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66389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内江市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四川省内江市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四川省内江市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四川省内江市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四川省内江市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四川省内江市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四川省内江市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四川省内江市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四川省内江市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四川省内江市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四川省内江市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四川省内江市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四川省内江市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内江市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四川省内江市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内江市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内江市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四川省内江市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内江市2016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

2016.3

一、选择题

24.《韩非子》说车匠希望人富贵,棺匠希望人死亡;又说工匠造恶劣器械,骗农民的钱。

荀子想禁止工匠在家制造器具。

这说明了(  )

A.工匠可以出卖制造品B.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非常发达

C.市场假货泛滥D.韩非子和荀子主张手工业收归官办

【知识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试题解析】“车匠希望人富贵,棺匠希望人死亡;又说工匠造恶劣器械,骗农民的钱”、“荀子想禁止工匠在家制造器具”都说明工匠可以通过自己的制造品获利,体现了工匠的制造品可以买卖,故A项正确;题干没有反映手工业的发达情况,故B项错误;因为制造品可以获利,才会有“恶劣器械”,并不能说明市场假货泛滥的问题,故C项错误;韩非子没有主张手工业归官办,故D项错误。

【答案】A

25.董仲舒将天命史观加以整理发展,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他的目的在于(  )

A.探寻世界和人类的起源B.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C.把历史的发展变化归结到“天理”上D.为封建统治寻找理论根据

【知识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试题解析】“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不是为了探寻世界本源和总结历史的变化,而是为统治者提供理论依据,维护统治阶级统治,故A、C项错误,D项正确;董仲舒的天命观确立了儒家的统治地位,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但这是作用,不是目的,故B项错误。

【答案】D

26.何朝宗年18应进士试,赵匡胤说此人还没有髭须,欠老成,且让回家读书。

赵恒(宋真宗)有意用寇准做相,却嫌他年纪轻些。

寇准赶快吃药,须发全白,果然拜相。

这反映宋朝(  )

A.官员待遇优厚,人们争相做官B.用人重视才干和经验

C.重视科举考试D.暮气沉沉的政治特色

【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选官制度

【试题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宋朝做官更看重年龄的特点,与争相做官、重视才干和经验、重视科举考试无关,反映了宋朝暮气沉沉的政治特点,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27.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写道:

“五四运动还有和这相联系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大功绩;这个反对老八股、老教条的斗争,也是它的大功绩之一。

……但五四运动本身也是有缺点的。

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

”这反映了“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  )

A.安于现状,固步自封B.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

C.把一切西方文化当做封建文化加以否定D.反对形式主义

【答案】B

28.1937年10月,詹姆斯贝特兰抵达延安,采访了毛泽东,并向毛泽东提议,可向英国工党领袖艾德礼说些什么,于是毛泽东给艾德礼写了一封亲笔签名信。

在信件中:

毛泽东呼吁艾德礼带领他的党派,帮助中国人民抵御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

这封信的历史价值在于(  )

A.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罪恶

B.反映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溃败

C.展现了中共寻求与英国政界建立关系的尝试

D.表现了毛泽东的外交才能

【知识点】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试题解析】毛泽东的信主要反映了与英国共同抵御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的愿望,没有涉及日本侵华的罪恶和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溃败问题,故A、B项错误;这封信展现了中共寻求与英国政界建立关系的尝试,故C项正确;仅仅从信上看不出毛泽东的外交才能,故D项错误。

【答案】C

29.为了清理改革路上的障碍,让农民尽快分享改革红利,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以授权的方式在试点县区暂时调整实施有关法律规定。

过去,耕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不能用来抵押贷款;如今松绑了,可以用来抵押贷款。

这一改革(  )

A.是在法治框架内的改革B.是先改革再总结经验再立法

C.目的是让贫困人口尽快获得改革红利D.是不用法律依据的尝试

【知识点】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试题解析】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授权具有法律效力,因

此是在法治框架内的改革,故A项正确;先改革再总结经验再立法不符合材料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贫困人口问题,故C项错误;“不用法律依据的尝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答案】A

30.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说:

“当梭伦成为局势的领导者的时候,他就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一举而永远地解放了人民,他又制订法律,下令取消公私债务,其法案曾以‘解负令’闻名,意即人民卸下他们的负担……”材料表明(  )

A.个人权力成为梭伦改革的根本保证

B.“解负令”的实施,意味着奴隶制在雅典的终结

C.“梭伦时代”的雅典公民团体相对稳固

D.雅典民主政治的充分发展为“解负令”的实行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雅典民主政治——梭论改革

