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目标检测基础知识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66221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7.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目标检测基础知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目标检测基础知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目标检测基础知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目标检测基础知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目标检测基础知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目标检测基础知识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目标检测基础知识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目标检测基础知识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目标检测基础知识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目标检测基础知识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目标检测基础知识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目标检测基础知识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目标检测基础知识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目标检测基础知识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目标检测基础知识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目标检测基础知识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目标检测基础知识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目标检测基础知识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目标检测基础知识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目标检测基础知识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目标检测基础知识答案.docx

《高三语文目标检测基础知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目标检测基础知识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语文目标检测基础知识答案.docx

高三语文目标检测基础知识答案

学习目标与检测

参考答案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

 

主编凤潇

编者周慧谷妍峰娄爱华孙悦

陈晔何君李岩袁丽霞

方雪葳安伟民宋嵩嵩商丽娜

张雁尚姝雅张岚张丽

贾小林孙利英周鸿祥何郁

 

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高中语文教研室

(2011年9月)

第一部分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1.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识记

练习一

bìshànjūnhènɡhùnjièpáobì

mǐpīqiǎohàngjìnɡchènyīnɡyān

ɡuōbìyùnàojǐlǔnèyuè

qǔxuèchǎnyōnɡqūxuànbòɡuī

mèipínrěnmènxuéyùxùnjū

bìnɡzhēnɡuǐxiéqīɡuǎnɡpiāopì

kèchuǎnshòuqiānzuòyìndiànfú

yìyèkuìɡǔbènɡbiānpǐshěn

cūnɡùjījīnɡxùzhùbiǎojiān

lěiqiáoqǐtiāoxuējiàopōsù

jīnɡlíyìnǎnyóubìjīqiè

chìsèxiāoyìqiānɡòuchìzā

huáijuéqūnchuànɡyuàndòubùjí

zhàopiāoɡuībǔyòuyánqiānɡwò

xiānjiéjièqǐfēnɡōnɡpānɡchēn

jíshànɡōnɡchuānɡzhēnɡqiánbìdànɡ

zhènɡkějǐnɡmìpōpiànzhuójìnɡ

yīnzhònɡzhònɡzhōnɡtáitiětièpāo

píhuìlònɡfǔbìmúmúmó

huànmìzhìsuǐxièjǐwúpǐ

shǔnfútàxuàncāoānnúkōnɡ

yìjiùchāqiánɡhúnxièjiānfà

pánpúqiánɡzhìnìtiǎnwēiyí

chēnɡjǔchíchúqùyòuhùquān

shìhùnxuānhèzhìkèpiánzhī

pìtiántáojiānyǒuqīyǐlǐ

ɡūshēnshuòxiānjiáwéiɡōnɡyìnɡ

nànbàihùndùnshānɡqiǎnɡdānsì

liànɡliànɡkànɡlìdānɡdànɡdānɡchénɡ

shènɡdàiqǐjùkàixiùhánɡduó

练习二

1.B(A冠ɡuàn,C劲jìnɡ、翘qiáo,D谥shì)

2.B(A殷yān,C熨yù、蕤ruí,D翌yì)

3.B(A召zhào,C提dī,D械xiè)

4.C(A呕ǒu,B模mú,D怯qiè、戛jiá)

5.A(B缚fù,C悯mǐn、坼chè,D矢shǐ)

6.D(弋yì、供ɡònɡ)

7.D(颈jǐnɡ、酊dǐnɡ)

8.C(A欹qī、迄qì,其余都读qí;B坯pī,其余都读pì;C都读yuán;D藉jiè、颉jié,其余都读jí)

9.B(A掎jǐ、髻jì,其余都读jī;B都读qiè;C喘chuǎn、揣chuǎi、惴zhuì、遄chuán;D庇bì、裨pí,其余都读pǐ)

10.B(A锲qiè,其余都读qì;B都读rú;C脯fǔ,圃pǔ,捕、哺bǔ;D炽chì,其余都读zhì)

11.C(A连累、累计lěi,疲累lèi,硕果累累léi;B伺候cì,其余都读sì;C都读xiào;D中意zhònɡ,其余都读zhōnɡ)

