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图文转换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60501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8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图文转换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图文转换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图文转换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图文转换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图文转换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图文转换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图文转换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图文转换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图文转换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图文转换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图文转换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图文转换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图文转换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图文转换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图文转换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图文转换教案.docx

《高考语文图文转换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图文转换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图文转换教案.docx

高考语文图文转换教案

高考语文图文转换教案

图表题综合考查学生对图表的分析能力,要求考生根据图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性的信息,或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

这类题型属于语言应用能力的考查。

一、图文转换的类型:

1.从所供材料角度分为两种:

①表(格)文(字)转换题。

?

②图(“徽标类”“漫画类”)文转换题。

2.从表达角度分为两种:

①直接表述图表信息。

②对图表信息推断总结。

二、表文转换题

解题方法:

第一、整体认读图表内容。

关注图标题目、表头,把握图表大主题或方向。

图表式的要兼顾图表的各个要素(比较对象、比较角度、项目、各种数据及其变化特点),坐标曲线图要抓住曲线变化的规律,柱状、饼式图要抓住各要素的比例分配及变化情况,生产流程图要抓住事理的时空、先后逻辑顺序等。

第二、归纳认读结果,注意:

①重视数据变化。

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项问题,这可能正是图标的关键处,也是得到观点的源头。

②注意图表细节。

图表下“注”等细节起提示作用。

③把握考题要求。

根据考题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考题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

比较题目要求和图标信息,就可准确回答问题。

④简要归纳概括。

解答前,正确分析图表中所列内容的相互联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分析出有关材料的内在联系,再按题目要求(句式、字数)归纳概括,就符合简答要求了。

注意在表达中不能出现语病。

特别是在反映事物变化或规律时,选用词语要准确。

如表明增长趋势的,可用的词语有“增长(加)了”“增加到”“增长了××倍”,“与同期相比,增长……”等;表明下降趋势可用的词语有“减少了”“减少到”“减少了(百分数、分数)”,但其后不能用倍数。

又如表示程度范围的概念:

“近一半(约50%左右)”“大部分(比例约在55%—70%)”“绝大多数(比例占70%以上)”“所有”“约几成”等。

三、徽标类转换题

解题方法:

(1)宏观把握会徽(行业性图标)的外形特点,注意中英文大小写和变体,以及涉及的时间、事物等。

(2)说明(介绍)画面要分清说明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空间顺序)。

(3)注意由表及里,分析其内涵和寓意,对图标的创意(含义),要联系具体对象作出合理想象。

三、漫画类转话题

漫画是一种具有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

多从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表现为幽默、诙谐的画面,借以讽刺、批评(多以讽刺为主)或歌颂某些人和事,启迪人们领悟深奥的道理(寓意)。

1.构成及命题形势

一幅漫画主要由标题、主体、注释三部分构成。

标题即题目,往往告知人们漫画的主题思想,有的虽没有标题但一定有鲜明的主题;主体是画面各“因素”构成的情景;注释是对画面情景的文字提示或注解。

通过对这三部分的仔细阅读,就能从整体上概括其寓意。

一幅好的漫画,在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同时,也给人以思考和警示。

根据这一特点,结合语言表达的考查要求,命题一般会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①概括寓意,②拟加标题,③描述画面,④综合考查。

2、分类

记叙类漫画可从人、事两方面进行联想,对人物应注意其言行举止、表情神态、穿着打扮及人物间的关系;对事物应注意时间、地点、前因后果及发展趋势。

寓意类漫画是以自然现象或景物作为创作素材的,它往往是影射社会生活中的某类人或某一现象。

对这类漫画,应跟现实生活作合理的类比联想,注意画面形象的类比象征意义。

3、解题方法

解答漫画题时要认真审读漫画本身,要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力求透视画面的本意。

首先要读懂“画中画”,在此基础上,再研读“画外话”。

具体答题时要从细微处入手,一般要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解题思路】

1、细读“画中画”——画面描述

细察画面:

看清主体、背景及其关系;看清文字,注意标题。

揣摩细节:

抓住关键——看有无夸张变形处,弄明白细节才能领会漫画的真正含义。

2、读懂“画外话”——寓意揭示

(1)找出讽刺、颂扬的对象或行为(有标题的,注意标题)

主体?

事件?

