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四年级语文下册《观潮》教案2 北京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60296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四年级语文下册《观潮》教案2 北京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春四年级语文下册《观潮》教案2 北京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春四年级语文下册《观潮》教案2 北京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春四年级语文下册《观潮》教案2 北京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春四年级语文下册《观潮》教案2 北京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春四年级语文下册《观潮》教案2 北京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春四年级语文下册《观潮》教案2 北京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春四年级语文下册《观潮》教案2 北京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春四年级语文下册《观潮》教案2 北京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春四年级语文下册《观潮》教案2 北京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春四年级语文下册《观潮》教案2 北京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春四年级语文下册《观潮》教案2 北京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春四年级语文下册《观潮》教案2 北京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春四年级语文下册《观潮》教案2 北京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春四年级语文下册《观潮》教案2 北京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春四年级语文下册《观潮》教案2 北京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春四年级语文下册《观潮》教案2 北京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春四年级语文下册《观潮》教案2 北京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春四年级语文下册《观潮》教案2 北京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四年级语文下册《观潮》教案2 北京版.docx

《春四年级语文下册《观潮》教案2 北京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四年级语文下册《观潮》教案2 北京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春四年级语文下册《观潮》教案2 北京版.docx

春四年级语文下册《观潮》教案2北京版

2019年(春)四年级语文下册《观潮》教案2北京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事物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释题,讲读第一段。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十一课《观潮》。

(板书:

观潮)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出示ppt,“观”是什么意思?

题目中的潮指的是哪里的潮?

2.找同学读文章第一自然段,板书天下奇观

3.天下奇观的"观"是什么意思?

(理解:

天下奇观的"观"与观潮的"观"意思不同。

天下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天下奇观即天下罕见的雄伟壮丽的景象。

在这里指钱塘江大潮)

4.小结。

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正因为这样,所以人们都来--(观潮)

二、屡清课文思路。

1.为什么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2~5自然段。

(自读)

注意: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写的,请同学们找一找哪里是写潮来前,哪里是写潮来时,哪里是写潮来后?

(板书:

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三、读讲第二段。

1.我们先看潮来前的景象。

5.潮来前的江面有一个什么特点?

出示ppt

课文中有个词告诉了我们.(板书:

平静)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江面平静?

(宽阔的钱塘江……薄雾)"横卧"是什么意思?

(横着趴下)

6.平静的江面、雨后的阳光、蒙蒙的薄雾,还有古塔、中山亭、观潮台以及远处的小山,构成了一幅多么平静美丽的山水画啊!

要想把这幅美丽的图画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在读的时候,声音应该--(轻点儿)速度应该--(慢点儿)请同学们一齐来读这几句。

(齐读。

指导纠正)

7.这时,潮水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这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明确:

"人山人海"说明人多,正由于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所以有这么多人来。

"昂首东望"说明潮从东边来,人们心情急切。

"等着、盼着"也说明人们心情急切)(板书:

昂首东望)

8.小结:

这一段写潮来前的景象,人们等着,盼着江潮的到来。

四、讲读第三段。

读课文,画出表示时间的句子(午后一点左右)

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大潮声音的词句,用“直线”画出描写大潮样子的词句。

 生:

我画的描写潮来时声音的句子是——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是——从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师:

嗯,你听到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闷雷滚动,看到它的样子——一条白线。

  (师板书:

闷雷滚动、白线)

  师:

那么大的潮为什么会是一条白线呢?

  生:

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就是人们在地平线上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所以这时的潮头看起来像一条白线。

  师:

原来是这个原因,同学们再读一读,体会一下。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

那条白线就是大潮的潮头。

观潮的人们从一大早一直等到了午后一点左右,这时才看到了一条白线,如果你们是观潮的人,你们会怎么样呢?

  生:

喊!

  师:

怎么喊?

  生:

快看呀!

大潮真的来了!

 师:

有一点老师不明白了,怎么说人群“又”沸腾了呢?

  生:

我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第三自然段第二句话写了“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这句话也就是在写潮来前,人们已是人声鼎沸,所以在这里他用了一个“又”字。

  生:

先听到隆隆的响声,人们就议论纷纷,现在既听到声音,又看到形状,所以是又沸腾了。

  生:

前面已经喊了一次“潮来了!