12.B(A玄xuán,眩、炫xuàn、弦xián;B亘ɡèn,恒hénɡ,垣yuán,烜xuǎn;C辟bì,僻、譬pì,癖pǐ;D掇duō,辍、啜chuò,缀zhuì)

13.D(A辟邪bì;B风靡、靡靡之音mǐ;C为虎作伥wèi)

练习三

1.C

2.C(都读jīnɡ)

3.B(庇bì、涸hé、垣yuán、觥ɡōnɡ)

4.C(A禅shàn,B黠xiá,D泾jīnɡ)

5.B6.C

7.B(A悭qiān,其余都读jiān;C剔tī,其余都读tì,D诤zhènɡ,其余都读zhēnɡ)

8.D

9.C(A浃jiā,B霰xiàn,D为wèi)

10.C(A渲xuàn,其余都读xuān;B拙zhuō,其余都读zhuó;C都读xùn;D谥shì,其余都读yì)

11.C(A识zhì,B应yìnɡ,D疚jiù)

12.D

13.B(A穴xué、瀣xiè,其余都读xuè;B都读pí;C肖xiào,其余都读xiāo;D藉jiè,其余都读jí)

14.C(A毁huǐ,其余都读huì;B侩kuài,其余都读huì;D抡lūn,其余都读lún)

15.C(A遨áo、邀yāo,其余都读áo;B脯fǔ、曝pù、璞pú、普pǔ;D簸bǒ、剥bō,其余都读bó)

16.A(B露lòu,其余都读lù;C霎shà、撒sā,其余都读shā;D和huo,其余都读hé)

17.C(A瘠jí、掎jǐ,其余都读jī;B阙quē、怯qiè,其余都读què;D嫣yān、靥yè,其余都读yàn)

18.B19.A20.C

2.词语的识记

练习一

1.安拜暴砭舶搏弛筹川粹叠度妨

辐副覆赅概鼓股犷果撼合候及

即既菅矫脚金胫竣窠脍蜡赖蓝

力厉两粱瞭龙戮挛轮啰马靡湎

明墨拇呕平其葺青罄券鹊轫瘙

赏生世恃手溯祟题投鹜徙瑕霄

宣暄旋赝已犹渔竽源赃蘸蛰帧

鸩镇征炙州笫恣纂坐

2.搬-班倍-辈修-休一-异事-适曲-屈勇-俑合-和永-勇

弈-奕绌-拙循-寻俦-筹洲-州籍-藉技-伎枉-妄想-享

中-衷粱-梁生-升上-尚谍-喋粹-萃历-厉杆-竿是-饰

志-智卓-灼决-绝序-绪退-蜕斜-邪力-利填-添彩-采

牍-黩必-毕步-部示-事查-察烁-铄书-抒混-浑由-尤

遗-贻意-义旗-棋和-合尚-上云-芸明-名承-成汇-会

练习二

1.D(A罄-磬、馈-匮,B谛-缔、瞑-冥,C苍-沧、陨-殒)

2.C(A喧-暄、穿-川,B籍-藉、头-投,D废-费)

3.B(A防-妨,C迄-讫、梁-粱,D愁-筹)

4.B(A励-砺、径-胫,C霄-宵,D陪-赔、烂-滥)

5.A(B振-震,C暇-瑕,D由-尤)

6.C(A事-是,B查-察、常-长,D则-责、陈-成)

7.C(A全对,B摩-摹、喧-烜或煊、鹜-骛,C班-斑,D贯-灌、翻-幡)

8.D(A贬-砭、脏-赃,B颍-颖、径-胫,C踏-沓、消-销,D汇-荟)

9.A(A副-幅、消-销,B澜-澜,C舒-抒,D全对)

10.B(A全对,B漫-谩、冉-苒,C咏-永、阕-阙、游-由、箩-罗,D焕-奂)

11.C(A报-抱、进-晋,B泊-舶,D座-坐)

12.D(A凭-平、辨-辩,B事-世、砺-历,C全对,D观-关)

13.B(A全对,B沙-纱、渔-鱼,C代-带,D练-炼)

14.C(A展-崭,B暴-爆,D汉-汗)

练习三

1.D

2.A(B名门望族,C卖官鬻爵,D以德报怨)

3.A(B骄阳,C清规戒律,D息息相关)

4.B(A聊以自慰,C绯闻、面黄肌瘦,D了无生趣)