对不对?

为什么?

(2)类比联想——画面到生活

类比联想是在审读、想象的基础上,将画面信息跟现实生活相联系,深入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在类比中明晓漫画寓意的过程。

进行联想时,对人物应注意他们的言行举止、表情神态、穿着打扮及人物间的关系;对事情应注意时间、地点、前因后果及发展趋势;以社会现象或自然景物作为创作素材的,它往往是影射社会生活中的某类人或某一现象,应跟现实生活作合理的类比联想,由“实”及“虚”、由“点”到“面”、由“表”及“里”挖掘画面形象的隐含信息。

3、明确题目要求,组织语言表述

描述漫画只要求对漫画内容本身加以说明,不可超越漫画所给图文信息进行添枝加叶,不可用主观想象代替画面中并不存在的东西。

描述时要贯彻以下原则:

(1)注意对象和细节;

(2)按照一定的顺序;(3)抓住关键,揭示寓意;(4)注意题目要求,采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命题形式、修辞手法、字数等)。

二、高中图文转换专题训练

2.下面是丰子恺先生创作的漫画《跌一跤,且坐坐》,请按要求,表述画面内容并说明图画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内容:

(不超过50字)

寓意:

(不超过30字)

【答案】内容:

画面描绘的是一个行路人跌坐在地上,包裹和雨伞放在旁边,漫画右上角题写“跌一交,且坐坐”等字样。

寓意:

生活中人难免会跌倒,此时应从容淡定,笑对挫折。

【解析】【分析】本题说明主要内容时,要写出图中的关键点:

坐在地上的人、身边的包裹和雨伞、图画的文字“跌一交,且坐坐”。

第二问要求写道理,注意不要就事论事,应把具象的画面转换为抽象的道理、观点,把“跌一交,且坐坐”的意思转化为“遇挫折,要从容”等。

故答案为:

内容:

画面描绘的是一个行路人跌坐在地上,包裹和雨伞放在旁边,漫画右上角题写“跌一交,且坐坐”等字样。

寓意:

生活中人难免会跌倒,此时应从容淡定,笑对挫折。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描述漫画内容、探究漫画寓意的能力。

此类题要求用概括性的语言,揭示漫画主题,指出漫画的弦外之音,概括漫画给人的思考和警示。

首先要认真细致的观察画面的内容,找出其讽刺、颂扬的对象或行为(有标题的,一般多是标题)。

要注意:

画面的形象主体不一定是讽刺或颂扬的对象,要学会由“实”及“虚”,由表及里。

然后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

3.下面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标识”。

请指出活动标识的设计核心元素,并分析活动标识设计的视觉效果及其意蕴。

【答案】①活动标识以数字“70”和代表国家形象的国徽五星及天安门作为设计核心元素,紧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活动主题。

②活动标识中,“70”设计成翻开历史新的一页的视觉效果,“7”的造型又像节日的彩带,其飘动的效果与醒目的金色立体国徽五星及天安门所在的圆形构成了一动一静的互动关系,既体现了历史的厚重感,又蕴含了重大节日的欢庆气氛。

【解析】【分析】本题构图要素包括数字符号“70”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1949—2019”表示建国时间和今年的时间,“7”的造型又像节日的彩带,其飘动的效果与醒目的金色立体国徽五星及天安门所在的圆形构成了一动一静的互动关系,既体现了历史的厚重感,又蕴含了重大节日的欢庆气氛。

整个图案呈鲜红色,既与国旗的颜色一致,也增加了喜庆色彩。

寓意结合各个要素的含义综合思考。

意思对即可。

故答案为:

①活动标识以数字“70”和代表国家形象的国徽五星及天安门作为设计核心元素,紧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活动主题。

②活动标识中,“70”设计成翻开历史新的一页的视觉效果,“7”的造型又像节日的彩带,其飘动的效果与醒目的金色立体国徽五星及天安门所在的圆形构成了一动一静的互动关系,既体现了历史的厚重感,又蕴含了重大节日的欢庆气氛。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图文转换的能力。

图文转换题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强,具有创新特色的新题型,要求考生根据图或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的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或推断。

解答此题时,一要观察清楚图表上的内容,二要读清楚题目的要求。

4.请描述下面的中国民间剪纸画,并说明其寓意。

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答案】描述:

剪纸画由“福”“寿”两字和一头梅花鹿构成,画面是回头的鹿载着“福”,装着“寿”。

寓意: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生活幸福,健康长寿,俸禄丰厚。

【解析】【分析】注意主题图案中的“福”“寿”字和“鹿”的图案,再从其象征意义分析。

故答案为:

描述:

剪纸画由“福”“寿”两字和一头梅花鹿构成,画面是回头的鹿载着“福”,装着“寿”。

寓意: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生活幸福,健康长寿,俸禄丰厚。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描述漫画内容、探究漫画寓意的能力。

此类题要求用概括性的语言,揭示漫画主题,指出漫画的弦外之音,概括漫画给人的思考和警示。

首先要认真细致的观察画面的内容,找出其讽刺、颂扬的对象或行为(有标题的,一般多是标题)。

要注意:

画面的形象主体不一定是讽刺或颂扬的对象,要学会由“实”及“虚”,由表及里。

然后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

5.阅读下面的漫画,回答后面的问题。

公牛挤奶

(1)请简要说明这幅漫画的画面内容(文字除外)。

(不超过45个字)

(2)请概括这幅漫画的寓意。

(不超过35个字)

【答案】

(1)一位头戴帽子穿一身工作服的人,坐在小桶前的矮凳上给公牛挤奶,公牛惊奇地看着挤奶者。

(2)漫画讽刺了那些不进行调查研究、不顾客观情况就动手干事的主观主义者。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所给漫画,从主体上看,是一头牛的形象,牛的身侧有一个人坐在小板凳上。

从人物形象上看,戴着帽子,身穿大褂,应当是着的工作服。

联系漫画题目和他身后的桶看,他在挤奶,牛在扭头看着挤奶工,图上的文字细节照应了漫画标题。

概括漫画的主要内容,语言要简洁明了,注意文字除外及对字数的要求。

(2)给公牛挤奶,首先是违背常情的,身穿工作服做着样子,备着桶,连牛都感觉诧异,明显是讽刺,概括时,要注意思考揭示的是哪类现象。

在这幅漫画里,比较明显的是违背客观规律做事,违背客观规律的具体现象就是不进行调查研究、不顾客观情况就动手干事,答题要用规范性语言,如“这幅漫画讽刺了……”,表达突出针对性,并注意字数要求。

故答案为:

⑴一位头戴帽子穿一身工作服的人,坐在小桶前的矮凳上给公牛挤奶,公牛惊奇地看着挤奶者

⑵漫画讽刺了那些不进行调查研究、不顾客观情况就动手干事的主观主义者。

【点评】⑴该题考查漫画类图文转化的能力。

该题要求说明漫画内容,完成这类题目,首先看画面,看画中文字,看夸张之处,抓住矛盾;接着分析细节,揣摩夸张之处的寓意;再注意提示,抓住关键。

答题时,注意有一定顺序,可以先主后次,在字数许可范围内尽可能详细。

⑵该题考查提炼寓意的能力。

完成这类题目,需要读懂漫画,联系现实,展开想象,揣摩画外音。

看画面指向,对应相关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多个角度思考创作动机,选择最佳的答题切入点。

6.阅读下面这幅漫画,按要求答题。

(1)为这幅漫画拟定一个标题。

要求:

能形象地概括画面特点,使用四字成语。

(2)用简洁的语言,揭示漫画的寓意。

【答案】

(1)厚此薄彼

(2)讽刺了社会上缺乏实干精神,工作业绩乏善可陈却热衷于自吹自擂、哗众取宠的不良风气。

【解析】【分析】拟定标题和概括寓意都需要总体阅读漫画。

在这幅漫画中,总结的材料非常厚,工作的材料却非常少;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总结往往是一些虚的、自吹自擂的材料。

这幅漫画就是讽刺了社会中只注重自吹自擂,不注重实际工作的现象。

故答案为:

(1)厚此薄彼

(2)讽刺了社会上缺乏实干精神,工作业绩乏善可陈却热衷于自吹自擂、哗众取宠的不良风气。

【点评】漫画的拟写题目和漫画寓意都会依据画面本身而来,所以要了解漫画的相关知识。

漫画的特点:

1、多取材于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2、具有强烈的讽刺性或幽默性3、运用夸张、比喻、象征、对比等手法。