”这里是真的潮来了,所以又喊了起来。

  师:

课文既写出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和样子,还写出了观潮人的情绪,作者观察得多么仔细啊!

让我们带着观潮人的情绪再来读好这个句子。

 师:

同学们真会观潮,不仅听到了大潮在远方的声音,看到了大潮在远处的样子,更难得的是你们还体会到了观潮人的情绪,真是不简单。

  师:

大潮在远处时其声如闷雷滚动,其形似一条白线,难道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潮仅仅是这样的吗?

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一个句子,想一想这条白线是怎样变化的?

(提示学生重点理解“横贯”一词。

与同桌讨论刚才同学提到的“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却慢慢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

  (生自由读,并与同桌讨论。

生1:

我认为刚才这个问题并不矛盾,课文中它逐渐拉长变粗,我们在美术课学过远小近大的道理,那是一种视觉效果,所以我认为这里并(

  师:

你体会得真好,“横贯江面”多么壮观!

让我们闭上眼睛去想像那个情境,再读一读。

  (生自由读,师播放大潮由远及近的画面。

  生:

(不由自主)真美啊!

  师:

请一名同学来读这个句子!

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画面。

  (生读“那条白线……横贯江面”)

  生:

我们脑海中出现了那条白线慢慢拉长变粗,向我们涌来,最后整个江面满是潮水。

  师:

咱们一起再体会着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

  师:

读得真好,浪头越来越近的时候,大潮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生:

大潮越来越近,就像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生:

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

喜欢这个句子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

(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

多精彩的语句呀!

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

你们再自己多读几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读得最好。

  (指导学生个别赛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

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读书去感受了大潮汹涌而来的气势,现在老师请大家看一段录像。

  (师播放大潮通过时的电脑画面,学生看着,不由自主地惊讶、赞叹。

  师:

谁能谈谈你刚才的感受?

  生1:

我想到书上“飞奔而来”这个词。

  生2:

我感到潮水真是“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师板书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生3:

我觉得浪潮就象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气势非常雄伟,声音非常巨大,大潮好象千万辆坦克发动的声音。

  师:

你体会得真好,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生3:

我怕读不好。

  师:

你刚才体会得这么好,一定能读好!

同学们,你们觉得呢?

  (教室一片鼓励的掌声)

  (生3读句子)

  师:

读得真不错!

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地鼓掌。

  师:

谢谢大家的鼓励,该轮到我为你们喝彩了,行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

读得棒极了!

我都被大家的朗读给震撼了,学到这儿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大潮的样子?

  生:

想!

  师:

现在你们就站在海塘大堤上,每位同学就是海塘大堤上人山人海中的一员,你们现在观潮是什么心情?

  生:

激动!

  生:

着急!

  生:

兴奋!

  师:

大家看了画面后,请你用一句话说一说此时的感受。

  (师播放大潮来时全景画面,学生发出惊呼。

  生1:

大潮真是雄伟。

  生2:

我觉得钱塘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真是名副其实!

  师:

你们想不想把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一天下奇观讲给自己的亲人、朋友们听呢?

  生:

想!

  师:

那大家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生自述)

  生1:

我讲给我邻居姐姐听:

姐姐,今年暑假我到钱塘江去了一趟,我们很早就到了那儿,直到午后一点左右,才听到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滚动一样……

  (三名学生分别依据课文和画面,加上自己的想像进行了复述。

  师:

下面老师要给同学们放画面,请大家当小主持人,给画面配解说词,大家高不高兴啊?

师:

刚才大家有感情的朗读了描写潮水的句子,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

其实,作者是按一定的顺序写的,下面来看我们刚学过的这几句话。

( ),()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CAI出示)

师:

听老师读,你们根据语句进行合理的想象;同时看谁的本事大,能听清括号里是用的哪些词语,把这几处的描写连接起来的。

师带着动作示范读。

师:

括号里是哪些词语,听清楚了吗?

师:

听清楚了的同学都站起来,一齐来回答好吗?

生站起来齐答。

师:

发现没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

生:

时间顺序。

师:

还有补充吗?

