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推荐经济普查系列分析报告之十五广东产业结构现状特点及调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5566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推荐经济普查系列分析报告之十五广东产业结构现状特点及调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精编推荐经济普查系列分析报告之十五广东产业结构现状特点及调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精编推荐经济普查系列分析报告之十五广东产业结构现状特点及调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精编推荐经济普查系列分析报告之十五广东产业结构现状特点及调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精编推荐经济普查系列分析报告之十五广东产业结构现状特点及调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精编推荐经济普查系列分析报告之十五广东产业结构现状特点及调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精编推荐经济普查系列分析报告之十五广东产业结构现状特点及调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精编推荐经济普查系列分析报告之十五广东产业结构现状特点及调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精编推荐经济普查系列分析报告之十五广东产业结构现状特点及调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精编推荐经济普查系列分析报告之十五广东产业结构现状特点及调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精编推荐经济普查系列分析报告之十五广东产业结构现状特点及调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精编推荐经济普查系列分析报告之十五广东产业结构现状特点及调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精编推荐经济普查系列分析报告之十五广东产业结构现状特点及调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编推荐经济普查系列分析报告之十五广东产业结构现状特点及调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精编推荐经济普查系列分析报告之十五广东产业结构现状特点及调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推荐经济普查系列分析报告之十五广东产业结构现状特点及调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编推荐经济普查系列分析报告之十五广东产业结构现状特点及调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十五”时期

13.2

3.5

15.6

1979-2004年

13.7

5.7

16.7

14.8

改革开放以前,广东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三产业为辅,1978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46.6%。

此后,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逐年递减;

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自改革初期到80年代末呈逐年下降趋势,1991年止降转升,近年来呈快速上升趋势;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自改革初期到1992年基本呈上升趋势,在2001年时比重为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近年来较为稳定,有小幅降低。

至2004年,广东的产业结构调整已取得重大成效,二、三产业并驾齐驱的格局逐渐形成,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29.8:

46.6:

23.6调整为2004年的6.5:

49.2:

44.3。

产业结构优化还体现在法人单位数变化上,2004年末,广东地区法人单位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为27.9万个,比重为64.1%,比2001年上升2.8个百分比点;

第二产业法人单位为15.6万个,比重为35.9%。

个体经营户的情况也一样,有88.8%的单位数集中在第三产业。

表2

2004年单位数的产业分布

单位数(万个)

比重(%)

法人单位

43.50

100.0

35.9

27.9

64.1

产业活动单位

55.16

16.53

30.0

38.63

70.0

个体经营户

269.77

30.29

11.2

239.48

88.8

与主要省份比,广东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处于比较靠前的位置。

2004年广东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高出浙江、江苏4.3个、8.9个百分点。

从企业法人单位在二、三产业的分布看,广东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7个省市中排名第三,位居江苏、浙江、福建、山东之前,比重为53.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3个百分点。

表3

2004年粤沪浙苏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GDP(亿元)

三产比例

人均GDP(元)

广东

22366

6.5:

44.3

24438

上海

9144

1.3:

50.8:

47.9

51585

浙江

13365

6.6:

53.4:

40.0

27552

江苏

18272

8.0:

56.6:

35.4

24518

表4

全国及有关省企业法人单位的产业结构

全国

北京

福建

山东

48.6

18.8

24.2

62.5

63.9

54.5

58.6

46.3

51.4

81.2

75.8

37.5

36.1

45.5

41.4

53.7

(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趋向合理

随着产业结构加快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影响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就业结构调整不断趋于合理,促进广东经济明显增长。

1、劳动力向新兴行业转移

改革开放之初,广东全部从业人员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70.7%,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只占17.1%和12.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劳动力比重在第一产业持续降低,在第二、三产业持续上升,第一产业随着耕地的减少和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其从业人员的比重下降到2004年的34.7%;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从1980年的404.8万人增加到2004年的1727.9万人,年均增速为6.2%,比重上升到36.9%;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从1980年的289.4万人增加到2004年的1331.5万人,年均增速为6.7%,比重上升到28.4%,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增速超过第二产业0.5个百分点。

从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变化来看,2004年末,广东二、三产业法人单位的从业人员比2001年分别增长了22.0%和52.8%,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增速明显超过第二产业。