漫画的构成:

主体:

是画面各“因素”构成的情景。

画注(可以没有):

是对画面情景的文字提示与注解。

标题(可以没有):

即题目,往往告知或暗示漫画的主题思想。

漫画构图的类型:

(1)单一孤立型:

画面一般比较简洁明了

(2)组合连续型:

着眼于情节的延展与内容的变化,由两组或两组以上的图画组成。

7.补白,指填补空白,主要用来填充报纸或期刊的空白的短文。

请观察画面内容,以“二十年匆匆而过,我长大了,奶奶啊,您却老了”为开头进行补白。

要求:

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感情饱满,语言连贯、生动,不少于80字。

 

二十年匆匆而过,我长大了,奶奶啊,您却老了。

________。

【答案】二十年,回忆不曾离开,您用小小的童车推着我童真的笑颜,推着我无忧的童年。

二十年,您身后的小树早已枝繁如伞,而您却已华发苍颜。

如今,奶奶,我愿用我的青春年华,推出您安康的晚年!

【解析】【分析】两张照片摄于同一地点,表达了时间流逝,物是人非之感。

观察两张照片,地点相同,不同的是人与景:

孙子长大成人,奶奶白发苍苍,小树枝繁叶茂。

续写的话从孙子的角度考虑,需表达对奶奶的感激与照顾之情。

考生作答时,注意突显主题,注意字数限制。

故答案为:

二十年,回忆不曾离开,您用小小的童车推着我童真的笑颜,推着我无忧的童年。

二十年,您身后的小树早已枝繁如伞,而您却已华发苍颜。

如今,奶奶,我愿用我的青春年华,推出您安康的晚年!

【点评】要解答好此题需要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做这类试题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题干要求,能揣摩理解出题者意图,当然考试时这类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在备考时还应多练习、多积累。

8.“一带一路”是一种经济整合大战略,下图为“一带一路”的简易说明图,请根据该图给“一带一路”下一个定义,不超过80个字。

【答案】“一带一路”是(一种)由中国提出的,贯穿亚欧非大陆,秉着共商、共享、共建原则,旨在(以)探寻经济增长之道、实现全球化再平衡、开创地区新型合作(为目的)的经济整合大战略。

【解析】【分析】从图上来看,图由三个部分组成,中间部分“一带一路”是被定义的概念,两边部分是对“一带一路”的阐述,左边“中国”“亚欧非大陆”是“一带一路”涉及的区域,“共商、共享、共建”是秉持的原则,右边是“一带一路”的目的,即“探寻经济增长之道”“实现全球化再平衡”“开创地区新型合作”;最后还要确定被定义概念的邻近属概念,题干已经提供了属概念,即“经济整合大战略”。

明确了这些内容,按照下定义的模式进行填写,填写种差的时候要注意顺序,一般是涉及区域、秉持原则、达到的目的。

故答案为:

“一带一路”是(一种)由中国提出的,贯穿亚欧非大陆,秉着共商、共享、共建原则,旨在(以)探寻经济增长之道、实现全球化再平衡、开创地区新型合作(为目的)的经济整合大战略。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图文转换的能力。

图文转换题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强,具有创新特色的新题型,要求考生根据图或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的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或推断。

解答此题时,一要观察清楚图表上的内容,二要读清楚题目的要求。

9.下面是文学人物简·爱和苔丝的性格特征的比较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采用“总一分”形式,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答案】简·爱和苔丝的性格特征有同有异。

相同点是两人都具有善良、独立、坚强的性格特征。

不同点是简·爱具有抗争、平等意识,而苔丝却天真顺从,缺乏自信,缺乏平等意识。

【解析】【分析】本题为比较图,一般为比较异同。

解题方法为:

首先认真观察比较图,找出简·爱和苔丝的相交点,这样就能确定二者性格的相同点—善良、独立、坚强。

从图中也可以找到两人没有相交的地方,这样就能确定二者性格的不同点——前者具有抗争意识、平等意识;后者则天真顺从、缺乏自信,认为自己的地位低于自己所爱的人。

然后按照要求以“总一分”结构组合成一段话,注意要适当加上“而”“却”等,以使表达连贯。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熟悉简·爱、苔丝这两个人物,当然更好;如果不熟悉,也不影响作答。

