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地苯醌微胶囊的制备及其鉴定.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61612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1.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艾地苯醌微胶囊的制备及其鉴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艾地苯醌微胶囊的制备及其鉴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艾地苯醌微胶囊的制备及其鉴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艾地苯醌微胶囊的制备及其鉴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艾地苯醌微胶囊的制备及其鉴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艾地苯醌微胶囊的制备及其鉴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艾地苯醌微胶囊的制备及其鉴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艾地苯醌微胶囊的制备及其鉴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艾地苯醌微胶囊的制备及其鉴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艾地苯醌微胶囊的制备及其鉴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艾地苯醌微胶囊的制备及其鉴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艾地苯醌微胶囊的制备及其鉴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艾地苯醌微胶囊的制备及其鉴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艾地苯醌微胶囊的制备及其鉴定.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艾地苯醌微胶囊的制备及其鉴定.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艾地苯醌微胶囊的制备及其鉴定.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艾地苯醌微胶囊的制备及其鉴定.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艾地苯醌微胶囊的制备及其鉴定.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艾地苯醌微胶囊的制备及其鉴定.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艾地苯醌微胶囊的制备及其鉴定.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艾地苯醌微胶囊的制备及其鉴定.docx

《艾地苯醌微胶囊的制备及其鉴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艾地苯醌微胶囊的制备及其鉴定.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艾地苯醌微胶囊的制备及其鉴定.docx

艾地苯醌微胶囊的制备及其鉴定

研究生毕业论文

艾地苯醌微胶囊的制备及其鉴定

朱杰连梁娟

摘要

艾地苯醌(IDBN)是生命体最主要生化物质辅酶CoQ10的衍生物,是一类高效安全的天然抗氧化剂。

可保护皮肤抵御环境氧化伤害,改善细纹、皱纹、老人斑、松弛等问题。

但IDBN亮橘色的外观和不溶于水的性质,使其难以均匀地添加到水剂型产品中,这样就大大限制了IDBN在化妆品工业中的应用。

将IDBN制成IDBN微胶囊,既能保持IDBN的固有性质,又能改善其颜色深和不溶于水的性质。

本课题设计了β-环糊精包合法和喷雾干燥法两种方法制备IDBN微胶囊。

对芯壁比例、包合温度、超声时间、搅拌速度等参数进行了单因素实验,选择对IDBN微胶囊包埋效果影响较大的因素,分别取适宜的水平进行正交试验,以包合率、含药量、收得率为指标,筛选出较优的微胶囊包合工艺参数。

喷雾干燥法制取微胶囊选用了两组壁材海藻酸钠与明胶、明胶与麦芽糊精进行试验,分别对影响包合率较大的几个因素进行了优化,如壁材配比、乳化温度、均质时间等,得到两组壁材制取微胶囊的最佳工艺为。

采用β-环糊精包埋法时,正交实验选取了最佳工艺条件:

IDBN与β-CD摩尔之比为1∶3,50℃下搅拌速度400r/min,超声包合反应20min,所制得的IDBN-β-CD包合物的包合率为35.20%,含药量14.77%,收得率30.08%。

采用喷雾干燥法时,以海藻酸钠+明胶为壁材制取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为:

海藻酸钠与明胶的质量分数之比1:

2.5,芯壁比1:

2,均质乳化5min,所得微胶囊包合率可达86.3%;以明胶+麦芽糊精为壁材制取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为:

明胶与麦芽糊精的质量分数之比为3:

1,芯壁比为1:

3,制得的微胶囊包合率为75.6%。

对比发现,以海藻酸钠和明胶复合配制的壁材所制得的微胶囊的包合率较明胶与麦芽糊精复合配制的壁材制取的微胶囊的包合率要高,故选择海藻酸钠和明胶复合作为微胶囊壁材制取微胶囊。

采用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等验证了微胶囊的形成。

这两种方法制得的IDBN微胶囊都大大淡化了IDBN的橘黄色外观,IDBN的溶解度也经β-CD包合后增大为原来的70倍、海藻酸钠与明胶包合后增大为原来的95倍。

关键字:

艾地苯醌,β-环糊精,微胶囊,喷雾干燥法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1微胶囊技术

1.1.1微囊化技术的基本概念

1.1.2微囊化技术的应用及其优势

1.2微胶囊化方法简介

1.2.1物理法

1.2.2化学法

1.2.2物理化学法

1.3囊壁材料的研究和应用

1.3.1环糊精

1.3.2明胶

1.3.3海藻酸钠

1.3.4麦芽糊精

1.4微胶囊技术的应用前景.

