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某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三次阶段考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64425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大庆市某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三次阶段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某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三次阶段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某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三次阶段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某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三次阶段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某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三次阶段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某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三次阶段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某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三次阶段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某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三次阶段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某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三次阶段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某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三次阶段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某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三次阶段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某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三次阶段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某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三次阶段考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某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三次阶段考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某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三次阶段考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某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三次阶段考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某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三次阶段考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某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三次阶段考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某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三次阶段考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大庆市某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三次阶段考试.docx

《黑龙江省大庆市某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三次阶段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大庆市某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三次阶段考试.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黑龙江省大庆市某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三次阶段考试.docx

黑龙江省大庆市某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三次阶段考试

黑龙江省大庆市某重点中学2013届高三第三次阶段考试

黑龙江省大庆市某重点中学2013届高三第三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第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节选)

袁行霈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一,就是选择包容。

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

早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话:

有容,德乃大

(《周书·君陈》)。

意思是有所包容,所成就的功德才能巨大。

《老子》也说:

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意思是:

有所包容,就能臻于公,进而臻于王,臻于天,臻于道,臻于久。

这些虽然都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但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普遍的意义。

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

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又证明,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

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

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

整合的模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

汉族和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例如:

我们引为骄傲的山西应县木塔那样精美的建筑,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

这些都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精彩的一页。

我们还可以以战国和唐代为例进一步说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战国时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我想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只体现在统治者的包容性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包容性上。

孔子有弟子三千,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这说明社会的包容度很大。

包容,也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儒、释、道三家并用;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等等。

仅以政府的将军为例,如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都是少数民族。

而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都曾远离故国在唐朝任职。

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

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唯包容才能百川汇海,唯包容才能不断壮大。

(节选自2011年《新华文摘》,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第二、三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尚书》中的有容,徳乃大,《老子》中的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都是告诫统治者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来统治天下。

B.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我们可以用海纳百川四个字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C.中华文明的整合模式具备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特点。

D.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

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融入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后,就逐渐消亡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除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外,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B.我国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也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如:

山西应县木塔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

C.我国社会的包容性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因为战国时代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等不同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的局面。

D.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中华文明的许多文化遗存除了散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外,还散布在全国各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有弟子三千,同时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而且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致使当时社会的包容度很大。

B.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唐朝统治者比较注重通过科举考试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建立功业。

C.唐朝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唐朝政府的军队中就有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少数民族的人做了将军。

D.唐代儒、释、道三家并用,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说明唐朝文明的包容性在思想、艺术等很多领域中都有所体现。

例如,在唐代诗歌中就可见一斑。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

父春,湖广提学佥事。

廷和年十二举于乡。

成化十四年,年十九,先其父成进士。

改庶吉士。

廷和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简畅有法。

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郁然负公辅望。

乾清宫灾,廷和请帝避殿,下诏罪己,求直言。

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躬九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

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

帝不省。

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

三请乃许。

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

服甫阕,即召至。

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

复与大学士蒋冕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

帝令谷大用扼关门,乃归。

帝命回銮日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曰:

此里俗以施之亲旧耳。

天子至尊,不敢渎献。

帝再使使谕意,执不从,乃已。

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

工部及给事、御史言之,皆不听,趣内阁撰敕。

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

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

廷和力争,言:

臣等与举朝大臣、言官言之不听,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陛下能独与二三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哉?

宪宗、孝宗爱民节财美政非一,陛下不取法,独法其不美者,何也?

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

帝为谢不审,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

廷和先累疏乞休,其后请益力。

三年正月,帝听之去。

明年六月卒,年七十一。

居久之,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所积几何,时对曰:

可支数年。

帝慨然曰:

此杨廷和功,不可没也。

(节选自《明史·杨廷和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性沉静详审

审:

慎重

B.郁然负公辅望

负:

怀有

C.趣内阁撰敕

趣:

通促,催促

D.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

顾:

顾念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廷和直言劝谏的一组是(3分)

下诏罪己,求直言

凡十余条,皆切至

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

天子至尊,不敢渎献

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

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

A.

B.