生:

从远到近的顺序。

师:

是啊,作者通过由远及近的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

来,我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

为了读出来使人感觉潮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势越来越大,我们分组来读。

第一排的同学先读第一二句,后面逐句增加一排同学加入朗读。

学生根据要求齐读。

听来使人感觉大潮真的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势越来越大。

师:

听着动情的朗读,使人仿佛置身于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声音越来越…气势越来……,钱塘江潮真不愧为……,我们为之自豪,为之……我们的祖国真美。

如此奇观,难道同学们就不想回家的时候给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介绍吗?

(想)来,根据老师出示的画面,自己先试说一下,解说词在哪里?

 

3.江潮在什么时候来的?

(午后一点左右。

明确:

人们知道大潮到来时间,但还是一大早就来到海塘大堤上,更说明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4.第三自然段写潮在什么地方的情景?

第四自然段写潮在什么地方的情景?

(第三自然段:

远处;第四自然段:

近处):

(板书:

远近)

5.第三自然段是写大潮在远处的情景,可以分成两层。

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思考。

(1至3句为第一层,第4句为第二层。

按大潮到来的时间顺序或地点变化来分的。

6.大潮在远处时人们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听到……看到……)。

①听到了隆隆的响声,像什么?

说明了什么?

(板书;闷雷滚动)(说明了潮的声音很大,离我们很远。

②这时江面有什么变化吗?

(板书:

风平浪静)

③当人们听到这声音时,会说些什么?

(讨论)(有的人说潮来了,有的人间潮在哪儿,有的人说这声音就是……)小结讨论结果,人群非常喧闹,像锅里的开水一样,这就叫--(人声鼎沸)(板书;人声鼎沸)

7.过了一会儿又怎样?

(过了一会儿……沸腾起来)

①听到了什么?

(响声越来越大)

②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一条白线,)(板书:

一条白线)

③白线指什么?

在什么地方?

(白线指潮水,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理解"水天相接"。

说明潮离我们越来越近。

8.潮在远处时,只听见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江面上还是风平浪静。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这说明江潮已经向我们这边移过来了。

这时人群又怎样了?

(人群沸腾起来)(板书:

人群沸腾)

(理解"沸腾")为什么说人群沸腾起来?

(讨论;因为这时站在前面的往后退,想站得高点儿,看得远点;站在后面的往前挤,想站得近点儿,看清楚点儿;没看到的希望看到;看到的巴不得看得清楚点;都在喊:

潮来了。

所以人群就像水开了一样,沸腾起来。

9.分组朗读第三自然段。

10.第三自然段主要讲了大潮在远处的情景,作者按由远到近的顺序把江潮发出的声音、形状和人们的情绪变化(板书:

声形.情)写得清清楚楚。

下面我们就按学习这一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默读思考;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时,人们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学生默读,思考。

11.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人们看到了什么?

(出示挂图)

(看到了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手势讲解。

理解"横贯")

12.还看到了什么?

(再近些,只见……,形成……)(板书:

白色城墙)

①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写出了什么?

(写出了浪潮潮头的高,两丈多高有两层楼那么高)

②为什么先看到的是一条白线,现在是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水天相接→再近些)

1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是什么景象?

从课文中找个词出来形容。

(浩浩荡荡)

①"浩浩荡荡"是什么意思?

(气势大)从哪儿可以看出气势大?

(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飞奔)(板书:

白色战马)

②这里实际上是指什么浩浩荡荡?

(潮水)

③所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那声音--(板书:

山崩地裂)(理解"山崩地裂")

④山崩地裂所发出的声音大不大?

大得怎样?

(大,好像大地……)

⑤那"声音"指的是什么声音?

(江潮发出的声音。

⑥原来江潮发出的声音如同--(……)好像--(……)

14.同学们,当我们读到这儿的时候,一定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齐读这一自然段,要读出大潮越来越近的那种气势。

(齐读)

15.这时人们的情绪怎样呢?

有没有?

为什么?