1.5艾地苯醌研究现状及立题背景

1.5.1艾地苯醌简介(物理和化学性质生理功)

1.5.2立题背景

第二章β-环糊精包埋法制备IDBN微胶囊

2.1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实验材料

2.1.2主要设备

2.2实验方法

2.2.1包合物的制备

2.2.2包合物的验证

1包合物的红外光谱法鉴定

2包合物的X-衍射仪鉴定

2.2.3包合效果的评价

2.2.4包合物中IDBN含量的测定

2.3结果与讨论

2.3.1制取包合物的工艺优化

2.3.2包合物的验证

1包合物的红外光谱法鉴定

2包合物的X-射线衍射分析鉴定

2.4本章小结

第三章喷雾干燥法制备IDBN微胶囊

3.1实验材料与设备

3.1.1实验材料

3.1.2主要设备

3.2壁材的选取

3.2.1微胶囊包合效率的评价

3.2.2以海藻酸钠和明胶复合作为壁材的微胶囊制取

1粘度测试

2乳化液稳定性性能评价

3实验设计

3.2.3以麦芽糊精和明胶复合作为壁材的微胶囊制取

1壁材复合比例对包合率的影响

2.芯壁比对包合率的影响

3.2.4两种壁材包合物比较

3.3制备IDBN微胶囊喷雾干燥工艺的优化

3.3.1喷雾干燥工艺正交实验设计

3.4本章小结

第四章微胶囊化产品理化性质及储藏稳定性研究

4.1实验材料与设备

4.1.1实验材料

4.1.2主要设备

4.2实验方法

4.2.1微胶囊化对IDBN的增溶作用

1IDBN标准曲线的绘制

2.IDBN溶解度测定

3β-CD-IDBN包合物对IDBN的增溶作用

4海藻酸钠与明胶为壁材的微胶囊对IDBN的增溶作用

4.2.2微胶囊的稳定性

4.2.3微胶囊化产品溶解度的测定

1β-CD-IDBN包合物溶解度

2喷雾干燥法制取的微胶囊的溶解度测定

4.2.4微胶囊化产品外形结构观察

1β-CD-IDBN包合物的外形观察

2喷雾干燥制得的微胶囊外形观察

4.3结果与讨论

1IDBN标准曲线

2β-CD-IDBN包合物对IDBN的增溶作用

3海藻酸钠与明胶为壁材的微胶囊对IDBN的增溶作用

4.3.2微胶囊的稳定性

1β-CD-IDBN包合物的稳定性如下表4.1:

2海藻酸钠与明胶为壁材的微胶囊的稳定性

4.3.3微胶囊化产品溶解度的测定

1β-CD-IDBN包合物溶解度

2喷雾干燥法制取的微胶囊的溶解度测定

4.3.4微胶囊化产品外形结构观察

1β-CD-IDBN包合物的外形观察

2喷雾干燥制得的微胶囊外形观察

4.4本章小结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第一章绪论

1.1微胶囊技术

微胶囊造粒技术,也称作微胶囊技术,是在传统胶囊化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美国威斯康星(wisconsin)大学药学博士D.E.Wurster教授早在1949年,改进了药物的总包衣过程,他采用了一种巧妙的机械微胶囊化方法,先将要包裹的微粒悬浮在空气中,然后将壁材喷在微粒表面,这样不仅将微粒包裹了,而且得到的微胶囊呈干燥的、粒径很小的微粒。