【试题解析】个人权力成为梭伦改革的根本保证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奴隶制在雅典一直存在,故B项错误;“当梭伦成为局势的领导者的时候,他就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一举而永远地解放了人民,他又制订法律,下令取消公私债务……”反映了梭伦颁布解负令,解负令的颁布意味着平民不会再因为债务沦为奴隶,因此保证了公民的稳定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雅典民主政治的充分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C

31.一路上,法国远征埃及的军队受到英、俄、奥等国联盟军队的顽强抵抗,损失很大。

这时,拿破仑发出一道命令:

“让驴子和学者走在队伍中间。

”这反映出拿破仑标榜的远征埃及目的是(  )

A.吸收埃及的古文明B.掠夺埃及的文物

C.保护动物和学者D.传播法国封建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答案】A

32.《自由引导人民》、《日出·印象》和《百年孤独》的共同之处是(  )

A.伟大的文学作品B.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C.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D.绘画技法上的重大革命

【知识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试题解析】《自由引导人民》和《日出·印象》是绘画作品,故A项错误;《自由引导人民》体现了浪漫主义,《日出·印象》反映了光和色的关系,《百年孤独》反映魔幻现实主义特点,都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故B项正确,C项错误;《百年孤独》是文学作品,故D项错误。

【答案】B

33.“俄国革命最近之形势,政权全归急进社会党之手,将从来之政治组织、社会组织根本推翻。

……俄罗斯之革命是二十世纪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这里所说的“政治组织、社会组织”是指(  )

A.资产阶级临时政府B.沙皇专制政府

C.苏维埃政府D.保守党政权

【知识点】俄国十月革命

【试题解析】“……俄罗斯之革命是二十世纪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说明题干针对的是俄国的十月革命,因此推翻的“政治组织、社会组织”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沙皇政府、苏维埃政府和保守党政权无关,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34.1945年8月,面对美国向日本投下原子弹,苏联领导人却无法高兴起来。

他们认为,美国的真正意图是(  )

A.尽快迫使日本投降B.发出警告,威慑苏联

C.在苏联出兵日本之前占尽先机D.巩固在世界的霸主地位

【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试题解析】尽快迫使日本投降是所有反法西斯国家的共同愿望,苏联不会不高兴,故A项

错误;美国投下原子弹主要是起威慑作用,尤其是对苏联,因此苏联领导人无法高兴起来,故B项正确;“在苏联出兵日本之前占尽先机”不需要通过原子弹来实现,也不需要通过原子弹巩固世界霸主地位,其主要目的是威慑,故C、D项错误。

【答案】B

35.美国总统奥巴马仍在坚持1992年提出的沃尔福威茨理论,即通过武力在全世界保持一种美国领导的单极态势,遏制其他强国的崛起。

沃尔福威茨理论提出的背景是(  )

A.东欧剧变B.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形成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D.世界两极格局崩溃

【知识点】两极格局瓦解

【试题解析】1992年提出的沃尔福威茨理论是在苏东剧变和苏联解体背景下提出的,反映了两极格局的瓦解,仅有苏东剧变,不完全,故A项错误;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还没有形成,现在仍然处于一超多强,故B项错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是在20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世界两极格局崩溃,因此美国提出通过武力在全世界保持一种美国领导的单极态势,故D项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司马炎(晋武帝,265年建立西晋,280年统一全国,290年病逝)对人口增殖,颇为重视。

女子年十七,父母不给出嫁,由官吏代择配偶。

一家有五个女儿(奖励养女儿,因为民间保存战国以来生女不育的恶俗),得免役。

又发遣邺城官奴蜱屯田,代田兵(兵士种田)种稻,奴婢各五十人为一屯,让奴婢配成夫妇。

当时户口的确很快发展起来,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户有2459840,口有16163863(其中包括复业的流亡户口)。

三国以来,还是最高的记录。

——摘编自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上)

材料二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全面展开以后,国家于1953年10月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采取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实行统购统销政策。

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出现了全国粮食供销矛盾严重的问题。

由于城镇和工矿区人口猛增,1953年城镇人口达7826万,比1949年增加2061万人,致使城乡粮食供应面迅速扩大,对商品粮食的需求量急剧增加。

但是,分散的小农经济增加生产和提高商品率的能力有限,小农余粮户又有待价惜售心理,加之东北等产粮地区受灾,造成1953年国家粮食收购量减少。

当时是收购的少,完不成计划;销售的多,大幅度突破计划,情况十分严重,不少地方开始出现混乱。

特别是当时的粮食市场是自由市场,粮食形势一吃紧,私商同国家争夺粮源的斗争十分尖锐,大批粮贩子活动于城乡之间。

当时主持财经工作的陈云指出:

粮食紊乱时间要提早到来,范围也要扩大,从乡村一直到大城市。

其结果是物价必然波动起来并使国家建设受到影响,使人心不安。

——摘编自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二版)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司马炎对人口增殖重视的原因及作用。

(10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实施统购统销政策在当时的成效。

(10分)

(3)在今天来考量历史上的这两大政策,对我们实现中国梦有何借鉴?