5.D(A遴选,B拾人牙慧,C入不敷出)

6.A(B迄今、不敢越雷池一步,C鞭辟入里,D和衷共济)

7.A(B严惩不贷,C冒天下之大不韪,D影碟)

8.C(A金碧辉煌,B集腋成裘,D明信片)

9.C

10.C(A心心相印、源远流长,B天涯海角、两全其美,C良辰美景、食不果腹、并行不悖,D口干舌燥、压榨百姓)

11.C(A备尝艰辛,B和颜悦色,D物资匮乏)

12.C(A荫庇后代,B迫不及待,D以德报怨)

13.B(A贸然,C芒刺在背,D看风使舵)

14.C(A督察;B坐落;D飞黄腾达、顶礼膜拜)

15.D(A功亏一篑,B事必躬亲,C宁缺毋滥)

16.B(A即便、穿靴戴帽,C意气相投,D申说、通货膨胀)

17.A18.C19.D

3.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练习一

1.C(①“品位”指水平修养,名词;“品味”指品评回味,动词。

②“传诵”指流传开来,被很多人诵读或称赞;“传颂”指传播颂扬。

③“流传”指传下来或传播开;“留传”指遗留下来传给后代)

2.C(①“变换”指由一种变为另一种;“变幻”指无规则可循、不易揣测的变化。

②“融合”指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溶合”指物质在液体中化开后与液体合成一体。

③“规律”指事物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则”指大家共同遵守的具体规定)

3.A(①“贯注”指集中;“灌注”指注入。

②“中止”指中途停止;“终止”指结束。

③“默默无言”指不说话;“噤若寒蝉”形容受到压制不敢做声)

4.B(①“赢利”指获得利润;“营利”指谋求利润。

②“不止”指超出;“不只”指不仅。

③“原形”指原来的形状;“原型”指文艺创作中作者塑造人物时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真人)

5.C(①“实际应用”不能与“预测”搭配。

②对于“五味神是什么神”,应该进行“考证调查”而非“实地观察”,故此处应为“考查”。

③“暴力行动”与“具有崭新内容的抗议”相比,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而不是单纯的量的退步,故此处应为“蜕变”)

6.B(“权利”权力和利益;“权力”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

“作客”指寄居别处;“做客”指访问别人。

“望见”多指看远处;“看见”多指看近处)

7.B(“法治”指根据法律治理;“法制”指法律制度。

“公允”指公平恰当;“公正”指公平正直。

“考核”在此指考察核定;“考查”指检查衡量)

8.A(“审定”强调不能随意改动。

“紊乱”与“条理”搭配得当。

“搜集”强调从各个方面搜索集中)

9.C(“刮目”指彻底改变眼光;“侧目”形容畏惧而又愤恨。

“证明”指用材料断定;“证实”指证明确实。

“祈求”与语境中的“祭天”搭配得当)

10.A(“进行”多用于持续性的行为,此处用“提供”更恰当。

“俨然”形容很像的样子。

“施行”指法令规章开始发生效力,符合语境)

11.D(“滥用”指胡乱或过度使用,符合语境。

“临近”侧重时间;“邻近”侧重空间。

“布局”侧重结构格局的安排,符合语境)

12.C(“体验”指亲身经历,与“类似的”搭配得当;“体味”指仔细体会。

“淋漓尽致”与“以含蓄取胜”相对。

“百花齐放”强调自由发展,与“不同风格”搭配得当;“百家争鸣”强调自由争论)

13.D(“绵薄”为谦辞,不符合语境。

“制止”“阻止”均可,但“制止”语气更强烈。

“牟取”含贬义,符合语境)

14.A(“积淀”用于抽象事物,与“情和爱”搭配得当;“积聚”多用于具体事物。

“流淌”与“汩汩”搭配,构成比喻的说法。

“吻合”表示相互符合,此处说作品与胸怀符合,是单向的,应为“契合”)

15.D(“限定”指限制规定,与“遵守”搭配得当。

“抨击”程度比“批评”深,符合语境。

“生僻”指不熟悉的;“冷僻”指不常见的,与“无人肯说”搭配得当)

16.A(“防御”“抵御”均可,但“防御”更强调在危机来临前做好预防。

“整治”指整顿治理;“整合”指整顿组合,与“各国力量”搭配得当。

“沟通”指使两方通连,符合语境;“勾通”指暗中勾结,含贬义)