C.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廷和少年成名志向远大。

他十二岁中举,十九岁时比父亲先考中进士,喜欢考察研究国家的旧制旧例、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高远。

B.杨廷和讲究孝道。

父亲去世时,他请求允许奔丧,但皇上不答应,杨廷和再三请求,皇上才答应了。

杨廷和的做法也开了内阁大臣得以守满丧期的先例。

C.杨廷和敢于制止皇帝的不合理要求。

皇上在宣府打猎,命令臣在他回京之日制旗到帐前来迎接,杨廷和认为这些要求不妥,执意不从,皇上只好作罢。

D.杨廷和爱惜民力。

江东一带连年歉收,宦官请求派官员督促织造,杨廷和等不奉命,趁机极力说明人民困顿、财物枯竭,请求不要派遣,终于阻止了此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

(5分)

(2)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淇上送赵仙舟

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8.请用几个词语概括这首诗诗人所经历的情感阶段,诗人在表达感情时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选择一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6分)

9.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空伫立,你认为是犹字好,还是空字好?

为什么?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下见小潭,

(《小石潭记》)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置杯焉则胶,

(《逍遥游》)

(3)然秦以区区之地,

,百有余年矣。

(《过秦论》)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道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4)题。

(25分)

银行里的小男孩

[美]菲利普·罗斯

已经是午饭时间,储蓄所里只有一个职员在值班。

那是一位大约40岁的黑人,紧贴头皮的头发,小胡子,整洁、笔挺的棕色西装,身上的每一处都暗示着,他是一位细心谨慎的人。

这位职员正站在柜台后面,柜台前站着一位白人男孩,黄棕色的头发,穿着一件V字领的毛线衣,一条卡其裤和一双平底鞋。

我想我特别注意他是因为他看起来更像一位初中生,而不是一位银行的顾客。

他手上拿着一本打开的存折,脸上写满了沮丧的表情。

但是我不明白,他对银行职员说,我自己开的账户。

为什么我不能取钱?

我已经向你解释过了。

职员对他说,没有父母的信函,一个14岁的小孩不能自己取钱。

但这似乎不公平,男孩说,他的声音有点颤抖,这是我的钱。

我把钱存进去。

这是我的存折。

我知道是你的存折。

职员说,但规定就是那样。

现在需要我再讲一遍吗?

他身对我微笑了一下。

先生,您需要办理什么业务?

我本来想开一个新账户,但是看到在这里刚刚发生的一幕后,我改变了主意。

我说。

为什么?

他说。

就因为你说的话。

我说,如果我理解得没错的话,您刚才的意思是说,这个孩子已经够年龄把钱存入你们的银行,却不够年龄取出他的钱。

如果无法证明他的钱或者他的存折有任何问题的话,那么银行的规定的确太可笑了。

对你来说也许可笑,他的声音稍微提高了一点,似乎有点生气了,但这是银行的规定,除了遵守规定,我没有别的选择。

在我跟银行职员辩论的时候,男孩满怀希望地紧挨着我,但最终我也无能为力。

突然我注意到,在他手上紧抓着的那本打开的存折上显示只有100美元的结余。

存折上面还显示进行过多次小额的存款和取款。

我想我反驳的机会来了。

孩子,以前你自己取过钱吗?

我问男孩。

取过。

他说。

我一笑,问银行职员:

你怎么解释这个?

为什么你以前让他取钱,现在不让呢?

他看起来发火了。

因为以前我们不知道他的年龄,现在知道了。

就这么简单。

我身对男孩耸耸肩,然后说道:

你真的被骗了。

你应该让你的父母到这里来,向他们提出抗议。

男孩看起来完全失望了。

沉默了一会儿,他把存折放进背包,然后离开了银行。

银行职员透过玻璃门看着男孩的背影消失在街道的拐角,身对我说道:

先生,你真的不应该从中插一杠。

我不应该插一杠?

我大声说道,就你们那些该死的规定,难道他不需要一个人来保护他的利益吗?

