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井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62952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公井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大公井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大公井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大公井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大公井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大公井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大公井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大公井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大公井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大公井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大公井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大公井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大公井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大公井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大公井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大公井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大公井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大公井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公井1.docx

《大公井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公井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公井1.docx

大公井1

大公井

大公井,被誉为天下第一古盐卤井。

据史料记载,它始凿于汉,北周时因井建公井镇,唐置公井县,明转称贡井。

1939年贡井与自流井合建自贡市。

其所在地贡井天池山下的老街河畔,是历代井盐生产的重要区域。

至今这里仍积淀保存着丰富的井盐文化,极具开发价值,被市政府确定为重点旅游开发项目。

  项目由老街河街古盐文化保护区;天池山生态及佛教文化旅游区;八里秦淮文化休闲娱乐区三大片区构成。

着力凸现城中瀑布组团、老街盐文化组团、大公井遗迹组团、金流井盐卤浴场组团、天池山生态佛教文化组团、东源井休闲组团、八里秦淮组团等七大“王牌”。

  大公井古盐文化旅游区位置优越,北接北环路,东临贡井城区中心,西邻南环路接口。

往北可出内宜路,西至荣县,自然汇接川南黄金旅游路线。

  大公井古盐文化旅游区项目是自贡市重点旅游开发项目,现正向社会招商开发。

贡井地区的井名文化及其它作者/李良忠

90年代初,笔者编著了一本《中国自贡井》,便与自贡古盐井结下不解之缘。

而贡井地区盐井历史文化的神韵与厚重,又使我对其井名文化的一些特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00多年前的东汉章帝时期崔骃骐《博徒论》中即写下了“江阳之盐”。

据查考,“江阳三盐”指的即是“富世盐井”,其地在富顺城关镇,又被称作“玉女泉”,500年后,贡井地区又出现了以“大公井”为代表的一批盐井,大公井遗址即在今贡井区。

井盐文化是历史文化的一块投影,一眼盐井的本身就是一部人文历史,一眼盐井的称谓就是一个文化符号,它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本文试图针对近代贡井盐场的历史景象与文化特色,以个人的学术视角,来浅析贡井地区璀璨生辉的井名文化。

一、井多灶密,艾叶、长土两处尤为集中。

据唐《元和郡县志》记载,唐武德年间时的公井县,“有盐井十所”。

到了南宋淳熙元年(1174)11月,诗人陆游摄荣州知事《入荣州境》诗中,这里已是“长筒汲井熬雪霜,辘轳咿哑官道傍”的一派繁荣景况。

仅在旭水河沿域,即相继开凿出10余眼井。

到了明末,随着第一口天然气“大火井”的开凿成功,更是奠定了贡井对自流井盐业崛起的显赫地位。

清初年间,由于富荣一带兵马为害,丁逃井毁的危难时刻,官府实行“任民自由开凿”,一时商旅云集,两湖、两广、陕、秦、赣、闽、黔的商贾,以及川内移民接踵而至,一时竟相涌入购地凿井办灶。

当时,西场的井灶也只集中于天池山下的东岳庙、玉皇洞、柑子坳、郭家湾、走马岭、雷公滩一带。

雍正年间,老街河街一带,已有300余眼卤气井。

太平天国革命战争爆发后,“淮盐受阻,楚民淡食”,在“川盐济楚”的大背景下,贡井盐场主产区开始西移,在鹅儿沟、伍家坡、艾叶一带大开井灶,办深井,进入四川盐业史上的鼎盛时期,盐卤井多达1000余眼,煎锅近3000口,年产销盐6万吨,约占全国总量十分之一。

1888年,一位名叫弗吉尔•哈特的美国学者走进西场,在他眼里,“十英里外就看到许多高耸的木制天车”,可见当时的生产盛况。

长土是富荣西场境内盐业重要产地。

早在清代中叶,就有沧海、海流、德兴、广源、永安、恒通、西隆、兴隆等卤井80余眼。

民国31年(1942),抗日战争时期,再一次使富荣西场获得迅猛发展机遇,由于毗邻地区及省外人口的大量流入,到1945年时,随着人口的集聚增加,盐业生产的兴旺,此时更是天车林立,灶房簇拥,井灶密布,井灶密度惊人。