17.B18.C

练习二

1.C2.C3.A4.D5.C6.A7.C8.A9.B10.A

11.D12.B13.D14.C15.B16.D17.D18.A19.B20.D

练习三

1.B

2.B(聆听:

仔细的听,一般用于下级对上级;倾听:

细心的听取,多用于上级对下级。

权利:

公民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这里偏重指所享受的利益;权力:

是支配力量、强制力量,与该句语境无关。

核查:

审查核实,强调“结论”“意见”是否属实;审查:

检查核对,强调“结论”“意见”是否正确妥当)

3.B(不过:

表示转折的程度较轻,多用于口语;可是:

更适用于书面。

表明:

表示清楚;证明:

用材料令人信服地表明。

超越:

超出越过;跨越:

特指越过一定的界线和范围)

4.C(辩白:

强调说明真相;辩解:

强调解释行为。

伤害:

用于身体组织或思想感情;损害:

用于权益。

解决:

处理问题并有结果;化解:

解除、消除矛盾或纠纷)

5.B(看中:

经过观察,感觉合意;看重:

认为重要,重视,很看得起。

结合:

人或事物之间形成紧密关系;接合:

连接起来,使合在一起。

既而:

时间副词,用在全句或下半句的头上,表示上文所说的情况或动作发生之后不久;继而:

副词,表示紧随着某一情况或动作之后)

6.D(灌注:

浇进、注入;贯注:

指集中或连贯。

淡薄:

不浓厚;淡泊:

不追求名利。

未免:

表委婉的否定,含有不赞成、不以为然之意;不免:

表客观上免不了,难以避免)

7.A(遏制:

制止,控制;遏止:

用力阻止。

毋宁:

不如;毋庸:

无须。

质疑:

提出问题;置疑:

怀疑,多用于否定)

8.D(蔓延:

比喻事物像蔓草一样向周围延伸、扩展;曼延:

连绵不断地向远方延伸,多用于山脉、河流、道路等。

不力:

不尽力,不得力;不利:

没有好处,不顺利。

惠及:

把好处给予某人或某地;互惠:

互相给予好处,一般不带宾语。

及:

连接的成分多在意义上有主次之分;和:

连接的成分,无主次之分)

9.A10.D

11.A(以至:

表示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浅到深、由低到高发展,或向反方向发展,直到;以致:

用于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句中所说的不好的结果是由上半句谈到的原因造成的。

推脱:

推卸;推托:

借故拒绝。

由于:

表原因不能用在后一分句;因为:

后一分句表示原因。

面市:

指商品开始供应市场,与消费者见面;面世:

多指精神产品与世人见面,如研究、创作成果的问世等)

12.D(开创:

侧重于从无到有的创新;开拓:

侧重于在原有的基础上拓展、提升。

保证:

起担保作用的事物或条件,可指大的方面,也可指日常生活中小的方面;保障:

指起保护作用的事物,多指大的方面。

往往:

表示多数情况下是这样;必然:

假设的前提和结论之间没有例外的可能。

何况:

表示意思进一层,带有前后对比、衬托的意思;况且:

表示进一步追加说明理由)

13.A(无论……还是……:

条件关系关联词,表示任何条件下结果或结论都一样;不但……而且……:

递进关系关联词,表示所陈述的意思中后者更进一步。

不齿:

不与同列,表示鄙视;不耻:

不以……为可耻。

摸索:

表示边做边学,取得经验和办法,常用在具体情况,如工作、学习、研究等方面;探索:

则常用在探求深刻的道理乃至事物发展的规律等方面)

14.C(驱赶:

赶走,赶;驱使:

强迫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

蔓延:

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曼延:

连绵不断。

偶然:

着眼于意外,出乎意料之外;偶尔:

着眼于次数少,间或,有时候)

15.B(不是……而是……:

肯定一个,否定一个,此处都应该肯定,都应该传播延续。

行迹:

行动的踪迹;形迹:

举动神色、痕迹迹象。

物资:

生产生活的资料;物质:

和大师的大学的精神相对而言)

16.A(摈弃:

抛弃,用于抽象;抛弃:

多用于具体。

催生……经济:

顺理成章;萌生……经济:

与实际不符,前与“我国私人汽车的迅速发展”矛盾。

日渐:

一天一天慢慢地;日见:

一天一天地显示出,多用于具体事物,不能与“泛滥”搭配)

17.C(①分句之间是目的关系,应该用“以便”,而“于是”只能表承接关系;②后文中有“会”,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假设关系,应该用“如果”;③之前有“事实上”之后有“往往”,是已经发生的情况,不是假设,不能用“假若”;④“嫌麻烦”是“不被重装”的原因,“而”可以表因果,“甚至”只能表递进)

18.D19.D

20.D(启发:

侧重阐明事理,引人联想;启示:

侧重给人指示导引。

简洁:

侧重于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话;简捷:

侧重于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

会意:

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惬意:

满意)

练习四

1.A2.C3.B4.C5.C6.C7.A8.B9.B10.D

11.B12.A13.B14.B15.D16.C17.D18.D19.B20.B

21.C22.D

练习五

1.D

2.D(这里应该表示出“令人吃惊”的意思,“令人汗颜”是使人惭愧的意思,不合语境要求)

3.B(“莫须有”是“或许有,未必有”的意思,表示凭空捏造,不能理解为“不应该有”)

4.A(“咫尺天涯”比喻距离虽近,却像是远在天边一样,形容难以相见或隔膜很深,这里应该用“天涯若比邻”)

5.D(A洞若观火:

形容观察事物或现象非常透彻,能清楚地看出其本质;B无所不为:

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C渔人之利:

比喻第三者利用另外双方的矛盾冲突而取得的利益)

6.B(师出无名:

指出兵没有正当理由,也指做某事没有正当理由,师,军队,名,名义;投鼠忌器:

意思是想用东西打老鼠,又怕打坏了老鼠旁边的器物,比喻想打击坏人而又有所顾忌;丁是丁卯是卯:

某个钉子一定要安在相应的铆处,不能有差错,形容做事认真,毫不马虎;南辕北辙:

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7.D(不一而足:

不是一种或一次,而是很多;A祸起萧墙:

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B良莠不齐:

指好人坏人都有;C今非昔比:

现在不是过去所能比得上的)

8.A(安之若素:

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与所给语境不符)

9.B

10.C(江河的水逐日流向下游,比喻事物日衰,景象日非)

11.B(A从善如流:

形容能很快地接受别人的好意见,好像水从高处流到低处一样,用在此句中属望文生义之误;B安之若素:

指身处逆境、遇到困难或遭受挫折时能泰然处之,跟平常一样,在句中使用恰当;C呼之欲出:

形容人像画得逼真,似乎叫他一声就会从画里走出来,后也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描写十分生动,用在此句中亦属望文生义之误;D踌躇满志:

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用在此句中属自相矛盾之误)

12.B(A卷土重来:

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多用于贬义,这里的使用属褒贬失当之误;B河清海晏:

形容天下太平,符合句意;C有教无类:

指对各类人都平等看待,都施以教育,这里将其与“不堪造就”并列使用,属不合语境之误;D耸人听闻:

指本无事实,故意编造夸大之语使人震惊,这里的使用与下文情理不合)

13.C(A口惠而实不至:

只在口头上答应给别人好处,而实际的利益却到不了别人身上,用在句中不合语境;B人凭一张嘴,货卖一张皮:

比喻内质固然要好,外表也非常重要,不含贬义,并非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骗人做法;C紧箍咒:

比喻束缚人的东西,用在此句中符合语境;D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指两人扮演好坏或正反不同的角色,并非单纯的“各司其职”的意思)

14.D(不可理喻:

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

15.D(“如临大敌”与“工作态度”不搭配)

16.C(“无独有偶”与“笑到最后”矛盾)

17.A(B墙倒众人推:

比喻在失势或倒霉时备受欺负;C不情之请:

客套话,在向人求助时称自己的请求“为不合理的请求”时用;D振聋发聩:

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此处应作“震耳欲聋”)

18.C19.A

20.B(应为“望尘莫及”)

4.病句的辨析和修改

练习一

1.D2.C3.C4.D5.A6.D7.D8.C9.D10.A

11.B12.C13.C14.B15.B16.C17.C18.B19.D20.D

练习二

1.B(A不合逻辑,“双刃剑”一词是说事物的积极作用与副作用并存,“对病症束手无策”不属副作用;C语序不当,应该改为“既有老师教的方法问题,也有自己念得不用功的原因”;D“回应”所对应的成分有残缺)