有人正在保护他的利益。

他平静地说。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银行。

我无法相信这个白痴居然会这样说。

瞧,我揶揄道,我们只是在浪费彼此的时间。

但你也许愿意跟我解释解释银行如何保护那个孩子的利益。

当然,他说道,今天早上我们得到消息,街上的一帮流氓已经勒索这个孩子一个多月了。

那帮混蛋强迫他每周取一次钱给他们。

显然,那个可怜的孩子由于太过害怕而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

那才是他为什么如此烦恼的原因。

取不到钱,他害怕那些流氓会打他。

不过警察已经知道这件事,今天他们也许就会实施抓捕行动。

你的意思是说根本没有年龄太小而不能取钱的规定?

我从没听说过这个规定。

现在,先生,你还需要开户吗?

(1)下列对小说情节的理解和分析最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情节不很复杂,但在构思上,以矛盾误会为主要内容,以对话、辩论为主要表述方式,这样也增强了情节的曲折性与吸引力。

B.小说通过银行职员帮助保护小男孩的故事,意在展现银行职员尽职尽责、默默关爱他人、敢于与恶势力作正面斗争的美好心灵。

C.银行职员默默地了解了真相,暗中对男孩进行保护,并将对作恶的流氓予以惩处,这都表现了他的严谨细心还有善良。

D.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故事,巧妙地通过我的同情逐步展现了男孩遇到的困境,通过我的误会,逐步展现了银行职员帮人解困的责任感。

E.当我质疑银行职员提出的规定时,他稍微提高了声音反驳我,这一细节意在表明他对我很生气。

(2)银行职员与我的矛盾冲突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试简要概括。

(6分)

(3)小说开头通过对银行职员的外貌描写,展现了他是一个细心谨慎的人,那么,小说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体现他的细心谨慎?

试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6分)

(4)从银行职员的角度看,我的确不该插一杠,但从小说艺术构思的角度看,我还真该插一杠。

试探究这样设计的艺术价值。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梁漱溟为什么与众不同(节选)

梁漱溟是不是学者,这本来不成问题。

1916年,他23岁时就在蔡元培校长的引荐下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门(系),次年开讲,先讲印度哲学,再讲儒家哲学。

讲儒家哲学时,听者踊跃,除一般学生外,还有四五十岁的前辈,还有一些当时及后来的风云人物。

四年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出版,更使他享有新儒学先驱者的盛名。

他是因学问而出名的,世人历来也是以知名学者来看待他的。

但是,梁漱溟本人却一向不自视为学者,也一向不为了学问而做学问。

他生前曾在许多文字或演讲中明确表态。

1930年,他在题为《我是怎样一个人》的文章中写道:

大家误解我什么?

这就是误认为我是一个学者,甚或说是什么‘哲学家’‘佛学家’‘国学家’……这真是于两面都不合适:

一面固然糟蹋了学者以及国学家,一面亦埋没了我简单纯粹的本来面目……谈学问,在我只是不得已,非是有心……我只是好发现问题——尤其易从人事上感触发现问题。

有问题,就要用心思;用心思,就有自己的主见;有主见,就从而有行动发出来。

外人看我像是在谈学问,其实我不过好用心思来解决我的问题而已,志不在学问也。

此时,梁漱溟不足40岁,他的后半生,依然没有变。

在梁漱溟看来,儒学也好,佛学也好,都是人生实践之学。

他曾说:

孔子的东西不是一种思想,而是一种生活。

他认为如果在大学讲堂里把孔子学说只当做哲学思想来讲,则其固有精神实质亡矣!