(5分)

【知识点】

(1)古代中国的经济——魏晋时期人口增长政策

(2)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统购统销政策

(3)古代中国的经济——魏晋时期人口增长政策;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统购统销政策

【试题解析】

(1)第一小问原因,可以结合魏晋时期的时代背景回答,魏晋时期长期战乱,人口减少,西晋时期人心不稳以及统治者对自己统治的重视;第二小问作用,可以从经济增长、人口增加和国家财政收入增加回答。

(2)此题问成效,“分散的小农经济增加生产和提高商品率的能力有限,小农余粮户又有待价惜售心理,加之东北等产粮地区受灾,造成1953年国家粮食收购量减少”体现了粮食出现供需矛盾,“当时是收购的少,完不成计划;销售的多,大幅度突破计划,情况十分严重,不少地方开始出现混乱”反映了社会混乱,“特别是当时的粮食市场是自由市场,粮食形势一吃紧,私商同国家争夺粮源的斗争十分尖锐,大批粮贩子活动于城乡之间”反映了市场混乱,因此统购统销政策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在结合1953年的时代背景,统购统销政策还有助于一五计划的实施和三大改造的完成。

(3)此题问借鉴,材料一反映了司马炎重视人口增长的政策,材料二反映了统购统销政策,两大政策都关注民生、都重视改革,共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答案】

(1)原因:

长期战乱,社会经济遭到极为惨重的破坏,人口大减;西晋政治上趋于安定,但老百姓生活依然很艰苦;司马炎关注民生维护自己的统治。

(4分,正确回答2方面的意思就给4分。

每点表达相应意思即可)

作用:

经济恢复发展,国家赋税收入逐年充裕,人口大为增长。

(6分,正确回答3方面的意思就给6分。

每点表达相应意思即可。

如果回答另外的“社会安定”等言之有理的应视为正确,但已给6分了就不再另外计分)

(2)成效:

缓解了粮食等重要物资的供需矛盾,保持了市场物价的稳定,促进了社会安定,保证了“一五”期间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促进了对个体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0分,每点2分)

(3)借鉴:

改革,关注民生,推动社会进步。

(5分,答1点2分答2点4分答3点5分。

每点表达相应意思即可)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1主要工业国家在世界工业中所占比重(%)

年份国家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1820年

50

15—20

——

10

1870年

32

10

13

23

1896—1900年

20

7

17

30

1913年

14

6

16

36

表1能够反映主要工业国家在世界工业中所占比重的多种变化。

指出其中一种变化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知识点】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试题解析】第一小问变化,表格反映了英法德美四国从18世纪初到19世纪初主要工业国家在世界工业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可以横向对比四国的变化趋势,也可以纵向比较四国变化的程度,还可以从不平衡性分析;第二小问原因,可以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四国的发展原因分析。

【答案】评分说明:

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如美国所占比重不断(逐渐)上升,英法所占比重不断(逐渐)下降;美国超过英法跃居世界第一;德国超过英法跃居世界第二;主要工业国家发展不平衡等。

根据史实对变化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

示例一:

变化:

美国所占比重不断(逐渐)上升,英法所占比重不断(逐渐)下降。

(4分)

原因:

美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之一;美国形成了一批规模庞大的“巨型企业”,出现了垄断组织;美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优越,资源丰富;英法工业设备陈旧,技术相对落后;未能很好地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等。

(8分,任答其中4点即给8分)

示例二:

变化:

美国超过英法跃居世界第一。

(4分)

原因:

与示例一相同。

示例三:

变化:

德国超过英法跃居世界第二。

(4分)

原因:

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之一;统一的完成,德意志帝国的成立;《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宪法)的颁布;通过普法战争得到法国50亿法郎的赔款以及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英法工业设备陈旧,技术相对落后;未能很好地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等。

(8分,任答其中4点就给8分)

示例四:

变化:

主要工业国家发展不平衡。

(4分)

原因:

参照以上原因作答。

(8分)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本次只命制了第45题,只做第45题)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战国时代,随着各国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郡县制已经逐步代替了古代的分封制。

秦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又陆续在新占地区设置了不少郡县。

但是,分封制作为一种旧的上层建筑,是不会轻易从历史舞台上消失的。

全国统一后不久,丞相王绾等就建议秦始皇把诸子派到燕、齐、楚等地设置封国。

秦始皇让群臣讨论。

廷尉李斯认为,周文王和武王所分封的子弟同姓很多,但后来亲属疏远,便互相攻杀,如同仇敌,连周天子也无力制止。

现在天下统一,设置郡县是大势所趋。

诸子有功之臣,只宜赐给赋税和重赏,这样便于控制,是求得安宁的好办法,分封王侯很不利。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主张,决定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统一六国时,设置了三十六郡。

随着秦朝疆域的继续扩大,后来增至四十余郡。

——摘编自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二册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秦朝采用郡县制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朝采用郡县制的作用。

(7分)

【知识点】秦代郡县制

【试题解析】

(1)此题问原因,“战国时代,随着各国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郡县制已经逐步代替了古代的分封制”体现了实行郡县制是大势所趋,“廷尉李

斯认为,周文王和武王所分封的子弟同姓很多,但后来亲属疏远,便互相攻杀,如同仇敌,连周天子也无力制止。

现在天下统一,设置郡县是大势所趋”体现了李斯说理充分和西周失败的教训,“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主张,决定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统一六国时,设置了三十六郡”体现了秦始皇正确的决策。

(2)此题问作用,可以从直接作用上和深远作用归纳,直接作用是加强中央集权、奠定大一统地方制度的基础,深远作用是对2000多年的中国地方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答案】

(1)原因:

实行郡县制是大势所趋;李斯说理充分;西周失败的教训;秦始皇正确的决策。

(8分,各2分)

评卷提示:

照抄材料不给分,因为要求“概括指出”。

(2)作用: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奠定了中国古代大统一王朝地方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地方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7分。

前2点各2分,第3点3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四川省内江市2016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A

D

D

B

C

A

C

A

B

A

B

D

40.(25分)

(1)原因:

长期战乱,社会经济遭到极为惨重的破坏,人口大减;西晋政治上趋于安定,但老百姓生活依然很艰苦;司马炎关注民生维护自己的统治。

(4分,正确回答2方面的意思就给4分。

每点表达相应意思即可)

作用:

经济恢复发展,国家赋税收入逐年充裕,人口大为增长。

(6分,正确回答3方面的意思就给6分。

每点表达相应意思即可。

如果回答另外的“社会安定”等言之有理的应视为正确,但已给6分了就不再另外计分)

(2)成效:

缓解了粮食等重要物资的供需矛盾,保持了市场物价的稳定,促进了社会安定,保证了“一五”期间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促进了对个体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0分,每点2分)

(3)借鉴:

改革,关注民生,推动社会进步。

(5分,答1点2分答2点4分答3点5分。

每点表达相应意思即可)

41.(12分)

评分说明:

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如美国所占比重不断(逐渐)上升,英法所占比重不断(逐渐)下降;美国超过英法跃居世界第一;德国超过英法跃居世界第二;主要工业国家发展不平衡等。

根据史实对变化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

示例一:

变化:

美国所占比重不断(逐渐)上升,英法所占比重不断(逐渐)下降。

(4分)

原因:

美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之一;美国形成了一批规模庞大的“巨型企业”,出现了垄断组织;美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优越,资源丰富;英法工业设备陈旧,技术相对落后;未能很好地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等。

(8分,任答其中4点即给8分)

示例二:

变化:

美国超过英法跃居世界第一。

(4分)

原因:

与示例一相同。

示例三:

变化:

德国超过英法跃居世界第二。

(4分)

原因:

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之一;统一的完成,德意志帝国的成立;《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宪法)的颁布;通过普法战争得到法国50亿法郎的赔款以及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英法工业设备陈旧,技术相对落后;未能很好地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等。

(8分,任答其中4点就给8分)

示例四:

变化:

主要工业国家发展不平衡。

(4分)

原因:

参照以上原因作答。

(8分)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45.(15分)

(1)原因:

实行郡县制是大势所趋;李斯说理充分;西周失败的教训;秦始皇正确的决策。

(8分,各2分)

评卷提示:

照抄材料不给分,因为要求“概括指出”。

(2)作用: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奠定了中国古代大统一王朝地方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地方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7分。

前2点各2分,第3点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