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3.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61481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3.docx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3.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3.docx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3

2019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克己复礼”;孟子则认为圣人因其道德修养“出于其类,拔乎其萃”方能称之为圣人;而荀子提出“君子至德,默然而瑜”,意在颂扬遵循道德的人。

据此可知,他们都强调

A.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B.平等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

C.道德自律促成和谐社会的建立D.国君是社会道德自律的楷模

25.下表为隋唐科举制发展简表。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时间

 

事件

隋大业元年

 

始创进士科,但仅具有古词新用的含义。

 

唐初

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考试称制科。

明经、进士两科成为常科的主要科目。

唐高宗及以后

 

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

武则天时期

 

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首创武举科。

唐玄宗时期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皇帝在长安、洛阳宫殿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A.隋代没有真正实行科举考试制度B.科举考试考题禁锢了读书人思想C.唐代科举成为当时唯一选官方式D.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逐渐完善

26.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变迁》一书中提到,都市化是宋代社会的一大特点,城市人口增长后,高雅文化开始呈现市民化倾向……平民格外重视生活水平而对戎马生涯不屑一顾……都市的娱乐方式也兴盛起来,都市的生活是自由而奢华的。

据此可知,宋代

A.已经完成了城市化B.重文轻武影响渐深C.平民生活高于前朝D.高雅文化趋于低俗

27.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天地固然是化育万物之本,但如果万物不经君主圣人整治梳理,只能以散漫的形式存在,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

由此可见,这一认识

A.是诸子学说趋向统一的体现B.为专制制度提供了有力支持C.表明儒家思想得到普遍认同D.意味着百家争鸣的基本结束

28.中国民族机器织业的主持人或创办人,都是缺乏手工棉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有官僚、士伸、买办、商人等,却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

这种状况

A.直接导致民族工业长期萧条B.取决于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C.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D.折射出中国民族工业特殊性

29.下表为中国主要进口货占进口总值的百分比(1870—1910年)。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年份

总值(1000海关两)

 

鸦片

 

棉纱

谷物面粉

 

烟草

 

煤油

机器

铁路材料车辆

 

其他

187

0

 

63693

 

43.0

 

3.0

 

0.04

 

0.1

 

0.09

 

——

 

53.77

188

0

 

79293

 

39.3

 

4.6

 

0.1

 

0.4

 

1.2

 

——

 

54.4

189

0

 

127093

 

19.5

 

15.3

 

9.6

 

0.9

 

1.6

 

3.2

 

0.3

 

——

 

49.6

190

0

 

211070

 

14.8

 

14.3

 

7.0

 

3.0

 

0.5

 

3.1

 

6.6

 

0.7

 

——

 

50

191

0

 

562965

 

12.0

 

13.6

 

7.7

 

4.8

 

2.0

 

1.8

 

4.7

 

1.5

 

3.8

 

48.1

A.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引进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近代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D.外贸格局被国际环境所左右

30.167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购运南京布(即江南棉布)。

乾隆末年,欧美各国购买的南京布已突破百万匹。

从乾隆五十一年至道光十三年的48年中,欧美各国进口的南京布总数高达46余万匹。

这表明当

时中国

A.棉布成为大宗出口商品B.欧洲工业产品受到抵制

C.开始了与西方贸易往来D.棉纺织业占据主导地位

31.1954年宪法草案审定时,在文字表述上将原先条文中的“为、时、应、得、其、凡”等字,全部改为“是、的、时候、应当可以、他们或它的、任何或一切”,“规定之”中的“之”字也全部去掉了。

该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表述平实体现人民性B.强化宪法的权威性C.表述准确以避免歧义D.尽量体现社会转型

32.公元前2世纪,罗马制定了《艾布体亚法》,授予最高裁判官自行决定诉讼程式的权力,最高裁判官根据商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公平”“正义”为基础,创制了许多以前法律中没有依据、甚至是违背相关规定的诉权、抗辩权和救济手段。

这说明当时罗马法

A.立法过程随意B.追求务实灵活C.注重形式规则D.出现公权滥用

33.15世纪以后,西欧商人用美洲白银换取中国的黄金,由于中国和日本的金银比价不同,再用中国黄金到日本换取更多的白银从中赚取差价,所获高额利润就地购买中国印度东南亚等地的商品然后再高价转卖到欧洲和美洲。