梁漱溟曾再三强调,孔子的学问是专门致力于人的身心进于自觉、自主,使人的生命整体上有所变化和提高,将自己的智慧用于修养实践上。

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儒家的精神用在自己身上,用在人类社会。

这个观点贯穿于梁漱溟的一生,他晚年依然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人有的是需要学习的东西,而中国古书汗牛充栋,除了少数研究者,未必人人都要去读,但有一本书,即《论语》,作为中国知识分子,是不可不读的。

1924年夏天,他在当讲之年毅然辞去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北大教职,此后,再也没有回到大学的讲台上。

当时也有几所大学请梁漱溟去,但梁漱溟谢绝了这些邀请。

多年后,他在写给侄子的信中说:

我这里没有旁的念头,只有一个念头:

责任。

又说,我处处皆有责任,而我总是把最大的问题摆在心上。

所谓最大的问题即所谓中国问题。

在这样的信念驱动下,梁漱溟南来而北往,数十年如一日,奔波于他的人生实践之路。

他在1924年(31岁)辞去北大教职后,先用七八年的时间,到山东、广东、上海、山西、河南等地办学和考察。

自1931年起,梁漱溟落脚山东邹平,开始了长达七年的乡村建设活动。

他的长子梁培宽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

没有水电,我们生活在那里,吃的是井水,点的是油灯。

……基本上过的就是农村生活。

在这样的环境里,梁漱溟一干就是七年。

他在自撰的《生平述略》中说:

1931年与同仁赴山东邹平创办山东乡村研究院……它以全体乡民或村民为对象,培养农民的团体生活习惯与组织能力,普及文化,移风易俗,并借团体组织引进科学技术,以提高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从根本上建设国家。

抗战的爆发,让梁漱溟为之努力七年的乡村建设活动戛然而止。

但随后他进入了自己政治上的活跃岁月。

1938年1月,梁漱溟访问延安,与中共领导人进行了广泛接触。

1939年2月,梁漱溟赴晋冀豫皖苏鲁等地的敌后游击区巡视,与国民党将领和八路军、新四军领导人罗荣桓、陈光、彭雪枫等都进行了会晤。

1940年底,梁漱溟与黄炎培等共同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试图以第三方面的力量促成两党的团结,以求抗战的最后胜利。

30岁到50岁,被视为生命的黄金时期。

而梁漱溟从31岁退出北大后,二十余年间奔走于社会,他参与的所有社会活动、政治活动,无疑都属于在儒家大义指导下的远离书斋的人生实践。

自这个意义上看,梁漱溟虽享学者之名,实乃一个社会活动家。

(选自《中华读书报》,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梁漱溟23岁时,在蔡元培校长的引荐下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门(系),四年后,就因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出版,使他享有了新儒学先驱者的盛名。

B.抗战爆发后,梁漱溟进入了自己政治上的活跃岁月,其目的也是为了解决所谓最大的问题,即所谓中国问题。

C.梁漱溟认为,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儒家的精神用在自己身上,用在人类社会。

为了实践这一观点,他在山东邹平开始了长达七年的乡村建设活动。

D.提高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从根本上建设国家,这就是梁漱溟与同仁赴山东邹平创办山东乡村研究院的目的。

E.梁漱溟虽享学者之名,实乃一个社会活动家。

这正是他在儒家大义指导下的远离书斋的人生实践意义之所在。

(2)梁漱溟为什么不认为自己是学者?

他辞去北大教职,而到许多地方办学考察,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6分)

(3)请根据全文,简要说说梁漱溟的与众不同之处。

(6分)

(4)文章认为,梁漱溟虽享学者之名,实乃一个社会活动家。

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

请说说你的看法(8分)

第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你不用担心,你的难处,也就是我的难处,如果你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或是工作中遇到什么阻力,我一定会鼎力相助的。

B.昆明南濒滇池,三面环山。

由于受印度洋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日照长,霜期短,气候温和,无冬无夏,四季如春,是极负盛名的春城。

C.对于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我们只有博闻强识,才能灵活运用。

D.已经做了秦国国相的范雎听说须贾出使来到秦国,就故意穿得十分破烂来见须贾。

蒙在鼓里的须贾连连感叹范雎一寒如此,请他吃饭,并送给了他一件丝袍。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2012年5月1日起实施的《快递服务》国家标准规定,快递公司收派员将快件交给收件人时,应告知收件人当面验收快件,这意味着快递公司将无权要求消费者先签字后验货。

B.韩白之争、韩高之争、现代诗歌之争等网络事件之后,作家韩寒的赢得了大量的网络率,成为最受全球网民的名人。

C.最近一段时间,社会各界向雷锋学习的活动开展得热火朝天,然而有一部分网友却对雷锋及雷锋精神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所谓质疑。