现在大量使用的流化床制粒系统就是由这一技术演变而成的,机械微胶囊化技术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的微胶囊加工,美国NCR(NationalCashRegister)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初,研发化学记录材料和无色压敏复写纸的过程中,为了解决无色染料的稳定性问题,B.K.Green发明了凝聚法制取微胶囊的方法。

这一方法开创了液体材料进行微胶囊化包裹的先河,在微胶囊化的发展历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

在微胶囊化领域里,Wurster和Green是两位伟大的先驱者,后继者在他们的研究基础上不断创新,发明了更多效果更好的微胶囊化方法,开启了微胶囊化技术的新篇章。

1.1.1微囊化技术的基本概念

微胶囊技术是一种用易成膜材料把固体或液体包裹起来,使其形成微小粒子的技术。

所制得的微小粒子叫做微胶囊,一般粒子直径大小在微米或毫米级。

把微胶囊内部被包裹的物质称为芯材,或是包合物、囊心等。

芯材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是气体。

微胶囊外部由易成膜的材料形成的包覆膜称为壁材,或是外膜、囊壁。

根据被包裹芯材的性质、状态和用途不同,可采用一种或几种壁材进行包裹[2]。

微胶囊的基本组成见图1.1.

图1.1微胶囊的组成示意图

1.1.2微囊化技术的应用及其优势

微囊化技术最大的特点是使芯材具有靶向性和控释性,即根据需要在恰当的时间和恰当的位置以一定的速率释放芯材。

这一特点使得微囊化技术在食品、医药、日用化学品、纺织品及农牧业等行业都有广泛应用。

微胶囊在食品工业的应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食品微胶囊化,例如把液态食品转化为固体形式,使食用更方便,或着改变食品的外观,起到仿真天然食品的作用;2食品添加剂微胶囊化,可避免食品添加剂受到外界不良影响而变质,同时也可利用微胶囊的控释性功能使添加剂的功效发挥得出色;3.把营养素微胶囊化,利用微胶囊的靶向性特点,使得营养素的功能发挥得有效;4.把酶微胶囊化,利用微胶囊壁材具有保护芯材免受不良影响的作用,能确保生物酶在食品发酵加工等过程中发挥充分的作用。

[3]总而言之,任何需要保护、分隔、缓释的物质都可以采用微胶囊技术进行包裹。

药物的微胶囊化产品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一种重要的剂型。

近年来各类药物都有被制备成微胶囊制剂,如解热镇痛药、多肽、抗生素、维生素、避孕药、抗癌药以及诊断用药等。

[4]药物微胶囊化的主要优点包括:

1.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及口味,例如鱼肝油、磺胺类等药物;2.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对于易挥发的、易氧化的、易受环境影响的药物通过微胶囊化可以使药物更稳定,延长有效期;3.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或防止药物在胃内失活,例如微胶囊化可使尿激酶、红霉素、胰岛素、吲哚美辛等药物克服对胃刺激性大、易引起胃溃疡、易在胃内失活的缺点;[5]4.使液态药物固化便于贮存和应用,例如可将油类、脂溶性的维生素等药物微胶囊化;5.有助于复方药物的配伍,例如将难配伍的阿司匹林与扑尔敏分别包裹,即可实现两者之间的配伍;6.使药物具有控释或缓释性能,例如可以采用惰性模块、可生物降解材料、亲水性凝胶等作为微胶囊壁材材料,从而使药物具有控释或缓释性能,是药效作用更持久;7.使药物具有靶向性,例如将治疗指数较低的药物或细胞毒素药物微胶囊化制成靶向制剂,使药物浓集中在肝或肺等靶区,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同时降低毒副作用;[6]8.可将活细胞或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包裹,以提高其在生物体内的活性,从而与生物具有更好的相容性和稳定性,例如胰岛、血红蛋白等。

通过采用微胶囊化技术,可使药物在非胃肠道缓释给药,这样既不要求口服的活性,也不要求药物本身在体内有较长的半衰期,从而有效地扩大了原药的适用性能。

[7]

微胶囊技术在日用化学品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如护肤类化妆品、冷烫精、染发剂、剃须膏、洗涤剂以及个人卫生用品等诸多类产品。