就业结构变动的基本趋势表明,从农业中退出的劳动力大部分进入第二、三产业,这是工业化过程的一个典型特征。

表5

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分产业变化情况

2004年(万人)

2001年(万人)

增幅(%)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

1553.2

1210.7

22.0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

769.0

362.6

52.8

2004年末,在全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制造业从业人员占绝对优势,比重为58.2%,其次是批发零售业、建筑业、教育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房地产业,这六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占二、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83.7%。

与2001年相比,采掘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法人单位的从业人员比重有所下降,分别下降了0.3个、1.1个和1.1个百分点;

房地产业行业的从业人员比重明显增加,上升了1.6个百分点。

反映了广东从业人员从传统行业逐步向新兴行业转移的趋势。

表6

2004年法人单位从业人员行业分布情况

从业人员(万人)

比重(%)

66.8

采矿业

9.9

0.4

制造业

1353.1

58.2

水、电生产供应业

26.4

1.1

建筑业

163.7

7.0

33.1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59.0

2.5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28.0

1.2

批发和零售业

119.0

5.1

住宿和餐饮业

56.7

2.4

金融业

36.0

1.6

房地产业

88.5

3.8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56.5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址勘查业

21.3

0.9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5.7

0.7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0.6

教育

110.7

4.7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39.6

1.7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111.1

4.8

2、就业与产业结构偏离度仍较大

就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适应性可以用产业结构的偏离度测算,即某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与该产业增加值比重之差。

偏离度的主要含义是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一种不对称、不适应状态。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越不对称、不适应,两者的偏离度越高,就业的产业结构效益越低下;

偏离度越小,就业的产业结构效益越高,表明就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较适应、产业发展较均衡。

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偏离度都较小,如英国1992年的一、二、三产业的偏离度为0、-2、2。

表7

广东三大产业主要年份偏离度变化情况分析

第一产业偏离度

第二产业偏离度

第三产业偏离度

偏离度绝对值合计

1980

40.9

-29.5

-11.4

81.8

1990

28.3

-12.3

-16.0

56.6

1995

26.9

-15.1

-11.8

53.8

2000

30.8

-18.6

-12.2

61.5

2004

28.2

-15.9

56.4

表7为广东主要年份就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变化情况。

广东就业结构自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很大的调整,就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不适应状况有所改善,第一、二产业的偏离度都有明显的降低,第三产业的偏离度变化不大。

但2004年的偏离度绝对值合计为56.4,仍比较大。

说明就业结构的变动还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还存在相当大的偏差。

(三)不同经济所有制主体呈多元化发展

广东从法人单位来看,二、三产业非公有制企业比重超过公有制企业。

2004年末,私营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法人单位共236530个,占全部企业的54.4%,比2001年增加11.0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数量和比重相应减少,2004年末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公有制企业105419个,占24.2%,比2001年减少16.7个百分点。

股份制企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也迅速增加,2004年末,全省股份制企业法人单位有39585个,占全部法人单位的比重为9.1%,比2001年提高2.6个百分点。

这些反映了广东的产业环境不断优化,吸引了各种经济类型的企业在广东发展。

表8

2004年法人单位分登记注册类型情况

2004年

(个)

2001年

增减

公有制企业

105419

164874

-16.7

私营企业

194683

44.8

136736

33.9

10.9

股份制企业

39585

9.1

26278

6.5

2.6

港澳台企业

30644

32793

8.1

-1.1

外商独资企业

11203

5580

1.4

(四)第二、三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力

图2、表9给出了1980年以来三大产业对GDP增长贡献份额情况。

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基本呈下降趋势,第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基本呈上升趋势。

改革开放之初,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差距不大,1980年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1%、32.1%、36.9%,拉动经济增长5.2个、5.3个、6.1个百分点。

90年代开始,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下降,而第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经济增长主要靠第二、三产业拉动。

2004年,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到1.9%,仅拉动经济增长0.3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62.7%和35.4%,拉动经济增长9.37和5.2个百分点,成为广东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支撑。

表9

广东主要年份三大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和拉动率

经济贡献率(%)

经济拉动率(百分点)

