大致国家,小至个人,中庸之道正也是平衡之道。

孔子而后,思想的源泉开掘了思想的长河,源远流长,生命的智慧之花次第绽放。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人伦秩序的规整,礼乐治国的和同,“变与不变”的通透,乐与人和,乐与己和,儒道互补,中庸和谐等等,无不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等方面“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方显太平盛世之气象;举世共“和”,更见海晏河清之澄明。

关于“平衡的生活”的思考和辩证,对于正值青春年少的学生而言,似乎显得“成人化”了些,这里就存在着“能不能思考”和“该不该思考”的辩证。

青年人立足于当下,面向着未来,“明天比昨天更长久”,前方和远方的行走,需要当下的支撑,需要当下的努力,不只是知识的储备,更当有思想和情感上的一些准备,也就是奠基性的铺设。

未雨先绸缪,勤起早看天,基于方向性的引领和确认,正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生存智慧和生命智慧的开启。

立国以立人为本,立人以立心为本,立心之根本就在于“育心”,教育的“育心”也就是努力于“心”,从“心”开始,心理,心情,心性,心态,心力等等,在于导向,在于导向之后的自我教育和自我觉悟。

从时代精神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共同富裕,团结和谐,开放包容……”等等,是指向于国计民生的共同价值观。

民生问题,或者说民生教育,也当从生活教育和生命教育着眼并切入,紧扣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于中华民族的共同追求。

为了生命的美好,为了生活的美好,为了人的美好,为了世界美好,时代精神的光芒和传统精神的光辉,应当在一种交相辉映的状态,相互借力,互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