[8]其中以在化妆品和洗涤剂中的应用最具代表性。

目前,在新型化妆品的传导系统中占主导地位是微囊、纳米粒和纳米胶囊。

据美国纽约Kline&Co.进行的研究报道,仅2001年美国用于化妆品和盥洗品的微传导系统销售额大约有2500万~3000万美元,其中纳米胶囊(millicapsule)占据市场份额的40%,纳米粒(nanooparticles)和微囊(microcapsule)各占30%,与采用传统方法制作的化妆品相比,这些应用新技术的化妆品有明显的优点:

渗透性和有效性得到增强和改善;有效成分实现可控性释放;将有配伍禁忌的配料分离;使具有活性的配料稳定;延迟保质期和减少活性损失。

在化妆品中还可大量使用香料微胶囊,香料经微胶囊化后,可减少香料的损失,同时也可利用微胶囊的控释性,使化妆品的香味更持久。

[9]

微胶囊技术在纺织业的应用是近几十年才兴起的,日本在1985年首次成功制备具有感温变色特性的纤维“Swea”及香味纤维“Espleatfrel”。

从此以后,微胶囊技术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不断扩大,主要利用微胶囊产品所具有的三大主要性能:

一是控释性能,芯材通过囊壁缓慢渗透挥发,延长了芯材的起效时间;二是发泡性能,采用沸点较低的物质做芯材并以具有一定塑性的聚合物为壁材,所制得的微胶囊在一定温度下时,芯材汽化,壁材被膨胀成一个气泡,即可达到发泡的目的,这一性质主要应用于发泡印花;第三隔离性能,一些具有热敏、光敏或生物性的材料作为芯材被包埋后,可利用热、光、压力及化学、生物作用等手段破坏壁材,即可随时释放芯材。

此外,微胶囊化技术还可以将某些芯材与纺织材料相结合应用到纺织品的后整理中,随着人们对微胶囊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微胶囊技术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具有巨大的潜力。

[10,11]

微胶囊技术在农牧业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农药、饲料和化肥等。

利用微胶囊技术可以把呈固态或液态的农药所含的活性物质包裹在壁材中,形成微小的囊状制剂,从而达到延长药效、降低农药毒性、降低药物损耗、减少溶剂用量、减少环境污染等作用。

微胶囊技术在化肥上的应用主要是通过采用无机壁材包裹磷酸铵、硫酸铵等化肥形成微胶囊,有效防止化肥吸潮结块,减少施肥次数,延长肥效期,同时农作物也不会因为施肥过量而造成“烧苗”。

这种微胶囊化的化肥较适合在园艺部门或家庭观赏植物施肥中使用。

[12]

1.2微胶囊化方法简介

微胶囊化方法主要分为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

1.2.1物理法

物理法中应用较多的是喷雾干燥法、喷雾冷却法、挤压法、包合法和空气悬浮法,其中喷雾干燥法在工业化生产中应用最多,是实用性最强的一种方法,也是本课题采用的方法之一。

它首先将芯材均匀分散在预先液化的壁材溶液中(若芯材不溶于壁材溶液,可先将芯材溶于溶剂中,再加入壁材溶液中),然后在高温气流中将此混合液雾化,使溶解壁材的溶剂迅速蒸发,从而使壁材固化并最终使芯材物质被壁材包裹。

喷雾干燥法的主要特点如下:

1.设备简单,可根据生产需要选择不同喷雾量的喷雾干燥塔。

2.生产操作简单,既可间歇生产,也可连续生产。

3.简便经济,粉末油脂、粉末香精、速溶咖啡等都可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

4.物料温度较低,可对热敏性的物质进行干燥。

对于喷雾干燥的芯材来说,尽管干燥介质温度较高,但是雾滴在高温的喷雾干燥室内只停留几秒钟,而且液滴在蒸发过程中带走大量的热,使得液滴只有在接近完全脱水时,芯材温度才略有上升,这样不会造成芯材受热溶化和变性。