在艾叶,一个约422.5万平方米的地方,就先后开凿了天海、金流、万丰、德涌、寿昌、天生等120眼井,平均每352平方米就有一眼井。

其中,大码头600平方米,就有大兴、同富、天富、泗海等28眼井,平均每128平方米就有一眼;沙塘坝1000平方米,就有金鼎、力昆、金宝、如川、荣海等21眼井,平均每47.6平方米一眼。

在长土地区,更是井连井,灶连灶,一般150米一眼,有的相距100米就是一眼。

在姚家山这个9000平方米的地方,盐商们先后在这里开凿了龙旺、洪旺、临海、洪旺、广源、永生、丰源、源丰,张家山的天兴、广源、济生、涌生、永蒸、源宗等130眼井,平均每69平方米就有一眼。

更值得一提的是长土井灶最稠密的两处,一处是原东源井居委会5组,有个住着11户人家的大柜房居民区,其周围就有东源、玉龙、富龙、宝元、天龙、三兴6眼井,最近的10米、20米,最远的天龙、三兴也不过30来米;再一个是黄石坝一处达44眼井的小山坳,其密集程度令人难以想象,堪称全国井盐作坊生产密度之最。

二、井灶取名有考究,不乏文化底蕴,从中折射出盐商们的文化心理。

细数贡井的井,解放前后记录在案的约作为300余眼。

有趣的是,作为“富荣西场”的贡井盐区,盐井星罗棋布,浩若烟海,“井灶错处,连乡带市,延袤四十里有奇”,是自贡井盐生产“最大工场”的一部分,这里除了有以井设镇的公井镇、以井设县的公井县、以井设区的贡井区、以井设厂的贡井盐厂、以井设地名的金海井生产队、以井设居委会的东源井、达旺井居委会、以井设路的丰顺井路8处“井”字号的痕迹外,还有以井灶设地名的俯拾即是,比如在16.92平方公里的艾叶地区,就有30多处以井灶出现的小地名。

人子初,名以美为荣,名以稀为雅,名以顺为尊,名以顺为贵。

俗话说“买卖买卖,一字成败”,井灶开办起始,盐商们自然想到招财进宝,规模不论其大小,井名灶名不可没有,于是起名便成了几乎所有盐商迈向以盐为业成功的第一步。

“财源滚滚达三江,生意兴隆通四海”,以此提升经办井灶的文化档次,说明给井灶起一个好的号名事关重大。

在富荣西场的井名里,大量保留着一些标志性的历史符号。

有人曾把中国的传统店铺总结为八句话,即“国泰民安福永昌,兴隆正利同齐群,协益长裕全美瑞,合和元亨金顺良。

惠丰成聚润发久,谦德达生洪源强,恒义万宝复大通,新春茂盛庆安康”这56个字。

富荣西场的盐商是非常讲究井号命名的,我们从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所有这些井名都喻意深刻,内涵吉祥,不乏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字眼,印证出他们以井生财、聚财丰盈的希望与追求,让人感觉个中厚重的文化底蕴。

剖解这些井名个中真诠,笔者大致把它们归纳为六类:

第一类:

卤水似海类。

富荣西场地表呈丘陵带,出路地层为中生代侏罗系,地下资源主要是自然黄卤和黑卤,卤水十分丰富,到了1990年,当时的27眼井,其卤水的年产量都达16万标m3。

《说文》中讲:

“海,天池也。

以纳百川者。

”在这里,以“海”字号命名的盐井可谓俯拾即是,其中名曰仲海、天海、添海、临海、江海、富海、仁海、成海、玉海、苍海、龙海、荣海、生海、双海、源海、海源、川海、泗海、朱海、添海、宝海、含海、盐海、济海、影海、渊海、银海、云海、添海、顺海、海流、海潮、海通、海涌、海容、海流的就达36眼。

古人云:

涓涓细流,汇成江海,江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

所以盐商开凿盐井时,哪怕历尽千辛,都希望凿井见功后的卤水一定要像大海一样浩瀚无边,取之不尽,流之不竭。

此外,与“海”字之相近的,还有翻江倒海的“江”字号,如珠江、镇江、红江、永江、道江、荣江、寿江、大江、江沅、江流等井;还有与“海”字之相近的“潮”字号,如宝潮、龙潮、宝潮、荣潮等井;与“海”字之相近的“涌”字号,如龙涌、煜涌、神涌、德涌、自涌等井,源远流长的“源”字号,就有江源、金源、燊源、盐源、裕源、通源、太源、农源、金源等井;与“海”字之相近的“流”字号,如溶流、金流、远流等井;其他像“溶”呵(金溶井)、“潭”呵(龙潭井)、“泽”呵第二类:

井火若焰类。

富荣西场不仅存有数量较多的盐卤资源,其浅层天然气资源也十分丰富,少数井甚至还有“地皮火”,早在明万历年间(1573——1619),贡井王坤坳就凿出了天然气,利用天然气煎锅。

我们从焰阳、三阳、炳熹、炳源、煜龙、濬熒、洪旺、长旺、大火、达旺等井名中,可以看出井主对火旺若似焰、熹火若炽、煜熠飞烽、炳耀日月的祈求,希望所办井灶的天然气火焰旺盛。

地处河街子宝德祠旁的焰阳井,天然气竟然就从石缝里冒出,井主安锅筑灶,就地取“火”火,火力旺盛时日产气300立方米,制盐300公斤。

第三类:

水火皆旺类。

富荣西场的最大特点是“水丰火旺”,雍正年间(1723——1735),水火皆有的盐井就达31眼,井主在取名时不仅有了寓意深远的永顺、顺发等井,在以后的取名中,而且还有了像德咸、永咸、咸生、咸海、咸事、咸丰、咸流、咸元、宗、正咸一类祈愿地下的盐卤水含量高的井名,有了像双成、双海、双烘一类祈愿黄卤和天然气“咸泉玉涌”、水丰火旺的井名。

不少井主为取一个好的井名可谓费尽心思。

姚家山的洪旺井,“洪”字其实是“火”字旁加一个“工”字,字典里没有。

洪旺井从开凿到以后的106年间,曾先后五次更名。

最先取名滋江井,续而取名泗兴井,后来取名泗旺井,再后来取名龙潭井,直到民国15年(1926),才有了最后洪旺井这个名字,都是带“水”字旁的含卤颇丰的意思。

以后更名带火字的洪旺井,不仅其氯化钠含量每立方在230克以上,日产卤水60一100立方米,卤水不仅是当时富荣西场第一眼最咸的井,而且天然气就可供24口煎锅,可谓水火两全。

第四类:

财源滚滚类。

招财进宝,繁荣兴旺,是每一个凿井办灶者心中的梦想,最强烈的愿望和最高目标,于是跟财源滚滚沾边的字眼的井名不知凡几。

其中,以“兴”、“隆”、“发”、“吉”、“利”、“源”等井命名的井举不胜举,直接表达出他们事业上的最大追求。

比如大兴、大盈、恒通、鸿隆、鸿蒸、积成、顺天、天有、财宝、通宝、洪宝等井,大有“财源滚滚三江水,大海于斯请进来”的意思;天源、广源、源流、利源、奎源、龙源、庆源、太源、庆源诸井,更是彰明较著,明白如画,望祈自己的井业财气飙升,惟以永年:

像金涌、红勇、迎红、红昌、富盐、天成、万全、达旺、光丰、元丰、万丰、丰盛、三吉、六吉、元吉、一兴、三兴、永兴、永发、长发、顺发、顺兴等一类井名,不仅祈愿开发出来的井灶红利年年,吉庆盈余,而且企盼自己的井灶事业永远发扬光达,家族产业延续子孙。

第五类:

富贵吉祥类。

取上一个好的井名,使其自已所办井灶一帆风顺,吉祥如意,将来大富大贵,甚至企求百年长存,流芳永久。

“福”字俗称福气、福运。

古时称木星为“岁星”,谓其所在有福,所以又称“福星”。

我国民间传统将“福星”作为吉祥之神,“福星高照”,也就是讲福运好,所以“福”字在盐井的命名中比比皆是,其中“福”字号的井就有福如、福生、福恩、福浣、福禄、福通、福临、福兴、载福、赐福、安福、厚福、天福、正富、同福、石福、双福、全福、福口、福源等20眼井。