注意字数要求,尽量简洁明了。

总写的话可以是:

简•爱和苔丝的性格特征有同有异。

分说可以是:

相同点是两人都具有善良、独立、坚强的性格特征。

不同点是简•爱具有抗争、平等意识,而苔丝却天真顺从,缺乏自信,缺乏平等意识。

故答案为:

简·爱和苔丝的性格特征有同有异。

相同点是两人都具有善良、独立、坚强的性格特征。

不同点是简·爱具有抗争、平等意识,而苔丝却天真顺从,缺乏自信,缺乏平等意识。

【点评】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

流程图主要反映事物的动态演变过程,读图时首先关注该主题由哪些环节构成;其次理清各环节之间的结构关系;最后拟写答案要根据题目要求进行。

语言表达做到遣词准确、简明、概括性强,造句条理清楚、富于变化、语气通畅。

10.下面是《人体不同姿势腰椎受力情况表》,请择取图表中最能说明人体姿势与腰椎受力情况关系的三点信息,用文字进行概括说明。

每条不超过25个字。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答案】人在平躺时,腰椎受力(或:

负荷)最小;人在站立负重前倾时,腰椎受力(或:

负荷)最大;人在站立或坐着时,身体前倾使会腰椎受力(或:

负荷)加大。

【解析】【分析】由图表可知,人平躺时腰椎受力为25,人在站立负重前倾时腰椎受力为220,人在站立时腰椎受力为100,人在站立身体前倾时腰椎受力为150,坐着时腰椎受力为140,坐着身体前倾时腰椎受力为185。

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得出人体姿势与腰椎受力情况关系。

故答案为:

人在平躺时,腰椎受力(或:

负荷)最小;人在站立负重前倾时,腰椎受力(或:

负荷)最大;人在站立或坐着时,身体前倾使会腰椎受力(或:

负荷)加大。

【点评】该试题属于图文转换的题型。

做图文转换题的步骤分三步:

一要看清题干,弄清图表针对的对象,以及题干的要求;二要依据题干的调查对象和题干要求认真观察图表寻找有效信息;三要根据试题要求把寻找的有效信息理清思路,形成答案。

11.阅读下面这幅漫画,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画面的构成并揭示其寓意。

【答案】①构成:

漫画是一幅画着两个人的拼图,一个父亲,一个儿子。

拼图上父亲的身体已经残缺不全,并且父亲手上拿着自己身上取下来的一块拼图递给儿子;儿子身上只剩下一块空白,放入父亲给他的拼图,他就完好无损了。

②寓意:

这幅画表现了父母为了子女无私付出,日渐衰老;而子女在成长中对父母一味索取,理所当然地接受父母的馈赠。

【解析】【分析】本题漫画主要传达了“奉献与索取”的主旨。

本题中,①漫画构成:

漫画是一幅画着两个人的拼图,一个父亲,一个儿子。

注意细节:

拼图上父亲的身体已经残缺不全,儿子身上只剩下一块空白。

②寓意:

拼图上父亲的身体已经残缺不全,表现了父母为了子女无私付出;而子女在成长中对父母一味索取,理所当然地接受父母的馈赠。

故答案为:

①构成:

漫画是一幅画着两个人的拼图,一个父亲,一个儿子。

拼图上父亲的身体已经残缺不全,并且父亲手上拿着自己身上取下来的一块拼图递给儿子;儿子身上只剩下一块空白,放入父亲给他的拼图,他就完好无损了。

②寓意:

这幅画表现了父母为了子女无私付出,日渐衰老;而子女在成长中对父母一味索取,理所当然地接受父母的馈赠。

【点评】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运用能力。

题型上属于图文转换题,归纳漫画蕴含的道理。

漫画是一种具有讽刺性或有幽默性的绘画,多从政治事件和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表现幽默、诙谐的画面,借以讽刺、批评或颂扬某些人或事。

了解漫画的特点,把握命题的方向,理顺答题的思路,是做好漫画文字转换题的关键。

一幅漫画主要由标题、主体、画注三部分构成。

标题即题目,往往告知人们漫画的主题思想;主体是画面各“因素”构成的画情画景;画注是对画情画景的提示与注解。

通过对这三部分的仔细品味,就能从整体上概括其寓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