D.对于央视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革命性的改革来说应该被给予掌声和鼓励,因为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勇气和魄力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内心里拥有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淀在我们血液里的和融化在我们脚步中的,都是这样一点一滴播撒和积累下的善。

_________,从而形成一泓循环的水流,_________,_________。

看见贫穷而情不自禁地产生同情

看见寒冷而愿意去雪中送炭

才会看见弱小而自觉前去扶助

我们在感动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感动着

滋润着我们哪怕苦涩而艰难的日子

帮助我们度过相濡以沫的人生

A.

B.

C.

D.

16.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我国发展核电的四点理由。

(每点不超过7个字)(5分)

核能的最新发展是核聚变,即氘和氚的聚变。

氘-氚聚变反应将释放巨大的能量,每升海水中含30mg氘,通过聚变可释放出相当于3000多升汽油的能量。

把海水中存在的45亿吨氘,用于核聚变提供能量,按世界目前能耗水平,足以满足未来几十亿年的能源需求。

在所有能源中,核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最低。

核能在各国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不尽相同,全世界平均16%,2012年,我国核电只占总供电量的1.2%。

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句式与示例相同。

(6分)

冬日里,阳光总显得那么可爱。

它温情柔媚,不热烈不浮躁,轻轻地抚慰着每颗寒冷的心。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为了在沙漠干旱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仙人掌把叶片蜷缩成针刺,以减少水分蒸发,在大漠中安营扎寨。

沙漠大黄则向四面伸展肥硕碧绿的叶片,通过叶片上许多凸凹不平的纹理,将落到叶子上的每一滴水都导流到根部,开出娇艳的花朵。

它们的生存方式,引发了人们许多思考:

有的人说,在恶劣的环境中,仙人掌和大黄都有自己的生存智慧;也有人说,在困境中,蜷缩内敛的仙人掌活得从容;还有人说,在困境中,舒展张扬的沙漠大黄活得灿烂……

要求:

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作文。

参考答案

1.D.(

就逐渐消亡了文中无根据)

2.C.(最早……追溯时间推断有误)

3.A.(致使……

强加因果)

4.D(顾:

反而)

5.C(是杨廷和要出塞请武宗回朝,不属于直言劝谏的;是说杨廷和拒绝皇帝提出的回京之日臣各做旗帜到帐前来迎接这一要求的,不是劝谏的话;是杨廷和对有人假借御批来实现私欲的一种怀疑。

6.

D(终于阻止了此事说法不当。

从原文帝为谢不审,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来看,杨廷和并没有能够阻止此事。

7.

(1)(5分)当时武宗正在宣府打猎,派使臣赐给杨廷和羊、美酒、银两(解为财物礼物均可)。

杨廷和上疏推辞(译为谢恩、感谢也可以)

(译出大意给2分;方、疏谢、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因而请求追究拟旨的是何人,怀疑有人假借御批来实现私欲。

(译出大意给2分;因、究、假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8.相逢时的欢愉,分别时的愁苦,分别后的惆怅。

借景抒情,借荒城、寒天、净山、暮日、长河等凄清景象,传达了诗人的感伤之情;直抒胸臆,颔联直接点出伤离愁的情感;细节描写,以伫立河边的细节,表现诗人对友人的不舍。

9.犹字好。

孤舟远逝,诗人仍然伫立原地,目送远去的朋友。

犹字侧重表现伫立时间之长,以及诗人主观上的不愿离去,写出不舍的深情。

空字好。

空字表明朋友的孤舟在视野中已经消失,诗人空对无际的天空。

空字侧重表现出诗人失神落魄的神情,更强烈传达出诗人对友人离去的惆怅、失落之情。

11.

(1)选D得3分;选A得2分;选E得1分。

(C.信息整合有误,对作恶的流氓予以惩处的应是警察。

D.敢于与恶势力作正面斗争言过其实,只是暗中斗争而已。

(2)

他热情地要为我服务,我说现在不想办理了,以此表明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