井名中,我们从中还可以发现办井者对“天、龙”二字的特殊用意。

“天”字在《说文解字注》的解释是:

“天,颠也。

……颠者,人之顶也。

以为凡高之称。

”所以“天”字在盐井的命名中也不少,比如天生、天兴、天元、天赐、天顺、天太、天宝、天一等井。

自贡是恐龙之乡,因龙盛名,在中国汉字中,龙字的解释是: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做雨的神异动物。

煌煌中华,几千年来都把中国人称作是龙的传人,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也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

所以盐井的命名中,“龙”字也不少,比如夔龙、苍龙、建龙、玉龙、美龙、德龙、君龙、文龙、武龙、洪龙、祥龙、云龙、天龙、大龙、尾龙、奎龙、生龙、永龙、煜龙、灵龙、宝龙、瀛龙、元龙、理龙、李龙、星龙、育龙、见龙、龙涌、龙源、福龙、龙胜、龙旺等33眼井,就显露出井主期待事业龙行虎步,蒸蒸日上,指日成功的祈望。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把“德”字应用到井的命名中,如德源、德余、德成、德昌、德心、正德、大德,标称自己为人处世德行圆满,受人敬重。

其他像从善、一心、和生、人和、寿昌等井名,也一样表露着他们的心正气和、重德向善的做人准则和治井态度。

第五类:

其他杂项类。

富荣西场的井名千姿百态,种类繁多,多数字字珠玑,儒雅持重,颇具雅致美感,很有品位,透过这些形形色色的井名,可领略其中丰富的文化意蕴。

如黄石砍的如膏井,具富如意遂心、膏田万顷的深刻含义,裕琛井就有丰足有余、家藏琛宝之意,寓意深邃。

再比如张家山的炎润井,既言及炎炎井火,又言及卤润不枯,点铁成金,平中见奇。

在这些众多的井名中,有的一语双关,别有寓意,比如咸丰井,即寓意有对卤水丰盈的企盼,亦点明清咸丰年间的开办时间,比如淮川、西川、玉川、域川、东垣等井,即含有对所办井卤丰似百川流水的愿望,又涉及井主籍贯、或者井的所在地域。

窥一斑而知全豹,这些井名,不仅从中呈现了富荣西场含蓄清丽、品位雅致、各具特色的井名文化,同时还揭示了这些井名适存背后蕴涵的古盐井风貌,激荡着我们对这片古老而神奇土地的无限缅怀。

三、天车不高,却种类繁多而独特。

天车——这种伴随着盐井的开锉、生产采卤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特有设施,以其特有的姿态、结构、修造技术,在中国井盐史上独出心裁,成为城市的一大奇观,被称为“东方埃菲尔铁塔”。

原《人民日报》总编辑邓拓先生,曾用“千年盐都足称豪,井架摩天节节高”这样的诗句赞美天车。

人所共知,天车的用材都是杉树原木,其结构不凡都是盐场为着采卤、淘井、治井需要,将若干杉木连结,以竹篾绳捆扎成巨大的采卤支架,每架天车需要数百乃至二三千根木材,按“外圆内空”、“上小下大”的原理合围排列捆扎而成,其形若一根根巨大的竹竿,有的内空大得可放下一张圆饭桌。

比较而言,除河街子的顺岩井天车高度为3米、走马岭(原贡井公园处)的源海井天车高度为101米的个别情况外,富荣西场的天车平均高度,一般均在25——50来米的较为普遍。

比如,大塘山的东源井,虽然开凿于今已达150多年,其卤水、天然气一直盛产不衰,天车高度也不过才25米。

比如,姚家山的源丰井,虽然井深达1029公米,天车也只有35米。

再比如,艾叶的小天海井,是一口唯一用“水车吸卤”的井,但天车也不过58米高。

随着井下卤水的变化,随时都要提升天车高度。

坐落在走马岭的源海井,几年间连升三次,且材料一次比一次多,规模一次比一次大。

源海井开凿于清光绪14年(1888),井深648米,卤水较咸,但流沙重,推不多久,下去的卤筒口就被流沙堵住,常常是600多米长的竹篾下到井里淘捞,费时费工,得不补失。