这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价格革命导致了物价暴涨B.全球商品交流网络开始形成C.工业革命使社会财富增加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

34.1938年2月,美国通过的《农业调整法》明文规定,对棉花、小麦、玉米、烟叶、大米等主要作物实行生产定额,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面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由政府给予补贴。

这一做法

A.有利于美国农业的健康发展B.有效消除了美国的经济危机

C.在农业领域逐渐出现了垄断D.有利于缓解美国的贸易逆差

35.《关贸总协定》第十八条又称为幼稚产业保护条款,即发展中国家在进口激增有损于发展计划时,可以临时采取数量限制的办法。

1979年,“东京回合”确认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差别优惠待遇的合法性。

“乌拉圭回合”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优惠待遇原则,也在世界贸易组织中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这表明

A.世贸组织内部实现了公正、平等、合作

B.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C.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D.国际贸易规则对发展中国家更为有利

二、非选择题:

共160分。

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

共135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法律的历史和文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

材料一关于法律,东西方先哲的认识不尽相同。

孔子认为法律的推行与统治者关系密切,“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圣人治国依靠礼乐,所谓“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他还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即认可亲人之间包庇犯罪。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政体在法律推行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果城邦人的习惯和教育不服从政体的精神,最卓越的法律也没有用。

”他还强调执法要公正,认为“法律控制所有的人”。

良好的社会秩序基于对法律的遵守。

(1)阅读材料一,指出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在法律认识上的差异。

(8分)

材料二《拿破仑法典》部分条款

第134条依法订立的契约,对缔约当事人双方具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

仅得由当事人双方相互的

同意、或根据法律许可的原因,始得取消。

 

第544条所有权为对物完全按个人意愿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但法律及规定所禁止的使用不在

此限。

 

③第545条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但因公用并在事前受公正的补偿时不在此限。

 

④第1101条契约,为一人或数人对另一人或另数人承担给付某物、作或不作某事的义务的合意。

 

第1384条任何人不仅对其自己的行为所造成之损害,而且对应由其负责的他人的行为或在其管理

下的物件所造成之损害,均应负赔偿之责任。

(2)近代民法的三项基本原则在《拿破仑法典》以上条款中均有体现。

阅读材料二,请将序号填写在相应的空白处。

结合所学,简述上述原则产生的背景。

(12分)

原则一:

损害赔偿原则对应条款序号:

原则二: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对应条款序号:

原则三:

契约自由原则对应条款序号:

 

材料三

(3)阅读材料三,任选其中一部法律文件,从时代需要的角度分析其历史作用。

(5分)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人民得享有各项之自由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的国家所有,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人类学家提出了:

最具适应性、最成功的社会要在转变时期改变和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是极为困难的。

相反,不太成功的落后社会更有可能适应变化,突飞猛进。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进行简要闸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二)选考题:

共25分。

请考生从2道地理选考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1977-1985年,中国开始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科技政策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法律、法令形式的科技政策;二是通过竟政领导机关或科研管理机构发布的有关科学技术的战略、规划、计划、决定、条倒规定、章程和制度等;三是以办法、通知、意见、会议文件以及主要领导人代表党和国家的重要讲话等形式出现的科技政策。

此外,还有支持科学技术发晨条件的政策,如;人才政策(知识分子政策)及相美的教育政策。

结合该阶段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和方针,科技政策更多地侧重了技术政策。

1978-1979年,中法、中德(联邦德国)、中美分别签订了科技合作协定,还成立了中美科技合作联合委员会。

设备进口和技术引进也再度起了高湖。

这段时间设备进口和技术引进对促进石油、化工等工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板的促进作用。

总体来说,此阶段的技术政策还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摘编自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5年中国科技改革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7-1985年中国科技改革的作用。

(9分)

4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1969年1月尼克松入主白宫,鉴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美国霸权地位的相对衰落,为了保住霸权地位,提出了一整套新的对外政策方针。

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出访欧洲途中,在关岛谈到了美国对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政策。

