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知识点总结上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62022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14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知识点总结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化学知识点总结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化学知识点总结上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化学知识点总结上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化学知识点总结上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化学知识点总结上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化学知识点总结上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化学知识点总结上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化学知识点总结上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化学知识点总结上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化学知识点总结上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化学知识点总结上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化学知识点总结上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化学知识点总结上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化学知识点总结上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化学知识点总结上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化学知识点总结上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化学知识点总结上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化学知识点总结上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化学知识点总结上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知识点总结上册.docx

《化学知识点总结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知识点总结上册.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化学知识点总结上册.docx

化学知识点总结上册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3、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使化学的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

伴随现象

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

常伴随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本质区别

变化时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实例

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相互关系

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如石蜡燃烧时先发生石蜡熔化现象。

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实例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助燃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等

确定

由感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定

通过化学变化方可知

区别

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

联系:

在变化语句中加“能”、“可以”、“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科学探究离不开实验。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

⑴燃烧前:

蜡烛通常为(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

⑵燃烧时:

①蜡烛熔化,燃烧有明亮的火焰,火焰分三层,稍有黑烟,放出大量的热,蜡烛逐渐变短

②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⑶燃烧后:

有一股白烟,点燃白烟,蜡烛能重新燃烧。

(白烟为石蜡蒸气)

(4)检验产物

CO2:

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H2O:

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有水雾出现)

(5)火焰:

焰心、内焰、外焰

比较各火焰层温度:

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

两端先碳化;结论:

外焰温度最高

火焰温度:

外焰>内焰>焰心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1、原理:

A、二氧化碳: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B、氧气:

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

2、结论:

“两多一少”——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3、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

方法①:

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使之燃得更旺的是氧气,使之立即熄灭的是二氧化碳;

方法②:

分别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使之无明显变化的是氧气。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常用的仪器(仪器名称不能写错别字)

1、可直接加热的:

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

加热时,需垫石棉网的:

烧杯、烧瓶、锥形瓶

不能加热:

量筒、集气瓶、漏斗、温度计、滴瓶、表面皿、广口瓶、细口瓶等

2、存放药品的仪器:

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体)

1、试管

(1)、用途:

a、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b、溶解少量固体。

c、收集少量气体的容器d、用于装置成小型气体的发生器。

(2)、注意事项:

a、加热时外壁必须擦干,,要先预热后才能集中加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加热后不能骤冷。

b、加热时,试管夹或铁架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的1/3处)

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d、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试管与桌面约成45°的角度(增大受热面积,防止暴沸),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喷出伤人)。

2、烧杯:

溶解固体物质、配制溶液,以及溶液的稀释、浓缩也可用做较大量的物质间的反应

注意事项:

加热时外壁要擦干,并放在石棉网上使其受热均匀(防止受热不均使烧杯炸裂),

加液量一般不超过容积的1/3(防止加热沸腾使液体外溢);溶解固体时轻轻搅拌

3、蒸发皿 通常用于溶液的浓缩或蒸干。

蒸发溶液时溶液的量不应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防止加热时液体沸腾外溅)

4、胶头滴管:

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滴瓶用于盛放少量液体药品

注意:

①吸取液体后,应保持胶头在上,不能向下或平放(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头);滴液时,滴管应悬空垂直放在试管口上方,不要接触容器(以免污染滴管,或污染试剂);除吸同一试剂外,用过后应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未经洗涤的滴管严禁吸取别的试剂(防止试剂相互污染。

②滴瓶上的滴管与瓶配套使用,滴液后应立即插入原瓶内,不得弄脏,也不能用水冲冼。

5、量筒:

量取一定量体积的液体。

注意:

①不能在量筒内稀释或配制溶液,决不能对量筒加热。

②也不能在量筒里进行化学反应

③在量液体时,要根据所量的体积来选择大小恰当的量筒(否则会造成较大的误差),读数时量筒垂直放平,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6、托盘天平:

粗略称量物体的质量,一般精确到0.1克。

注意:

称量前,将游码拨到标尺“0”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称量时左盘放称量物,右盘放砝码,不能称量热的物体,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要放在纸上、表面皿或烧杯中