60年代初期,杨三和、陈少清、明德高、杨树文(外号“杨巧门”)等10多名辊工,兴师动众,将原来的四脚的天车升高到了33.63米。

两年之后,源海井天车再次整修,高度在原有基础上升到了83.25米。

四五年后,贡井盐厂第三次组织辊子工、拭篾工、逗丝工、木工、以及制图、技术人员等达60余人在现场施工。

加升天车时,工人们还得在照常提捞采卤不停生产的情况下工作。

每次升天车,不是从地面的底部开始,而是从柱子的中间往上一根根的捆扎往上升。

上仗辊子工两人一担,五担辊工分段同时作业。

天车中顶部向四周地面牵出6根3公分粗的钢绳风篾,风篾腰部再各自牵出3股腰风。

昼夜施工,三天完工。

这次的天车升到了100余米高,“天辊子”滑轮直径约1米。

这是西场当时最高的天车,可惜没推几年,卤水就干了。

随着产盐生产的不断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自贡地区已是井灶如群,笕管四通八达,遍地井架林立,而且天车的数量多如麻筛,密度大得惊人。

据1959年的统计,仅贡井盐厂继续产卤、产气的咸宗、临海、洪旺、龙旺、涌生、东源等盐井就达86眼、天车86架,几乎是一眼井一架天车。

而且,富荣西场的这些井架,不仅有常见的四脚天车,而且还有牌坊架(也叫“观音坐莲台”)的两脚天车,加一根支杆的三脚天车,更有在整个自贡盐场都勘称绝无仅有的独脚天车(也叫“独龙天车”)。

诸如此类,万象森罗,可见一斑。

西场的“独龙天车”,有两处值得一提。

一处是河街顺岩碥千佛岩下面1O来米远的“顺岩井”。

一般情况,采卤时井里要下一种相当于“导管”似的木柱,这种木柱多以内空160毫米的青杠木做成,外径至少在300——470毫米之间。

然而,顺岩井下井的木柱,却是用一根打通了栉子的楠竹代替,内空10毫米,比起青杠木的木柱小两、三倍。

当然,这还不是顺岩井的独到之处,而是它自出机杼的特别,其天车即不是多根脚,而井口一边,是一根高约10余米的“天箍头”(有似于横杆)一端,直接插穿在打了眼的岩壁上的石孔中,与独脚天车呈“T”字形。

岩壁顶端,一块凌空巨石横卧,将下面的天车、大车一石隔开。

因此,推水的“过江绳"(汲卤的绳),只好从突出的岩石下穿过,再系于大车上推汲卤水,绞车直径3米,绳索绕过去时,得从岩石下面通过。

这在贡井的凿井史上,可谓是“因地制宜、依岩而凿、工艺简洁”的典型一例。

再一处是青杠林的源熙、源海、富川3眼老黄卤井,距张家花园上约1公里处。

这3眼老井位置呈斜三角型,4脚天车,左右相距最远100余米,其中富川井就在现市神经病院内,凿办于清末年间,后因卤水枯竭而停办多年。

1958年,正值全国“大跃进”,当时的主管单位自流井盐厂,为响应省市关于发展盐业起复老井,以缓解卤水、天然气紧缺矛盾的号召,施工组开始了这3眼老井声势浩大的起复工程。

原来,这3眼老井四脚天车。

为抢进度,缩短工期,节约材料,厂技术员黄忠诚提出了用独脚天车代替四脚天车的建议。

黄忠诚祖传三代“辊子匠”,耳濡目染,早有根基。

厂部迅速采纳,6——9月开始动工,根据他的创意,只立一根独脚距井口约3米左右的“擎天柱”,“擎天柱”由许多小块的圆木连接、排列捆扎而成,每根捆扎天车脚的圆木都是9根,在此基础上再重娃儿料,往上逐步丢料,到最顶上是倒龙,最后在倒龙上放“天箍头”和天车夹板。