(讨论:

课文中没写。

一方面人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另一方面即使有人说话,声音也被潮声压住了。

他们会说;钱塘江大潮真是太壮观了,太罕见了,声音真大啊,真是天下奇观……)作者在这里不写人们情绪的变化也正是这些原因。

16.小结:

这一自然段写江潮在近处时变化的情景。

17.小结全段:

(生看黑板板书)

第三段写潮来时的情景,先写潮在远处的情景,再写潮在近处的情景,作者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来写的。

(板书:

↓)

18.学生根据板书,练习背诵。

(教师引读第三段)

五、讲读第四段。

1.潮来时是这样的,那么潮来后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看谁最先找出潮来后总的特点。

(恢复了平静)(板书:

平静)

2.这里江面恢复了平静与潮来前的平静相同吗?

(不同,这时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3.是很长时间涨了两丈来高吗?

从哪儿可以看出?

(不是;霎时。

理解"霎时")

4.你见过一眨眼时间江水涨两丈来高的景象吗?

(没有,这实在是太罕见了)

5.小结:

这一段介绍了潮来后江面又恢复了平静。

六、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通过写作者在观察时所听到的声音、看到的样子,以及人们的情绪变化,把钱塘江大潮壮观的场面展现在我们眼前,使人发自内心地感叹:

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

七、作业。

练习背诵三、四自然段。

师: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

  生:

想!

  师:

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学生跃跃欲试)

  师:

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

  生:

人声鼎沸。

  师:

风和浪都很平静——

  生:

风平浪静。

  师:

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

  生:

水天相接。

  师:

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

  生:

齐头并进。

  师:

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

  生:

山崩地裂。

  师:

形容气势很大——

  生:

(一时说不出,有个别学生答“白浪翻滚”,师提示“浩浩荡荡”)

  [这个复习词语的方法有两个特点。

一是根据词义说出词语,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词义的理解;二是用比赛的形式,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师:

谁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遍。

  (学生纷纷举手)

  师:

都想当老师,那看来只有我当学生了。

  生:

领读,师跟读。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

可是王老师却让学生当老师,自己当学生!

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愿意领读,那就不妨自己来作学生。

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常规的读法。

这样做表面看只是一种简单的角色变换,然而从深层次分析,可以反映出教师对主体意识的深刻认识。

  师: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

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

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发言。

  生: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

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

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

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

  师:

这个词语用得真有水平。

  生:

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一浪一浪(齐头并进)。

  生:

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一浪一浪(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生:

可以填一浪一浪(漫天卷地地涌来)。

  师:

真有水平,第5自然段的语句也能用了!

  师:

“人山人海”这个词的运用有问题吗

  生:

(思索)应该用“人声鼎沸”,因为后边写的是“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所以应该和声音有关。

  [这段师生共同评价非常精彩。

教师没有满足于让学生填写正确,而是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在同一个括号内运用不同的词语,对于运用正确的予以肯定,运用错误的加以纠正。

既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师:

每个人再练习说这段话。

  (学生自由说这段话,进行巩固)

  [整个练习过程中,先让学生讨论统习,再指名个别学生交流,然后师生评讲指导,最后再让每一个学生自己练习说话。

虽然整个环节占用的时间比较多,但是训练很扎实。

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追求的目标,应该大力提倡。

  师:

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

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附送:

2019年(春)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百花园二》教案语文S版

1教材分析

     《心灵创可贴》是语文S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百花园》中《阅读平台》的一篇阅读短文。

短文写的是邻居史密斯太太失去了女儿,妈妈告诉苏茜,史密斯太太非常伤心,难过得心都碎了,应该想办法照顾她。

充满爱心的苏茜送给史密斯太太一片创可贴,史密斯太太十分感动。

这创可贴虽不能贴在心上,但苏茜真诚的爱心打动了史密斯太太,使她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温暖,提醒自己让心灵快些愈合。

在学习这一单元课文后继续表达出本单元突出了“爱”这一主题,体现了人世间互相关爱的浓浓真情。

2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本,体验人物的内心情感。

       3、让学生感受小女孩苏茜纯真的爱心,感悟爱的力量。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教育他们把爱的火种撒向生活的每个角落。

3重点难点

1、感受小女孩苏茜纯真的爱心,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2、体会史密斯太太收到苏茜创可贴的心理变化过程,体会这片“创可贴”真正作用和情感。

4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质疑导入:

      1.(出示课件创可贴)孩子们,看,这是什么?