5.产品分散性和溶解性好,根据芯材的性质不同,选用具有不同特性的壁材进行包裹,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芯材的分散性和溶解性,如本课题需要选取壁材改善IDBE的溶解性。

6.生产过程无废水、废物产生,符合绿色生产的目标。

喷雾干燥法适用于芯材为亲油性液体的微胶囊化,若芯材的疏水性越强则包埋效果越好。

由于壁材是亲水性的,所以制得的微胶囊在水中的溶解性好,芯材可以瞬时释放。

根据芯材和壁材不同,喷雾干燥法制备的微胶囊时,所采用的芯壁比也有很大差异,有些微胶囊的芯材载量在10%-20%,有些可达90%以上。

芯材载量过高时,囊壁强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所制得的产品不耐摩擦和挤压,可能会使较多的芯材附着在微胶囊表面,从而影响包裹率。

将芯材分散在壁材溶液中,经充分均质乳化后形成的分散相粒径约为0.1~10μm,壁材溶液为连续相,形成O/W型乳状液。

喷雾干燥法很适合对挥发性油类进行微胶囊化,例如谢良、许时婴等研究了茴香油喷雾干燥微胶囊化的喷雾干燥工艺,制得的产品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茴香油的损失和变质。

[13]

1.2.2化学法

化学法制取微胶囊,主要利用天然或合成的单体发生聚合反应,形成高分子化合物做壁材,包裹芯材。

根据芯材和聚合反应方式不同,所采用的微胶囊性状也不同。

例如水溶性芯材制备成微胶囊为油包水型,水不溶性芯材制备的微胶囊为水包油型。

该工艺主要步骤为:

将芯材在一个溶有反应物连续相中乳化或分散,将含水溶性反应物的水溶液(单体A)分散到有机相或水相中,同时加入适量乳化剂,得到W/O乳状液,再向W/O乳状液中加入水不溶性反应物(单体B),则在液滴表面界面迅速地发生聚合反应形成聚合物,最后将胶囊从液相中分离出来。

[15]常用的界面聚合反应制取微胶囊的工艺流程如图1.2所示:

 

图1.2

1.2.2物理化学法

物理化学法一般采用两种或几种带相反电荷的高分子材料作壁材,将芯材分散在壁材溶液当中,通过改变体系温度、pH值、加入无机盐电解质或是交联剂等,使带相反电荷的高分子材料发生凝聚、固化,形成微囊,从而将芯材包裹。

通过过滤、离心分离、烘干或经喷雾干燥,即可得到微胶囊粉末。

维生素、橄榄油等非水溶性芯材都可采用此法进行包裹,在固化处理前的凝胶和溶胶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若得到的微胶囊粒子大小不符合要求,可调剂体系pH值,通过搅拌使油性芯材再次分散,直到达到所期望的微胶囊粒径大小,再固化、干燥。

该法适用于芯材为非水溶性的固体粉末或液体的微胶囊化,主要包括压敏复写纸材料、胶粘剂、发泡剂照片的显影剂、环氧树脂的固化剂等。

经常使用的两种带相反电荷的高分子材料的组合包括:

明胶与阿拉伯胶、海藻酸盐与脱乙酰壳聚糖、海藻酸与白蛋白等。

[14]

1.3囊壁材料的研究和应用

微胶囊壁材料的选择对微胶囊产品的性能有很大影响。

针对微胶囊产品的用途不同、芯材的性质不同对囊壁材料选择的出发点也不同。

主要考虑囊壁材料的弹性、渗透性、可降解性等。

[15]目前,可以作为微胶囊的壁材的物质主要分类为三大类:

天然高分子材料、半合成高分子材料和全合成高分子材料。

在天然高分子材料中,水溶性高分子材料应用较多,例如淀粉类,海藻类,植物胶类和动物胶类等,具有无毒无害,与人体和环境的相容性好,具有符合要求的粘度、穿透性、亲水性、溶解性、降解性[16],成膜性好,传质性能较好,并且来源广泛、容易得到、价格低廉等特点。