捆扎用的圆木有10公分的,也有20公分、30公分的。

为抢进度,临时架设的天车脚架内空,直径有1米左右,高为33米,轴的顶端置入“天箍头”滑轮中间,上端内斜垂直于井口,倾斜为80度,6根风篾向四周扯挂,象一座斜塔。

10、11月,源熙、富川两井先后投产,当年分别产卤13594标立方米和2150标立方米。

次年,源熙、源海、富川3井在“大战青杠林工程指挥部”大背景下,辊工们早晨上天车工作,午饭在天车上吃,晚上才下来,下小雨照样出工,采用了天车上新架一个牌坊架加腰风、紧风篾的新工艺,只用了3天时间,又将天车加升到了60米(其中富川井高71米),其木料全由职工爬山涉水义务搬运到现场,10——20余米长,共用了1000余根。

竣工后,日产黄卤达3000担。

黄忠诚师傅的发明创造,乃整个富荣盐场首创,该工艺不仅被自流井露水湾的通源井采纳,而且还很快推广到了省内其他产盐区。

天车也难免天灾人祸。

民国30年(1941)一场大风,仅黄石坎、姚家山一带的天车就被吹倒20多架。

之后,由于老井的陆续谢幕,源熙、源海、富川3井也于1982年拆除。

1984年,更是大砍天车,到现在全市现存19座的天车中,贡井地区就只有东源、源丰、龙旺、龙旺、煜涌6座了。

天车不仅是自贡这座城市的标志和象征,同时也是极为珍贵的盐文化历史文物,但愿这些祖先留下的物质遗产,再不能给历史留下永远的遗憾。

四、盐工号子——井盐文化的延伸。

富荣西场是自贡盐场庞大手工业工场的一部分,这里的每一道工种,特别是凿井工、抽水匠、烧盐匠、桶子匠、抬盐匠,其工作时间之长,劳动负荷之重,劳作之辛苦,可想而知。

靠人力提卤的抽水匠,全靠他们用脚踏水车或者直接把卤水从低处提往高处,强度劳累,体力消耗极大。

靠人力挑运卤水的桶子匠,使用的是一种可盛卤水380斤的盐水桶,沉沉的压在肩上,备尝艰辛,“身体都被工作弄得畸形到了最可怕的地步”(恩格斯语)。

井灶盐工劳动量大,十分笨重,在长期繁重的集体劳作时,为了让艰辛的劳动不过于枯糙和单调,需要统一步调,统一节奏,在相互的吆喝中,于是逐渐产生了调节精力、鼓舞劳动情绪的各种相对实用性的盐工号子。

群众把这种源于盐工生活、在盐业生产劳动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歌谣叫做“喊号子”。

凿井工匠多系盐商雇用而来的农民,论工受值,借以营生,夏日炎炎光着胳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一个凿井动作,淌着汗水,喊着号子,唱的虽然通俗,却真实地反映了劳作状况和盐工们的精神面貌。

比如这段《煎凿井号子》:

哨子喊落应齐点,

应得齐来才好喊;

我喊哨子为哪件,

为把盐井早打穿。

靠人工架设的天车,得一年一次小修,两年一次大修,无论小修“花捆”还是大修“全捆”,辊工们在这几十米高的井架上作业,也出现了他们捆绑天车唱的《辊工号子》:

咳耶着来,嗨呀着来,

……

昔日的富荣西场,挑盐运盐劳工穿梭来往,熙熙攘攘,他们在抬运烧盐用的锅炉、铁锅、蔑绳等笨重劳动时,每道工序都有号子。

劳作中,歌唱方式主要是一人领,众人合,即兴编词,内容多以提醒注意事项和劳动的质量要求或鼓舞工友的情绪,有的则直接反映了劳动者当时的心态。

尤其是160——170位抬工在搬运锅炉时,其景更是异常热闹:

一人站在锅炉上,吆喝着带有音乐韵律号子,抬工们手握竹棍,齐声应和。

号子停后,只听到竹棍触地齐整的声响,和那抬工整齐划一的脚步声,宛如阅兵方阵,迈着凯旋步由远及近,一天的运程顶多10华里,街头人车避让,庞大的队伍缓缓行进,尉为壮观。

这里介绍的,是他们搬运中见啥唱啥、触景生情而产生的几个片段号子:

天上明晃晃,

地下水凼凼。

天上下点磨梭雨,

地上有点硬头溜。

初八十八二十八哟,

大姑娘打扮回娘家哟。

左手提个阴丹布哟,

右手背个胖娃娃哟。

滑得很罗——踩得稳哟!