“……除非受到一个大国的带有核武器的威胁外,美国鼓励并有权期望逐渐有亚洲国家本身来处理,逐渐由亚洲国家本身来负责。

”1970年2月18日,尼克松提出“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作为“新的和平战略”三大支柱,使“尼克松主义”不仅成为规定美国的海外义务及其盟友的关系,而且成为规定对苏对华政策的指导原则。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发表讲话承认国家战略格局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而是有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和日本五大力量中心。

尼克松主义无疑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它不仅在尼克松任内成为对外政策的指南,而且对以后历届政府的对外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概括尼克松主义的主要内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尼克松主义的性质及其作用。

(9分)

4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欧阳修,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他为人处世,刚正不阿。

为了国计民生,敢于直言进谏,不怕贬官,不避刑戮。

骂高若纳,驳吕夷简,其意气之盛,至今令人神往。

及遭陷害,力请辩诬,襟怀坦然,难进易退。

也正是由于具有这样正派的作风,才具有朴实的学风。

他做学问,力求真实,不立异论。

为学如此,为文也是这样。

他主张文章要”中于时病而不为空言”,反时“好为新奇以自异。

”他既不赞成唐代元结和哭宗师的“以怪而取名”,也曾力矫当时“以诡异相高”的所谓”太学体”。

欧阳修自己的文章写得平易自然,影响了宋朝一代的文风。

古人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欧用修自己的文风正是起了这料的作用。

——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欧阳修的个人特色。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阳修的贡献。

(7分)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24.A25.D26.B27.B28.D29.C30.A31.A32.B33.B34.A35.C

二、非选择题:

共160分。

(一)必考题:

共135分。

41.

(1)差异:

孔子认为法律的推行依靠统治者,亚里士多德强调城邦政体是保障法律推行的重要前提;孔子认为“礼”是立法司法的指导原则,亲亲相隐没有罪,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法律适用于所有人;孔子法律思想的实质是“人治”,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法律自身就具有约束力(即“法治”)。

(2)损害赔偿原则:

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

②、③;契约自由原则:

①、④。

背景:

借鉴了罗马法的一些原则;启蒙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资产阶级巩固革命成果的需要;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旧制度对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的践踏。

(3)作用:

《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共同纲领》宣布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体现了民族独立的要求;经济上提出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实现工业化的发展方向,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起到指导作用。

42.论题:

英国曾是地处边缘,不被欧洲大陆重视的岛国,但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一步一步走向世界的中心。

(3分)

论证: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凭借海上实力成为海上霸主;荷兰率先建立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地理位置,成为“海上马车夫”,垄断海上贸易。

而英国地处边远,仍旧是封建国家。

随着资本主义发展,17世纪40年代,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确立下君主立宪政体;随着责任内阁制的建立和议会制改革,英国民主政治最终得以完善,这些都使英国政治优越于其他西欧国家。

18世纪的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获得发展资本主义的足够资金,“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使农民与土地分离,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世界工业中居垄断地位,有“世界工厂”之称,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强国。

此外,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都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这些思想文化运动反过水加快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对外政策方面,英国积极推行重商主义和自由主义,拓展海外殖民地,辽渐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8分)

综上所述,英国在转变时期及时革新,适应变化,突飞猛进,确立了自己的强国地位。

(1分)

45.

(1)特点:

将科枝政策纳入法制化建设轨道;确立党对科技改革及科技政策制定的领导地位;侧重于人才

政策、教育政策和技术政策的改革;加强对外科技合作。

(2)作用:

加快了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有利于石油、化工等重要产业的恢复和发展;加快科技改革规范化、法制化的进程;有利于科技教育事业的恢复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46.

(1)内容:

“关岛主义”(新亚洲政策);“和平新战略”(新和平战略);“五大力量中心说”;(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2)性质:

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次适时调整;实质是控制苏联在全球范围内对美国的攻势,确保美国霸主地位。

(3分)作用:

推动了美国从越南战争泥潭中解脱;促进了中美关系的改善,变对抗为“合作”;同苏联展开对话,缓和相互关系;有利于协调美国于同盟国的关系;(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47.

(1)刚正不阿,直言极谏;作风正派;注重实学

(2)主张气节与正义,凸显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引领宋代学术实学实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