天然高分子材料有合成的高分子材料所不能比拟的,这使得天然高分子材料成为囊壁材料的研究热点。

[17]本课题对β-环糊精、明胶、阿拉特点伯树胶和壳聚糖等天然高分子作为囊壁材料进行了探讨。

1.3.1环糊精

环糊精(Cyclodextrin,简称CD)是一种白色粉末状晶体,不易受酸、碱、热、酶等条件的影响,溶于水,难溶于乙醇、丙酮等溶剂。

是淀粉在没有水分子参与的条件下,经葡萄糖基转移酶发酵得到的由α-1,4-葡萄糖苷键连接的环状低聚物,根据所含吡喃型葡萄糖单元数不同(6~13个),环糊精可以分为α-、β-、γ-、δ-……θ-环糊精等,其中最常见的为葡萄糖单元数是6、7、8的α-、β-、γ-环糊精。

环糊精分子的立体结构是略呈锥形的圆筒,其小端口由C-6位上的7个伯羟基组成,大端口由C-2和C-3位上的14个仲羟基组成。

(β-环糊精结构如图1.3所示)。

 由于α-CD分子空洞孔隙较小,通常只能包接较小分子的客体物质,应用范围较小;γ-CD的分子洞大,但其生产成本高,工业上不能大量生产,其应用受到限制;β-CD的分子洞适中,应用范围广,生产成本低,是目前工业上使用最多的环糊精产品。

图1.3β-环糊精结构

由于羟基聚集在分子的外壁边缘,使得环糊精外壁具有较强的亲水性。

环糊精的内腔的氢原子对配糖氧原子具有屏蔽作用,使环糊精内腔具有较强的疏水性,形成一个疏水空腔。

[18]因环糊精具有内疏水、外亲水的结构特点,能作为载体,在分子水平上与各类客体,如有机分子、无机离子、络合物等进行包合,从而对客体具有屏蔽、释控、活性保护等作用,在食品、医药、化工和农业等领域都有应用。

环糊精功能结构如图1.4所示。

 

 

图1.4环糊精功能结构的图解

利用环糊精的包合能力可以将食品工业的许多活性物质进行包裹,达到稳定其活性、减缓氧化、钝化光敏性和热敏性等目的,还可以脱除食物异味、保持风味。

在医药工业特别是药物制剂方面,环糊精也得到了广泛使用。

环糊精与绝大多数药物分子的尺寸大小相适宜,形成的包合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且无毒副作用,能增加药物的溶解性,促进药物更好地被吸收。

例如β-胡萝卜素、维生素A和维生素D等现代重要的药物,由于都是脂溶性药物,所以较难被人体吸收,用环糊精包裹后,不但大大改善了溶解性,而且药物保存的稳定性也提高了,对光、热的敏感程度都有降低,抗氧化性也大为增强。

[19-21]环糊精包裹对药物还能起到缓释作用,提高药物的作用时效。

环糊精在化工中的应用以α-和β-环糊精为主。

β-环糊精常用于和香精乙酸异戊酯、萜二烯-(1,8)制成包合物,添加到牙膏中,能判断刷牙去污的时间是否足够。

β-环糊精和其他的添加剂如薄荷醇等,可配制出特效的漱口水,保持口气清新更持久。

在化妆品上,环糊精解决了一直困扰的粉基问题,能稳定化妆品中的香精或药物,增加皮肤表面含湿层的有效浓度,若有多余为包合的环糊精,可以结合皮肤分泌的脂质体,防止毛孔堵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皮肤炎症的发生。

还可以增溶香精,防止挥发损失,增加膏体透明度,且不产生水油分离现象。

在农业上,环糊精可用于包裹杀虫剂,例如对杀虫剂malathion和fenitrothion的固体环糊精包合物,在25℃正常湿度下密封保存9年后,有效成分仍然保留在80%和60%以上,而未被环糊精包裹的杀虫剂有效成分残留在10%和0%[22]。

环糊精除了对农药活性成分有保护作用外,还起增溶的作用,例如β-环糊精对有机农药西维因、草枯醚、五氯酚进行包裹,随着环糊精浓度的增大,农药的溶解度也有所增大。

[23,24]