7、集气瓶:

用途:

①用于收集或短时间贮存少量气体。

②也可用于进行某些物质和气体燃烧的反应器。

注意事项:

①不能加热②收集或贮存气体时,要配以毛玻璃片遮盖。

③在瓶内作物质燃烧反应时,若有固体生成,瓶底应加少量水或铺一薄层细沙

8、广口瓶:

常用于盛放固体试剂,也可用做洗气瓶

9、细口瓶:

用于盛放液体试剂:

棕色的细口瓶用于盛装需要避光保存的物质,存放碱溶液时试剂瓶应用橡皮塞,不能用玻璃塞。

10、漏斗:

用于向细口容器内注入液体或用于过滤装置。

11、长颈漏斗:

用于向反应容器内注入液体,若用来制取气体,则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气体从长颈斗中逸出)

12、试管夹:

用于夹持试管,给试管加热。

注意事项:

①使用时从试管的底部往上套(防止杂质落入试管),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或夹在距管口1/3)

13、铁架台:

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一般常用于过滤、加热等实验操作。

(组装仪器时应按“先下后上,先左后右”的原则进行组装)

14、酒精灯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酒精灯容积1/4≦酒精量≦灯容积的2/3,(酒精过多,在加热或移动时易溢出;太少,加热酒精蒸气易引起爆炸)。

②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③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酒精灯(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④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熄。

(防止将火焰沿着灯颈吹入灯内)

用酒精灯的外焰给物体加热(外焰温度最高)

不要碰倒酒精灯,若有酒精洒到桌面并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布扑盖或撒沙土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以免火势蔓延。

15、玻璃棒:

用于搅拌(加速溶解)、引流(过滤或转移液体)也可用于蘸取试液

16、药匙:

用于取用粉末或小粒状的固体药品,每次用后要将药匙用干净的滤纸擦干净

燃烧匙:

用于少量固体药品的燃烧实验

二、药品的取用规则

1、“三不准”原则:

不尝、不闻、不摸。

即:

①不准用手接触药品②不准用口尝药品的味道③不准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味。

2、用量原则:

严格按规定用量取用;无说明的——液体取1-2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3、剩余药品:

不放回原瓶、不随意丢弃、不带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

三、固体药品的取用

工具:

块状的用镊子;粉末状的用药匙或纸槽。

1、取用块状固体用镊子。

(一横二放三慢竖)

步骤:

先把容器横放,用镊子夹取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在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沿容器壁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2、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时要用药匙或纸槽。

(一横二送三直立)

步骤:

先把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入底部。

注意:

使用后的药匙或镊子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四、液体药品的取用:

“多倒少滴”。

1、取用大量液体时可直接从试剂瓶中倾倒。

步骤:

①瓶盖倒放在实验台(防止桌面上的杂物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

②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残留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

③瓶口紧挨试管口,缓缓地将液体倒入试管内(快速倒会造成液体洒落);

④倾注完毕后,瓶口在试管口靠两下。

并立即盖上瓶塞(防止液体的挥发或污染),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2、取用少量液体时可用胶头滴管。

3、取用定量液体时可用量筒和胶头滴管,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步骤:

选、慢倒、滴加

注意事项:

使用量筒时,要做倒:

①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

②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线及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③若仰视则读数偏低(仰小/羊小),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俯视则读数偏高(俯大/虎大),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五、固体试剂的称量

仪器:

托盘天平、药匙(托盘天平只能用于粗略的称量,能称准到0.1克)

步骤:

调零、放纸片、左物右码、读数、复位

使用托盘天平时,要做到:

①左物右码:

添加砝码要用镊子不能用手直接拿砝码,并先大后小;称量完毕,砝码要放回砝码盒,游码要回零。

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质量即:

药品的质量=砝码读数+游码读数

若左右放颠倒了;药品的质量=砝码读数-游码读数

②任何药品都不能直接放在盘中称量,干燥固体可放在纸上称量,易潮解药品要放在(烧杯或表面皿等)玻璃器皿中称量。

注意:

称量一定质量的药品应先放砝码,再移动游码,最后放药品;称量未知质量的药品则应先放药品,再放砝码,最后移动游码。

六、加热:

先预热,后对准液体和固体部位集中加热;用外焰加热。

1、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

用试管夹夹着(试管夹从管底套上和取下)用干抹布擦干试管的外壁,试管与桌面成约45度,管口不能对着自己和旁人,

2、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

试管口应略向下(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先预热后集中药品加热。

七、仪器的连接:

连接时,一般按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1、连接方法

(1)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

先把要插入塞子的玻璃管的一端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转动(小心!