学生回答,板书课题:

创可贴

       2.师:

谁来说说创可贴有什么作用?

(A、创可贴可以治愈伤口。

B、当鞋子磨脚跟时,我们可以贴上创可贴,防止脚跟磨破皮。

C、修眼镜:

在爬山穿越的时候,有时候眼镜要是坏了是件很棘手的事情,野外也没有合适的东西修理,这时就可以用创可贴来帮忙了。

.......)

       3.师:

同学们见识真广,这一片小小的创可贴用途这么多啊。

可你们有谁听说过创可贴可以治愈心灵的创伤吗?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阅读平台,去了解一片创可贴给我们带来的感人故事。

板书:

心灵   

       4.齐读题目。

活动2【活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

请同学们将书翻到第102页,读读这个感人的故事吧,边读边思考屏幕的问题:

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生汇报。

活动3【活动】小组合作,质疑探究。

      1.师:

短文讲述了一片创可贴的故事,那老师也围绕创可贴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出示课件】

        

(1)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2)谁送给谁创可贴?

她们是什么关系?

        (3)为什么要送创可贴?

        (4)为什么史密斯太太说苏茜送的创可贴“很管用”?

       2.师:

请同学们分组快速浏览课文,寻找答案,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同学们用自己熟悉的标记画出相关语句。

       3、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找出答案,划出相关语句,为分析课文做准备。

活动4【讲授】联想入情,读中悟情。

  一、小组汇报,交流。

         

(1)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2)谁送给谁创可贴?

她们是什么关系?

       师: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苏茜)

        师:

谁来解答第二个问题?

(苏茜送给史密斯太太的创可贴,她们是邻居关系。

)可适当解释下什么是邻居,(住家接近的人或人家)平时孩子们是怎样和邻居们相处的。

        (3)、苏茜为什么要送史密斯太太创可贴呢?

你是从哪里找到答案的?

(苏茜和妈妈的对话中)

A、苏茜,请你来再将你的话说给同学们听好吗?

苏茜妈妈,你来说你说的话吧,来,请你读旁白。

提出要求:

请大家认真听,并用笔画出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B、学生朗读完汇报答案,师适时【出示课件】。

①“因为史密斯太太很伤心,她失去了女儿,难过得心都碎了。

我们应该照顾她一段时间。

②“你看,苏茜,当一个人非常非常伤心的时候,她甚至没法做饭。

史密斯太太再也不能和她女儿聊天,或者愉快地做一些妈妈和女儿一起做的事情了。

你是个聪明的姑娘,也许你会想出一个办法来帮助照顾史密斯太太。

      学生读,体会。

(分男女对读)

③师点拨:

孩子们,苏茜不能理解妈妈的做法,一个接着一个为什么问着妈妈,相信你们也有一点不理解吧, 孩子们,让我们跟随苏茜满腹疑惑之心,怀着一颗关爱之心,走进史密斯太太的家,去感受她和女儿曾经生活的点点滴滴...........

       出示课件,播放背景音乐,情境对话:

a.史密斯太太坐在沙发上,却想起这个时候应该和女儿拥抱着看《猫和老鼠》,可是现在她只能(                             )。

b.史密斯太太起身来到(                ),仿佛看见她和女儿一起在(                               ),可是现在她只能(                                   )。

c.史密斯太太(                                                                )。

    ......

   师:

史密斯太太她再也不能给女儿讲《白雪公主》的睡前故事了,读!

          她再也不能和女儿一起分享学习和劳动的快乐了,读!

          她再也拥抱不到女儿了,再也亲吻不到女儿啦,再读!

④师继续点拨:

女儿走了,也把所有的快乐和希望带走了,史密斯太太独自伤心,一颗心也随着女儿的离去彻底碎了,她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让她继续生活下去。

而在邻居家的另一个房间,一个六岁的小女孩也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

【出示课件】

这个问题是指那个问题呢?

谁来告诉大家?

这是对苏茜的什么描写?

   点拨:

孩子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