一二拐罗——两边甩哟!

前摆左罗——后摆右哟!

盐工号子的节奏一般鲜明而短促,特别是在路面平坦抬运时,所唱号子就尤显欢快而高亢。

唱词大都不固定,往往由领者见景生情,即兴而唱,不仅声音高亢嘹亮、圆润铿锵、韵味悠长,悦耳动听,荡气回肠,表现出劳动者原汁原味的生活状态,而且其歌词内容丰富,常常以活泼、幽默、诙谐、风趣的语言,以减轻劳动者的疲劳,起到鼓舞劳动情绪和调剂精神的作用。

比如这段抬运号子:

领:

抛抛起闪哟,合:

闪闪起抛哟,

领:

闪起那些好哟,合:

越闪越轻巧哟;

领:

闪起又不重哟,合:

越闪越轻松哟。

领:

幺妹你请坐哟,合:

瓜子由你剥哟;

领:

瓜子你在剥哟,合:

看你那双脚哟;

领:

幺妹年纪轻哟,合:

手拿绣花针哟;

领:

幺妹年又大哟,合:

明年要打发哟。

领:

打发婆家去哟,合:

喂奶带娃娃哟。

领:

手提四两油哟,合:

梳个分分头哟;

领:

头带栀子花哟,合:

花儿香喷喷哟;

领:

手拿芙蓉花哟,合:

花儿红冬冬哟。

领:

面容桃花色哟,合:

眼儿闪秋波哟;

领:

身穿月白衫哟,合:

滚的大栏杆哟;

领:

青布来滚领哟,合:

白布来滚边哟;

领:

丝巾围腰双飘带哟,合:

灯笼裤脚红绣鞋哟。

领:

幺妹来不来哟,合:

幺妹要做鞋哟;

领:

做鞋何处用哟,合:

婆家开庚来哟。

领:

看看期程满哟,合:

花花轿儿抬哟;

领:

抬在婆家去哟,合:

牵出新人来哟,

领:

先拜天,后拜地哟,合:

再拜祖宗如绣围哟。

领:

鸳鸯枕上去哟,合:

红罗帐上来哟;

领:

三年并两载哟,合:

生下姣儿来哟

解放前,盐工们的生活十分艰辛,条件极差,加之所有盐井、灶房、廊厂、盐锅、惶桶等家业都为盐商所有,他们为东家干活,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甚差,苦不堪言。

灶房里的烧盐工煮盐时几乎没有睡过床,累了在坐包上歇口气,冬天里悃了就和衣在坐包上睡。

坐包是一个两尺见方、一头开个缺口、里面再放几把谷草的竹蔑包。

夏天,烧盐工就睡睡板。

睡板,是一块6寸宽、6尺长的木板,既没有枕头、蚊帐,也没有席子。

诗以言志,歌以永言,口里所亨出来的号子,往往直接抒发出他们喜怒哀乐的感情。

有史以来,牛不仅是农业生产的绝对主力,在自贡盐场的盐业生产中,同样也是重要的生产力。

据民国3年(1914)统计,自贡盐场的960眼水火井中,推卤用牛就达2万多头,还不包括凿井、车水、运输及补充备用牛在内。

太平天国军事结束后,自贡盐场卤不济煎,销路不畅,且连年大旱,清光绪11年(1885),更是斗米千钱,市有弃儿,不少百姓离家逃荒,流离失所,牛瘟大流行死亡甚多,仅在贡井一带就死牛达8000余头,时称“甲申乙酉”。

许多以牛为动力采吸卤水的井主,不仅规定凡来井灶上开盐的“盐担子”(私盐盐商),必须推三天大车,方能买到约50公斤一挑的盐巴,而且趁荒民涌入盐场、人比牛还多、市场上人力反比畜力价格低廉之机,井主还大量廉价招募盐工采用人力推车。

推车的“车盘”很大,推汲时每人的肩上挎根“搭背”(牵引车盘的绳索),“搭背”尾端扎在身后的车盘杠子上,然后几十个人一声吼,便手扶前面的杠子,伏身拖着身后杠子跟着车盘转。

以人代牛,昼夜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