不要使玻璃管折断,以致刺破手掌),使它插入。

(2)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左包右进)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

(3)在容器口塞橡皮塞:

应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容器.

装置气密性检查:

连接装置→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或给试管加热→过一会儿导管中有气泡产生,当手离开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

八、仪器的洗涤:

①仪器内附有不溶性的碱、碳酸盐、碱性氧化物等,可加稀盐酸洗涤,再用水冲洗。

②仪器内附有油脂等可用热的纯碱溶液洗涤,也可用洗衣粉或去污粉刷洗。

清洗干净的标准是:

仪器内壁上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而均匀地附着一层水膜时,就表明已洗涤干净了。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一、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通过实验得出:

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1、装置图(见书P27)

2、实验现象:

A、红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的白烟

B、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氧气有助燃性;空气中还有4/5体积的气体不可燃烧,也不助燃也不溶于水

4、原理:

化学方程式:

4P+5O2

2P2O5

5、实验误差分析

(1)测得氧气含量小于1/5

A、红磷量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B、集气瓶(装置)还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C、装置的气密性不好

D、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2)测得氧气含量大于1/5

A、实验前没有关闭止水夹或没有夹紧,气体受热后膨胀从导管逸出

B点燃红磷后没有迅速伸入集气瓶并盖紧瓶盖(瓶内气体逸出)

思考:

可否换用木炭、铁等物质?

答:

不能用木炭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三、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

空气成分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

78%

21%

0.94%

0.03%

0.03%

四、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

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来表示

2、混合物:

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没有固定的化学符号

注意:

划分纯净物、混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物质的种类来划分的。

只含一种物质的就属于纯净物,含有几种物质的就属于混合物,

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氮气:

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泼。

作用:

化工原料、作保护气、食品充氮作防腐剂等

2、稀有气体:

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很不活泼用途:

作保护气、制多种用途的电光源、激光技术等

六、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

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和烟尘。

2、污染来源:

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3、被污染的空气带来的危害:

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存在的环境问题:

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臭氧空洞(飞机的尾气、氟里昂的排放)、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

4、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

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态、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清洁能源。

5、目前空气污染指数包括:

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臭氧。

课题2氧气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

(可用向上排空法收集);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木炭(黑色固体)燃烧

实验现象:

在氧气中: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化学方程式C+O2CO2

做木炭燃烧实验时,燃烧匙应慢慢从瓶口向瓶底伸入(充分利用瓶内的氧气)。

2、硫粉(淡黄色)燃烧:

实验现象:

在空气中:

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氧气中:

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化学方程式S+O2SO2

实验时,要在瓶底装少量水(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3、红磷(暗红色固体)的燃烧

实验现象:

在空气中:

发出黄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

在氧气中: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

化学方程式:

4P+5O22P2O5

注意:

五氧化二磷(P2O5)是固体,不是气体,实验前须在集气瓶里加点水(吸收五氧化二磷和防止生成物溅落使集气瓶炸裂)

 

4、镁带(银白色固体)在空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

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化学方程式:

2Mg+O22MgO

2铁丝(银白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化学方程式:

3Fe+2O2

Fe3O4

注意:

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

(三)与某些化合物(蜡烛、甲烷)的反应——产物均为:

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现象:

比空气中燃烧剧烈,发出白光,集气瓶内壁出现水珠,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产生。

(1)一氧化碳的燃烧:

2CO+O22CO2

(2)甲烷的燃烧:

CH4+2O2CO2+2H2O

(3)酒精的燃烧:

CH3CH2OH+3O22CO2+3H2O

(四)其他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某些物质在一些条件下,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称为缓慢氧化。

缓慢氧化也放热但不发光。

如:

动植物新陈代谢,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酒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等等。

三、反应类型:

①:

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可表示为:

A+B+……→E(简称“多合一”)

②:

分解反应:

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可表示为:

AB→A+B+……。

(简称:

“一变多”)

③:

氧化反应:

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一定属于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石蜡的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

课题3实验室制取氧气

一、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原理:

利用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不同。

——物理变化(蒸馏)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变化)

1、双氧水(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①实验原理:

化学方程式:

2H2O2MnO22H2O+O2↑

注:

MnO2在该反应中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②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加快或变慢),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催化剂的特点:

两不变(质量、化学性质不变)、一改变(反应速率改变)

③、装置:

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在最后面)

注意事项:

①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伸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②导管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即可

③气密性检查:

a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b导管伸如水中,用手捂住锥形瓶,观察水中的导气管口有没有气泡冒出,有气泡冒出,说明气密性良好。

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④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

2、用高锰酸钾、氯酸钾制取氧气

A、药品:

高锰酸钾(暗紫色固体)、氯酸钾(白色固体)与二氧化锰(黑色粉末)

①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

方程式:

2KClO3

2KCl+3O2↑

注意:

MnO2在该反应中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②加热高锰酸钾:

方程式:

2KMnO4K2MnO4+MnO2+O2↑

B、装置:

加热固体制气体(在最后面)

C、操作步骤:

(连)查、装、定、点、收、离、熄。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

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D、收集方法:

①排水法(不易溶于水)

②向上排空法(密度比空气大)

E、检验、验满

检验: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验满:

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F、易错事项:

a)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

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药品应平铺在试管底部

b)伸入试管的导气管稍露出橡皮塞即可(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堵塞导管发生爆炸,或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集气瓶底部(为了排尽瓶内空气)使收集的气体更纯;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导管稍伸入瓶口即可,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刚排出的是空气,水排完后,应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小心地移出水槽,正放在桌面上(密度比空气大,防止气体逸出)

d)、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1水的组成

一、水的组成

1、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A.电源种类---直流电

B.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电解水口诀:

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化学方程式:

2H2O

2H2↑+O2↑

产生位置负极正极

体积比2:

1

质量比1:

8

C.检验:

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中的气体,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用燃着的木条检验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中的气体,气体能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说明是氢气

(2)结论:

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3、氢气

1、物理性质:

相同条件下是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收集);难溶于水(排水法收集)、无色无味的气体

证明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的方法:

用氢气吹肥皂泡,若肥皂泡上升,则密度比空气小

2、化学性质:

(1)可燃性(用途:

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

化学方程式:

2H2+O2

2H2O

现象:

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注意:

任何可燃性气体或可燃性的粉尘如果跟空气充分混合,遇火时都有可能发生爆炸,因此当点燃前必须验纯。

可燃性气体发生泄漏时,应杜绝一切火源、火星,以防发生爆炸。

应立即打开门窗、关闭阀门。

(2)还原性(用途:

冶炼金属)

化学方程式:

H2+CuOCu+H2O  氢气“早出晚归”

现象:

黑色粉末变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3、氢能源 三大优点:

产物无污染、放热量高、以水制取氢气来源广

不能推广使用的原因:

制取氢气的成本太高,氢气的储存和运输比较困难

二、物质的分类

1、单质: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

氢气、氧气、红磷等

2、化合物: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

水、高锰酸钾等

3、氧化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含有氧元素的纯净物例:

二氧化硫、氧化铁等

注意:

单质、化合物前提必须是纯净物,即划分单质、化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纯净物的元素种类来划分的。

若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就属于单质;若含有几种元素的纯净物就属于化合物

 

课题2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

1、基本性质:

⑴质量、体积都很小;

⑵在不停地运动且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例:

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

⑶分子间有间隔。

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

例如: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⑷同种物质间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物质间分子的性质不同。

2、分子的构成:

分子由原子构成。

3、含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4、从分子和原子角度来区别下列几组概念

⑴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种类不变;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⑵纯净物与混合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⑶单质与化合物:

单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三、原子

1、含义: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例:

氢原子、氧原子是电解水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分子

原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性质

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在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