1.3.2明胶

明胶(Gelatin)是将动物的皮肤、骨骼和肌腱等熬煮制成胶原后,再经酸或碱处理加热变性的产物。

明胶中的蛋白质含量占到82%以上,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7种为人体所必需,是一种理想的蛋白源。

明胶为黄色或淡黄色的透明有脆性的薄片或颗粒(如图1.5所示)。

明胶在冷水中可缓慢吸收相当于自身重量5-10倍的水,发生溶胀现象;在热水中会溶解,形成黏稠的溶液,低温下冻成凝胶状;不溶于乙醇、乙醚和氯仿等溶剂。

明胶具有极其优良的物理性质,如胶冻力、低粘度特性、分散稳定性、持水性、高度分散性、被覆性、韧性及可逆性等,使得明胶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图1.5明胶

明胶是一种重要的食品添加剂,研究发现加入明胶的肉制品口感明显更鲜嫩,蛋白质含量也有所提高。

[25]明胶还可用做冷冻食品的改良剂,增加黏度,达到入口即化的效果,常用在果冻、粮食胶冻等食品中。

在各种含奶饮料里,也可添加适量明胶,起到防止乳清析出、稳定乳液的作用。

明胶在其他工业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照相明胶是制备感光乳剂的基本介质,它几乎存在于每一个感光过程,它保护感光材料卤化银,防止发生聚集。

[26,27]在造纸工业上,常将明胶添加到纸张中,由于明胶分子链上具有许多活性官能团能与纸张中的纤维素相结合,从而改善纸张的韧性。

[28,29]明胶分子的亲水基团使得明胶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利用这样特性可以将明胶添加到纸尿裤、妇女卫生巾等使用的纸上。

明胶在生物医药领域也有一定应用,可添加到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当中,如SundaramJ,TimothydD等研制出由明胶、淀粉和羟基磷灰石多空支架构成的骨组织,这样的材料生物降解性能和机械性能都要比普通材料好。

[30]明胶具有很好的成膜性,可以制成微球包裹药物,当微球到达靶细胞时,随着水分子的渗入,微球内的药物便开始扩散出来,达到提高药物使用率的目的。

在微球制取的过程中,明胶的结构和稳定性不会受到影响,因此制备的方法较多,冷冻干燥法、喷雾干燥法、单凝聚法、复凝聚法等都可以。

[31]

与其他材料进行共混复合也是明胶常用的改性方法,改性后的明胶具有了新的性能,应用面更加宽广。

如明胶与壳聚糖进行共混,有利于改善明胶的力学性能和抗水性[32];与海藻酸钠共混成膜,可应用于药物缓释,明胶是可溶性的大分子,它溶解后使体系形成很多空隙,有利于药物的释放,当明胶含量越高时,药物释放的速率也更大。

[33]

1.3.3海藻酸钠

海藻酸钠(Sodiumalginate)又名褐藻酸钠,是一种呈深褐色(见图1.6),无臭、无味,吸湿性强、较易溶于水,不溶于酒精等有机溶剂的不定形粉末,是由海带中提取的天然多糖碳水化合物。

分子式为(C6H7O8Na)n,由a-L-甘露糖醛酸与b-D-古罗糖醛酸依靠1,4-糖苷键连接形成的共聚物。

溶于水后形成高粘性的溶胶,黏度因浓度和温度的不同而不同,可制成强韧的纤维和薄膜。

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纺织、日用化工等行业,作为增稠剂、乳化剂、稳定剂等使用。

在食品工业里,海藻酸钠不仅是一种安全的食品添加剂,可以作为冰淇淋里的稳定剂、添加在挂面、粉丝里改善粘结性、在面包、糕点里改善持水性使保质期延长,而且还可制成具有保健功效的产品,由于海藻酸钠实际上是一种天然纤维素,所以具有降低胆固醇、血脂、血糖的作用,可预防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等现代病。

在医药上,由于海藻酸钠能在金属离子的引发下形成凝胶,而凝胶骨架是药物实现缓释的很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