31.0

32.1

36.9

5.2

5.3

6.1

1985

12.2

39.8

48

2.2

7.1

5.6

16

43.1

1.8

5.0

31.4

4.9

2.0

59.7

38.3

0.2

6.9

1.9

62.7

0.3

9.3

(五)产业重工化和信息化倾向明显

1、工业内部结构趋向重工业和信息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充分利用中央赋予的优惠政策及毗邻港澳的有利条件,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设备,以加工装配起步,大力发展外向型消费品工业,并在“八五”时期加快了重化工业的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

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7439.5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13.6%,占全省GDP的39.4%。

2001-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22.7%,比全国高出7个百分点。

2004年广东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1.8%,拉动经济增长9.1个百分点。

在广东的发展历史上,轻工业一直占主要地位,1981年轻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63.2%,此后,轻工业比例逐渐下降,但基本保持在50%以上的比例。

2002年广东规模以上轻重工业产值比例为49.8:

50.2,重工业比重首次超过轻工业。

2001-2004年,广东重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3.4%,比轻工业增速高出3个百分点,2004年轻重工业产值比例为41.1:

58.9。

广东制造业经历了“发展——调整——发展”螺旋式上升的三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1978年—90年代前期)轻纺、电子产业迅猛发展。

这一阶段广东从接替香港的轻纺、电子业的转移开始,制造业发展四个特点呈现:

产业选择以轻纺业、电子业为主;

产业形成以接受香港的产业转移和利用港资为主;

经营模式以“前店后厂”、面向国际市场为主;

生产方式以仿制和“三来一补”为主。

第二阶段:

(90年代中期—1998年)产业调整的起步阶段。

经多年来支撑广东经济快速增长的服装纺织业、食品制造业、建筑建材业,由于技术含量普遍较低、产业关联度不高,当国际、国内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广东传统轻工业和家电行业的竞争优势明显减弱。

第三阶段:

(1998年至2004年)重化、汽车产业适度发展的产业整合转型阶段。

广东九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70.2%上升到2004年的74.0%。

装备工业、汽车产业、石油化工产业有较大的发展,并出现适度重工化的发展势头。

从产值比重的角度来看,近年来,高产值比重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通信、机械等行业。

2004年,产值比重最高的三个行业是: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7.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0.1%)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5.0%)。

2004年末,这三个主要工业部门的法人单位占全部制造业部门不到20%。

但其产值却占了整个制造业产值的43.2%,这正是目前广东支柱产业的所在。

从这三个部门的分布来看,既有传统的基础行业,又有新兴的信息产业,充分反映出广东目前工业结构的重工化倾向和信息化倾向。

2、各类服务业不断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呈现由流通类产业为主向流通与服务类并重转变的趋势。

在改革开放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广东第三产业以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和批发零售餐饮业流通类为主,其增加值比重在1978年高达67.0%,此后呈下降趋势,2004年下降到44.7%。

与此同时,包括金融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在内的服务类产业增加值比重不断上升,从1978年的17.5%上升到2004年的36.1%。

这种变化体现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的趋势,传统服务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趋于下降,新兴服务业逐步上升。

2004年末,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法人单位在第三产业中占相当的比重,为35.7%,比1996年下降了9.4个百分点;

房地产业法人单位比重明显上升,2004年末,其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7.1%,比1996年上升了3.7个百分点。

表10

2004年第三产业法人单位行业分布情况

法人单位(万个)

93257

33.4

48200

17.3

31154

27908

10.0

19930

10564

8633

3.1

8211

2.9

8100

6833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6797

4623

3433

1323

0.5

二、广东产业结构特点分析

(一)制造业仍是广东经济发展的基础

广东的制造业积累了庞大的资产存量,形成了巨大的经济规模,制造业的升级优化是广东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的关键所在。

加快工业化进程,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广东优化产业结构的当务之急。

(二)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广东经济的支柱

广东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电子信息业、电器机械及专用设备业发展迅速,投入及产出增长均处于领先地位。

2004年高新技术产业总资产占全省工业资产的23%,已成为广东生产规模最大的支柱产业。

(三)广东第三产业已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第三产业的整体水平,直接影响到广东作为经济大省的现代化水平,2004年广东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已达35.4%,直接拉动国民经济增长5.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全省经济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