2.B(A“经历”“目光”与“考量”均搭配不当;C“而是”所在的分句暗换主语,导致结构混乱;D“德育”指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其后加“教育”为成分赘余;另外,“中华传统美德”与“儒家经典伦理”并列不当)

3.D(A结构混乱;B“自己的座驾”表意不明;C“查验”与“品格”搭配不当,应用“检验”)

4.B(A“诞生”“发祥”语义重复,“其厚厚的黄土层是经数百万年沙土堆积而成的”语序不当,应为“其厚厚的黄土层是沙土经数百万年堆积而成的”;C“药用价值”与“推广”搭配不当;D“制定”和“提供”所表达的句意杂糅)

5.B(A搭配不当,“向……农民们……访问”;C成分残缺,应为“出现了……殴打工商管理人员的现象”;D不合逻辑,删去“不得”,或将“严禁”改为“严令”)

6.D(A“妇孺”即指妇女和儿童,再在其后加上“年幼之人”赘余;B“摄制人员最难以忘记的是文物专家们严谨的治学态度使人钦佩”句式杂糅;C“无疑不是一个大难题”误用否定词“无疑”是“毫无疑问”并无否定之意,应将其中的“不”删掉)

7.A(B关联词搭配不当;C主客体颠倒;D“能够得以”赘余)

8.D(A结构混乱,“会遭到破坏”和“有遭到破坏的危险”句式杂糅;B成分残缺,“实现”的宾语“目标”缺失;C搭配不当,“出处”与“主题歌”无法搭配)

9.A(B主客颠倒,不合逻辑,应为“干部对于改革会感到压力”;C“他”指“张老师”还是“医生”,表意不明;D关联词的使用造成语序不当,应为“他不仅……而且……”)

10.C(A结构混乱,先以“梵高”为主语,话说了一半又另起了一个主语“评论家们”;B语序不当,“各种”并非修饰“党、团组织”的,应置于“社会团体”之前;D结构混乱“对于……问题”和“在……问题上”相杂糅)

11.A(B成分残缺,“加速”缺宾语;C句式杂糅,“任职于”“副总经理”;D搭配不当,“凝结”“成果”)

12.B(A“达”“以上”自相矛盾;C“小说是一个话题”搭配不当;D表意不明)

13.B(A缺主语,应作“齐白石是个小品画家”;C语序不当,未与前保持一致,“丰富的细节”与“宏大的结构”调换位置;D并列不当,“医生”后加“人数”,表意不明,“每千人”前加“古巴”)

14.B(A“在判决书”改为“的判决书”;C应作“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D句式杂糅)

15.B16.C17.C

18.B(A成分残缺,第二处的“价格”前加“出现”一类的动词;C搭配不当,“慰问”与“死难者”不能搭配;D语序不当,应为“获取信息,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

练习三

1.在句末加“的一种反映”。

2.“具有真知灼见”改为“正确”。

3.删去“和大会主席团”。

4.删去“对于”。

5.“反对迷信,反对盲从,反对抄袭等不良学风”改为“反对迷信、盲从、抄袭等不良学风”。

6.删去“穿着”。

7.“和自己”改为“和跟自己”。

8.删去“最好”或“较合适”。

9.“把一颗气象探测卫星用“长征三号”火箭”改为“用‘长征三号’火箭把一颗气象探测卫星”。

10.“著名航天专家梁启超之子梁思礼”改为“梁启超之子、著名航天专家梁思礼”。

11.“被推广和发现”改为“被发现和推广”。

12.“一个外商投资的”改为“外商投资的一个”。

13.删去“的对象”或“面向”。

14.删去“之便”。

15.“由于……清楚”放在句首。

16.“不管”改为“尽管”。

17.删去“能否”。

18.“一倍”改为“一半”。

19.“扩种了绿肥的面积”改为“扩大了种植绿肥的面积”。

20.“把”改为“用”。

21.“一人”改为“每人”。

22.“天天”改为“一天”。

23.“把比赛日期告诉对方”前加“没有”。

24.“丢下残病的哥哥和弟弟去看”改为“丢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