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以信息化改造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服务业,是增强广东经济实力的重要条件。

(四)民营经济在广东产业结构优化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工作的加速推进,广东进一步鼓励和支持私营个体和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日渐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近年来,民营经济异军突起。

2004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329.3亿元,占全省GDP的38.9%;

从业人员1380.5万人,占全省从业人员的29.5%。

同时,民营企业成为广东对外贸易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2004年共出口187.8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9.8%。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民营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578.3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21.2%,对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26.8%。

(五)工业九大支柱产业是广东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广东经济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由工业带动的。

而2004年全省九大工业支柱产业,其产出占全省工业的70.0%以上。

2004年完成增加值5501.5亿元,占全年GDP的29.2%,显示支柱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对广东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扶持壮大支柱产业,是扩大广东经济增量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

三、广东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有待升级优化

配第—克拉克定理和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产业结构演变从最初的“一二三”比重分布,经过“二三一”或“二一三”中间过渡阶段,最终必然达到“三二一”。

按照钱纳里的划分标准,2004年广东人均GDP已经达到3000美元,处于工业化发展后期,这个阶段是第二产业持续下降,第三产业占支配地位。

从目前广东的产业结构来看,广东产业结构比重还是“二三一”,还处于工业化阶段的中期,这显然与广东的经济发展不太适应,因此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升级。

(二)支柱产业核心技术缺乏,处于产业链低端

高技术产业是广东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出占全省工业份额的30%以上。

由于企业普遍缺乏核心与关键技术,广东高技术企业大多从事低端产品的加工装配,高端产品不多,核心竞争力不强。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励的情况下,产品附加值不断走低。

2000年以来,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率呈逐年下滑态势,由25.1%降到2004年的19.0%,高技术企业技术优势相对减弱。

(三)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较慢

第三产业的比重虽占优势,却是以传统的流通和服务业为主,而服务业的金融、通信和信息产业还相当薄弱,现代化水平不高。

从法人单位来看,2004年末,批发零售业法人单位所占比重最高,为33.4%;

其次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比重为17.3%,第三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11.2%;

房地产业排在第五位,比重为7.1%。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和金融业发展比较滞后,占第三产业行业的比重相当低,其法人单位只有6797个和1323个,分别只占2.4%和0.5%。

(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大,农业还积压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广东目前就业人口的构成仍存在着第一产业比例偏大,第三产业比例偏小问题,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就业结构还需继续调整。

劳动力的就业比例同发达国家5:

30:

65的比例相差甚远,在农业的从业人员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34%,这与其产业产出严重偏差。

第一产业即农业还积压着相当的劳动力。

四、广东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对策建议

1、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落实省政府关于工业九大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实施方案,做强做优工业九大产业。

转变工业经济的增长方式,特别是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以增量带动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促进工业高级化,实现信息化,迈向现代化。

大力支持和鼓励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开发的力度。

强化技术的支撑作用,加快推进技术进步,鼓励制造业向高附加值和高盈利率的上下游延伸。

全面提升产业层次,提高企业素质,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大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强广东产品的竞争力。

2、加大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

增强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力度。

改造和升级商贸、住宿、餐饮及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提高传统服务业的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延伸,促进服务业的升级换代。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市场体系、监督体系和调控体系。

鼓励各类民间资本全面进入第三产业领域,积极发展房地产业,加强和改善房地产中介服务,规范发展物业管理,推动教育、文化、保险、信息咨询、医疗健身、托幼养老、休闲娱乐、家政服务业发展。

大力发展旅游业,发展旅游关联产业,积极发展商务旅游、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

3、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优化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中的作用

努力营造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充分利用产业导向、政策扶持、科技服务、资源配置等手段,鼓励和引导民营经济加速发展,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赋予民营经济参与市场竞争的平等权利,在市场准入、企业开办、土地使用、信贷税收、上市融资、进出口贸易等方面,让非公有制经济享有与公有制经济同等待遇。

支持具备资质的私营企业参与政府采购和工程招标,投资举办教育、文化、卫生等生产企业。

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与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重组。

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的创业指导、融资担保、技术开发等服务体系,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成为加速工业化进程的生力军。

要鼓励发展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